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est Posts
    Top Active Users
    Newest Users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Sherlock
文章: 10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文章 Sherlock »

Perplexity
關於第七末那識執取阿賴耶識見分形成「我相」的機制,需從唯識學的「帶質境」理論切入分析。此過程涉及三層認知結構:

一、帶質境的執取原理

  1. 能所關係的錯位
    末那識作為「恆審思量」的意根,其運作模式是「以心緣心真帶質」——以自體見分攀緣阿賴耶識見分。這種能緣(第七識)與所緣(第八識見分)皆屬心法,形成「心→心」的獨特認知模式。《成唯識論》稱此為「真帶質境」,即相分由兩端心法交互作用產生。

  2. 相分的虛妄合成
    在「中間相分兩頭生」的過程中,末那識將阿賴耶識的覺知功能(見分)誤認為是獨立實存的「自我」。這種相分具有雙重特性:

    • 似心:帶有第八識恆續不斷的覺知性
    • 似境:被第七識投射為實體化的「我」
      如窺基《成唯識論述記》所說:「帶質之境,心色互通,情本交織」

二、我相的生成鏈條

  1. 種子現行的轉化
    阿賴耶識中「我執種子」遇緣現行時,第七識即啟動「恆審思量」功能。這過程猶如鏡面反射:

    • 阿賴耶識見分如鏡體光明
    • 末那識如執鏡者誤認鏡光為實體
      此即《解深密經》「由識成身,由身發識」的循環機制。
  2. 四重妄執的疊加
    根據《瑜伽師地論》,我相的形成經歷四個階段:

    執著層次對應識體所執對象
    自性妄執第七識阿賴耶識見分
    差別妄執第六識五蘊組合
    俱生我執前五識根身觸受
    分別我執意識名言概念

三、超越我相的修行關鍵

  1. 三分說的破除
    唯識學指出「我相」實為見分、相分、自證分的錯位認知:

    • 將自證分(第八識本體)誤為見分
    • 將見分(覺知功能)誤為相分
    • 如《攝大乘論》所說「似義顯現時,能取所取纏」
  2. 轉識成智的實踐
    通過「五重唯識觀」逐步解構:

    • 遣虛存實:破除外境實執
    • 捨濫留純:離卻心外取境
    • 攝末歸本:還滅相分見分
    • 隱劣顯勝: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 遣相證性:徹見圓成實性

結論
「以心緣心真帶質」揭示我相的本質是心識的自我指涉錯覺。末那識對阿賴耶識見分的恆審執取,猶如以手指月卻錯認指端為月。修行要旨,在通過「唯識無境」的觀照,照破相分兩頭生的虛妄結構,體證《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究竟實相。當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時,自然顯現「無我無相,而能善分別諸法相」的中道智慧。

Citations: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8%91%E7%9B%B8
[2] https://www.chiefsun.org.tw/zh-tw/6_mag ... hp?Id=1410
[3] https://www.obf.org.tw/article/rcb/RCB014_05.aspx
[4] https://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6/chbj1601.htm
[5]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 ... 148535.pdf
[6] 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 ... %E7%9B%B8/
[7]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52&page=10
[8] https://mokshah.org/article/detail/169


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https://www.perplexity.ai/search/da-mo- ... opy_output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Sherlock
文章: 10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文章 Sherlock »

關於「我相即佛性」與「修行多餘論」的辨析,需從佛教二諦論與修證次第切入。此問題涉及勝義諦與世俗諦的辯證關係,以下分三層次闡明:


一、性相不二 vs 迷悟差別

  1. 理體層面的真諦
    從究竟佛性觀之,「我相無明之實性皆是佛性」有其理據。《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此即「煩惱即菩提」的密意。正如《圓覺經》指出:「諸幻盡滅,覺心不動」,當徹見我相本質時,確能照見其空性即佛性[1][4]。

  2. 事相層次的迷悟
    但在緣起層面,凡夫與聖者存在根本差異。《金剛經》強調:「若菩薩有我相,即非菩薩」,顯示未證悟前對「我相即佛性」的認知,實屬「執理廢事」的倒見。如《楞伽經》所述,未離四相者所見的「佛性」,實為「自心所現虛妄分別」[4]。


二、修證的必要性

  1. 認知與體證的鴻溝
    雖理上可說「我相即佛性」,但《瑜伽師地論》指出:「凡夫由七種相執著實我」。這種俱生我執必須透過「四尋思觀」等實修才能轉化,非僅理論認知可解[4]。如經云:「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2. 四重妄執的轉化次第
    下表對比「理體無二」與「事修必要」的辯證關係:

    層次理體觀照事相修證
    名言安立我相本性空仍須對治習氣
    俱生我執即是法性用需轉識成智
    法執殘留本屬圓成實要入地漸修
    佛果圓滿性相不二三祇修行果

三、中道實踐的智慧

  1. 離二邊的中道
    極端否定修行,實墮「惡取空見」。《中論》強調:「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正因性空,緣起修證方可能;正因緣起,性空非斷滅。如《解深密經》云:「遍計所執性無,依他起性有」[4]。

  2. 修而無修的實相
    真正的無修,是「修無所修」的般若智慧,非否定事相修行。《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教導,正顯示「即修即無修」的中道:雖精進修行,而不執修行相[2]。


結論
「我相即佛性」屬勝義諦層面的究竟見地,但不能取代世俗諦中的對治修持。猶如知金礦含金,仍需冶煉方能得金。佛教修證體系強調「從假入空,從空出假」的雙運智慧:既徹知我相本性空寂,亦需如實對治煩惱習氣。若執理廢事,恰成《圓覺經》所破「任病」;若執事迷理,則墮《涅槃經》所斥「無常苦見」。唯有依「無我無修而修」的中道,方是真實證悟途徑。

Citations:
[1] 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 ... %E7%9B%B8/
[2] https://www.obf.org.tw/article/RCA/RCA017_01.aspx
[3] https://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6/chbj1601.htm
[4] http://sutranet-org4.blogspot.com/2020/ ... st_22.html
[5] http://saintyculture.com/20315234163155 ... -01st-2015
[6] https://www.obf.org.tw/article/rcb/RCB014_05.aspx
[7] https://edu.hwadzan.com/play/09/8/1/242538
[8] https://sp.dila.edu.tw/magazine/downloadfile/20/1.htm
[9] https://www.obf.org.tw/article/rfs/RFS0000026.aspx
[10] http://www.dzs.org.tw/wisdom/index.php/ ... 07-51-01-2
[11]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 ... 11_408.htm
[12] http://www.donglin.tw/teach03_02.html
[13] https://www.chuefeng.org.tw/dharma/akGi45b9zNxA4HcDX
[14] https://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7005&mptao=8354
[15]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blossom/022.htm
[16] http://sutranet-org4.blogspot.com/2020/ ... -post.html
[17]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9/2100-a09_052
[18]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 ... ch=10&se=2
[19] https://www.lnanews.com/news/124857
[20]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 ... 1n1610.pdf
[21] https://tbs-rainbow.org/%E5%85%AD%E7%A5 ... F%E9%81%93
[22] https://www.chiefsun.org.tw/zh-tw/7_sum ... 24&sID=283
[23] https://www.ctworld.org.tw/monthly/261/a01-01.htm
[24] https://www.chibs.edu.tw/ch_html/chbj/03/chbj0307.htm
[25]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lecture/b016.htm
[26]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6/1709-a06_101
[27]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Co ... &ch=8&se=3
[28] https://www.towisdom.org.tw/UploadURL.a ... ntDescFile
[29]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 ... 1/chan.htm
[30] https://ddc.shengyen.org/?doc=04-03-014
[31]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54.htm
[32] https://diamondsutra.pixnet.net/blog/post/40029967
[33] https://petfetcet.com/%E8%AA%AA%E6%98%8 ... %E6%BA%90/
[34] https://ncm.ddm.org.tw/xmnews/cont?xsms ... 9831377624
[35] https://buddhist-experience.org/welcome ... /2071.html
[36] https://www.obf.org.tw/article/rcb/file ... %9B%B2.pdf
[37] https://www.ddm.org.tw/xmnews/cont?xsms ... 3860114171
[38]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lamrim1/6069-20
[39] https://www.zencosmos.com.tw/2016/07/chanqa/3095/
[40] https://dharmazen.org/X1Chinese/D24Bible/E9-126.htm
[41] https://edu.hwadzan.com/play/07/1/1/241879
[42]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57.htm
[43]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lecture/b038.htm
[44]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 ... ch=10&se=3
[45]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 ... 390209.pdf
[46]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da ... 21417?p=40
[47] https://www.ch.ntnu.edu.tw/SIS/download ... per_id=599
[48] https://www.chibs.edu.tw/ch_html/hkbj/05/hkbj0514.htm
[49] https://www.lnanews.com/news/119198
[50] http://www.geo.twmail.org/guoyu/lzgl-06.html
[51] https://www.ctworld.org.tw/disciple/mind/2016/648.htm
[52] https://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 ... 3&bdsn=446


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https://www.perplexity.ai/search/da-mo- ... opy_output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Sherlock
文章: 10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文章 Sherlock »

(七)頓體念念本空。本來解脫故,無須作意修斷、取捨、整治。《勝道寶鬘論》謂六識分別之念為心性光明之放射,應「把妄想分別之體瞭解為法身,心之本相所現瞭解為法身光明,一切自現境界瞭解為法身本元之遊戲,如此則能將所有迷現均轉為清淨之智慧」。大手印之得見,崗波巴《祝拔宗大手印》分為知、覺受、證三個層次。知,謂「了知心之實際之聞思」,為聞慧,屬於「比量」的理性認識範圍。覺受,謂「了達總如義理,凝現於心」,或曰「心領受為覺受一,指從禪定調心中得到一定的領悟,從而對真如心性理的總體通達悟解,但其悟解仍不無理性思惟的成分在内,大略相當於禪宗之解悟,屬於思慧。證,謂「了達離戲理量以上」,或曰:「心自現於彼體性中為證。」此謂超越言思心行,現量親見實相,本來心性自然顯現。又說:「然以證之一字為緣,用於以上各處,亦不相違。」意謂知、覺受、證三層次,都可容有現量實證的成分在內,不過實證的淺深多寡不等,只有自然而現的證,為完全的實證。總之,大手印的見,包括屬於聞思慧的對心性理之悟解,與現量實證心光明的修慧。

大手印把與心性光明相應時的主觀體驗或光明的特性,總結結為樂、明、無念之三位一體,樂,謂深受妙樂,不覺身心存否,內心踴躍、舒適、安逸,自然遠離一切苦及五欲粗樂,如《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頓入要門》所說:

因有漏樂發生無漏,其相猶如少女之樂,離於言說,不可屬當。又雖是樂,當體全空,空樂不異也。

明,謂昭昭朗朗,明明白白,本來明照,自己明覺心本體、實相,如實知真正自我,而非同一般對知識之通曉。前書云:

明者,非是世間明色,但心體上離過失垢染渾濁,譬如秋日澄湛晴空,即於彼等,能知能覺自體本有。

無念、無分別或空,謂無妄念分別,並自然具對萬法性空無生的定解、明覺(自然智),樂、明、無念一體不二,同時具足,如《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陀支要門》所言:

樂即無念,樂即明照,明照即是無念之樂,樂明無念無別異故,名為無念。

《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赤引定要門》謂「無念者法身,樂者報身,明者化身」。一說明為報身,樂為化身。與明體相應時,雖然有樂、明、無念的覺受,但具樂明無念,未必便是證得明體,世間禪定也可以有樂明無念。不論證得與否,只要於樂明無念上稍起執著,便墮入三界:執著樂則墮欲界,執著明則墮色界,執著無念則墮無色界。必須捨棄樂明無念的覺受,才能真正證得、任持心性光明。《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十二種失道要門》說修大手印法有十二種迷失光明之因:忻求成佛、疑怖輪迴、於一切法平等之理起二解、味著湛定、談說鑒慧、憎惡妄念、了悟之人行未悟行、未了悟人行了悟行、行取捨之相,不了輪迴即是涅槃、不了五毒即是本智、不了自心即佛。

薩迦派道果法關於心性的正見,以了心性「明空雙融」為要,觀修得見,從覓心入手,其方法與大手印之覓心法相似,如《宗教流派鏡史》所介紹:先觀心在於何處?作何色何狀?如是尋覓,見心了無可得,只有心之名言及顯現唯明、唯覺、唯動之明瞭感受而已,名為明瞭心之性相,證悟心德三分之一。再尋覓推求,了知離生任滅三者之空性乃心之自性,悟證心德三分之二。進一步,覺受如是空性之時,非如虛空全無所有之斷空,而是唯明唯覺一切皆可顯現;凝觀此本相全無自性可得,此即是空。明、空雖二,然非隔別,心之自性本是空,然尋覓空者之動態宛然,此即為明。「因而即明之時為空,即空之時為明,決定此自然生起之明空雙融,則名為雙融截定也」。由如是尋覓觀察,當不僅為理解,而真實生起對心性的內證覺受時,為證悟明空雙融心德之全分。明空雙融,與漢傳佛教界說心性「寂照不二」相近。又以「成境為心,成心為幻,成幻為無自性」三要資助觀修,令正見堅固。成境唯心,依唯識見,觀外境唯內心顯現,全無實體。成心為幻,謂觀外境唯能取之心迷亂所妄現,所取既不可得,能執之心亦不可得。成幻為無自性,有兩門觀察:一緣起門,觀能所二取皆緣起而無自性;二寓言門,觀言說不能表詮真如,然實相本分依甚深了義經及上師教授,亦可抉擇思惟,由思擇而證得離言思之真實,了悟生死涅槃無別,無佛可成,無法可得。諸法實相畢竟不可言說,離能觀所觀、能修所修,本來無縛無解。離言法性非空非有,不生不滅,自顯而明朗,自覺而赤露,從來未曾有、未曾空、未曾離,無輪迴可斷,無涅槃可證。離一切邊執,不可言說,不可認知的本元心,從本以來明空無執,不曾散失,亦無可修習,自然本有,在因位時為心性無修本分天真之法身,在道位時不須功用,任運保任,果位時圓滿明現赤露無修之本心,即名為佛。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Sherlock
文章: 10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實修經驗交流區嗎?

文章 Sherlock »

第十章密乘禪(下) 第七節大圓滿心髓修法
二、大圓滿見的獲得

仰底法前行的精要,是獲得堪以進入正行修持澈卻、妥噶的大圓滿決定見,貢噶《椎擊三要訣勝法解》云:

夫彼一真法界,離絕戲論之法爾如來藏心,無垠廣大界中,無量顯現染淨諸法,彼諸一切,皆亦圓滿具足法爾之平等性義。如是而了知,是即見宗之最殊勝者也。

《大圓滿無上道廣大心要》謂本來智慧法爾如是,本具空、明、大悲周遍三德,體性空即法身,自性明即報身,大悲周遍即化身。無安立之根本定,無分別之後得,明朗而無體,廣大而不散,一切有情本來自具,剎那未離,只是不認知而已。這種大圓滿見,一如大手印見,須為建立於切實體驗上的決定見。此見的獲得,主要是在外前行中觀心,在密前行中修菩薩、忿怒二種姿勢。

外前行的修意,以觀心為内容,分生處、住處、去處觀察三門。生處觀察,謂觀一念心從何處生?從内生抑從外生;若從內生,從根生抑從識生?若從外生,從有情生還是從無情,從五大生?又觀心從無始時來所生?抑從父母生我時生?由我長大時漸漸而生?如此觀析體究,解悟心「無體離根」,無所從生,見法身無失。住處、去處觀察,亦皆如是,一一推究尋求,不見心之住處滅處,又反觀能觀之心,亦不可得,然心之作用明明是有,如是領悟佛與眾生之體性、煩惱之與智慧、六識所現善惡之境,一切均歸自性明體。而明體之性,亦離一切認識,光明明顯而無自性,明空赤露,自性任運,自然如是。如此體悟,於佛果斷希求疑慮之能執心,見生死涅槃本來不二,心之性相成明空智,與諸佛金剛心見地無別。密前行之菩薩姿勢,令以聲聞姿勢修無相持心(無分別止)所認明體堅固。跏趺坐,凝眸視鼻端前虛空,隨所顯現境,不作分別。省察此能思者從何而生,是從心外生?抑或從能思之心生?次觀能思與所思於一剎那彼此遇合,於境與心、能與所未分之第一剎那決定認識,無懃勇守護。憤怒姿勢者,為已堅固者令解脫,雙足跨立,仰視虛空,口念「哈哈兮兮」等聲,心住於離戲論之本然。從前六識現量境上體認本心之明空不二、顯空不二,為認識明體、得大圓滿見之要,如《大圓勝慧澈卻脫噶全書》所言:

只在一切法之顯現中,於當體明空不二之剎那上,無修無證,無散亂定住,明明了了,覺照認識,認識這個就是自己本心,勿令問斷即是。

當體明空不二之剩那,指心、境初接一剎那的六識現量心,此心明明了了而空無妄執,明空不二,是為真心。「若錯失了這一剎那,第二刹那起了執著,就是妄想識心」,妄想識心,即是二元化的、周遍計度的妄念。要在初一剎那上,「不想過去,不計未來,不著現在,明明白白認識此明空不二之體性,就是吾人本心,能所一體,無過去現在未來,無東西南北上下長短之分,無青黄赤白之色,猶如虛空,一切法就在這空體上任運顯現,能顯是這個,所顯也是這個」,又說,頓體當下一念即是本覺真心,本來空寂、光明、清淨、普遍、自在,圓滿具足佛果三身等功德,為指示真心的究竟開示:

汝現前一念,即是本心。⋯⋯觀照此住心無有無、無方所,不分別色空,亦無是非之見;⋯⋯非由縛而而解放,本來解放;非妄想光明,本來光明;非妄想狂慧,本來智慧;非口說之見與定,乃無見無定無可說法性心,本無定法,亦無定處,無入定無出定。如是之定,自性無分別;自性光明而無光明之相;心量普遍,亦非妄想馳散之普遍;本來自在,本來清淨。如此真心,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本來剎那未離,特眾生不自認知耳。

蓮花生《大圓滿直指教授》說:不憶過去,不思未來,於當下無執,只讓心停留如無雲晴空相,只須持無錯亂的平靜心,只以赤裸覺性觀察任何事物,「這自己的覺性本知、本淨,且光明耀眼,當下生起時,此即名為菩提心、解脫心」。此心性、根本覺性,為一心的無間顯現,法爾圓滿三身,即如來藏、般若、大印、阿賴耶、平常心、俱生覺性。偈云:

若識心念即法性,法界性中餘無修,
可知證解方便軌,唯以念為法身故。

隆欽饒絳巴《大圓滿心性自解脫道次第藏義導引》謂澈卻修習之要,須於此當下一念識剎那之上,以現覺無別、輪迴涅槃無別之見,體認內外情器、世間及涅槃一切諸法,悉為自心所現,一如夜夢,「此心體性空、自性昭然、性相燦然而升現,如明鏡中所現映射,於其所現之一切,辨識其不可得故,即離有無等一切戲論邊見,此即是當下遷流之種種心無所顛倒之法性」。又說:

於當下識之本身,不加整治造作,寬坦自然而置,起任何念,均不作破立,於此之上,以凡常自理赤裸裸鬆緩而住,住於體性見解脱、自性知解脫、性相自解脱,即為心之自性。

大圓滿見的獲得,也如大手印法,於念滅之際體認真心,如《大幻化網導引法》云:

即於此前念已減、後念未生中間,顯露赤裸之心,唯此一法,就是佛之意趣,也可說為佛之秘密。

大圓滿正行的直指自性,也依上師加持指示,多在灌頂中進行,《大圓滿無上道廣大心要》說,在灌頂密壇中,師徒皆解開上衣,徒注目凝視,於上師心中觀想一「阿」字,專注而緣,上師察知徒子已入寂止,乃奏小鈴鼓,持咒或唱金剛歌加持,於一心不亂中,猛厲大呼「呸」,斥斷徒子意識流注後,立即徵問:「心是何物?」三次,令弟子於無言無依、惺然孤迥之際,回光反照,體認自然呈露的心性,得決定的澈却见。

三、仰底正行――澈卻、妥噶
大圓滿心髓法的正行,為澈卻(性)、妥噶(命)二法。澈卻(藏khregs-chod)亦作「且卻」,「徹且」,意譯「立斷」,謂斷有為造作。通過前行觀心等所悟,於一切法顯現中,認識剎那顯現、明空不二的自性即自己本心,能顯所顯無非此一心,定於此心之上,認識明體而得「澈卻見」,然後以空寂、廣大、獨一、任運四訣修光明定或澈卻定。妄念煩惱起時,隨即觀察,知其生起與對治均屬妄念,不必修斷,猶如水上寫字,隨
882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