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警覺及放下學佛的虛榮
一、
應放下修行的時間倚老賣老。時間的長短並不代表一個人修行的成就。
二、
應放下經藏的執著,讀經的多少不代表一個人修行境界的高低。
三、
放下自以為是的修行經驗。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的數量一樣多,你所體悟的,未必別人也一定要走。就算同樣的路,因為走的人不同,感受也不會一樣。不要急於去否定別人,證明自己。
四、
應放下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的爭執。無諍是真三昧,一個不能接受別人反對見解的人,永遠跨越不了“我執”的屏障。
五、
應放下教導、幫助、度化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善緣成熟,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為人師者,必生大“我慢”。
六、
應放下所做的種種功德和好事。心無所住,一切都已過去。“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執着行善和功德,也是一種貪欲。
七、
應放下與大德法師結緣的“資本”。大德的智慧和成就,並不代表你自己的境界。光環是法師的,就算你借光沾了法師的名,如果自己不認真修行,仍是自欺欺人。
八、
應放下想讓別人認可的心。有求皆苦,心若為外物所掛礙,就有恐怖擔憂。不要事事都想讓別人認可,凡事直心而行,盡心努力,無怨無悔,隨緣自在。
九、
應放下修行。不要認為修行就高人一等,甚至連“修行”的念頭都要放下。真正的修行是無修無證,沒有“我”在修行,沒有所修之“法”,也沒有所得之“果”。外無人,內無我,中無法,平常心是道。
休庵餘語
-
- 文章: 783
-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休庵餘語
路過。
前八項,是同意的。
第9項,個人見解稍有不同。
借用題主原句,予以建議 :
原句 :
應放下修行。不要認為修行就高人一等,甚至連“修行”的念頭都要放下。真正的修行是無修無證,沒有“我”在修行,沒有所修之“法”,也沒有所得之“果”。外無人,內無我,中無法,平常心是道。
建議 :
應時時具起正念提起修行,不要認為修行就高人一等,真正的修行是如理明辨;不要把心裡的種種因素,當成"我"在修行、正確認識與把握所修之"法"、審慎檢視所獲得的成就。內外五蘊非我(註1),不放逸是道(註2)。
註1: 非我的定義,並非止於身心解析為無我;而應該在心裡的各層次的側寫~自我感。
註2: 平常心,很難精確描述 佛陀的教導;應以 "不放逸" 較為貼切。不放逸,並非下意識聯想的正精進,而是時時提起警覺之意 ( 不放逸 /Appamāda: vigilance、警戒...等等之意)。
平安 喜樂
前八項,是同意的。
第9項,個人見解稍有不同。
借用題主原句,予以建議 :
原句 :
應放下修行。不要認為修行就高人一等,甚至連“修行”的念頭都要放下。真正的修行是無修無證,沒有“我”在修行,沒有所修之“法”,也沒有所得之“果”。外無人,內無我,中無法,平常心是道。
建議 :
應時時具起正念提起修行,不要認為修行就高人一等,真正的修行是如理明辨;不要把心裡的種種因素,當成"我"在修行、正確認識與把握所修之"法"、審慎檢視所獲得的成就。內外五蘊非我(註1),不放逸是道(註2)。
註1: 非我的定義,並非止於身心解析為無我;而應該在心裡的各層次的側寫~自我感。
註2: 平常心,很難精確描述 佛陀的教導;應以 "不放逸" 較為貼切。不放逸,並非下意識聯想的正精進,而是時時提起警覺之意 ( 不放逸 /Appamāda: vigilance、警戒...等等之意)。
平安 喜樂
-
- 文章: 783
-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
- 文章: 143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
- 文章: 143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休庵餘語
明確告知持不酒戒,並以飲料代酒,就好像告知穿不下小朋友的鞋一樣。漫步的犀牛 寫: 週三 1月 19, 2022 4:00 pm 輕舟 學友,
Q.風吹樹搖的物理現象是實務還是哲學?
A: 現實的物理現象,勉強說是偏向實務。因為 : 實務,一般是指實際的操作事務。
=====
那麼,犀牛順勢請教一個最近特別常見的實務案例 : 尾牙。
問題: 幾位娉婷婉約的廠商代表前來想犀牛敬酒,但是犀牛持不飲酒戒。
請教 : 如何 "自自然然,無取捨、無造作" 地務實解決這個矛盾?!
圓滿 吉祥
對已脫生死業障淨盡的道人而言,他的靈知不再寄托於五蘊而起滅妄想執著,常不離佛,這時他就不需要持不酒戒,因為他的心靈不會犯戒,例如濟公。
大迦葉聞樂起舞,被人指控他不守戒,佛卻說他沒犯戒。戒能利人,也能縛人,內在的善惡活動,比外在的善惡表現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