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見與師齊損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br/>
<br/>
<br/>
宇空不尋:<br/>
古德云:“見與師齊損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如今卻是 見不得過於師。見若與師稍微不合。即謂“說僧過”。更有甚者 說是反對聖人云雲。禪宗能不蕭條。能不衰落乎?<br/>
動輒幾關。動輒言腿子盤坐幾天。號稱功夫。不知小兒麻痺 算不算功夫?<br/>
經云:“ 正陣陣有詞。以教下之絲 纏死禪宗為己任。好不快哉?!<br/>
<br/>
法無<br/>
古德說話顛顛倒倒,既然見過於師 才方堪傳授,也不知傳授個什麼?<br/>
<br/>
<E>:mrgreen:</E>教下之絲 纏死禪宗</r>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r>宗門下事,只這一句子。只是這一句子 遮卻天下人眼睛,若向句下會得 不免只在牢籠裡,句下不會,山僧卻在葛藤裡。<br/>
所以古人云:“難難難,十擔麻油潑上樹,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br/>
此是殺人刀,活人劍,背觸皆非,頭頭是道!<br/>
向這裡立不得,向這裡駐不得!<br/>
雲門有偈“是機是對對機迷,闢機機遠遠棲”,沉機滯境 只在光影裡,背觸皆非 倒在山頂頭,畢競如何即是?<br/>
雲:老僧在你腳丫子裡!<br/>
<br/>
<E>:mrgreen:</E>老僧在你腳丫子裡!</r>
所以古人云:“難難難,十擔麻油潑上樹,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br/>
此是殺人刀,活人劍,背觸皆非,頭頭是道!<br/>
向這裡立不得,向這裡駐不得!<br/>
雲門有偈“是機是對對機迷,闢機機遠遠棲”,沉機滯境 只在光影裡,背觸皆非 倒在山頂頭,畢競如何即是?<br/>
雲:老僧在你腳丫子裡!<br/>
<br/>
<E>:mrgreen:</E>老僧在你腳丫子裡!</r>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凌行婆問:盡力道不得底句分付阿誰?<br/>
師云:浮柸無剩語。<br/>
婆雲:未到浮柸不妨疑著。<br/>
師云:別有長處不妨拈出。<br/>
婆斂手哭雲:蒼天中更添冤苦。師無語。<br/>
婆雲:語不知偏正,理不知倒邪,為人即禍生。<br/>
後有僧舉似南泉。泉雲:苦哉!苦哉!浮柸被這老婆折挫一上!<br/>
婆聞笑雲:王老師猶少機關在。<br/>
<br/>
<br/>
時有澄一禪客問婆雲:南泉為甚麼少機關在?<br/>
婆哭雲:可悲可痛。一罔措!<br/>
婆雲:會麼?一合掌而立。<br/>
婆雲:伎死禪和,如麻似粟。<br/>
後澄一舉似趙州。<br/>
州雲:我若見這臭老婆問教他口啞。<br/>
一云:和尚作么生問他?州便打。<br/>
一云:為甚麼卻打某甲?<br/>
州雲:你這伎死禪和,不打更待何時?<br/>
<br/>
<br/>
婆聞乃云:趙州合吃婆手中棒。<br/>
州聞乃哭雲:可悲!可痛! <br/>
州聞令人問婆雲:如何是趙州眼? 僧舉似趙州。<br/>
州作頌寄之雲:<br/>
當機覿面提,覿面當機疾。<br/>
報汝凌行婆,哭聲何得失。<br/>
婆答頌云:<br/>
哭聲師已曉,已曉复誰知。<br/>
當時摩竭國,幾喪目前機.</t>
師云:浮柸無剩語。<br/>
婆雲:未到浮柸不妨疑著。<br/>
師云:別有長處不妨拈出。<br/>
婆斂手哭雲:蒼天中更添冤苦。師無語。<br/>
婆雲:語不知偏正,理不知倒邪,為人即禍生。<br/>
後有僧舉似南泉。泉雲:苦哉!苦哉!浮柸被這老婆折挫一上!<br/>
婆聞笑雲:王老師猶少機關在。<br/>
<br/>
<br/>
時有澄一禪客問婆雲:南泉為甚麼少機關在?<br/>
婆哭雲:可悲可痛。一罔措!<br/>
婆雲:會麼?一合掌而立。<br/>
婆雲:伎死禪和,如麻似粟。<br/>
後澄一舉似趙州。<br/>
州雲:我若見這臭老婆問教他口啞。<br/>
一云:和尚作么生問他?州便打。<br/>
一云:為甚麼卻打某甲?<br/>
州雲:你這伎死禪和,不打更待何時?<br/>
<br/>
<br/>
婆聞乃云:趙州合吃婆手中棒。<br/>
州聞乃哭雲:可悲!可痛! <br/>
州聞令人問婆雲:如何是趙州眼? 僧舉似趙州。<br/>
州作頌寄之雲:<br/>
當機覿面提,覿面當機疾。<br/>
報汝凌行婆,哭聲何得失。<br/>
婆答頌云:<br/>
哭聲師已曉,已曉复誰知。<br/>
當時摩竭國,幾喪目前機.</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清涼曰:求之不得,棄之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br/>
悟真理,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br/>
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br/>
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br/>
無智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br/>
若求真棄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猶處陰影滅,無心忘照,萬慮都捐。任運寂知,眾行爰起。<br/>
『悟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無住無著,莫攝莫收。<br/>
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寂,則般若現前。<br/>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br/>
本智之與始修,實無兩體。<br/>
雙忘證入,則妙覺圓明,始末該融。<br/>
因果交徹。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br/>
<br/>
又:普庵肅誦《華嚴經》,至達本情亡,知心體合。豁然大悟,遍體汗流。<br/>
曰:我今親契華嚴法界矣。<br/>
遂示眾曰:李公長者 於華嚴大經之首,痛下一槌,擊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湯消雪,不留毫法許於後進者作得滯礙。<br/>
普庵老人一見,不覺吞卻五千另四十八卷,化成一氣,充塞虛空。<br/>
方信釋迦老子 出氣不得之句。<br/>
然後破一微塵,出世《華嚴經》。徧含法界,無理不收,無法不貫,不動道場,周徧法界。<br/>
又:圭峰曰:『但得情無所念,意無所為,心無所生,慧無所住,即真信真解真修真證也。』<br/>
若不了自心,但執名教,欲求佛道者,豈不見識字看經,原不證悟。<br/>
銷文釋義,唯熾貪嗔耶?<br/>
<br/>
永明曰:大千經卷者,即如來智慧。在一微塵中,即是全在一眾生心中,一切微塵,皆亦如是。<br/>
即一切法界眾生皆含佛智,以情塵自隔,不能內照。空埋金藏,枉蔽靈台。<br/>
如斗沒額珠,醉迷衣寶。不因指示,何以發明?<br/>
故先德雲:破塵出卷者,恆沙佛法,一心中曉。<br/>
是知水未入海,則不咸,薪未入火則不燒。<br/>
境未歸心則不等。但以宗鏡收之,萬法皆同一照。<br/>
是非俱泯,逆順同歸。無一心而非佛心。無一事而非佛事。未<br/>
見剎那頃 不是如來得菩提時,無有芥子許 非是菩薩捨身命處。<br/>
故先德雲:『心非境外故無得,境非心外故無相,即心是境故甚深,即境是心故難入。』<br/>
<br/>
《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載:依圓教修行,略分為二;<br/>
初:悟毗盧法界。謂:《華嚴經》所說:一真無礙法界。或名一心,於中本具三世間,四法界,一切染淨諸法,未有一法出此法界。此是一切凡夫行人根本之真心也。<br/>
汎言有二:一、同<br/>
教真心。二、別教真心。<br/>
於同教中,復有二:<br/>
(一)修教真心。即《楞嚴》雲: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又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br/>
又雲:真心徧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彼十方虛空之內,吹一微塵,若存若亡。<br/>
又雲: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真心。<br/>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卻此心,妄認四大為身,緣慮為心。譬如百千個澄清大海不認,但認一浮漚耳。<br/>
(二)頓教真心。謂彌滿清淨,中不容他。一切妄想,本來是無。絕待真心,本來清淨。<br/>
《華嚴》雲: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br/>
《起信論》雲: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等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謂:前終教隨眾生迷,說有色身山河大地,世間諸法,令諸眾生返妄歸真,了達色身山河大地等,全是一味妙明真心。<br/>
今頓教中 本無色身山河大地,本是一味 絕待真心。<br/>
故清涼雲: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br/>
達摩雲: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即傳此心也。<br/>
曹溪雲:明鏡本清淨,何假拂塵埃?亦是此心也。<br/>
<br/>
二、別教真心者,謂:一真無礙大法界心。含三世間,具四法界。全此全彼,而無障礙。於此一真大法界內,若凡若聖,若理若事。隨舉一法,全是大法界心。乃至唯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br/>
《經》雲: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br/>
又:此一塵,既是大法界心,於此一塵大法界內,復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若橫若豎,重重舉之,重重法界。故清涼於十地品疏說:帝網無盡一心也。<br/>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迷妄,不知無盡法界 是自身心。<br/>
於中本具 帝網無盡功德,即與毗盧遮那身心齊等。<br/>
卻將自家無障礙佛之身心 顛倒執為雜染眾生。<br/>
譬如金輪聖王 統四天下,身智具足,富樂無比。忽然昏睡,夢為蟻子。<br/>
於夢中但認己為蟻子,不覺本是輪王。是故欲求成就 究竟佛果,切須悟此毗盧法界。<br/>
若末悟此法界,縱經多劫,修習萬行。徒自勞苦,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也。<br/>
次:修普賢行海。既得了悟無障礙法界於本心。是中本具十蓮華藏 微塵數相好,帝網無盡神通功德,與十方諸佛,更無差別。<br/>
奈無始來,局執妄情,習以成性,卒難頓盡,致令自家神通功德,不能自在受用。故須悟自家毗盧法界,修本有普賢行海,令無盡功用,疾得現前。故《經》雲: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br/>
今就觀行略示二門:<br/>
(一)帝網無盡觀門。謂:常想盡虛空徧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各禮敬,供養,懺悔,發願,持誦。唸唸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br/>
(二)無障礙法界觀門。謂:常想一切染淨諸法,舉體全是無障礙法界之心。此能觀智亦想全是法界之心。《經》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br/>
又:清涼雲: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今此無障礙法界中,本具三世間四法界 一切染淨諸法,而此法界,全此全彼,互無障礙,則知根根塵塵,全是無障礙法界。<br/>
若於四威儀中,常觀根塵,皆是重重無盡法界。即習普賢境界也。)<br/>
<br/>
<br/>
<br/>
<br/>
</t>
悟真理,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br/>
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br/>
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br/>
無智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br/>
若求真棄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猶處陰影滅,無心忘照,萬慮都捐。任運寂知,眾行爰起。<br/>
『悟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無住無著,莫攝莫收。<br/>
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寂,則般若現前。<br/>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br/>
本智之與始修,實無兩體。<br/>
雙忘證入,則妙覺圓明,始末該融。<br/>
因果交徹。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br/>
<br/>
又:普庵肅誦《華嚴經》,至達本情亡,知心體合。豁然大悟,遍體汗流。<br/>
曰:我今親契華嚴法界矣。<br/>
遂示眾曰:李公長者 於華嚴大經之首,痛下一槌,擊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湯消雪,不留毫法許於後進者作得滯礙。<br/>
普庵老人一見,不覺吞卻五千另四十八卷,化成一氣,充塞虛空。<br/>
方信釋迦老子 出氣不得之句。<br/>
然後破一微塵,出世《華嚴經》。徧含法界,無理不收,無法不貫,不動道場,周徧法界。<br/>
又:圭峰曰:『但得情無所念,意無所為,心無所生,慧無所住,即真信真解真修真證也。』<br/>
若不了自心,但執名教,欲求佛道者,豈不見識字看經,原不證悟。<br/>
銷文釋義,唯熾貪嗔耶?<br/>
<br/>
永明曰:大千經卷者,即如來智慧。在一微塵中,即是全在一眾生心中,一切微塵,皆亦如是。<br/>
即一切法界眾生皆含佛智,以情塵自隔,不能內照。空埋金藏,枉蔽靈台。<br/>
如斗沒額珠,醉迷衣寶。不因指示,何以發明?<br/>
故先德雲:破塵出卷者,恆沙佛法,一心中曉。<br/>
是知水未入海,則不咸,薪未入火則不燒。<br/>
境未歸心則不等。但以宗鏡收之,萬法皆同一照。<br/>
是非俱泯,逆順同歸。無一心而非佛心。無一事而非佛事。未<br/>
見剎那頃 不是如來得菩提時,無有芥子許 非是菩薩捨身命處。<br/>
故先德雲:『心非境外故無得,境非心外故無相,即心是境故甚深,即境是心故難入。』<br/>
<br/>
《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載:依圓教修行,略分為二;<br/>
初:悟毗盧法界。謂:《華嚴經》所說:一真無礙法界。或名一心,於中本具三世間,四法界,一切染淨諸法,未有一法出此法界。此是一切凡夫行人根本之真心也。<br/>
汎言有二:一、同<br/>
教真心。二、別教真心。<br/>
於同教中,復有二:<br/>
(一)修教真心。即《楞嚴》雲: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又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br/>
又雲:真心徧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彼十方虛空之內,吹一微塵,若存若亡。<br/>
又雲: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真心。<br/>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卻此心,妄認四大為身,緣慮為心。譬如百千個澄清大海不認,但認一浮漚耳。<br/>
(二)頓教真心。謂彌滿清淨,中不容他。一切妄想,本來是無。絕待真心,本來清淨。<br/>
《華嚴》雲: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br/>
《起信論》雲: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等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謂:前終教隨眾生迷,說有色身山河大地,世間諸法,令諸眾生返妄歸真,了達色身山河大地等,全是一味妙明真心。<br/>
今頓教中 本無色身山河大地,本是一味 絕待真心。<br/>
故清涼雲: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br/>
達摩雲: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即傳此心也。<br/>
曹溪雲:明鏡本清淨,何假拂塵埃?亦是此心也。<br/>
<br/>
二、別教真心者,謂:一真無礙大法界心。含三世間,具四法界。全此全彼,而無障礙。於此一真大法界內,若凡若聖,若理若事。隨舉一法,全是大法界心。乃至唯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br/>
《經》雲: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br/>
又:此一塵,既是大法界心,於此一塵大法界內,復舉一塵,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若橫若豎,重重舉之,重重法界。故清涼於十地品疏說:帝網無盡一心也。<br/>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迷妄,不知無盡法界 是自身心。<br/>
於中本具 帝網無盡功德,即與毗盧遮那身心齊等。<br/>
卻將自家無障礙佛之身心 顛倒執為雜染眾生。<br/>
譬如金輪聖王 統四天下,身智具足,富樂無比。忽然昏睡,夢為蟻子。<br/>
於夢中但認己為蟻子,不覺本是輪王。是故欲求成就 究竟佛果,切須悟此毗盧法界。<br/>
若末悟此法界,縱經多劫,修習萬行。徒自勞苦,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也。<br/>
次:修普賢行海。既得了悟無障礙法界於本心。是中本具十蓮華藏 微塵數相好,帝網無盡神通功德,與十方諸佛,更無差別。<br/>
奈無始來,局執妄情,習以成性,卒難頓盡,致令自家神通功德,不能自在受用。故須悟自家毗盧法界,修本有普賢行海,令無盡功用,疾得現前。故《經》雲: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br/>
今就觀行略示二門:<br/>
(一)帝網無盡觀門。謂:常想盡虛空徧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各禮敬,供養,懺悔,發願,持誦。唸唸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br/>
(二)無障礙法界觀門。謂:常想一切染淨諸法,舉體全是無障礙法界之心。此能觀智亦想全是法界之心。《經》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br/>
又:清涼雲: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今此無障礙法界中,本具三世間四法界 一切染淨諸法,而此法界,全此全彼,互無障礙,則知根根塵塵,全是無障礙法界。<br/>
若於四威儀中,常觀根塵,皆是重重無盡法界。即習普賢境界也。)<br/>
<br/>
<br/>
<br/>
<br/>
</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br/>
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故持經而不悟心,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br/>
六祖雲:「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由是觀之,「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br/>
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br/>
所以經中 佛意苦求末世持經之人,豈求循行數墨者耶?<br/>
且雲:持此經者,舉手低頭,皆已成佛。與宗門咳唾掉臂 是祖師意,有何異耶?<br/>
總之,貴乎真實行。「持經妙在忘言。參禪只在忘心。」心言既絕,則佛祖鼻孔一串穿卻。<br/>
所謂:「歸源無二路。」切不可作二法會也。<br/>
果能辦此一片死心,從今日去,向青山白雲之中 數椽茅屋,隻影單棲,痛將身心世界 一齊拋卻,晝夜孤明一念,專持此經。<br/>
當於紙墨文字之外,洞見佛心。了知大事因緣,只在當人 日用見聞覺知,食息起居,不離道場。<br/>
所謂:「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經行及坐臥,常在於其中。」<br/>
如此,則靈山一會,儼然現存,不離當處,而頓證無生,則是心悟轉法華也。』</t>
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故持經而不悟心,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br/>
六祖雲:「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由是觀之,「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br/>
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br/>
所以經中 佛意苦求末世持經之人,豈求循行數墨者耶?<br/>
且雲:持此經者,舉手低頭,皆已成佛。與宗門咳唾掉臂 是祖師意,有何異耶?<br/>
總之,貴乎真實行。「持經妙在忘言。參禪只在忘心。」心言既絕,則佛祖鼻孔一串穿卻。<br/>
所謂:「歸源無二路。」切不可作二法會也。<br/>
果能辦此一片死心,從今日去,向青山白雲之中 數椽茅屋,隻影單棲,痛將身心世界 一齊拋卻,晝夜孤明一念,專持此經。<br/>
當於紙墨文字之外,洞見佛心。了知大事因緣,只在當人 日用見聞覺知,食息起居,不離道場。<br/>
所謂:「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經行及坐臥,常在於其中。」<br/>
如此,則靈山一會,儼然現存,不離當處,而頓證無生,則是心悟轉法華也。』</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當時被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聾之話。<br/>
公案原文是:『百丈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子飛過。<br/>
祖曰:是什麼?<br/>
丈曰:野鴨子。<br/>
祖曰:什麼處去也?<br/>
丈曰:飛過去也。<br/>
祖遂回頭將丈鼻孔一掏。丈負痛失聲。<br/>
祖曰:又道飛過去也。丈於言下有省。<br/>
卻歸侍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汝憶父母耶?丈曰:無。<br/>
問:被人駡耶?丈曰:無。<br/>
問:哭作什麼?丈曰:我鼻孔被大師掏得痛不徹。<br/>
問:有什因緣不契?丈曰:汝問和尚去。<br/>
同事問祖: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br/>
祖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br/>
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令我自問汝。丈乃呵呵大笑。<br/>
同事曰:適來哭,如今為什卻笑?<br/>
丈曰:適來哭,如今笑。同事惘然。<br/>
次日,馬祖升堂。眾才集,丈出,卷卻席,祖便下座。<br/>
丈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什便卷卻席?<br/>
丈曰: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br/>
祖曰:汝昨日向什處留心?<br/>
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也。<br/>
祖曰:汝深明昨日事!丈作禮而退。』)<br/>
<br/>
解脫長者按語:『這一公案是熊先生平生所最服膺的,解得這樣詳細,但對後面,「便卷卻席。」「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汝昨日向什處留心。」「鼻孔今日又不痛也。」這許多方面何以均未申說,是否這些部無關重要呢?全部症結就在此處。』<br/>
<br/>
現在讀斯文者,試看這一公案。(熊先生未註解的後面一段。)次日,馬祖升堂。眾才集,丈出,卷卻席,祖便下座。丈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什便卷卻席?丈曰: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祖曰:汝昨日向什處留心?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丈作禮而退。<br/>
<br/>
至於三日耳聾這一段公案,手頭無書可尋閱。<br/>
請看究竟是什麼?<br/>
馬祖一代大宗匠,百丈是有大根器人。於這公案中可見大宗匠之為大宗匠。大根器之是大根器。時節因緣決非偶然。<br/>
<br/>
『次日,馬祖升堂。眾集,丈出,卷卻席,祖便下座,歸方丈。』這是在馬祖百丈唱過了野鴨子這一出戲以後的繼續的戲,試問:這究竟是什麼?<br/>
<br/>
『祖歸方丈。丈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什便卷卻席?<br/>
丈曰:昨被和尚掏得鼻孔痛。』試問:這對話是什麼?<br/>
<br/>
『祖曰:汝昨日向什麼處留心?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也。』試問:這繼續對話是什麼?<br/>
<br/>
『祖曰:汝深明昨日事!』試問是什麼事?明什麼?<br/>
<br/>
『丈作禮而退。』試問:這是什麼行動?<br/>
<br/>
讀者如能於此契會祖意幸甚!如其不然,參去!疑以信為體,悟以疑為用。<br/>
<br/>
古雲:無疑曰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br/>
<br/>
說到悟,好像是參禪的特有名稱,無涉於其他行門者。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br/>
<br/>
『說到開悟,有三關之說,即初關,重關,牢關。但究其實,只是一關,將進重關。從進重關之際,謂之初關。從透重關之時,謂之牢關。教下開大圓解者,才能乍入重關。淨宗持名唸佛達一心不亂,就是重關。蓋重關又名一心關焉。透重關後,始稱破末後牢關。所以,禪宗有末後句有也無?!之問。牢關又稱大用現前。』<br/>
<br/>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個事此中本自無隔。馬祖百丈一會,豈已散耶?於斯須見得。慎毋徘徊關外,徘徊初關之外。雖然,從破得初關,撩起便行。得透也無?<br/>
亦須自知冷暖。初不在參禪唸佛持咒 等行門之不同也。而在的知個事始得。<br/>
什麼是個事呢?借一句古人話:『吾正於此切。』</t>
公案原文是:『百丈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子飛過。<br/>
祖曰:是什麼?<br/>
丈曰:野鴨子。<br/>
祖曰:什麼處去也?<br/>
丈曰:飛過去也。<br/>
祖遂回頭將丈鼻孔一掏。丈負痛失聲。<br/>
祖曰:又道飛過去也。丈於言下有省。<br/>
卻歸侍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汝憶父母耶?丈曰:無。<br/>
問:被人駡耶?丈曰:無。<br/>
問:哭作什麼?丈曰:我鼻孔被大師掏得痛不徹。<br/>
問:有什因緣不契?丈曰:汝問和尚去。<br/>
同事問祖: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br/>
祖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br/>
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令我自問汝。丈乃呵呵大笑。<br/>
同事曰:適來哭,如今為什卻笑?<br/>
丈曰:適來哭,如今笑。同事惘然。<br/>
次日,馬祖升堂。眾才集,丈出,卷卻席,祖便下座。<br/>
丈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什便卷卻席?<br/>
丈曰: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br/>
祖曰:汝昨日向什處留心?<br/>
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也。<br/>
祖曰:汝深明昨日事!丈作禮而退。』)<br/>
<br/>
解脫長者按語:『這一公案是熊先生平生所最服膺的,解得這樣詳細,但對後面,「便卷卻席。」「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汝昨日向什處留心。」「鼻孔今日又不痛也。」這許多方面何以均未申說,是否這些部無關重要呢?全部症結就在此處。』<br/>
<br/>
現在讀斯文者,試看這一公案。(熊先生未註解的後面一段。)次日,馬祖升堂。眾才集,丈出,卷卻席,祖便下座。丈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什便卷卻席?丈曰: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祖曰:汝昨日向什處留心?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丈作禮而退。<br/>
<br/>
至於三日耳聾這一段公案,手頭無書可尋閱。<br/>
請看究竟是什麼?<br/>
馬祖一代大宗匠,百丈是有大根器人。於這公案中可見大宗匠之為大宗匠。大根器之是大根器。時節因緣決非偶然。<br/>
<br/>
『次日,馬祖升堂。眾集,丈出,卷卻席,祖便下座,歸方丈。』這是在馬祖百丈唱過了野鴨子這一出戲以後的繼續的戲,試問:這究竟是什麼?<br/>
<br/>
『祖歸方丈。丈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什便卷卻席?<br/>
丈曰:昨被和尚掏得鼻孔痛。』試問:這對話是什麼?<br/>
<br/>
『祖曰:汝昨日向什麼處留心?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也。』試問:這繼續對話是什麼?<br/>
<br/>
『祖曰:汝深明昨日事!』試問是什麼事?明什麼?<br/>
<br/>
『丈作禮而退。』試問:這是什麼行動?<br/>
<br/>
讀者如能於此契會祖意幸甚!如其不然,參去!疑以信為體,悟以疑為用。<br/>
<br/>
古雲:無疑曰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br/>
<br/>
說到悟,好像是參禪的特有名稱,無涉於其他行門者。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br/>
<br/>
『說到開悟,有三關之說,即初關,重關,牢關。但究其實,只是一關,將進重關。從進重關之際,謂之初關。從透重關之時,謂之牢關。教下開大圓解者,才能乍入重關。淨宗持名唸佛達一心不亂,就是重關。蓋重關又名一心關焉。透重關後,始稱破末後牢關。所以,禪宗有末後句有也無?!之問。牢關又稱大用現前。』<br/>
<br/>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個事此中本自無隔。馬祖百丈一會,豈已散耶?於斯須見得。慎毋徘徊關外,徘徊初關之外。雖然,從破得初關,撩起便行。得透也無?<br/>
亦須自知冷暖。初不在參禪唸佛持咒 等行門之不同也。而在的知個事始得。<br/>
什麼是個事呢?借一句古人話:『吾正於此切。』</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r>目前無法 <br/>
<br/>
<br/>
人人腳跟下大道平坦,個個自性中無量光明。<br/>
天有不測風雲,風雲豈有過失?月有陰晴圓缺,月惹誰來?<br/>
會道的一根毫髮牽大象,義解的千鈞鐵棒打蒼蠅!<br/>
雖然緣起無自性,不離當下則湛然。<br/>
所以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br/>
雖然非耳目之所到,爭奈意在目前。雖然意在目前,爭奈非耳目之所到。<br/>
於此密密麻麻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之時,何妨一時丟卻!<br/>
若覷的透,便見西方極樂 無非自家蝸居,臨濟德山 原來自家弟兄!<br/>
大德,您會了也未?<br/>
<br/>
<E>:mrgreen:</E>西方極樂 無非自家蝸居</r>
<br/>
<br/>
人人腳跟下大道平坦,個個自性中無量光明。<br/>
天有不測風雲,風雲豈有過失?月有陰晴圓缺,月惹誰來?<br/>
會道的一根毫髮牽大象,義解的千鈞鐵棒打蒼蠅!<br/>
雖然緣起無自性,不離當下則湛然。<br/>
所以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br/>
雖然非耳目之所到,爭奈意在目前。雖然意在目前,爭奈非耳目之所到。<br/>
於此密密麻麻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之時,何妨一時丟卻!<br/>
若覷的透,便見西方極樂 無非自家蝸居,臨濟德山 原來自家弟兄!<br/>
大德,您會了也未?<br/>
<br/>
<E>:mrgreen:</E>西方極樂 無非自家蝸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