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直只當佛法的初學者,
不要永遠只停在人乘善法的階段
不要永遠停在一樓
個人見解,若體證寂滅相者,或可依般若勸導他人,重複如上所述?!
五樓之人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五樓之人
你想要如何體證寂滅相?由 cyc320 » 週一 1月 23, 2023 1:15 pm
不要一直只當佛法的初學者,
不要永遠只停在人乘善法的階段
不要永遠停在一樓
個人見解,若體證寂滅相者,或可依般若勸導他人,重複如上所述?!
你想要如何了悟般若波羅蜜?
要先從二樓法開始學,然後,再學三樓法、四樓法
後來,你才可能了悟般若波羅蜜,證得法界..
【《大般若經》 卷567
第六分 法界品第四之一
爾時最勝復從座起,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云何諸菩薩摩訶薩學深般若波羅蜜多通達法界?」
於是佛告最勝天言:「善哉善哉。諦聽諦聽。極善作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最勝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學深般若波羅蜜多,有妙慧故親近善友,發勤精進離諸障惑,心得清淨恭敬尊重,樂習空行遠離諸見,修如實道通達法界。
天王當知!是諸菩薩有妙慧故親近善友,歡喜敬事如真佛想,以親近故離諸懈怠,滅除一切惡不善法生長善根,既滅煩惱遠離障法,身、語、意業皆得清淨,由清淨故便生敬重,以敬重心修習空行,修空行故遠離諸見,離諸見故修行正道,修正道故能見法界。」
爾時,最勝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法界?」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法界即是不虛妄性。」
「世尊。云何不虛妄性?」
「天王。即是不變異性。」
「世尊。云何不變異性?」
「天王。即是諸法真如。」
「世尊。何謂諸法真如?」
「天王當知。真如深妙,但可智知非言能說。何以故?諸法真如,過諸文字離語言境,一切語業不能行故;離諸戲論,絕諸分別;無此無彼,離相無相;遠離尋伺,過尋伺境;無想無相,超過二境;遠離愚夫,過愚夫境;超諸魔事,離諸障惑;非識所了,住無所住寂靜聖智,及無分別後得智境,無我我所;求不可得,無取無捨;無染無著,清淨離垢;最勝第一,性常不變,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
天王當知。是為法界。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證法界,多百千種難行苦行,令諸有情皆得通達。天王。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
「世尊。證得義有何異?」
「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見故名為證,後智通達故名為得。」
」】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
- 文章: 1089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五樓之人
你以為到了五樓
卻是極癡
因為你的真如到了五樓還會背覺合塵
所以都是你的真如無知
沒有向你好好學習五樓法
你也沒盡到責任教好你的真如
很明顯你沒有將如何不背覺合塵的祕密告訴你的真如
你自私的心態是為了什麼
怕你的真如超越你嗎
照這樣看來
你也不會把如何不背覺合塵的祕密告訴世人
因為這樣大家都會了
你就失去教五樓法的舞台
真的是自私到不行
已經過了好幾天了
你一直沒有打算公佈
你的真如被你抓到它背覺合塵的原因
是家醜不能外揚吧
別人的真如不會背覺合塵
經文也都沒說
真如背覺合塵
偏偏你就能看到你的真如背覺合塵
你太厲害了
卻是極癡
因為你的真如到了五樓還會背覺合塵
所以都是你的真如無知
沒有向你好好學習五樓法
你也沒盡到責任教好你的真如
很明顯你沒有將如何不背覺合塵的祕密告訴你的真如
你自私的心態是為了什麼
怕你的真如超越你嗎
照這樣看來
你也不會把如何不背覺合塵的祕密告訴世人
因為這樣大家都會了
你就失去教五樓法的舞台
真的是自私到不行
已經過了好幾天了
你一直沒有打算公佈
你的真如被你抓到它背覺合塵的原因
是家醜不能外揚吧
別人的真如不會背覺合塵
經文也都沒說
真如背覺合塵
偏偏你就能看到你的真如背覺合塵
你太厲害了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五樓之人
空海「十住心」的判教論---楊曾文
https://ppfocus.com/0/cu690cb9d.html
(二)以「十住心」判釋佛教,將真言密教奉爲最高佛法
空海在《十住心論》中包括日本流傳的各宗在內的全部佛法,分爲十個層次,稱「十住心」。「住心」二字原取自《大日經·入真言門住心品》,原意是在接受「菩提心爲因,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的前提下,契入相應的心地修行,以期最後通過真言法門達到解脫。空海既以「住心」二字表述密教修行者所應經歷的次第和心境——「住心次第」,也用以表達「顯、密二教差別」。這十個階次是:異生羝羊心、愚童持齋心、嬰童無畏心、唯蘊無我心、拔業因種心、他緣大乘心、覺心不生心、一道無爲心、極無自性心、祕密莊嚴心。
1.異生羝羊心,指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及其心境。
異生是凡夫,羝羊是公羊。《十住心論》所謂「凡夫不知善惡之迷心,愚者不知因果之妄執。我我所執,常懷胸臆;虛妄分別,鎮蘊心意。逐陽焰而渴愛,拂華燭而燒身。」是說不信奉任何宗教、道德的衆生,不知道善惡因果報應,經常懷著對自身及自己的一切的執著,不斷地思慮著是非、美醜、得失等,不能正確分辨真假,好象在野地有人以爲遠處陽炎是河便去找水喝,飛蛾撲燈被燒身一樣。他們不奉佛法,甚至連世俗社會遵守的儒家道德也不信守,「不忠不孝,無義無慈。五常(按:仁義禮智信)不能羅網,三乘不得牢籠,祖習邪師,依憑邪教」。經常偷盜、邪淫、誹謗、傷害生命,作種種罪惡。空海說這種衆生只知吃飯,生育後代,像草原上的公羊「但念水草及淫慾事,余無所知」。
他在解釋中,對佛教的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和善惡因果報應等基本教義作了介紹,強調生前作惡在死後將受惡報,或下地獄,或生爲畜生等。空海還比較詳細地對佛教的世界生成說、五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外道等作了介紹。
空海寫這一部分,恐怕也有向尚未信奉佛教的人宣傳佛教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引導他們接近佛教,進而信奉佛教的用意。
2.愚童持齋心,指已經信奉佛教的人修持五戒、十善,相當佛教五乘中的「人乘」;也包括接受世間儒教倫理,奉行五常的人及其心境。
對此,《十住心論》概括說:「初信因果,漸諾罪福,孝於親親,竭忠國主。不及之善生,探湯之惡休。內外三歸,從此而發。人天十善,因是修行。」空海在釋文中對佛教的三歸依(歸依佛、法、僧,正式信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戒(五戒外加不坐高廣大牀,不觀聽伎樂和不穿薰香衣,過午不食)、十善等作詳細介紹。奉佛居士在特定日期奉行八戒,稱持八關齋戒,簡稱「持齋」。釋文最後還對國王如何以「正理」治理天下進行說明,引《金光明經》指出國王應做到:「一者,不放逸,親近有德;二者,正信聽受是經;三者,犯王法,正法治擯。」又對佛教傳說中理想的君王――轉輪聖王進行介紹。《祕藏寶鑰》說:「王者及民,必行五戒十善,得生人中。未有棄此能得。前生修善,今生得人。此生不修,還墮三途(按:地獄、餓鬼、畜生)。」是說修此五戒十善,來生可以得到好的報應,再生爲人。可見,空海講的第二心,相當於佛教「五乘」的「人乘」。
空海這裡,又更深入一步地引導人們信奉佛法,修持五戒、十善,甚至有意以佛教傳說中的理想君主的模式奉勸國主以「正法」治國。從中可窺見他蘊藏在文字中的現實用意。
3.嬰童無畏心,既指佛教五乘中的「天乘」,也指相信修持禪定可以生到天界的「外道」。
《十住心論》說:「至如護戒生天堂,修善脫地獄,惡下之心稍發,欣上之願初起。於是求歸依彼天龍,盡虔誠此神鬼(此二者指外道),仰拔苦悲,祈與樂眄……三途苦果,畢前因出;四禪樂報,感今緣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嬰童據初心得名,無畏約脫縛樹稱。」是說因相信修五戒十善死後可以免下地獄而生天堂,便產生厭離世間,願生天界的想法,勤於修善持戒,後世可以避免輪迴三惡途(地獄、餓鬼、畜生)的惡果;如果修四禪(四靜慮)死後可以生有色天。勸人相信因果、罪福業報。以嬰童比喻初發心歸依佛教者,而說相信死後可以生天便可感到無畏。
這裡所說不僅指修持佛教,也包括外道。印度外道有數論外道、聲論外道、勝論外道、時論外道等。說如果相信天、大天、自在天等,於是歸依,供養和修持各種禪定,死後可以生到天界。空海在釋文中對佛教所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諸天、印度的十六種外道以及各種禪定等,也作了介紹。《祕藏寶鑰》特別強調這一心是就外道而說的,謂「嬰童無畏心者,外道厭人凡夫,欣天之心也」。
空海在此說明以修善追求生天比修善生人間,更進一步。並且從論這一心開始,在釋文的最後,從淺略、深祕兩種意義上進行解釋。所謂淺略義,即前面按「顯教」之義所說,而深祕義,是按真言密教的意義進行解釋。他對此心以梵字五字真言作說明。他說如果按照真言實義解釋,「則若人若天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祕密佛乘」,據此修行迅速解脫。
4.唯蘊無我心,五乘中的聲聞乘,屬於小乘佛教。
《十住心論》說,以上人乘、天乘和外道,因爲沒有斷除對「人我」(或「生我」、也簡稱「我」)的迷執,仍難免超脫生死。因此佛便向衆生說此解脫之道:「遮生空於唯蘊,譬我倒於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六十,示果則四向四果。說識唯六種,攝法則五位。四諦四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證。」大意是,引導人們認識組成人身心(人我、生、我)的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由於五蘊聚散無常,生命也無常,如同幻想中的火炎,從而斷除我執,體認「我空」之理;制定二百五十戒(《四分律》規定的比丘的具足戒)以防非止惡,提出「三十七菩提分」,引導修行;至於何時可以達到解脫,少則三生,多則六十劫;解脫的果位有所謂「四向四果」;在說人的心識時,只提出六識,即包括人的感覺和思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分析現象時提出五位法,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禪觀有觀四諦觀(觀想苦、集、滅、道)和四念處(念身、受、心、法,認爲無常、苦、空、無我);修行此乘可以得到六種神通和八解脫。空海在釋文中說:「此唯蘊無我一句中,攝一切小乘法盡。」確實,前引空海對「唯蘊無我住心」的概括和他在釋文中的詳細解釋,幾乎涵蓋了小乘的全部教義。
空海又站在真言密教的角度對此聲聞乘進行解釋,說在密教中有代表聲聞乘的真言,它代表「法佛如來」(大日佛),如果有人由此「入道」修行,便可體悟「法界一門,法身一德」從而領悟此乘即是「佛乘」。
5.拔業因種心,五乘中的緣覺乘,也屬於小乘佛教。
「拔業」源自《大日經》卷一,原文是「拔業煩惱株杌」。株杌,原意是露在地面的樹根。全句意爲拔除產生煩惱的根源。緣覺,佛教所說的通過觀想十二因緣的道理而達到覺悟者。因爲是獨自修行達到覺悟,也稱獨覺,或比喻爲麟角。《十住心論》說:「觀因緣於十二,厭生死於四五(按:四大、五蘊)。見彼華葉,覺四相(按:現象之生、住、異、滅)之無緣;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煩惱株杌由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所謂十二因緣是構成生命過程的十二個環節: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由無明(癡)爲根本原因,遭成生死輪迴不已。在禪觀中對此可以採取不同的觀法,然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認爲人生的一切苦惱是始於「無明」,從而尊奉佛教修行,認識由四大(地水火風)和五蘊組成的生命是無常的,苦的和空、無我的,不可執著,從而達到解脫。
空海按密教的祕密之義解釋中,說也有代表此乘的真言,如果有人誦此真言,可以得入「法界胎藏」,即悟入佛性之理而解脫。
空海對以上聲聞、緣覺二乘的介紹,也是對佛教基本教義的宣傳,有助於擴大佛教的影響。
6.他緣大乘心,大乘佛教,特別指法相宗。
空海對「他緣大乘心」的解釋是:「緣法界有情,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乎圓性義,故曰乘。此乃君子之行業,菩薩之用心。」釋文又說:「發平等大誓,爲法界衆生行菩薩道,乃至諸一闡提及二乘未入正位者,亦當以種種方便折伏攝受,普令同入是乘,約此無緣大悲,故名他緣乘。」綜合起來是說,以菩薩道普度一切衆生,甚至對惡人、小乘(聲聞、緣覺,《法華經》中「三車」比喻的羊車、鹿車)的人也引導他們覺悟成佛,既然以衆生爲普度對象,故稱此乘佛法爲他緣(平等性空,也是無緣)乘。然而在對此乘的表述中,是以法相宗爲重點的。
法相宗源自印度大乘瑜伽行派,主張世界一切唯識所變。唐玄奘(600~664)入印求法,將此唯識學說傳到中國,與弟子窺基(632~682)創立法相宗,所依經典有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和《成唯識論》等。日本奈良時代的入唐求法僧將此宗傳入日本,以奈良興福寺爲中心的「北地」法相宗最有影響。此宗在六識外提出第七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並且提出種子說、三自性三無性說、五性各別說(在聲聞、緣覺、菩薩、不定之外,列無性種性,不能成佛)。空海在釋文中對法相宗主張的修行果位「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以及對唯識學說的基本主張、五重唯識等,都作了介紹。
空海在此段釋文最後用祕密義進行解釋,說此屬於彌勒菩薩三摩地門,是所謂「大慈三昧」,也有真言梵字爲代表,如果能夠讀誦此真言,可以「早證大慈三昧」,「同彌勒所行」,一生成佛。
從這一心開始,空海對在中國、日本流傳的主要佛教宗派進行分類介紹,排列它們的淺深次第,逐漸突出和擡高真言宗的地位。
7.覺心不生心,是指三論宗。
空海在釋文中說:「誠知一爲百千之母,空即假有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羅,絕空非空而空空不住。色不異空,建諸法而宛然空;空不異色,泯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亦爾,何物不然。似水、波之不離,同金、莊(按:金制妝飾品)之不異,不一不二之號立,二諦四中之稱顯。觀空性於無得,越戲論(按:不真無益之論)於八不。」這裡說的正是般若中觀學說,也是三論宗的教理。
大乘般若中觀學派以《般若經》和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爲基本依據,以「諸法性空」爲基本理論基礎,主張空爲世界萬有的本體,一切現象無不是空的體現,故從本質上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水與波浪,金與金器的關係,二者既非一又非二。並且從生滅變遷來說,因爲緣起性空,故生非真生,滅非真滅,如《中論》所說的「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進而提出真、俗二諦、四種中道等理論,認爲最高的智慧是達到與空、中道相契合的「無所得」境界。所謂「覺心不生」,是覺知心性空寂本淨,「心性常無生滅」。
這一學說在中國隋至唐初的吉藏(549~623)創立三論宗,以上述「三論」及其所著《三論玄義》、《大乘玄論》、《二諦義》等爲主要依據。三論宗早在奈良時代以前已經傳入日本,後爲「奈良六宗」之一,以法隆寺、大安寺爲傳法中心。
空海從真言祕密義的角度解釋說,此覺心不生心法門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摩地門」,也有它的代表真言,具有「大空」深義,若誦持此真言,「則證大空三昧,等同文殊菩薩」,得悟「八不」之理。
8.一道無爲心,是指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國隋代智顗創立,以《法華經》爲主要經典,以智顗所著《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爲主要依據。日本平安時代最澄將此宗傳入,創立日本天台宗。
空海首先對《法華經》的大意作介紹,所謂「會三歸一」,是指此經所講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皆是權宜之說,唯有一佛乘才是真實之教,三乘會歸佛乘,人人可以成佛;「指本遮末,成覺之久遠」,是說全經二十八品分本門、跡門,前十四品是跡門,後十四品是本門(此爲《法華文句》的分法),通過此二門以「開權顯實」,顯示其〈如來壽量品〉的「久遠實成」的法身釋迦牟尼佛(或謂三身合一)的真實之教——「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顯揚佛乘;「十個如是,安止觀之宮殿」,是指其〈方便品〉中的「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被智顗《摩訶止觀》選取作爲構建「一念三千」實相論的「觀心」法門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空海的釋文,所謂「一道」就是法身、真如、諸法實相、佛乘,稱之爲「一道無爲之真理」。他對對天台宗的觀心法門——十乘觀法以及一念三千的實相論、三諦論、一心三觀等教理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空海在本段最後對「一道無爲住心」的真言密義解釋中,說此法門就是「觀自在菩薩三摩地門」,也有其真言梵字,受持讀誦此真言密法,可以迅速達到解脫,「等同觀音菩薩」。
https://ppfocus.com/0/cu690cb9d.html
(二)以「十住心」判釋佛教,將真言密教奉爲最高佛法
空海在《十住心論》中包括日本流傳的各宗在內的全部佛法,分爲十個層次,稱「十住心」。「住心」二字原取自《大日經·入真言門住心品》,原意是在接受「菩提心爲因,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的前提下,契入相應的心地修行,以期最後通過真言法門達到解脫。空海既以「住心」二字表述密教修行者所應經歷的次第和心境——「住心次第」,也用以表達「顯、密二教差別」。這十個階次是:異生羝羊心、愚童持齋心、嬰童無畏心、唯蘊無我心、拔業因種心、他緣大乘心、覺心不生心、一道無爲心、極無自性心、祕密莊嚴心。
1.異生羝羊心,指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及其心境。
異生是凡夫,羝羊是公羊。《十住心論》所謂「凡夫不知善惡之迷心,愚者不知因果之妄執。我我所執,常懷胸臆;虛妄分別,鎮蘊心意。逐陽焰而渴愛,拂華燭而燒身。」是說不信奉任何宗教、道德的衆生,不知道善惡因果報應,經常懷著對自身及自己的一切的執著,不斷地思慮著是非、美醜、得失等,不能正確分辨真假,好象在野地有人以爲遠處陽炎是河便去找水喝,飛蛾撲燈被燒身一樣。他們不奉佛法,甚至連世俗社會遵守的儒家道德也不信守,「不忠不孝,無義無慈。五常(按:仁義禮智信)不能羅網,三乘不得牢籠,祖習邪師,依憑邪教」。經常偷盜、邪淫、誹謗、傷害生命,作種種罪惡。空海說這種衆生只知吃飯,生育後代,像草原上的公羊「但念水草及淫慾事,余無所知」。
他在解釋中,對佛教的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和善惡因果報應等基本教義作了介紹,強調生前作惡在死後將受惡報,或下地獄,或生爲畜生等。空海還比較詳細地對佛教的世界生成說、五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外道等作了介紹。
空海寫這一部分,恐怕也有向尚未信奉佛教的人宣傳佛教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引導他們接近佛教,進而信奉佛教的用意。
2.愚童持齋心,指已經信奉佛教的人修持五戒、十善,相當佛教五乘中的「人乘」;也包括接受世間儒教倫理,奉行五常的人及其心境。
對此,《十住心論》概括說:「初信因果,漸諾罪福,孝於親親,竭忠國主。不及之善生,探湯之惡休。內外三歸,從此而發。人天十善,因是修行。」空海在釋文中對佛教的三歸依(歸依佛、法、僧,正式信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戒(五戒外加不坐高廣大牀,不觀聽伎樂和不穿薰香衣,過午不食)、十善等作詳細介紹。奉佛居士在特定日期奉行八戒,稱持八關齋戒,簡稱「持齋」。釋文最後還對國王如何以「正理」治理天下進行說明,引《金光明經》指出國王應做到:「一者,不放逸,親近有德;二者,正信聽受是經;三者,犯王法,正法治擯。」又對佛教傳說中理想的君王――轉輪聖王進行介紹。《祕藏寶鑰》說:「王者及民,必行五戒十善,得生人中。未有棄此能得。前生修善,今生得人。此生不修,還墮三途(按:地獄、餓鬼、畜生)。」是說修此五戒十善,來生可以得到好的報應,再生爲人。可見,空海講的第二心,相當於佛教「五乘」的「人乘」。
空海這裡,又更深入一步地引導人們信奉佛法,修持五戒、十善,甚至有意以佛教傳說中的理想君主的模式奉勸國主以「正法」治國。從中可窺見他蘊藏在文字中的現實用意。
3.嬰童無畏心,既指佛教五乘中的「天乘」,也指相信修持禪定可以生到天界的「外道」。
《十住心論》說:「至如護戒生天堂,修善脫地獄,惡下之心稍發,欣上之願初起。於是求歸依彼天龍,盡虔誠此神鬼(此二者指外道),仰拔苦悲,祈與樂眄……三途苦果,畢前因出;四禪樂報,感今緣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嬰童據初心得名,無畏約脫縛樹稱。」是說因相信修五戒十善死後可以免下地獄而生天堂,便產生厭離世間,願生天界的想法,勤於修善持戒,後世可以避免輪迴三惡途(地獄、餓鬼、畜生)的惡果;如果修四禪(四靜慮)死後可以生有色天。勸人相信因果、罪福業報。以嬰童比喻初發心歸依佛教者,而說相信死後可以生天便可感到無畏。
這裡所說不僅指修持佛教,也包括外道。印度外道有數論外道、聲論外道、勝論外道、時論外道等。說如果相信天、大天、自在天等,於是歸依,供養和修持各種禪定,死後可以生到天界。空海在釋文中對佛教所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諸天、印度的十六種外道以及各種禪定等,也作了介紹。《祕藏寶鑰》特別強調這一心是就外道而說的,謂「嬰童無畏心者,外道厭人凡夫,欣天之心也」。
空海在此說明以修善追求生天比修善生人間,更進一步。並且從論這一心開始,在釋文的最後,從淺略、深祕兩種意義上進行解釋。所謂淺略義,即前面按「顯教」之義所說,而深祕義,是按真言密教的意義進行解釋。他對此心以梵字五字真言作說明。他說如果按照真言實義解釋,「則若人若天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祕密佛乘」,據此修行迅速解脫。
4.唯蘊無我心,五乘中的聲聞乘,屬於小乘佛教。
《十住心論》說,以上人乘、天乘和外道,因爲沒有斷除對「人我」(或「生我」、也簡稱「我」)的迷執,仍難免超脫生死。因此佛便向衆生說此解脫之道:「遮生空於唯蘊,譬我倒於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六十,示果則四向四果。說識唯六種,攝法則五位。四諦四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證。」大意是,引導人們認識組成人身心(人我、生、我)的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由於五蘊聚散無常,生命也無常,如同幻想中的火炎,從而斷除我執,體認「我空」之理;制定二百五十戒(《四分律》規定的比丘的具足戒)以防非止惡,提出「三十七菩提分」,引導修行;至於何時可以達到解脫,少則三生,多則六十劫;解脫的果位有所謂「四向四果」;在說人的心識時,只提出六識,即包括人的感覺和思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分析現象時提出五位法,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禪觀有觀四諦觀(觀想苦、集、滅、道)和四念處(念身、受、心、法,認爲無常、苦、空、無我);修行此乘可以得到六種神通和八解脫。空海在釋文中說:「此唯蘊無我一句中,攝一切小乘法盡。」確實,前引空海對「唯蘊無我住心」的概括和他在釋文中的詳細解釋,幾乎涵蓋了小乘的全部教義。
空海又站在真言密教的角度對此聲聞乘進行解釋,說在密教中有代表聲聞乘的真言,它代表「法佛如來」(大日佛),如果有人由此「入道」修行,便可體悟「法界一門,法身一德」從而領悟此乘即是「佛乘」。
5.拔業因種心,五乘中的緣覺乘,也屬於小乘佛教。
「拔業」源自《大日經》卷一,原文是「拔業煩惱株杌」。株杌,原意是露在地面的樹根。全句意爲拔除產生煩惱的根源。緣覺,佛教所說的通過觀想十二因緣的道理而達到覺悟者。因爲是獨自修行達到覺悟,也稱獨覺,或比喻爲麟角。《十住心論》說:「觀因緣於十二,厭生死於四五(按:四大、五蘊)。見彼華葉,覺四相(按:現象之生、住、異、滅)之無緣;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煩惱株杌由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所謂十二因緣是構成生命過程的十二個環節: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由無明(癡)爲根本原因,遭成生死輪迴不已。在禪觀中對此可以採取不同的觀法,然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認爲人生的一切苦惱是始於「無明」,從而尊奉佛教修行,認識由四大(地水火風)和五蘊組成的生命是無常的,苦的和空、無我的,不可執著,從而達到解脫。
空海按密教的祕密之義解釋中,說也有代表此乘的真言,如果有人誦此真言,可以得入「法界胎藏」,即悟入佛性之理而解脫。
空海對以上聲聞、緣覺二乘的介紹,也是對佛教基本教義的宣傳,有助於擴大佛教的影響。
6.他緣大乘心,大乘佛教,特別指法相宗。
空海對「他緣大乘心」的解釋是:「緣法界有情,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乎圓性義,故曰乘。此乃君子之行業,菩薩之用心。」釋文又說:「發平等大誓,爲法界衆生行菩薩道,乃至諸一闡提及二乘未入正位者,亦當以種種方便折伏攝受,普令同入是乘,約此無緣大悲,故名他緣乘。」綜合起來是說,以菩薩道普度一切衆生,甚至對惡人、小乘(聲聞、緣覺,《法華經》中「三車」比喻的羊車、鹿車)的人也引導他們覺悟成佛,既然以衆生爲普度對象,故稱此乘佛法爲他緣(平等性空,也是無緣)乘。然而在對此乘的表述中,是以法相宗爲重點的。
法相宗源自印度大乘瑜伽行派,主張世界一切唯識所變。唐玄奘(600~664)入印求法,將此唯識學說傳到中國,與弟子窺基(632~682)創立法相宗,所依經典有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和《成唯識論》等。日本奈良時代的入唐求法僧將此宗傳入日本,以奈良興福寺爲中心的「北地」法相宗最有影響。此宗在六識外提出第七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並且提出種子說、三自性三無性說、五性各別說(在聲聞、緣覺、菩薩、不定之外,列無性種性,不能成佛)。空海在釋文中對法相宗主張的修行果位「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以及對唯識學說的基本主張、五重唯識等,都作了介紹。
空海在此段釋文最後用祕密義進行解釋,說此屬於彌勒菩薩三摩地門,是所謂「大慈三昧」,也有真言梵字爲代表,如果能夠讀誦此真言,可以「早證大慈三昧」,「同彌勒所行」,一生成佛。
從這一心開始,空海對在中國、日本流傳的主要佛教宗派進行分類介紹,排列它們的淺深次第,逐漸突出和擡高真言宗的地位。
7.覺心不生心,是指三論宗。
空海在釋文中說:「誠知一爲百千之母,空即假有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羅,絕空非空而空空不住。色不異空,建諸法而宛然空;空不異色,泯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亦爾,何物不然。似水、波之不離,同金、莊(按:金制妝飾品)之不異,不一不二之號立,二諦四中之稱顯。觀空性於無得,越戲論(按:不真無益之論)於八不。」這裡說的正是般若中觀學說,也是三論宗的教理。
大乘般若中觀學派以《般若經》和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爲基本依據,以「諸法性空」爲基本理論基礎,主張空爲世界萬有的本體,一切現象無不是空的體現,故從本質上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水與波浪,金與金器的關係,二者既非一又非二。並且從生滅變遷來說,因爲緣起性空,故生非真生,滅非真滅,如《中論》所說的「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進而提出真、俗二諦、四種中道等理論,認爲最高的智慧是達到與空、中道相契合的「無所得」境界。所謂「覺心不生」,是覺知心性空寂本淨,「心性常無生滅」。
這一學說在中國隋至唐初的吉藏(549~623)創立三論宗,以上述「三論」及其所著《三論玄義》、《大乘玄論》、《二諦義》等爲主要依據。三論宗早在奈良時代以前已經傳入日本,後爲「奈良六宗」之一,以法隆寺、大安寺爲傳法中心。
空海從真言祕密義的角度解釋說,此覺心不生心法門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摩地門」,也有它的代表真言,具有「大空」深義,若誦持此真言,「則證大空三昧,等同文殊菩薩」,得悟「八不」之理。
8.一道無爲心,是指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國隋代智顗創立,以《法華經》爲主要經典,以智顗所著《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爲主要依據。日本平安時代最澄將此宗傳入,創立日本天台宗。
空海首先對《法華經》的大意作介紹,所謂「會三歸一」,是指此經所講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皆是權宜之說,唯有一佛乘才是真實之教,三乘會歸佛乘,人人可以成佛;「指本遮末,成覺之久遠」,是說全經二十八品分本門、跡門,前十四品是跡門,後十四品是本門(此爲《法華文句》的分法),通過此二門以「開權顯實」,顯示其〈如來壽量品〉的「久遠實成」的法身釋迦牟尼佛(或謂三身合一)的真實之教——「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顯揚佛乘;「十個如是,安止觀之宮殿」,是指其〈方便品〉中的「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被智顗《摩訶止觀》選取作爲構建「一念三千」實相論的「觀心」法門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空海的釋文,所謂「一道」就是法身、真如、諸法實相、佛乘,稱之爲「一道無爲之真理」。他對對天台宗的觀心法門——十乘觀法以及一念三千的實相論、三諦論、一心三觀等教理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空海在本段最後對「一道無爲住心」的真言密義解釋中,說此法門就是「觀自在菩薩三摩地門」,也有其真言梵字,受持讀誦此真言密法,可以迅速達到解脫,「等同觀音菩薩」。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五樓之人
一、異生羝羊心(外道)紫氣東來 寫: 週四 4月 28, 2022 12:31 pm 十住心論
弘法大師在「辯顯密二教論」中,將本(真言)宗名為密教,餘他之教
派說為顯教,並把二者大體地比較對照,以顯揚出密教的特質,此
大體論、大觀論。而大師在「十住心論」裡,對顯教中之各個宗教
予以詳細具體的檢討其得失,而顯明出密教之立場與特質。顯密二
教判為橫的教判,就是把本宗及餘他之宗教一樣地總略為顯教的教
判;十住心之教判為豎之教判,就是把本宗及餘他之宗教、各個分
別階段式的別論,予以巨細靡遺的審查之教判。此二者被稱為橫平
等、豎差別之二種判。
大師在「十住心論」中有言:「 今依此經(大日經)顯真言行者
安心之次第,顯密二教之差別猶在其中也 。」,因此在二種教判中
,大師特別重視「十住心論」之開設,因其乃基於「大曰經」住心
品,宣明真言密教真精神之處所,及真言行者如何確立其「安心」
之發展次第,依之來瞭解真言密教與餘教之關係,且發揮密教之特
質。
而「十住心論」是那十住心 呢?列之於後:
一、異生羝羊心(外道)
二、愚童持齋心(人乘/1F)
三、嬰童無畏心(天乘/2F)
四、唯蘊無我心(聲聞/3F)
五、拔業因種心(緣覺/4F)
六、他緣大乘心(唯識/5F~1)
七、覺心不生心(中觀/5F~2)
八、一道無為心(天臺/5F~3)
九、極無自性心(華嚴/5F~4)
十、秘密莊嚴心(真言/6F)
二、愚童持齋心(人乘/一樓)
三、嬰童無畏心(天乘/二樓)
四、唯蘊無我心(聲聞/三樓)
五、拔業因種心(緣覺/四樓)
六、他緣大乘心(唯識/五樓~1)
七、覺心不生心(中觀/五樓~2)
八、一道無為心(天臺/五樓~3)
九、極無自性心(華嚴/五樓~4)
十、秘密莊嚴心(真言/六樓)
1.外道、人乘/一樓
2.天乘/二樓
3.聲聞/三樓
4.緣覺/四樓
5.般若大乘/五樓~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