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est Posts
    Top Active Users
    Newest Users

自在

版主: 寂照世間

入夢打怪

Re: 自在

#81

文章 入夢打怪 »

<t>世界上可以有很多比喻可以說明成佛之道。「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遊戲是人玩的,佛也是人成的,人心都是一個,用遊戲做個比喻,可能會更容易了解。<br/>
<br/>
文|知乎專欄 @如言<br/>
<br/>
行菩薩道 就是練大號<br/>
度眾生 就是帶小號,讓小號成為大號<br/>
成佛 是滿級,並取得GM權限<br/>
成阿羅漢 就是註銷賬號<br/>
修持六度 就是點技能<br/>
增上生 就是加天賦<br/>
精進度 就是連續在線獎勵<br/>
禪定 就是提高技能精巧度<br/>
慈悲 就是友好度、粉絲數<br/>
積累資糧就是攢經驗<br/>
聽聞、思維、禪修 是提高敏捷、智力、MP<br/>
營福、布施、忍辱 是提高力量、HP<br/>
持戒 是穿護甲。犯戒是護甲損耗,懺悔是修復<br/>
神通 是查改代碼<br/>
發心 就是建號<br/>
退心 就是不登陸,AFK<br/>
極樂世界是經驗房<br/>
娑婆世界 是野外<br/>
開悟 是轉職<br/>
學法 是掌握技能<br/>
對境練心 是使用技能<br/>
轉心成功 是正常釋放<br/>
善根啟發 是暴擊<br/>
師法友團隊 是公會<br/>
師父 是團長<br/>
承擔 就是打副本,上有老人,下有小弟<br/>
共修 有團隊經驗獎勵<br/>
隨喜 就是點讚<br/>
<br/>
我執 是boss<br/>
貪、嗔、癡 是大怪<br/>
二十一個煩惱是小怪,大怪小怪一起出場<br/>
《百法明門論》等法相 是怪物圖鑑<br/>
認識怪物是修行的開始<br/>
功德 就是擊退怪物有寶物掉落<br/>
心就是整個服務器<br/>
修行 就是轉心<br/>
<br/>
凡夫,置身於遊戲中,把自己創建的那個角色,是人類或是牛頭人,當成了真的「自己」。一旦角色掉血,自己心裏面就很難過。加滿血,心情也變得愉悅起來。心情隨著遊戲情節而波動。在遊戲裏面,你以為攢夠了1000個金幣買一匹馬就是幸福,但等你真的騎在上面你會發現,自己的鎧甲還是不如別人的高級,自己的裝備還是應該再附上一種特別的屬性才更拉風。幻境的追求就是如此,永無盡頭。<br/>
<br/>
聲聞阿羅漢,認識到這是一場遊戲,不是真實的生活。於是給自己規定了每天上網的時間,克制自己沈迷的程度,逐漸減少了對遊戲內人物和情節的貪著,最終證悟,退出遊戲,關了屏幕,註銷賬號,得到解脫。<br/>
<br/>
菩薩道,跟聲聞一樣,也會想辦法減少沈迷認清真相,但同時菩薩因為慈悲同樣沈迷在其中的其他人,所以暫時不願意離開。菩薩就保持這樣一種「心離、境不離」的態度,在遊戲中繼續生活,一方面對治自己的執著,一方面跟眾生廣結善緣,用各種方法來接近他們,跟他們講述自己覺悟到的事實。可想而知,在這樣不斷在遊戲中修煉的緣故,菩薩在遊戲裏面,經驗越來越多,等級越來越高,金錢越來越充足,地位越來越高。最終,當他自覺和覺他的工作都抵達圓滿的時候,就成了佛,所謂覺者。<br/>
<br/>
所以要說空性,羅漢也知道。但是要說對空性在緣起中的體會,那就沒辦法跟佛比。畢竟,覺悟到遊戲是假的,工作量還不算太大。而既知道遊戲是假的,又了知遊戲中的每個數據、獲得遊戲中的每一項成就、完成遊戲中的每個任務,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了。</t>
訪客

Re: 自在

#82

文章 訪客 »

<r><QUOTE author="入夢打怪" post_id="49155" time="1630651621"><s>[quote=入夢打怪 post_id=49155 time=1630651621]</s>
世界上可以有很多比喻可以說明成佛之道。「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遊戲是人玩的,佛也是人成的,人心都是一個,用遊戲做個比喻,可能會更容易了解。<br/>
<br/>
文|知乎專欄 @如言<br/>
<br/>
行菩薩道 就是練大號<br/>
度眾生 就是帶小號,讓小號成為大號<br/>
成佛 是滿級,並取得GM權限<br/>
成阿羅漢 就是註銷賬號<br/>
修持六度 就是點技能<br/>
增上生 就是加天賦<br/>
精進度 就是連續在線獎勵<br/>
禪定 就是提高技能精巧度<br/>
慈悲 就是友好度、粉絲數<br/>
積累資糧就是攢經驗<br/>
聽聞、思維、禪修 是提高敏捷、智力、MP<br/>
營福、布施、忍辱 是提高力量、HP<br/>
持戒 是穿護甲。犯戒是護甲損耗,懺悔是修復<br/>
神通 是查改代碼<br/>
發心 就是建號<br/>
退心 就是不登陸,AFK<br/>
極樂世界是經驗房<br/>
娑婆世界 是野外<br/>
開悟 是轉職<br/>
學法 是掌握技能<br/>
對境練心 是使用技能<br/>
轉心成功 是正常釋放<br/>
善根啟發 是暴擊<br/>
師法友團隊 是公會<br/>
師父 是團長<br/>
承擔 就是打副本,上有老人,下有小弟<br/>
共修 有團隊經驗獎勵<br/>
隨喜 就是點讚<br/>
<br/>
我執 是boss<br/>
貪、嗔、癡 是大怪<br/>
二十一個煩惱是小怪,大怪小怪一起出場<br/>
《百法明門論》等法相 是怪物圖鑑<br/>
認識怪物是修行的開始<br/>
功德 就是擊退怪物有寶物掉落<br/>
心就是整個服務器<br/>
修行 就是轉心<br/>
<br/>
凡夫,置身於遊戲中,把自己創建的那個角色,是人類或是牛頭人,當成了真的「自己」。一旦角色掉血,自己心裏面就很難過。加滿血,心情也變得愉悅起來。心情隨著遊戲情節而波動。在遊戲裏面,你以為攢夠了1000個金幣買一匹馬就是幸福,但等你真的騎在上面你會發現,自己的鎧甲還是不如別人的高級,自己的裝備還是應該再附上一種特別的屬性才更拉風。幻境的追求就是如此,永無盡頭。<br/>
<br/>
聲聞阿羅漢,認識到這是一場遊戲,不是真實的生活。於是給自己規定了每天上網的時間,克制自己沈迷的程度,逐漸減少了對遊戲內人物和情節的貪著,最終證悟,退出遊戲,關了屏幕,註銷賬號,得到解脫。<br/>
<br/>
菩薩道,跟聲聞一樣,也會想辦法減少沈迷認清真相,但同時菩薩因為慈悲同樣沈迷在其中的其他人,所以暫時不願意離開。菩薩就保持這樣一種「心離、境不離」的態度,在遊戲中繼續生活,一方面對治自己的執著,一方面跟眾生廣結善緣,用各種方法來接近他們,跟他們講述自己覺悟到的事實。可想而知,在這樣不斷在遊戲中修煉的緣故,菩薩在遊戲裏面,經驗越來越多,等級越來越高,金錢越來越充足,地位越來越高。最終,當他自覺和覺他的工作都抵達圓滿的時候,就成了佛,所謂覺者。<br/>
<br/>
所以要說空性,羅漢也知道。但是要說對空性在緣起中的體會,那就沒辦法跟佛比。畢竟,覺悟到遊戲是假的,工作量還不算太大。而既知道遊戲是假的,又了知遊戲中的每個數據、獲得遊戲中的每一項成就、完成遊戲中的每個任務,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了。
<e>[/quote]</e></QUOTE>
夢中打怪<br/>
層層疊疊<br/>
見怪不怪<br/>
自己最怪</r>
寂照世間
文章: 2626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自在

#83

文章 寂照世間 »

<r><QUOTE author="入夢打怪" post_id="49155" time="1630651621"><s>[quote=入夢打怪 post_id=49155 time=1630651621]</s>
世界上可以有很多比喻可以說明成佛之道。「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遊戲是人玩的,佛也是人成的,人心都是一個,用遊戲做個比喻,可能會更容易了解。<br/>
<br/>
文|知乎專欄 @如言<br/>
<br/>
行菩薩道 就是練大號<br/>
度眾生 就是帶小號,讓小號成為大號<br/>
成佛 是滿級,並取得GM權限<br/>
成阿羅漢 就是註銷賬號<br/>
修持六度 就是點技能<br/>
增上生 就是加天賦<br/>
精進度 就是連續在線獎勵<br/>
禪定 就是提高技能精巧度<br/>
慈悲 就是友好度、粉絲數<br/>
積累資糧就是攢經驗<br/>
聽聞、思維、禪修 是提高敏捷、智力、MP<br/>
營福、布施、忍辱 是提高力量、HP<br/>
持戒 是穿護甲。犯戒是護甲損耗,懺悔是修復<br/>
神通 是查改代碼<br/>
發心 就是建號<br/>
退心 就是不登陸,AFK<br/>
極樂世界是經驗房<br/>
娑婆世界 是野外<br/>
開悟 是轉職<br/>
學法 是掌握技能<br/>
對境練心 是使用技能<br/>
轉心成功 是正常釋放<br/>
善根啟發 是暴擊<br/>
師法友團隊 是公會<br/>
師父 是團長<br/>
承擔 就是打副本,上有老人,下有小弟<br/>
共修 有團隊經驗獎勵<br/>
隨喜 就是點讚<br/>
<br/>
我執 是boss<br/>
貪、嗔、癡 是大怪<br/>
二十一個煩惱是小怪,大怪小怪一起出場<br/>
《百法明門論》等法相 是怪物圖鑑<br/>
認識怪物是修行的開始<br/>
功德 就是擊退怪物有寶物掉落<br/>
心就是整個服務器<br/>
修行 就是轉心<br/>
<br/>
凡夫,置身於遊戲中,把自己創建的那個角色,是人類或是牛頭人,當成了真的「自己」。一旦角色掉血,自己心裏面就很難過。加滿血,心情也變得愉悅起來。心情隨著遊戲情節而波動。在遊戲裏面,你以為攢夠了1000個金幣買一匹馬就是幸福,但等你真的騎在上面你會發現,自己的鎧甲還是不如別人的高級,自己的裝備還是應該再附上一種特別的屬性才更拉風。幻境的追求就是如此,永無盡頭。<br/>
<br/>
聲聞阿羅漢,認識到這是一場遊戲,不是真實的生活。於是給自己規定了每天上網的時間,克制自己沈迷的程度,逐漸減少了對遊戲內人物和情節的貪著,最終證悟,退出遊戲,關了屏幕,註銷賬號,得到解脫。<br/>
<br/>
菩薩道,跟聲聞一樣,也會想辦法減少沈迷認清真相,但同時菩薩因為慈悲同樣沈迷在其中的其他人,所以暫時不願意離開。菩薩就保持這樣一種「心離、境不離」的態度,在遊戲中繼續生活,一方面對治自己的執著,一方面跟眾生廣結善緣,用各種方法來接近他們,跟他們講述自己覺悟到的事實。可想而知,在這樣不斷在遊戲中修煉的緣故,菩薩在遊戲裏面,經驗越來越多,等級越來越高,金錢越來越充足,地位越來越高。最終,當他自覺和覺他的工作都抵達圓滿的時候,就成了佛,所謂覺者。<br/>
<br/>
所以要說空性,羅漢也知道。但是要說對空性在緣起中的體會,那就沒辦法跟佛比。畢竟,覺悟到遊戲是假的,工作量還不算太大。而既知道遊戲是假的,又了知遊戲中的每個數據、獲得遊戲中的每一項成就、完成遊戲中的每個任務,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了。
<e>[/quote]</e></QUOTE>

蠻不錯的比喻<br/>
精闢的見解,敏銳的觀察力<br/>

<QUOTE><s>[quote]</s>凡夫,置身於遊戲中,把自己創建的那個角色,是人類或是牛頭人,當成了真的「自己」。一旦角色掉血,自己心裏面就很難過。加滿血,心情也變得愉悅起來。心情隨著遊戲情節而波動。在遊戲裏面,你以為攢夠了1000個金幣買一匹馬就是幸福,但等你真的騎在上面你會發現,自己的鎧甲還是不如別人的高級,自己的裝備還是應該再附上一種特別的屬性才更拉風。幻境的追求就是如此,永無盡頭。<e>[/quote]</e></QUOTE>
把遊戲中的人物角色,誤認為真的,當作自己。<br/>
就是六祖所說的。一切迷人,不識夢幻虛假,故枉受輪迴。<br/>

<QUOTE><s>[quote]</s>菩薩道,跟聲聞一樣,也會想辦法減少沈迷認清真相,但同時菩薩因為慈悲同樣沈迷在其中的其他人,所以暫時不願意離開。菩薩就保持這樣一種「心離、境不離」的態度,在遊戲中繼續生活,一方面對治自己的執著,一方面跟眾生廣結善緣,用各種方法來接近他們,跟他們講述自己覺悟到的事實。可想而知,在這樣不斷在遊戲中修煉的緣故,菩薩在遊戲裏面,經驗越來越多,等級越來越高,金錢越來越充足,地位越來越高。最終,當他自覺和覺他的工作都抵達圓滿的時候,就成了佛,所謂覺者。
<e>[/quote]</e></QUOTE>
般若大乘的菩薩道,是所謂的:<br/>
如夢見生死,覺悟即解脫。<br/>
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br/>
以及知是空花,即無輪轉。<br/>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br/>
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br/>
<br/>
遊戲是假的,遊戲中的人物角色是假的,了悟是遊戲中的人物角色,<br/>
這叫作知是空花,即無輪轉。<br/>
又叫作知幻即離,離幻即覺。<br/>
<br/>
而諸佛與一切眾生,同一性相,一體不異。<br/>
因此覺醒覺悟後,回歸一心,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br/>
即是所謂的萬法歸一。</r>
寂照世間
文章: 2626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自在

#84

文章 寂照世間 »

<r><QUOTE><s>[quote]</s>所以要說空性,羅漢也知道。但是要說對空性在緣起中的體會,那就沒辦法跟佛比。畢竟,覺悟到遊戲是假的,工作量還不算太大。而既知道遊戲是假的,又了知遊戲中的每個數據、獲得遊戲中的每一項成就、完成遊戲中的每個任務,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了。 <e>[/quote]</e></QUOTE>

所以,禪宗也是我們可以參考與借鑑的。<br/>
禪宗的禪師,見性即成佛。<br/>
也就是說,覺悟到遊戲是假的,禪師就能解脫自在,見性成佛了。<br/>
從此之後,保任的牧牛。<br/>
然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br/>
然後,一切業障本自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br/>
然後,平等如夢幻,兩邊三際斷。<br/>
然後,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為什麼?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br/>
哦,還有。一切有為法,如遊戲..<br/>
如入夢打怪..</r>
訪客

Re: 自在

#85

文章 訪客 »

<t>網路成迷<br/>
真是麻煩</t>
訪客

Re: 自在

#86

文章 訪客 »

<t>己悥成就,境離 心不離,自度空寂,難解難捨;<br/>
自性自度,心離 境不離,生滅 滅已,寂滅為樂‧‧‧‧‧‧</t>
寂照世間
文章: 2626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自在

#87

文章 寂照世間 »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49164" time="1630660589"><s>[quote=訪客 post_id=49164 time=1630660589]</s>
己悥成就,境離 心不離,自度空寂,難解難捨;<br/>
自性自度,心離 境不離,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e>[/quote]</e></QUOTE>

世間如幻似夢,人事物你我他如夢似幻<br/>
知是空花,即無輪轉<br/>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br/>
知夢即離,離夢即覺<br/>
<br/>
講再多,不如老實的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br/>
直到有一天<br/>
如大夢初醒<br/>
<br/>
然後,夢中花開.有境是夢幻,夢中花滅.無境是夢幻。<br/>
有無皆是夢幻,故為不二。不二即平等,平等即生死涅槃不異。<br/>
所以,經言。如夢見生死,覺悟即解脫。<br/>
<br/>
生死如夢,故知夢即離。<br/>
涅槃如夢,故知夢即離。<br/>
離生死境,離涅槃境,是名離境即解脫。</r>
訪客

Re: 自在

#88

文章 訪客 »

<t>無間夢境有解嗎?</t>
寂照世間
文章: 2626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自在

#89

文章 寂照世間 »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49286" time="1630744117"><s>[quote=訪客 post_id=49286 time=1630744117]</s>無間夢境有解嗎?<e>[/quote]</e></QUOTE>
知幻即離,知夢即離。<br/>
<br/>
了知如夢幻泡影,就是解。<br/>
此知是覺悟的知道,是了知。<br/>
<br/>
【《妄盡還源觀講記.第一集》<br/>
2008/11/14台灣華藏電視台 檔名:12-047-0001<br/>
<URL url="https://bodhicitta.freeddns.org/viewtopic.php?f=3&t=42266"><LINK_TEXT text="viewtopic.php?f=3&t=42266">https://bodhicitta.freeddns.org/viewtopic.php?f=3&t=42266</LINK_TEXT></URL><br/>
<br/>
【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br/>
<br/>
這個比喻好。我們生病才去找藥,如果沒有病,沒有病就沒有藥。所以病跟藥是相對興起的,有病你才找藥,對治病的就稱之為藥。同樣一個道理,『妄生』才有『智立』,如果沒有妄,智也就沒有了。<br/>
這個智是什麼?我們將來講到三細六粗裡面,這就是六粗相的頭一個,智相。<br/>
這個智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知識。要知道,清淨心裡頭沒有知識,有什麼?有智慧。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知識是從分別生的,智慧不是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只要把障礙除掉,智慧就現前。<br/>
佛在《華嚴經.出現品》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難得。如來是自性,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現在就是佛。我們跟佛差別怎麼那麼大?<br/>
佛能說《華嚴經》,我們今天聽都聽不懂,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br/>
差別,佛也說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br/>
這就說明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在這個地方用一個字,就是「妄」。<COLOR color="#800000"><s>[color=#800000]</s>你怎麼會生起這個東西出來?這個東西怎麼生的?為什麼我們會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幾時生的?從哪裡生的?<br/>
很多學佛的人都不免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尋求,那就壞了,你沒有把世尊的話裡頭重要的意思聽懂。<e>[/color]</e></COLOR><br/>
重要的意思是什麼?妄!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追究。你還追究什麼理由我起心動念?我幾時起心動念?那就是妄中再加上妄,你永遠回不了頭。<br/>
知道妄就不要理它,把它放下就沒事,你就還源,這是佛講的話的真實義,你沒有聽懂,你聽錯了。】<br/>
<br/>
在作惡夢的時候<br/>
如夢中的自己得了癌症,那麼,應該如何治病?<br/>
<br/>
知夢即離,離夢即覺。<br/>
直接覺醒.覺悟就好了,直接從夢中覺醒,了解只是個夢,就是治病了。<br/>
<br/>
因此,如夢見生死,覺悟即解脫。<br/>
夢裏明明有六趣大千,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br/>
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br/>
了悟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br/>
為什麼可以度一切苦?<br/>
因為,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即能無所住,無所求。<br/>
<br/>
妄,就是假的。<br/>
夢,就是假的,夢中人是假的,夢中的病是假的。<br/>
知道人與病都是假的,就是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此生死。<br/>
<br/>
夢中的病是假的,比較容易明白。<br/>
但夢中的人是假的,這個要用比喻才好明白。<br/>
<br/>
譬如昨晚,作了一個夢。<br/>
夢中的自己,變成了阿難尊者。<br/>
而夢中的阿難的身心,都是假的。夢中所見的印度,也是假的。<br/>
<br/>
知是空花,知道自己這個阿難如同空花,只是夢中人,所以,亦無身心<br/>
受彼生死。即無輪轉,心即沒有起伏輪轉。<br/>
夢中的阿難,不是阿難,假名阿難。<br/>
夢中阿難的身心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r>
寂照世間
文章: 2626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自在

#90

文章 寂照世間 »

<t>慧律法師曾說。如果沒有隔陰之迷,下一世還可以記得這世的經驗。<br/>
那麼,他不怕六道輪迴。其實可以不去西方極樂世界。<br/>
<br/>
為什麼?<br/>
因為,他已經開悟,已經度一切苦厄了。<br/>
已經了悟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大夢初醒。<br/>
可以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br/>
就是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br/>
<br/>
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即得解脫。<br/>
<br/>
但因為,可能會有隔陰之迷,所以,他沒把握。<br/>
下輩子,如果沒有這一世的記憶,忘掉了般若波羅蜜,那麼,就需要從頭再來。<br/>
但是,如果還有記憶,那麼,生死已經對法師無能為力了。</t>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