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Gord1989
註冊時間: 週四 10月 24, 2024 8:09 am
-
BillyRit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11, 2024 12:01 pm
-
akwangho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07, 2024 8:36 pm
-
sumit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26, 2024 12:46 pm
-
lacie
註冊時間: 週五 9月 06, 2024 8:53 am
-
大開眼界
- 文章: 1675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文章
由 大開眼界 »
電火 寫: 週四 1月 06, 2022 7:40 pm
怎會無關?
心者
體相用
後學才舉楞嚴經
說明六識攸關輪回與涅槃
怎會與心法無關?
六識之外還有心?
六識之外有「菩提心」,
所以佛經說「六識俱泯,覺證寂靜」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六識俱泯。五蘊自空。覺證寂靜。
《大般涅槃經》滅內外入所生六識。名之為常。
-
大開眼界
- 文章: 1675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文章
由 大開眼界 »
cyc320 寫: 週四 1月 06, 2022 9:09 pm
能取=第七識 (心法)
所取=前六識 (心所法)
阿賴耶識一分為二,成為能取和所取
這講的就是 12因緣法的「識緣名色」
能取和所取 就是指:名色
-
二楞子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文章
由 二楞子 »
什麼是名色?
名是「心」跟「心所」
色是「色法」。
請問您的「心法」內容是什麼?
-
二楞子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文章
由 二楞子 »
大開眼界 寫: 週四 1月 06, 2022 12:58 pm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一(568)》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成唯識論》能審思量名末那故。未轉依位恒審思量 所執我相。
前六識不是心法。
唯一被佛經點名認證的心法,只有第七識 - 末那(亦名想思、思量)
眾生一切心理活動,全部是第七識的作為。
譬如:受. 想. 思. 觸
佛認證第七識是唯ㄧ心
那第七識是真心囉 ??
-
二楞子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文章
由 二楞子 »
二楞子 寫: 週四 1月 06, 2022 9:50 pm
大開眼界 寫: 週四 1月 06, 2022 12:58 pm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一(568)》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成唯識論》能審思量名末那故。未轉依位恒審思量 所執我相。
前六識不是心法。
唯一被佛經點名認證的心法,只有第七識 - 末那(亦名想思、思量)
眾生一切心理活動,全部是第七識的作為。
譬如:受. 想. 思. 觸
佛認第七識是唯ㄧ的心
那第七識是真心囉 ??
-
軟體之美
- 文章: 3180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文章
由 軟體之美 »
道教徒丹鼎派樓主花了10幾年還是搞不清楚
心法 .佛教用語。將屬於精神和心理層面的現象歸為一類,稱為「心法」。有時也專指眼、耳、鼻、舌、身、意的認識作用。
星雲大師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 ArticleContentServlet
眼、耳、鼻、舌、身等前五根,是物質上存在的色法,屬生理的感覺器官,
!!!!!!!!!
菩薩處胎經卷第六
分別識心法
佛經明明寫6識是心法,怎麼被樓主說成只有論師說的?
-
Viirya
- 文章: 3140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文章
由 Viirya »
境塵是色法.
六識所識.皆成色相.所識色相是色法.
-
輕舟
- 文章: 143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文章
由 輕舟 »
一說前六識是色法。不是心法。
一說前六識不是色法。是心法。
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幡動。六祖曰:是仁者心動。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
電火
- 文章: 2195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文章
由 電火 »
大開眼界 寫: 週四 1月 06, 2022 9:10 pm
電火 寫: 週四 1月 06, 2022 7:40 pm
怎會無關?
心者
體相用
後學才舉楞嚴經
說明六識攸關輪回與涅槃
怎會與心法無關?
六識之外還有心?
六識之外有「菩提心」,
所以佛經說「六識俱泯,覺證寂靜」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六識俱泯。五蘊自空。覺證寂靜。
《大般涅槃經》滅內外入所生六識。名之為常。
閣下連生都不生
何來滅六識?
《楞嚴經》
兼勞與識具是菩提
壇經:
煩惱即菩提
《楞嚴經》
對不生滅有明確的定義
非閣下所說滅
滅猶不滅
-
電火
- 文章: 2195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文章
由 電火 »
閣下就直接說
閣下的猴子寂滅了就好
直說有這麼困難嗎?
法身是閣下的色身
不是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