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plexity
關於第七末那識執取阿賴耶識見分形成「我相」的機制,需從唯識學的「帶質境」理論切入分析。此過程涉及三層認知結構:
一、帶質境的執取原理
能所關係的錯位
末那識作為「恆審思量」的意根,其運作模式是「以心緣心真帶質」——以自體見分攀緣阿賴耶識見分。這種能緣(第七識)與所緣(第八識見分)皆屬心法,形成「心→心」的獨特認知模式。《成唯識論》稱此為「真帶質境」,即相分由兩端心法交互作用產生。相分的虛妄合成
在「中間相分兩頭生」的過程中,末那識將阿賴耶識的覺知功能(見分)誤認為是獨立實存的「自我」。這種相分具有雙重特性:- 似心:帶有第八識恆續不斷的覺知性
- 似境:被第七識投射為實體化的「我」
如窺基《成唯識論述記》所說:「帶質之境,心色互通,情本交織」
二、我相的生成鏈條
種子現行的轉化
阿賴耶識中「我執種子」遇緣現行時,第七識即啟動「恆審思量」功能。這過程猶如鏡面反射:- 阿賴耶識見分如鏡體光明
- 末那識如執鏡者誤認鏡光為實體
此即《解深密經》「由識成身,由身發識」的循環機制。
四重妄執的疊加
根據《瑜伽師地論》,我相的形成經歷四個階段:執著層次 對應識體 所執對象 自性妄執 第七識 阿賴耶識見分 差別妄執 第六識 五蘊組合 俱生我執 前五識 根身觸受 分別我執 意識 名言概念
三、超越我相的修行關鍵
三分說的破除
唯識學指出「我相」實為見分、相分、自證分的錯位認知:- 將自證分(第八識本體)誤為見分
- 將見分(覺知功能)誤為相分
- 如《攝大乘論》所說「似義顯現時,能取所取纏」
轉識成智的實踐
通過「五重唯識觀」逐步解構:- 遣虛存實:破除外境實執
- 捨濫留純:離卻心外取境
- 攝末歸本:還滅相分見分
- 隱劣顯勝: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 遣相證性:徹見圓成實性
結論:
「以心緣心真帶質」揭示我相的本質是心識的自我指涉錯覺。末那識對阿賴耶識見分的恆審執取,猶如以手指月卻錯認指端為月。修行要旨,在通過「唯識無境」的觀照,照破相分兩頭生的虛妄結構,體證《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究竟實相。當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時,自然顯現「無我無相,而能善分別諸法相」的中道智慧。
Citations: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8%91%E7%9B%B8
[2] https://www.chiefsun.org.tw/zh-tw/6_mag ... hp?Id=1410
[3] https://www.obf.org.tw/article/rcb/RCB014_05.aspx
[4] https://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6/chbj1601.htm
[5]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 ... 148535.pdf
[6] 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 ... %E7%9B%B8/
[7]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52&page=10
[8] https://mokshah.org/article/detail/169
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https://www.perplexity.ai/search/da-mo- ... opy_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