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先從本體上說,為什麼習氣 既是種子的氣分,亦是種子的同體、異名。<br/>
咱們以檀香木為喻,木頭的香味 來自於其內所含的香質,<br/>
木頭好比阿賴耶識,香質 就好比種子。<br/>
木頭不管燃不燃燒,它的香氣 都會向外溢散,這個隱隱溢出的香氣 即是香質的 氣分。<br/>
香氣與香質 雖然狀態不同,但本質上並非二物,<br/>
前者只是後者的一種微細的發散,只是從作用的表現上 於同體而安立了兩個異名而已。<br/>
習氣與種子的關系亦如是,本質為一體,因作用表現之不同 而安立了兩個異名。<br/>
<br/>
<E>:mrgreen:</E> <br/>
木頭 好比阿賴耶識,<br/>
香質 就好比種子。<br/>
香氣 即是香質的 氣分</r>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四科文中,科科皆云,本如來藏。七大文中,一一皆言如來藏性,清淨本然。<br/>
●然則,藏性之外,應更無別法;云何現今忽生 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br/>
山河大地是無情世界,諸有為相是有情眾生。<br/>
世界有成住壞空,眾生有生老病死。<br/>
世界空已復成,眾生死後再生,故曰次第選流終而復始。<br/>
●滿慈之意,既四科七大,一一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更無差別,云何復有 山河大地等 生滅雜染之相?豈非理違於事?<br/>
●殊不知藏性不變,而能隨緣,不防於無同異中,熾然成異。<br/>
此等異相,如空華水月,鏡像燈影,當體即空;空故 仍然清淨本然。<br/>
佛開示 <br/>
陰入處界 本如來藏,是即事即理;<br/>
清淨本然,而幻現諸相,是即理即事。<br/>
●滿慈執 空藏不變之體,而迷 不空藏隨緣之用,故有此疑。</t>
●然則,藏性之外,應更無別法;云何現今忽生 山河大地 諸有為相。<br/>
山河大地是無情世界,諸有為相是有情眾生。<br/>
世界有成住壞空,眾生有生老病死。<br/>
世界空已復成,眾生死後再生,故曰次第選流終而復始。<br/>
●滿慈之意,既四科七大,一一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更無差別,云何復有 山河大地等 生滅雜染之相?豈非理違於事?<br/>
●殊不知藏性不變,而能隨緣,不防於無同異中,熾然成異。<br/>
此等異相,如空華水月,鏡像燈影,當體即空;空故 仍然清淨本然。<br/>
佛開示 <br/>
陰入處界 本如來藏,是即事即理;<br/>
清淨本然,而幻現諸相,是即理即事。<br/>
●滿慈執 空藏不變之體,而迷 不空藏隨緣之用,故有此疑。</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一乘寂滅場地,指一真法界,不生不滅之本覺果體。梵語真阿練若,又名阿蘭若,譯云離喧鬧處,亦名寂靜處。<br/>
凡夫 以有聲為喧鬧,無聲為寂靜;<br/>
二乘 以生死為喧鬧,以涅槃為寂靜;<br/>
菩薩 以二邊為喧鬧;以中道為寂靜。<br/>
●殊不知一切法 本來寂靜,不但涅槃寂靜,生死亦寂靜;不但菩提寂靜,煩惱亦寂靜。<br/>
若但境靜,不名真阿練若,必須了知 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方名真阿練若。<br/>
●若見有修有證,不名正修,要達萬法唯心,本無生滅,以此不生不滅之心 為修因,方名正修。方可契證不生不滅之本覺果體。<br/>
依果起因,由因契果,是名正修行處。</t>
凡夫 以有聲為喧鬧,無聲為寂靜;<br/>
二乘 以生死為喧鬧,以涅槃為寂靜;<br/>
菩薩 以二邊為喧鬧;以中道為寂靜。<br/>
●殊不知一切法 本來寂靜,不但涅槃寂靜,生死亦寂靜;不但菩提寂靜,煩惱亦寂靜。<br/>
若但境靜,不名真阿練若,必須了知 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方名真阿練若。<br/>
●若見有修有證,不名正修,要達萬法唯心,本無生滅,以此不生不滅之心 為修因,方名正修。方可契證不生不滅之本覺果體。<br/>
依果起因,由因契果,是名正修行處。</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既立能所,心境相對,遂因異於彼 熾然成異之異相境界,而立一種同相之虛空。<br/>
由於虛空之同,以及境界相之異,一同一異;<br/>
互相發明,復成立一種,無同無異之眾生相。<br/>
眾生相貌各異 謂之無同;<br/>
眾生覺知本同 故曰無異。<br/>
1如是熾然成異之 境界相,為成立世界之始因;<br/>
2因異立同之 同相,為幻生虛空之根本;<br/>
3同異發明之 眾生相,為眾生相續之原因。<br/>
●空、界、眾生,無不皆從自心幻生,還復擾亂自心,故曰如是擾亂。<br/>
此即前文:「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成色,色雜妄想,想相成身。」</t>
由於虛空之同,以及境界相之異,一同一異;<br/>
互相發明,復成立一種,無同無異之眾生相。<br/>
眾生相貌各異 謂之無同;<br/>
眾生覺知本同 故曰無異。<br/>
1如是熾然成異之 境界相,為成立世界之始因;<br/>
2因異立同之 同相,為幻生虛空之根本;<br/>
3同異發明之 眾生相,為眾生相續之原因。<br/>
●空、界、眾生,無不皆從自心幻生,還復擾亂自心,故曰如是擾亂。<br/>
此即前文:「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成色,色雜妄想,想相成身。」</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r>無心非是道<br/>
<br/>
<br/>
去年海南那位叫大手的朋友 對無心是不是道的問題 好生忙活了一陣,說:“無喜無嗔無動無搖的覺心,正是無始無明,不是本覺真心。”雖說這位兄弟自己的眼神並不好,平日里看什麼都顛三倒四的,但這句話 說得卻也在理,因為無心 確實真的並非是道。當然,如果把“覺心”改為覺知心,意思就更精確了。<br/>
“無心非是道”,是說單純息心泯念,一物不思,百事不想,並非是道。<br/>
永明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設問曰:“萬行統惟無念,今見善見惡,願離願成,疲役身心,豈當為道?<br/>
答:此離念而求無念,尚未得真無念,況念無念 而無閡乎?”<br/>
無心不是道 雖然是個很簡單的命題,但以無心為道 又實在是很多學人 都易犯的錯誤,<br/>
《六祖壇經》上即記載有兩個著名案例。<br/>
第一個是臥輪,把一念不生,百無所想,對境傻坐 當作菩提正覺;<br/>
第二個是智隍,庵居長坐積二十年,把個有漏禪樂 當作正受。<br/>
自從六祖棒打二人之後,在漢土公然鼓吹傳播 無念即菩提,無思即解脫的人 似乎是沒有了,但這種思想觀念 卻並未就此滅絕。<br/>
非但未滅絕,有的人居然還將之擎出國門,跑到境外發揚光大!此人就是神秀禪師的三傳弟子,大乘和尚摩訶衍。<br/>
<br/>
摩訶衍說自己有六個師父,其中兩個叫惟正和保堂無住,這二人都是普寂禪師的弟子,而普寂的師父就是神秀。禪宗自第六代南北分宗之後,北宗雖只落得個漸宗之名,可所傳的畢竟是達摩一系的正宗禪法,法脈中也出過人才。當年參究烏臼和尚的定州僧,與摩訶衍就是同輩師兄弟,你看人家亮出的工夫,可有半點含糊?<br/>
要說這摩訶衍同志 可真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他宣揚的無念和尚 宗在漢地從來沒鬧出什麼大的動靜,倒是在西南邊陲的吐番國 掀起了滔天巨浪。我以前對摩訶衍的言論和“事蹟”所知不多,只聽說他在西藏 傳了半天禪法,後來辨經辨輸了,讓人給哄了回來。後來在益希彭彭措堪布所著的《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一書中,看到有關其見地與主張,在藏地傳法活動經歷,以及與印度的蓮花戒論師 辯論的經過等情況之介紹,才明白他讓人家趕出來 實在是一點也不冤。<br/>
<br/>
據說摩訶衍曾著有五部論著:《不修正法 睡可成佛論》、《禪定睡眠論》、《離諍論禪定復書》、《見之表面》、《八十種經根據論》。這五部論 宣揚一開始就不用分別作意,不用觀修法界本性,不用積資懺罪,只需放鬆不憶念,於床上禪坐,如睡覺般不作意,即可明悟自心,坐見本性。並說這是漢地禪宗祖師 宣說的頓門,是禪宗殊勝的不共同修法。他認為:“萬法都是分別心造的,作善不善業,,其結果不外乎 往善趣和惡趣二途,仍未解脫生死輪迴,而且是成佛的障礙。譬如黑白兩雲,任何一種雲 都是遮蔽天空的。須都不作意,由任何也不思想 而完全解脫生死輪迴。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別、不去觀察,即是無緣,這與一時頓入十地無異。”<br/>
憑心而論,摩訶衍的這番見地 實在不怎麼樣,當印度的蓮花戒論師 依據教證、理證展開辯論時,他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br/>
他自己讓人家哄走也就算了,卻無端地還帶累了禪宗,帶累了整個漢地佛教。在那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藏地對漢傳佛教,對禪宗都有很大的偏見,認為整個漢地 沒有真正的佛教,該同志這玩笑 開得可就有點太大了。<br/>
<br/>
照理說經過如此一番批判,這種錯以心靜為真如、無念即般若的邪見 應該不會再有市場了,但實際情況 並非如此。據薩迦班智達等人說,在藏地主張一切時中 都不應執著的主要有三類人:<br/>
一是摩訶衍的無念和尚宗;<br/>
二是噶舉派部分未證悟的弟子,他們認為大手印修法 不分暫時與究竟,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執著,否則會對真正的止觀雙運修法 構成障礙;<br/>
三是寧瑪巴部分未證悟的弟子,他們也認為 脩大圓滿時 不分初學者與聖者,利根與鈍根,一切應無執著。顯然這後兩種人 與摩訶衍並無關係,他們的錯誤知見 都是在大乘和尚宗被批判以後才產生的。<br/>
大家不要以為 那種知見都是古人的事,與我沒什麼干係,須知類似的情況 在漢地自古即在在皆有,現而今暗持臥輪、智隍、摩訶衍見解者,更彼彼皆是,至於你是不是真的沒有,嘿嘿!你就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吧。你看智隍 早年曾經親近五祖,是個見過大場面的人,但依然不免落向鬼窟裡去。至於噶舉和寧瑪,也都是真正的名門正派,都有系統嚴整的思想體系和清淨純正的傳承,可是依然 不能避免自己的弟子 生起邪知邪見。<br/>
所以,雖說無心非道 是個地球人 都知道的老生常談問題,俺今天還是想 拿它再說說事。<br/>
<br/>
以無心為道、無念為菩提之人,其第一個錯誤的根源,即在只知道 有枝末無明,而不知道有根本無明;<br/>
只知道有思量分別 而起的枝末無明,不知道有非思量分別 而起的根本無明,<br/>
錯以為熄滅枝末無明 既是熄滅一切無明。<br/>
在前邊講心性的時候 我已經說得很清楚,菩薩的根本智 與凡夫的根本無明,都是在始覺位的第一念 上自然產生的。<br/>
這一念非常微細,微細到你我自己表層的主觀意識 根本就感覺不到它的存在。<br/>
我們表層意識 能夠感受與覺察的,只是由根本無明 所派生出的枝末無明。<br/>
因此,當他們遍尋 自己的心內心外,只能搜羅到貪、嗔、痴和身、邊、邪等五鈍五利這些枝末無明,以為枝末無明 既是根本無明,以為只要息滅貪、嗔、癡等大小、粗細煩惱,既是真心展現,只要讓自己的心空 空靈靈地 什麼都不思不想,既是菩提正覺。<br/>
就好像不識水性之人,錯以為見到波浪 是見為水之相,當波浪止息時 即見到了水性,殊不知依然是 在水的相上打轉轉。<br/>
<br/>
根本無明 與枝末無明,如河中的水 與水上的波,波從水生,水因波顯,<br/>
息波不能滅水,止心 當然也不能除惑。<br/>
也許十地菩薩 和凡夫的表層意識 處於“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別、不去觀察”的狀態時,彼此內心的覺受 真的無異,但深層的俱生意識 卻是完全不同的。<br/>
就像一個鹹水湖 和一個淡水湖,即使湖面不起波浪,彼此的味道 也還是不一樣的。<br/>
以為無心 即是道者,就是只看見湖水有生波 與不生波的差別,卻不知道還有鹹與不鹹的差別。<br/>
前者只是表象,後者才是本質。<br/>
因此說,小乘與大乘心地上的區別 在於能不能認識根本無明,菩薩與凡夫心地上的區別 在於能不能 將根本無明轉化為根本智慧。<br/>
<br/>
根本無明 從其於心識所生之作用 與顯現之理而言,表現為三惑、四緣:<br/>
生起未證本性之識,名為同性無明;<br/>
未了知本性,名為俱生無明;<br/>
執著外境,名為遍計無明。<br/>
此三無明,即一識之不同反體,此與三身是一心 不同反體是一樣的道理。<br/>
彼等之理,稱為因緣;<br/>
顯現外境,為所緣緣;<br/>
顯現有境,為增上緣;<br/>
彼等同時,為等無間緣。如果以之與枝末無明做比對,則有如下一些差別:<br/>
無始對有始、無間對有間、不能覺察對能覺察,等等。<br/>
吾等學人於此細節 不可不察!<br/>
<br/>
以無心為道、無念為菩提之人,其第二個錯誤的根源,即在於錯誤地 認識心性,以為空空落落地 什麼都不思不想,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br/>
其實不思不想 只是暫時止歇了 作意的思量分別心,百作意的自性分別心 並未止歇。<br/>
前一篇我曾說過 某些中觀學人的錯誤,是錯把破除一切“有”見當作證悟的空性,把知見誤作為見地。<br/>
這些人正好相反,把覺知心的靈明澄清狀態 當作心的本性,把虛妄的覺受 當作真實的證悟,這種錯誤 大多發生在禪宗、寧瑪、噶舉等秉持甚深實相見的教派中。<br/>
那些教派常常用 直指人心的方式 接引後學,讓學人識取、認知自己心中 離念的靈知,以證悟真如實相。<br/>
但是語言所能傳遞,永遠是概念不是真實,是標月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br/>
不管為師的如何上指下示,左拈右提,學人能夠直接感知,直接面對的,永遠都是自心的表象,而不是自心的本性。根基相應者,可以突破言詞和概念的束縛而悟入真實,根基不契者,則難免不被他人舌頭所瞞,墮入無心無念的死水潭中。這不是為師的無能,而是你自己的習染太厚,是你自己的本命真君 埋藏得太深。<br/>
<br/>
昔年慧能 南逃途中被慧明追及,乃點化彼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慧明聽到這話 當下就悟了,那是他根基相契,因緣已到。假如當時路邊草窠裡還藏著盜法之人,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 即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把個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的無念心 當作個大寶貝藏起來,只怕無念的和尚宗 也就等不到摩訶衍去創立了。<br/>
禪宗傳法 一般比較隨機,手段亦靈活多樣,錯認光景的情況雖然有,但還不是很嚴重。<br/>
而寧瑪和噶舉傳法的內容 大多比較正面,方式也比較正規,弟子們的問題 似乎就要多些。<br/>
我曾經尋問學大圓滿的人:“人們都說修學大圓滿 證悟心性很容易,你們上師給弟子傳竅訣時,能當下證悟心性的人 多不多?”對方說:“傳竅訣時,在上師的加持下,每個人都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心性,但如果事後 不注意看護,也會丟失掉。”<br/>
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他所說的認識,只是一種相似的認知,而不是真實的證悟,與摩訶衍的見解本質上 大同小異。<br/>
後來我見到他上師的翻譯 迦那伽羅仁波切(漢文名高文軍,是大圓滿的真實證悟者)又問道:“您侍奉上師這些年來,經您口譯得竅訣者早已盈千,象您那樣於聽聞竅訣的當下 就能證悟大圓滿的人多不多?”他說與他同樣情況的藏人中有,漢人則一個都沒有。<br/>
因為證悟大圓滿 既是證悟初地,即使再沉穩的人,當心中發起極喜的歡樂時,也一定會不自覺流露出來的。這樣看來,那些以為得到竅訣時 即已認識心性的漢族弟子,沒有一個真正證悟了自己的心性。<br/>
<br/>
法王如意寶在《竅訣寶藏海》中也說:自己前一年 給覺姆們指示心性時,認為她們都已經認識了自己的心性,可現在看來 很多人並沒有認識。這些人如果對自己的見解 能有清醒認識,於聽聞竅訣後 按照上師的教導 繼續禪修,實證大圓滿 也許並非難事,否則難免落得個泡影漢,成為個知解宗徒。<br/>
<br/>
明白無心非道,只是知其然,這個別說大手大腳們知道,小手小腳們也知道,有關的話題祖師們早就說過N回了。知道無心 為什麼不是道,是知其所以然,這個大小手腳們 知道的恐怕就不多了。進而知道 無心雖然不是道,但卻可以 成為入道的門徑,成為解脫之方便的人可能就更少了。<br/>
<br/>
眾生墮入生死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能夠解脫輪迴的,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br/>
菩提只能心上悟,般若也只能心上求,那麼心 又從何處生?<br/>
當然要由念生,無念則無心嘛!<br/>
不管是誰,只要生心 就必有念,要么是有造作念頭之心,要么是無第造作念頭之心。<br/>
就像水,要么流動,要么靜止,絕不會有第三種狀態存在。<br/>
所以佛所傳授的修持法門,也只有有心 與無心兩大類,<br/>
如果你真懂無心的好處,“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非但不是 什麼害命的毒藥,實在就是悟心的殊勝方便。<br/>
因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br/>
你作意、分別、觀察,它是夢幻泡影,<br/>
你不作意、分別、觀察,它還是夢幻泡影。<br/>
既然恁麼不恁麼 它總是夢幻泡影,不恁麼比恁麼 顯然輕巧容易多了。<br/>
<br/>
你看《圓覺經》先講未入地者、已入地者 和如來三種隨順覺性,然後總結說:“善男子,但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 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br/>
而不息滅、不了知、不辨真實的 最勝方便,就是一個“不理睬”!<br/>
所以說大蟲爺爺 才是深契佛心,而大手只知出東門向西走 是高家莊,<br/>
卻不知出東門向西走 也是高家莊<br/>
。只有半瓶子醋 卻時不時地扯開嗓子瞎嚷嚷,呵呵!<br/>
這種人一看就是個 沒見過大場面的生瓜蛋子。<br/>
<br/>
<E>:mrgreen:</E>“不理睬”!</r>
<br/>
<br/>
去年海南那位叫大手的朋友 對無心是不是道的問題 好生忙活了一陣,說:“無喜無嗔無動無搖的覺心,正是無始無明,不是本覺真心。”雖說這位兄弟自己的眼神並不好,平日里看什麼都顛三倒四的,但這句話 說得卻也在理,因為無心 確實真的並非是道。當然,如果把“覺心”改為覺知心,意思就更精確了。<br/>
“無心非是道”,是說單純息心泯念,一物不思,百事不想,並非是道。<br/>
永明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設問曰:“萬行統惟無念,今見善見惡,願離願成,疲役身心,豈當為道?<br/>
答:此離念而求無念,尚未得真無念,況念無念 而無閡乎?”<br/>
無心不是道 雖然是個很簡單的命題,但以無心為道 又實在是很多學人 都易犯的錯誤,<br/>
《六祖壇經》上即記載有兩個著名案例。<br/>
第一個是臥輪,把一念不生,百無所想,對境傻坐 當作菩提正覺;<br/>
第二個是智隍,庵居長坐積二十年,把個有漏禪樂 當作正受。<br/>
自從六祖棒打二人之後,在漢土公然鼓吹傳播 無念即菩提,無思即解脫的人 似乎是沒有了,但這種思想觀念 卻並未就此滅絕。<br/>
非但未滅絕,有的人居然還將之擎出國門,跑到境外發揚光大!此人就是神秀禪師的三傳弟子,大乘和尚摩訶衍。<br/>
<br/>
摩訶衍說自己有六個師父,其中兩個叫惟正和保堂無住,這二人都是普寂禪師的弟子,而普寂的師父就是神秀。禪宗自第六代南北分宗之後,北宗雖只落得個漸宗之名,可所傳的畢竟是達摩一系的正宗禪法,法脈中也出過人才。當年參究烏臼和尚的定州僧,與摩訶衍就是同輩師兄弟,你看人家亮出的工夫,可有半點含糊?<br/>
要說這摩訶衍同志 可真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他宣揚的無念和尚 宗在漢地從來沒鬧出什麼大的動靜,倒是在西南邊陲的吐番國 掀起了滔天巨浪。我以前對摩訶衍的言論和“事蹟”所知不多,只聽說他在西藏 傳了半天禪法,後來辨經辨輸了,讓人給哄了回來。後來在益希彭彭措堪布所著的《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一書中,看到有關其見地與主張,在藏地傳法活動經歷,以及與印度的蓮花戒論師 辯論的經過等情況之介紹,才明白他讓人家趕出來 實在是一點也不冤。<br/>
<br/>
據說摩訶衍曾著有五部論著:《不修正法 睡可成佛論》、《禪定睡眠論》、《離諍論禪定復書》、《見之表面》、《八十種經根據論》。這五部論 宣揚一開始就不用分別作意,不用觀修法界本性,不用積資懺罪,只需放鬆不憶念,於床上禪坐,如睡覺般不作意,即可明悟自心,坐見本性。並說這是漢地禪宗祖師 宣說的頓門,是禪宗殊勝的不共同修法。他認為:“萬法都是分別心造的,作善不善業,,其結果不外乎 往善趣和惡趣二途,仍未解脫生死輪迴,而且是成佛的障礙。譬如黑白兩雲,任何一種雲 都是遮蔽天空的。須都不作意,由任何也不思想 而完全解脫生死輪迴。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別、不去觀察,即是無緣,這與一時頓入十地無異。”<br/>
憑心而論,摩訶衍的這番見地 實在不怎麼樣,當印度的蓮花戒論師 依據教證、理證展開辯論時,他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br/>
他自己讓人家哄走也就算了,卻無端地還帶累了禪宗,帶累了整個漢地佛教。在那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藏地對漢傳佛教,對禪宗都有很大的偏見,認為整個漢地 沒有真正的佛教,該同志這玩笑 開得可就有點太大了。<br/>
<br/>
照理說經過如此一番批判,這種錯以心靜為真如、無念即般若的邪見 應該不會再有市場了,但實際情況 並非如此。據薩迦班智達等人說,在藏地主張一切時中 都不應執著的主要有三類人:<br/>
一是摩訶衍的無念和尚宗;<br/>
二是噶舉派部分未證悟的弟子,他們認為大手印修法 不分暫時與究竟,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執著,否則會對真正的止觀雙運修法 構成障礙;<br/>
三是寧瑪巴部分未證悟的弟子,他們也認為 脩大圓滿時 不分初學者與聖者,利根與鈍根,一切應無執著。顯然這後兩種人 與摩訶衍並無關係,他們的錯誤知見 都是在大乘和尚宗被批判以後才產生的。<br/>
大家不要以為 那種知見都是古人的事,與我沒什麼干係,須知類似的情況 在漢地自古即在在皆有,現而今暗持臥輪、智隍、摩訶衍見解者,更彼彼皆是,至於你是不是真的沒有,嘿嘿!你就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吧。你看智隍 早年曾經親近五祖,是個見過大場面的人,但依然不免落向鬼窟裡去。至於噶舉和寧瑪,也都是真正的名門正派,都有系統嚴整的思想體系和清淨純正的傳承,可是依然 不能避免自己的弟子 生起邪知邪見。<br/>
所以,雖說無心非道 是個地球人 都知道的老生常談問題,俺今天還是想 拿它再說說事。<br/>
<br/>
以無心為道、無念為菩提之人,其第一個錯誤的根源,即在只知道 有枝末無明,而不知道有根本無明;<br/>
只知道有思量分別 而起的枝末無明,不知道有非思量分別 而起的根本無明,<br/>
錯以為熄滅枝末無明 既是熄滅一切無明。<br/>
在前邊講心性的時候 我已經說得很清楚,菩薩的根本智 與凡夫的根本無明,都是在始覺位的第一念 上自然產生的。<br/>
這一念非常微細,微細到你我自己表層的主觀意識 根本就感覺不到它的存在。<br/>
我們表層意識 能夠感受與覺察的,只是由根本無明 所派生出的枝末無明。<br/>
因此,當他們遍尋 自己的心內心外,只能搜羅到貪、嗔、痴和身、邊、邪等五鈍五利這些枝末無明,以為枝末無明 既是根本無明,以為只要息滅貪、嗔、癡等大小、粗細煩惱,既是真心展現,只要讓自己的心空 空靈靈地 什麼都不思不想,既是菩提正覺。<br/>
就好像不識水性之人,錯以為見到波浪 是見為水之相,當波浪止息時 即見到了水性,殊不知依然是 在水的相上打轉轉。<br/>
<br/>
根本無明 與枝末無明,如河中的水 與水上的波,波從水生,水因波顯,<br/>
息波不能滅水,止心 當然也不能除惑。<br/>
也許十地菩薩 和凡夫的表層意識 處於“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別、不去觀察”的狀態時,彼此內心的覺受 真的無異,但深層的俱生意識 卻是完全不同的。<br/>
就像一個鹹水湖 和一個淡水湖,即使湖面不起波浪,彼此的味道 也還是不一樣的。<br/>
以為無心 即是道者,就是只看見湖水有生波 與不生波的差別,卻不知道還有鹹與不鹹的差別。<br/>
前者只是表象,後者才是本質。<br/>
因此說,小乘與大乘心地上的區別 在於能不能認識根本無明,菩薩與凡夫心地上的區別 在於能不能 將根本無明轉化為根本智慧。<br/>
<br/>
根本無明 從其於心識所生之作用 與顯現之理而言,表現為三惑、四緣:<br/>
生起未證本性之識,名為同性無明;<br/>
未了知本性,名為俱生無明;<br/>
執著外境,名為遍計無明。<br/>
此三無明,即一識之不同反體,此與三身是一心 不同反體是一樣的道理。<br/>
彼等之理,稱為因緣;<br/>
顯現外境,為所緣緣;<br/>
顯現有境,為增上緣;<br/>
彼等同時,為等無間緣。如果以之與枝末無明做比對,則有如下一些差別:<br/>
無始對有始、無間對有間、不能覺察對能覺察,等等。<br/>
吾等學人於此細節 不可不察!<br/>
<br/>
以無心為道、無念為菩提之人,其第二個錯誤的根源,即在於錯誤地 認識心性,以為空空落落地 什麼都不思不想,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br/>
其實不思不想 只是暫時止歇了 作意的思量分別心,百作意的自性分別心 並未止歇。<br/>
前一篇我曾說過 某些中觀學人的錯誤,是錯把破除一切“有”見當作證悟的空性,把知見誤作為見地。<br/>
這些人正好相反,把覺知心的靈明澄清狀態 當作心的本性,把虛妄的覺受 當作真實的證悟,這種錯誤 大多發生在禪宗、寧瑪、噶舉等秉持甚深實相見的教派中。<br/>
那些教派常常用 直指人心的方式 接引後學,讓學人識取、認知自己心中 離念的靈知,以證悟真如實相。<br/>
但是語言所能傳遞,永遠是概念不是真實,是標月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br/>
不管為師的如何上指下示,左拈右提,學人能夠直接感知,直接面對的,永遠都是自心的表象,而不是自心的本性。根基相應者,可以突破言詞和概念的束縛而悟入真實,根基不契者,則難免不被他人舌頭所瞞,墮入無心無念的死水潭中。這不是為師的無能,而是你自己的習染太厚,是你自己的本命真君 埋藏得太深。<br/>
<br/>
昔年慧能 南逃途中被慧明追及,乃點化彼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慧明聽到這話 當下就悟了,那是他根基相契,因緣已到。假如當時路邊草窠裡還藏著盜法之人,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 即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把個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的無念心 當作個大寶貝藏起來,只怕無念的和尚宗 也就等不到摩訶衍去創立了。<br/>
禪宗傳法 一般比較隨機,手段亦靈活多樣,錯認光景的情況雖然有,但還不是很嚴重。<br/>
而寧瑪和噶舉傳法的內容 大多比較正面,方式也比較正規,弟子們的問題 似乎就要多些。<br/>
我曾經尋問學大圓滿的人:“人們都說修學大圓滿 證悟心性很容易,你們上師給弟子傳竅訣時,能當下證悟心性的人 多不多?”對方說:“傳竅訣時,在上師的加持下,每個人都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心性,但如果事後 不注意看護,也會丟失掉。”<br/>
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他所說的認識,只是一種相似的認知,而不是真實的證悟,與摩訶衍的見解本質上 大同小異。<br/>
後來我見到他上師的翻譯 迦那伽羅仁波切(漢文名高文軍,是大圓滿的真實證悟者)又問道:“您侍奉上師這些年來,經您口譯得竅訣者早已盈千,象您那樣於聽聞竅訣的當下 就能證悟大圓滿的人多不多?”他說與他同樣情況的藏人中有,漢人則一個都沒有。<br/>
因為證悟大圓滿 既是證悟初地,即使再沉穩的人,當心中發起極喜的歡樂時,也一定會不自覺流露出來的。這樣看來,那些以為得到竅訣時 即已認識心性的漢族弟子,沒有一個真正證悟了自己的心性。<br/>
<br/>
法王如意寶在《竅訣寶藏海》中也說:自己前一年 給覺姆們指示心性時,認為她們都已經認識了自己的心性,可現在看來 很多人並沒有認識。這些人如果對自己的見解 能有清醒認識,於聽聞竅訣後 按照上師的教導 繼續禪修,實證大圓滿 也許並非難事,否則難免落得個泡影漢,成為個知解宗徒。<br/>
<br/>
明白無心非道,只是知其然,這個別說大手大腳們知道,小手小腳們也知道,有關的話題祖師們早就說過N回了。知道無心 為什麼不是道,是知其所以然,這個大小手腳們 知道的恐怕就不多了。進而知道 無心雖然不是道,但卻可以 成為入道的門徑,成為解脫之方便的人可能就更少了。<br/>
<br/>
眾生墮入生死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能夠解脫輪迴的,還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br/>
菩提只能心上悟,般若也只能心上求,那麼心 又從何處生?<br/>
當然要由念生,無念則無心嘛!<br/>
不管是誰,只要生心 就必有念,要么是有造作念頭之心,要么是無第造作念頭之心。<br/>
就像水,要么流動,要么靜止,絕不會有第三種狀態存在。<br/>
所以佛所傳授的修持法門,也只有有心 與無心兩大類,<br/>
如果你真懂無心的好處,“不作意、不分別、不觀察”非但不是 什麼害命的毒藥,實在就是悟心的殊勝方便。<br/>
因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br/>
你作意、分別、觀察,它是夢幻泡影,<br/>
你不作意、分別、觀察,它還是夢幻泡影。<br/>
既然恁麼不恁麼 它總是夢幻泡影,不恁麼比恁麼 顯然輕巧容易多了。<br/>
<br/>
你看《圓覺經》先講未入地者、已入地者 和如來三種隨順覺性,然後總結說:“善男子,但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 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br/>
而不息滅、不了知、不辨真實的 最勝方便,就是一個“不理睬”!<br/>
所以說大蟲爺爺 才是深契佛心,而大手只知出東門向西走 是高家莊,<br/>
卻不知出東門向西走 也是高家莊<br/>
。只有半瓶子醋 卻時不時地扯開嗓子瞎嚷嚷,呵呵!<br/>
這種人一看就是個 沒見過大場面的生瓜蛋子。<br/>
<br/>
<E>:mrgreen:</E>“不理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