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宗鏡錄》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了知一切法不與眼作<br/>
對,法法不相知,法法不相見,無知無見,即是般若行。<br/>
解釋說:般若行者,了知色無形,非眼所見境界;聲無響,非耳境界;乃至<br/>
法塵寂靜無體,離意所知。此六根不與六塵作對,即《金剛經》所<br/>
講:「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而行布施」。<br/>
永明大師分析言:六塵、六根皆心中所現,暫隨心生,還隨心滅,<br/>
故了達六塵無相、無體,但是生滅不實之法,故心無所知,眼無所見。<br/>
<br/>
爾時佛告阿難:如是,阿難! 一切法不與眼作對,法法<br/>
不相見,法法不相知。如是,阿難!如阿 閦 佛、弟子、<br/>
菩薩、國土,不與眼作對。如是,阿難!一切法不與眼作<br/>
對, 法 法 不 相 知, 法 法 不 相 見。 何 以 故? 一切法無知無<br/>
見、無作無動、不可捉不可思議,如幻人 無受無覺無真<br/>
實。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為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著諸法。<br/>
釋曰:若行般若者,則是直了一心智性,了色無形,非眼境<br/>
界;乃至達法體寂,非意所知。但是隨心暫現 ,還隨心滅 <br/>
故云一切法 無知無見。</t>
-
- Newest Posts
- Top Active Users
- Newest Users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所以,《持世經》〈十二因緣品〉說:一切法本質 為無所有,<br/>
能如此認知 了達一切法無所有,就能知見無明。通達一切法無體、<br/>
無相、無處所、無所有,就叫做明、般若、中道實相,除此之外沒<br/>
有其他智慧。也就是說,知道一切法本質 是無明,知道無明無體、<br/>
無相、無處所,就是智慧。<br/>
若說一切法無所有,即是說知見不明;<br/>
能通達一切法無所有,是為即得明,於此中更無餘明,但知見無明,是名為明。<br/>
云何為知見無明?所謂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所得、一切<br/>
法虛妄顛倒、一切法不爾如所說,是名知見無明。<br/>
知見無明即為是明,何以故?明無所有故。..</t>
能如此認知 了達一切法無所有,就能知見無明。通達一切法無體、<br/>
無相、無處所、無所有,就叫做明、般若、中道實相,除此之外沒<br/>
有其他智慧。也就是說,知道一切法本質 是無明,知道無明無體、<br/>
無相、無處所,就是智慧。<br/>
若說一切法無所有,即是說知見不明;<br/>
能通達一切法無所有,是為即得明,於此中更無餘明,但知見無明,是名為明。<br/>
云何為知見無明?所謂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所得、一切<br/>
法虛妄顛倒、一切法不爾如所說,是名知見無明。<br/>
知見無明即為是明,何以故?明無所有故。..</t>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53235" time="1635043073"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53235 time=1635043073 user_id=61]</s>
所以,《持世經》〈十二因緣品〉說:一切法本質 為無所有,<br/>
能如此認知 了達一切法無所有,就能知見無明。通達一切法無體、<br/>
無相、無處所、無所有,就叫做明、般若、中道實相,除此之外沒<br/>
有其他智慧。也就是說,知道一切法本質 是無明,知道無明無體、<br/>
無相、無處所,就是智慧。<br/>
若說一切法無所有,即是說知見不明;<br/>
能通達一切法無所有,是為即得明,於此中更無餘明,但知見無明,是名為明。<br/>
云何為知見無明?所謂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所得、一切<br/>
法虛妄顛倒、一切法不爾如所說,是名知見無明。<br/>
知見無明即為是明,何以故?明無所有故。..
<e>[/quote]</e></QUOTE>
一切法無所有,因此於一切法無所得<br/>
因為,一切法如顛倒夢中所見,虛妄不實。<br/>
一切法不如所見所說。因為,知是空華即無輪轉。<br/>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六趣夢中覺醒,於空空無大千中自在解脫。<br/>
一切法空即如來座。<br/>
<br/>
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br/>
一切法無所有,是為夢幻大法,即是如來座,佛知見。<br/>
這是五樓法</r>
所以,《持世經》〈十二因緣品〉說:一切法本質 為無所有,<br/>
能如此認知 了達一切法無所有,就能知見無明。通達一切法無體、<br/>
無相、無處所、無所有,就叫做明、般若、中道實相,除此之外沒<br/>
有其他智慧。也就是說,知道一切法本質 是無明,知道無明無體、<br/>
無相、無處所,就是智慧。<br/>
若說一切法無所有,即是說知見不明;<br/>
能通達一切法無所有,是為即得明,於此中更無餘明,但知見無明,是名為明。<br/>
云何為知見無明?所謂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所得、一切<br/>
法虛妄顛倒、一切法不爾如所說,是名知見無明。<br/>
知見無明即為是明,何以故?明無所有故。..
<e>[/quote]</e></QUOTE>
一切法無所有,因此於一切法無所得<br/>
因為,一切法如顛倒夢中所見,虛妄不實。<br/>
一切法不如所見所說。因為,知是空華即無輪轉。<br/>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六趣夢中覺醒,於空空無大千中自在解脫。<br/>
一切法空即如來座。<br/>
<br/>
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br/>
一切法無所有,是為夢幻大法,即是如來座,佛知見。<br/>
這是五樓法</r>
-
- 文章: 2626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53216" time="1635038837"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53216 time=1635038837 user_id=61]</s>
公案只在問答間,棒打間<br/>
誰管其內容,其含意<br/>
不立文字<br/>
是大雄山頂<br/>
我們凡夫俗子,根本沒有可入的門啊<br/>
所以只有亂扯,亂想<br/>
佛是破無明的智者<br/>
三斤芝麻粒數難量,譬如眾生的無明之多<br/>
如此,大明對照無明<br/>
是有理的<br/>
非只有截斷一法<br/>
哈,您笑笑吧
<e>[/quote]</e></QUOTE>
五樓法,頓法,一般人不能直接悟入<br/>
所以,佛才另外傳五乘法.五樓法<br/>
<br/>
凡夫俗子,要從一樓人乘,先學好十善法<br/>
成為常行十善如處天堂的二樓天乘人<br/>
<br/>
才能繼續深入佛法<br/>
所以,多數人都學錯了</r>
公案只在問答間,棒打間<br/>
誰管其內容,其含意<br/>
不立文字<br/>
是大雄山頂<br/>
我們凡夫俗子,根本沒有可入的門啊<br/>
所以只有亂扯,亂想<br/>
佛是破無明的智者<br/>
三斤芝麻粒數難量,譬如眾生的無明之多<br/>
如此,大明對照無明<br/>
是有理的<br/>
非只有截斷一法<br/>
哈,您笑笑吧
<e>[/quote]</e></QUOTE>
五樓法,頓法,一般人不能直接悟入<br/>
所以,佛才另外傳五乘法.五樓法<br/>
<br/>
凡夫俗子,要從一樓人乘,先學好十善法<br/>
成為常行十善如處天堂的二樓天乘人<br/>
<br/>
才能繼續深入佛法<br/>
所以,多數人都學錯了</r>
-
- 文章: 1086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公案很難懂
<t>正信的佛教 <br/>
聖嚴法師著 <br/>
<br/>
§羅漢、菩薩、佛陀是甚麼? <br/>
<br/>
是的,許多人對於羅漢、菩薩、佛陀的意義,不能明確的瞭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們,也有捉摸不清之感。<br/>
<br/>
佛教的法門,照北傳系統的看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是專修解脫道的,大乘是修菩薩道的。菩薩道是人天道及解脫道的相加,也就是說,解脫生死而仍不離生死,以便隨類化度有緣的眾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薩道。<br/>
<br/>
解脫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簡稱羅漢,羅漢是小乘聖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兩種:一是聲聞聖者,由於聽聞佛法,從佛的言教而修四諦法(苦、集、滅、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脫道的,那就是羅漢;一是生在無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緣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脫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稱為緣覺或辟支迦佛。聲聞與緣覺,同屬於小乘,小乘分為聲聞乘與緣覺乘,所以又稱小乘為二乘。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槃的,他們絕對厭離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願再來度眾生,不能稱為菩薩,也不能成佛。<br/>
<br/>
如果要成佛,必須要行菩薩道,菩薩道的主要法門是六度法(佈施──財施、法施、無怖畏施,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辱──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精進──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禪定──心攝一境、不動不搖,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無一淨戒不持,無一善法不修,無一眾生不度)。從最初發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經過三大無數劫,便可達到成佛的目的。大乘的菩薩道,只有菩薩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稱為一乘。<br/>
<br/>
人天道是為生到人間天上而修的善法,小乘道雖不貪戀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道的價值,小乘的解脫道乃是人天善法的昇華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薩一乘道的根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與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稱人天善法為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共法。<br/>
<br/>
小乘或二乘的解脫道,也是菩薩道的共通法門,菩薩不修解脫道,那便不是菩薩道而僅屬於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脫道稱為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的共法。<br/>
<br/>
唯有菩薩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br/>
<br/>
為了便於記憶,現將五乘區別列表如下:<br/>
<br/>
┌人乘┐<br/>
┌凡夫─世間法┤ ├五乘共法─修五戒十善─────┐<br/>
│ └天乘┘ │<br/>
│ │<br/>
五乘┤ ┌聲聞乘┐ 四諦十二因緣│<br/>
│ ┌出世間法┤ ├三乘共法─修 ├成佛之道<br/>
│ │ └緣覺乘┘ 三十七菩提分│<br/>
└聖人┤ │<br/>
│ │<br/>
└世出世間法─菩薩乘─一乘不共法─修六度三聚戒┘</t>
聖嚴法師著 <br/>
<br/>
§羅漢、菩薩、佛陀是甚麼? <br/>
<br/>
是的,許多人對於羅漢、菩薩、佛陀的意義,不能明確的瞭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們,也有捉摸不清之感。<br/>
<br/>
佛教的法門,照北傳系統的看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是專修解脫道的,大乘是修菩薩道的。菩薩道是人天道及解脫道的相加,也就是說,解脫生死而仍不離生死,以便隨類化度有緣的眾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薩道。<br/>
<br/>
解脫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簡稱羅漢,羅漢是小乘聖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兩種:一是聲聞聖者,由於聽聞佛法,從佛的言教而修四諦法(苦、集、滅、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脫道的,那就是羅漢;一是生在無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緣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脫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稱為緣覺或辟支迦佛。聲聞與緣覺,同屬於小乘,小乘分為聲聞乘與緣覺乘,所以又稱小乘為二乘。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槃的,他們絕對厭離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願再來度眾生,不能稱為菩薩,也不能成佛。<br/>
<br/>
如果要成佛,必須要行菩薩道,菩薩道的主要法門是六度法(佈施──財施、法施、無怖畏施,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辱──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精進──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禪定──心攝一境、不動不搖,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無一淨戒不持,無一善法不修,無一眾生不度)。從最初發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經過三大無數劫,便可達到成佛的目的。大乘的菩薩道,只有菩薩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稱為一乘。<br/>
<br/>
人天道是為生到人間天上而修的善法,小乘道雖不貪戀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道的價值,小乘的解脫道乃是人天善法的昇華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薩一乘道的根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與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稱人天善法為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共法。<br/>
<br/>
小乘或二乘的解脫道,也是菩薩道的共通法門,菩薩不修解脫道,那便不是菩薩道而僅屬於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脫道稱為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的共法。<br/>
<br/>
唯有菩薩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br/>
<br/>
為了便於記憶,現將五乘區別列表如下:<br/>
<br/>
┌人乘┐<br/>
┌凡夫─世間法┤ ├五乘共法─修五戒十善─────┐<br/>
│ └天乘┘ │<br/>
│ │<br/>
五乘┤ ┌聲聞乘┐ 四諦十二因緣│<br/>
│ ┌出世間法┤ ├三乘共法─修 ├成佛之道<br/>
│ │ └緣覺乘┘ 三十七菩提分│<br/>
└聖人┤ │<br/>
│ │<br/>
└世出世間法─菩薩乘─一乘不共法─修六度三聚戒┘</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