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
《法華經》曰:“如來明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傳曰:
僧問天臺雲居智禪師曰:“性即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
答曰:“見無所見。”
僧曰:“無所見,因何更有見?”
答曰:“見處亦無。”
僧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
答曰:“無有能見者。”
僧曰:“究竟其理如何?”
答曰:“汝知不?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嘗見,求見處體相了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
予以是觀,能、所既絕,則無生死。生死既無,則何有三界之相?是謂明見也。
《法華經》曰:“如來明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道長
《法華經》上說,如來明見 三界之相,無有生死。這句話是根本義,後面的幾句 都是補充和解釋這句話的。
如來與眾生不同之處,就在於眾生 見三界之萬法,皆有生、住、滅相,無有不生滅者。
譬如見花開,又見花謝;見人出生,又見人死亡。
如來不如是,他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滅。
無論是修行舍離世間法 或出世間,都沒有永恆在世者,也沒有徹底斷滅者。
而世間眾生 要麼以為有恆常不變者,要麼以為徹底斷滅。
如來見世間諸法,皆非實非虛,非同非不同,但如來所見的非實非虛、非同非異 也不同于世間眾生所說的那種 非實非虛非同非異。
如來見三界之事如此,沒有錯謬,這是如來的明見。
能如此見,就是見性。從聖智所見的境界來說,名為見性;若從能見聖智來說,即名為真心。
有人說,明心與見性 是兩回事,先明心,後見性。持這種看法的人,是把心與性 分成兩截來看了。此事絕能所,並無前後可分。見諸法不生不滅,即是見性;能如此見性者,即是你真心,妄心則不能見。
有一人家,欲取土築牆。因為擔心 毀壞農田,東家也不讓取,西家也不讓取。此時,正值一家人家欲除土挖渠,土無堆放處。取土的人家 對挖渠的人家說:“我幫你挖渠,挖出的土 我幫你處理,不要一文工錢。”
明心見性,正如挖渠與取土,只是一件事,卻能二俱圓滿,不必挖好渠後 另行去取土。
龍樹菩薩偈雲:
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
若知法無實,是心亦複空。
若能知此意,則何有 心性之分?
真妄相待,虛實相生。未有不知妄 而能知真者,也未有不知真 而能知妄者。
既知諸法唯心,故知生滅為妄,諸法實相 不生不滅為真;既知諸法實相 非生非滅為真,更顯諸法生滅為妄,唯一心之所造。
老師:
“法愛不盡,皆為頂墮之人”
學生查了一些資料,尚有疑惑。
為退為不進呢?
道長
若人不識月,誤指為月,結果不僅失月,也失其指,是欲進 而反退也。
如人邯鄲學步,不識邯鄲步,反將原來之步 也忘卻了,故是欲進而反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