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UOTE author="cyc320" post_id="57234" time="1639029936" user_id="51"><s>[quote=cyc320 post_id=57234 time=1639029936 user_id=51]</s>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7233" time="1639027124"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7233 time=1639027124 user_id=62]</s>
<QUOTE author="cyc320" post_id="57232" time="1639026199" user_id="51"><s>[quote=cyc320 post_id=57232 time=1639026199 user_id=51]</s>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br/>
<br/>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br/>
<br/>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e>[/quote]</e></QUOTE>
前四樓人,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br/>
<br/>
無上菩提,須得是五樓大學佛法。<br/>
需要前四樓的基礎。<br/>
<br/>
萬境何時才會如如?<br/>
心何時才會變為如如之心?
<e>[/quote]</e></QUOTE>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機緣品第七<br/>
<br/>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br/>
<br/>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br/>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br/>
吾今為汝說 諦信永無迷<br/>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br/>
<br/>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br/>
<br/>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br/>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br/>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br/>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e>[/quote]</e></QUOTE>
直接來<br/>
<br/>
意識,如何修行,才能轉成妙觀察智?<br/>
意識如何轉為妙觀察智?<br/>
<br/>
講過很多遍了<br/>
要先修世界悉檀、為人悉壇,先增加人乘善法幫助他人,再轉<br/>
為天乘善法,也就是先得很多歡喜益<br/>
<br/>
然後再修對治悉檀<br/>
再修苦集滅道智,減少煩惱規苦<br/>
再修前因後果智,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減少心結與疑惑。<br/>
而得很多破惡益<br/>
<br/>
之後,才有辦法,把意識轉為妙觀察智<br/>
才能得到入理益。<br/>
<br/>
直接把意識,轉為妙觀察智,這對一般人是行不通的。<br/>
要先修善法,然後,再把善法提昇為天乘善法<br/>
然後,再修如夢幻泡影的一切善法,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br/>
<br/>
什麼是入理益?<br/>
意識如何轉為妙觀察智?<br/>
有所得的意識,要轉為諸法無受的意識<br/>
有法可受的意識,轉為無法可受的意識,是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br/>
<br/>
那麼,要如何轉?</r>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
- 文章: 1086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7238" time="1639032202"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7238 time=1639032202 user_id=62]</s>
<QUOTE author="cyc320" post_id="57234" time="1639029936" user_id="51"><s>[quote=cyc320 post_id=57234 time=1639029936 user_id=51]</s>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7233" time="1639027124"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7233 time=1639027124 user_id=62]</s>
<QUOTE author="cyc320" post_id="57232" time="1639026199" user_id="51"><s>[quote=cyc320 post_id=57232 time=1639026199 user_id=51]</s>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br/>
<br/>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br/>
<br/>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e>[/quote]</e></QUOTE>
前四樓人,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br/>
<br/>
無上菩提,須得是五樓大學佛法。<br/>
需要前四樓的基礎。<br/>
<br/>
萬境何時才會如如?<br/>
心何時才會變為如如之心?
<e>[/quote]</e></QUOTE>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機緣品第七<br/>
<br/>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br/>
<br/>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br/>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br/>
吾今為汝說 諦信永無迷<br/>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br/>
<br/>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br/>
<br/>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br/>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br/>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br/>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e>[/quote]</e></QUOTE>
直接來<br/>
<br/>
意識,如何修行,才能轉成妙觀察智?<br/>
意識如何轉為妙觀察智?<br/>
<br/>
講過很多遍了<br/>
要先修世界悉檀、為人悉壇,先增加人乘善法幫助他人,再轉<br/>
為天乘善法,也就是先得很多歡喜益<br/>
<br/>
然後再修對治悉檀<br/>
再修苦集滅道智,減少煩惱規苦<br/>
再修前因後果智,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減少心結與疑惑。<br/>
而得很多破惡益<br/>
<br/>
之後,才有辦法,把意識轉為妙觀察智<br/>
才能得到入理益。<br/>
<br/>
直接把意識,轉為妙觀察智,這對一般人是行不通的。<br/>
要先修善法,然後,再把善法提昇為天乘善法<br/>
然後,再修如夢幻泡影的一切善法,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br/>
<br/>
什麼是入理益?<br/>
意識如何轉為妙觀察智?<br/>
有所得的意識,要轉為諸法無受的意識<br/>
有法可受的意識,轉為無法可受的意識,是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br/>
<br/>
那麼,要如何轉?
<e>[/quote]</e></QUOTE>
金剛經<br/>
<br/>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 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 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 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 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 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 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br/>
<br/>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 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 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 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 是名善法</r>
<QUOTE author="cyc320" post_id="57234" time="1639029936" user_id="51"><s>[quote=cyc320 post_id=57234 time=1639029936 user_id=51]</s>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7233" time="1639027124"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7233 time=1639027124 user_id=62]</s>
<QUOTE author="cyc320" post_id="57232" time="1639026199" user_id="51"><s>[quote=cyc320 post_id=57232 time=1639026199 user_id=51]</s>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br/>
<br/>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br/>
<br/>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e>[/quote]</e></QUOTE>
前四樓人,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br/>
<br/>
無上菩提,須得是五樓大學佛法。<br/>
需要前四樓的基礎。<br/>
<br/>
萬境何時才會如如?<br/>
心何時才會變為如如之心?
<e>[/quote]</e></QUOTE>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機緣品第七<br/>
<br/>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br/>
<br/>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br/>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br/>
吾今為汝說 諦信永無迷<br/>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br/>
<br/>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br/>
<br/>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br/>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br/>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br/>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e>[/quote]</e></QUOTE>
直接來<br/>
<br/>
意識,如何修行,才能轉成妙觀察智?<br/>
意識如何轉為妙觀察智?<br/>
<br/>
講過很多遍了<br/>
要先修世界悉檀、為人悉壇,先增加人乘善法幫助他人,再轉<br/>
為天乘善法,也就是先得很多歡喜益<br/>
<br/>
然後再修對治悉檀<br/>
再修苦集滅道智,減少煩惱規苦<br/>
再修前因後果智,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減少心結與疑惑。<br/>
而得很多破惡益<br/>
<br/>
之後,才有辦法,把意識轉為妙觀察智<br/>
才能得到入理益。<br/>
<br/>
直接把意識,轉為妙觀察智,這對一般人是行不通的。<br/>
要先修善法,然後,再把善法提昇為天乘善法<br/>
然後,再修如夢幻泡影的一切善法,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br/>
<br/>
什麼是入理益?<br/>
意識如何轉為妙觀察智?<br/>
有所得的意識,要轉為諸法無受的意識<br/>
有法可受的意識,轉為無法可受的意識,是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br/>
<br/>
那麼,要如何轉?
<e>[/quote]</e></QUOTE>
金剛經<br/>
<br/>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 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 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 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 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 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 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br/>
<br/>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 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 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 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 是名善法</r>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t>意識要如何轉為妙觀察智?<br/>
<br/>
這是五樓法,五樓的般若夢幻泡影大法<br/>
妙觀察智,佛法大學生才有的大智慧<br/>
<br/>
要如何開啟五樓佛法大學生的大智慧?<br/>
需要先學會一樓法、二樓法、三樓法、四樓法<br/>
<br/>
不然的話<br/>
就會答不出來<br/>
<br/>
就不懂把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的大智慧法</t>
<br/>
這是五樓法,五樓的般若夢幻泡影大法<br/>
妙觀察智,佛法大學生才有的大智慧<br/>
<br/>
要如何開啟五樓佛法大學生的大智慧?<br/>
需要先學會一樓法、二樓法、三樓法、四樓法<br/>
<br/>
不然的話<br/>
就會答不出來<br/>
<br/>
就不懂把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的大智慧法</t>
-
- 文章: 2565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7163" time="1638949454"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7163 time=1638949454 user_id=62]</s>
<br/>
因此,兀兀不修行,不是叫人不要行善。<br/>
而是叫人要行如夢幻泡影的十善<br/>
所以,跟惡來善度的行善,並沒有違背。<br/>
<br/>
於是,我們要弄懂六祖的深義。<br/>
<br/>
行善除惡,一二三四樓佛法,漸法<br/>
不修善,五樓般若法,頓法
<e>[/quote]</e></QUOTE>
不認同三樓沒有夢幻泡影<br/>
<br/>
<URL url="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69.htm">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69.htm</URL></r>
<br/>
因此,兀兀不修行,不是叫人不要行善。<br/>
而是叫人要行如夢幻泡影的十善<br/>
所以,跟惡來善度的行善,並沒有違背。<br/>
<br/>
於是,我們要弄懂六祖的深義。<br/>
<br/>
行善除惡,一二三四樓佛法,漸法<br/>
不修善,五樓般若法,頓法
<e>[/quote]</e></QUOTE>
不認同三樓沒有夢幻泡影<br/>
<br/>
<URL url="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69.htm">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69.htm</URL></r>
-
- 文章: 1086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t>金剛經<br/>
<br/>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 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 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 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 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 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br/>
<br/>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br/>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br/>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 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 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 掌恭敬。以偈讚曰。<br/>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br/>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br/>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br/>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br/>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恒如夢<br/>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br/>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炎<br/>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br/>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br/>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br/>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br/>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br/>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淨 <br/>
<br/>
參考看看,依經須了義,實地多走幾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t>
<br/>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 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 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 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 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 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br/>
<br/>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br/>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br/>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 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 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 掌恭敬。以偈讚曰。<br/>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br/>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br/>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br/>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br/>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恒如夢<br/>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br/>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炎<br/>
常清淨無相 而興大悲心<br/>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br/>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br/>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br/>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br/>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淨 <br/>
<br/>
參考看看,依經須了義,實地多走幾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t>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r><QUOTE author="軟體之美" post_id="57285" time="1639104281" user_id="73"><s>[quote=軟體之美 post_id=57285 time=1639104281 user_id=73]</s>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7163" time="1638949454"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7163 time=1638949454 user_id=62]</s>
<br/>
因此,兀兀不修行,不是叫人不要行善。<br/>
而是叫人要行如夢幻泡影的十善<br/>
所以,跟惡來善度的行善,並沒有違背。<br/>
<br/>
於是,我們要弄懂六祖的深義。<br/>
<br/>
行善除惡,一二三四樓佛法,漸法<br/>
不修善,五樓般若法,頓法
<e>[/quote]</e></QUOTE>
不認同三樓沒有夢幻泡影<br/>
<br/>
<URL url="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69.htm">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69.htm</URL>
<e>[/quote]</e></QUOTE>
五停心觀的慈悲觀,或是不淨觀,都是對治悉壇。這是三樓佛法,苦集滅道法。<br/>
<br/>
如果他人如夢幻泡影,那麼,就無法觀察對方的煩惱痛苦,也就無法修學對治悉檀,<br/>
也就無法得到破惡益。<br/>
<br/>
三樓法,觀察對方的煩惱痛苦,這是除惡之法。<br/>
有惡需除之三樓法,惡來善度之法。<br/>
<br/>
不要以為五停心觀很容易。<br/>
不,慈悲觀是非常困難的方法,這是天乘善法之後,才能學好的佛法。<br/>
十個學佛者,九個還不會的高級佛法。</r>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7163" time="1638949454"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7163 time=1638949454 user_id=62]</s>
<br/>
因此,兀兀不修行,不是叫人不要行善。<br/>
而是叫人要行如夢幻泡影的十善<br/>
所以,跟惡來善度的行善,並沒有違背。<br/>
<br/>
於是,我們要弄懂六祖的深義。<br/>
<br/>
行善除惡,一二三四樓佛法,漸法<br/>
不修善,五樓般若法,頓法
<e>[/quote]</e></QUOTE>
不認同三樓沒有夢幻泡影<br/>
<br/>
<URL url="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69.htm">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69.htm</URL>
<e>[/quote]</e></QUOTE>
五停心觀的慈悲觀,或是不淨觀,都是對治悉壇。這是三樓佛法,苦集滅道法。<br/>
<br/>
如果他人如夢幻泡影,那麼,就無法觀察對方的煩惱痛苦,也就無法修學對治悉檀,<br/>
也就無法得到破惡益。<br/>
<br/>
三樓法,觀察對方的煩惱痛苦,這是除惡之法。<br/>
有惡需除之三樓法,惡來善度之法。<br/>
<br/>
不要以為五停心觀很容易。<br/>
不,慈悲觀是非常困難的方法,這是天乘善法之後,才能學好的佛法。<br/>
十個學佛者,九個還不會的高級佛法。</r>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五停心觀的慈悲觀,是三樓法
也是苦集滅道的一種法門
這並不是一樓法,是一樓的愚童很難相應的法門
是需要先學好十善法,才可能進入的法門
多數一樓人,並不想去原諒別人,或者是因為自己的煩惱痛苦
太多,還不想去原諒別人,不想原諒別人。於是,不願意去同
情別人,不願意去對別人慈悲。
所以,去觀察別人的煩惱痛苦的慈悲觀,就學不起來。
而學不起來,無法觀察別人的煩惱痛苦,無法觀察對方的煩惱
痛苦,就導致不能同情對方,不能對別人慈悲,因此,慈悲觀
就無法成就。
所以,慈悲觀在一樓人身上,是很難成功的。
也是苦集滅道的一種法門
這並不是一樓法,是一樓的愚童很難相應的法門
是需要先學好十善法,才可能進入的法門
多數一樓人,並不想去原諒別人,或者是因為自己的煩惱痛苦
太多,還不想去原諒別人,不想原諒別人。於是,不願意去同
情別人,不願意去對別人慈悲。
所以,去觀察別人的煩惱痛苦的慈悲觀,就學不起來。
而學不起來,無法觀察別人的煩惱痛苦,無法觀察對方的煩惱
痛苦,就導致不能同情對方,不能對別人慈悲,因此,慈悲觀
就無法成就。
所以,慈悲觀在一樓人身上,是很難成功的。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可憐的一樓人,還不知道二樓的風景
還不知道『常行十善天堂便至的香味』
聞到臭味會難遇不舒服,聞到香味會歡喜快樂
所以,修學世界悉檀的人,可以得到種種的歡喜益。
修學為人悉檀的人,可以得到種種生善益。
也就如同可以聞到種種歡喜益、生善益散發出來的香味
還不知道『常行十善天堂便至的香味』
聞到臭味會難遇不舒服,聞到香味會歡喜快樂
所以,修學世界悉檀的人,可以得到種種的歡喜益。
修學為人悉檀的人,可以得到種種生善益。
也就如同可以聞到種種歡喜益、生善益散發出來的香味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修學佛法,要像讀小學、國中高中、大學一樣,
然後,也要幫助別人成為佛法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
修學佛法之人,也要彼此互助。
小學佛法,人乘善法、天乘善法、十善法。
國中佛法,四諦苦集滅道法、慈悲觀、至心懺悔法
高中佛法,前因後果因緣法
大學佛法,六波羅蜜法
然後,
還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
夢中小學佛法、夢中國中佛法、夢中高中佛法、夢中大學佛法。
也就是
夢中人乘天乘法、夢中聲聞法、夢中緣覺法、夢中大乘法。
這些都是平等如夢幻之無上大法。
然後,從著境即煩惱,而轉變為,離境即菩提。
然後,也要幫助別人成為佛法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
修學佛法之人,也要彼此互助。
小學佛法,人乘善法、天乘善法、十善法。
國中佛法,四諦苦集滅道法、慈悲觀、至心懺悔法
高中佛法,前因後果因緣法
大學佛法,六波羅蜜法
然後,
還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
夢中小學佛法、夢中國中佛法、夢中高中佛法、夢中大學佛法。
也就是
夢中人乘天乘法、夢中聲聞法、夢中緣覺法、夢中大乘法。
這些都是平等如夢幻之無上大法。
然後,從著境即煩惱,而轉變為,離境即菩提。
- 心開
- 文章: 3111
-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彼此互助:善知識!
像藍海千尋從不互助,孤伶伶一人
像藍海千尋從不互助,孤伶伶一人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因陀囉也帝莎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