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62314" time="1642505852"><s>[quote=訪客 post_id=62314 time=1642505852]</s>
入火有如清涼地<br/>
處黑無異千日明<br/>
善念待人心清凈<br/>
暗黑自損災害臨
<e>[/quote]</e></QUOTE>
緣起甚深桶底黑<br/>
未到深處勿自燃</r>
「念」能主宰萬事萬物。
- 大開眼界
- 文章: 275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Re: 「念」能主宰萬事萬物。
Re: 「念」能主宰萬事萬物。
常常亂罵人,本身就是無明鬼纏身,直到終老,
或一世又一世!所以看到這種人,會被形容以為看到鬼,
但是這種鬼煩惱,也能轉成菩提,因為煩惱即菩提!
只要這種煩惱鬼能透過緣起性,若因若果緣滿羞恥心滋生之後...
經文說的;
『無明所緣。即是一切若因若果。有眾過患諸雜染品。及以一切若因若果。
有眾功德諸清淨品。是名無明所緣殊勝。』
或一世又一世!所以看到這種人,會被形容以為看到鬼,
但是這種鬼煩惱,也能轉成菩提,因為煩惱即菩提!
只要這種煩惱鬼能透過緣起性,若因若果緣滿羞恥心滋生之後...
經文說的;
『無明所緣。即是一切若因若果。有眾過患諸雜染品。及以一切若因若果。
有眾功德諸清淨品。是名無明所緣殊勝。』
Re: 「念」能主宰萬事萬物。
>>經文說的;
>>『無明所緣。即是一切若因若果。有眾過患諸雜染品。及以一切若因若果。
>>有眾功德諸清淨品。是名無明所緣殊勝。』
引用:
所謂『一切若因若果』,這過程是指『緣起性』
如果相信世間萬法都不是獨立存在,皆是相互依存所構成的話;
比方『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這就是透過『緣起性』。
本經說的『所緣殊勝等十一種殊勝事故』皆是透過緣起性,
各經論說的『煩惱即菩提』,因為其性不二, 皆可以透過『緣起性』來觀察。
不是只有透過聲量大才可以!
要以學佛初發心作為因緣根本依處,還是長期裝扮勝者的貪念為因緣根本依處,
這些都是透過緣起性!
>>『無明所緣。即是一切若因若果。有眾過患諸雜染品。及以一切若因若果。
>>有眾功德諸清淨品。是名無明所緣殊勝。』
引用:
假若我讀經文;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上
爾時世尊告彼大眾:我有如是分別緣起初勝法門。
汝應諦聽極善作意。當為汝說。云何名為分別緣起初勝法門?
謂十一種殊勝事故。於緣起初。宣說無明以為緣性。何等十一。謂:
『所緣殊勝。
行相殊勝。
因緣殊勝。
等起殊勝。
轉異殊勝。
邪行殊勝。
相狀殊勝。
作業殊勝。
障礙殊勝。
隨縛殊勝。
對治殊勝。』
爾時眾中有一苾芻。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禮佛。白言:
『世尊。云何無明所緣殊勝?』
世尊告曰:
『無明所緣。即是一切若因若果。有眾過患諸雜染品。及以一切若因若果。
有眾功德諸清淨品。是名無明所緣殊勝。』
無明所緣。即是一切若因若果。有眾過患諸雜染品。
以一切若因若果。有眾功德諸清淨品。
所謂『一切若因若果』,這過程是指『緣起性』
如果相信世間萬法都不是獨立存在,皆是相互依存所構成的話;
比方『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這就是透過『緣起性』。
本經說的『所緣殊勝等十一種殊勝事故』皆是透過緣起性,
各經論說的『煩惱即菩提』,因為其性不二, 皆可以透過『緣起性』來觀察。
不是只有透過聲量大才可以!
要以學佛初發心作為因緣根本依處,還是長期裝扮勝者的貪念為因緣根本依處,
這些都是透過緣起性!
Re: [無所得]與[心無罣礙]的因緣
分享讀書心得:
作者:
聖嚴法師《心無罣礙》
*************************
菩薩因為已到無所求無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所致。
由於般若的空慧,已將一切自我的執著掃蕩清淨,自心即是清淨的智慧,
等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佛心,等虛空徧法界,無處不照,亦無痕跡,
正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心的功用,無心的執著,
所以是「心無罣礙」。
普通人無法做到心無罣礙的程度,因為凡是起心動念,都有主觀的立場,
既然缺省立場,就不容易把心門敞開,尊重他人、接受他人。如果經常
學習菩薩精神,以慈悲為著眼,以智慧作指導,就能凡事多為他人的立場
設身處地,諒解他人、同情他人、協助他人,而少為自我的主見作保護,
少為自我的得失作考量,則雖不能「心無 罣礙」,至少也能心情愉快了。
不妨將菩薩的心,譬喻成山中的一朵祥雲;
\|/\|/\|/\|/\|/\|/\|/\|/\|/
云是不請自來的,不驅自走;
雲在山巒之間,穿來穿去,遊走自在,
遇到了山峰,不會被擋住,
越過山巔,繞過山腰,消失於無形。
云是有的,但不會受到任何東西的阻礙,
因為它本身沒有固定的目的,沒有固定的形體。
雲在遇到不同的氣溫氣流,便會隨緣變化成雨、露、雹、雪、霜、冰以及水、氣等形狀。
這就是菩薩無心如雲出岫的意思。凡夫也不是完全不能學習的。..........
作者:
聖嚴法師《心無罣礙》
*************************
菩薩因為已到無所求無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所致。
由於般若的空慧,已將一切自我的執著掃蕩清淨,自心即是清淨的智慧,
等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佛心,等虛空徧法界,無處不照,亦無痕跡,
正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心的功用,無心的執著,
所以是「心無罣礙」。
普通人無法做到心無罣礙的程度,因為凡是起心動念,都有主觀的立場,
既然缺省立場,就不容易把心門敞開,尊重他人、接受他人。如果經常
學習菩薩精神,以慈悲為著眼,以智慧作指導,就能凡事多為他人的立場
設身處地,諒解他人、同情他人、協助他人,而少為自我的主見作保護,
少為自我的得失作考量,則雖不能「心無 罣礙」,至少也能心情愉快了。
不妨將菩薩的心,譬喻成山中的一朵祥雲;
\|/\|/\|/\|/\|/\|/\|/\|/\|/
云是不請自來的,不驅自走;
雲在山巒之間,穿來穿去,遊走自在,
遇到了山峰,不會被擋住,
越過山巔,繞過山腰,消失於無形。
云是有的,但不會受到任何東西的阻礙,
因為它本身沒有固定的目的,沒有固定的形體。
雲在遇到不同的氣溫氣流,便會隨緣變化成雨、露、雹、雪、霜、冰以及水、氣等形狀。
這就是菩薩無心如雲出岫的意思。凡夫也不是完全不能學習的。..........
Re: [無所得]與[心無罣礙]的因緣
不知此方何方沒有常來 寫: 週三 6月 22, 2022 11:20 pm 分享讀書心得:
作者:
聖嚴法師《心無罣礙》
*************************
菩薩因為已到無所求無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所致。
由於般若的空慧,已將一切自我的執著掃蕩清淨,自心即是清淨的智慧,
等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佛心,等虛空徧法界,無處不照,亦無痕跡,
正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心的功用,無心的執著,
所以是「心無罣礙」。
普通人無法做到心無罣礙的程度,因為凡是起心動念,都有主觀的立場,
既然缺省立場,就不容易把心門敞開,尊重他人、接受他人。如果經常
學習菩薩精神,以慈悲為著眼,以智慧作指導,就能凡事多為他人的立場
設身處地,諒解他人、同情他人、協助他人,而少為自我的主見作保護,
少為自我的得失作考量,則雖不能「心無 罣礙」,至少也能心情愉快了。
不妨將菩薩的心,譬喻成山中的一朵祥雲;
\|/\|/\|/\|/\|/\|/\|/\|/\|/
云是不請自來的,不驅自走;
雲在山巒之間,穿來穿去,遊走自在,
遇到了山峰,不會被擋住,
越過山巔,繞過山腰,消失於無形。
云是有的,但不會受到任何東西的阻礙,
因為它本身沒有固定的目的,沒有固定的形體。
雲在遇到不同的氣溫氣流,便會隨緣變化成雨、露、雹、雪、霜、冰以及水、氣等形狀。
這就是菩薩無心如雲出岫的意思。凡夫也不是完全不能學習的。..........
依舊沈淪不已
- 大開眼界
- 文章: 275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Re: 離了五蘊見山還是山
- 大開眼界
- 文章: 275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