《楞嚴經》雲:「'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註:六根六塵六識,都是你自己的自性,這些妄 就是你的真如自性,你自性本來空寂。既然都是真性,哪裡還有什麼纏縛啊?所謂纏縛,與解脫本來無二。
只因你自外你自性,搞成心境兩半,才造成生心取相,而被纏縛的啊!
六識分別,也是空寂,如空花水月。
由六塵引發見聞覺知,六根產生虛相。
見聞覺知,與所見之相,二者本來空寂。
如同雙生蘆葦互相依存,一倒俱倒,無法自立。
這能見度、能分別之者,才是自性。】
《楞嚴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多被二乘人誤解成'不知見、壓滅六根知見,才得涅槃」。
你正知見時,認為有'知見',這就是'無明'的根本
(這'能見度、知見、所見'是一個自性,所以其實根本沒有'知見')。
你'能見度心'是自性、'知見'是自性、'所見之物'也是自性。你不知道,你把這打成三截了,成了三個東西了,就迷失了自性。
這'能見度、知見、所見'是一個自性,自性看著好像分為'能見度、知見、所見'三個東西,
其實自性 本來不分'能見度'、 '所見之境'和'知見'。這三樣其實就是這'能見度'本身。
臨濟祖師雲:你這能聽者,就是真如,你還修補什麼?瞎漢,頭上安頭。你欠少什麼?
凡夫若能時時這樣見得,沒有任何工夫可作,無不甚深無不解脫,這就是'成佛'。
這一段經文,很有代表性,三乘五乘到此迷悶,理解千差萬別,生出多種歧路:
1、二乘人解成什麼?——'六根不起知見'觀。
他們說:
「自性本知見,哪裡用得著六根起知見?自性本妙知見,你再用六根起知見,就是無明之本。這是『頭上安頭』。不用六根知見擋在前頭,這是涅槃。」
因此,他們狂做'壓滅六根知見'的功夫。
你試問他:
既然'知見無見'你解成'不讓六根知見,才得自性真知見'。
那麼'吃飯沒咬著一粒米'你又該如何解?按你的邏輯,就會是'不讓人吃飯,才得自性真吃飯'。簡直自欺欺人。
結果是:
二乘人“磨磚作鏡”,枉用功夫;“金剛給泥人搓背”,越搓泥越多。
《永嘉大師證道歌》雲:「種姓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他們最後 只得個空假妙用,卻不解真義,轉與佛道相違!不得登菩薩地。

只得個空假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