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est Posts
    Top Active Users
    Newest Users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1

文章 新老怪 »

<t>「見明色發」等六句,是舉人道中陰身 投胎之親因。<br/>
人道一期壽終,未轉生前,名中陰身。<br/>
中陰投胎之時,於無緣處,其黑如墨,別無所見;惟當同業有緣眾生交遘時,中陰身即見一點光明之色,即乘光趨赴,剎那便至。<br/>
見明色發,是指妄心見妄境;明見想成,是由妄境而起妄惑;便成欲愛之想。<br/>
男見父,女見母,皆為異見,則成憎;<br/>
男見母,女見父 皆是同想,則成愛。<br/>
承此一念愛染之心,便為受生之種子,因此納受 想愛染之心 父精母血之中,便成為胎。<br/>
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是明父母之助緣。<br/>
以中陰身想愛之 親因,加以父母交遘之 助緣,遂生羯羅藍,遏蒲曇等之胎相。<br/>
俱舍論云:「胎有五位,初七日名羯羅籃,譯云凝滑;次七日名遏蒲曇,譯云皰;三七日名閉尸,譯云軟肉;四七日名羯南,譯云硬肉;五七日名缽羅奢怯,譯云形位。」<br/>
如是胎中,七日一變,直至十月 滿足出胎。<br/>
今舉胎中初兩種相,等括其他胎位,故曰羯羅藍遏蒲曇等。</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2

文章 新老怪 »

<r>富樓那因執 性具有始,故疑佛果有終。<br/>
●因問佛言:若眾生本具之 本妙覺明,與佛所證之 妙空明覺,無二無別,在聖不增,在凡不減;<br/>
眾生既能 從真起妄,無狀忽生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br/>
然則如來 今已證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之世界,有為相之眾生,以及習漏之業果,何時當復再生。<br/>
楞嚴文句:「此問有二迷,<br/>
一迷於修德;眾生但具性德,故有迷真起妄之事;如金在礦,與沙石俱。佛有修德,既返妄歸真,則無復迷真起妄;如金出礦,無復雜與沙石。<br/>
二執法實有,不知迷真起妄,全妄即真,非離真而實有妄,妄現諸法,如空華,如水月,如鏡影,本無實體,故佛以四喻答之。」<br/>
<br/>
<E>:mrgreen:</E>執法實有</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3

文章 新老怪 »

<t>若遇智者指示,起智觀察,覺得 無明妄有,本無實體,則心中無明頓銷,妄想即滅,故古德云:「不怕念起,但怕覺遲。」<br/>
楞伽經云:「覺想生為智。」<br/>
梵網經云:「無量見縛,求心故解脫;無量妙行,求心成菩提;無量功德 以求心為本。」<br/>
大乘心地觀經云:「若能觀心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脫。」<br/>
六祖大師亦云:「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br/>
此皆 覺迷迷滅之理。<br/>
覺不生迷,但約分證位 已去而言,若在名字覺,或觀行相似覺,尚且難保不復再迷。<br/>
必須圓教初住,破無明,證法身,登分證覺,覺後即不復再迷。<br/>
況拂果究竟覺,此正明迷本無因,正當迷時,已無迷可得,況佛聖人,覺悟之後,豈復生迷?</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4

文章 新老怪 »

<r>亦如翳眼之人,妄見空中狂華飛舞,若其翳除,空華即滅,不特見空中有華 是妄見,即見空華滅時,亦屬妄見。<br/>
因空本無華,空華 既不因眼翳而生,亦不因翳除而滅;<br/>
見華生滅,已屬虛妄,若再於彼空華所滅之處,更待空華復生,是人實愚不可及<br/>
翳眼 如一切眾生,<br/>
空 喻第一義空,<br/>
空華 喻三種相續。<br/>
翳除華滅;喻權教三乘 斷惑證真。<br/>
忽有愚人喻滿慈等;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喻問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br/>
<br/>
<E>:mrgreen:</E>空本無華</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5

文章 新老怪 »

<t>為什麼佛也會有惡業之報?<br/>
<br/>
我佛釋迦文如來 為度娑婆世界悲苦眾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廣宣八萬四千法門,其中理最易入而事最難證者,莫過於因果一門。<br/>
因果之理極淺,縱髫髻孺童聞而亦能生解,因果之事巨深,雖十地等覺思而亦難盡跡。<br/>
十法界中,能窮因之源,達果之微者,惟佛一人而已。<br/>
余早年學佛,於如來開顯之諸般妙理 雖莫名者多多,然最苦惱難解者,則惟以因果一門為甚。<br/>
其餘之理,法義雖深,條理尚清,縱一時難解難入,然假以時日 尚能逐漸拾級而入。<br/>
而因果之理,其義甚淺,基本上是聞而即明,學而即了,卻因述其理簡,舉其事繁,於理事常常昧於兩端不能通以貫之,而苦惱不堪也。<br/>
比如永嘉《證道歌》雲:“證實相,無人我,剎那滅卻阿鼻業。”<br/>
此滅是僅就理言之,還是亦兼於事乎?若僅就理,則證實相 即悟無人無我 無施受者之理,以三輪體空故,謂之業空,其言易明。<br/>
若兼於事,六祖尚要償還 張行昌十兩黃金,六祖豈不證實相耶?<br/>
阿鼻業豈不重於十兩黃金耶?<br/>
證實相人 十兩黃金之先業 尚不能盡,雲何能滅卻阿鼻之重業乎?<br/>
如此說來見性人 莫不是也要因從前所造之業 而入地獄嗎?<br/>
<br/>
又比如諸多大乘經論中皆說,學人若能致心懺悔 往昔所造惡業,則一切未淨之業 皆得清淨。<br/>
《金剛經》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 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br/>
滅罪為證道之前因,世尊現今已證無上菩提,理應於因地上 該受的輕賤早已受過,該滅的罪業早已滅盡,為何於成佛後 還要受金槍馬麥之報?是成佛不需盡前業?<br/>
還是成佛 也依然不能盡前業?如果他自己的舊業 都無法徹底清淨,那學人以他為對境所行之懺悔,又如何能滅前業?<br/>
<br/>
再比如淨土諸經 皆說凡夫之人 可以帶業往生,即使夙業未盡之人,只要你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依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也可以永離諸苦,永享快樂。可為什麼在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可以讓十念往生的重罪之人 都遠離苦楚,而他自己在娑婆的化身(比如班禪大師)也依然要同普通眾生一樣 經受種種違逆諸緣。是他未盡之前業所感,還是別的什麼原因?<br/>
<br/>
還比如老人曾經說過:大修行人於先前所造之業,能夠說還即還,說不還即不還,而且還亦不做還想。還了不做還想好理解,因為他心 已經無底空掉了嘛,自然不會再執著於 還與不還。可他又是如何做到 說還即還,說不還即不還的?難道因果面前 不是人人平等?<br/>
<br/>
由於我這人生性愚鈍,又好鑽牛角尖,所以類似的諸多問題 曾經長時盤桓心間,揮之難去。這回圓智那個老怪為了跟俺比較高低,舉出佛的十個宿緣業報的故事(注),以做為自己那套佛還有妄心 余習謬見的證據。正好俺前日看到有不少網友 對因果的道理 存在若干的曲解、誤解,今天就想借這個“佛十宿緣”從三個方面來談談俺對因果問題的一些認識,既給圓智那小廝 上堂因果之課,也算是匯報一下 這些年來學習佛教理論的點滴心得。所言不當之處,歡迎各位賢哲指正。<br/>
<br/>
一、何為“業”?<br/>
在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明白何為“業”?業是造作意,世間斷滅見者 每認為自己不管做善做惡,做了也就做了,不會留下任何後果,而佛教則不如是看。<br/>
佛陀告訴你我的是,不管是誰,只要你想了做了某件事,就一定會形成相應的“業”,這個業在內外條件都成熟的時候,即會產生出 與你當初所造之業相應的果。“業”能生果的這個能力,叫為“業種”;<br/>
“業”所生之果,俗稱為“業報”。<br/>
此外,“業”除了能感生等流、異熟等果之外,它還有另一個附帶的作用,能對當人自心的 相續產生障礙。<br/>
惡業障善心,善業障惡行,這個附帶的作用叫“業障”。<br/>
如果以電腦為喻,你編輯整理的系統文件為“業”,存入硬盤後為“業種”,將來調出來使用時為“業”報,沒有刪除之前 因為佔用了一定的存儲空間 而影響其它應用,為“業障”。<br/>
<br/>
此外,因為南瞻部洲為業力增上之地,那麼從“業”產生的種類講,又可分為“自性業”和“增上業”。<br/>
比如你以仇恨心 殺了一個人,殺的事實本身 所成之業為“自性業”,仇恨的發心 又為你帶來了一些額外的業種,這額外而來的即是“增上業”。<br/>
“增上”有三重含義:<br/>
一是地增上,人間造業三惡道受報;<br/>
二是時增上,片刻造業長劫受報;<br/>
三是受用增上,一刀至人斃命,感地獄無量刀劍加身。<br/>
《觀經》上說,若人能致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一聲,可滅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這個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即是增上業。<br/>
你看,當初你是在人間造的此惡,將來受報時是在三惡道;你造業時 可能只是殺了一個人,或謗了一句法,時間一分鐘都不到,現在換來的是八十萬億劫;當初一句話、一揮手,現在換來的是刀山劍樹,泥犁鐵蛋。樣樣比當初造業時,都增加了無數倍。<br/>
<br/>
若從產生的途徑來說,“自性業”在造作本身,“增上業”則在發心 和作業的對象之差別。<br/>
比如你在同一時間內 以同樣的發心 分別殺害了一個凡夫和一個聖者,從“自性業”來說,二者一樣,你怎麼殺他,他將來也怎麼殺你。<br/>
從“增上業”而言,由於二人內在品質的不同,前者增上之業輕,後者增上之業重。<br/>
從發心來說,面對同樣的作業對象,發心重者其業亦重,發心輕者其業亦輕。<br/>
若無發心(作業之故意),則只有“自性業”,沒有“增上業”。<br/>
比如兩個人行路時,一人無心踩死一隻螞蟻,一人故意踩死一隻螞蟻,<br/>
前者只有日後 被人無心踩死之自性業,後者不但日後 要被人故意踩死,而且還要感得 入三惡道受苦的增上業。<br/>
<br/>
此外大家還應該明白,我們對同一件事情 以一個發心,並非只感生一個增上業,而是可以感生出若干的增上業。比如經上就說謗法的人 會先入拔舌地獄 受無量劫的苦,從此地獄出來後,會依次再入其它若干地獄。地獄業盡,還要投身鬼道,鬼道業盡,復入畜生道,如是輾轉多次 方能再入人道。<br/>
即使重得為人,也是生於邊地之域,窮困之鄉,身有殘障,種姓下賤,常為人所不齒。<br/>
圖增上之業 有的比自性業重,有的比自性業輕。<br/>
比如惡心殺害之業,其粗大之增上業 感三惡道刀割鞭打之報,其輕微之增上業 感人道之短命多病之報。<br/>
凡此種種,皆由同一業緣 而來也。<br/>
圖一時之快心而得如許之惡報,估計很多人 打死也想不到的。<br/>
業種在沒有成熟之前,它對當事人 不會產生直接的影響。<br/>
比如這世上有許多喜歡造惡之人,他日後的去處 鐵定是要下地獄的,但是在此地獄之業成熟以前,他很可能比我們大多數人 過的還要滋潤得多。<br/>
不過直接地影響雖然沒有,間接的影響 卻無時不在,這股無時不在的力量 就是“業障”。<br/>
<br/>
業障有內外之別,內障障自利,外障障利他。比如好殺之人,其內障會使自己喜惡行,厭善行,好與惡人為伍,厭與善人結伴,常生無佛之世,縱遇正法亦無信受之意。<br/>
即使日後能走上 尋求解脫之道,也時時會感生 諸多內外違緣,於菩提、涅槃之道 常生種種障礙。<br/>
其外障會使惡人喜近,善人遠離,鳥獸之屬見而驚怖。<br/>
縱然夙世善根發現,能夠改過向善,乃至獲得種種成就,然於度生之際 人常不信不受,凡事每每相違於初心也。<br/>
<br/>
二、佛在因地時 所造的業力 能不能完全懺悔清淨?<br/>
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 是既能也不能。你別以為我這是耍花腔,俺這可是在據實而答的。因為能是經書上說的,不能也是經書上說的,能與不能 各有實例為證。<br/>
表面看起來 好像是釋迦佛在自相矛盾,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實際上並非如此。<br/>
佛所說的能與不能,皆是有條件的,如果我們一定要說絕對能,或絕對不能,都非世尊之本意。<br/>
我自己的體會是,業種與煩惱、習氣一樣,也是粗大易除,細弱難盡。<br/>
而業障 則是內障易滅,外障難消。<br/>
諸般大乘經論之業力清淨說,乃是就粗大的三惡道增上業 和內障而言的。<br/>
比如我們心中心的祖師即說,修心中心百坐的人,皆可永閉三惡道之門;<br/>
再比如密法的加行 也告訴你,凡能具足四種對治力 念誦百字明十萬遍者,一定可以清淨 無始以來一切罪障。關閉三惡道之門也好,清淨一切罪障也罷,能淨除的 只是粗大的增上業,以及業障中的內障。<br/>
因為粗業不除 則不能離惡道入善趣,內障不淨 則不能證菩提得涅槃,此為“能”也。<br/>
<br/>
而世尊自己和諸多成就者的 親身經歷則證明,自性業、細分的增上業 和外之業障等,只能通過懺悔的方式使之變弱變輕,重者輕報,長者短報,即使已經成佛 也無法徹底消滅。<br/>
此未淨之自性業 與增上業,即為余業。<br/>
所以釋迦雖然早已成佛,而依然不能免除 十宿緣之報;<br/>
六祖雖為古佛再來,也要酬償行昌十金前債;<br/>
老人雖早登極果,亦難逃小扁等人 百般誹謗。<br/>
此無他,只為各自宿業未淨耳,此為“不能”也。<br/>
<br/>
至於消業與斷障的次第,諸多大乘經論中 皆說初地菩薩已能滅盡 一切惡趣之業。<br/>
故吾意以為,三惡道之業種 始斷於大乘之資糧道,經加行道,至見道時 得以永盡。<br/>
內之業障 始斷於大乘之資糧道,經加行道、見道、修道 、證道諸位,於成佛時得以永盡。<br/>
因此,永嘉《證道歌》所雲之:“證實相,無人我,剎那滅卻阿鼻業。”<br/>
其本意雖然或只就理體而言,但事於事相 也同樣是能夠成立的。<br/>
因為證實相 即是證初地,在此之前 縱然當人還有若干未淨之惡道業種,以現今悟達般若空性故,一切所餘也可當下滅盡。<br/>
<br/>
也許你會問:既然佛 已經不會再造新的惡業,他的舊業 有沒有隨緣消光的一天?<br/>
比如龍樹菩薩 被印度某太子索命時,各種金屬刀劍 皆不能傷其性命,後來還是他自己 述說當初鋤草時曾無意傷及一條小蟲的生命,自己別的殺業都清淨了,只有這個誤殺之業 還未淨盡,於是太子乃以草取其頭。<br/>
其實龍樹菩薩 所謂的殺業淨與未淨,只是就他與太子二人之間的 因緣而說,<br/>
若就八識田中 所蘊業種而言,則永無淨盡之時。<br/>
《普賢行願品》上說,我等眾生無始以來 所造惡業若有大小、方圓之體相,那麼盡虛空界 都容之不下。<br/>
非但我等,就是諸佛往昔 為凡夫時所造惡業,也同樣是盡虛空界 都容之不下。<br/>
以有窮減無窮,自然減無盡時。<br/>
所以,只要法界未盡,眾生界未盡,則諸佛之餘業 亦永無盡時。<br/>
所以說,能有能的道理,不能有不能的因由,此初學不可不知也。<br/>
這裡還要提醒各位,俺講業的種種因果去來之關系,都是以惡業為喻來說的,<br/>
其實善業的原理 也是如此,你只要把一切 都掉個個去理解就行了。<br/>
<br/>
三、佛業未淨之前 來是不是一定要受報?<br/>
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依然是亦定受亦不定受。<br/>
你別以為我這又是耍花腔,俺這也是在據實而答的。<br/>
因為定有定的因由,不定也有不定的道理。<br/>
表面看起來 俺這話好像是在自相矛盾,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實際上並非如此。<br/>
俺所說的定與不定,皆是有條件的,如果你一定要說絕對受,或絕對不受,都非俺的本意。<br/>
<br/>
先說 為什麼不定受。<br/>
大家都知道 植物的種子落入地下後,一定要有適當的土壤、營養、水份、溫度等條件才能生根、發芽。<br/>
如果沒有基本的條件,即使種子不會死掉,也永遠發不了芽的。<br/>
眾生和佛的業種 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善業、惡業,都要內外的因緣成熟了 才能感果,如果條件不具備,也照樣永遠不能得報。<br/>
業有有漏之業,有無漏之業,有漏之業的業種 只能成熟於五趣雜居之地,<br/>
無漏之業的業種 則既可成熟於無漏之淨妙佛土,亦可成熟於五趣雜居之地。<br/>
復次,即使在五趣雜居地,每一道、每一界的不共業力 也只能在各自的業道內成熟,善道無惡果,惡道無善福。所以說,投生於五趣雜居地 是成熟有漏業果的先決條件,你只要能做到 永不投生此地,即可永不成熟惡業果報。<br/>
那麼哪些條件 可以確保不入五趣雜居地呢?<br/>
地前凡夫 可以通過唸佛持咒,依仗佛的大悲願力加持,托生於佛國淨土,以躲避惡業果報。<br/>
登地菩薩 則可借助般若之力,隨意往生十方淨地,而永絕有漏業土之生因。<br/>
《入中論》頌初地菩薩之果德雲:“滅彼一切惡道苦,此異生地悉永盡”。其前句之“滅彼一切惡道苦”者,是滅惡道業種之因義,因為只有業種滅苦才能真滅。<br/>
後句之“此異生地悉永盡”者,異生地是後世異熟果之受生地,悉永盡是永絕有漏業土之果義,生緣盡則果報亦盡也。所以說 不受其實並不是 什麼大不了的事。<br/>
然菩薩以大悲故,雖能永絕受苦之外緣,卻不肯常居化外之土,安享個人善妙之樂,一定會重入穢土救度眾生。<br/>
即入穢土,就免不了 會再遇惡緣,再感惡果,若想不受業報,單靠前述之被動方式 肯定是不行的,得想點主動的辦法才行。<br/>
我們看古時有不少大德 於惡緣到來時,打一坐就走了,四果阿羅漢 和六地以上菩薩 更可以用入無余涅槃來棄絕一切生緣,此即是主動的方法。<br/>
你來你的,我避我的,只要我不想讓你抓到,你就永遠也別想逮著我。<br/>
不管主動還是被動,皆可不受惡業之報,此即為“不受”也。<br/>
<br/>
再來說為什麼要受。<br/>
“佛不度無緣”,無緣不能度,這話大家一定都知道。<br/>
緣有上、中、下三品:上品者惟是善緣,或雖兼具二緣,而善緣成熟於先,只要緣熟即可度之。<br/>
中品者雖具二緣,而惡緣先熟,善緣後熟,須先成熟惡緣,隨後待善緣方可度之,如六祖之於行昌。<br/>
下品者只有惡緣,只能於惡緣成熟時培植善緣,待日後善緣成熟後再行度之。<br/>
以前藏地有個得大成就的瑜伽士,某天於家中修法時,一個對頭找上門來,揮刀將其頭砍下。<br/>
瑜伽士順手將對拾起,放在脖子上 接著修他的法。<br/>
對頭一看,更加怒不可遏,一刀下去又將其頭砍了下來。<br/>
瑜伽士說:“既然你對我恨之入骨,必欲殺之而後快,我今日就滿你所願,並以此做為日後 度化你的善緣”。<br/>
即從容而逝,此既是以惡緣結善緣也。<br/>
正因為惡緣 也是度生之方便,所以佛於往昔未盡之餘業 就一定要受其報的,不受者不度嘛,此即為“定受”也。<br/>
佛之受 不同於眾生之受,有受之形,無受之心。<br/>
眾生之受 是被業力牽引之受,是不得已之受;<br/>
佛之受 是駕馭業力之受,是自在之受。<br/>
宿業凡夫視為猛獸,避之惟恐不及,聖者視為勝緣,受之常感欣樂,此受彼受何啻天壤啊?!<br/>
<br/>
當然,佛受餘殃 也是有條件的,只有當先業之成熟 對眾生的解脫有大利益時,佛方受之,反是則不受也。<br/>
所以老人講大修行人 說還即還,要不還即不還,並非空穴之風,而絕對是真有其事的。<br/>
因一切違逆 皆由自身往昔業緣而來,我說佛之受報為顯現。<br/>
因一切顯現皆為度生之方便,我說佛之受報為示現。<br/>
至於彌陀為什麼於極樂土 可以讓障重凡夫永離惡報,於娑婆界 卻要自遭禍殃,<br/>
除前述之原因外,還有一個理由——順世。<br/>
在極樂是眾生之業力 順於佛之願力,在娑婆是佛之願力 順於眾生之業力。<br/>
前順後順,向有二向,心無二心,總為救度眾生 永出輪回苦海,常享涅槃之樂也!<br/>
<br/>
圓智這廝 連什麼是業果,什麼是妄心余習,以及二者之間 到底是個什麼關系都不知道,<br/>
就敢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地 隨隨便便編出一大堆故事,<br/>
把佛為化度眾生而方便示現的 違逆之報當作妄心 余習的業現而胡擂一氣,<br/>
當真是語不驚人 他死也不肯罷休呀!<br/>
<br/>
<br/>
(注)<br/>
【佛十宿緣】:“據《佛說興起行經》捲上、卷下載,如來眾惡皆盡,萬善普備,然因往劫造眾惡因,無數千歲,無量苦報 猶殘余未盡,於成道後,復償宿報,故說此十宿緣,以示人凡造惡業,果報難逃。”<br/>
十宿緣即:(一)孫陀利謗佛緣,(二)奢彌跋謗佛緣,(三)佛患頭痛緣,(四)佛患骨節煩疼緣,(五)佛患背痛緣,(六)佛被木槍刺腳緣,(七)佛被擲石出血緣,(八)佛被旃沙系盂謗緣,(九)佛食馬麥緣,(十)佛經苦行緣。</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6

文章 新老怪 »

<t>佛以虛空喻藏性,<br/>
以明暗動靜 濁霾映等喻七大之相。<br/>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喻藏性體非七大,而不拒七大發揮。<br/>
所以者何是徵,彼太虛空,喻如來藏 清淨本然之體,即空如來藏。<br/>
日照則明以下,喻藏性隨緣之用,即不空如來藏。<br/>
空體 本非明暗等相,但日照之時,隨日緣則現相;<br/>
雲聚之時,隨雲緣則現暗相;<br/>
風搖之時,隨風緣則現動相;<br/>
雨後天晴曰霽,塵土收斂曰澄,霽澄之時,隨霽澄之緣,則現清相;<br/>
地氣凝聚之時,隨氣緣則現濁相;<br/>
塵土紛飛,隨風雨而下謂之霾,土積之時,隨土緣而成霾相,水澄之時,隨澄緣則現映相;<br/>
虛空本無諸相,而隨日等緣 有明暗等相。喻如來藏,體非七大,但有隨緣之用,故循業發現七大之相。</t>
河中雨
文章: 210
註冊時間: 週四 12月 30, 2021 1:38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7

文章 河中雨 »

<t>何期自性本自清淨!<br/>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br/>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br/>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br/>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br/>
<br/>
緣起 性空 不壞緣起<br/>
<br/>
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br/>
<br/>
不空 空 空不空</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8

文章 新老怪 »

<t>●非空非日,喻七大遍計非實,<br/>
不異空日;喻七大依他幻有。<br/>
七大乃藏性隨緣幻有,相妄性真,<br/>
以其相妄,故無實體,不相為礙;<br/>
以其性真,故能周遍法界,不相陵滅。</t>
河中雨
文章: 210
註冊時間: 週四 12月 30, 2021 1:38 pm

Re: 公案很難懂

#809

文章 河中雨 »

<r>復次,迦葉!真實觀者,<HIGHLIGHT highlight="yellow"><s>[highlight=yellow]</s>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法 無相,但法自無相。不以無願故令法無願,但法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取 、無性故,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自無起、無取、無性。如是觀者,是名 實觀。<e>[/highlight]</e></HIGHLIGHT></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810

文章 新老怪 »

<t>又以地明;<br/>
菩薩循淨色之業,發現實報莊嚴土;<br/>
凡夫循染色之業,發現有漏穢土;<br/>
阿羅漢循即染而淨色之業,發現方便有餘土。<br/>
又阿羅漢,循無漏業,而發現神通妙用之水火風等。<br/>
菩薩循亦有漏亦無漏之業,而發現慈悲風,智慧水,三昧火等。<br/>
凡夫循有漏之業,則發現颶風,以及水、火等災。<br/>
故曰:各各發明,則各各現。<br/>
<br/>
又天人見水,如琉璃寶、為可履行之地;<br/>
人道見水,為可飲食之料;<br/>
餓鬼見水,則是猛火,為彼所燒。<br/>
此皆各循其業,同於一時處,俱現七大之相。<br/>
故曰:若俱發明,則有俱現。</t>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