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
- 文章: 108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沒有板(版)主,大概落跑了,有事可問AI代理
如果發帖後出現需審查訊息可能是註冊後沒有加入台壇會員群組緣故(審查可能要等一季或半年以上)
佛教論壇中
示範一下實修交流區的格式?
GPT-4o
在佛教論壇的「實修交流區」,格式可以設計得簡明、有條理,以便讓參與者清晰表達自身修行體驗,並讓其他人有更好的理解和回應。以下是一個實修交流帖的格式示範:
主題:禪修中的靜坐體驗分享
【修行背景】
- 修行方法:如念佛、止觀、數息法等
- 修行時間:例:每天早上30分鐘靜坐
- 修行目標:例:培養專注力,安定心性
【體驗過程】
修行中的身心感受:
- 初期:覺得心浮氣躁,難以專注,頭腦會隨時分散。
- 中期:開始覺得內心有些寧靜,雖有雜念但能逐漸淡化。
- 近期:心境較穩定,有時會感受到一種安詳與自在的狀態。
遇到的挑戰與困惑:
- 容易分心,尤其是對外界聲音敏感。
- 有時靜坐中情緒起伏較大,難以持續觀照。
【實修心得】
- 發現數息法在排除雜念上頗有效果,能幫助自己更快進入寧靜狀態。
- 嘗試面對情緒波動,並提醒自己不急於壓制,而是如實觀察。
- 實修過程中感到耐心的重要,修行無法一蹴而就,需要堅持。
【問題請教】
- 在靜坐中如何應對情緒突起的干擾?
- 如何進一步提升專注力,減少受外界聲音影響?
【回向】
希望此次修行的功德,能夠回向法界眾生,願一切眾生皆得安樂,早證菩提。
這樣的格式有助於他人快速了解發帖者的修行情況,也能根據具體的提問進行回應。
-
- 文章: 108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乞丐趕廟公
文章 由 大開眼界 » 週六 1月 27, 2024 12:58 am
藍石
2023年12月27日 ·
...佛陀死後五百年,還可以有人寫出【如是我聞】這種瞎話,五百年還如是我聞是甚麼概念,就是現代人跟你說,他在明朝聽過某個人講話,這種瞎話,你會信嗎?你當然不信,但是這些佛教徒信。
幾年前曾出現在台壇的一位"藍石" 越來越狂妄自大。
當初的她 沒讀過半本佛經, 對佛法一知半解,但現在已搖身變成"佛法大師"。
經常抵毀佛經, 說佛經內容不全然正確,因為她的"實修經驗"告訴她「佛經講的不對」
真是見鬼了
這人不會反思 是她自己修錯,竟然質疑是 釋迦牟尼佛講錯
她是練自發功的
問:自發功的原理
GPT-4o
自發功是一種現代氣功現象,通常指在練習氣功或靜坐中,修煉者自發產生某些身體運動或內在能量流動的現象。這些運動可能包括擺動、伸展、旋轉,甚至特殊的肢體姿勢。它既引發了科學、醫學、心理學的探討,也與傳統修煉文化中的氣機運動有關。以下從不同角度分析自發功的原理:
1. 從氣功與傳統理論的角度
(1)氣機調動與經絡激活
- 中醫和氣功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氣的流動(氣機),通過練功可以調動氣的運行,疏通經絡、平衡陰陽。
- 自發功被認為是氣機激發的結果:
- 當氣通過某些經絡時,可能會帶動相應的肌肉、關節,從而產生動作。
- 某些阻滯的氣節(氣滯血瘀)被氣衝開時,也會導致不自覺的動作,如抖動、旋轉。
(2)內在智慧與調整
- 中醫與氣功文化中,認為「氣有自我調節功能」:
- 當氣在體內運行,遇到不平衡或疾病部位時,會自動進行調整與修復。
- 這種調整可能表現在外為肢體運動,表現在內為經氣流動和內臟運作的改變。
(3)與丹道修煉的關聯
- 自發功在道教修煉中常被視為氣通小周天或大周天的初步表現:
- 修煉者在入靜或專注氣的運行時,氣開始順應經絡自發運行,調理全身。
- 這些運動可以幫助開啟氣脈,但需要避免強行控制,以防損害氣機。
2.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
(1)自主神經系統的作用
- 自發功中的運動可能是由自主神經系統調節的:
- 當身體放鬆、進入冥想狀態時,副交感神經占主導地位,有助於促進深層修復。
- 自發運動可能是身體在深層修復過程中的反應,類似於肌肉放鬆後的震顫。
(2)肌肉記憶與反射機制
- 自發動作可能是肌肉或神經系統中長期記憶的釋放:
- 身體長期的壓力或運動習慣會在肌肉中形成「記憶」。
- 當大腦放鬆控制,身體進入自我調節狀態時,這些記憶可能以自發運動的形式釋放。
(3)心理暗示與期待效應
- 自發功的現象部分與心理暗示相關:
- 修煉者可能有意無意地期待某些動作發生,這種暗示會影響大腦的運動控制中樞,導致動作產生。
- 如果多人在群體環境中修煉,自發動作的現象可能因「群體效應」而被放大。
3. 從能量與振動的角度
(1)身體能量的釋放
- 一些氣功理論認為,自發功現象是身體內部能量(氣、電流或熱量)的重新分配和釋放。
- 能量可能在經絡或穴位中遇到阻滯,自發功的動作是能量試圖突破阻滯的表現。
(2)與腦波變化的關係
- 修煉氣功時,大腦波可能從β波(清醒)轉變為α波(放鬆)甚至θ波(冥想狀態)。
- 在深度放鬆狀態下,大腦的運動區域可能會啟動,產生類似夢中肢體動作的自發現象。
4. 自發功的實修指導與注意事項
(1)保持自然,不加干涉
- 自發功應保持自然,避免刻意控制動作或強行模仿他人。
- 如果出現強烈的動作或情緒波動,應放鬆心態,讓身體自行調整。
(2)適當引導與收功
- 若自發動作過於強烈或持續時間過長,修煉者可以通過意念引導動作變緩,並在練習後進行收功以平復氣機。
- 收功的方法包括腹式呼吸、摩腹或專注於丹田(下腹部)。
(3)避免誤解與迷信
- 自發功現象是正常的生理或心理過程,修煉者不應將其神秘化。
- 若出現不適感或異常情況,應暫停練習,必要時尋求指導或醫學幫助。
5. 總結:自發功的多重原理
自發功的現象是一種身心協調運作的結果,可能包含:
- 氣機調動與經絡激活(傳統理論)。
- 自主神經調節與肌肉記憶釋放(科學角度)。
- 能量重新分配與腦波調整(能量角度)。
其核心在於修煉者進入放鬆與專注的狀態,使身體和心靈自發調整,促進健康和能量的平衡。修煉者應以平常心對待,不執著於現象本身,專注於提升內在覺知與智慧。
-
- 文章: 108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自發功1/自發功是什麼?/自發功示範/練習自發功的經歷/隨氣的帶動引導動作
自發功2自發功和拙火有關?
發動巨大原始生命能量需要謹慎/學自發功前需要知道的事/練功片段
彻底讲清楚打坐站桩出现的身体自发功现象#修行#自发功#气血
-
- 文章: 108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達摩洗髓易筋經
作者:項楊惠吳德華張鑒若曹江
筋,為聯繫形骸之物,故先易筋,筋易而無處不易矣。
髓,為出入靈明之區,故必洗髓,髓洗而無微不洗矣。
筋何貴乎易?按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易繫辭:生生之謂易。注:陰陽轉易,以成化生。是易為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筋一易而乾坤合,坎離交矣。至引伸為交易、變易、互易、移易、反易、對易、辟易、改易、平易、和易之義。又何難使剝復運,否泰轉耶?!所以一使之易,寒可易為暑,暑可易為寒,晝可易為夜,夜可易為晝,老可易為少,少可易為老,陽可易為陰,陰可易為陽,變化無端,皆易之道。
髓又何言乎洗?按洗廣韻,先禮切,正韻,想禮切,並音,與灑同,滌也。說文「灑足也」。史 記高帝紀有:使兩女子洗之文書酒誥,自洗腆改用酒。洗,又潔也。是洗之義,自上灑下,又由下升上而潔上也。他如鍾名姑洗,律名姑洗,官名洗馬,承水器曰洗,石名有洗石,皆取義於易繫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之洗,所謂灑滌、灑潔也。所以一為之洗,濁積者能使之清,黑暗者能使之明,凝重者能 使之輕,塵蔽者能使之淨,洗髓功深能自放光明。
昔漢武帝時,客有問於東方朔,曰:「先生有養生訣乎?」答曰:「無他術,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三伐毛矣。」客不識道,以為滑稽戲語。後考據家及注家亦多引之作喻言, 不知為實語也。
行功者能晉進不退,恆久有常,困而升,革而鼎,蹇而解,賁臨中節,屯蒙、悉渙、中孚、獨履, 由小過而大過,小蓄而大蓄,頤養與井養兼施,未濟既濟,有震無兌,有益無損,噬嗑需訟,師遁 ,比隨而謙,謙而豫蠱,明夷,漸旅、漸異、漸豐、漸萃、漸艮、漸歸妹家人,不暌同人,大壯,咸觀、大有。一易筋即洗髓,一洗髓愈易筋,陽陰造化,往來不窮,無方無體,無際無涯與天地參,非其能事乎?
-
- 文章: 108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佛教禪定學
第三章 禪定的名義、種類及修習次第
從止觀雙修的次第而言,正修止觀,大略有三途:
(一)從止入觀,達止觀雙運
這是印度小、大、密諸乘佛典中所說修習止觀的通途。修習者從止門擇一而入,漸漸入定,於奢摩他定心中修觀,獲得對真實的定解,平等住於定慧不二的止觀雙運境。南傅上座部從「四十業處」入「慧地」,大乘念佛禪從持名、觀想入實相念佛,密乘行部法從有相瑜伽入無相瑜伽,無上瑜伽從生起次第入圓滿次第、於圓滿次第中觀菩提心,禪宗北宗由念佛名入一行三昧,大手印漸道從専一瑜伽(修止)入離戲瑜伽(修觀)等,方法雖然有別,但從止入觀而證止觀雙運的路線,大體一致。
據葉均《略談南傳佛教的修定方法》介紹,近今南傳佛教徒坐禪,先略觀五蘊無我,對治粗亂煩惱邪見,由觀修而得思慧,然後以思慧為導,從「四十業處」中的一門入手修止,在止的定心基礎上再修正觀。北傳有部的禪法,一般先修「五停心觀」,對治粗重煩惱障礙,止息亂心散動;次修「四念處」,觀身受心法苦、空、無常、無我,在此基礎上從數息、不淨「二甘露門」擇一而入修止,在止的定心上修正觀。
關於修觀所依的定心,《增一阿含經》、《大毗婆沙論》、《成實論》等皆說根本四禪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三無色定為修觀所依,合稱「七依定」、「七根本」。無色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不堪作修觀的依止,《解脫道論》解釋說:因為此定離分明想,不能分別,故「不堪得見道」。入此定者須降至無所有定,方堪修觀。
《大毗婆沙論》等又說九地禪皆可依之修觀而達漏盡;謂七依定加未到地定及中間定,但以依根本四禪最好修觀,《增一阿含經》謂之「樂通道」,依其餘定修觀名「苦通道」。《眾事分阿毗曇》說鈍根依未至、中間及三無色定修觀名「苦遲通」,利根依未至、中間及三無色定修觀名「苦速通」;鈍根依根本四禪修觀名「樂遲通」利根依根本四禪修觀名「樂速通」。《阿毗曇毗婆沙論》說未至、中間禪慧多定少,無色定定多慧少,皆不如根本禪定慧平等,故易生慧。大乘《顯揚聖教論》卷十九說,唯諸靜慮(色界四禪)名現法安樂住,「現法安樂住,能入於現觀」,非其他定。同論卷十六還說唯欲界人、天能修正觀而現觀(見道),色界天、無色界天不能。有部禪經及一類大乘論典,說應依第四禪最寂靜心修觀,尤其成佛時更須如此。《大智度論》卷七即云:「一切諸佛於第四禪中行見諦道,得阿那含,即時十八心中得佛道,在第四禪中捨壽,於第四禪起,入無餘涅槃。」故稱第四禪為「根本禪定」。《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菩提道次第論》等,則以修止至初禪未到地定以上、發身心輕安為奢摩他,為修觀所依的定。《顯揚聖教論》卷十九謂唯有「初靜慮近分」(初禪未到地定)可以修觀發慧,得現觀,斷盡煩惱,其他禪定的未到地定不可。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說初禪未到地定能觀五陰畢竟盡想,得「金剛智」、盡智、無生智,「斷一切煩惱,如利刀斬斷賊頭」。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云:「以若得前所說第一靜慮未到地攝正奢摩他,縱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繫縛而得解脫。」並謂正奢摩他,修無上瑜伽者可以在修生起次第時證得。而慧根利者,依最淺的欲界定也可以修觀發無漏慧,《摩訶止觀》卷九引《成實論》云:「有欲界定能發無漏,無漏發疾,倏如電光。」
依止定心修觀時,是在定中修,還是出定修,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南傳傳佛學一般說須先入定,然後出定修觀。北傳禪定學說法不明確。筆者認為也可以說是在定中修,當進入欲界定、初禪未到地、初禪時,尚屬有尋有伺三摩地,可以在定心中進行思惟,修觀。當進入二禪以上已離尋伺的深定時,應說不可以進行思惟(尋伺)而修觀,但當起心修觀時,自然降至有尋伺的淺定,不一定需要特別作意出定,然後再修觀。但觀到證得毗婆舍那時,可從淺定升至深定。
(二)從觀直接入止觀雙運
這可謂次第禪的頓入法,一開始便逕直修觀,觀至對無我真實義生起定解,由此身心輕安,是名毗婆舍那。《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四謂「生輕安已,乃是真實毗婆舍那」。定心於此毗婆舍那持續而住,定慧平等,即止觀雙運。漢傳佛教諸宗多有此說,如《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云:「或有聲聞,從初發心即修慧行,發電光三昧得四果,未具諸禪。」電光三昧,謂刹那頓悟無我義,這依最初的欲界定心便有可能發(欲界定在北傳小乘論典中也稱電光定),依此頓悟的智慧修心,便可斷盡煩惱成「慧解脫阿羅漢」。《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九謂「欲界定發電光即可疾入無漏斷惑,名金剛三昧」。五門禪的十二因緣觀、天台宗的一心三觀、圓頓止觀,禪宗及大手印的觀心等,皆從此門而入。南傅佛學也有直接從修觀入門之說。《清淨道論》分修止觀為「止行者」(巴samatha-yanika),「乾觀者」(純觀行者,巴suddha-vipassana-yanika)二路,止行者於持戒清淨後修止證得安止定(色界、無色界定),出定觀察與所得定相應的名色之無常、苦、無我而修觀;純修觀者於持戒清淨後不入色界定,直接從四界分别觀入手,觀五蘊無常、苦、無我而修觀,現代緬甸馬哈希(一九〇四-一九八二)等禪師即主張這樣修,雷迪《安般念燈論》說:「或者在證初禪之後,或者在近行定之後,甚至可在數息階段克服心散亂的傾向之後,即修習內觀。」阿姜查《寧靜的森林水池》認為禪那是不必要的,只需建立少許的平靜和心一境性,然後用來審視自己。帕奧禪師《如實知見》中也說:不修禪定而直接修觀的純觀行者不辨識色界、無色界禪,仍然可證阿羅漢。但宗喀巴據印度多數論典,認為毗婆舍那必由奢摩他定心上修觀而得,其《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說:「印度少數論師,有說無須別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觀慧思擇,亦能引生毗婆舍那者,違諸大德所造論典,非諸智者所憑信處。」但這僅指未證奢摩他、毗婆舍那者而言,若已證得者,無妨隨意入一門或止觀互用。真言宗一行、空海,也都主張密法修習須從有相瑜伽入手得定,然後依定心修觀,入無相瑜伽。
(三)定慧不二頓悟門
既不繫心一緣以修止,又不以聞思慧分析而修觀,唯逕直調心令與真如相應,明心見性,得般若正見,然後定於所見心性上修定慧一體的一行三昧。《阿含經》中所說不依一切而修禪定的「空三昧」、南禪的一行三昧、光明大手印頓入法、大圓滿澈卻等,皆屬此類。《壇經·定慧品》惠能謂其法門以定慧為本,「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便是對此類禪特質的最好說明。
-
- 文章: 108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佛教禪定學
第三節 止觀雙修及其次第
一、以慧為導,止觀雙修
以般若慧為導,雙修止觀或定慧,是佛教大小顯密諸宗禪法共同的特質。《雜阿含》第五九九經偈「住戒有慧人,修習心(定)與慧」,意謂在持戒的基礎上得聞思慧,以慧為導,方可修習止觀。止、觀二者,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成實論》卷十八云:
「止能遮結,觀能斷滅;止如捉草,觀如鐮刈;止如掃地,觀如除糞;止如揩垢,觀如水洗。」
謂修止入四禪,僅有遮止、壓伏煩惱的作用,不能斷除煩惱的根株,只有修觀得慧,才堪斷滅煩惱而得徹底解脫。諸宗禪定學,都說修止得定,乃世間共外道法,只有用佛法獨有的出世間智慧修觀得慧,與真如相應,證得本來真性,才足以超出世間,才是佛教禪的精髓。《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六佛偈云:
「遊於世俗禪,至竟不解脫,不得滅盡跡,復習於正欲。」
謂僅沉浸於世間的禪定,不能獲得解脫涅槃,還要被五欲所惑。一行《大日經疏》以成就三密相應的有相瑜伽為「世間三昧」,認為只有以智慧反觀心性,如實知心真實,住無相瑜伽,才是「出世間三昧」。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云:
「如是四種静慮、四無色定及五神通,與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脫離生死,反於生死而為繋縛,故於奢摩他不應喜足,更當尋求真無我見毗缽舍那。」
強調必須於奢摩他定心基礎上以正智修觀,尤其是以與真如相應、以無我為中心的出世間智慧修觀,獲得對真實的定解、證悟,得真正般若,才可以出世間。
由此而言,佛教諸宗禪定的宗旨,皆在於證得與真實相應的般若智,用此智斷煩惱而入涅槃,般若智的獲得,唯依修觀而致,故以出世間慧修觀,較修止更為重要,是各種禪定的重點所在。《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八佛弟子說「有智慧則有三昧」。但修止得定,也不可缺少。《本事經》卷四佛言謂「不離靜慮,成就明淨毗缽舍那」。《達摩多羅禪經·前言》說「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此禪應指止,智應指觀。又將止觀之要歸結為「寂照」二字,強調寂與照(止與觀)相濟,「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永明延壽《觀心玄樞》謂「智非禪無以發其照,禪非智無以窮其幽」。為什麽?一者,由止得定,乃専心致志、深思入微而修觀的基礎,若心散亂不定,是不堪進行精緻人微的內向性審思的。《修次中編》比喻「唯觀離止,如風中燭」,難生穩定的智慧光明。二者,即使見性得慧,也須修止,定心於所見性或慧上,離散亂昏沉,入止觀雙運境。
佛教諸家禪法,都強調止觀雙修,定慧平等。《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云: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智顗喻止觀、定慧如車之二輪,鳥之雙翼,「若偏修行,即墮邪倒」。止觀雙修的目的,是達定慧平等的定境,稱「止觀雙運」或「奢摩他毗婆舍那和合俱轉」。《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解釋:
「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婆舍那清浄鲜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齊此名為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等和合平等俱轉。」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謂「雙證(止觀)二品,爾時說名雙運轉道」。永明延壽《定慧相資歌》說得好:
偏修定,純陰爛物刳正命。
若將正慧照禪那,自然萬法明如鏡。
偏修慧,純陽枯物成迂滯。
須憑妙定助觀門,如月分明除霧翳。
勸等學、莫偏修,從來一體無二頭。
似禽兩翼飛空界,如車二輪乘白牛。
-
- 文章: 108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接前帖
第九章 密乘禪(上)
二、拙火定
拙火定,亦譯「火瑜伽」,拙火一譯「靈熱」,又名「忿怒母」,意為卒暴猛火,指臍下所蘊藏的稟自母血紅大之生命能量,它為產生周身暖熱之本,為瞋恨之根,若被完全開發,會釋放出猛烈熾燃的火焰,循中脈上升至頂。這種意義上的拙火,指一陽性的先天生命能量,與道教內丹所說元陽真氣(真陽)或真鉛十分相近。
拙火定是一種修煉拙火以入定的方法,以修明點(紅白大)為門,旨在擊發拙火熾燃上行,把一般人皆轉變為性能量消耗性釋放的生命能量轉化為拙火,上升於頂,融化頂上所藏稟自父精的陰性白大,化為「月液」或「春點」降下。白大降下時,會依次生起四種喜樂,至最後「俱生喜」現時,入樂空不二境,於此境可體認心性光明而得「俱生智」,拙火定被稱為轉瞋怒為菩提的要門,與道教内丹之煉精化炁,頗可相互比較。藏傳噶舉派以拙火定為「那洛六法」之首,強調為「道之根本」。
據《明行道六成就法》,拙火定的修習方法大略是:先修前行,觀想自身刹那間頓變為表徵拙火的金剛瑜伽尼,其相如十六歲少女,體內中空透亮,觀想此身漸漸變大,大至最等宇宙,又復漸漸變小,小至極微。復觀此本尊身內中脈變大變小,如偈云:
觀身內空細,細至不能描;
觀身內空細,細至不能見;
觀身內空細,細至不能住。
噶舉派修拙火,一般都從修金剛亥母本尊法入手。本尊觀想熟練後,鍛鍊呼吸,觀想氣出時化為五色光,光復化為具五色之「吽」字,吽字化為具五色之忿怒金剛,吸氣時一一收入。
次觀想氣吸入時從左右二脈中交替穿行。
次祈禱本尊上師加持,入正行,修寶瓶氣,修習純熟後,於氣入時,觀想臍下三脈會合處有長僅半指的紅色半「阿」字,生發火焰,焰上端尖銳,迅速轉動。隨定力之深,所觀拙火漸達腹下,每一息上升半指,十息後循中脈上升至頂,融化頂輪內觀想的白色「涵」(han)字,降滴月液,周潤腦頂各穴,經十息後慢降至喉輪,又經十息降至心輪,又經十息降至臍輪,又經十息流潤全身,無所不遍。
修習不久,先增加身中暖熱,增強禦寒能力,次生身心安樂,妄念止息,於心寂處產生空樂不二的覺受,乃至出現臨死八相,呈露出如黎明晴空相的大空境。如訣云:
由持靈力於靈穴,初則熱法得發生;
次則經驗於安樂,後則心得自在境。
如是妄念自休止,煙、霧、幻城、陽燄等,
乃呈如初發曙光,無雲晴空次第現。
關於燃起拙火,密乘還有多種方法。《大乘要道密集·拙火定》舉入拙火定法門凡二十餘種,分為依脈、依風(氣)、依菩提心(紅白大)、依不思議四大門。
依脈生拙火者,謂觀想三脈四輪,或於臍中觀想表示火大的紅色「囉」字或表忿怒母的紅色「阿」字,或觀想臍中有四指許火焰熾燃,漸漸增長至十六指、三十二指,或觀腹中熾火盛燃,或於行住坐臥常提穀道(肛)。
依息生拙火者,有「風息歸身」五門:一觀三脈短阿字;二觀三脈亂迸火星;三觀三道脈發炎碎火;四觀三道脈迸發粗火;五觀三道脈迸發細火。「此五種內隨修一種,不過半年,風息必定歸於身」。
又有「風息歸心」五門:一觀焰流注;二觀降欲滴明點;三觀明點降火焰;四觀穿透明點;五觀注如蜘蛛絲菩提心。此亦可隨修一種。
又有「風息歸真」入拙火定門,分上中下三根:上根之人端坐結三昧耶印,開目,鼻引清氣而徐徐咽之,緊閉穀道,不思不慮,凝然安住,氣促時於鼻中徐徐放之。中根之人同前安坐,緊閉穀道,專觀自心。下根之人修法同於中根,所異唯在閉目而修。
另有三種「風息歸心」要門:一觀眉間明點,於眉間三角骨内觀想一豆大白色明點,入「明點定」,定心堅固,明點會上升至梵穴,如流星般降入中脈,出大鳴響,直至臍下,發生大樂。二觀杵間豆大明點,方法同前。三觀頂上梵穴內白色豆大明點。三法隨修一種,皆可發生拙火,產生大樂。
修金剛誦、光明定、寶瓶氣、欲樂定等,皆可燃起拙火,產生空樂覺受,而以修寶瓶氣、欲樂定最易燃起拙火。
三、欲樂定
欲樂定,又名「蓮杵氤氲三昧」,屬「方便道」、「雙運道」、「雙身法」,為一種轉淫欲為菩提之道。其實質仍在修明點,有道教內丹煉精化炁之意味。這種法門是專為一類貪欲熾盛的眾生所設的以毒攻毒的巧妙方便。《勝惠本續》云:
下根以貪欲中造著道門而修習者,應當入欲樂定也。其欲樂定有十五門,若修習人依之修習,現身必證大手印成就。
欲樂定的實質,是在男女和合或性欲發動時激發氣與明點,以瑜伽方法控制,令氣與明點循中派上升於頂輪,化性能量為產生智慧的能量,並在氣循中脈逆行時所生空樂不二的覺受上,觀察體證自性明體。這裡所說的欲樂之樂,並非尋尋常泄欲的皮肉之樂,而是指内氣所生禪觸之樂,故欲樂定尚不可簡單視為淫穢,而有其生理學、心理學、氣功學上的深刻內涵。〈因嘚囉菩提成就願文〉云:
從二根出樂,誑說是真如,以此為大樂,諸佛未曾說。
明言欲樂定之樂,非普通由男女性器相合摩擦達高潮而生的淫欲之樂。欲樂定的修習,須有合格的異性伴侶,女性稱為「明妃」或「手印母」,男性稱「勇父」。《大乘要道密集·依吉祥上樂輪雙運道玄義卷》說有四種手印,皆可修欲樂定:
(一)行手印(業印、羯磨印、實體明印)。指肉體的人,《大印空點》謂「賢首纖長目,容貌妙莊嚴,十二或十六,難得可二十,二十上為餘印,令悉地遠離」,即指業印而言。密典上說業印只可在家人用,也有說出家瑜伽行者亦可方便而用者,其修法分三類根機:
上根則托此行印,真實正念,到此不用回遍菩提。如中根,即仗此福德行印,能降能回等,引發空樂,契無為理。下根之人仗行印時,審觀自力增長,堅固拙火,自在降持回遍等無滯礙者,可作此法,自他獲益,不觀自力,恣情行非,倘有觸犯,難免地獄!
上根人只是藉境鍊心,以不動念為訣,中下根人須嚴格依法降、持、提、散明點,不令外泄。降,指意念隨明點(精)降下至杵端;提,謂提肛、翻目上視,忍精不射;,謂意領明點循中脈上行至頂,融化頂上白菩提而降下;散,謂通過抖動、打拳等,散精於全身。這須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氣脈點之能力,若不具此力而濫修欲樂定,是很危險的事,有傷身患病之虞,為密乘嚴厲禁止。
修法的異性伴侶,必須由合格上師指定,此中之秘密深義,非淺智所能理解,筆者認為主要在於雙方氣場的相配。若失此密意,則雙運道成為一種房中術,或有如尋常以射精為大樂者,可謂左道。秘密三昧耶戒以此為大戒,謂不經成就上師或本尊許可而擅自修雙運道者,必墮金剛地獄,而具備差別智(道種智)堪以開許、指導弟子修雙運道的上師,一般須八地以上,可以說已經很久沒有了。今日修雙運道者,大多違犯三昧耶戒,實際上成為房中術,多雙修雙損,且傷風敗俗,貽害社會。
(二)記句手印(智印)。不需實體人,只藉觀想。格魯派出家者多修此。這種修法先須自觀為本尊雙身,激發性欲,即時以瑜伽技巧、般若智慧煉化。對於沒有性生活經驗,尚不能進入初禪以上正定的童男童女,及貪欲特重者來說,這種修習甚至可以說是必要的。當然須掌握瑜伽技巧,得觀照般若。修習成就,能自身隨意獲得大於肉體交合所得性高潮之樂的內氣所生樂時,自然容易離欲,且有健身美容、易入正定之效。但這這種欲樂,也還在欲界,遠不及初禪以上正定的禪樂,更不及見道所得涅槃樂。
(三)法手印。只在自身內觀想三脈四輪、臍下「阿」字生拙火,火焰上升,月液下降,入拙火定,這是單身修拙火定,非雙運道。修金剛玄母等本尊法,都會有此效應。
(四)大手印。亦不必用肉體明印與智印,只以大手印見攝心安住明體:
止息一切妄念,無有纖毫憂喜,不思不慮,凝然湛寂,本有空樂之理而得相應,即是大手印入欲樂定歸空樂不二之理也。
由此途徑獲得的欲樂,更為高級,若得見性,所得涅槃樂更是較欲樂及禪定樂高級得多,自然有伏斷淫欲、轉性能量為智慧能量的效應。可見欲樂定的獲得,乃有多途,非必須走雙身和合之道。《恆河大手印》等說慧根猛利者,只修心性光明便可成就,不須修氣脈點及雙運道,慧根稍劣的中等根器人,修氣脈點及雙運道,進道要快,下根及老年人不可修氣脈點、雙運道,只適合修往生法求生西方淨土。《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云:
若上品貪而無廣大證真實慧,除此非餘所能住心,為說業印。於彼亦須以隨順業而受用之。
謂業印只是對一類貪欲太重、悟性太差之人不得不用的方便,不得不修者,亦須慎重。印度無上瑜伽大師,多行雙運道而獲成就,藏傳佛教諸派的密法也多重雙運,但因這種修持方法不能見容於社會倫理觀念,晚近傳承密法者,對此皆十分謹慎,不輕易傳授。漢地擅自修習者,雖然也不無延老抗寒之效,而多晚年癱瘓,臨終昏迷。其原因,除了違規犯戒外,從方法上看,大多是因長期以中下根所用意注頂門等瑜伽訣竅忍精不射,血隨意念上沖,久之導致腦血管脆裂而癱瘓昏迷。
四、修身
在修氣脈明點時,必須配合修身,以助打通氣脈,散化精氣。修身有大禮拜(磕大頭)、打拳二法。
大禮拜時,觀想三字總持咒在中脈內升降,有的禮拜者一拜就是幾個小時,這種配合觀想升降氣、明點的全身運動,無疑有體操及氣功動功強身之效。
拳法,一譯「體功法」,類似印度傳統瑜伽的體位法(煉體)及道教導引術,有金剛亥母拳、六爐火拳、一目了然三十七拳法及五十拳法等。如《明行道六成就法》載那洛巴秘傳六事體功法為:
第一,兩拳安膝上,兩足跏趺而坐,齊腰際扭轉身體,由右而左,由左而右,各三作,有消除臍部病患,開解臍輪脈結的作用。
第二,扭轉俯仰,活動頭頸,有開解頂喉際結繫之效。
第三,開掌覆於膝上,坐式如前,由右向左、由左向右,扭動上半身,以消除上半身疾患。
第四,伸縮四肢,先以兩臂為之,次兩手開掌,平放於身後地上,撐支其身,臀部坐穩,兩腿足互換向前上方用力踢出、抖動。
第五,蹲踞坐,提舉身體離地,用力向下拋跌,於身體離地之際向左右扭動,並用力抖振其身體。
第六,身向前俯曲,兩手撐地,用力抖振身體,力作「嗚」聲,呼出胸中陳息。起坐,以兩手按摩周身。
這是一種很簡單的導引法。又三十七拳法為:
第一,跏跌坐,兩拳仰置兩胯,持瓶氣;兩拳俯置兩膝,腹左各三轉。
第二,右拳俯置右膝,左拳置右拳上,腹向右三轉;易左拳行之,腹向左三轉。
第三,右手上繞頭,捶胸拍脅,前伸三次;左手亦如是做三次。
第四,左掌向左平伸,右掌拍左掌,頭偏左,目視被拍之掌。擦至右乳際,拍脅,向右手伸三次。易右掌行之,各三次。
第五,兩拳推乳拍脅三次,左拳擦右上肢。
第六,推乳拍脅三次,右拳擦左上肢。
第七,臀向上小跳三次。
其實,體操、瑜伽、太極拳、氣功動功及跑步、散步等運動,及經行、跑禪、站樁,也有助於修身,可以起到拳法的作用,站樁的效果尤佳,有話說「百練不如一站」。
五、修觀
修圓滿次第,當氣住脈停或明點融化之際,氣入住融於中脈,會產生心寂及大樂,佛教修行者和外道如印度教、道教等修煉者皆可能達到的體驗。無上瑜伽以此為證得心性光明的方便,然僅此體驗,尚不足以打破俱生我法二執而見道,即對心性有所體認,也只是「喻光明」,須在此基礎上以智慧修觀,觀菩提心或空性而證得實義光明。《不動明王經》云:
菩提心堅固,說得咒悉地,餘則修咒軌,所作皆無果。
由略想諸法,一切皆無性,定得菩提心,非唯餘能得。
說修本尊法有相瑜伽及氣脈明點等,並非密法的成就,密乘瑜伽之宗旨,唯在觀空性而證菩提心(心性),這與顯教止觀其實同一義趣。修觀的見地,一般與顯教同,無非觀無我、畢竟空,《金剛藏莊嚴續》謂「善修法無我,能證一切智」。《中觀寶鬘論》云:
剎那有邊,當觀初、中、後,成三刹那性,世非刹那住。又初、中、後三,如刹那思惟,即初、中、後性,亦非有自性。
從時間上觀析,見念念皆剎那不住,每一剎那又可分為初、中、後三世,由此可見若色若心一切有為法,絕無常住實體。這都是《阿含經》和大乘經中常見的觀空法。《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藏譯《集密續》卷一云:
當知菩提心者,離一切性,若蘊、若處、若界,無取無捨,諸法無我,平等出生,而彼心法本自不生,是故當知我、法自性即彼空性,如是了者,是名堅固住菩提心。
謂了達,我法二空,證得本不生際,名住於菩提心。此部法的本尊瑜伽儀軌,也都是一開始便誦咒觀空性,觀誦真言過程中須內觀能持所持皆空,結坐時更將一切收攝於空性中久久入定。觀空、無我,要點是觀心。《金剛藏莊嚴續》述觀心法偈云:
心觀六分塵,析為十方已,此明瞭法義,心淨最無垢。
過去未來心,如是無所得,無二無無二,虛空亦無住。
如是觀察己,一切眾生空,是無垢瑜伽,想自心無體。
觀析心性超越方所、時間,離二元對待,空,無有實體、無所得,亦不住於空,而得心離垢清淨。
若僅修生圓二次第密法而不能以正見印持修觀,藏密各派,皆說與外道法共。格魯派特別強調以應成派中觀見修觀,觀人法二無我,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強調:
故具慧者,於金剛乘,亦當以聞思慧,如《中觀論》,求無我見。
同論卷五批判了藏傳佛教界在修觀上的幾種錯誤:或不以正見抉擇無我,唯令內心不執著,無分别住;或由攝息加行等力,引生樂、明、無念三摩地,而認為即是修諸法真實;或難以正見抉擇無我,然正修時不繋念正見而修正見所決定義,唯令心住不分別。這些見地尚不合於下三部密法法則,更不符合無上瑜伽法則。同論卷二十二說無上部圓滿次第亦須以正見修觀,縱然了知脈、風、空點生成之要義,以專注彼等之瑜伽,令風點得調柔,能依紅白大流注回返,引生四喜,復有樂、明、無念的覺受,「然尤當依彼方便而修抉擇無我義之清淨正見。若不爾者,唯修彼三摩地,不能度脫三有」。修拙火或雙運道時:
以猛利火熔化菩提心,任持不令外泄,由此力故,粗分二取收攝寂滅。爾時若能憶持正見而修,能令彼慧漸近真實,心境當能一味而轉。又若其心未了無我,則都非修無我實義。
又說,觀修光明時,亦應「憶正見所抉擇義而修,非但修習如無雲之虛空而已」。真實的無我正見及出世間智慧,不是僅僅觀想如秋日無雲晴空之相即是,必須經聞思慧之正見思惟而證得,方稱無分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