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est Posts
    Top Active Users
    Newest Users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一個留言板
靜明
文章: 252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31

文章 靜明 »

<t>第六第七都可稱為意根(隨立論者而方便安立),但要掌握什麼是遍行,第六意色根不能遍行,但其中的”識住”卻俱足五遍行,觀修時要確實掌握能遍行的第七根。</t>
靜明
文章: 252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32

文章 靜明 »

<t>第七第八,不在別處,就在六根中,透過正確的觀修,才能悟證,但這悟證只是修行的開始。始入無門之心門,娑謂無門,是指無六根門的遮障。返照心門轉”識”性成智照。</t>
靜明
文章: 252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33

文章 靜明 »

<r><QUOTE><s>[quote]</s>心法與色法相對而立,即能所二邊,心是能見聞覺知者,色是所見聞覺知者。<br/>
故,色法具有可描述之形象外貌,心法則無形象外貌,是故,亦無生住異滅。<br/>
主張第六意識為色法者,請表述第六意識之形象外貌,及其生住異滅,即可。<e>[/quote]</e></QUOTE>
這最混亂了<br/>
對色法行象外貌的認知,正是唯識所變現的,剎那剎那不住,故無自性可得。<br/>
連粗糙的第六識都剎那剎那變遷,何況是更微細的第七第八識。<br/>
我說第六根是色法,第六識是色陰,你們卻總說第六識是心法,真是莫名其妙。</r>
靜明
文章: 252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34

文章 靜明 »

<t>識所緣,唯識所現,什麼時候變成識所緣唯色法也?</t>
靜明
文章: 252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01, 2021 1:53 pm

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35

文章 靜明 »

<t>一切種子識,區分有名法種子與色法種子,此二種子都是心法,不是色法。</t>
訪客

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36

文章 訪客 »

<r>恆不住 兄引用
<QUOTE><s>[quote]</s>正法念處經卷第三<br/>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br/>
「何者識界?謂:十二入內外和合,眼識見物,意識了別;<br/>
如是耳、鼻、舌、身、意識,如是識界,意是根本,皆意識知。」
<e>[/quote]</e></QUOTE>
關於前五識等,眼識見物還是由意識了別,這些都是藉由<br/>
意根所生的識,所以六個識其體是一。所謂"意是根本",<br/>
可見差別的是在於[意根]的解釋不同。<br/>
<br/>
古德用[無間滅意]和[現在意]這些名相,<br/>
以十八界來說,[六識界]還有[意界],大眾部.和有些大乘說的[意界]指的<br/>
就是[現在意],建立在所謂[細心],表示人心不是只有前五識與意識而已。<br/>
<br/>
[無間滅意],所謂[無間滅],例如薩婆多部說的,每一個心識的生起,<br/>
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根,當無間滅去的前念意根,成為後念生<br/>
起之助緣,中間沒有任何一法間隔,故稱[無間滅意]。<br/>
<br/>
關於[無間滅意]和[現在意]這兩派的主張;<br/>
印順法師用入定與睡覺後的反應來說明;
<QUOTE><s>[quote]</s>(唯識學探源)<br/>
像入定或熟睡的時候,雖然不起五識與相應受,但出定與醒覺以後,我們還感有<br/>
一種怡悅或勞頓的領受。<br/>
假使熟睡時沒有任何身體上的感覺,那醒後的身識與意識,也不該有因熟睡而生勞倦<br/>
之感,這就是細心執受的明証。<br/>
依大眾部的見解,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五根只是肉團。細心執持肉體,才能起覺受,<br/>
生六識。<br/>
總之,大眾部的細心說,是遍藏在根身之內而無所不在;它與根身有密切的關係。<br/>
眾生與非眾生,生存與死亡的分野,都在這裏。認識作用的六識,也從它而起。<br/>
細心的覺受,是生命的表象,是微細的心理活動。<e>[/quote]</e></QUOTE></r>
訪客

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37

文章 訪客 »

<t>一切法非色非心<br/>
<br/>
一切法皆如來色</t>
訪客

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38

文章 訪客 »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64819" time="1644037039"><s>[quote=訪客 post_id=64819 time=1644037039]</s>
一切法非色非心<br/>
<br/>
一切法皆如來色
<e>[/quote]</e></QUOTE>
心外無法<br/>
無法無天</r>
恆不住
文章: 363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39

文章 恆不住 »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64736" time="1643992001"><s>[quote=訪客 post_id=64736 time=1643992001]</s>
恆不住 兄引用
<QUOTE><s>[quote]</s>正法念處經卷第三<br/>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br/>
「何者識界?謂:十二入內外和合,眼識見物,意識了別;<br/>
如是耳、鼻、舌、身、意識,如是識界,意是根本,皆意識知。」
<e>[/quote]</e></QUOTE>
關於前五識等,眼識見物還是由意識了別,這些都是藉由<br/>
意根所生的識,所以六個識其體是一。所謂"意是根本",<br/>
可見差別的是在於[意根]的解釋不同。<br/>
<br/>
古德用[無間滅意]和[現在意]這些名相,<br/>
以十八界來說,[六識界]還有[意界],大眾部.和有些大乘說的[意界]指的<br/>
就是[現在意],建立在所謂[細心],表示人心不是只有前五識與意識而已。<br/>
<br/>
[無間滅意],所謂[無間滅],例如薩婆多部說的,每一個心識的生起,<br/>
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根,當無間滅去的前念意根,成為後念生<br/>
起之助緣,中間沒有任何一法間隔,故稱[無間滅意]。<br/>
<br/>
關於[無間滅意]和[現在意]這兩派的主張;<br/>
印順法師用入定與睡覺後的反應來說明;
<QUOTE><s>[quote]</s>(唯識學探源)<br/>
像入定或熟睡的時候,雖然不起五識與相應受,但出定與醒覺以後,我們還感有<br/>
一種怡悅或勞頓的領受。<br/>
假使熟睡時沒有任何身體上的感覺,那醒後的身識與意識,也不該有因熟睡而生勞倦<br/>
之感,這就是細心執受的明証。<br/>
依大眾部的見解,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五根只是肉團。細心執持肉體,才能起覺受,<br/>
生六識。<br/>
總之,大眾部的細心說,是遍藏在根身之內而無所不在;它與根身有密切的關係。<br/>
眾生與非眾生,生存與死亡的分野,都在這裏。認識作用的六識,也從它而起。<br/>
細心的覺受,是生命的表象,是微細的心理活動。<e>[/quote]</e></QUOTE>
<e>[/quote]</e></QUOTE>
感恩!<br/>
說的應理。<br/>
若以法相宗來說八識。,<br/>
就依解深密經來說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七轉識。</r>
訪客

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40

文章 訪客 »

<r><QUOTE><s>[quote]</s>若以法相宗來說八識。,<br/>
就依解深密經來說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七轉識。<e>[/quote]</e></QUOTE>
恆兄!<br/>
解深密經和法相宗說的還是有些不同,因為所依止的說法有些差別;<br/>
<br/>
我們認識外(六)境需要六識,<br/>
而六識發生有其根本,樓上說過了,每一個心識的生起,必定有它<br/>
所依止的意(根),比方;<br/>
<br/>
(1)有些聲聞乘佛法只談[六識].當無間滅去的前念意根,成為後念生<br/>
起之助緣,中間沒有任何一法間隔,此[意(根)]稱[無間滅意]。<br/>
<br/>
(2)部分大乘佛法,主有七識,比如前面說的,在前六識外,又建立一細心。<br/>
在[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經文說:
<QUOTE><s>[quote]</s>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br/>
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e>[/quote]</e></QUOTE>表示除了前六識之外,還依止微細的心識,稱為[阿陀那識]。<br/>
<br/>
(3)在唯識宗,是以[第八識為根本識];當一切法的種子藏在第八識,<br/>
由種子生起現行,前五識.六識.七識都是依止這根本識,也就是[阿賴耶識]。<br/>
<br/>
這些六.七.八識等,是在談心的作用而分出來的,在談這些內容時,必須<br/>
對各區塊的表達,要清楚的認識,否則混雜在一起,往往會雞同鴨講。</r>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