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貼的中觀宗/天臺宗/華嚴宗/真言宗六、他緣大乘心(唯識/五樓~1)
七、覺心不生心(中觀/五樓~2)
八、一道無為心(天臺/五樓~3)
九、極無自性心(華嚴/五樓~4)
十、秘密莊嚴心(真言/六樓)
5.般若大乘/五樓~1.2.3.4.
就是沒般若宗包含以上4宗
2.愚童持齋心,指已經信奉佛教的人修持五戒、十善,相當佛教五乘中的「人乘」;也包括接受世間儒教倫理,奉行五常的人及其心境。
對此,《十住心論》概括說:「初信因果,漸諾罪福,孝於親親,竭忠國主。不及之善生,探湯之惡休。內外三歸,從此而發。人天十善,因是修行。」空海在釋文中對佛教的三歸依(歸依佛、法、僧,正式信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戒(五戒外加不坐高廣大牀,不觀聽伎樂和不穿薰香衣,過午不食)、十善等作詳細介紹。奉佛居士在特定日期奉行八戒,稱持八關齋戒,簡稱「持齋」。釋文最後還對國王如何以「正理」治理天下進行說明,引《金光明經》指出國王應做到:「一者,不放逸,親近有德;二者,正信聽受是經;三者,犯王法,正法治擯。」又對佛教傳說中理想的君王――轉輪聖王進行介紹。《祕藏寶鑰》說:「王者及民,必行五戒十善,得生人中。未有棄此能得。前生修善,今生得人。此生不修,還墮三途(按:地獄、餓鬼、畜生)。」是說修此五戒十善,來生可以得到好的報應,再生爲人。可見,空海講的第二心,相當於佛教「五乘」的「人乘」。
空海這裡,又更深入一步地引導人們信奉佛法,修持五戒、十善,甚至有意以佛教傳說中的理想君主的模式奉勸國主以「正法」治國。從中可窺見他蘊藏在文字中的現實用意。
愚童心,就是指修學五戒十善,還沒有得到成就,3.嬰童無畏心,既指佛教五乘中的「天乘」,也指相信修持禪定可以生到天界的「外道」。
《十住心論》說:「至如護戒生天堂,修善脫地獄,惡下之心稍發,欣上之願初起。於是求歸依彼天龍,盡虔誠此神鬼(此二者指外道),仰拔苦悲,祈與樂眄……三途苦果,畢前因出;四禪樂報,感今緣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嬰童據初心得名,無畏約脫縛樹稱。」是說因相信修五戒十善死後可以免下地獄而生天堂,便產生厭離世間,願生天界的想法,勤於修善持戒,後世可以避免輪迴三惡途(地獄、餓鬼、畜生)的惡果;如果修四禪(四靜慮)死後可以生有色天。勸人相信因果、罪福業報。以嬰童比喻初發心歸依佛教者,而說相信死後可以生天便可感到無畏。
這裡所說不僅指修持佛教,也包括外道。印度外道有數論外道、聲論外道、勝論外道、時論外道等。說如果相信天、大天、自在天等,於是歸依,供養和修持各種禪定,死後可以生到天界。空海在釋文中對佛教所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諸天、印度的十六種外道以及各種禪定等,也作了介紹。《祕藏寶鑰》特別強調這一心是就外道而說的,謂「嬰童無畏心者,外道厭人凡夫,欣天之心也」。
空海在此說明以修善追求生天比修善生人間,更進一步。並且從論這一心開始,在釋文的最後,從淺略、深祕兩種意義上進行解釋。所謂淺略義,即前面按「顯教」之義所說,而深祕義,是按真言密教的意義進行解釋。他對此心以梵字五字真言作說明。他說如果按照真言實義解釋,「則若人若天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祕密佛乘」,據此修行迅速解脫。
真懷疑你有了解?06.他緣大乘心(唯識/五樓~1)異名有宗,依般若為正見
07.覺心不生心(中觀/五樓~2)異名空宗,妙悟而智行
08.一道無為心(天臺/五樓~3)異名有宗,依般若而為
09.極無自性心(華嚴/五樓~4 異名有宗,依般若而體行
10.秘密莊嚴心(真言/六樓) 異名空宗,妙悟而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