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UOTE author="cyc320" post_id="56910" time="1638682012" user_id="51"><s>[quote=cyc320 post_id=56910 time=1638682012 user_id=51]</s>
修世界悉檀,可得歡喜益<br/>
修為人悉檀,可得生善益<br/>
修對治悉檀,可得破惡益<br/>
修第一義悉檀,可得入理益 <br/>
<br/>
彼此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異名事業觀、工作觀、政績觀),相應相合,即入天乘善法?!
<e>[/quote]</e></QUOTE>
重點在一門深入,重點在一直進步<br/>
<br/>
一樓二樓三樓四樓五樓,一直進步就對了<br/>
小學,低年級、高年級,國中,高中,大學,一直進步就對了<br/>
<br/>
什麼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般若乘,只是表面文字而已<br/>
夢幻泡影的人乘乃至般若乘,都是虛假如夢幻。<br/>
雖然是虛假如夢幻,但是,一開始,還是需要老實修學的。<br/>
<br/>
不然,你就不會深信,如夢見生死,覺悟即解脫。<br/>
也不會深信諸法無受三昧,<br/>
而如果你不信,那麼,你就不會深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無上大法、大修行法。<br/>
而如果沒有深信,沒有修觀,那麼,就無法如如不動,不取於相。<br/>
<br/>
而如果你不信大修行法之般若法,那麼,你就無法開啟般若智,而照見五蘊皆空。<br/>
<br/>
夢幻的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都是很重要的。<br/>
夢幻的歡喜益、生善益、破惡益、入理益,也是很重要的。<br/>
所以,夢幻的人乘善法、天乘善法、聲聞法、緣覺法、般若法,一樣很重要。</r>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
- 文章: 1086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t>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機緣品第七<br/>
<br/>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甚麼。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曰。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t>
<br/>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甚麼。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曰。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t>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r><QUOTE author="cyc320" post_id="57051" time="1638867359" user_id="51"><s>[quote=cyc320 post_id=57051 time=1638867359 user_id=51]</s>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機緣品第七<br/>
<br/>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甚麼。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曰。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e>[/quote]</e></QUOTE>
【《六祖壇經》<br/>
<br/>
◎懺悔第六<br/>
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br/>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却虛妄思想心是也。<br/>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br/>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br/>
<br/>
這兩段壇經的經文,是前後矛盾了。<br/>
那麼,是哪一段正確?哪一段錯誤?<br/>
<br/>
用善來度惡,用正來度邪,用智來度愚,這是小學國中高中佛法。一二三四樓佛法。<br/>
用悟來度迷,這是大學佛法、五樓佛法。<br/>
<br/>
佛法是有順序的,如果混在一起,那麼,就無法學好惡來善度、愚來智度,邪來正度。<br/>
而沒有前三者,沒有聽六祖的話,也就不會有迷來悟度那一天的到來了。</r>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機緣品第七<br/>
<br/>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甚麼。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曰。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e>[/quote]</e></QUOTE>
【《六祖壇經》<br/>
<br/>
◎懺悔第六<br/>
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br/>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却虛妄思想心是也。<br/>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br/>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br/>
<br/>
這兩段壇經的經文,是前後矛盾了。<br/>
那麼,是哪一段正確?哪一段錯誤?<br/>
<br/>
用善來度惡,用正來度邪,用智來度愚,這是小學國中高中佛法。一二三四樓佛法。<br/>
用悟來度迷,這是大學佛法、五樓佛法。<br/>
<br/>
佛法是有順序的,如果混在一起,那麼,就無法學好惡來善度、愚來智度,邪來正度。<br/>
而沒有前三者,沒有聽六祖的話,也就不會有迷來悟度那一天的到來了。</r>
-
- 文章: 1086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t>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br/>
<br/>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br/>
<br/>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br/>
<br/>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br/>
<br/>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t>
<br/>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br/>
<br/>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br/>
<br/>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br/>
<br/>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t>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r><QUOTE author="cyc320" post_id="57054" time="1638871457" user_id="51"><s>[quote=cyc320 post_id=57054 time=1638871457 user_id=51]</s>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br/>
<br/>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br/>
<br/>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br/>
<br/>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br/>
<br/>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e>[/quote]</e></QUOTE>
六祖直接指示惠明禪師<br/>
惠明禪師馬上就開悟了。<br/>
<br/>
但是現代人,為什麼不如惠明禪師?<br/>
惠明禪師,可以言下大悟,而自己為什麼不可以?<br/>
要去了解自己與惠明禪師的差別之處?<br/>
然後,要想辦法如惠明禪師一般的開悟。<br/>
<br/>
為何多年修學佛法,讀誦金剛經、六祖壇經,而無法如惠明禪師那樣開悟?<br/>
為什麼禪宗的頓法,還不是頓悟之法,因為,始終無法讓自己開悟、頓悟?</r>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br/>
<br/>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br/>
<br/>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br/>
<br/>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br/>
<br/>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e>[/quote]</e></QUOTE>
六祖直接指示惠明禪師<br/>
惠明禪師馬上就開悟了。<br/>
<br/>
但是現代人,為什麼不如惠明禪師?<br/>
惠明禪師,可以言下大悟,而自己為什麼不可以?<br/>
要去了解自己與惠明禪師的差別之處?<br/>
然後,要想辦法如惠明禪師一般的開悟。<br/>
<br/>
為何多年修學佛法,讀誦金剛經、六祖壇經,而無法如惠明禪師那樣開悟?<br/>
為什麼禪宗的頓法,還不是頓悟之法,因為,始終無法讓自己開悟、頓悟?</r>
-
- 文章: 1086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t>由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5, 2021 6:19 pm <br/>
承當個什麼?<br/>
<br/>
<br/>
俺休假之前,曾與某位仁兄就“末後句”的問題 有過一場小小的爭論,那位兄弟的話 是如此說的:“無論是座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親證那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空性;還是明白了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道理,都不算開悟,只能算是'如來禪',<br/>
只有當下承當,平等無滯,才算是開悟。'末後句'、'祖師禪'都是勘驗當人是否承當,承當了就是開悟,就是法身成就。當然承當要依理承當,依證承當。”<br/>
這位仁兄平日里對自己的見地 充滿自信,但實際上 見解是很糟糕的。彼於末後句、如來禪、祖師禪的謬誤暫且不表,單說這開悟與承當一節,即頗不著調。<br/>
<br/>
衡量一個人是否開悟,要看他證沒證根本智;<br/>
辨別一個人悟得徹不徹,須看他起沒起後得智。<br/>
根本智於初地始證,後得智要在佛果乃圓。<br/>
根本智是自生智、自然智,悟即當下悟,沒有什麼承當不承當。<br/>
後得智是思擇智、觀待智,從妙明心 諦觀法相的林林差別而起,唯自識自肯乃始起興。<br/>
根本智從證空性而得,空性者,心性、法身、法性之別名也!<br/>
故證空性 既是證法身,證根本智。<br/>
說親證空性的人 沒有成就法身,就像指著太陽 說那不是日頭一樣幼稚!<br/>
證法身則必起後得,明白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道理,即是後得智。<br/>
說根本與後得智慧 都已經證到的人還沒有開悟,就像站在日影裡 說白天還沒到來一樣可笑!<br/>
尋常所謂的承當,非言根本,乃說後得。<br/>
法界無盡,眾心千殊,根有利頓,機有速遲。<br/>
膽大者竊天下尚不為懼,膽小者拾束薪心亦懷憂。<br/>
證悟實相後,並非人人都可合擔承當,歸家穩坐。<br/>
對自己還有些猶豫,有幾分信不過,總覺著裡邊的事 不應該如此簡單,一定還什麼 希奇的東西自己沒見到,不敢承當 直下徹底承當的事,原本也是有的。<br/>
但那是後得位的事,與悟空性、證根本沒關係。<br/>
就好比個窮小子 走路時撿到個金元寶,雖然也心知那是金子,但總還有些吃不准 它的成色到底足不足。這種懷疑、猶豫只影響寶貝的使用價值,而不影響它的自身價值,金子就是金子,不會因你的懷疑 而變成黃銅。<br/>
證根本而不敢承當後得之人,只是暫時遮障自己的後得智,影響後得位的受用。<br/>
這種人你只能說他 悟得不到家,承當得不徹底,卻不能說他 根本未悟。<br/>
他日若能值遇善知識 隨緣點化,相機接引,很容易 就可以合擔承當,歸家穩坐。<br/>
據說老財 當年就是撿到個金元寶時 自己吃不准,後經牧牛老人 慧眼一鑑,方才放心 大膽收入懷中,而搖身一變成為財主的。<br/>
講依理承當,依證承當,這話沒錯。<br/>
承當個光影,承當個概念,肯定不是正確的承當。<br/>
可要說親證空性 還不叫依證承當,明白了由空性 所顯之真如妙理 還不算依理承當,我實在不知 除此而外還有什麼理、證能做為開悟的依據?!<br/>
一個連何為親證,何為承當,如何是虛假承當,如何才是正真承當都搞不清的人,很難讓人相信他已經獲得了真實的證悟。<br/>
而且我完全可以肯定,在這個壇子上 有這般見解者 絕非一個兩個,還有許多人 對承當一事 有著這樣那樣的誤解,所以今天 想閒扯幾句 有關承當的話題,萬一哪句 能讓您聽上去耳順心也順,就你也幸甚,我也幸甚矣。<br/>
<br/>
講到承當 首先應該知道,凡事皆有其體、其相、其用,佛性亦然。<br/>
何為其體?空性;<br/>
何為其相?光明;<br/>
何為其用?解脫。<br/>
如實如量“承當”的前提,就是要證其體,識其相,得其用。<br/>
承當於我人見性一事影響致關重大,正確的承當 可以讓人跨入涅磐之門,受用解脫之果。<br/>
錯誤的承當 則不但貽誤當人之法身慧命,更有可能錯落因果,招下無邊禍殃,故先賢今哲 於此皆謹之又謹,慎而又慎。<br/>
承當的關鍵是空性,正確的承當 來自對空性正確的體悟,證悟空性 則必獲光明,必得解脫。<br/>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有家庭各有各的不幸。<br/>
”俺現在把它改動 為正確的空性都是一樣的,錯誤的空性 則各有各的錯誤。俺從小到大隻遭罪,沒享福,什麼是幸福俺不知道,什麼是不幸俺可門清。下面俺就試著 分析分析哪些空性 是不幸而非幸福。<br/>
<br/>
世人對空性的錯會與誤解 雖然數量甚多,擇其要者則有四種。<br/>
其一,以萬法無自性為空性,小乘行人 多是這種見解。世尊在小乘經典中 宣說的是析法真空的緣起觀,用解析的方法 證明一切法 並無實有之自性,以破眾生對自我的妄執。.<br/>
小乘雖然不承認萬法的獨立自性為真為實,但認為能生萬法的四大種為實有,因而只能樹立 少分不了義的法空觀,而無法建立 圓滿的空性見。<br/>
只證人 無我與少分的法無我,而不能證徹底究竟之法無我。<br/>
所以世尊在《解深密經》中說,聲聞、獨覺所獲之轉依不名法身,而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 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br/>
經上還說由析法所得之空 是最低劣的空性見,經這種見解 無法悟達大乘的勝義空性,所以大乘的空性是不通小乘的不共果證。<br/>
<br/>
其二,以破盡一切概念上“有”的虛妄分別為空性,部分中觀學者 常犯此類錯誤。<br/>
中觀本身 是大乘究竟了義的空性見,中觀學人的問題 不是出在宗派的見解,而是來自機械的思辨方法。中觀是以破敵立宗的,敵之所立即我之所破,自續派 用離一多因,應成派 用非四生來破除世人對“有”的虛妄執著,用只破不立的方法 引導你證悟勝義空性。<br/>
打個比方說吧,水本來是無味的,如果你想知道 水是什麼味道,世人總會千方百計 給你安立個無味的概念,讓你從概念 去建立對味道的認識。中觀則不如是,他不說什麼味道是,只說什麼味道 不是—不是甜,不是鹹,不是酸,不是辣,不是苦,不是澀。總之,凡是你能說得出來的都不是。<br/>
你說他這樣講對不對?當然對!但問題是水 雖然無味,卻還有個無味之味在,這個無味之味 才是水的真味!但是這個真味 只能用舌頭品嚐到,而不能靠意識思量到。<br/>
空性無量,既不能被立,也不能被破,卻可以被你的真心所知,法眼所識。<br/>
中觀並不否認 這個離言之知與離情之識,但對之不做言詮,因為一落言詮 即乖真義,即與自宗相違。<br/>
所以中觀本身 只能破似空性,不能立真空性(任何人也同樣不能立)。<br/>
他的本意 是要讓你親嘗無味之味,但他提供的方法 只能指引個方向,提醒你往無味的路子去識取,而不能把無味之味 合盤端到你的面前。<br/>
用計度分別的心 去思量出個非分別的意境,最多只能獲得 思擇智與抉擇智,而不能證悟 自生智與自然智。同理,不但中觀拿給你的 不是真正的空性,《大般若經》上講的二十種空,也都不是 真正的空性。<br/>
注意!並非於佛不是,而是於你不是。<br/>
道屬悟,不屬知,看餅不能充飢,望水不能止渴,中觀的見解 也不能代替實際的修證。<br/>
所以,歷來習講中觀的宗派 都反對單純的聞思,而要輔以相應的觀修法門,以期悟入真實的空性。可<br/>
而今總有些望文生義之徒 偏喜歡尋前人的舌頭路,鑽古人的故紙堆,沒完沒了地死摳義理,空談名相,以為如此即把握了空性,以為只要通達了概念 熟記了要領 即證不證悟沒什麼大的差別。<br/>
呵呵!看來畫餅充飢般的痴漢,什麼時候也都是大有人在的。<br/>
<br/>
其三,以為在萬法之外 別有個空性。<br/>
在有些人看來,法界是生滅的,空性是不生滅的,不生滅的空性 與生滅的法界之間的關係,就像虛空與宇宙中的天體一樣。<br/>
有的人就曾經說:佛性之於我們,就好像空氣與我們一樣。是呀!宇宙生時 虛空未曾生,天體滅時 虛空也未曾滅,人靜時空氣未曾來,人動時空氣未曾去,這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東西 難道不是空性嗎?<br/>
當然不是!不道彼不空,只是這對待之空 卻不是如來家的空性。<br/>
前邊的第一種空性 見雖然低劣,但畢竟還是一種合理的見解,<br/>
第二種空性 見雖然不能代替真實的證悟,但畢竟還是一種正確的見解,<br/>
而這種惡取之空性見 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邪見!<br/>
據說一不小心掉進 黃金窩的野幹,就常做這般見解。呵呵!<br/>
<br/>
其四,以為在心之外 別有一個空性。<br/>
還有些人只看見自己的心相、心用 是有生滅有來去,不知道自己的妙明心性 本無生滅;<br/>
只知道心未生時 空性已生,心已滅後 空性未滅,不知道心性無相 非生滅法,非動搖無去無來。<br/>
譬如糊塗村里 從來沒見過鏡子的痴漢,見到鏡子的影像 隨著光明的去來 而時生時滅,妄以為鏡子也在那裡時生時滅。<br/>
此等癡人亦復如是,不知空性即心性,人人迷昧於 妙幻之森羅,不知心性即空性,個個悵惘於湛寂之空靈。總在法外求心,心外求性,變著法的向心外求取、尋找非生滅的空性。<br/>
當然了,這種惡取之空性見 也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邪見。<br/>
<br/>
如果你有這四種中的任何一種見解,把它當個寶貝去承當,我要說:你還不曾擁有幸福。<br/>
既然您和我一樣,都日思夜想地 盼望著幸福,就應該極力 遠離錯誤的承當,而爭取正確的承當。正確的承當即是成道,即是證果,證果則必顯德。<br/>
證體之德叫法身德,以空性即法身故;<br/>
識相之德叫般若德,以光明即般若故;<br/>
得用之德叫解脫德,以受用即自在故。<br/>
復次,法身德又叫定德,以心性非動搖故;<br/>
般若德又叫智德,以智光常遍照故;<br/>
解脫德又叫斷德,以有漏諸苦漸伏斷故。<br/>
願諸君各自努力,人人早日承當,早斷煩惱,早證菩提,早成聖道,早證佛果,早日獲得幸福安樂!</t>
承當個什麼?<br/>
<br/>
<br/>
俺休假之前,曾與某位仁兄就“末後句”的問題 有過一場小小的爭論,那位兄弟的話 是如此說的:“無論是座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親證那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空性;還是明白了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道理,都不算開悟,只能算是'如來禪',<br/>
只有當下承當,平等無滯,才算是開悟。'末後句'、'祖師禪'都是勘驗當人是否承當,承當了就是開悟,就是法身成就。當然承當要依理承當,依證承當。”<br/>
這位仁兄平日里對自己的見地 充滿自信,但實際上 見解是很糟糕的。彼於末後句、如來禪、祖師禪的謬誤暫且不表,單說這開悟與承當一節,即頗不著調。<br/>
<br/>
衡量一個人是否開悟,要看他證沒證根本智;<br/>
辨別一個人悟得徹不徹,須看他起沒起後得智。<br/>
根本智於初地始證,後得智要在佛果乃圓。<br/>
根本智是自生智、自然智,悟即當下悟,沒有什麼承當不承當。<br/>
後得智是思擇智、觀待智,從妙明心 諦觀法相的林林差別而起,唯自識自肯乃始起興。<br/>
根本智從證空性而得,空性者,心性、法身、法性之別名也!<br/>
故證空性 既是證法身,證根本智。<br/>
說親證空性的人 沒有成就法身,就像指著太陽 說那不是日頭一樣幼稚!<br/>
證法身則必起後得,明白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道理,即是後得智。<br/>
說根本與後得智慧 都已經證到的人還沒有開悟,就像站在日影裡 說白天還沒到來一樣可笑!<br/>
尋常所謂的承當,非言根本,乃說後得。<br/>
法界無盡,眾心千殊,根有利頓,機有速遲。<br/>
膽大者竊天下尚不為懼,膽小者拾束薪心亦懷憂。<br/>
證悟實相後,並非人人都可合擔承當,歸家穩坐。<br/>
對自己還有些猶豫,有幾分信不過,總覺著裡邊的事 不應該如此簡單,一定還什麼 希奇的東西自己沒見到,不敢承當 直下徹底承當的事,原本也是有的。<br/>
但那是後得位的事,與悟空性、證根本沒關係。<br/>
就好比個窮小子 走路時撿到個金元寶,雖然也心知那是金子,但總還有些吃不准 它的成色到底足不足。這種懷疑、猶豫只影響寶貝的使用價值,而不影響它的自身價值,金子就是金子,不會因你的懷疑 而變成黃銅。<br/>
證根本而不敢承當後得之人,只是暫時遮障自己的後得智,影響後得位的受用。<br/>
這種人你只能說他 悟得不到家,承當得不徹底,卻不能說他 根本未悟。<br/>
他日若能值遇善知識 隨緣點化,相機接引,很容易 就可以合擔承當,歸家穩坐。<br/>
據說老財 當年就是撿到個金元寶時 自己吃不准,後經牧牛老人 慧眼一鑑,方才放心 大膽收入懷中,而搖身一變成為財主的。<br/>
講依理承當,依證承當,這話沒錯。<br/>
承當個光影,承當個概念,肯定不是正確的承當。<br/>
可要說親證空性 還不叫依證承當,明白了由空性 所顯之真如妙理 還不算依理承當,我實在不知 除此而外還有什麼理、證能做為開悟的依據?!<br/>
一個連何為親證,何為承當,如何是虛假承當,如何才是正真承當都搞不清的人,很難讓人相信他已經獲得了真實的證悟。<br/>
而且我完全可以肯定,在這個壇子上 有這般見解者 絕非一個兩個,還有許多人 對承當一事 有著這樣那樣的誤解,所以今天 想閒扯幾句 有關承當的話題,萬一哪句 能讓您聽上去耳順心也順,就你也幸甚,我也幸甚矣。<br/>
<br/>
講到承當 首先應該知道,凡事皆有其體、其相、其用,佛性亦然。<br/>
何為其體?空性;<br/>
何為其相?光明;<br/>
何為其用?解脫。<br/>
如實如量“承當”的前提,就是要證其體,識其相,得其用。<br/>
承當於我人見性一事影響致關重大,正確的承當 可以讓人跨入涅磐之門,受用解脫之果。<br/>
錯誤的承當 則不但貽誤當人之法身慧命,更有可能錯落因果,招下無邊禍殃,故先賢今哲 於此皆謹之又謹,慎而又慎。<br/>
承當的關鍵是空性,正確的承當 來自對空性正確的體悟,證悟空性 則必獲光明,必得解脫。<br/>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有家庭各有各的不幸。<br/>
”俺現在把它改動 為正確的空性都是一樣的,錯誤的空性 則各有各的錯誤。俺從小到大隻遭罪,沒享福,什麼是幸福俺不知道,什麼是不幸俺可門清。下面俺就試著 分析分析哪些空性 是不幸而非幸福。<br/>
<br/>
世人對空性的錯會與誤解 雖然數量甚多,擇其要者則有四種。<br/>
其一,以萬法無自性為空性,小乘行人 多是這種見解。世尊在小乘經典中 宣說的是析法真空的緣起觀,用解析的方法 證明一切法 並無實有之自性,以破眾生對自我的妄執。.<br/>
小乘雖然不承認萬法的獨立自性為真為實,但認為能生萬法的四大種為實有,因而只能樹立 少分不了義的法空觀,而無法建立 圓滿的空性見。<br/>
只證人 無我與少分的法無我,而不能證徹底究竟之法無我。<br/>
所以世尊在《解深密經》中說,聲聞、獨覺所獲之轉依不名法身,而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 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br/>
經上還說由析法所得之空 是最低劣的空性見,經這種見解 無法悟達大乘的勝義空性,所以大乘的空性是不通小乘的不共果證。<br/>
<br/>
其二,以破盡一切概念上“有”的虛妄分別為空性,部分中觀學者 常犯此類錯誤。<br/>
中觀本身 是大乘究竟了義的空性見,中觀學人的問題 不是出在宗派的見解,而是來自機械的思辨方法。中觀是以破敵立宗的,敵之所立即我之所破,自續派 用離一多因,應成派 用非四生來破除世人對“有”的虛妄執著,用只破不立的方法 引導你證悟勝義空性。<br/>
打個比方說吧,水本來是無味的,如果你想知道 水是什麼味道,世人總會千方百計 給你安立個無味的概念,讓你從概念 去建立對味道的認識。中觀則不如是,他不說什麼味道是,只說什麼味道 不是—不是甜,不是鹹,不是酸,不是辣,不是苦,不是澀。總之,凡是你能說得出來的都不是。<br/>
你說他這樣講對不對?當然對!但問題是水 雖然無味,卻還有個無味之味在,這個無味之味 才是水的真味!但是這個真味 只能用舌頭品嚐到,而不能靠意識思量到。<br/>
空性無量,既不能被立,也不能被破,卻可以被你的真心所知,法眼所識。<br/>
中觀並不否認 這個離言之知與離情之識,但對之不做言詮,因為一落言詮 即乖真義,即與自宗相違。<br/>
所以中觀本身 只能破似空性,不能立真空性(任何人也同樣不能立)。<br/>
他的本意 是要讓你親嘗無味之味,但他提供的方法 只能指引個方向,提醒你往無味的路子去識取,而不能把無味之味 合盤端到你的面前。<br/>
用計度分別的心 去思量出個非分別的意境,最多只能獲得 思擇智與抉擇智,而不能證悟 自生智與自然智。同理,不但中觀拿給你的 不是真正的空性,《大般若經》上講的二十種空,也都不是 真正的空性。<br/>
注意!並非於佛不是,而是於你不是。<br/>
道屬悟,不屬知,看餅不能充飢,望水不能止渴,中觀的見解 也不能代替實際的修證。<br/>
所以,歷來習講中觀的宗派 都反對單純的聞思,而要輔以相應的觀修法門,以期悟入真實的空性。可<br/>
而今總有些望文生義之徒 偏喜歡尋前人的舌頭路,鑽古人的故紙堆,沒完沒了地死摳義理,空談名相,以為如此即把握了空性,以為只要通達了概念 熟記了要領 即證不證悟沒什麼大的差別。<br/>
呵呵!看來畫餅充飢般的痴漢,什麼時候也都是大有人在的。<br/>
<br/>
其三,以為在萬法之外 別有個空性。<br/>
在有些人看來,法界是生滅的,空性是不生滅的,不生滅的空性 與生滅的法界之間的關係,就像虛空與宇宙中的天體一樣。<br/>
有的人就曾經說:佛性之於我們,就好像空氣與我們一樣。是呀!宇宙生時 虛空未曾生,天體滅時 虛空也未曾滅,人靜時空氣未曾來,人動時空氣未曾去,這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東西 難道不是空性嗎?<br/>
當然不是!不道彼不空,只是這對待之空 卻不是如來家的空性。<br/>
前邊的第一種空性 見雖然低劣,但畢竟還是一種合理的見解,<br/>
第二種空性 見雖然不能代替真實的證悟,但畢竟還是一種正確的見解,<br/>
而這種惡取之空性見 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邪見!<br/>
據說一不小心掉進 黃金窩的野幹,就常做這般見解。呵呵!<br/>
<br/>
其四,以為在心之外 別有一個空性。<br/>
還有些人只看見自己的心相、心用 是有生滅有來去,不知道自己的妙明心性 本無生滅;<br/>
只知道心未生時 空性已生,心已滅後 空性未滅,不知道心性無相 非生滅法,非動搖無去無來。<br/>
譬如糊塗村里 從來沒見過鏡子的痴漢,見到鏡子的影像 隨著光明的去來 而時生時滅,妄以為鏡子也在那裡時生時滅。<br/>
此等癡人亦復如是,不知空性即心性,人人迷昧於 妙幻之森羅,不知心性即空性,個個悵惘於湛寂之空靈。總在法外求心,心外求性,變著法的向心外求取、尋找非生滅的空性。<br/>
當然了,這種惡取之空性見 也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邪見。<br/>
<br/>
如果你有這四種中的任何一種見解,把它當個寶貝去承當,我要說:你還不曾擁有幸福。<br/>
既然您和我一樣,都日思夜想地 盼望著幸福,就應該極力 遠離錯誤的承當,而爭取正確的承當。正確的承當即是成道,即是證果,證果則必顯德。<br/>
證體之德叫法身德,以空性即法身故;<br/>
識相之德叫般若德,以光明即般若故;<br/>
得用之德叫解脫德,以受用即自在故。<br/>
復次,法身德又叫定德,以心性非動搖故;<br/>
般若德又叫智德,以智光常遍照故;<br/>
解脫德又叫斷德,以有漏諸苦漸伏斷故。<br/>
願諸君各自努力,人人早日承當,早斷煩惱,早證菩提,早成聖道,早證佛果,早日獲得幸福安樂!</t>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t>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br/>
<br/>
要承擔什麼?<br/>
要能承認自己,有沒有深信金剛經?<br/>
沒有深信時,要能夠承擔<br/>
<br/>
而有深信時,要能夠承擔一切人事物如夢幻泡影<br/>
而如夢幻泡影的人事物,所以,不必太計較,不必太在意<br/>
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的<br/>
<br/>
承擔,並不容易。<br/>
沒有一樓人乘法的基礎,一堆人甚至連常行十善如處天堂,都還無法承擔。<br/>
<br/>
而沒有一樓人乘、二樓天乘、三樓聲聞乘、四樓緣覺乘的基礎,<br/>
於是,多數人都不相信自己有開悟的一天。<br/>
<br/>
因此,都無法承擔夢幻泡影大法,就是無上大法。<br/>
於是,多數人無數年過去了,還是無法面對自己,無法承擔自己。<br/>
<br/>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br/>
要承擔什麼?<br/>
知夢即離,知幻即離,才是真正的承擔。</t>
<br/>
要承擔什麼?<br/>
要能承認自己,有沒有深信金剛經?<br/>
沒有深信時,要能夠承擔<br/>
<br/>
而有深信時,要能夠承擔一切人事物如夢幻泡影<br/>
而如夢幻泡影的人事物,所以,不必太計較,不必太在意<br/>
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的<br/>
<br/>
承擔,並不容易。<br/>
沒有一樓人乘法的基礎,一堆人甚至連常行十善如處天堂,都還無法承擔。<br/>
<br/>
而沒有一樓人乘、二樓天乘、三樓聲聞乘、四樓緣覺乘的基礎,<br/>
於是,多數人都不相信自己有開悟的一天。<br/>
<br/>
因此,都無法承擔夢幻泡影大法,就是無上大法。<br/>
於是,多數人無數年過去了,還是無法面對自己,無法承擔自己。<br/>
<br/>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br/>
要承擔什麼?<br/>
知夢即離,知幻即離,才是真正的承擔。</t>
-
- 文章: 2565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7052" time="1638869140"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7052 time=1638869140 user_id=62]</s>
<br/>
這兩段壇經的經文,是前後矛盾了。<br/>
那麼,是哪一段正確?哪一段錯誤?
<e>[/quote]</e></QUOTE>
<SIZE size="500"><s>[size=500]</s><MARQ marq="left"><s>[marq=left]</s><GLOW glow="blue"><s>[glow=blue]</s><B><s>[b]</s>蝦米毀<e>[/b]</e></B><e>[/glow]</e></GLOW><e>[/marq]</e></MARQ><e>[/size]</e></SIZE></r>
<br/>
這兩段壇經的經文,是前後矛盾了。<br/>
那麼,是哪一段正確?哪一段錯誤?
<e>[/quote]</e></QUOTE>
<SIZE size="500"><s>[size=500]</s><MARQ marq="left"><s>[marq=left]</s><GLOW glow="blue"><s>[glow=blue]</s><B><s>[b]</s>蝦米毀<e>[/b]</e></B><e>[/glow]</e></GLOW><e>[/marq]</e></MARQ><e>[/size]</e></SIZE></r>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r><QUOTE author="軟體之美" post_id="57101" time="1638891383" user_id="73"><s>[quote=軟體之美 post_id=57101 time=1638891383 user_id=73]</s>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7052" time="1638869140"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7052 time=1638869140 user_id=62]</s>
<br/>
這兩段壇經的經文,是前後矛盾了。<br/>
那麼,是哪一段正確?哪一段錯誤?
<e>[/quote]</e></QUOTE>
<SIZE size="500"><s>[size=500]</s><MARQ marq="left"><s>[marq=left]</s><GLOW glow="blue"><s>[glow=blue]</s><B><s>[b]</s>蝦米毀<e>[/b]</e></B><e>[/glow]</e></GLOW><e>[/marq]</e></MARQ><e>[/size]</e></SIZE>
<e>[/quote]</e></QUOTE>
【《六祖壇經》<br/>
復說偈曰:<br/>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br/>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br/>
<br/>
...<br/>
<br/>
惡來善度】<br/>
<br/>
壇經中,前後矛盾之處,還蠻多的。<br/>
就如此二處,那麼,是要行善,還是不要行善?<br/>
<br/>
六祖明明說,要用善來度惡,但又交代說兀兀不修善。<br/>
這正是前後矛盾,前後相反。<br/>
所以,要常行十善嗎?<br/>
<br/>
而當前後矛盾時,那麼,兩者都是正確的。<br/>
但要弄清楚明白,是在說什麼?<br/>
<br/>
用善來度惡,這正是行善除惡,而這是指一樓人乘善法,二樓天乘善法,<br/>
三樓苦集滅道法,四樓前因後果法。<br/>
但是,這不是指五樓的夢幻般若法。<br/>
<br/>
而兀兀不修善,正是指五樓的夢幻般若法<br/>
善法如夢幻,所以,不可以像一切迷人一樣,不識夢幻虛假,而枉受輪迴。<br/>
<br/>
不可以像迷人一樣執著在行善。<br/>
但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br/>
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br/>
<br/>
因此,兀兀不修行,不是叫人不要行善。<br/>
而是叫人要行如夢幻泡影的十善<br/>
所以,跟惡來善度的行善,並沒有違背。<br/>
<br/>
於是,我們要弄懂六祖的深義。<br/>
<br/>
行善除惡,一二三四樓佛法,漸法<br/>
不修善,五樓般若法,頓法</r>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7052" time="1638869140"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7052 time=1638869140 user_id=62]</s>
<br/>
這兩段壇經的經文,是前後矛盾了。<br/>
那麼,是哪一段正確?哪一段錯誤?
<e>[/quote]</e></QUOTE>
<SIZE size="500"><s>[size=500]</s><MARQ marq="left"><s>[marq=left]</s><GLOW glow="blue"><s>[glow=blue]</s><B><s>[b]</s>蝦米毀<e>[/b]</e></B><e>[/glow]</e></GLOW><e>[/marq]</e></MARQ><e>[/size]</e></SIZE>
<e>[/quote]</e></QUOTE>
【《六祖壇經》<br/>
復說偈曰:<br/>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br/>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br/>
<br/>
...<br/>
<br/>
惡來善度】<br/>
<br/>
壇經中,前後矛盾之處,還蠻多的。<br/>
就如此二處,那麼,是要行善,還是不要行善?<br/>
<br/>
六祖明明說,要用善來度惡,但又交代說兀兀不修善。<br/>
這正是前後矛盾,前後相反。<br/>
所以,要常行十善嗎?<br/>
<br/>
而當前後矛盾時,那麼,兩者都是正確的。<br/>
但要弄清楚明白,是在說什麼?<br/>
<br/>
用善來度惡,這正是行善除惡,而這是指一樓人乘善法,二樓天乘善法,<br/>
三樓苦集滅道法,四樓前因後果法。<br/>
但是,這不是指五樓的夢幻般若法。<br/>
<br/>
而兀兀不修善,正是指五樓的夢幻般若法<br/>
善法如夢幻,所以,不可以像一切迷人一樣,不識夢幻虛假,而枉受輪迴。<br/>
<br/>
不可以像迷人一樣執著在行善。<br/>
但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br/>
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br/>
<br/>
因此,兀兀不修行,不是叫人不要行善。<br/>
而是叫人要行如夢幻泡影的十善<br/>
所以,跟惡來善度的行善,並沒有違背。<br/>
<br/>
於是,我們要弄懂六祖的深義。<br/>
<br/>
行善除惡,一二三四樓佛法,漸法<br/>
不修善,五樓般若法,頓法</r>
-
- 文章: 1086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學佛法,也如小學中學大學
<t>由 電火 » 週三 12月 08, 2021 1:31 am <br/>
楞伽經:<br/>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br/>
<br/>
佛告大慧:<br/>
「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br/>
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br/>
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br/>
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br/>
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br/>
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br/>
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br/>
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br/>
<br/>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br/>
<br/>
「名相覺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br/>
是則成相。</t>
楞伽經:<br/>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br/>
<br/>
佛告大慧:<br/>
「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br/>
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br/>
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br/>
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br/>
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br/>
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br/>
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br/>
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br/>
<br/>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br/>
<br/>
「名相覺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br/>
是則成相。</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