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est Posts
    Top Active Users
    Newest Users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81

文章 新老怪 »

<r>後來雪竇禪師就此公案頌云:<br/>
「聖諦廓然,何當辨的? 對朕者誰? 還云不識!<br/>
因茲暗渡江,豈免生荊棘? 闔國人追不再來,千古萬古空相憶。<br/>
休相憶,匝地清風有何極? 」<br/>
師顧視左右云:「這裏還有祖師麼? 」<br/>
自云:「有! 喚來與老僧洗腳。」<br/>
<br/>
<E>:mrgreen:</E>風有何極?</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82

文章 新老怪 »

<r>無夢無想時 <br/>
<br/>
<br/>
我們講檀郎聞聲,意在引導大家 從用見性。本篇我們再由 能夠生起和認識作用的核心――心,來探討一下究竟怎樣 從能知能覺的作用,去證見無形無相的佛性。<br/>
在前一篇我已經強調過,所謂的法報化三身,是同一事物――佛性――的三種不同的存在 或者說表現形式,切不可將之視為 三個彼此獨立的、真實存在的東西。<br/>
知道什麼是三身,就知道了 什麼是佛性,但這時候還不能見性。\因為性不自見,性只是被見,而不是能見,能見的是心,而不是性。這就好比燈本身 只能發光,而不能見光,能發光的是性,能見光的就是心(對於三身之間的相互關係,<br/>
大家可以通過電燈 與所照射的物體――電流為法身、燈光為報身、所照物為化身――去自行體會,這裡就不再詳談)。所以說講到見性,先須明心,心若明,則性自現矣!<br/>
<br/>
對於什麼是心,世人雖終日 不離其用,但每每未明其所以,於是鹹以第六意識為心,其實那隻是心的部分外在的相用。<br/>
完整地說,心應該是眼耳鼻舌身意 這六種功用的總合體,每種功用 又要由根塵識的相互作用而產生,<br/>
這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十八界。<br/>
在此我們可以 用雷達來作比喻,大家都知道 雷達有兩個天線,一個專門向外發送電波,一專管接收外面的電波。<br/>
由於二者 在位置上是重疊的,因此前者的電波 不能直接傳輸給後者,而必須經由外面的物體 反射以後才能被後者接收。<br/>
前者是主動的、恆久的、無分別的、無條件的向外發送,後者是被動的、(因反射物體的起滅而)斷續的、有分別的、有條件的接收。<br/>
所以說,雷達本身 雖然是在不間斷地 向外發送著電磁波,但它的顯示屏上 卻是只有當有物體反射電波時才有圖像,沒有物體反射電波時 就沒有圖像。<br/>
如果用這種原理 來比喻我們的根塵識,那麼能夠反射電波的物體就是塵,能夠接收電波的元器件就是根,顯現在顯示屏上的圖像就是識。<br/>
如果我們把雷達向外發射的,永遠持續、永不改變的電波 比喻為報身不滅的光明,<br/>
那麼雷達接收到的被其它物體改變頻率以後 反射回來的電波,就可以比喻為化身 映現給我們的影像。<br/>
又假如雷達有六個接收器,其中的前五個分別接收 五個不同頻段的電磁信號,<br/>
第六個並不直接接收 外面的信號,而是把前五個接收的信號 加以綜合、分析、歸類等編輯和處理。<br/>
前五個只能實時接收,沒有存儲功能,<br/>
第六個則可以 把以前接收的信號記錄下來。<br/>
當前邊沒有信號傳來時 能夠將其調出,進行重新編輯或播放;<br/>
當前邊有信號傳來時,也可以調出來 進行分析對比。<br/>
正是因為第六個 在功能上的這種特殊性,所以我們會不自覺地 把它當作是前五個的領導,甚至把其與前五個混為一體。<br/>
因為每一種功能 都是由三部分構成的,這三六得出的十八,就好比是我們的十八界。<br/>
<br/>
如果說三身 是佛性的本來狀態的話,那麼十八界 就是佛性在眾生身上的具體體現。<br/>
十八界由三身而生出,反過來三身也要由十八界來感受、識別和認知。<br/>
也就是說,十八界 既是佛性所生起的作用,是它的表現形式,也是入道的方便,是證見佛性的必由門徑。<br/>
所以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阿難:“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br/>
所以,我們由六根、六塵和六識中的任意一個入手,都可以破無明,證法身。以此之故,楞嚴會上二十五聖,不管從根、從塵,還是從識起修,皆可明心見性,證入圓通。<br/>
十八界雖然皆是修道的因緣,但是娑婆眾生 受根基所限,由不同的途徑入手時,難易和遲速是不一樣的。<br/>
在根塵識這三者中,又以根為關鍵。<br/>
因為根為能覺,塵為所覺,識為覺知的結果。<br/>
塵不能直接生識,識亦無以直接覺塵,無根則無以覺塵,無根亦無以生識。<br/>
六根對於我們悟道 究竟是何等的重要,十方微塵如來 是這樣異口同音告訴阿難言:<br/>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 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br/>
汝复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br/>
至於六根 為什麼是我們見性的根本,了生死的關鍵,世尊對此的解釋是:“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br/>
也就是說,不管最初 是由塵還是由識入手,最後總要以破掉根 為證道的標誌。<br/>
根若破,即是證悟或正覺,根若不破,就只能算是解悟或相似覺。<br/>
以前我曾經列舉過黃庭堅、高峰妙、龐居士、雪峰存、清雍正、佛鑑勤、五祖演、洞山價等悟道未徹的故事,他們或則是只破了識 而未曾破根,或則是只破了其中的幾個根,而未能將六根完全破盡,所以必然會表現出不安穩、不明白等種種現象來。<br/>
<br/>
好啦!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 見性先須明心,而明心的關鍵 又在於破除六根,那麼我們就來談談怎樣打破這六根。<br/>
現在我們依然舉雷達的例子。由於雷達發射出去的電波 我們永遠也無法直接收到(注意!連諸佛也一樣收不到),為了證明這種電波的存在,並由這種電波 進而推演出電流的存在,我們就只能從雷達的接收系統下手。<br/>
由雷達接收到的,被外面物體改變了頻率後 反射回來的電波,推論出被反射之前的電波 不但確實存在,而且就是由我這部雷達 發射出去的。<br/>
平時我們總會聽到 某些自以為是的人說:“你現在能說能聽的那個東西就是,你只要知 道這個東西就行了。”<br/>
這話聽起來 似乎挺有道理,但為什麼大家聽來聽去,就是聽不明白呢?<br/>
因為那個“能說能聽的東西,”對於已經悟了的人 雖說原本就是一個,從來沒有什麼分別,<br/>
但在沒悟的人那裡,卻分明是兩個東西:一個是雷達發射電波的裝置,一個是雷達接收電波的裝置(只是打個比方,切莫以為真的 有這麼兩個裝置喲)。<br/>
那些以為自己已經見到前者的人,其實真正見到的還是後者,說到底還是認的六根門頭。<br/>
對這兩個東西,西藏密宗 將之分別比喻母光和子光,打開本來見性了,就是子光與合母光上去了,我認為這個比喻挺好。<br/>
其實母光和子光 原本是一個東西,但是因為我們心裡有無明,於是被錯認成兩個東西,<br/>
現在阻礙母子合上去的,就是我們的六根,只要能夠把六根打破,母子就能相合了。<br/>
<br/>
下面我就舉元朝高峰禪師 悟道的公案,看看古人是怎樣打破六根的。<br/>
高峰禪師悟道的經歷,老人在《禪海微瀾-高峰主人公落在什麼處?》一文中,有詳盡講述,<br/>
在此我們不再重複其過程,而只做純技術性的分析。<br/>
話說高峰禪師參究“阿誰與你拖個死屍來?”話頭,一日適逢達摩祖師忌辰,隨眾往詣三塔寺諷經。<br/>
偶抬頭,睹壁間五祖演和尚遺像贊雲:“百年三萬六千朝,反復原來是這漢。”而驀然省悟,打破拖死屍話頭。<br/>
悟後詣南明,參雪巖欽和尚,欽數問,師皆張口即答,所下轉語 毫無費力處,欽亦無如之何,自是機鋒不讓(可見光有機鋒轉語 未必就是真悟)。<br/>
後一日欽作尋常問話雲:“日間浩浩時 還作得主麼?”師曰:“作得主。”<br/>
欽進問云:“睡夢中 作得主麼?”師答云:“作得主。”<br/>
欽更問云:“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人公在什麼處?”師無語。<br/>
各位看官,雪巖欽後邊三問,高峰三答,句句皆落於病處,但其中的問題 輕重是不一樣的。<br/>
前邊兩個“作得主,”叫做話有落處,莫說象高峰這種未曾徹悟的人,即使是腳跟點地者,在未得大機大用時,於祖師的“一向行令”之下,亦不免會屢犯其鋒刃。<br/>
所以雖有過在,卻還不是病根。<br/>
而末後一句的“無語”,才是高峰的病根所在,因為他並未真正見到過 自己的“主人公”。<br/>
<br/>
從高峰最初的悟緣來看,他是由“就體消”而入的。<br/>
就體消的特點 是由識入根,從用入體,從比量透現量,雖然也能觸著六根,但因為力量有限,往往難以真正打透。<br/>
我們說報身的光明 是永恆的、沒有間斷的,不但醒著時是光明,睡夢中是光明,就連這個無夢無想,也沒有離開光明,也是光明朗照時節。<br/>
有知有覺,有夢有想時 的光明好理解,因為這時候一切事相都是“有”,我們可以從“有”而推導出“無”,把見聞覺知的作用 本身看作是佛性的妙用。<br/>
但是在無夢無想的狀態裡,能覺知的根,所覺知的塵,以及由根塵相合而生出來的識,都暫時消失,一切能與所、相對和相待的東西 都不存在了,沒有了用 當然也就無法由用去見體。<br/>
在這種時候,真正悟道的人 自然知道什麼是“無”所表現出來的光明,而其他人則會茫然不知所云。<br/>
如果用雷達來比喻,那就是一種人 僅搞懂了部分接收的功能,只有當接收裝置開機的時候 才知道雷達也同時在向外發射著電波,一旦接收裝置關機了 就不明白 為什麼說雷達此時 也在向外發射電波。<br/>
而另一種人 則是不論接收裝置開不開機,都知道雷達 是始終在向外發射著電波的。<br/>
<br/>
高峰的疑處 與前邊提到的黃庭堅、龐居士、雪峰存、清雍正、佛鑑勤、五祖演、洞山價等人,在具體的表現上雖有所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根門沒有打透,未曾真正見到實相。<br/>
像他們這種情況 如果沒有遇到什麼事,或是沒有遇見明眼人,自己往往還會感覺很不錯。<br/>
可一旦遇到事,或是碰上明眼 人隨便敲打敲打,馬上就會露出馬腳來。<br/>
前兩年北京有個老太太,修了三兩年的心中心以後,某日看老人的書時 忽然有所領悟,居然能夠透過紙張看到老人隱藏在文字後面的意思。<br/>
從她跟別人所談的感想與體來看,可以說件件在理,確實是得到個入處。<br/>
後來見面時她問我:“某師兄,您說我現在是量變 還是質變?”<br/>
我說:“您講的那些都對,但是不是質變 還得看有幾個問題 您能不能答出來。”<br/>
於是問她:“你知道自己父母未生前的 本來面目嗎?你知道自己一口氣不來時 向何處去嗎?你知道無夢無想時自己的主人公何在嗎?”她聽後頓時啞口無言。<br/>
我說:“既然您答不出來,那就只是量變 而不是質變。”<br/>
事後有人責怪我,:說“師兄!您也太不通人情了。人家明明已經懂得不少了,就算還沒有全懂,您也不能就這麼一棒子把她打回去呀!幾句話搞得人家回去以後 心情很沉重。”<br/>
我說:“人王面前有人情,法王面前無人情,我當時如果肯了她,才是害了她。她現在心裡邊 感到難過就還有得救,要是不覺得難過,今生於無上大道 只怕是沒指望了。”<br/>
<br/>
六根破與不破,決定你能不能 證到觀世音菩薩所說的:“生滅既滅,寂滅現前。”<br/>
象高峰那種 只知生不知滅,只知有 不知無的“無語”境地,就是因為還未曾真正 見到“寂滅”的緣故。<br/>
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真悟,除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所講的那些境界外,我認為還可以參照以下三個標準:一、得正見。打破六根的人因為已經見到實相,所以根本智自然生起,一切見上的煩惱,不管能夠思量還是不能思量的,皆可一一破除。未破六根的人只是相似覺,未曾證到根本智,於有知有覺、有思有想的事物尚能明之幾分,一旦遇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時節,即每每懵然不知所云。許多人於此有個錯誤的認識,就是總要用得沒得後得智――能否打機鋒、下轉語,能否應對不同根基的人說相應的法――來鑑別自己,衡量他人是否見沒見性,這是個大問題!<br/>
二、生喜樂。破六根的人,因為已經證見了諸法的實相,生滅心自然熄滅,生死相頓然打破。此時由於捆縛在身上的枷鎖 已經被解開,生命得到了 究竟的自由和解放,內心會自然而然 地生起一種前所未有的,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的無邊大樂。其勢如噴發的火山般 無法抑制,如奔湧的江水般 滔滔不絕。未破根的人,雖然也能生起幾分喜悅之情,那不過是小河中的一點潺潺流水,而且在歡喜和欣然中 總不免透著些許不安穩、不踏實,與前者根本無法相比。對於這種情況 在楞嚴會上 世尊是這樣為阿難講解緣由的:“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所見斷惑,然猶未知 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 生位異滅分齊劑數?”須陀洹是小乘的見道位,阿難此時已證人無我,已斷見惑,但是因為六根未曾打破,未證法無我,所以並未真正見性。<br/>
三、得正受。破六根的人,因為已經打破了 一切有無、生滅、去來、取捨等二元對立的情見,自然不落兩邊而安止於中道,得自在解脫之正受。雖然由於種子未除、習氣未盡之故,或自己翻騰於內,或遇緣動盪於外,而時時會有走作忘失,但只要事情過去 又會自然回復於本位。<br/>
<br/>
譬如湖面之水,遇風雖起波瀾,風若息 則波亦自平,全無半分 造作用力處。<br/>
比如內蒙的那個小李,自打“沒事”後,不但若忙若閒 皆時時感到安閒自在,就是與人吵架時,心中也明明了了有個 如如不動的東西在。<br/>
未破根的人 雖然也會有安祥喜樂的心態產生,但那是一種由相對的作意 而來的覺受,是楞嚴所說的“受陰區宇”裡的東西,需時時照顧維護 才勉強守持得住,若稍稍動著 即不知飛到何處去了。<br/>
雪峰的“心中未穩”,圓悟初離五祖發寒熱病時的 把持不住,皆是此中光景。<br/>
破不破根的人 除此以外尚有諸多或大或小、若粗若細的差別,惟入之者自然知曉,恕不一一列舉。<br/>
大家只需牢記一點:只有打破六根 才是真正破初參,才是真正見性,才是真正獲得圓通。<br/>
所以楞嚴上接著說:“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br/>
破六根即是證初地,此時為初見無生法忍,而實證無生忍 則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br/>
<br/>
現在我們再回到公案上來。<br/>
雪巖欽見高峰“無語”,知他未在,於是囑咐:“從今日始,也不要你學佛學法,也不要你窮古窮今,但只管飢來吃飯,困來眠。才眠覺來,卻抖擻精神,問我這一覺主人公 在什麼處安身立命?”<br/>
高峰乃憤志參究,自誓:“拼一生作個粥飯僧,決要這一著子明白。”他這一參就是整整五年(借問網上諸君,阿哪個能發這般死誓?阿哪個能有這般毅力和耐心?若人能發如是願,何愁今生不了道?)。一日午睡,同宿友僧莽撞,推師枕落地,噗通一生,師乃大徹!<br/>
這高峰究竟是怎麼徹的?我們不妨接著做我們的“技術”分析。<br/>
高峰初時所不明者,是無夢無想,無見無聞時,主人公在什麼處這個問題。<br/>
我們都知道 眾生有無明,這個無明最直接的表現 就是頑固地 執著有能知能覺和所知有覺,只要我們的心一生起,有了見聞覺知,就一定是在能與所中 轉來轉去。<br/>
而能知能覺的根本,就是我們的六根,我們所說的開悟也好,見性也好,就是為了打破這六根。<br/>
只要六根不打破,就絕不可能 從能與所的對立中跳出來,當然也就不可能 了脫生死。<br/>
高峰初次打開以後,雖然機鋒轉語 打得驚天動地、精彩紛呈,連乃師欽和尚 也不得不忍氣吞聲、避其鋒芒,但這並不能證明 他就真的會了。<br/>
這雪巖欽不愧是個作家,眼見正面不行,就搞個側面迂迴(不能直中取,何妨曲中求?),用個作主不作主,環環設套,終於套著了這只狐狸。<br/>
你不是對於相對、相待的事物 頗有心得嗎?<br/>
我現在把一切相對、相待的東西 都拿掉,當一切的一切 都沒有了的時候,你還知道什麼是你的主人公嗎?你還知道 什麼是你那亙古不滅,永遠朗照大千的光明嗎?<br/>
高峰到此言下無語,說明他確實 是沒有真正見到 自己的本來面目啊!<br/>
<br/>
等五年後的某日,高峰在一次午睡時,又進入了那種無夢無想,無見無聞的境地。<br/>
請注意!按照上篇我講過的“笨鳥”的邏輯,此時高峰的“收音機”應該是關上的,而在此之前 他也一直是這麼認為的。<br/>
可就在這時,有個莽撞僧人 撞落了他的枕子,這個撞擊所產生的觸覺 一下子擊打在他的覺知根上,就好像突然響起的聲音 使笨鳥明白 收音機從來都是開著的一樣,<br/>
高峰也猛然警醒:原來自己自性的光明 也始終是光芒四射的!即使在睡夢中 也沒有絲毫的間斷與減弱。參破了無夢無想,也就參破了生前死後,在這一瞬間,高峰終於由生死的此岸跨入了解脫的彼岸。<br/>
在此我要強調一點,有的人總認為所謂的見性,真的是像見其它色塵一樣,見到了一個深藏在我們心裡的能知能覺的“性”。<br/>
此性非同於我們在一般狀態下 見聞覺知的生理功能,而是一種極其微細、極其清淨的心態,只有在進入了極為安靜的狀態,好比水面 沒有了一絲波紋的時候,才能現出來。<br/>
這是極大的誤解。<br/>
不論任何人(包括諸佛在內),不管在任何狀態下,就像雷達 永遠也接收不到 自己所發射出的未經反射和改變的電波一樣,你也永遠看不見 你的未經外面的色塵反射回來的自性。<br/>
性是不可見的,能夠被六根 直接覺察和感知的永遠都是塵,而不是性。<br/>
所以《楞嚴經》上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br/>
在這裡,第一個見 是我們的 心地法眼、<br/>
二、三、五這三個見 指的是 能見之性,<br/>
第四個見是 被見之塵,<br/>
六、七兩個見指的是 能見之根。<br/>
性如果能被根所見,就成為塵,而不再是性了。<br/>
所以說已悟之人 與未悟之人,六根所見之物 絕無半點不同,區別在於對同樣的事物 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認知。<br/>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諸佛也好,祖師們也好,既然他們和我一樣,也沒有像見到其它色塵一樣見到性,他們又是怎麼開悟的呢?<br/>
答案是:他們是用心地法眼,因為心地法眼 可以見道。<br/>
他們在那一剎那 把自己的心從邏輯的樊籠中 解放出來,認識到了一切事物的本來相狀,或曰本來面目。<br/>
很多人一定想知道 別人是怎麼悟的,想不通明明見到的 都是同樣的事物,他們能悟我為什麼就不能悟?<br/>
對不起!我不能告訴你,不是我不肯說,而是我無法說。<br/>
因為覺醒的一剎那 是一種純主觀的感悟,永遠只能留存於當事人的心裡,而無法向別人道出。<br/>
<br/>
不過對於打開當下的 某些技術性問題,我還是可以幫助大家分析一下的。<br/>
首先我要申明,任何打破六根的證悟,都是在定慧等持的狀態下 取得的。<br/>
也就是說,單純的定和單純的慧,最多能夠使你得到相似悟,而不是證悟。<br/>
這就好比兩個人 在黑暗中 來到一所房子前,一個人只看見了屋內燈光 灑落在紙窗上的光影,沒有看見裡面的任何東西;另一個人把窗戶紙捅開個洞,看見了屋內擺放的各種物品,卻唯獨沒有看見燈光!前者我們稱為“解悟”,後者我們叫它“無記”。<br/>
定慧等持 在實際的開悟過程中,又分可兩為類別三種情況。<br/>
第一類是由慧生定。比如前一篇提到的大梅法常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大梅不僅僅是領會了何為“即心即佛,”而且當下即 由慧生出定,現量地覺知到了 即心即佛的意境。<br/>
說到定,許多人總會聯想到 無知無覺的滅盡定,以為這就是正定,其實那種定是死定,對於見性毫無用處。我們現在所說的定,是見聞了了 而又不生分別的無分別念,此種定境 可能只有短短的一瞬間,但只要抓住了就足以使你 頓然契入諸法的本來境地――實相。<br/>
由此門而入者,只要是由慧生出定來的,一般都悟得非常透徹。<br/>
<br/>
無分別念有兩種情形:<br/>
第一種是根塵沒有分離,在當下的一念中 依然見色、依然聞聲,但是只有覺知照了,而沒有分別取捨。<br/>
第二種是根塵脫開,既無所見、亦無所聞,只剩下一個了了靈知,也就是老人所說的“爆炸”。<br/>
第一種多見於參禪人中,第二種多見於 心中心的學人,其實不管哪種情況,只要抓住了 都可以當下打開。具體到你個人 究竟出現哪種情況,既要看你所修持的是何法門,也得看你夙世是何種根器,實在沒有必要強求。<br/>
可有人總是希求“爆炸”的場景,為了等個爆炸出現,把無數的機會都錯過了,實在是可悲可嘆!<br/>
第二類是由定生慧。具體又可分為兩種,<br/>
一種是就體消的“一念斷處”,<br/>
一種是從緣入的“一念未生”。<br/>
由定生慧打開的訣竅,是當那一念不生 而又了了分明的 定境現前時,一把擒住(或曰當下凜覺、認取、猛著精彩),把個無分別念的定境打破,則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 即可徹底粉碎。在這裡第二念――凜覺――是關鍵,能不能抓得住,全看這一下子。<br/>
老人在《恒河大手印》上講:“有的人呢,可能在座上本性現前時,沒有覺察而滑過去了”。乃是隨順一般人習慣的講法,其實自性何曾有來,何曾有去?老人於這中間的道理 絕不會不懂。所謂的“本性現前時”,就是我現在說的“無分別念”,“沒有覺察而滑過去了”,說的就是在這當口 沒有凜覺、沒有擒住。所以說在由定生慧的情況下,第二念才是最最關鍵的。<br/>
那麼何為凜覺呢?<br/>
這裡的覺字為醒悟、醒覺、覺悟之意,有兩重含義:<br/>
一是覺今日之是,所謂“即此是、無別物”;<br/>
二是覺往日之非,知道以前都是被情所迷、被相所轉。<br/>
凜表示在那個當口是猛然、霍然而覺醒的。<br/>
在由定生慧的情況下錯過的,也有兩類人:<br/>
一種人以為這個 無有分別的定境本身 就是自性,只要座上座下出現過此類的覺受,就以為自己已經打開了,於是住在個大大的光影中,把個瓦塊作金磚,開始在那裡保來保去,心中心的同門中 這種人我見得太多了。<br/>
第二種人認為這個東西還不是,一定另外有個更善妙、更殊勝的境界才是,於是回過頭來 再接著找那個他認為更好的東西。與我一同打七的有個新疆的師兄,打開後對我說:“嗨!原來就是這麼個東西呀!我以前打坐時 起碼碰上過幾百次,今天才知道 過去是認錯人了。”<br/>
這個老兄與內蒙的小李一樣,都是那種很容易脫開的人,而且初次遇到脫開的情況時 都曾經很害怕,那種感覺大概與一個走夜道的人 突然一腳踏空時的體會差不多。<br/>
另外北京有個老太太 也是這種情況,她第一次脫開後,以後在做事 甚至與人說話時 也屢屢脫開,經常是別人見她說著說著話 突然就呆在那裡不動了,都覺得很奇怪,可她每次都沒有抓住機會。<br/>
後來遇到一個同修時談及此事,同修說:“哎呀!那個東西就是呀!”<br/>
其實同修本人 從來也沒有過那種經歷,只是人云亦云耳。<br/>
但是這個老太太 當下就又一次脫開(像這種說脫開 就能脫開的人,我一共遇見三個),而且還就真的認取成功了!<br/>
<br/>
講了半天,我們再從頭總結一下:學佛是為了了脫生死,欲了生死就得證法身的寂滅,法身的寂滅要通過報身的不滅來顯現,報身的不滅 要由化身的生滅來認知,化身的生滅 要由六根來了別,破六根必須有定慧,得定慧後要凜覺。<br/>
凜覺以後 即可明心,即可見性,即可見實相,即可證般若。<br/>
如此則無明破,生死破,一切的一切 盡可破滅無餘。<br/>
不但釋迦老子 夜睹明星成道時要凜覺,高峰被撞落枕子省悟時 要凜覺,乃至諸佛諸祖成就時,無一不由凜覺而入。<br/>
所以說這個“凜覺”,才是佛教一切行門的最大秘密!<br/>
這就好像是一副多米諾骨牌,你只要推倒了第一張,後面的事 就再也不勞您費心了!<br/>
<br/>
<E>:mrgreen:</E>“凜覺”,</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83

文章 新老怪 »

<t>《楞嚴經》上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br/>
在這裡,第一個見 是我們的 心地法眼、<br/>
二、三、五這三個見 指的是 能見之性,<br/>
第四個見是 被見之塵,<br/>
六、七兩個見指的是 能見之根。<br/>
性 如果能被根所見,就成為塵,而不再是性了。<br/>
所以說已悟之人 與未悟之人,六根所見之物 絕無半點不同,<br/>
區別在於 對同樣的事物 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認知。</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84

文章 新老怪 »

<r>公案拈提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br/>
<br/>
<br/>
本篇的題目 出自日本道元禪師(1200-1253)之口,是他開悟後對《涅磐經》破讀的語句。道元是日本佛教史最傑出、最不同凡響的人物之一,年輕時代的道元 對當時日本佛教的現狀極為不滿,認為各個教派都沒有準確理解 佛陀教法的精髓,於是渡海來到中國,師從南宋年間曹洞宗高僧如淨禪師(1163-1228)參學。按照如淨教導的“只管打坐”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禪坐而開悟,回國以後廣弘禪法,後世公推其為日本曹洞宗初祖。大家知道都《涅磐經》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如來常住 無有變易。”道元將其破成:“一切眾生,悉有即佛性;如來常住,即無、即有、即變易。”<br/>
<br/>
《涅磐經》原文表述的是 佛性存在的普遍性 與不變性,只是告訴你眾生都“有”佛性,而沒有明確說出什麼是佛性,只說其然 而未說其所以然。而道元把涅磐的義理 又引申了一步,直接為你指出 一切眾生悉有的那個東西即是佛性(普遍性),一切即無、即有、即變易的事物 即是如來常住不變的本體(不變性)。這一破看似平淡無奇,並無出人意表之處,實則有如石破驚天。道元的佛性論 突破了前人對於佛性問題的局限,把《涅磐經》僅僅停留在理性(名相、概念)階段的佛性觀,引入到感性的、實證的認識上,是對佛性觀從理論的一次質的提升和飛躍。<br/>
<br/>
在深入研究道元的佛性論之前,有必要先簡單分析一下 歷史上對佛性的看法,都有些什麼樣的分歧。談到這個話題,就不能不提及道生法師。大家知道,《涅磐經》剛剛傳到漢土時 只是簡本,上面並沒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句話,一般講涅磐的人 都認為“一闡提人”沒有佛性,因而不能成佛。道生法師以他超然的智慧,大膽地提出“一闡提人”也有佛性,最終也能成佛的觀點。道生法師的佛性觀 暗合涅磐妙意,深達大乘了義宗旨,此言一出 有如黑夜點起明燈,寒冬燃起篝火,如春雷響徹四方,於震旦做獅子吼。但是他雖然能夠感得頑石點頭,卻不能打動 當時教內一班 只會依文解義,死摳文字名相的義學沙門之輩。那些人視道生為異端,將其趕出京城,迫使他流落荒山野嶺,只得與豺狼為伴,只能為頑石說法。後來當全本的《涅磐經》被翻譯過來,人們看到上邊確有“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這句話,才知道以前 實在是錯怪於他,於是為其平反昭雪。<br/>
<br/>
道生法師是中土第一個明確提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人,他也因此而在晚年享有盛譽,贏得了人們廣泛的尊重。道生法師雖然意識到了 佛性存在的普遍性,但是本人 並沒有見性,如果說他見地上的缺陷 國人還暫時無人能夠識別的話,那麼在印度來的高僧秦跋陀面前 卻被表露無遺。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 秦跋陀是如何勘驗道生的。<br/>
<br/>
話說秦跋陀到漢土參訪時,曾尋問震旦教內有何能人,眾人皆推舉道生法師,於是跋陀特意登門相訪。秦跋陀見到道生時 首先開問:您平時講什麼經呀?道生說:我講《般若經》。我們知道《般若經》是專講色空之義的。於是跋陀問道生:“何者為色呀?”道生回答:“眾微聚集是色。”跋陀接著問:“那麼何者是空呢?”道生又回答:“眾微無自性是空。”跋陀進一步問:“眾微未聚時 如何?”生公罔措!<br/>
<br/>
跋陀又再問道生:“除此《般若經》外,更講何經?”道生說:“更講《涅磐經》。”跋陀問:“何為涅磐之義?”道生答:“涅者不生,磐者不滅。”跋陀曰:“此是果上涅磐,何者是因上涅磐?”道生答不上來,乃問曰:“涅磐寧有二義乎?”難道還有兩個不生不滅嗎?跋陀見他不領會,拿起手中的如意問道:“見麼?”答:“見。”跋陀問:“見個什麼?”答:“我見禪師手上拿著如意。”跋陀擲如意於地,問:“還見否?”答:“見。”跋陀問:“見什麼?”答:“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跋陀笑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聞宇宙?”然後辭別而去。<br/>
<br/>
道生的弟子聽到這話 心中不禁起疑,於是追上去問跋陀:“請問法師,我的師父錯在哪兒了呢?”跋陀說:“汝師只會果上色空義,不會因上色空義。”<br/>
弟子問:“如何是因上色空義?”跋陀道:“一微空故 眾微空,眾微空故 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br/>
色與空是般若的核心,在色與空的問題 道生與秦跋陀的分歧,反映的是當時漢地與印度、禪宗和教下境界上的根本差別所在,這也為日後 達摩的東渡預先埋下了伏筆。達摩之前 中土雖然也有寶誌公與傅大士等真實見性的人,但其意境在那個時代 顯得過於孤傲超拔,未能被各界廣為接受。心地法門的弘揚和傳播,實在是達摩來到以後 才漸漸展開的。<br/>
那麼道生與秦跋陀的差別 究竟在哪裡呢?<br/>
列位看官請注意,這道生在秦跋陀的層層緊逼之下,犯了兩個致命錯誤:<br/>
一是不會色空意,他對色空的理解 只到得析法真空的境界。佛法上所講的空 有很多種,驤陸師公在《乙亥講演錄》上介紹過十八種,不過最常見、最重要的有兩個,一是析法真空,一是自性空。<br/>
a 所謂析法真空 是從緣起的角度,對某一事物層層解析,由部件分析到分子,由分子再分析到原子、質子、電子、中子……,最後得出一個 什麼都沒有的結論。<br/>
b 而自性空 則用不著如此分解,只是直接為你指出 一切事物本無自性,當體即空。<br/>
析法真空 可以由學而得之,即使沒有見性的人 也能夠領會其中的道理,<br/>
自性空 必須於見性後 方可以真正通達,僅靠擬思比量 無以透識端的。<br/>
從析法真空入手,可以明了小乘的“諸法無我”,最後證得小乘的有餘和無餘涅磐,而不能領悟大乘一實相印,當然也就不能證取 大乘的無住涅磐。<br/>
<br/>
對於色空之間的關係,《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br/>
這句話原本是 從自性空的意義上去講的,但事實上 絕大多數人 卻是用析法真空來理解。<br/>
由析法真空 能夠分別領會 這兩句中的前半句,而難於理解後半句。<br/>
記得去年有位在網上很活躍的朋友,平日里說禪說性 似乎頗有心得,某日忽然對“空即是色”起了疑惑,雖百思而不得其解,這即是他只解析法空,而不解自性空的緣故。<br/>
哲學上有個名為否定之否定的定律,說任何事物 單純否定一次還不行,要在前次否定的基礎上再否定一次,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昇華。<br/>
宗門裡也告訴人 光是死轉去還不行,還要能活轉來才算數。<br/>
老人常為我們講說“真空不空”,因為真正的空 不是空無所有,而是什麼都有,什麼都圓滿無缺。<br/>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br/>
後來於夜半聽五祖再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番都是從這一句發悟,但境界大有不同)”而徹悟,隨口唱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才是悟得 自性空以後的意境!<br/>
a 由析法真空只能明白空,而不能明白有,只會死而不會活。好比是小孩子出門玩耍,一旦出了家門就不認得回家的路,這可不行。要問如何方是“回家路”?<br/>
b 所謂“空即是色,空不異色”是,所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是。各位須注意的是,這回家的路 光明白是個怎麼回事還不行,一定要真實證得才算數。<br/>
正是由於不曾解得色與空,道生緊跟著又犯了第二個錯誤:不知道什麼是“見。”<br/>
我們看到當秦跋陀用手中的如意 考驗道生何者為見時,道生所見的只是外面色相的去來和色塵的生滅,而不曉了 自己心中的那個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能見之見性。<br/>
道生此處的“見”,與《楞嚴經》上阿難對於鍾聲的“聞”一樣,都是著在塵相上,隨著外塵的起滅 而去來不定。<br/>
<br/>
介紹完道生的往事,我們可以就歷史上 對佛性的認識,歸納出三種觀點:<br/>
第一種觀點 認為只有一部分人有佛性,“一闡提人”是沒有佛性的。<br/>
這種人大概是被佛性中的那個“佛”字所迷惑,以為只有那些有善根的、能對佛起信的、有成佛願望的人,才有佛性。而“一闡提人”因為已經斷了善根,既不能能對佛生起信心,也沒有成佛的願望,當然是沒有佛性的。我們都知道所謂佛者,乃覺悟之意,當佛字與性字 聯繫在一起時,佛就成了性的定語。你可以把這個“佛”字理解為 只有佛才具有的性,也可以認為 是成佛所必須具備的性,按照前者理解 佛性的性所得的是覺悟之性,按照後者理解 佛性的性所得的是 覺知之性,雖僅一字之差,但兩者說的 可完全不是一回事。<br/>
在以前的拈提中 我反复講過“性為心之體,心乃性之用”的道理,<br/>
能知、能覺、能取、能捨的是性,<br/>
而所知、所覺、所取、所舍的是心。<br/>
所謂覺悟之性(以及與之相對應的不覺悟之性),雖名為性,實乃是心,以有覺悟之性的人 為有佛性,以無覺悟之性的“一闡提人”為無佛性,這是在顛倒心、性,錯把心作性。<br/>
以前有的網友就說過:“我認為佛性 應該有善惡之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眾生的善性用來成佛,眾生的惡性 你該如何交待?假如惡性可以消滅掉,那善性也一樣能夠退失掉,連性都有生有滅,那麼也佛應該有生有死,如此一來 成佛還有什麼意義呢?<br/>
<br/>
覺知之性 講的是眾生能知能覺的本性,不論善惡,不拘順逆,不計好壞,不辨對錯,都一體平等地感知和接受。這個本性在聖不增,處凡不減,成佛以後 未嘗增得半分,“一闡提人”也未曾減少一毫。用即朗照於大千,收則寂滅於無形。<br/>
諸佛解脫自在 是其妙用,眾生造業受報 也是其妙用。<br/>
這就好比流動和茲潤 是水的作用,以之載舟、以之灌溉是其功用,以之覆舟、以之淹溺也是其功用。<br/>
在水 並無好壞的分別,它只是應時應份地 隨緣發揮作用,至於這種作用 是好是壞則要取決於人 用什麼觀點來衡量。<br/>
水的所有特性 都是由其分子結構所決定,只要不改變它氫二氧一的分子構成,就不可能改變它的特性。<br/>
如果說對於水 我們只有順應其特性,揚所其長、抑其所短,使其服務於人類,造福於人類的話,那麼對於“佛性”也應該如是。<br/>
比如說眾生皆有能殺之性,這種殺性 你既不能將其消滅,也不能將其創造,它是一切眾生 性體中本來就具有的。<br/>
殺性本身 並無善惡之分,有善惡的是心 而不是性,不但眾生能以此性殺人,佛也可以用之殺人。<br/>
佛與眾生的區別 不在於能不能殺,而在於出於什麼目的,為了什麼去殺。<br/>
有句話叫做“佛不斷性惡,眾生不斷性善。”如果佛能將自性中惡的部分斷掉,那麼“一闡提人”也就可以將自性中善的部分斷掉,既然善和惡都是可斷的,自性也應該有生滅,如此一來 所謂通過見性成佛以了脫生死也就根本不能成立了。<br/>
所以說這第一種觀點,實在是連佛性的邊 都沒挨著。<br/>
<br/>
第二種是以道生為代表的承認“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的觀點。<br/>
持這種觀點的人 認識到了佛性存在的普遍性,卻並未見證到 所謂的佛性究竟為何物,也就是說只知應該有,而不知何者為有。<br/>
以道生為例,他雖然在全本的《涅磐經》還沒有傳來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睿智 敢於大膽說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樣驚世駭俗的話,但是當秦跋陀 讓他現量地指出 到底什麼是佛性時,他卻始終答不到點上。可以這樣講,道生只是意會到了佛性,而沒有真正見到佛性,他的見解 雖是大乘,真實的見地 卻未曾跳出小乘的境界。<br/>
<br/>
第三種是以道元為代表的主張“一切眾生,悉有即佛性”的觀點。<br/>
在承認“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一點上,二、三兩種觀點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一個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性,一個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性。<br/>
1第一種觀點在全本的《涅磐經》還沒有傳入前 曾經廣泛流傳,以後作為一種正式的主張 雖已不復存在,但在個別人的潛意識中 並未完全消除,有的甚至還很牢固。<br/>
2第二種觀點 自道生之後 在漢土即已成為主流和正宗,他的缺陷不在見解,而在見地,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br/>
3第三種觀點 則是既得見解亦得見地,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去認識佛性,才可稱之為究竟了義的佛性觀。<br/>
假如我們用大海中的水 來比喻佛性的話,<br/>
第一種人認為大海裡流動的 並不全是水,只有載舟的才是水,那些覆舟的都是非水。<br/>
第二種人強調大海裡流動的 應該都是水,但是當他們真的來到大海邊時,滿眼所見卻只有波浪,而看不見水,以為水與波 是兩個東西,只有把波浪平息了才是水。<br/>
第三種人 不但知道大海裡流動的都是水,而且明確告訴你 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不是在波以外另有個水在。<br/>
<br/>
分析完有關佛性問題的幾種不同看法之後,我們再來看看 什麼是道元所說的:“一切眾生,悉有即佛性”。<br/>
在道元這裡,“悉有”是關鍵。所謂“悉有”,顧名思義就是都有,那麼什麼東西 是一切眾生悉有的呢?這裡可有著果與因、大與小之不同。<br/>
1若講果講大,<br/>
則一切山河大地是“悉有”,花草樹木是“悉有”;六道輪迴是“悉有”,解脫自在是“悉有”;三界火宅是“悉有”,十方淨土是“悉有”;無常苦空是“悉有”,常樂我淨是“悉有”;生滅滅生是“悉有”,涅磐寂靜是“悉有”。乃至上到諸佛大覺之海,下至眾生淪陷之地,無一處、無一法、無一物不是“悉有”,不是眾生之佛性。<br/>
“悉有”不在別處,就在每個眾生的眼前,就在每個眾生的妙明心中。<br/>
所以說真正的“悉有”不是別物,就是每個眾生的如來藏性,就是你的本妙覺心。<br/>
所可嘆者是這果與大之“悉有”,一切眾生 雖個個圓滿具足,但因無明障蔽故,自無始以來 卻恆不覺察。<br/>
人人只見 相生相滅,日日皆在分別取捨,是以造業受報枉受輪迴,沉淪苦海無有了期。<br/>
果和大的“悉有”惟有會了的人 方知其根由,不會的人 不免難明所以。<br/>
不會者若欲知曉何為佛性,先得從因與小的“悉有”入手,因與小的明白了,果與大的自然也就懂了。<br/>
<br/>
2那什麼是 因與小的“悉有”呢?<br/>
曰“見、聞、覺、知”是也。<br/>
見聞覺知是每一個眾生(有情)都一定具備的功能,並因其各自業力之不同,顯現為根門不一、大小有別的作用。<br/>
從前印度的異見王 問婆羅提尊者:“何者是佛?”尊者道:“見性是佛。”王又問:“師見性否?”尊者說:“我見佛性。”王問:“性在何處?”尊者說:“性在作用。”王問:“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說:“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問:“於我有否?”尊者說:“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問:“若當用時,幾處出現?”尊者說:“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問:“其八出現,當為我說。”尊者說偈曰:“在胎為身,出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br/>
通過婆羅提尊者 與異見王的問答,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br/>
一、自性是佛。<br/>
佛不在別處,就在當人本有的自性中,離開性的佛 就像龜毛兔角一樣,是根本不存在的。<br/>
有人一提起佛,必然著在相上,想到的首先是報身的 捨那和化身的釋迦、彌陀,迷卻在諸佛的相好 和神用裡,這是只知認波,不知認水。<br/>
須知相是性的影子,不管多麼美妙莊嚴的影子 都是從性生出來的,就好比如果沒有水 就絕不會有波一樣。<br/>
二、性在作用。<br/>
性為諸佛之體,萬法之源,這種體和源 不是空洞的,而必須通過作用來顯現。<br/>
比如說油之所以可以為火之源,就是因為油的燃性,那麼能燃是油的本性,被燃就是油的作用。<br/>
就如同油的燃性 最終一定要通過燃燒 才能證明一樣,自性也必須依靠作用 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存在。<br/>
<br/>
三、作用有別。<br/>
所謂作用 不是一個抽象的、籠統的概念,而是能夠於不同的身體器官 而發生出不同的功用。<br/>
我們可以再以水為例,大家都知道水以濕為性,但是這個濕性 必須藉助水的波動、水的流淌、水的潤澤,以及水的遇熱化汽、遇寒成冰的作用來體現,沒有這些作用 也就沒有水的濕性可得。<br/>
由一(濕性)生出多(作用),再由多會歸於一,這種思辨的邏輯 也適用於我們的自性。<br/>
自性的作用 本體是一(能),由這個一而展開為四種功用(見聞覺知),再由見聞覺知這四種功用 落於不同的器官 而變為八種作用。<br/>
在這裡一是水,四和八是波浪,水即是波,波即是水,一即是四(八),四(八)即是一。<br/>
明白了波與水的道理,回過頭來再來研究“悉有”(作用)與佛性的關係 就好理解了。<br/>
<br/>
四、由作用的無常 襯透自性的常,由作用的相對 顯示自性的絕對。<br/>
物理學有兩個關於能量的概念:“勢能”和“動能”,與自性的道理頗有幾分相通。<br/>
自性的作用在未發之前 如油之未燃,有火之名而無火之實,好比物理學上所說的“勢能”;<br/>
即發之後如火已燃,有其名亦有其實,如同物理學上所說的“動能”。<br/>
與純粹物理學不同的是,物理上的勢能 一經釋放即歸於無有,而自性的勢能 是永遠存在的。<br/>
在自性的天地裡,<br/>
動能 的釋放是短暫的、間斷的,<br/>
勢能 的存在是不變的、永恆的。<br/>
比如水是因風而生波,風若悉則波自平,當下次風又起時 波亦可以再隨之而生,<br/>
這種能夠波動的本性 既不曾有生,亦不會有滅,是永遠存在的。<br/>
我們生理器官的每一次作用 都是有來有去、有生有滅的,<br/>
但是自性能夠產生 這種作用的本體(或者說能量體)卻是恆久的、不變的。<br/>
正是因為有了波的變,才體現出水的不變,正是因為通過作用的無常,才顯示出了自性的常,這種辯證的關係是宇宙永恆的法則。<br/>
<br/>
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他有個老友跟著他學禪,此人開悟後拿個打火機 在他面前打來打去,邊打邊說:“用時即有,不用即無。”此老果然是個真明白的人,他這是由作用的用時即有,不用即無悟到了性的不生不滅。尋常人只見火機 燃時便道是有火,火機滅時 便道是無火,卻不知火機 燃時火性未曾生,火機滅時火性亦未曾滅,何時再打何時即有,有火無火 在緣而不在性。<br/>
諸君莫說 不識火者是有眼無智,一切眾生 昧卻於生死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啊!<br/>
<br/>
<E>:mrgreen:</E> <br/>
動能 的釋放是短暫的、間斷的,<br/>
勢能 的存在是不變的、永恆的。<br/>
<br/>
<br/>
獅子於“悉有”的道理先講到這裡,列位若能由此處會取得一、二,自可識得那道元的底細,自可與從上之諸佛諸祖同一鼻孔出氣。若還不識,那麼請看下篇“只為檀朗認得聲。”</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685

文章 新老怪 »

<r>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他有個老友跟著他學禪,此人開悟後拿個打火機 在他面前打來打去,邊打邊說:“用時即有,不用即無。”<br/>
此老果然是個真明白的人,他這是由作用的用時即有,不用即無悟到了 性的不生不滅。<br/>
尋常人只見火機 燃時便道是有火,火機滅時 便道是無火,<br/>
卻不知火機 燃時火性未曾生,火機滅時火性亦未曾滅,<br/>
何時再打何時即有,有火無火 在緣而不在性。<br/>
諸君莫說 不識火者是有眼無智,一切眾生 昧卻於生死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啊!<br/>
<br/>
<E>:mrgreen:</E>打火機</r>
隨機談
文章: 71
註冊時間: 週日 4月 18, 2021 8:51 am

Re: 公案很難懂

#686

文章 隨機談 »

<t>[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他有個老友跟著他學禪,此人開悟後拿個打火機 在他面前打來打去,邊打邊說:<br/>
“用時即有,不用即無。”<br/>
此老果然是個真明白的人,他這是由作用的用時即有,不用即無悟到了 性的不生不滅。]<br/>
<br/>
用時即有,不用即無 ------- 又知道有,又知道無,有及無都一直有起有滅,這樣叫“不生不滅”?<br/>
<br/>
<br/>
[卻不知火機 燃時火性未曾生,火機滅時火性亦未曾滅,<br/>
何時再打何時即有,有火無火 在緣而不在性。]<br/>
<br/>
有火無火 在緣不在性 ------- 既有火性,又何須緣?如必定要緣,又何須火性?<br/>
所以”性”在哪裡?<br/>
<br/>
變成都是在人的腦裡了,叫見聞覺知?還是都在嘴裡了,叫口頭禪?<br/>
公案很難懂?但懂公案又要幹嘛?</t>
寂照世間
文章: 2626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687

文章 寂照世間 »

<r><QUOTE author="隨機談" post_id="59343" time="1641026646" user_id="77"><s>[quote=隨機談 post_id=59343 time=1641026646 user_id=77]</s>
[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他有個老友跟著他學禪,此人開悟後拿個打火機 在他面前打來打去,邊打邊說:<br/>
“用時即有,不用即無。”<br/>
此老果然是個真明白的人,他這是由作用的用時即有,不用即無悟到了 性的不生不滅。]<br/>
<br/>
用時即有,不用即無 ------- 又知道有,又知道無,有及無都一直有起有滅,這樣叫“不生不滅”?<br/>
<br/>
<br/>
[卻不知火機 燃時火性未曾生,火機滅時火性亦未曾滅,<br/>
何時再打何時即有,有火無火 在緣而不在性。]<br/>
<br/>
有火無火 在緣不在性 ------- 既有火性,又何須緣?如必定要緣,又何須火性?<br/>
所以”性”在哪裡?<br/>
<br/>
變成都是在人的腦裡了,叫見聞覺知?還是都在嘴裡了,叫口頭禪?<br/>
公案很難懂?但懂公案又要幹嘛?
<e>[/quote]</e></QUOTE>
修學禪宗,為的是什麼?<br/>
想弄懂公案,也是一樣的。<br/>
<br/>
修學禪宗,為的是:<br/>
祖師,直指人心;弟子,見性成佛。</r>
Viirya
文章: 14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公案很難懂

#688

文章 Viirya »

<t>佛是覺者.成佛是成為覺者<br/>
此覺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br/>
所有的修行無不在引導或直指此一覺性原始狀態的體驗</t>
次草
文章: 1089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公案很難懂

#689

文章 次草 »

<t>麻三斤是洞山初的公案<br/>
不少人以為是洞山良价的公案</t>
cyc320
文章: 1086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公案很難懂

#690

文章 cyc320 »

<t>由 新老怪 » 週六 1月 01, 2022 9:53 am <br/>
對色空的理解 只到得析法真空的境界。佛法上所講的空 有很多種,驤陸師公在《乙亥講演錄》上介紹過十八種,不過最常見、最重要的有兩個,一是析法真空,一是自性空。<br/>
a 所謂析法真空 是從緣起的角度,對某一事物層層解析,由部件分析到分子,由分子再分析到原子、質子、電子、中子……,最後得出一個 什麼都沒有的結論。<br/>
b 而自性空 則用不著如此分解,只是直接為你指出 一切事物本無自性,當體即空。<br/>
析法真空 可以由學而得之,即使沒有見性的人 也能夠領會其中的道理,<br/>
自性空 必須於見性後 方可以真正通達,僅靠擬思比量 無以透識端的。<br/>
從析法真空入手,可以明了小乘的“諸法無我”,最後證得小乘的有餘和無餘涅磐,而不能領悟大乘一實相印,當然也就不能證取 大乘的無住涅磐。<br/>
<br/>
對於色空之間的關係,《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br/>
這句話原本是 從自性空的意義上去講的,但事實上 絕大多數人 卻是用析法真空來理解。<br/>
由析法真空 能夠分別領會 這兩句中的前半句,而難於理解後半句。<br/>
記得去年有位在網上很活躍的朋友,平日里說禪說性 似乎頗有心得,某日忽然對“空即是色”起了疑惑,雖百思而不得其解,這即是他只解析法空,而不解自性空的緣故。<br/>
哲學上有個名為否定之否定的定律,說任何事物 單純否定一次還不行,要在前次否定的基礎上再否定一次,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昇華。<br/>
宗門裡也告訴人 光是死轉去還不行,還要能活轉來才算數。<br/>
老人常為我們講說“真空不空”,因為真正的空 不是空無所有,而是什麼都有,什麼都圓滿無缺。<br/>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br/>
後來於夜半聽五祖再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番都是從這一句發悟,但境界大有不同)”而徹悟,隨口唱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才是悟得 自性空以後的意境!<br/>
a 由析法真空只能明白空,而不能明白有,只會死而不會活。好比是小孩子出門玩耍,一旦出了家門就不認得回家的路,這可不行。要問如何方是“回家路”?<br/>
b 所謂“空即是色,空不異色”是,所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是。各位須注意的是,這回家的路 光明白是個怎麼回事還不行,一定要真實證得才算數。<br/>
正是由於不曾解得色與空,道生緊跟著又犯了第二個錯誤:不知道什麼是“見。”<br/>
我們看到當秦跋陀用手中的如意 考驗道生何者為見時,道生所見的只是外面色相的去來和色塵的生滅,而不曉了 自己心中的那個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能見之見性。<br/>
道生此處的“見”,與《楞嚴經》上阿難對於鍾聲的“聞”一樣,都是著在塵相上,隨著外塵的起滅 而去來不定</t>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