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拉瑪那.馬哈希)
發表於 : 週六 8月 26, 2023 2:46 pm
我是誰 --- 拉瑪那.馬哈希開示系列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o08o2 ... Lo0Kh3fPrh
引言
「我是誰?」是一本有關自我參究答問集的書名。這些問題是師利M.希瓦帕
拉卡山‧皮雷於1902年左右,向師利拉瑪納‧馬哈希尊者提問的。師利皮雷是
哲學系畢業生,當時任職于南阿考特稅捐稽征局稅務部。1902年,他因公出差
至提魯萬那馬賴,順道前往阿魯那恰拉山(譯注:Arunachala 是紅色的聖山之
意)的維魯帕夏山洞(Virupaksha Cave)參訪馬哈希。他向馬哈希尋求靈修的
指引,並提出一些與自我參問有關的問題。由於尊者當時守默不語─ 不是為了
嚴守禁語誓,而是因為沒有談話的意願─ 他便以書寫的方式回答。師利希瓦帕
拉卡山‧皮雷事後憑記憶所及,把當時的十三個問答記錄檔下來,並於1923年首
度出版(原文為泰米爾語)。原書中並收錄了他的兩首詩作,描述他在尊者的恩典
下茅塞頓開與安渡一場生命危機的心境。
此後,《我是誰?》經過多次再版。世面上除了十三和二十八個答問的不同
版本之外,還有一種刪除了問題,只把開示內容重新編排的散文版。現存的英譯
版是根據這個散文版來的。讀者眼前的這本冊子是二十八個答問版的英譯本。
《自我參問》和《我是誰?》
構成了上師首度開示的主要內容。
這兩本冊子是尊者著作中唯一的兩本單冊。
這兩本冊子清楚地揭示了尊者的中心教誨:
自我參問是通往解脫的直徑。
《我是誰?》以清晰明確的方式,托出了自我參問的特定模式。
心智是念頭的組合。
「我見」是心智中第一個生起的念頭。
追根究柢地參問「我是誰?」就可以摧毀所有其它的念頭,
最後連「我」的念頭也會消失,剩下來的就是那至高無上的不二自性。
自性與非我現象的錯誤認同,例如,肉體和心智,便因此終結。
這就是明心見性 (sakshatkara)。
自我參問的過程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參問「我是誰?」的時候,其它的念頭會生起,但參問者不應
該屈從地追逐這些念頭。相反地,他應該繼續追問:「這些念頭生起的物件是誰?」
參問者必須保持極度的警覺才能做到這一點。
透過持續不懈地參問,修習者就能讓心智留守在它的源頭,不再四處遊蕩,
迷失在它親手打造的思想迷宮裡。
包括呼吸控制和神相觀想在內的其它法門,都應該被視為一種助行。
它們的用處僅止于讓心智變得安靜和單點專注而已。
對一個已經獲得專注技巧的心智而言,自我參問會變得相對地容易。
透過精進不息的自我參問,念頭得以摧毀,自性得以證悟 ─ 那個連「我見」
都沒有的終極實相,就會水落石出。
那個經驗就是我們所指稱的「靜默」。
這就是師利拉瑪納‧馬哈希尊者開示「我是誰?」(Nan Yar)的實質教誨。
T.M.P. 馬哈德萬
1982 年 6 月 30 日 于馬德拉斯大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o08o2 ... Lo0Kh3fPrh
引言
「我是誰?」是一本有關自我參究答問集的書名。這些問題是師利M.希瓦帕
拉卡山‧皮雷於1902年左右,向師利拉瑪納‧馬哈希尊者提問的。師利皮雷是
哲學系畢業生,當時任職于南阿考特稅捐稽征局稅務部。1902年,他因公出差
至提魯萬那馬賴,順道前往阿魯那恰拉山(譯注:Arunachala 是紅色的聖山之
意)的維魯帕夏山洞(Virupaksha Cave)參訪馬哈希。他向馬哈希尋求靈修的
指引,並提出一些與自我參問有關的問題。由於尊者當時守默不語─ 不是為了
嚴守禁語誓,而是因為沒有談話的意願─ 他便以書寫的方式回答。師利希瓦帕
拉卡山‧皮雷事後憑記憶所及,把當時的十三個問答記錄檔下來,並於1923年首
度出版(原文為泰米爾語)。原書中並收錄了他的兩首詩作,描述他在尊者的恩典
下茅塞頓開與安渡一場生命危機的心境。
此後,《我是誰?》經過多次再版。世面上除了十三和二十八個答問的不同
版本之外,還有一種刪除了問題,只把開示內容重新編排的散文版。現存的英譯
版是根據這個散文版來的。讀者眼前的這本冊子是二十八個答問版的英譯本。
《自我參問》和《我是誰?》
構成了上師首度開示的主要內容。
這兩本冊子是尊者著作中唯一的兩本單冊。
這兩本冊子清楚地揭示了尊者的中心教誨:
自我參問是通往解脫的直徑。
《我是誰?》以清晰明確的方式,托出了自我參問的特定模式。
心智是念頭的組合。
「我見」是心智中第一個生起的念頭。
追根究柢地參問「我是誰?」就可以摧毀所有其它的念頭,
最後連「我」的念頭也會消失,剩下來的就是那至高無上的不二自性。
自性與非我現象的錯誤認同,例如,肉體和心智,便因此終結。
這就是明心見性 (sakshatkara)。
自我參問的過程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參問「我是誰?」的時候,其它的念頭會生起,但參問者不應
該屈從地追逐這些念頭。相反地,他應該繼續追問:「這些念頭生起的物件是誰?」
參問者必須保持極度的警覺才能做到這一點。
透過持續不懈地參問,修習者就能讓心智留守在它的源頭,不再四處遊蕩,
迷失在它親手打造的思想迷宮裡。
包括呼吸控制和神相觀想在內的其它法門,都應該被視為一種助行。
它們的用處僅止于讓心智變得安靜和單點專注而已。
對一個已經獲得專注技巧的心智而言,自我參問會變得相對地容易。
透過精進不息的自我參問,念頭得以摧毀,自性得以證悟 ─ 那個連「我見」
都沒有的終極實相,就會水落石出。
那個經驗就是我們所指稱的「靜默」。
這就是師利拉瑪納‧馬哈希尊者開示「我是誰?」(Nan Yar)的實質教誨。
T.M.P. 馬哈德萬
1982 年 6 月 30 日 于馬德拉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