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洞山三斤<br/>
<br/>
<br/>
<br/>
【公案】<br/>
洞山和尚,因僧问:「如何是佛?」<br/>
山云:「麻三斤!」<br/>
【语译】<br/>
某僧人问洞山和尚:「什么是佛?」<br/>
洞山回答:「麻三斤。」<br/>
<br/>
【评唱】<br/>
无门曰:「洞山老人参得些蚌蛤禅,纔开两片,露出肝肠。然虽如是,且道!向甚处见洞山?」<br/>
<br/>
【语译】<br/>
<br/>
无门说:「洞山老儿所参得的,就是毫无遮隐的蚌蛤禅(蚌开口始见内脏,比喻呈露宗师家真面目之禅。)只要一开口,便露出肝肠来。话虽如此,且说说看,要向什么地方,才能见到洞山?」<br/>
<br/>
<br/>
<br/>
【颂曰】<br/>
<br/>
突出麻三斤 言亲意更亲 来说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br/>
<br/>
【语译】<br/>
<br/>
洞山突然说出麻三斤,不止言亲语更亲。来说是非的人,便是挑起是非的人。<br/>
<br/>
慧门法师云:任何的师徒之间的对答,师父的答案中若是有任何的理路可寻,或有所依据。那这个时候,只是一种文字禅、口头禅。会使行者愈求愈远。<br/>
<br/>
而洞山的麻三斤,可以说没有任何义理、文字脉络可让你去思考、寻索。所以把问者想蕴思考截断以后,反而更为亲切。所以无门禅师就认为洞山的麻三斤,这个回答是很亲切。不只回答的话语亲切,他的意涵那才是更为亲切。<br/>
<br/>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br/>
<br/>
对于洞山这个麻三斤的公案,最直接了当的作法,就是要把自已所问的「如何是佛?」的佛把他放下来,也把洞山所答的「麻三斤」一起放下来。<br/>
<br/>
若是你继续回到佛字或麻三斤,去做任何的解释,那不管你所解释的是对的,还是错的,是是的,还是非的,那都是会造成更多的错误。<br/>
<br/>
因为非固然是错了,那你在解释的很有道理,那这个时候也只够形成文字上求解释而已,跟见自已的心性是毫无关系,毫无交涉。<br/>
<br/>
所以只要离开我们的心性自念,愈来愈远那永远也都是错的。所以这句话也就说我们想在公案上面多做解释,那其实都是错上加错的意思。<br/>
<br/>
<br/>
<br/>
【附参资料】<br/>
<br/>
一、星云法师文:<br/>
<br/>
五代宋初云门弟子洞山守初(九一○--九九○年)住襄州洞山,他著名的公案即「麻三斤」,全称「洞山麻三斤」,又称答麻三斤、麻三斤话、洞山佛麻三斤。<br/>
<br/>
碧岩录第十二则曾记载这则公案:<br/>
<br/>
僧问洞山:「如何是佛?」<br/>
<br/>
山云:「麻三斤。」<br/>
<br/>
洞山禅师有一天在库房里秤麻,有一名云衲突然问他「什么是佛」,洞山答以「麻三斤」。<br/>
<br/>
盖麻三斤乃彼时洞山眼前之物,洞山是以「佛衣一件的麻线有三斤的重量」比喻佛法的真实,意谓身旁无论何物均是佛法。<br/>
<br/>
麻三斤是非常轻的东西,不过虽是麻三斤,但并不是说禅就是泛神论或唯物论。<br/>
<br/>
「何谓佛?」这对佛教徒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命题,不过也是修行的起点。<br/>
<br/>
僧人所问「什么是佛」的佛,不是指在此世界超越人性的存在,其住所不是人类所住的国土,更不是常住于天界,或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极乐净土等妄想、迷心、烦恼所描画出来的幻影,而是,佛就是你自己,本来的你就是佛。<br/>
<br/>
《涅盘经》里,佛陀曾开示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意思是说宇宙一切的存在,森罗万象,皆是佛的身心,也就是真理的当体。<br/>
<br/>
在这则公案里,洞山拿麻三斤回答僧人说「这就是佛,这就是佛当体;麻三斤就是佛,麻三斤就是佛的当体。」<br/>
<br/>
此正是《圆觉经》里所云「有情非情,同时成道」的极端表现,洞山顺手拈来,有情或无情,皆成佛道;洞山举这眼前之物--「麻三斤」,推入长安大道,举足下足,无一不是通往佛法之路。<br/>
<br/>
存在于世上的麻或树,或山或河,或长空或大地,皆是佛身心的显现,是平等一味的;无论麻的相(长短、大小、色泽等)以及麻的重量(三斤、五斤、八斤等),不管处于何地、何时,甚至量多少次,都不能改变其为平等不变的佛身心的事实,故知,麻三斤也好、蔘七两也好、石十吨也好,其相虽有不同,然其性体都是佛性不变、平等的现成公案。<br/>
<br/>
法眼文益禅师曾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现成公案不必参,所以无门慧开禅师的为此便作颂曰:<br/>
<br/>
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br/>
<br/>
意思是说,对于什么是佛的问题,洞山突出「麻三斤」,不仅言词亲切,意思也很亲切,对于「什么是佛」这样的问题,不存在是非对错,而来问问题的人,心疑则乖,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br/>
<br/>
二、转载自「戒邪淫网禅宗故事文」<br/>
<br/>
一个和尚问洞山良价:「什么是佛?」<br/>
<br/>
洞山回答说「「麻三斤。」<br/>
<br/>
圆悟禅师说:<br/>
<br/>
「这个公案,多少人错会,直是难咬嚼,无隙可以下口。何故?因为洞山的话淡而无味。<br/>
<br/>
古人有多少答佛话,有人说坐在佛堂便是,有人说三十二相,更有人说杖林山下竹筋鞭。<br/>
<br/>
到了洞山,却说『麻三斤』,不妨截断古人舌头。<br/>
<br/>
有人说洞山那时正在库下称麻,这僧问他,所以如此答;<br/>
<br/>
又有人说洞山问东答西;<br/>
<br/>
还有人认为由于问话者不知道自己就是佛,所以洞山宛转回答他。」<br/>
<br/>
「这些人都像死汉一样,因为他们完全不能了解活的道路。<br/>
<br/>
还有人说这麻三斤就是佛,这是泛神论的解释。<br/>
<br/>
他们说的话是多么荒谬不近事理!<br/>
<br/>
只要他们在洞山句下寻讨,即使他们参到弥勒佛下生,也永远莫想了解洞山的真意。<br/>
<br/>
为什么呢?因为言语只是载道之器。不了解古人意,只管去句中求,从什么地方抓住古人之意呢?古人说道本无言,因言显道。<br/>
<br/>
「见道就要忘言。只有当我们通过体验而对言语所表达的东西具有一种了悟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br/>
<br/>
这『麻三斤』好似长安大路一条,只要你一旦走在这条路上,那么你的每一步方向都正确。<br/>
<br/>
有人问云门什么是超越佛祖之外的意旨,云门回答说:『餬饼』。<br/>
<br/>
云门与洞山是一般无二的。<br/>
<br/>
若能彻底清除一切分别的渣滓,就不难了解此道。」<br/>
<br/>
后来,那想要知道佛是什么的和尚跑到智门那里问他什么是「麻三斤」的意旨。<br/>
<br/>
智门说:「花簇簇,锦簇簇。」<br/>
<br/>
和尚说:「我还是不明白。」<br/>
<br/>
智门说:「南地竹兮北地木。」<br/>
<br/>
<br/>
<br/>
(心平如願《无门关》)</t>
<br/>
<br/>
<br/>
【公案】<br/>
洞山和尚,因僧问:「如何是佛?」<br/>
山云:「麻三斤!」<br/>
【语译】<br/>
某僧人问洞山和尚:「什么是佛?」<br/>
洞山回答:「麻三斤。」<br/>
<br/>
【评唱】<br/>
无门曰:「洞山老人参得些蚌蛤禅,纔开两片,露出肝肠。然虽如是,且道!向甚处见洞山?」<br/>
<br/>
【语译】<br/>
<br/>
无门说:「洞山老儿所参得的,就是毫无遮隐的蚌蛤禅(蚌开口始见内脏,比喻呈露宗师家真面目之禅。)只要一开口,便露出肝肠来。话虽如此,且说说看,要向什么地方,才能见到洞山?」<br/>
<br/>
<br/>
<br/>
【颂曰】<br/>
<br/>
突出麻三斤 言亲意更亲 来说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br/>
<br/>
【语译】<br/>
<br/>
洞山突然说出麻三斤,不止言亲语更亲。来说是非的人,便是挑起是非的人。<br/>
<br/>
慧门法师云:任何的师徒之间的对答,师父的答案中若是有任何的理路可寻,或有所依据。那这个时候,只是一种文字禅、口头禅。会使行者愈求愈远。<br/>
<br/>
而洞山的麻三斤,可以说没有任何义理、文字脉络可让你去思考、寻索。所以把问者想蕴思考截断以后,反而更为亲切。所以无门禅师就认为洞山的麻三斤,这个回答是很亲切。不只回答的话语亲切,他的意涵那才是更为亲切。<br/>
<br/>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br/>
<br/>
对于洞山这个麻三斤的公案,最直接了当的作法,就是要把自已所问的「如何是佛?」的佛把他放下来,也把洞山所答的「麻三斤」一起放下来。<br/>
<br/>
若是你继续回到佛字或麻三斤,去做任何的解释,那不管你所解释的是对的,还是错的,是是的,还是非的,那都是会造成更多的错误。<br/>
<br/>
因为非固然是错了,那你在解释的很有道理,那这个时候也只够形成文字上求解释而已,跟见自已的心性是毫无关系,毫无交涉。<br/>
<br/>
所以只要离开我们的心性自念,愈来愈远那永远也都是错的。所以这句话也就说我们想在公案上面多做解释,那其实都是错上加错的意思。<br/>
<br/>
<br/>
<br/>
【附参资料】<br/>
<br/>
一、星云法师文:<br/>
<br/>
五代宋初云门弟子洞山守初(九一○--九九○年)住襄州洞山,他著名的公案即「麻三斤」,全称「洞山麻三斤」,又称答麻三斤、麻三斤话、洞山佛麻三斤。<br/>
<br/>
碧岩录第十二则曾记载这则公案:<br/>
<br/>
僧问洞山:「如何是佛?」<br/>
<br/>
山云:「麻三斤。」<br/>
<br/>
洞山禅师有一天在库房里秤麻,有一名云衲突然问他「什么是佛」,洞山答以「麻三斤」。<br/>
<br/>
盖麻三斤乃彼时洞山眼前之物,洞山是以「佛衣一件的麻线有三斤的重量」比喻佛法的真实,意谓身旁无论何物均是佛法。<br/>
<br/>
麻三斤是非常轻的东西,不过虽是麻三斤,但并不是说禅就是泛神论或唯物论。<br/>
<br/>
「何谓佛?」这对佛教徒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命题,不过也是修行的起点。<br/>
<br/>
僧人所问「什么是佛」的佛,不是指在此世界超越人性的存在,其住所不是人类所住的国土,更不是常住于天界,或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极乐净土等妄想、迷心、烦恼所描画出来的幻影,而是,佛就是你自己,本来的你就是佛。<br/>
<br/>
《涅盘经》里,佛陀曾开示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意思是说宇宙一切的存在,森罗万象,皆是佛的身心,也就是真理的当体。<br/>
<br/>
在这则公案里,洞山拿麻三斤回答僧人说「这就是佛,这就是佛当体;麻三斤就是佛,麻三斤就是佛的当体。」<br/>
<br/>
此正是《圆觉经》里所云「有情非情,同时成道」的极端表现,洞山顺手拈来,有情或无情,皆成佛道;洞山举这眼前之物--「麻三斤」,推入长安大道,举足下足,无一不是通往佛法之路。<br/>
<br/>
存在于世上的麻或树,或山或河,或长空或大地,皆是佛身心的显现,是平等一味的;无论麻的相(长短、大小、色泽等)以及麻的重量(三斤、五斤、八斤等),不管处于何地、何时,甚至量多少次,都不能改变其为平等不变的佛身心的事实,故知,麻三斤也好、蔘七两也好、石十吨也好,其相虽有不同,然其性体都是佛性不变、平等的现成公案。<br/>
<br/>
法眼文益禅师曾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现成公案不必参,所以无门慧开禅师的为此便作颂曰:<br/>
<br/>
突出麻三斤,言亲意更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br/>
<br/>
意思是说,对于什么是佛的问题,洞山突出「麻三斤」,不仅言词亲切,意思也很亲切,对于「什么是佛」这样的问题,不存在是非对错,而来问问题的人,心疑则乖,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br/>
<br/>
二、转载自「戒邪淫网禅宗故事文」<br/>
<br/>
一个和尚问洞山良价:「什么是佛?」<br/>
<br/>
洞山回答说「「麻三斤。」<br/>
<br/>
圆悟禅师说:<br/>
<br/>
「这个公案,多少人错会,直是难咬嚼,无隙可以下口。何故?因为洞山的话淡而无味。<br/>
<br/>
古人有多少答佛话,有人说坐在佛堂便是,有人说三十二相,更有人说杖林山下竹筋鞭。<br/>
<br/>
到了洞山,却说『麻三斤』,不妨截断古人舌头。<br/>
<br/>
有人说洞山那时正在库下称麻,这僧问他,所以如此答;<br/>
<br/>
又有人说洞山问东答西;<br/>
<br/>
还有人认为由于问话者不知道自己就是佛,所以洞山宛转回答他。」<br/>
<br/>
「这些人都像死汉一样,因为他们完全不能了解活的道路。<br/>
<br/>
还有人说这麻三斤就是佛,这是泛神论的解释。<br/>
<br/>
他们说的话是多么荒谬不近事理!<br/>
<br/>
只要他们在洞山句下寻讨,即使他们参到弥勒佛下生,也永远莫想了解洞山的真意。<br/>
<br/>
为什么呢?因为言语只是载道之器。不了解古人意,只管去句中求,从什么地方抓住古人之意呢?古人说道本无言,因言显道。<br/>
<br/>
「见道就要忘言。只有当我们通过体验而对言语所表达的东西具有一种了悟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br/>
<br/>
这『麻三斤』好似长安大路一条,只要你一旦走在这条路上,那么你的每一步方向都正确。<br/>
<br/>
有人问云门什么是超越佛祖之外的意旨,云门回答说:『餬饼』。<br/>
<br/>
云门与洞山是一般无二的。<br/>
<br/>
若能彻底清除一切分别的渣滓,就不难了解此道。」<br/>
<br/>
后来,那想要知道佛是什么的和尚跑到智门那里问他什么是「麻三斤」的意旨。<br/>
<br/>
智门说:「花簇簇,锦簇簇。」<br/>
<br/>
和尚说:「我还是不明白。」<br/>
<br/>
智门说:「南地竹兮北地木。」<br/>
<br/>
<br/>
<br/>
(心平如願《无门关》)</t>
-
- 文章: 2142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r>對禪門來說.什是佛?本心.真如.無相.無所得.無餘涅槃.....<br/>
<br/>
這從明心見性可見一般.<br/>
<br/>
禪宗的見性.是以心見.所以禪宗所謂見性指:真如性(己心真如)<br/>
從歷來祖師口耳相傳應知.本心被當成佛性......這是誤區<br/>
<br/>
諸佛所謂見性.指的是眼見佛性(佛性是有.可見可得).而不是心見(不可見.不可得)<br/>
如果能詳閱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禪門起源經).當知所謂密傳.並不是心傳心.不是不立文字<br/>
釋尊傳與迦葉的是妙法蓮華經.<br/>
所以稱密.是因為只有迦葉領會所傳實是法華經.無有第三人知故稱密.所傳法華經也非世間文字.故說"不立文字".<br/>
<br/>
公案的設施.說是為頓入本心.實則是場騙局!<br/>
達摩依經楞伽經明白指出:非經諸佛三昧加持力.不得入初地修習.何況八地不動真如地?<br/>
欲從公案頓悟入本心....根本不可能<br/>
<br/>
如果不把公案當成騙局.往好的方面想.公案設施是一種誘進方便....勸誘修行<br/>
<br/>
簡言之:<br/>
"麻三斤"充其量就只是眾生本來面目....真空.<br/>
<COLOR color="#FF0000"><s>[color=#FF0000]</s><B><s>[b]</s><SIZE size="150"><s>[size=150]</s>麻三斤體是真空.不是佛性體<e>[/size]</e></SIZE><e>[/b]</e></B><e>[/color]</e></COLOR>.</r>
<br/>
這從明心見性可見一般.<br/>
<br/>
禪宗的見性.是以心見.所以禪宗所謂見性指:真如性(己心真如)<br/>
從歷來祖師口耳相傳應知.本心被當成佛性......這是誤區<br/>
<br/>
諸佛所謂見性.指的是眼見佛性(佛性是有.可見可得).而不是心見(不可見.不可得)<br/>
如果能詳閱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禪門起源經).當知所謂密傳.並不是心傳心.不是不立文字<br/>
釋尊傳與迦葉的是妙法蓮華經.<br/>
所以稱密.是因為只有迦葉領會所傳實是法華經.無有第三人知故稱密.所傳法華經也非世間文字.故說"不立文字".<br/>
<br/>
公案的設施.說是為頓入本心.實則是場騙局!<br/>
達摩依經楞伽經明白指出:非經諸佛三昧加持力.不得入初地修習.何況八地不動真如地?<br/>
欲從公案頓悟入本心....根本不可能<br/>
<br/>
如果不把公案當成騙局.往好的方面想.公案設施是一種誘進方便....勸誘修行<br/>
<br/>
簡言之:<br/>
"麻三斤"充其量就只是眾生本來面目....真空.<br/>
<COLOR color="#FF0000"><s>[color=#FF0000]</s><B><s>[b]</s><SIZE size="150"><s>[size=150]</s>麻三斤體是真空.不是佛性體<e>[/size]</e></SIZE><e>[/b]</e></B><e>[/color]</e></COLOR>.</r>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52672" time="1634521977"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52672 time=1634521977 user_id=61]</s>
痲三斤跟佛扯出一堆麻煩
<e>[/quote]</e></QUOTE>
公案,有的深有的淺,有不同的功用。<br/>
<br/>
很難懂,扯出一堆麻煩,是沒錯。<br/>
這是公案的缺點、瑕疵。<br/>
<br/>
但會讓人去深思,反省或領悟<br/>
這是公案的優點。<br/>
<br/>
麻三斤<br/>
本性在哪裏?佛在哪裏?<br/>
麻三斤</r>
痲三斤跟佛扯出一堆麻煩
<e>[/quote]</e></QUOTE>
公案,有的深有的淺,有不同的功用。<br/>
<br/>
很難懂,扯出一堆麻煩,是沒錯。<br/>
這是公案的缺點、瑕疵。<br/>
<br/>
但會讓人去深思,反省或領悟<br/>
這是公案的優點。<br/>
<br/>
麻三斤<br/>
本性在哪裏?佛在哪裏?<br/>
麻三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