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帖
第九章 密乘禪(上)
二、拙火定
拙火定,亦譯「火瑜伽」,拙火一譯「靈熱」,又名「忿怒母」,意為卒暴猛火,指臍下所蘊藏的稟自母血紅大之生命能量,它為產生周身暖熱之本,為瞋恨之根,若被完全開發,會釋放出猛烈熾燃的火焰,循中脈上升至頂。這種意義上的拙火,指一陽性的先天生命能量,與道教內丹所說元陽真氣(真陽)或真鉛十分相近。
拙火定是一種修煉拙火以入定的方法,以修明點(紅白大)為門,旨在擊發拙火熾燃上行,把一般人皆轉變為性能量消耗性釋放的生命能量轉化為拙火,上升於頂,融化頂上所藏稟自父精的陰性白大,化為「月液」或「春點」降下。白大降下時,會依次生起四種喜樂,至最後「俱生喜」現時,入樂空不二境,於此境可體認心性光明而得「俱生智」,拙火定被稱為轉瞋怒為菩提的要門,與道教内丹之煉精化炁,頗可相互比較。藏傳噶舉派以拙火定為「那洛六法」之首,強調為「道之根本」。
據《明行道六成就法》,拙火定的修習方法大略是:先修前行,觀想自身刹那間頓變為表徵拙火的金剛瑜伽尼(女),其相如十六歲少女,體內中空透亮,觀想此身漸漸變大,大至最等宇宙,又復漸漸變小,小至極微。復觀此本尊身內中脈變大變小,如偈云:
觀身內空細,細至不能描;
觀身內空細,細至不能見;
觀身內空細,細至不能住。
噶舉派修拙火,一般都從修金剛亥母本尊法入手。本尊觀想熟練後,鍛鍊呼吸,觀想氣出時化為五色光,光復化為具五色之「吽」字,吽字化為具五色之忿怒金剛,吸氣時一一收入。
次觀想氣吸入時從左右二脈中交替穿行。
次祈禱本尊上師加持,入正行,修寶瓶氣,修習純熟後,於氣入時,觀想臍下三脈會合處有長僅半指的紅色半「阿」字,生發火焰,焰上端尖銳,迅速轉動。隨定力之深,所觀拙火漸達腹下,每一息上升半指,十息後循中脈上升至頂,融化頂輪內觀想的白色「涵」(han)字,降滴月液,周潤腦頂各穴,經十息後慢降至喉輪,又經十息降至心輪,又經十息降至臍輪,又經十息流潤全身,無所不遍。
修習不久,先增加身中暖熱,增強禦寒能力,次生身心安樂,妄念止息,於心寂處產生空樂不二的覺受,乃至出現臨死八相,呈露出如黎明晴空相的大空境。如訣云:
由持靈力於靈穴,初則熱法得發生;
次則經驗於安樂,後則心得自在境。
如是妄念自休止,煙、霧、幻城、陽燄等,
乃呈如初發曙光,無雲晴空次第現。
關於燃起拙火,密乘還有多種方法。《大乘要道密集·拙火定》舉入拙火定法門凡二十餘種,分為依脈、依風(氣)、依菩提心(紅白大)、依不思議四大門。
依脈生拙火者,謂觀想三脈四輪,或於臍中觀想表示火大的紅色「囉」字或表忿怒母的紅色「阿」字,或觀想臍中有四指許火焰熾燃,漸漸增長至十六指、三十二指,或觀腹中熾火盛燃,或於行住坐臥常提穀道(肛)。
依息生拙火者,有「風息歸身」五門:一觀三脈短阿字;二觀三脈亂迸火星;三觀三道脈發炎碎火;四觀三道脈迸發粗火;五觀三道脈迸發細火。「此五種內隨修一種,不過半年,風息必定歸於身」。
又有「風息歸心」五門:一觀焰流注;二觀降欲滴明點;三觀明點降火焰;四觀穿透明點;五觀注如蜘蛛絲菩提心。此亦可隨修一種。
又有「風息歸真」入拙火定門,分上中下三根:上根之人端坐結三昧耶印,開目,鼻引清氣而徐徐咽之,緊閉穀道,不思不慮,凝然安住,氣促時於鼻中徐徐放之。中根之人同前安坐,緊閉穀道,專觀自心。下根之人修法同於中根,所異唯在閉目而修。
另有三種「風息歸心」要門:一觀眉間明點,於眉間三角骨内觀想一豆大白色明點,入「明點定」,定心堅固,明點會上升至梵穴,如流星般降入中脈,出大鳴響,直至臍下,發生大樂。二觀杵間豆大明點,方法同前。三觀頂上梵穴內白色豆大明點。三法隨修一種,皆可發生拙火,產生大樂。
修金剛誦、光明定、寶瓶氣、欲樂定等,皆可燃起拙火,產生空樂覺受,而以修寶瓶氣、欲樂定最易燃起拙火。
三、欲樂定
欲樂定,又名「蓮杵氤氲三昧」,屬「方便道」、「雙運道」、「雙身法」,為一種轉淫欲為菩提之道。其實質仍在修明點,有道教內丹煉精化炁之意味。這種法門是專為一類貪欲熾盛的眾生所設的以毒攻毒的巧妙方便。《勝惠本續》云:
下根以貪欲中造著道門而修習者,應當入欲樂定也。其欲樂定有十五門,若修習人依之修習,現身必證大手印成就。
欲樂定的實質,是在男女和合或性欲發動時激發氣與明點,以瑜伽方法控制,令氣與明點循中派上升於頂輪,化性能量為產生智慧的能量,並在氣循中脈逆行時所生空樂不二的覺受上,觀察體證自性明體。這裡所說的欲樂之樂,並非尋尋常泄欲的皮肉之樂,而是指内氣所生禪觸之樂,故欲樂定尚不可簡單視為淫穢,而有其生理學、心理學、氣功學上的深刻內涵。〈因嘚囉菩提成就願文〉云:
從二根出樂,誑說是真如,以此為大樂,諸佛未曾說。
明言欲樂定之樂,非普通由男女性器相合摩擦達高潮而生的淫欲之樂。欲樂定的修習,須有合格的異性伴侶,女性稱為「明妃」或「手印母」,男性稱「勇父」。《大乘要道密集·依吉祥上樂輪雙運道玄義卷》說有四種手印,皆可修欲樂定:
(一)行手印(業印、羯磨印、實體明印)。指肉體的人,《大印空點》謂「賢首纖長目,容貌妙莊嚴,十二或十六,難得可二十,二十上為餘印,令悉地遠離」,即指業印而言。密典上說業印只可在家人用,也有說出家瑜伽行者亦可方便而用者,其修法分三類根機:
上根則托此行印,真實正念,到此不用回遍菩提。如中根,即仗此福德行印,能降能回等,引發空樂,契無為理。下根之人仗行印時,審觀自力增長,堅固拙火,自在降持回遍等無滯礙者,可作此法,自他獲益,不觀自力,恣情行非,倘有觸犯,難免地獄!
上根人只是藉境鍊心,以不動念為訣,中下根人須嚴格依法降、持、提、散明點,不令外泄。降,指意念隨明點(精)降下至杵端;提,謂提肛、翻目上視,忍精不射;,謂意領明點循中脈上行至頂,融化頂上白菩提而降下;散,謂通過抖動、打拳等,散精於全身。這須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氣脈點之能力,若不具此力而濫修欲樂定,是很危險的事,有傷身患病之虞,為密乘嚴厲禁止。
修法的異性伴侶,必須由合格上師指定,此中之秘密深義,非淺智所能理解,筆者認為主要在於雙方氣場的相配。若失此密意,則雙運道成為一種房中術,或有如尋常以射精為大樂者,可謂左道。秘密三昧耶戒以此為大戒,謂不經成就上師或本尊許可而擅自修雙運道者,必墮金剛地獄,而具備差別智(道種智)堪以開許、指導弟子修雙運道的上師,一般須八地以上,可以說已經很久沒有了。今日修雙運道者,大多違犯三昧耶戒,實際上成為房中術,多雙修雙損,且傷風敗俗,貽害社會。
(二)記句手印(智印)。不需實體人,只藉觀想。格魯派出家者多修此。這種修法先須自觀為本尊雙身,激發性欲,即時以瑜伽技巧、般若智慧煉化。對於沒有性生活經驗,尚不能進入初禪以上正定的童男童女,及貪欲特重者來說,這種修習甚至可以說是必要的。當然須掌握瑜伽技巧,得觀照般若。修習成就,能自身隨意獲得大於肉體交合所得性高潮之樂的內氣所生樂時,自然容易離欲,且有健身美容、易入正定之效。但這這種欲樂,也還在欲界,遠不及初禪以上正定的禪樂,更不及見道所得涅槃樂。
(三)法手印。只在自身內觀想三脈四輪、臍下「阿」字生拙火,火焰上升,月液下降,入拙火定,這是單身修拙火定,非雙運道。修金剛玄母等本尊法,都會有此效應。
(四)大手印。亦不必用肉體明印與智印,只以大手印見攝心安住明體:
止息一切妄念,無有纖毫憂喜,不思不慮,凝然湛寂,本有空樂之理而得相應,即是大手印入欲樂定歸空樂不二之理也。
由此途徑獲得的欲樂,更為高級,若得見性,所得涅槃樂更是較欲樂及禪定樂高級得多,自然有伏斷淫欲、轉性能量為智慧能量的效應。可見欲樂定的獲得,乃有多途,非必須走雙身和合之道。《恆河大手印》等說慧根猛利者,只修心性光明便可成就,不須修氣脈點及雙運道,慧根稍劣的中等根器人,修氣脈點及雙運道,進道要快,下根及老年人不可修氣脈點、雙運道,只適合修往生法求生西方淨土。《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云:
若上品貪而無廣大證真實慧,除此非餘所能住心,為說業印。於彼亦須以隨順業而受用之。
謂業印只是對一類貪欲太重、悟性太差之人不得不用的方便,不得不修者,亦須慎重。印度無上瑜伽大師,多行雙運道而獲成就,藏傳佛教諸派的密法也多重雙運,但因這種修持方法不能見容於社會倫理觀念,晚近傳承密法者,對此皆十分謹慎,不輕易傳授。漢地擅自修習者,雖然也不無延老抗寒之效,而多晚年癱瘓,臨終昏迷。其原因,除了違規犯戒外,從方法上看,大多是因長期以中下根所用意注頂門等瑜伽訣竅忍精不射,血隨意念上沖,久之導致腦血管脆裂而癱瘓昏迷。
四、修身
在修氣脈明點時,必須配合修身,以助打通氣脈,散化精氣。修身有大禮拜(磕大頭)、打拳二法。
大禮拜時,觀想三字總持咒在中脈內升降,有的禮拜者一拜就是幾個小時,這種配合觀想升降氣、明點的全身運動,無疑有體操及氣功動功強身之效。
拳法,一譯「體功法」,類似印度傳統瑜伽的體位法(煉體)及道教導引術,有金剛亥母拳、六爐火拳、一目了然三十七拳法及五十拳法等。如《明行道六成就法》載那洛巴秘傳六事體功法為:
第一,兩拳安膝上,兩足跏趺而坐,齊腰際扭轉身體,由右而左,由左而右,各三作,有消除臍部病患,開解臍輪脈結的作用。
第二,扭轉俯仰,活動頭頸,有開解頂喉際結繫之效。
第三,開掌覆於膝上,坐式如前,由右向左、由左向右,扭動上半身,以消除上半身疾患。
第四,伸縮四肢,先以兩臂為之,次兩手開掌,平放於身後地上,撐支其身,臀部坐穩,兩腿足互換向前上方用力踢出、抖動。
第五,蹲踞坐,提舉身體離地,用力向下拋跌,於身體離地之際向左右扭動,並用力抖振其身體。
第六,身向前俯曲,兩手撐地,用力抖振身體,力作「嗚」聲,呼出胸中陳息。起坐,以兩手按摩周身。
這是一種很簡單的導引法。又三十七拳法為:
第一,跏跌坐,兩拳仰置兩胯,持瓶氣;兩拳俯置兩膝,腹左各三轉。
第二,右拳俯置右膝,左拳置右拳上,腹向右三轉;易左拳行之,腹向左三轉。
第三,右手上繞頭,捶胸拍脅,前伸三次;左手亦如是做三次。
第四,左掌向左平伸,右掌拍左掌,頭偏左,目視被拍之掌。擦至右乳際,拍脅,向右手伸三次。易右掌行之,各三次。
第五,兩拳推乳拍脅三次,左拳擦右上肢。
第六,推乳拍脅三次,右拳擦左上肢。
第七,臀向上小跳三次。
其實,體操、瑜伽、太極拳、氣功動功及跑步、散步等運動,及經行、跑禪、站樁,也有助於修身,可以起到拳法的作用,站樁的效果尤佳,有話說「百練不如一站」。
五、修觀
修圓滿次第,當氣住脈停或明點融化之際,氣入住融於中脈,會產生心寂及大樂,佛教修行者和外道如印度教、道教等修煉者皆可能達到的體驗。無上瑜伽以此為證得心性光明的方便,然僅此體驗,尚不足以打破俱生我法二執而見道,即對心性有所體認,也只是「喻光明」,須在此基礎上以智慧修觀,觀菩提心或空性而證得實義光明。《不動明王經》云:
菩提心堅固,說得咒悉地,餘則修咒軌,所作皆無果。
由略想諸法,一切皆無性,定得菩提心,非唯餘能得。
說修本尊法有相瑜伽及氣脈明點等,並非密法的成就,密乘瑜伽之宗旨,唯在觀空性而證菩提心(心性),這與顯教止觀其實同一義趣。修觀的見地,一般與顯教同,無非觀無我、畢竟空,《金剛藏莊嚴續》謂「善修法無我,能證一切智」。《中觀寶鬘論》云:
剎那有邊,當觀初、中、後,成三刹那性,世非刹那住。又初、中、後三,如刹那思惟,即初、中、後性,亦非有自性。
從時間上觀析,見念念皆剎那不住,每一剎那又可分為初、中、後三世,由此可見若色若心一切有為法,絕無常住實體。這都是《阿含經》和大乘經中常見的觀空法。《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藏譯《集密續》卷一云:
當知菩提心者,離一切性,若蘊、若處、若界,無取無捨,諸法無我,平等出生,而彼心法本自不生,是故當知我、法自性即彼空性,如是了者,是名堅固住菩提心。
謂了達,我法二空,證得本不生際,名住於菩提心。此部法的本尊瑜伽儀軌,也都是一開始便誦咒觀空性,觀誦真言過程中須內觀能持所持皆空,結坐時更將一切收攝於空性中久久入定。觀空、無我,要點是觀心。《金剛藏莊嚴續》述觀心法偈云:
心觀六分塵,析為十方已,此明瞭法義,心淨最無垢。
過去未來心,如是無所得,無二無無二,虛空亦無住。
如是觀察己,一切眾生空,是無垢瑜伽,想自心無體。
觀析心性超越方所、時間,離二元對待,空,無有實體、無所得,亦不住於空,而得心離垢清淨。
若僅修生圓二次第密法而不能以正見印持修觀,藏密各派,皆說與外道法共。格魯派特別強調以應成派中觀見修觀,觀人法二無我,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二強調:
故具慧者,於金剛乘,亦當以聞思慧,如《中觀論》,求無我見。
同論卷五批判了藏傳佛教界在修觀上的幾種錯誤:或不以正見抉擇無我,唯令內心不執著,無分别住;或由攝息加行等力,引生樂、明、無念三摩地,而認為即是修諸法真實;或難以正見抉擇無我,然正修時不繋念正見而修正見所決定義,唯令心住不分別。這些見地尚不合於下三部密法法則,更不符合無上瑜伽法則。同論卷二十二說無上部圓滿次第亦須以正見修觀,縱然了知脈、風、空點生成之要義,以專注彼等之瑜伽,令風點得調柔,能依紅白大流注回返,引生四喜,復有樂、明、無念的覺受,「然尤當依彼方便而修抉擇無我義之清淨正見。若不爾者,唯修彼三摩地,不能度脫三有」。修拙火或雙運道時:
以猛利火熔化菩提心,任持不令外泄,由此力故,粗分二取收攝寂滅。爾時若能憶持正見而修,能令彼慧漸近真實,心境當能一味而轉。又若其心未了無我,則都非修無我實義。
又說,觀修光明時,亦應「憶正見所抉擇義而修,非但修習如無雲之虛空而已」。真實的無我正見及出世間智慧,不是僅僅觀想如秋日無雲晴空之相即是,必須經聞思慧之正見思惟而證得,方稱無分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