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修傳
09-19 奧修宣講他的《奧義書》(Upanishad)
在8月16日的英語演講一開始,奧修宣佈了他的奧義書,他的神秘學校,神秘主義大學,以及一些用於傳達他遠見的機構,這些機構一直延續到今天。
我鍾愛的人……
你們今天在這裏有福了,因為我們要開始師父與門徒之間一系列新的演講。
這不僅是一本新書的誕生,這也是對一個新的階段的宣告。今天,此刻:1986年8月16日,星期六,晚上七點——有一天這個時刻會被作為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被銘記,你們有福了,因為你們參與其中。你們創造出它,沒有你們它不可能發生。
書可以被撰寫,可以被機器記錄,但我將開始說的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本奧義書。
已經被遺忘很久了,在任何語言裏最美的詞語之一,一個非常活生生的詞,「upanishad」意味著坐在師父腳下。它沒有說更多:只是處於師父的存在之中,只要讓他把你帶進去,帶進他自己的光,帶進他自己的祝福,帶進他自己的世界。
那剛好是一所神秘學校的工作。
師父得到了它。門徒也得到了它,但師父知道門徒是沉睡的。
整個神秘學校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意識帶給門徒,如何喚醒他們,如何讓他成為他自己,因為整個世界都在試圖讓他成為別的什麼人。
在那裏,沒有人對你感興趣,對你的潛力,對你的真實,對你的存在感興趣。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是那些愛你的人。不要對他們生氣,他們是和你一樣的受害者。他們和你一樣的無意識。他們認為他們所做的是愛,他們真正所做的是破壞性的。而愛永遠都不是破壞性的。
要麼有愛,要麼沒有愛。然而愛帶來所有創造的可能性,創造所有的層面。它帶來自由,而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就是一個人應該被允許成為他自己……
神秘學校的功能就是師父——說話或者沉默,看著你或者作一個姿式,或者只是閉著眼睛坐著——要創造某種能量場。如果你有接受性,如果你敞開,如果你準備踏上未知的旅程,某種東西「哢」一下,你就不再是舊有的人。
你已經看到了某些你以前只是聽說的東西——而聽說不會製造出確信,只會製造出懷疑。因為它是非常神秘的……它不是邏輯的,它不是理性的,它不是理智的。
但一旦你看到了它,一旦你被師父的能量所沖洗,一個新的存在誕生了。你過去的生命結束了……
一所神秘學校教導如何生活。它的整個科學就是生活的藝術。自然,它包含很多東西,因為生命是多層面的。但你必須瞭解第一步:成為完全有接受性的,敞開。
人們像封閉的房子——你甚至連一扇敞開的窗戶都找不到,沒有清風穿過這些房子。玫瑰花站在外面,卻無法把它們的芬芳散佈到房子裏面。太陽每天都來敲門,然後離去;這些門全都是聾子。它們不呼吸新鮮的空氣,它們不沐浴清晨的陽光,它們不去聞清新的芳香,它們對任何東西都不敞開。它們不是房子,它們是墳墓。
奧義書自身就包含了神秘學校的整個哲學。
奧義書不屬於印度教;它們也不屬於任何其他的宗教。奧義書是一個認識到自己絕對存在的人對他門徒的傾注(outpourings)。
有四個步驟必須要理解。
第一,學生:他到師父那裏去,但永遠不會到達師父那裏;他只到達一個老師那裏。也許是同一個人,但學生要的不是蛻變,不是再生。他要的是學習更多的知識。他想變得更加博學一點。他有問題,但這些問題都只是理智上的,它們不是存在性的。它們不是他生活所關注的,它不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這種類型的人也許會從一個師父到另一個師父那裏,收集語言,理念,體系,哲學。他也許會變得非常精通,他也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學者,但他什麼也不知道。
這一點要理解。對於知識:你可以想要多少就要多少,而你會仍然保持無知。而有一種無知,實際上是天真:你不知道任何東西,但你仍然處於一個知道一切的位置。所以有無知的知識,也有智慧的無知。
學生對知識感興趣。
不過有時候會發生的是:你也許作為一個學生來到師父那裏,只是出於好奇,你也許會被他的魅力抓住,被他的雙眼抓住,被他的心跳抓住。你作為一個學生而來,但你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你變成了一個門徒。
學生不必要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一種經典到另一種經典。他收集了很多,但全都是垃圾。
一旦他從學生的繭裏破出,成為一個門徒,流浪就停止了;然後他就與師父保持和諧。他就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被轉變了。他只會在稍後知道,某些東西改變了。同樣是面對以前的情境,但現在他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回應。
懷疑消失了,理性看起來像小孩的遊戲。生命是更為廣闊的,以至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當他成為一個門徒,他開始聽到某些沒有說出來的東西——在兩個詞之間……在兩句話之間……在師父突然停止的空隙當中……但那個交流在繼續。
一個學生成為一個門徒是巨大的進步。
在過去,在奧義書的時代,我們稱那些在印度的神秘學校為古魯庫拉(Guru Kula)。一個很有意義的詞——它的意思是師父之家。它不是一所普通的學校,一所學院或者大學。它不是一個只是學習的問題,它是一個處於愛之中的問題。你不需要和你的大學老師處於愛之中。
不過在奧義書開花的古魯庫拉,它是一個愛的家庭。學習的問題是次要的,存在的問題才是重要的。你知道多少並不重要,你存在多少才是關鍵。而師父的興趣並不在於餵養你的生物電腦,頭腦。他不會增進你的記憶力,因為那沒有用。那個可以用機器來做,而且機器比你做得好多了……
師父沒有興趣把你變成一台電腦。他的興趣在於讓你成為你自己的光,成為一個真實的存在,成為一個不朽的存在——不僅僅是知識,不是別人這樣說,而是你的體驗。
當門徒越來越靠近師父,另一個轉變點來臨了——在一個點上,門徒變成了奉獻者(devotee)。所有的這些階段都有一種美。
成為一個門徒是一次偉大的革命,但比起成為一個奉獻者來不算什麼。在什麼點上門徒會轉變成奉獻者?他從師父的能量,師父的光,師父的愛,師父的笑,只是師父全然的存在得到了巨大的滋養——他無以回報。沒有什麼東西是他可以用來回報的。有一個片刻來臨,當他開始感到無比的感激,他就只是拜倒在師父的腳下。他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什麼可以給予,他幾乎成了師父的一部份。他和師父的心處於一種深深的同步當中。這就是感激,感恩。
而第四階段就是他和師父和為一體……
奧義書是一所神秘學校。
我們今天進入奧義書。
...
出處: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9_19.htm (奧修奧義書ebook沒找著)
GPT-4o
"吠壇多"(Vedānta)和"奧義書"(Upanishads)是印度哲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密切相關但有所不同。
### 吠壇多 (Vedānta)
"吠壇多"字面意思是“吠陀的結尾”(Veda + Anta),指的是吠陀經典的最終教義或精髓。吠壇多是一種印度教哲學,它集中在解釋吠陀經典,尤其是《奧義書》、《薄伽梵歌》和《梵經》(Brahma Sutra)。吠壇多的核心是探討「梵」(Brahman)與「我」(Ātman)之間的關係。它試圖揭示宇宙的終極實相以及自我解脫的途徑。
吠壇多有多種學派,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1. **阿德瓦伊塔吠壇多**(Advaita Vedānta):認為梵與我是一體的,宇宙的終極實相是非二元的。
2. **毗師師吠壇多**(Vishishtadvaita):主張梵是唯一實在,但世界和個體靈魂是梵的表現。
3. **二元吠壇多**(Dvaita Vedānta):認為梵和我有區別,個體靈魂永遠獨立於梵。
### 奧義書 (Upanishads)
"奧義書"是吠陀經典的後期部分,被認為是印度哲學的源頭之一。這些經文主要探討宇宙的本質、梵(終極實相)、我(靈魂)以及如何通過自知和冥想達到靈性解脫。奧義書是智慧和內在知識的寶藏,強調實踐和體驗智慧,而不是單純依靠儀式或崇拜。
奧義書可以說是吠壇多哲學的基礎,它們是用來闡釋吠壇多思想的主要經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