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前,開悟後
-
- 文章: 1261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明心見性很重要沒錯,但並不是一般人都適合去學習,然而,想成為大師級的人物,這才會成為必修功課。而一般人,依據我們所說的大原則去進德修業,安身立命,平穩度過一生也就算不錯了。
說白了道理就那麼簡單,重點在於你可能必須實踐一輩子,君子自強不息。
沒有人可以逃脫因果律,那就勇敢誠實面對因果律吧!
因果律是惡人的敵人,卻是善人的朋友。
說白了道理就那麼簡單,重點在於你可能必須實踐一輩子,君子自強不息。
沒有人可以逃脫因果律,那就勇敢誠實面對因果律吧!
因果律是惡人的敵人,卻是善人的朋友。
-
- 文章: 1261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當然,我知道法印很重要,需要由人來傳,一般寫在書上的,還是得依個人循業發現。
下輩子你甚麼時候要開悟,要在這輩子就準備好了。然後,去當一個傳道人。把法印帶到下輩子去延續。如果,找不到傳人,那你就自己再來一趟吧!
每當這個世界需要你的時候,那你就會依願力感應,自動入胎下凡。
古人稱,你在彌勒內院,standby.
一般凡夫當然還欠缺條件可以得到這個法印,不需要苛責任何人,因為要不是其他人都是羊,你又如何可以稱為牧羊人?
下輩子你甚麼時候要開悟,要在這輩子就準備好了。然後,去當一個傳道人。把法印帶到下輩子去延續。如果,找不到傳人,那你就自己再來一趟吧!
每當這個世界需要你的時候,那你就會依願力感應,自動入胎下凡。
古人稱,你在彌勒內院,standby.
一般凡夫當然還欠缺條件可以得到這個法印,不需要苛責任何人,因為要不是其他人都是羊,你又如何可以稱為牧羊人?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五祖偈,後一半,在說什麼?
【《六祖壇經》
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1.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2.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1.有情來下種,有情在因地種下種子,後來種子發芽成熟,在果地得到果子。
2.然後,後面的是慧解脫。
沒有有情來下種,所以,沒有因,沒有種子,也沒有果。
這裏,突破至無生法了。
為何無生?
-
- 文章: 1261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那個萬佛不說,容你也無從開口!寂照世間 寫: 週二 5月 07, 2024 12:36 pm 五祖偈,後一半,在說什麼?
【《六祖壇經》
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有情來下種,有情在因地種下種子,後來種子發芽成熟,在果地得到果子。
然後,後面的是慧解脫。
沒有有情來下種,所以,沒有因,沒有種子,也沒有果。
這裏,突破至無生法了。
為何無生?
那麼閒!吃飽沒?吃飯去!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諸法無行經》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今云何應觀四聖諦。
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能見一切法即是無生性。是名見苦。若能見一切法不集不起。是名斷集。若能見一切法畢竟滅相。是名證滅。若能見一切法無所有性。是名修道。
文殊師利。若行者能如是見四聖諦。是人不作如是分別。是法善是法不善。是法應見是法應斷是法應證是法應修。所謂苦應見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所以者何。
1.凡夫所行貪欲瞋恚愚癡。
2.行者見是法皆空無生無所有不可分別。但積集虛妄。爾時於法無所取無所捨。於三界中心無所礙。見一切三界畢竟不生。見一切善不善法虛誑不實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
行者見貪欲性即是涅槃性。瞋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癡性即是涅槃性。
若能見一切法性如是。便於一切眾生之中不起憎愛。
所以者何。是行者不得是法。若生愛處若生憎處。安住虛空心中。
乃至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則不見一切法。
若不見一切法於諸法中則不生疑。不生疑故則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則自寂滅。
文殊師利。長老須菩提。知如是法故不來禮佛足。須菩提尚不得自身。何況得如來身。不得自身而得如來身者。無有是處。】
五祖,則如佛經所說,
不見有情來下種,不見因、種子、果。
【《諸法無行經》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今云何應觀四聖諦。
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能見一切法即是無生性。是名見苦。若能見一切法不集不起。是名斷集。若能見一切法畢竟滅相。是名證滅。若能見一切法無所有性。是名修道。
文殊師利。若行者能如是見四聖諦。是人不作如是分別。是法善是法不善。是法應見是法應斷是法應證是法應修。所謂苦應見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所以者何。
1.凡夫所行貪欲瞋恚愚癡。
2.行者見是法皆空無生無所有不可分別。但積集虛妄。爾時於法無所取無所捨。於三界中心無所礙。見一切三界畢竟不生。見一切善不善法虛誑不實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
行者見貪欲性即是涅槃性。瞋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癡性即是涅槃性。
若能見一切法性如是。便於一切眾生之中不起憎愛。
所以者何。是行者不得是法。若生愛處若生憎處。安住虛空心中。
乃至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則不見一切法。
若不見一切法於諸法中則不生疑。不生疑故則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則自寂滅。
文殊師利。長老須菩提。知如是法故不來禮佛足。須菩提尚不得自身。何況得如來身。不得自身而得如來身者。無有是處。】
五祖,則如佛經所說,
不見有情來下種,不見因、種子、果。
-
- 文章: 88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而你,與自性清淨心、真如的關係,你了解了嗎?
自性清淨心(虛空,如古鏡)
依空立世界(世界闊一尺,古鏡闊一尺)
想澄成國土(天地)
知覺乃眾生(你我他)
同體大悲
隨緣自顯現
真如自性本具功德也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81227636 ... 7S9Ucbxw6v
自性清淨心(虛空,如古鏡)
依空立世界(世界闊一尺,古鏡闊一尺)
想澄成國土(天地)
知覺乃眾生(你我他)
同體大悲
隨緣自顯現
真如自性本具功德也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81227636 ... 7S9Ucbxw6v
抽象世界「只有看得見的人能看見」,如果以為「我能看見的抽象世界」別人也能看見,就會導致溝通發生重大誤會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不錯不錯。Sherlock 寫: 週二 5月 07, 2024 2:21 pm 自性清淨心(虛空,如古鏡)
依空立世界(世界闊一尺,古鏡闊一尺)
想澄成國土(天地)
知覺乃眾生(你我他)
同體大悲
隨緣自顯現
真如自性本具功德也
可以了悟自己與真如是同體的,有時就可以回歸真如本性、本體了。
然後,就會機會不依幻身幻心,而轉依見精、真如了!
不依第三月,轉依第二月、第一月。
然後,有一天當你覺悟到,如夢見生死,那麼此覺悟即解脫。
這就是以慧得解脫,安樂而自在了。
-
- 文章: 1086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即名「因緣法」)
無情即無種 無性亦無生(即名「般若之智」)
// 但是般若並非佛法,法本無為(即名「俱足法性」),哪來佛法耶,只藉以開示有情眾生,使其言下見性
無情即無種 無性亦無生(即名「般若之智」)
// 但是般若並非佛法,法本無為(即名「俱足法性」),哪來佛法耶,只藉以開示有情眾生,使其言下見性
- 心開
- 文章: 3111
-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開悟前,開悟後
有情來下種寂照世間 寫: 週二 5月 07, 2024 12:36 pm 五祖偈,後一半,在說什麼?
【《六祖壇經》
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1.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2.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1.有情來下種,有情在因地種下種子,後來種子發芽成熟,在果地得到果子。
2.然後,後面的是慧解脫。
沒有有情來下種,所以,沒有因,沒有種子,也沒有果。
這裏,突破至無生法了。
為何無生?
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才對
別一盲導眾盲(依義不依語)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因陀囉也帝莎訶
-
- 文章: 1261
-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29, 2024 5:21 pm
Re: 開悟前,開悟後
何謂積陰德?
陰德是不是為善不為人知,才算陰德。一般都是這樣解釋的。
不過,如果說,你所做的善事,還沒受報,這才比較像是在【積】陰德,善報是等到以後有緣再慢慢回報。也就是說,要有長期投資的準備,如果,善有善報,今天為善,今天就報完了,那來世還有甚麼善可以拿來回報給自己?
譬如,幫助了一些人,這些人都記得你的幫助,但短期尚未能回報給你甚麼,只能等到將來有機回再回報,不然,就等到下輩子再回報吧!所以,我們說,這個回報會累積到將來,所以,才稱為積陰德。
因為,你以牙,人就還牙,你給善,人就回善。
人際關係中,要常保持這樣的良善互動,如果你給善,人家還沒回善,沒關係!這就積著吧!陰德!
陰德是不是為善不為人知,才算陰德。一般都是這樣解釋的。
不過,如果說,你所做的善事,還沒受報,這才比較像是在【積】陰德,善報是等到以後有緣再慢慢回報。也就是說,要有長期投資的準備,如果,善有善報,今天為善,今天就報完了,那來世還有甚麼善可以拿來回報給自己?
譬如,幫助了一些人,這些人都記得你的幫助,但短期尚未能回報給你甚麼,只能等到將來有機回再回報,不然,就等到下輩子再回報吧!所以,我們說,這個回報會累積到將來,所以,才稱為積陰德。
因為,你以牙,人就還牙,你給善,人就回善。
人際關係中,要常保持這樣的良善互動,如果你給善,人家還沒回善,沒關係!這就積著吧!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