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禪師謂此心體,即靈知之性。一切修行本源在於心,而心的相狀是「知」,心的體相表現在「知」上。如宗密大師認為心只是假名,心的實體就是「知」:<br/>
每聞諸經云:迷之即垢,悟之即淨,縱之即凡,修之即聖,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此是何物? <br/>
( 舉功能義用而問也 )<br/>
答云:是心 ( 舉名答也 )。<br/>
愚者認名,便謂已識,智者應更問:何者是心? ( 徵其體也 )<br/>
答:知即是心。( 指其體也,此言最的,餘字不如。)答也 )。<br/>
<br/>
澄觀大師在〈答皇太子問心要〉也講到:心體本相、本質就是靈知,乃至宇宙真理就是心。<br/>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br/>
<br/>
四祖道信回答法融禪師「如何對治心起緣境」,<br/>
說:識心妄境待而起,心不起念、不取境相,則妄念不生,妄念不生則真心顯現。<br/>
此真心非前取境識心,但亦由前識心轉化而來。<br/>
真心現則遍知一切也,此亦明心即知。<br/>
<br/>
禪師將靈知之性根源,放到真心或如來藏「心」上,背後就是如來藏經典思想;<br/>
般若中觀宗師,將般若「無知」理論放在二諦上,二諦背後就是般若。<br/>
兩個思想體系──唯心如來藏,及二諦般若中道,在禪師思想理念裡,理論表述雖有不同,但在對於「知」之共通點,實有合會之處:<br/>
1如來藏思想 以一切萬法由心所現,而心之本質、體相就是「知」;<br/>
2般若中觀理論 認為一切身心,根、塵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俗二諦圓融,境智相泯,即是般若,般若即「知」。<br/>
由上般若經論知及如來藏論知,都將真、妄二者轉化為「知」,即禪宗所謂靈知。</t>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知以外,禪師亦用體究與體取之法。<br/>
1體究,最有代表性祖師是北宋末年圓悟克勤禪師;<br/>
2體取,則以六祖惠能大師最具代表性。<br/>
《壇經》有一段永嘉玄覺大師 與惠能大師對話:永嘉乍到曹溪,繞禪床振錫而立,惠能就說:「沙門從何而來,生大我慢?」永嘉大師答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云:「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云:「體即無生,了本無速。」<br/>
這是有名而代表性一段對話。<br/>
六祖要永嘉大師「體取無生」,是漸修。<br/>
永嘉大師回答:「體即無生,了本無速。」「體即無生」是直下承擔頓悟。<br/>
<br/>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br/>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br/>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br/>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br/>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br/>
<br/>
所以,體取、了達、了知、證得之義,就是覺性,也是靈知之性,是以靈知之性去了知、了達、了證無生之理。<br/>
六祖講體取無生,無生 是眾生佛性之理,亦是般若中道之義。<br/>
歷代祖師 在體取無生時,固然不離惠能大師 體取無生之旨,在詮釋時則有不同角度。<br/>
從三種角度分析:<br/>
第一,體取無生、佛性—理:有佛無佛,生佛平等之佛性。<br/>
第二,何處體取—行:此無生之理被無明、業識所蒙蔽,衍生轉現出名色、六入、觸,即十八界、五蘊、十二入根塵角立。故須於此無明、業識、根塵角立中體取。<br/>
第三,體取即心是佛—果:修行之時,從現前身心六根、六塵中體取此無生之理。<br/>
初始所得,但一念覺心,即惺寂靈知也;體取了</t>
1體究,最有代表性祖師是北宋末年圓悟克勤禪師;<br/>
2體取,則以六祖惠能大師最具代表性。<br/>
《壇經》有一段永嘉玄覺大師 與惠能大師對話:永嘉乍到曹溪,繞禪床振錫而立,惠能就說:「沙門從何而來,生大我慢?」永嘉大師答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云:「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云:「體即無生,了本無速。」<br/>
這是有名而代表性一段對話。<br/>
六祖要永嘉大師「體取無生」,是漸修。<br/>
永嘉大師回答:「體即無生,了本無速。」「體即無生」是直下承擔頓悟。<br/>
<br/>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br/>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br/>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br/>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br/>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br/>
<br/>
所以,體取、了達、了知、證得之義,就是覺性,也是靈知之性,是以靈知之性去了知、了達、了證無生之理。<br/>
六祖講體取無生,無生 是眾生佛性之理,亦是般若中道之義。<br/>
歷代祖師 在體取無生時,固然不離惠能大師 體取無生之旨,在詮釋時則有不同角度。<br/>
從三種角度分析:<br/>
第一,體取無生、佛性—理:有佛無佛,生佛平等之佛性。<br/>
第二,何處體取—行:此無生之理被無明、業識所蒙蔽,衍生轉現出名色、六入、觸,即十八界、五蘊、十二入根塵角立。故須於此無明、業識、根塵角立中體取。<br/>
第三,體取即心是佛—果:修行之時,從現前身心六根、六塵中體取此無生之理。<br/>
初始所得,但一念覺心,即惺寂靈知也;體取了</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洞山守初禪師,號宗慧,住在江西襄州洞山。<br/>
初參雲門文偃禪師時,雲門禪師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br/>
守初:“查渡!”<br/>
雲門:“在何處安居?”<br/>
守初:“湖南報慈寺。”<br/>
雲門:“什麼時候離開?”<br/>
守初:“八月二十五日。”<br/>
雲門:“放你三頓棒。”<br/>
隔日在法堂,守初問道:“昨天蒙老師賜三頓棒,請慈悲開示過在何處?”<br/>
雲門禪師呵斥道:“飯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去!”<br/>
<br/>
<br/>
<br/>
洞山守初禪師於此言下大悟。因為雲門禪師慈悲,點醒洞山守初,肉體可以走來走去,自性真我也有來去嗎?所以才給他三頓棒,及至洞山再問過在何處,雲門就老實告訴他,沒有認識自性,可以在江(西)湖(南)走動嗎?<br/>
<br/>
有一天,守初在廚房量胡麻,在學僧來請示:“如何是佛?”<br/>
洞山守初禪師因為正在量胡麻,所以就順口答道:“麻三斤!”<br/>
如何是佛?這一句麻三斤的回答,可說截斷千古的懸案;<br/>
因為如何是佛的問題,實在不易說明,盡管眾多發揮仍是分別意識,不如一句麻三斤,告訴你佛是不要解釋的!那時,學僧不懂這個回答 就跑去問智門禪師道:“為什麼說佛是麻三斤呢?”<br/>
智門禪師道:“百花盛開,如織錦美麗。”<br/>
學僧仍不懂,智門禪師又道:“南地竹,北地木。”<br/>
學僧更是不懂,又回到洞山守初那兒,把經過告訴洞山守初禪師。洞山守初很嚴肅地說道:“錯的固然是錯,對的又何嘗不錯,即使有理,無如於佛性何?”<br/>
<br/>
洞山的麻三斤,是一個有名的公案,自古以來,多少人參這個公案,越參越遠,因為麻三斤本身沒有意義,只因在秤量胡麻,你問如何是佛?能回答你佛供在佛殿裡嗎?佛就是你嗎?不如一句麻三斤,截斷分別、意識、思想,無文字理路脈絡可尋,不是更為親切嗎?<br/>
<br/>
<br/>
(星雲法師《大機大用》)</t>
初參雲門文偃禪師時,雲門禪師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br/>
守初:“查渡!”<br/>
雲門:“在何處安居?”<br/>
守初:“湖南報慈寺。”<br/>
雲門:“什麼時候離開?”<br/>
守初:“八月二十五日。”<br/>
雲門:“放你三頓棒。”<br/>
隔日在法堂,守初問道:“昨天蒙老師賜三頓棒,請慈悲開示過在何處?”<br/>
雲門禪師呵斥道:“飯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去!”<br/>
<br/>
<br/>
<br/>
洞山守初禪師於此言下大悟。因為雲門禪師慈悲,點醒洞山守初,肉體可以走來走去,自性真我也有來去嗎?所以才給他三頓棒,及至洞山再問過在何處,雲門就老實告訴他,沒有認識自性,可以在江(西)湖(南)走動嗎?<br/>
<br/>
有一天,守初在廚房量胡麻,在學僧來請示:“如何是佛?”<br/>
洞山守初禪師因為正在量胡麻,所以就順口答道:“麻三斤!”<br/>
如何是佛?這一句麻三斤的回答,可說截斷千古的懸案;<br/>
因為如何是佛的問題,實在不易說明,盡管眾多發揮仍是分別意識,不如一句麻三斤,告訴你佛是不要解釋的!那時,學僧不懂這個回答 就跑去問智門禪師道:“為什麼說佛是麻三斤呢?”<br/>
智門禪師道:“百花盛開,如織錦美麗。”<br/>
學僧仍不懂,智門禪師又道:“南地竹,北地木。”<br/>
學僧更是不懂,又回到洞山守初那兒,把經過告訴洞山守初禪師。洞山守初很嚴肅地說道:“錯的固然是錯,對的又何嘗不錯,即使有理,無如於佛性何?”<br/>
<br/>
洞山的麻三斤,是一個有名的公案,自古以來,多少人參這個公案,越參越遠,因為麻三斤本身沒有意義,只因在秤量胡麻,你問如何是佛?能回答你佛供在佛殿裡嗎?佛就是你嗎?不如一句麻三斤,截斷分別、意識、思想,無文字理路脈絡可尋,不是更為親切嗎?<br/>
<br/>
<br/>
(星雲法師《大機大用》)</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宗鏡錄》載:<br/>
即今能言語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br/>
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br/>
了此天真自然,不可起心修道。<br/>
<br/>
(讀者:不可起心修道者,因為了此天真自然。所謂:了此夫真自然者,即是直透重關之事;於此,須不用力地,不可再事有絲毫提起,然後進入牢關,於焉大用了。若於斯,稍用力,則佛法不現前。<br/>
又:不可起心修道之言,非指未悟之人,非指見道以前的人。<br/>
又:修道事,逢緣便現。即不可說:修道。亦不可說:不修道。<br/>
故言:不可起心修道。於此可明,不可起心修道。蓋不廢緣也,不廢事也。)<br/>
<br/>
『道』即心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自然神妙。此為真悟。<br/>
又載: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br/>
盡未來際,常住不減,名為佛性。亦名心地。<br/>
達摩所傳,是此心也。<br/>
問:『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須諸佛開示?』<br/>
答:『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真性,不同虛空木石。故云:知也。<br/>
非如緣境分別之識,亦非照體了達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br/>
<br/>
(解脫長者:『真心』不屬有知,不屬無知,『而是靈知。』雖在內裏 主動抽牽,即在六根門頭的 見聞覺知,表現大用,然若誤認識神,即是認賊為子。所以道: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t>
即今能言語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br/>
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br/>
了此天真自然,不可起心修道。<br/>
<br/>
(讀者:不可起心修道者,因為了此天真自然。所謂:了此夫真自然者,即是直透重關之事;於此,須不用力地,不可再事有絲毫提起,然後進入牢關,於焉大用了。若於斯,稍用力,則佛法不現前。<br/>
又:不可起心修道之言,非指未悟之人,非指見道以前的人。<br/>
又:修道事,逢緣便現。即不可說:修道。亦不可說:不修道。<br/>
故言:不可起心修道。於此可明,不可起心修道。蓋不廢緣也,不廢事也。)<br/>
<br/>
『道』即心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自然神妙。此為真悟。<br/>
又載: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br/>
盡未來際,常住不減,名為佛性。亦名心地。<br/>
達摩所傳,是此心也。<br/>
問:『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須諸佛開示?』<br/>
答:『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真性,不同虛空木石。故云:知也。<br/>
非如緣境分別之識,亦非照體了達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br/>
<br/>
(解脫長者:『真心』不屬有知,不屬無知,『而是靈知。』雖在內裏 主動抽牽,即在六根門頭的 見聞覺知,表現大用,然若誤認識神,即是認賊為子。所以道: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僧思益問仰山:『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br/>
仰山答曰:『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神靜備,到此裏,總須茫然。』<br/>
問:『除此一路,別更有入處否?』<br/>
仰曰:『有。』<br/>
問:『如何即是?』<br/>
仰曰:『汝是什處人?』<br/>
曰:『幽州人。』<br/>
仰曰:『汝還思彼處否?』<br/>
曰:『常思。』<br/>
仰曰:『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處樓台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的,還有許多般也無?』<br/>
曰:『某甲到這裏,總不見有。』<br/>
仰曰:『汝解猶在,信位即得,人位未在。』<br/>
問:『除卻這個,別更有意也無?』<br/>
仰曰:『別有別無,即不堪也。』<br/>
問:『到這裏,作么生即是?』<br/>
仰曰:『據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座披衣,向後自看。』益禮謝。<br/>
<br/>
(讀者:『溈仰宗有信位,人位,無位。信位者,如人在燈影裏行,猶有影在。人位者,影子已謝。無位者,高賢自看。』)</t>
仰山答曰:『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神靜備,到此裏,總須茫然。』<br/>
問:『除此一路,別更有入處否?』<br/>
仰曰:『有。』<br/>
問:『如何即是?』<br/>
仰曰:『汝是什處人?』<br/>
曰:『幽州人。』<br/>
仰曰:『汝還思彼處否?』<br/>
曰:『常思。』<br/>
仰曰:『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處樓台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的,還有許多般也無?』<br/>
曰:『某甲到這裏,總不見有。』<br/>
仰曰:『汝解猶在,信位即得,人位未在。』<br/>
問:『除卻這個,別更有意也無?』<br/>
仰曰:『別有別無,即不堪也。』<br/>
問:『到這裏,作么生即是?』<br/>
仰曰:『據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座披衣,向後自看。』益禮謝。<br/>
<br/>
(讀者:『溈仰宗有信位,人位,無位。信位者,如人在燈影裏行,猶有影在。人位者,影子已謝。無位者,高賢自看。』)</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僧問云居膺:『如何是沙門所重?』<br/>
居曰:『心識不到處。』<br/>
又問:『如何是一法?』<br/>
居曰:『如何是萬法?』<br/>
曰:『未審如何領會?』<br/>
居曰:『一法是你本心,萬法是你本性。且道:心與性是一是二?』僧禮拜。<br/>
居頌曰:<br/>
『一法諸法宗,萬法一法通。<br/>
唯心與唯性,不說異兼同。』<br/>
問:『如何是口訣?』<br/>
曰:『近前來。』僧近前。居擲拂子曰:『會麽?』<br/>
曰:『不會。』<br/>
居曰:『趁雀兒也不會。』</t>
居曰:『心識不到處。』<br/>
又問:『如何是一法?』<br/>
居曰:『如何是萬法?』<br/>
曰:『未審如何領會?』<br/>
居曰:『一法是你本心,萬法是你本性。且道:心與性是一是二?』僧禮拜。<br/>
居頌曰:<br/>
『一法諸法宗,萬法一法通。<br/>
唯心與唯性,不說異兼同。』<br/>
問:『如何是口訣?』<br/>
曰:『近前來。』僧近前。居擲拂子曰:『會麽?』<br/>
曰:『不會。』<br/>
居曰:『趁雀兒也不會。』</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