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五樓之人<br/>
先經歷過一樓.二樓.三樓,四樓<br/>
<br/>
從一樓爬上二樓<br/>
從二樓爬上三樓<br/>
從三樓爬上四樓<br/>
從四樓爬上五樓<br/>
是名五樓之人<br/>
<br/>
一樓是人乘善法<br/>
二樓是天乘善法<br/>
<br/>
多數人的善法,還沒有提昇<br/>
還沒有經歷量變引發質變的升級改版<br/>
<br/>
布施行善,需要提昇,需要升級改版<br/>
沒有升級改版的善法,只是人乘善法<br/>
升級改版後,就是可以讓人如處天堂的天乘善法<br/>
<br/>
這有點不好解釋,但總而言之,言而總之<br/>
量變引發質變<br/>
時常行善,然後,有一天,它突變了<br/>
品質提昇了,更加光明溫暖了</t>
五樓之人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五樓之人
<r>《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上冊】淨空法師<br/>
<br/>
(第四集)<br/>
2008/11/17台灣華藏電視台檔名:12-047-0004<br/>
<br/>
理是在經教上你要通達明了,法是在事相上、修行上你一定要達到最低的標準,這是給你講斷證。怎麼斷法?最初的、最基本的,斷惡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是戒律,在佛門裡面,最低的戒律,基本的標準,最低的標準,是《十善業道》,這個諸位要知道,佛門裡頭最低的標準。<br/>
這十條你有沒有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佛家戒律,就是善惡的最低的標準。<br/>
向上提升,也是這十條擴大而已,你看小乘阿羅漢,三千威儀,大乘菩薩們所修的八萬細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是以十善業道為基礎擴充的。然後你才曉得,十善業道是多麼重要,是佛法修學的基本法。這個要做不到,你在佛法上決定沒有成就,你還是凡夫,怎麼修都是原地踏步,你沒有向菩提道上跨進一步。<br/>
<br/>
所以今天我們在華藏淨宗學會,悟道法師的道場,跟大眾談話的時候,我勉勵大家要真幹。今天佛法衰微到極處,誰的責任?我的責任,不能怪別人。你責怪別人是錯誤的,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自己認真反省,我有沒有做到?<br/>
出家佛弟子,十善業有沒有做到?《沙彌律儀》有沒有做到?<br/>
出家提升了,標準提升,提升到《沙彌律儀》。<br/>
在家是《十善業道》,十善五戒,這是在家的。在家做不到十善五戒,假的,不是真的;<br/>
出家做不到《沙彌律儀》,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在搞假的,佛法怎麼能不衰?所以這個責任不在別人,在我們自己。<br/>
<br/>
學了這麼多年,現在逐漸搞明白了,我們要搞真的,不能再搞假的。再搞假的,前途是一片黑暗,肯定是地獄。古大德有句話說得好,叫「地獄門前僧道多」,學佛學到最後都下地獄。我沒有做什麼壞事!你破壞佛教的形象,這個罪過就是阿鼻地獄,你說多麼嚴重!為什麼我們今天十善業做不到?為什麼古人可以做到,我們做不到?這個道理,古人他有善根,他有修學的基礎,我們沒有。這個基礎就是世尊在經上所講的,<br/>
「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沒有從小乘教學起,大乘一開頭就是十善業,我們做不到。佛教傳到中國,小乘很興旺,小乘經典的翻譯在我們《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跟現在南傳巴利文的藏經一對照,我沒有去對過,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我們漢文《阿含經》跟巴利文一比較,巴利文經典大概比我們多五十幾部,我們只少五十幾部,那就很完整了。小乘經差不多有二、三千部,它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你說小乘經典翻得多完備。<br/>
<br/>
<B><s>[b]</s><COLOR color="#008080"><s>[color=#008080]</s>隋唐的時候,小乘有兩個宗,俱舍宗、成實宗,學佛都從小乘學起。可是唐朝中葉以後,中國佛教就把小乘捨棄了。是不是違背佛的教誨?沒有,中國人很聰明,用儒、用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中國東西,內容不亞於小乘,所以用儒道代替。在這一千三百年當中,高僧大德輩出,證明這是有效的,沒有用錯。<e>[/color]</e></COLOR><e>[/b]</e></B><br/>
<COLOR color="#800000"><s>[color=#800000]</s>可是到我們今天這個世紀,頂多我們只講最近這一百年,我們把儒也丟掉了,小乘丟掉,儒也丟掉,道也丟掉,所以十善業道怎麼學也學不像,問題發生在這個地方。<e>[/color]</e></COLOR>現在我們把原因找到了,就應當趕快回頭,我們還遵從古聖先賢,我們把儒的根找到,道的根找到,把基礎奠好,學佛就不難。儒的根,這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規》,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講因果教育,儒的根《弟子規》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十善業道》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好像蓋房子,儒的根是第一層,道的根是第二層,佛的根是第三層,上面才能夠建高樓。<br/>
<br/>
於是我們對儒、道兩個根就非常重視,沒有儒跟道這兩個根,《十善業道》你做不到;有這兩個根,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善惡的標準。我們如果用上中下三品來看,<br/>
<COLOR color="#008040"><s>[color=#008040]</s>1.《十善業道》是上品善、上善,<br/>
2.《太上感應篇》是中善,<br/>
3.《弟子規》是下善。<e>[/color]</e></COLOR><br/>
要從下善紮根,你才會有上面。我們如果把這三個根疏忽,不去學它,我們學佛就沒根,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沒有我們的分,我們怎麼能往生?哪有這種道理!真正念佛往生的人你細心去觀察,這個人在生前,心地善良,言行善良,他相應。這是我們說某人善根深厚,才會有這個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r>
<br/>
(第四集)<br/>
2008/11/17台灣華藏電視台檔名:12-047-0004<br/>
<br/>
理是在經教上你要通達明了,法是在事相上、修行上你一定要達到最低的標準,這是給你講斷證。怎麼斷法?最初的、最基本的,斷惡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是戒律,在佛門裡面,最低的戒律,基本的標準,最低的標準,是《十善業道》,這個諸位要知道,佛門裡頭最低的標準。<br/>
這十條你有沒有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佛家戒律,就是善惡的最低的標準。<br/>
向上提升,也是這十條擴大而已,你看小乘阿羅漢,三千威儀,大乘菩薩們所修的八萬細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是以十善業道為基礎擴充的。然後你才曉得,十善業道是多麼重要,是佛法修學的基本法。這個要做不到,你在佛法上決定沒有成就,你還是凡夫,怎麼修都是原地踏步,你沒有向菩提道上跨進一步。<br/>
<br/>
所以今天我們在華藏淨宗學會,悟道法師的道場,跟大眾談話的時候,我勉勵大家要真幹。今天佛法衰微到極處,誰的責任?我的責任,不能怪別人。你責怪別人是錯誤的,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自己認真反省,我有沒有做到?<br/>
出家佛弟子,十善業有沒有做到?《沙彌律儀》有沒有做到?<br/>
出家提升了,標準提升,提升到《沙彌律儀》。<br/>
在家是《十善業道》,十善五戒,這是在家的。在家做不到十善五戒,假的,不是真的;<br/>
出家做不到《沙彌律儀》,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在搞假的,佛法怎麼能不衰?所以這個責任不在別人,在我們自己。<br/>
<br/>
學了這麼多年,現在逐漸搞明白了,我們要搞真的,不能再搞假的。再搞假的,前途是一片黑暗,肯定是地獄。古大德有句話說得好,叫「地獄門前僧道多」,學佛學到最後都下地獄。我沒有做什麼壞事!你破壞佛教的形象,這個罪過就是阿鼻地獄,你說多麼嚴重!為什麼我們今天十善業做不到?為什麼古人可以做到,我們做不到?這個道理,古人他有善根,他有修學的基礎,我們沒有。這個基礎就是世尊在經上所講的,<br/>
「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沒有從小乘教學起,大乘一開頭就是十善業,我們做不到。佛教傳到中國,小乘很興旺,小乘經典的翻譯在我們《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跟現在南傳巴利文的藏經一對照,我沒有去對過,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我們漢文《阿含經》跟巴利文一比較,巴利文經典大概比我們多五十幾部,我們只少五十幾部,那就很完整了。小乘經差不多有二、三千部,它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你說小乘經典翻得多完備。<br/>
<br/>
<B><s>[b]</s><COLOR color="#008080"><s>[color=#008080]</s>隋唐的時候,小乘有兩個宗,俱舍宗、成實宗,學佛都從小乘學起。可是唐朝中葉以後,中國佛教就把小乘捨棄了。是不是違背佛的教誨?沒有,中國人很聰明,用儒、用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中國東西,內容不亞於小乘,所以用儒道代替。在這一千三百年當中,高僧大德輩出,證明這是有效的,沒有用錯。<e>[/color]</e></COLOR><e>[/b]</e></B><br/>
<COLOR color="#800000"><s>[color=#800000]</s>可是到我們今天這個世紀,頂多我們只講最近這一百年,我們把儒也丟掉了,小乘丟掉,儒也丟掉,道也丟掉,所以十善業道怎麼學也學不像,問題發生在這個地方。<e>[/color]</e></COLOR>現在我們把原因找到了,就應當趕快回頭,我們還遵從古聖先賢,我們把儒的根找到,道的根找到,把基礎奠好,學佛就不難。儒的根,這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規》,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講因果教育,儒的根《弟子規》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十善業道》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好像蓋房子,儒的根是第一層,道的根是第二層,佛的根是第三層,上面才能夠建高樓。<br/>
<br/>
於是我們對儒、道兩個根就非常重視,沒有儒跟道這兩個根,《十善業道》你做不到;有這兩個根,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善惡的標準。我們如果用上中下三品來看,<br/>
<COLOR color="#008040"><s>[color=#008040]</s>1.《十善業道》是上品善、上善,<br/>
2.《太上感應篇》是中善,<br/>
3.《弟子規》是下善。<e>[/color]</e></COLOR><br/>
要從下善紮根,你才會有上面。我們如果把這三個根疏忽,不去學它,我們學佛就沒根,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沒有我們的分,我們怎麼能往生?哪有這種道理!真正念佛往生的人你細心去觀察,這個人在生前,心地善良,言行善良,他相應。這是我們說某人善根深厚,才會有這個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r>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五樓之人
<r>《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上冊】淨空法師<br/>
(第四集)<br/>
<br/>
所以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六根門頭都成了嚴重的障礙,接觸到外面境界,清淨心不能現前,現的是什麼?現的是妄想分別執著。<br/>
2. 妄想是無明煩惱,2.分別叫做塵沙煩惱,3.執著叫見思煩惱。<br/>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不生智慧,錯在這裡。覺悟的人呢?覺悟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那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到什麼時候才真的能轉凡成聖?理上講雖然是一念之間,事上講沒那麼容易,那是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久,雖然聽到佛菩薩的教誡,我們也聽懂了,但是回不了頭來,這業障太重,自己要承認。怎麼辦?<br/>
佛有方便,教給我們慢慢的轉,先從哪裡轉?<br/>
先從轉惡為善,從這裡轉。<br/>
<br/>
<COLOR color="#0000BF"><s>[color=#0000BF]</s>也就是我們在這幾年,特別提倡的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善惡的標準,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我們認真去讀誦,認真去學習,在日常當中就用這三樣東西,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些典籍裡面所說的善,相不相應?<e>[/color]</e></COLOR><br/>
如果相應是善的,我們就好好的保持下去;如果發現不善,趕快把它改過來。用這三個標準斷惡修善,不要小看!真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三部經都能相應,<br/>
我們念佛就得到保障,決定生凡聖同居土,雖然品位不高,也非常殊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一生圓證三不退,為什麼?那邊時間長一點不要緊,壽命長!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極樂世界修到實報莊嚴土需要十二大劫,可是你的壽命是無量壽,無量壽,十二大劫算不了什麼,可以,所以也是無比的殊勝。如果我們還有時間,還有這個緣分,再提升一層,破迷開悟,那就要什麼?要大乘經,《華嚴經》就是最殊勝的,幫助你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之後,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大幅度上升,至少你生到方便有餘土。更殊勝的,你生到極樂世界就到實報土,那真叫上上品往生,我們一生要立志、要發願、要這樣的爭取,這是彌陀、釋迦對我們的期望。這是說明,真空、實際都在眼前,我們不認識,把它變成煩惱、變成憂慮。</r>
(第四集)<br/>
<br/>
所以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六根門頭都成了嚴重的障礙,接觸到外面境界,清淨心不能現前,現的是什麼?現的是妄想分別執著。<br/>
2. 妄想是無明煩惱,2.分別叫做塵沙煩惱,3.執著叫見思煩惱。<br/>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不生智慧,錯在這裡。覺悟的人呢?覺悟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那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到什麼時候才真的能轉凡成聖?理上講雖然是一念之間,事上講沒那麼容易,那是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久,雖然聽到佛菩薩的教誡,我們也聽懂了,但是回不了頭來,這業障太重,自己要承認。怎麼辦?<br/>
佛有方便,教給我們慢慢的轉,先從哪裡轉?<br/>
先從轉惡為善,從這裡轉。<br/>
<br/>
<COLOR color="#0000BF"><s>[color=#0000BF]</s>也就是我們在這幾年,特別提倡的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善惡的標準,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我們認真去讀誦,認真去學習,在日常當中就用這三樣東西,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些典籍裡面所說的善,相不相應?<e>[/color]</e></COLOR><br/>
如果相應是善的,我們就好好的保持下去;如果發現不善,趕快把它改過來。用這三個標準斷惡修善,不要小看!真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三部經都能相應,<br/>
我們念佛就得到保障,決定生凡聖同居土,雖然品位不高,也非常殊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一生圓證三不退,為什麼?那邊時間長一點不要緊,壽命長!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極樂世界修到實報莊嚴土需要十二大劫,可是你的壽命是無量壽,無量壽,十二大劫算不了什麼,可以,所以也是無比的殊勝。如果我們還有時間,還有這個緣分,再提升一層,破迷開悟,那就要什麼?要大乘經,《華嚴經》就是最殊勝的,幫助你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之後,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大幅度上升,至少你生到方便有餘土。更殊勝的,你生到極樂世界就到實報土,那真叫上上品往生,我們一生要立志、要發願、要這樣的爭取,這是彌陀、釋迦對我們的期望。這是說明,真空、實際都在眼前,我們不認識,把它變成煩惱、變成憂慮。</r>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五樓之人
<t>開悟?<br/>
很難嗎?<br/>
<br/>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br/>
這很難相信吧?<br/>
<br/>
五樓佛法,很難相信,更難悟解,更難修行,更難觸證。<br/>
<br/>
一切人事物如夢幻泡影。<br/>
你想要修學什麼佛法?<br/>
<br/>
佛在五樓,教我們夢幻泡影大法。<br/>
而一堆人,卻從來不信五樓的大修行法。<br/>
<br/>
為何不相信佛所說的大修行法?<br/>
因為,不信佛。<br/>
<br/>
為何不信佛?<br/>
因為,還沒有從佛法中得到很多的進步,所以<br/>
因為沒啥進步,導致對佛法沒信心<br/>
而對佛法沒信心,導致對佛沒信心<br/>
而對佛沒信心,導致對佛所說之大修行法沒信心。<br/>
<br/>
這就是前因後果<br/>
了解前因後果,就會解開心結,也會解開疑惑。<br/>
佛法,就是這樣學錯的</t>
很難嗎?<br/>
<br/>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br/>
這很難相信吧?<br/>
<br/>
五樓佛法,很難相信,更難悟解,更難修行,更難觸證。<br/>
<br/>
一切人事物如夢幻泡影。<br/>
你想要修學什麼佛法?<br/>
<br/>
佛在五樓,教我們夢幻泡影大法。<br/>
而一堆人,卻從來不信五樓的大修行法。<br/>
<br/>
為何不相信佛所說的大修行法?<br/>
因為,不信佛。<br/>
<br/>
為何不信佛?<br/>
因為,還沒有從佛法中得到很多的進步,所以<br/>
因為沒啥進步,導致對佛法沒信心<br/>
而對佛法沒信心,導致對佛沒信心<br/>
而對佛沒信心,導致對佛所說之大修行法沒信心。<br/>
<br/>
這就是前因後果<br/>
了解前因後果,就會解開心結,也會解開疑惑。<br/>
佛法,就是這樣學錯的</t>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五樓之人
<r><QUOTE><s>[quote]</s>《弟子規》全文<br/>
<br/>
※總敘<br/>
弟子規 聖人訓 <br/>
首孝悌 次謹信<br/>
泛愛眾 而親仁 <br/>
有餘力 則學文<br/>
<br/>
※入則孝<br/>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br/>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br/>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br/>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br/>
<br/>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br/>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br/>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br/>
<br/>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br/>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br/>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br/>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br/>
<br/>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br/>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br/>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br/>
<br/>
※出則悌<br/>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br/>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br/>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br/>
<br/>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br/>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br/>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br/>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br/>
<br/>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br/>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br/>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br/>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br/>
<br/>
※謹<br/>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br/>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br/>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br/>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br/>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br/>
<br/>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br/>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br/>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br/>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br/>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br/>
<br/>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br/>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br/>
<br/>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br/>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br/>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br/>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br/>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br/>
<br/>
※信<br/>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br/>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br/>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br/>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br/>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br/>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br/>
<br/>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br/>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br/>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br/>
<br/>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br/>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慼<br/>
<br/>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br/>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br/>
<br/>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br/>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br/>
((無心之過,名為錯;有心之過,即為惡。))<br/>
<br/>
※汎愛眾<br/>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br/>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br/>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br/>
<br/>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br/>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br/>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br/>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br/>
<br/>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br/>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br/>
<br/>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br/>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br/>
<br/>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br/>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br/>
((欲加於人善或惡,先問自己,喜歡或不喜歡?<br/>
己若不欲,即停止與人<br/>
已之所欲,先施於人))<br/>
<br/>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br/>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br/>
<br/>
※親仁<br/>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br/>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br/>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br/>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br/>
<br/>
※餘力學文<br/>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br/>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br/>
<br/>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br/>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br/>
<br/>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br/>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br/>
<br/>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br/>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br/>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br/>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br/>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br/>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br/>
<br/>
=弟子規終=
<e>[/quote]</e></QUOTE>
淨空法師推薦的弟子規</r>
<br/>
※總敘<br/>
弟子規 聖人訓 <br/>
首孝悌 次謹信<br/>
泛愛眾 而親仁 <br/>
有餘力 則學文<br/>
<br/>
※入則孝<br/>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br/>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br/>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br/>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br/>
<br/>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br/>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br/>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br/>
<br/>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br/>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br/>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br/>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br/>
<br/>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br/>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br/>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br/>
<br/>
※出則悌<br/>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br/>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br/>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br/>
<br/>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br/>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br/>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br/>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br/>
<br/>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br/>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br/>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br/>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br/>
<br/>
※謹<br/>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br/>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br/>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br/>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br/>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br/>
<br/>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br/>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br/>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br/>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br/>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br/>
<br/>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br/>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br/>
<br/>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br/>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br/>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br/>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br/>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br/>
<br/>
※信<br/>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br/>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br/>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br/>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br/>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br/>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br/>
<br/>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br/>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br/>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br/>
<br/>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br/>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慼<br/>
<br/>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br/>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br/>
<br/>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br/>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br/>
((無心之過,名為錯;有心之過,即為惡。))<br/>
<br/>
※汎愛眾<br/>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br/>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br/>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br/>
<br/>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br/>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br/>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br/>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br/>
<br/>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br/>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br/>
<br/>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br/>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br/>
<br/>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br/>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br/>
((欲加於人善或惡,先問自己,喜歡或不喜歡?<br/>
己若不欲,即停止與人<br/>
已之所欲,先施於人))<br/>
<br/>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br/>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br/>
<br/>
※親仁<br/>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br/>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br/>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br/>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br/>
<br/>
※餘力學文<br/>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br/>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br/>
<br/>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br/>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br/>
<br/>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br/>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br/>
<br/>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br/>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br/>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br/>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br/>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br/>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br/>
<br/>
=弟子規終=
<e>[/quote]</e></QUOTE>
淨空法師推薦的弟子規</r>
-
- 文章: 2565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五樓之人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2223" time="1634107783"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2223 time=1634107783 user_id=62]</s>
<QUOTE><s>[quote]</s>《弟子規》全文<br/>
<br/>
※總敘<br/>
弟子規 聖人訓 <br/>
首孝悌 次<SHADOW shadow="blue"><s>[shadow=blue]</s>謹信<e>[/shadow]</e></SHADOW><br/>
....
<e>[/quote]</e></QUOTE>
淨空法師推薦的弟子規
<e>[/quote]</e></QUOTE>
<URL 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223472.htm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223472.html</URL><br/>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br/>
你又做不到?</r>
<QUOTE><s>[quote]</s>《弟子規》全文<br/>
<br/>
※總敘<br/>
弟子規 聖人訓 <br/>
首孝悌 次<SHADOW shadow="blue"><s>[shadow=blue]</s>謹信<e>[/shadow]</e></SHADOW><br/>
....
<e>[/quote]</e></QUOTE>
淨空法師推薦的弟子規
<e>[/quote]</e></QUOTE>
<URL 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223472.htm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223472.html</URL><br/>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br/>
你又做不到?</r>
-
- 文章: 2565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雜阿含經265 經》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52222" time="1634107180"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52222 time=1634107180 user_id=62]</s>
..佛在五樓,教我們夢幻泡影大法。...
<e>[/quote]</e></QUOTE>
《雜阿含經265 經》就有了<br/>
<br/>
只有你高推為五樓<br/>
<br/>
<br/>
<br/>
《雜阿含經265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陀處恒河側。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SHADOW shadow="blue"><s>[shadow=blue]</s>水泡<e>[/shadow]</e></SHADOW>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於山林,見大芭蕉樹傭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SHADOW shadow="blue"><s>[shadow=blue]</s>幻<e>[/shadow]</e></SHADOW>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br/>
<B><s>[b]</s>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br/>
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e>[/b]</e></B><br/>
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br/>
離於三法者,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br/>
永棄丘塚間,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幻為誘愚夫;<br/>
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br/>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br/>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
..佛在五樓,教我們夢幻泡影大法。...
<e>[/quote]</e></QUOTE>
《雜阿含經265 經》就有了<br/>
<br/>
只有你高推為五樓<br/>
<br/>
<br/>
<br/>
《雜阿含經265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陀處恒河側。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SHADOW shadow="blue"><s>[shadow=blue]</s>水泡<e>[/shadow]</e></SHADOW>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於山林,見大芭蕉樹傭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SHADOW shadow="blue"><s>[shadow=blue]</s>幻<e>[/shadow]</e></SHADOW>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br/>
<B><s>[b]</s>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br/>
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e>[/b]</e></B><br/>
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br/>
離於三法者,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br/>
永棄丘塚間,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幻為誘愚夫;<br/>
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br/>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br/>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五樓之人
<t>一樓之人,人乘<br/>
二樓之人,天乘,常行十善如處天堂<br/>
三樓之人,四樓之人,後來五樓之人<br/>
<br/>
修學般若大乘之人,如同爬五樓之人<br/>
<br/>
第一次重大的提昇,要從人乘提昇至天乘<br/>
關鍵在於十善法<br/>
要把人乘善法,提昇為天乘善法<br/>
量變而引發質變<br/>
<br/>
如果久修善法,而沒有提昇,還是人乘善法的話,就還不能常行十善如處天堂。<br/>
那麼,就還不是二樓之人。<br/>
<br/>
所以,就應該老實的重新修學人乘善法,然後,量變引發質變。<br/>
從常行十善不能如處天堂,進步提昇至,常行十善如處天堂。</t>
二樓之人,天乘,常行十善如處天堂<br/>
三樓之人,四樓之人,後來五樓之人<br/>
<br/>
修學般若大乘之人,如同爬五樓之人<br/>
<br/>
第一次重大的提昇,要從人乘提昇至天乘<br/>
關鍵在於十善法<br/>
要把人乘善法,提昇為天乘善法<br/>
量變而引發質變<br/>
<br/>
如果久修善法,而沒有提昇,還是人乘善法的話,就還不能常行十善如處天堂。<br/>
那麼,就還不是二樓之人。<br/>
<br/>
所以,就應該老實的重新修學人乘善法,然後,量變引發質變。<br/>
從常行十善不能如處天堂,進步提昇至,常行十善如處天堂。</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