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月 15, 2022 8:29 am
新老怪
<t>塵盡光生 山河萬朵<br/>
<br/>
<br/>
講完了佛性就是心性,悟就是我們心性在始覺位 對法相的比量之覺知,有的人可能會說:不會吧?如果見性真的那麼簡單,我只需把自己始覺的第一念 轉過來就行了,何必還要學道恒沙劫呢?此無它,只為世間許多事 本就是說時容易做時難。這種事難就難在 你我的自性分別是一種極難轉變的意識活動,在它面前 你就如同蚊子上鐵牛,渾無下口處。<br/>
<br/>
比如,當我們處在較低 或較高的溫度環境中時,我們的身體 會自動產生冷或熱的感覺。冷熱並非來自外面,而是我們身心二識 對外界觸塵所形成的自發認識,這種認識 就是一種自性分別。只要外界溫度不改變,你對溫度的感覺 就會無間地產生,無間地領受。不管冷熱有多麼難受,你的主觀意識 都無法讓身體的感覺停下來,最多只能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去分散它、弱化它。在你的分別念中,始覺位上 非尋伺自性分別的第一念 非常深細、堅固的一種,如果把我們的心 比做大海,這一念 就是深藏於大海最底層之水。設想一下自己拿著根三尺長的竹桿去攪動大海 會是個什麼結果,你就應該明白,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 心即是佛,知道我現前能覺能知、能嗅能嚐的那個 就是我的自性,知道只要把那一念 輕輕轉動一下就開悟了,卻總是無法悟進去。因為你的造作意識,你的計度分別 離海底實在是太遠了。<br/>
<br/>
在文字、觀照與實相 三種般若中,計度分別 可以讓我們領悟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但不能深入實相般若。所以《楞嚴經》上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在這裡,前個自心是我們的思量計度分別心,後個自心 是我們的妙明心性。用思量計度之心 去認識捕捉自家的心性,只會妄上加妄,幻上添幻,使非幻亦成幻法。<br/>
<br/>
當然,自性分別 不能被計度分別轉變,並不等於它不能轉變,要不這世上 也就沒有人能成佛了。實相般若 雖然無法從外界引入,但卻能由自性分別中 自發產生。將自性分別中的念念無明 自發轉化為念念正智,只能在菩薩初登見道位的那一瞬間 才能實現。<br/>
當然,這個自發 不是憑空的,而必須藉助 某些條件。否則人人都可以打個噴嚏 或是一覺醒來就開悟了,那豈不成天然外道了?這種覺醒的實現,有兩個基本條件。<br/>
第一個條件,是要擦去心上沾染的污垢,讓本覺心光放射出來。《圓覺經》雲:“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這裡的幻塵、幻心、幻智、幻滅,都是我們意識的虛妄分別,最後非幻而不滅的,就是我們的妙明心性、本覺智光。將一切虛妄幻想息滅,是見到非幻之不滅心光的第一個條件。<br/>
比如一個落滿灰塵的古鏡,若想讓它照天照地,首先要把上面覆蓋的一層層塵土都擦掉,一旦塵盡光生,萬里河山 即可畢現鏡中。灰塵看上去雖然多,可真正遮擋住光明的,其實就是最裡邊一層塵土。我們心上的污垢雖然多,真正遮住心光的,其實也就是最初的那一念無明。擦鏡子要擦掉最裡邊一層灰,一旦灰塵擦盡,即可鏡光四射。除心垢也要除最初一念無明,一旦根本無明的 浮雲掠去,你的本覺智光 即可朗然現前。這個朗然的智光,虛雲和尚叫它真心,真心不出,則正智不顯,本性不現,則妙慧難明。<br/>
宗門常說:“一念不生 全體現”,“狂心若歇,即證菩提”。就是要讓我們 歇去虛妄的分別心,一旦分別的狂心停歇了,妙明心光 即會當下現前。<br/>
<br/>
當然,將心垢完全除盡,將無明徹底打掃乾淨,只有佛一人做得到,菩薩不行,凡夫就更不行了。所以咱們眼下的要求不能太高,不求烏雲完全散盡,只盼片刻間 給咱閃條縫,能讓咱瞧一眼青天就行。這片刻間的一條縫 就是我以前多次講過的第一念!有了這第一念 就有了識真心的機會,就有了見本性的本錢。有的同志調侃俺,其實他說得對,第一念真的是個好寶貝,正是因為有了它,才會有後邊的若干念,才會有諸佛諸祖的開悟見性。<br/>
<br/>
第一念的獲得有三種途徑,一禪修,二慧解,三自然。通過各種止觀的方法 截斷妄念,是以禪修而入。以前我在講凜覺的時候,曾認為第一念是一種定境,當時只是出於自己的體會,沒什麼理論依據。後來多讀了點書,看到漢藏兩地大德 一些關於菩薩登見道位 與禪定之間關係的言論,才知道自己當初的看法沒錯。<br/>
淨慧法師說:“根據四禪八定的次序,可以在未到地定見道,也可以在初禪見道”;索達吉堪布認為其“意樂之所依為第四禪”,益希彭措堪布 則說欲證見道位 要籍根本定(法相宗認為從初禪到四禪的色界四定為根本定)而開悟,所以如來禪 所講的大乘了義教 都在教導由禪定起修,由禪修成就。《楞伽經》講三身佛法,《圓覺經》講止、觀、靜慮三種觀門,《楞嚴經》則請諸賢開二十五圓通,種種黨法門 名雖不同,義實不違,都在教你由定發慧。<br/>
<br/>
說菩薩要由根本定開悟,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們的心 有三種基本狀態:有知覺有分別,有知覺無分別,無知覺無分別。<br/>
第一種狀態因為狂心未歇,心光未發,故不能見性;第三種狀態 因為無知無覺,心光不露,也不能見性;只有第二種狀態 才是狂心歇息,才是一念不生 全體畢現,才有可能見性。正常情況下的心態 和慾界定皆不捨能、所分別,故不能見性;無色界定 因為沒有表層的覺知意識,故也不能見性;只能色界定 是有覺知而無分別,符合一念不生全體現的條件,才有可能見性。<br/>
<br/>
我自己的體會是,所謂根本定 能夠見性,但真正見的機會 不在定境之中,而是在剛要入定或剛剛出定時。我們入色界定,都是先舍分別念,再舍覺知念,隨後進入 無知無識的定境。出定時 則是先起覺知念,再起分別念,然後回復正常的心識狀態。顯然,真正符合“全體現”條件的,只有之前與之後 各一瞬間的未到地定。<br/>
<br/>
與如來禪的禪修不同,祖師禪是由慧解而入。學人依靠極強的慧力 截斷心中的妄念,以契會真如實相。宗門裡有許多祖師 即是由此開悟,比如六祖聞經悟道,大梅間即心即佛 而明心,皆是以慧力 入第一念,乃就體而消。<br/>
<br/>
一念不生的境相 除了可以由禪定和慧解得到外,也可以在平常的狀態下 自然出生。你我六根門頭 受到任何意外刺激 都可以使我們的分別意識 當下中斷,那片刻一念不生 而又了了分明的空靈覺知,與未到地定 其實是一樣,心機敏捷的人 只要把握住機會,都可以因之悟道。香巖擊竹 頓忘所知,靈雲觀花 永斷所疑,皆從緣而入。<br/>
<br/>
慧解與自然表面看起來 都是一念轉機,即當下契入,好像沒有什麼 斷念不斷念的,其實不然。在他們發明心地、契入實相之前,都會經歷 片刻的第一念,都會感受 短暫的一念不生而又了了分明。彼不談這一節,是他認為沒有必要,沒有必要 可並不等於沒有!<br/>
<br/>
自從俺提出 第一念的問題後,總有人感到不理解,在那裡時不時的吹毛求疵,好像那是俺的一大邪惡發明一樣,甚而拿來六祖的“不論禪定功夫”說事。人家六祖 只說禪定不等於見性,只說見性 不一定必須經過禪修,何時說 見性即一定排斥禪定了?<br/>
楞嚴經云:“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 應時清明,云何不成 無上知覺?”<br/>
正是為了讓吾等 銷落根塵識心,遠離想相、識情二種塵垢,盡快成就無上知覺,所以二十五聖才一一拿出各自的看家寶貝。“無垢清淨慧,皆由禪定生”,二十五聖 推薦的圓通法門,個個皆與禪定 牽扯著瓜葛。以戒生定,由定發慧,“從三摩地,得無生忍。”是三世諸佛 共傳不二之法門。如果禪修 真的一文不值,他們就不是二十五聖,而是二十五頭豬了。縱然根利如六祖之輩,今日之慧 亦莫不由往日之定而來,若無往昔塵劫勤苦,累世禪功,哪來此生之信馬由韁,劈面承當?<br/>
<br/>
當然,光有禪定 不是開悟,只是你撥雲之清風,光有第一念 也不是見性,只是你渡河之舟楫。舟楫只能將你送到對岸,而不能讓你上岸,能夠跨上岸 邊的是你的腿而不是船。到了岸邊如果不跨腿邁步,片刻之間 它就會將你重新載回此岸。清風只能吹散烏雲,而不能讓你見日,能夠讓你 見日的是你的眼 而不是風。雲散之際 如果不抬頭仰觀,眨眼功夫 又會再度浮雲遮面。禪定只能讓你 虛妄的分別心 暫時止歇,第一念 只能令你本覺的智光 片刻現前,但不能使你直接覺悟。智光現前時 若不能當下凜覺,瞬息之後 即會被原來分別的業習牽動,而重又無明湧動,煩惱叢生。<br/>
<br/>
未到地定 和根本定是內外道、大小乘的共法,如果“根本定(真的)=親見如來藏”,不但小乘的阿羅漢 已經見性,連外道 也都親見如來藏了。至於六根門頭 意念偶爾斷一斷,更是人人都會時常遇到的,如果不分別就是開悟,這世上 就不會有沒悟的人。第一念的真心 或本性現前,只是悟道的第一步,若想真正開悟,還要於此念之上醒悟、覺悟,能夠覺醒的,是子光明。所以我以前才要說,見性的根本是母光明的本覺智,但當下悟入的關鍵 則是子光明的始覺智,始覺智永遠只會出在第二念。<br/>
<br/>
始覺覺醒,子母光明即可相融,普賢王如來父母雙尊即可相合,你即可現見諸法實相。始覺若不覺醒,那麼任你母光明 如何放光動地,依然是母子漂散,父母分家,你只好接著認賊為父,喚奴做郎,沒完沒了去受騙上當。所以密宗的雙身佛像,皆以代表子光明的佛父為主尊,是大有深義的。<br/>
<br/>
現在咱們就借 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來看看他老當年 是怎樣悟道的。從“初於間中,入流亡所”開始,依次歷“所入既寂,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菩薩的定功 漸漸深入,分別心由粗到細 依次息滅。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表層意識的分別心 完全止息,唯有一個不滅的靈知 朗然現前,這就是第一念!<br/>
老人在《佛法修證心要•耳根圓通法門》一章中講到這一句時說:“我們修法修到極處,忽然能念之心 與所念之咒 或者所觀之心 與所觀之境一時脫落,這是好消息到來的時刻。此時乃千鈞一發之機,亟須猛著精彩,看這無心可心,了了分明的是誰?還是自己本來面目否?稍一停機佇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當機立斷 一把擒來,即親證本性矣。”<br/>
<br/>
觀世音菩薩正是抓住了千鈞一發之機,於此猛著精彩,才得以“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請注意!菩薩是在這一句開悟的,但他用的是現前,而非悟字。前邊的“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是生滅之心止息,這裡的“生滅既滅”,是虛妄分別的生滅之心滅掉。止可複起,滅則永盡,念止尚是凡夫,念滅已入聖流。破迷為悟,轉凡成聖,只在這一著子。當然,由止到滅,不是自然進入,而是由覺而入,否則所有斷念之人人 豈不皆已成道?覺為滅因,滅為覺果,只有覺破第一念,才能永滅生滅之心,發起無漏聖智。<br/>
<br/>
實際上,第一念的閃現 是極為平常之事,每個人都歷經過無數回,只因不能當下凜覺 而倏然滑過。老人在《恒河大手印講義》中就說過:“有的人呢,可能在座上本性現前時,沒有覺察而滑過去了。” 這個本性 就是說的母光明,能夠於母光明 在第一念現前之際覺察、覺悟就是見性,不能覺察、覺悟,當然就只好滑過去了。<br/>
<br/>
想不滑過去也行,唯一的辦法 只有當下凜覺。覺若生,則智必現。生滅之妄心既滅,寂滅的光明心性 自會於清靜心中 朗然現前。所以菩薩覺悟後,首先發起的是法身智,“寂滅現前”,就是法身的根本智現前。我曾見很多人錯會“寂滅”二字,以為是一種 能夠被我們感覺或觀察到的境界,是自己的心靜到極處時 的一種特殊景像,只有先見到寂滅之相 才能開悟,自誤何其深矣!<br/>
在此俺向諸位大聲相告:菩薩所說的寂滅,指的不是什麼神神鬼鬼的光影,面是我們不滅的心性,也就是本基,就是人人心中的普賢王如來。寂滅 不能被識所識,只能被智所知;不是悟之因,而是悟之果;不能生於第二念之前,只能現於第二念之後。<br/>
<br/>
寂滅現前 不是大事全然了畢,接下來菩薩“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第一、二念都在定境當中,先得根本智 破根本無明,此時出定 諦觀法界萬相,發起後得智照破種種枝末無明,並獲二種見道果德,從而徹底完成 由此岸到彼岸的跨越。<br/>
<br/>
由第一念之本性現前,到第二念之覺心現前,是一切菩薩 斬斷無明,獲證圓通的必經途徑。凜覺之前,普賢父母 就像天上的牛郎織女,雖偶爾在鵲橋相會一面,但轉眼又天各一方,只能遠遠地悵然相望。凜覺之後,則如一滴春雨 落入大海,滴水成巨海,巨海含一滴,父母二人再也不相分離。<br/>
<br/>
當然,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 是一種禪修法門,不一定每個人 都必須將所有的次第皆一一行到,但最後的“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則是大家必然要經歷的,誰若不信,可以問問那些過來人,看看可有哪位 不是恁麼履踐來的?<br/>
<br/>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人人悟道 都得恁麼走過,那我就時時留著心,等第一念現前的時候將它看個清清楚楚,然後再一把擒住,於是我就悟道了。”呵呵!如果這樣去守株待兔,你永遠也成功不了的。我們的識心 認識事物有兩種方式,<br/>
一種是在覺知的基礎上,經過對所觀待對像 做一番思索、思量、分析、推理、判斷,然後形成認識;<br/>
另一種是不經任何主觀的動作,於覺知的當下 突然而悟。比如有的時候你會遇到 某個原本很熟悉的人名或地名 當時怎麼也想不起來,可事後 卻在不經任何思索的情況下 突然又想起來的情況;又比如你一定遇到過 對某個問題 百思而難得其解,等完全不思不想的時候,卻突然得出答案的情況。<br/>
由思而得之認識,屬計度分別,<br/>
無思而起之覺悟,是自性分別。<br/>
第二念是非常快的,據益希堪布說,按小乘的不了義見,見道位有十六剎那(不到零點二秒),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每一諦有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四種四四共十六行相。<br/>
《現觀莊嚴論》中云:“見道中忍智,十六剎那心,不通菩薩者,性相如是知。”按大乘了義見,則認為只有一剎那,也就是說只需百分之一秒 就開悟了。因此,菩薩第二念的凜覺 只能是不經計度 而陡起之覺,就像平靜的水面上 突然躍出一條金鯉,於意念不生處 一下子就悟了,絕無半分用力處。看清楚想明白了 再去覺悟,那叫理解,不叫悟,鷂子早過新羅矣。所以,菩薩證道時 都是悟先,知道自己已經悟了在後。<br/>
<br/>
說到這 可能有的人 又要困惑了:既然不許人家思量,那麼要怎樣 才能於第二念上 自然而悟呢?簡單說,要具備四種條件:<br/>
1第一要有正確的發心,要發菩提心 而不是生滅心,以邪心不感正果故。小乘之人不能見性,第一個過咎 即是發心不正。<br/>
2第二要勤除業障,以塵不盡 則光不生故。小乘之人 不能見性,第二個過咎 即是只防今生之非,未淨往昔之業。<br/>
3第三要廣積資糧,佛是福慧兩足尊,以資糧不備 則覺心難起故。小乘之人不能見性,第三個過咎即是只積少分慧資,未積廣大二資之故。<br/>
4第四要對自他二佛 生平等信心,因信心為加持之源,三世諸佛 初成道時無一不因加持而證菩提故。小乘之人不能見性,第四個過咎 即是只信有身外之佛,不知自心即佛,不能得諸佛甚深加持之故。有了這四條,就如輕舟揚起風帆,縱彼岸遠隔萬水,亦指日可到。一旦塵盡光生,自可照破山河萬朵,到那時你 就是想不成道 都不行的。<br/>
<br/>
今天再閒扯一番第一、二念的問題,只是想讓大家 知道去迷成悟、轉識成智 是個什麼過程,不要像個盲龜一樣 在那裡悶著頭瞎轉悠。這種話聽過以後 千萬別往心裡去,一定要把它忘記,忘得越乾淨越好。俺最後給你的忠告是:第一,兔子一定是在你家麥田 中央那棵樹下撞死的;第二,兔子一定是在樹下 沒人的時候才往樹上撞的;第三,要想撿到兔子,你最應該做的就是 每天到地裡澆水、施肥、鋤草、間苗,等你該流的汗珠流夠了,兔子一定會在第一時間 一頭撞到樹上把自己撞死的。嘿嘿!等那一天真的來到時,燉紅燒兔子肉的時候可別忘了叫我喲? !</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月 15, 2022 8:36 am
新老怪
<t>垂絲千尺 意在深潭 <br/>
<br/>
<br/>
諸位,我這裡峰迴路轉 直下一喝!你若舉頭瞬目 當下明機 早是箭過十萬八千里了也!<br/>
直饒你向這裡仔細明的,一時踏破草鞋,也是青天白日 睜眼尿床! <br/>
你若更不自檢討看,便言衣缽無非如此,宗門直下 更有甚麼事?<br/>
恁麼會 早是辜負法無,埋沒己靈了也!<br/>
若於斯不思改悔,更食老僧一言一句口水,擔起一籮筐剩語,各個論壇頭出頭沒,指東打西,問一答十,輾轉不停,誇我機鋒高峻,函蓋乾坤,棍棒無情,截斷眾流,饒你從早至晚,日復一日,賣弄口舌,自欺欺人,又有甚麼共語處?<br/>
他日閻王老子哪裡,管取你三寸之舌 油鍋烹炸!<br/>
然雖如此,諸位也須是實到親見一回始得,若腳跟的確尚有一纖毫拿捏,更須退步向自己家賊裡討取,實無絲毫言句與你解會,待你識得 如何是親見一回,大事當前,一任橫行,祖師諸佛,不奈你何,出言吐氣,昧你不得,到這裡 老僧摘取冬瓜,為你證明!<br/>
諸位,親見一回即不問,如何是法無腳跟?</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月 15, 2022 9:32 am
二楞子
<t>沒有相分就沒有見分。</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月 15, 2022 12:19 pm
新老怪
<t>見心即是見性<br/>
<br/>
<br/>
自打上次我提出菩薩在生心的狀態下 能夠“恆時”親見如來藏,事後有人就這個問題 向我徵詢:菩薩怎樣於心中親見如來藏?當菩薩的內心 被外境所轉,生起煩惱的時候,他還能念念不忘地“恆時親見如來藏”嗎?應該說這位仁兄問的問題 都是些很“專業”的,有與之相同相似困惑的絕非少數幾個人,想利用在家休養的機會,從純粹“專業技術”的角度來解答一下相關的問題,給大家傳授點有用的知識。<br/>
<br/>
首先,所謂的“親見”,只能比量見,而不能現量見。因為如來藏 這東西是法身、真如之異名,既無形體,也無相貌,無形無相的東西 只能比量見 而不能現量見,是因明學的基本常識。其次,不管菩薩的見 還是眾生的見,都離不開能見與所見,能否“恆時見”的關鍵在於有沒有 沒有恆時的能、所。<br/>
<br/>
比量的問題 下一篇再做專題論述,下面就來探討 什麼是菩薩見如來藏的能、所。<br/>
前次我說過,見道位的菩薩 有兩種見道方式:真見道與相見道。<br/>
真見道見的是法性,相見道見的是法相,法相是生滅的,而法性是的,所以菩薩見如來藏的恆時對境(所)是沒問題的。<br/>
非生滅第一個問題,什麼東西是菩薩“恆時親見如來藏”的對境。認為菩薩有時能夠親見如來藏,有時又只能回憶的人,所犯的第一個錯誤 是把如來藏 當成一種可以被現量感知的有為法,如果如來藏 真的是時而在你面前,時而又踪跡全無,那菩薩確實無法恆時親見。<br/>
顯然,這種有生有滅、有來有去,不能“恆時”存在的東西 不是如來所說的如來藏。如來所說的是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的如來藏,只有這樣的對境 才有可能被菩薩恆時親見。這樣的對境在哪兒?只能藏在菩薩的心裡。心生則法生,所以法性 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菩薩自己永不磨滅的心性!<br/>
<br/>
如來藏與心性,就如同鏡子與它的光明。當你面對一面鏡子時,鏡子裡的影像雖然在不停地去去來來、生生滅滅,但鏡子本身何曾有過生滅?!當你面對一切塵境時,心裡落謝的法塵不停地來來去去、滅滅生生,你的心性何曾有過動搖?!菩薩與眾生的區別在於,菩薩是通過影像去認識鏡子,借助法塵去認識心性;而眾生則是見到影像只識得影像,觸到法塵只識得法塵。所以菩薩能夠恆時見鏡子,恆時見如來藏,眾生卻只見影像不見鏡子,只見法塵不見如來藏。心性既是如來藏,如來藏既是心性,一旦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原來如來藏根本就用不著恆時去找,它本來就“恆時”站立在你的面前。所以說如來藏能夠被菩薩“恆時”見到實在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你見不到它,那是因為你沒長慧眼。<br/>
<br/>
不知道 原來心性就是法性,就是如來藏,不知道自己 其實一直是以這樣的方式 在恆時面對如來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是大乘顯教 講般若的時候多,講心性的時候少。即使偶有所涉,也往往點到為止,沒有將心性與法身、與如來藏直接聯繫起來,所以大家一說起法身、如來藏這些玩意,就總是瞪起兩隻大眼向外找,而不知道 它原來就在自己的心裡。<br/>
世尊有關心性的論述 主要集中在密乘經續,並賦予了一個很多人 都頗為陌生的名稱—本基。本基—我們的心性—有兩個根本特性:<br/>
一是明性,於心的本面無偏圓 滿地顯現 一切心色之法;<br/>
二是覺性,認識接受明性 所顯的法相,並做出相應的分析、分別、判斷、取捨。<br/>
本基 又叫普賢王如來,它的明性 即是普賢佛母,覺性 即是普賢佛父。<br/>
想必大家都見過 密宗的普賢王如來像,那種獨特造像 是內含深意的:普賢父母雙尊的赤裸交合,表的是本基的明性 與覺性於我們內心深處 緊密相合,無二雙運之意。<br/>
密乘中常稱普賢王如來 為本初佛,說由普賢王如來 出生五方佛,再由五方佛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他這個本初有外、內、密三重含義:<br/>
a從外的方便說,本初是時間之始,普賢王如來 是法界中的第一尊佛,以後的三世一切佛都是在他的教化 與引導下而成佛。<br/>
b從內的真實說,本初是應化之源,從普賢王如來 這尊法身佛,出生報身的五方佛,再由報身的五方佛 出生一切化身佛。<br/>
c從密的究竟了義說,本初 是心性之本,一切佛都是從本基的究竟心性中 顯化出根門的種種方便作用,再由這些方便作用 現幻化法界,顯現宇宙萬有。<br/>
<br/>
《楞嚴經》上世尊在徵心辨見時,為阿難先講 由一成六,再講六解一亡,那個“一”即是普賢王,“六”就是報身的五方佛。<br/>
本基 只是一種原始覺性,這種覺性 必須藉助相應的身根 才能發揮認知功能,起見、聞、覺、知的作用,所以先要開一成多,由一心演化成各種見、聞、覺、知的功用。<br/>
當然一心 未必定然成“六”,六是欲界之數,色界則二、三、四、五不一定,到了無色界就只剩下一個意根。<br/>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的覺知功用 不但都來自本基,而且與本基一樣,也具有明、覺兩種特性:每一根都既能“明”,也能“覺”。<br/>
所以在密宗造像中,不但普賢王如來是雙身像,報身五佛 也是雙身像,以表佛父的覺性與佛母的明性 無二雙運相合 而成就報身五智。<br/>
<br/>
六根雖然作用不同,但覺性是一,佛因為正確認識到了這一點,因而能夠轉六根成五智;凡夫誤認六根為六性,錯轉一心成六識。凡聖天地之差,其實最初 只在毫釐耳!<br/>
所謂“六解一亡”,並非要你去 解消六根以消滅一心,而是要讓你破除 以六根為實有的誤解與執著,認識到一切顯現 與認知的真正源頭 不在你的覺知根,而在你的本基中 所蘊含的究竟心性。<br/>
因此,破即是轉意,將第七識以外諸識上的 非尋伺自性分別,由無明 轉變為正智,將自心從將十八界 執以為實的虛假迷亂中 解脫出來,從而會六根入一心,明一心歸一性。在有的釋迦佛造像中,佛的心間 就畫有一尊普賢王如來,意思就是我釋迦 即是由證悟自己的原始心性而成佛的。而且非但我釋迦,十方三世佛 也都是因為證悟了 自己內心的普賢王如來 這個本初佛才得以成佛的。<br/>
<br/>
所以說,菩薩見如來藏 就是見法性,見法性就是見心性,見心性就是見本基。何為本基?簡言之,本基之體 就是你我內心的明、覺二種心性,本基之相 就是你我內心的子母二種光明,本基之用 就是你我內心的始覺、本覺二種智慧。<br/>
<br/>
接下來再說說 菩薩用什麼“能”去恆時親見“所”?<br/>
認為如來藏 有時能夠親見,有時又只能回憶的人,犯的第二個錯誤 就是以為菩薩是在用作意觀照之心 來見如來藏的。<br/>
確實,菩薩和我們凡夫一樣,都不能將自己的心念 長期專注於某項事物,盯著五樣東西瞧得久了 難免沒有個發呆 走神的時候,更難免沒有個被外境 牽著鼻子走而起煩惱的時候(俗稱走作)。如果如來藏 是用這種方法見的,再努力、再專注的人 也難免會偶爾將他老人家丟失了,恆時親見 自是絕無可能。<br/>
其實這樣“親見”的 並非真見道之心,而是相見道之心。要想知道菩薩的真見道之心 於生心起念之際 為什麼能夠恆時地、無間地、不走作地 親見如來藏,就要先將我們的心 好好分析研究一下,看看菩薩究竟是用何種心識,以種方式來觀察的心性的。<br/>
<br/>
心識與心情、心態等等,都是心的作用,何為心用?簡單說就是一切 若明若暗、若隱若顯的心理活動。眾生的心用 不計其數,但歸根到底 無一不是從意識,也就是從自己的念頭中 來,而念頭歸納起來,吾以為不出這樣四大類:主觀意識與非主觀意識,表層意識與深層意識,造作意識與非造作意識,俱生意識與非俱生意識。<br/>
<br/>
1所謂主觀意識,就是於當前自心的相續中 有個明確的主宰,在領納、感受外境,指揮、控制、改變、調動自己心念的作為 與取向的意識;<br/>
2非主觀意識 即是與之相反的,沒有一個明確的主宰控制、指揮、支配的意識,許多潛意識、下意識 都屬於這種意識。<br/>
3所謂表層意識,指的是能夠被我們 主觀意識直接領納、感受、指揮、控制、改變、調動,並能夠被你記住 與回憶的意識。也就是說,所有在你心裡 留下印記的意識,都是表層意識,4與之相反的則是 深層意識。有些東西 你明明知道它 就在自己心裡,但你的主觀意識任何時候都搜尋不到它們的踪跡,就是因為它們埋藏得太深了,深得你看這不見。<br/>
上次曾經有位道兄 與我辨論 人在無夢無想時 有沒有意識,他認為沒有,我則堅持有,分歧就在於那個深層意識。比如睡得再沉的人,也會翻身蹬被子,翻身是因為五個姿式久了 感到累,蹬被子是因為蓋得太厚了 覺得熱。醒了之後 他完全不知道 自己曾經有過累與熱的感覺,累與熱 在正睡的當下 可是被你的深層意識 感覺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說,無夢無想只是沒有表層意識,但還有深層意識。<br/>
菩薩的相見道智 與眾生的一切枝末無明 都存在於表層意識,<br/>
菩薩的真見道智 與眾生的一切根本無明 都藏身於深層意識,這一點 希望大家一定要牢記。<br/>
5所謂造作意識,是指經過心識作意以後,由尋思產生的意識。<br/>
細分之下有有尋無思(只關注、觀察而不加以分析思考)意識,無尋有思(只分析思考而不關注、觀察)意識,和有尋有思(既關注、觀察又分析思考)意識。而非造作意識,自然就是指的不經作意 所產生的意識。比如你每天抬頭見天時,用不著專門作意分別 就知道那是天,低頭見地時,也用不著專門作意分別 就知道那是地,遇到個熟人 用不著刻意分別就知道他是張三李四。<br/>
6所謂俱生意識,就是不經專門的主觀作意,於一定的狀態、環境下自生自顯的意識。俱生意識有以事物的總相 為對境的意識,比如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狀態下,都會自然而然地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溫度、明暗、空間等情況 自然進行觀察分別;也有以事物的別相 為對境的意識,比如貪心 只有面對貪的對境時 才能生起,嗔心只有面對嗔的對境時 才能生起,喜、怒、哀、樂等心也都要面對相應的對境才能產生。<br/>
與俱生意識相對的,要經過專門的主觀作意,非自生自顯的意識,就是非俱生意識。<br/>
上述四類意識 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差,共存一心。<br/>
<br/>
簡單聯繫起來看,就是主觀意識都是表層意識,沒有深層意識;大部分是造作意識,少部分是非造作意識;主要是非俱生意識,少量是俱生意識。非主觀意識部分是表層意識,部分是深層意識;少部分是造作意識,大部分是非造作意識;主要是俱生意識,少量是非俱生意識。<br/>
表層意識 既有主觀意識,也有非主觀意識;既有造作意識,也有非造作意識;既有俱生意識,也有非俱生意識。<br/>
深層意識 沒有主觀意識,都是非主觀意識;極少有造作意識,大多是非造作意識;主要是俱生意識,少量是非俱生意識。<br/>
造作意識 大部是主觀意識,少部是非主觀意識;大部是表層意識,少部是深層意識;都是非俱生意識,沒有俱生意識。<br/>
俱生意識 可以由造作意識而起,也可以引生造作意識,但它本身 卻沒有作意的成分。<br/>
比如當你面對一個貪的對境時,首先生起的是俱生的貪心,然後才是起作意之心想著怎樣去得到它。非造作意識分部是主觀意識,部分是非主觀意識;部分是表層意識,部分是深層意識;大部是俱生意識,少部是非俱生意識。<br/>
俱生意識 既有主觀意識,也有非主觀意識;既有表層意識,也有深層意識;都是非造作意識,沒有造作意識。非俱生意識既有主觀意識,也有非主觀意識;既有表層意識,也有深層意識;大多是造作意識,少量是非造作意識。<br/>
<br/>
那麼以上這四類八種意識 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直接的原因是分別。<br/>
任何意識都來自分別,沒有分別就沒有意識。<br/>
有的人可能會問了:說我主觀的、表層的、造作的、自己能感知的意識 來自我的分別,這我相信,說我非主觀的、非表層的、非造作的、自己不能感知的意識 也來自我的分別,我不能相信。<br/>
你不信是因為你 對自己心的功能,對心的能力,了解得還太膚淺。<br/>
眾生與菩薩 都有三種分別的功能:自性分別、隨念分別 與計度分別。<br/>
隨念分別 是隨念過去,<br/>
計度分別 是計度現在與未來,都好理解。<br/>
而那個自性分別,《相宗綱要》一書說:“自性分別者,謂於現在所領受之諸行自相之上,而分別之…此彼有二:一尋伺為體(即五俱意識),二非尋伺為體(心、心所之自性有緣慮之用),通在五識、六識、八識。此自性分別心,雙可名為任運分別。”<br/>
分別 是普賢佛父法爾的功能,佛心還是眾生心,都是從分別中來。<br/>
在這裡,隨念分別 與計度分別,是表層的主觀的造作意識所生之分別;<br/>
以尋伺為體的自性分別,是表層的非主觀非造作意識的自生分別;<br/>
以非尋伺為體的自性分別,是深層的非主觀 非造作意識的自生分別。<br/>
隨念分別 與計度分別,了的是法的別相,要經作意才能生起,因而是斷續的非無間的;<br/>
自性分別 了的是法的總相,不經作意即可任運生起,因而是非斷續的無間的。<br/>
相見道 來自於隨念分別 與計度分別,只能斷續分別,不能無間分別,只能見法相,不能見法性。<br/>
而真見道 來自於非尋伺為體的自性分別,能無間分別,以見法性。<br/>
有的老大 可能會抗聲說:菩薩有分別智,有無分別智,你說分別智 從分別中來那沒錯,說無分別智也從分別中來,是不對的。<br/>
分別智與無分別智 又叫差別智與無差別智,這裡的分別與無分別 是從隨念分別與計度分別講的,不是自性分別講的。<br/>
<br/>
講完了心性與意識,現在我就以前者經,以後者為緯,交織成一張網,來看看你我的意識是怎樣產生的。學過《楞嚴經》的人都知道,眾生的諸識 要由內根了外塵,根、塵相合而來。當我們的覺知根 接觸到外塵時,<br/>
a首先由代表明性的普賢佛母 顯現出一個相應的法相,這叫顯相;<br/>
b然後再由代表覺性的普賢佛父 對佛母所顯之相加以認知、了別,這叫覺相。<br/>
顯相與覺相的相合,叫現相,我們的心在現相這個環節 只有覺知,沒有分別,<br/>
普賢父母的赤裸,表的就是這個意思。<br/>
普賢王如來父母的這種顯現功能,又叫基現,乃本基所現之意。<br/>
基現所現之相 在普賢佛母的顯相上有差別,於普賢佛父的覺相上 沒有差別。<br/>
十法界於共同的對境 可以顯現不同的影像,這種顯相的差別 來自於不同的業力與因緣。<br/>
比如水在天、人、餓鬼及地獄道眾生 各自的顯相上,就分別顯現為琉璃、水、膿血和鐵汁,就是業力;<br/>
而接觸到的能顯,接觸不到的不能顯,就是因緣。<br/>
那為什麼十法界 於上顯相位上有差別,於覺相位上 反倒沒有差別呢?<br/>
這是因為覺相 只取總相,不取別相,雖山河各異,老少宛然,但只覺知,而不分別。<br/>
如攝影機 拍攝的底片,如初生小兒之眼,看見什麼都是只拍攝,只認知,不判斷,不分別。不管琉璃、清水還是膿血、鐵汁,皆一心等視,一眼全收。<br/>
所以基現位上 所現之相,只有實相,沒有幻相,只有覺,沒有迷,<br/>
不管現的是天堂還是地獄,現的是火海還是涼池,統統如鏡花水月,當體完全平等。這個沒有虛妄,沒有迷惑,沒有染污的靈明覺知,就是生佛一如的 本覺之智。<br/>
<br/>
基現 是意識產生的第一階段,接下來我們的意識 要進入第二個階段—判斷,<br/>
對本基所現之相 做出性質判斷。判斷是最初的最微細的分別,這種分別的功能即是始覺之知。<br/>
始覺與本覺不同,<br/>
本覺 永遠是清淨的,沒有染污的,<br/>
始覺 則有淨垢之分,迷悟之別:<br/>
在佛是始覺智,在眾生則是始覺識。<br/>
說生佛平等,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從本基、從本覺講的;<br/>
說眾生不是佛,說眾生與佛天懸地隔,是從始覺位上論的。<br/>
佛與眾生的分野,就從這個始覺開始。<br/>
佛對基位 所現之相做出正確的判斷,知萬相皆幻化而生,了無實性,此即始覺智,也叫根本智、一切智;<br/>
眾生對基位所現之相 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所覺之相 皆有實體、實性,生起法見,此即最初之無明,也叫根本無明、無始無明。<br/>
基現之相 好比外面的山河大地,佛以裸露之眼觀看,故所見皆真,<br/>
你我卻戴著個 有色眼鏡觀看,故所見皆假。<br/>
<br/>
人們總喜歡說 初地菩薩可以踏毘盧頂上行,他敢如此放肆 總得有佔本錢不是?<br/>
這個本錢 就是始覺位上的那一覺,而佛與菩薩的差別,則是始覺之後 的第三、第四乃至N念的事了。<br/>
以前我曾說過 最細的念頭 叫微細流注,這個微細流注 出在六根上,六根與六塵合和以後產生的第一念 對於佛和眾生來講 都是一樣的,這個第一念 就是微細流注,它本身是清淨無染的。眾生的染念與佛的淨念 出在之後的第二念上,<br/>
六根將所了的法塵 轉為第一念的淨識之後,隨之立刻對它的性質 做出自生判斷。於是本覺的現相經過這麼一判斷,就變成了轉相,於純客觀之上 被加入了主觀的色彩。<br/>
主觀合乎客觀,即是始覺智,主觀背離客觀,即是始覺迷,認識這點非常重要!!!<br/>
<br/>
判斷之後 進入第三個階段—別相分別。前邊的現相到這時起了變化,從總相中 分出了別相,總相有吝惜相的分別,別相也有別相的分別。這種分別是先分別內外,以內之能知為我,以外之所知為法,於是在法見之後 產生了我見,繼而又有了我執與法執。<br/>
再下來就是內之我分六根,外之法別萬相,於是內外的種種差別見、取捨心,也都依次而起。<br/>
所以說從我執、法執以後 出現的各種分別心 都是妄念,都是無明,但這些都不是根本,真正的根子 出在之前判斷上。<br/>
如同一條源頭污染的河流,它的下游 也必然要被污染一樣,如果我們的心 在始覺之知上走錯了路,那後邊的路 只會越走越錯。<br/>
本覺位的微細流注 是第一念,始覺位上的判斷 是第二念,佛與眾生 從第二念上產生差別,三藏教典 沒有明確說過這個話,第一個做出這種抉擇的 是法王如意寶。第二念對第一念的認知、判斷,不是只有那麼一下子,而是念念不停,念念如是的。<br/>
除非你不生心,只要生心 就永無止息、永不間斷。所以說,不管大覺的佛陀,正覺的菩薩,還是顛倒的凡夫,人人都是通過第二念 認知第一念,通過第二念 對念念無間地“覺悟”來生心的。做佛做眾生,不在認與不認、覺與不覺,而在於認得真不真,覺得對不對。<br/>
<br/>
也許有人會說:你講的那些粗念細念,這個判斷那個分別的,不但我們自己觀察不到,而且也沒見諸於哪部經論,該不會是你自己胡編亂造的吧?我本人於唯識和心理學都沒有研究,對意識所做的四類劃分未必恰當準確,只是想給大家認識自己的心提供個思路,知道我們的心遠不像你想像的那麼簡單。讓自己的表層意識去觀察第一念和第二念,就如同讓大象鑽針眼一樣,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許多東西你看不見覺不到是正常,能看見能感覺才不正常哪。你所能看見、感覺到的意識,只是你廣闊心性浮出於海面的一角,更多的意識、心行、心用隱藏在我們的表層意識之下,不但凡夫覺知心觀察不到,就是阿羅漢的慧眼與十地的法眼也觀察不到。第一念與第二念都是深層的、非主觀的、無造作的從非尋伺為體的自性分別中產生的俱生意識,根本不在你的表層的、主觀的、造作的意識之覺知範圍內,別說我們看不到它,十法界中除了已經深入金剛喻定的全知的佛陀以外,就是斷惑的羅漢和位鄰極聖的十地菩薩也看不見它,否則這事也就等不到文殊化身的法王老人家來抉擇了。<br/>
<br/>
有的人認為第二念不停地凜覺第一念是無稽之談,那是他自己太無知、太幼稚。一孔之隙無以窺天,一窪之水怎識大海?虛空不會因為我們眼光的短淺而有邊,法界不會因為我們心量的局促而有盡。欲窮千里目,應上一層樓;欲知法盡地,當息妄想心。最後再提醒大家一句,第一念雖是心之始、法之源,但無你用心處;“第二念”才是凡夫沉淪之根本,千佛出世之正因。諸佛千智,禪家萬機,皆從這一念出;愚人煩惱,迷人蹉跎,也從這一念出。我們平日里講開悟、講見性,其實就是要轉這一念。只要這一念轉過來,當下即可以翻迷為悟,化凡成聖,否則就是把整藏經都吞進肚子也沒用。<br/>
所以說,菩薩能夠恆時親見如來藏才是正答,法王的抉擇是不會錯的。佛法大海,你我只嚐一滴,讓我們共學共參共勉吧。</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月 15, 2022 6:54 pm
二楞子
<t>有境有心<br/>
<br/>
無境有心嗎?<br/>
<br/>
境是所見,心是能見,能所俱泯,心還存在嗎?<br/>
<br/>
原來,心本是空寂。<br/>
<br/>
本覺比究竟覺如何?可有曾多ㄧ分?可有曾少ㄧ分?<br/>
<br/>
沒有,覺性本恆常。<br/>
<br/>
於無明時稱本覺,於開始覺悟時稱始覺<br/>
<br/>
於究竟覺悟時稱究竟覺,假名施設為方便。</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6, 2022 8:33 am
新老怪
<t>承當個什麼?<br/>
<br/>
<br/>
俺休假之前,曾與某位仁兄就“末後句”的問題 有過一場小小的爭論,那位兄弟的話是如此說的:“無論是座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親證那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空性;還是明白了 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道理,都不算開悟,只能算是'如來禪',只有當下承當,平等無滯,才算是開悟。'末後句'、'祖師禪'都是勘驗當人是否承當,承當了就是開悟,就是法身成就。當然承當 要依理承當,依證承當。”這位仁兄平日里對自己的見地 充滿自信,但實際上 見解是很糟糕的。彼於末後句、如來禪、祖師禪的謬誤暫且不表,單說這開悟與承當一節,即頗不著調。<br/>
<br/>
衡量一個人是否開悟,要看他證沒證根本智;辨別一個人悟得徹不徹,須看他起沒起後得智。根本智於初地始證,後得智要在佛果乃圓。<br/>
根本智是自生智、自然智,悟即當下悟,沒有什麼承當不承當。<br/>
後得智是思擇智、觀待智,從妙明心 諦觀法相的林林差別而起,唯自識自肯乃始起興。<br/>
根本智從證空性而得,空性者,心性、法身、法性之別名也!<br/>
故證空性 既是證法身,證根本智。說親證空性的人 沒有成就法身,就像指著太陽說那不是日頭一樣幼稚!<br/>
證法身則必起後得,明白本來清靜,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道理,即是後得智。說根本與後得智慧 都已經證到的人 還沒有開悟,就像站在日影裡 說白天還沒到來一樣可笑!<br/>
<br/>
尋常所謂的承當,非言根本,乃說後得。<br/>
法界無盡,眾心千殊,根有利頓,機有速遲。膽大者竊天下尚不為懼,膽小者拾束薪心亦懷憂。<br/>
證悟實相後,並非人人都可合擔承當,歸家穩坐。<br/>
對自己還有些猶豫,有幾分信不過,總覺著裡邊的事 不應該如此簡單,一定還什麼希奇的東西自己沒見到,不敢承當直下 徹底承當的事,原本也是有的。<br/>
但那是後得位的事,與悟空性、證根本沒關係。<br/>
就好比個窮小子 走路時撿到個金元寶,雖然也心知那是金子,但總還有些 吃不准它的成色到底足不足。這種懷疑、猶豫只影響寶貝的使用價值,而不影響它的自身價值,金子就是金子,不會因你的懷疑 而變成黃銅。<br/>
證根本而不敢承當後得之人,只是暫時 遮障自己的後得智,影響後得位的受用。這種人你只能說他悟得不到家,承當得不徹底,卻不能說 他根本未悟。<br/>
他日若能值遇善知識隨緣點化,相機接引,很容易就可以合擔承當,歸家穩坐。<br/>
據說老財當年 就是撿到個金元寶時自己吃不准,後經牧牛老人慧眼一鑑,方才放心大膽收入懷中,而搖身一變 成為財主的。<br/>
<br/>
講依理承當,依證承當,這話沒錯。承當個光影,承當個概念,肯定不是 正確的承當。可要說親證空性 還不叫依證承當,明白了由空性所顯之真如妙理 還不算依理承當,我實在不知除此而外還有什麼理、證能做為開悟的依據?!一個連何為親證,何為承當,如何是虛假承當,如何才是 正真承當都搞不清的人,很難讓人相信 他已經獲得了真實的證悟。而且我完全可以肯定,在這個壇子上 有這般見解者 絕非一個兩個,還有許多人 對承當一事 有著這樣那樣的誤解,所以今天想閒扯幾句 有關承當的話題,萬一哪句能讓您聽上去耳順心也順,就你也幸甚,我也幸甚矣。<br/>
<br/>
講到承當 首先應該知道,凡事皆有其體、其相、其用,佛性亦然。<br/>
何為其體?空性;何為其相?光明;何為其用?解脫。<br/>
如實如量“承當”的前提,就是要證其體,識其相,得其用。<br/>
承當於我人見性一事 影響致關重大,正確的承當 可以讓人跨入涅磐之門,受用解脫之果。錯誤的承當 則不但貽誤當人之法身慧命,更有可能錯落因果,招下無邊禍殃,故先賢今哲於此皆謹之又謹,慎而又慎。<br/>
<br/>
承當的關鍵是空性,正確的承當 來自對空性 正確的體悟,證悟空性則必獲光明,必得解脫。俄國文豪托爾斯泰 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 都是一樣的,不幸有家庭 各有各的不幸。”俺現在把它改動為 正確的空性都是一樣的,錯誤的空性 則各有各的錯誤。俺從小到大隻遭罪,沒享福,什麼是幸福俺不知道,什麼是不幸 俺可門清。下面俺就試著分析分析 哪些空性是不幸而非幸福。<br/>
<br/>
世人對空性的錯會與誤解 雖然數量甚多,擇其要者則有四種。<br/>
其一,以萬法無自性為空性,小乘行人 多是這種見解。<br/>
世尊在小乘經典中 宣說的是析法真空的緣起觀,用解析的方法 證明一切法 並無實有之自性,以破眾生對自我的妄執。小乘雖然不承認 萬法的獨立自性為真為實,但認為能生萬法的四大種為實有,因而只能樹立 少分不了義的法空觀,而無法建立 圓滿的空性見。<br/>
只證人無我 與少分的法無我,而不能證徹底究竟之法無我。<br/>
所以世尊在《解深密經》中說,聲聞、獨覺所獲之轉依不名法身,而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 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 <br/>
經上還說由析法所得之空 是最低劣的空性見,經這種見解 無法悟達大乘的勝義空性,所以大乘的空性 是不通小乘的不共果證。<br/>
<br/>
其二,以破盡一切概念上“有”的虛妄分別為空性,部分中觀學者 常犯此類錯誤。<br/>
中觀本身是大乘究竟了義的空性見,中觀學人的問題 不是出在宗派的見解,而是來自機械的思辨方法。中觀是以破敵立宗的,敵之所立 即我之所破,自續派用離一多因,應成派用非四生來破除世人對“有”的虛妄執著,用只破不立的方法 引導你證悟勝義空性。<br/>
打個比方說吧,水本來是無味的,如果你想知道水是什麼味道,世人總會千方百計 給你安立個無味的概念,讓你從概念 去建立對味道的認識。<br/>
中觀則不如是,他不說什麼味道是,只說什麼味道不是—不是甜,不是鹹,不是酸,不是辣,不是苦,不是澀。<br/>
總之,凡是你能說得出來的都不是。你說他這樣講對不對?當然對!<br/>
但問題是水雖然無味,卻還有個無味之味在,這個無味之味 才是水的真味!<br/>
但是這個真味 只能用舌頭品嚐到,而不能靠意識思量到。<br/>
空性無量,既不能被立,也不能被破,卻可以被你的真心所知,法眼所識。<br/>
中觀並不否認 這個離言之知 與離情之識,但對之不做言詮,因為一落言詮即乖真義,即與自宗相違。<br/>
所以中觀本身 只能破似空性,不能立真空性(任何人也同樣不能立)。<br/>
他的本意 是要讓你親嘗無味之味,但他提供的方法 只能指引個方向,提醒你往無味的路子去識取,而不能把無味之味 合盤端到你的面前。用計度分別的心 去思量出個非分別的意境,最多只能獲得 思擇智與抉擇智,而不能證悟 自生智與自然智。<br/>
同理,不但中觀拿給你的 不是真正的空性,《大般若經》上講的二十種空,也都不是真正的空性。注意!並非於佛不是,而是於你不是。<br/>
道屬悟,不屬知,看餅不能充飢,望水不能止渴,中觀的見解 也不能代替實際的修證。所以,歷來習講中觀的宗派 都反對單純的聞思,而要輔以相應的觀修法門,以期悟入真實的空性。可而今總有些望文生義之徒 偏喜歡尋前人的舌頭路,鑽古人的故紙堆,沒完沒了地死摳義理,空談名相,以為如此即把握了空性,以為只要通達了概念 熟記了要領 即證不證悟沒什麼大的差別。呵呵!看來畫餅充飢般的痴漢,什麼時候也都是大有人在的。<br/>
<br/>
其三,以為在萬法之外 別有個空性。<br/>
在有些人看來,法界是生滅的,空性是不生滅的,不生滅的空性 與生滅的法界之間的關係,就像虛空與宇宙中的天體一樣。<br/>
有的人就曾經說:佛性之於我們,就好像空氣與我們一樣。<br/>
是呀!宇宙生時 虛空未曾生,天體滅時 虛空也未曾滅,人靜時空氣未曾來,人動時空氣未曾去,這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東西 難道不是空性嗎?<br/>
當然不是!不道彼不空,只是這對待之空 卻不是如來家的空性。前邊的第一種空性見 雖然低劣,但畢竟還是一種合理的見解,第二種空性見 雖然不能代替真實的證悟,但畢竟還是一種正確的見解,而這種惡取之空性見 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邪見!據說一不小心掉進黃金窩的野幹,就常做這般見解。呵呵!<br/>
<br/>
其四,以為在心之外 別有一個空性。<br/>
還有些人 只看見自己的心相、心用 是有生滅有來去,不知道自己的妙明心性 本無生滅;只知道心未生時 空性已生,心已滅後 空性未滅,不知道心性 無相非生滅法,非動搖無去無來。<br/>
譬如糊塗村里 從來沒見過鏡子的痴漢,見到鏡子的影像 隨著光明的去來 而時生時滅,妄以為鏡子 也在那裡時生時滅。此等癡人亦復如是,不知空性即心性,人人迷昧於妙幻之森羅,不知心性即空性,個個悵惘於湛寂之空靈。總在法外求心,心外求性,變著法的向心外求取、尋找非生滅的空性。當然了,這種惡取之空性見 也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邪見。<br/>
如果你有這四種中的任何一種見解,把它當個寶貝去承當,我要說:你還不曾擁有幸福。<br/>
<br/>
既然您和我一樣,都日思夜想地 盼望著幸福,就應該極力 遠離錯誤的承當,而爭取正確的承當。正確的承當即是成道,即是證果,證果則必顯德。<br/>
證體之德叫法身德,以空性即法身故;<br/>
識相之德叫般若德,以光明即般若故;<br/>
得用之德叫解脫德,以受用即自在故。<br/>
復次,<br/>
法身德又叫定德,以心性非動搖故;<br/>
般若德又叫智德,以智光常遍照故;<br/>
解脫德又叫斷德,以有漏諸苦漸伏斷故。<br/>
願諸君各自努力,人人早日承當,早斷煩惱,早證菩提,早成聖道,早證佛果,早日獲得幸福安樂!</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6, 2022 8:37 am
新老怪
<t>世人對空性的錯會與誤解 雖然數量甚多,擇其要者則有四種。<br/>
其一,以萬法無自性為空性,小乘行人 多是這種見解。<br/>
其二,以破盡一切概念上“有”的虛妄分別為空性,部分中觀學者 常犯此類錯誤。<br/>
其三,以為在萬法之外 別有個空性。<br/>
其四,以為在心之外 別有一個空性。</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月 16, 2022 9:58 am
新老怪
<t>通曰。<br/>
若言四大非和合。則非真如隨緣之義。同於頑空而已。<br/>
若言四大定和合。則非真如不變之義。同於變化而已。<br/>
如水成冰。冰還成水。四大元是如來藏性。非水之外有冰也。<br/>
水何和而成冰。冰何和而成水。本只一物。更無別物參和其間。<br/>
求和合之相。了不可得。故非和合 非不和合也。<br/>
但迷 則真如即四大。如水之成冰。<br/>
悟則 四大即真如。如冰之成水。<br/>
夫水一而已矣。<br/>
<br/>
僧問臨濟。如何是四種無相境。<br/>
濟雲。你一念心疑被地礙。你一念心愛被水溺。你一念心嗔被火燒。你一念心喜被風飄。<br/>
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縛。處處用境。東湧西沒。南湧北沒。中湧邊沒。邊湧中沒。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緣何如此。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br/>
道流。你祗今聽法者。不是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乃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由。審如臨濟言。無住非水也者。又何冰之與有。<br/>
<br/>
藥山因施主施褌。提起示眾曰。法身還具四大也無。道得。與他一腰褌。<br/>
道吾曰。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是地大。三大亦然。<br/>
山曰。與汝一腰褌。<br/>
道吾見處。何故與此經迥別。試參看。</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月 17, 2022 9:07 am
新老怪
<t>是道自無心<br/>
<br/>
前邊剛說無心不是道,現在又說無心是道,這種自相矛盾話 也能說得出口,有人一定會覺得俺這是二鍋頭喝多了,在這兒說瘋話。其實俺並沒喝酒,俺的話也並不矛盾,因為此心不同彼心。<br/>
“是道自無心”的第一重含義,非是說悟道之士 已全無一切心念意識,而是說彼等已悟自心之真性,已見萬法之實相,已達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有無俱遣、能所雙溶之理地,自然滅心執、息心見矣。<br/>
《六祖壇經》雲:“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 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 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礙,即是般舟三昧,自在解脫 明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br/>
<br/>
“是道自無心”的第二重含義,則是說證道證到最後,深入了金剛喻定,獲得成佛的極果時,不管語默動靜 還是嘻笑怒罵,皆恆時不離根本定,永不復起各種心、心所法的分別意識,自然滅盡一切作意 而起的分別,恆時處於唯智 而“無念”的正等大覺之中。<br/>
有念 之無心為佛、菩薩與有別於凡夫 的不共法,<br/>
無念 之無心則是佛 有別於菩薩的不共法。<br/>
本來祖師們所說的“無心”,是有念之無心,是無見之無心,並無甚麼高深的道理,六祖也早將個中的密意 渲洩無遺,實在不值得再拿出來說道。<br/>
可上次俺說巖頭大哥 也要思考的時候,有的老弟眼睛 當下瞪得比燈泡還要大,居然拿出永嘉的“分別亦非意”來反駁俺。<br/>
看來他是真的不知道 無心還有有念、無念之別,是真的不知道“分別”與“意”在人家永嘉大叔那裡是個什麼意思,不知道見性之後的菩薩 還需不需要用思索、思量、思考來分別,來妙觀察。<br/>
這說明很多常識性的 看似簡單的東西 依然有不少自以為 明得心見得性之人,莫明所以,全沒上道。既然佛智與菩薩智 肯定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俺今天就來雜七雜八地 談談這方面的問題。<br/>
<br/>
關於佛、菩薩之正智 與凡夫之無明,首先要明確幾點:<br/>
第一、正智與無明 是一對反體,根本智是根本無明的反體,後得智 是枝末無明的反體。<br/>
就像光明與黑暗一樣,此消則彼長,此現則彼隱,不能共生於一體。<br/>
第二、正智與無明 皆由分別而生,根本智與根本無明 生於始覺的第一念,後得智與枝末無明生於之後的二、三、四乃至N念。<br/>
第三、有念之無心 只能初識法性,無念之無心 才能徹底開啟 如來藏的自性光明。<br/>
因此,證悟根本智的菩薩 雖然根本智見已經等同於佛,心的相續中 依然會藏有這樣那樣的無明煩惱。<br/>
第四、如同日光 能除曠野之暗 而不除樹下之暗,同一反體的智、惑雖然不能共生一心,但不同反體智、惑卻可以共存於菩薩同一心田。<br/>
<br/>
下面俺就參照中的部分開示,把菩薩無心與佛無心的 幾種主要差別 給大家說說,就算是再傳授點知識。<br/>
其一,菩薩的無心 不能圓滿後得智。<br/>
根本智是菩薩的覺心 在始覺第一念於本基之現相 所生的自然智,此智菩薩與佛沒有差別;<br/>
後得智 則是此心於第一念之後 對轉出的別相 所起之觀察智,因觀察能力之不同,此智菩薩與佛顯有差別。<br/>
後得智 在不同的經典中 有不同的提法,有的叫道種智、一切種智,有的叫相見道智,有的叫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今天咱們就按盡、如二智來講。<br/>
那麼何謂盡、如二智?<br/>
《解深密經》雲:“善男子,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淨法中 所有一切品別邊際,是名此中盡所有性。如五數、六處、內處、外處,如是一切。<br/>
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 所有真如,是名此中 如所有性。<br/>
此復有七種: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無先後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性;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惟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br/>
根據經義可知,觀待法性的後得智是如所有智,觀待法相的後得智 是盡所有智。根本智是無差別之智,觀的是法的總相,明的是普遍規律之理;後得智是差別之智,觀的是法的別相,明的是特殊規律之理。因此,根本智只能一種,後得智則有無量,有多少類別的法,就有多少類別的後得智。這裡要注意,根本智與後得的如所有智雖然都是觀待法性的智慧,但前者觀的是總相,是無差別之智,後者觀的是別相,是有差別之智,一是生心之初,一是生心之後。因此,佛與菩薩的差別,是依差別智而無差別智,得以顯現的。<br/>
《法華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這個“究盡”不是從根本智,而是從後得智講的。根本是知其然,後得是知其所以然。菩薩因為只能明少分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成有限之二智,佛則盡達二性,圓成滿分二智。<br/>
<br/>
其二,菩薩的無心 不能任運自成後得智。<br/>
菩薩因為沒有破盡作意而成之心、心所法,尚須以作意的計度分別別觀萬有法相,依觀智力顯發盡、如二智。以是之故,菩薩悟道時皆是先於根本定中發起無漏之根本正智,然後於出定位諦觀幻化之萬有法界,發起後得位之無漏智見。<br/>
復次,思量則有淺深,觀察則有表裡,菩薩依各自斷證功夫之不同,由計度分別所成之後得智則必有高低深廣之種種差別。法相宗隨諸菩薩所證所生能證勝德假立十種真如,就是一到十地菩薩如所有智所別證之差別法性所顯後得智德。而佛則由於已滅盡一切作意 而成之心、心所法故,盡、如二智可以如同 明月自落波心、鮮花自投鏡影般地 於心中法爾自現,任運而成,一時俱圓。<br/>
<br/>
其三,菩薩的無心不能讓根本與後得二智同現於一念心中。<br/>
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善解密意疏》抉擇說:菩薩“未斷盡二取迷亂習氣以來,緣如所有與盡所有之現量,不能同體。根本、後得各別緣慮,故一剎那智 不能雙緣彼二所知。斷盡迷亂習氣後,每剎那智,皆是二智同體相續不斷,不須各別有不現也。”<br/>
菩薩以自性分別 緣慮法界之總相,成無差別之根本智,以計度分別 緣慮法界之別相,成有差別之後得智。<br/>
由於計度分別 具有極強的單一性、排他性,在同一時間內 只能攀緣單一法塵,緣根本即不能緣後得,緣後得即不能緣根本,故菩薩一剎那的觀照智 不能雙緣彼二所知。<br/>
這裡要注意!不能雙緣不是不能雙顯,不是有此即不能有彼,有彼即不能有此。<br/>
從二智所成之理來說,<br/>
根本智 是唯緣無慮之自生智,恆時存在於菩薩心的相續中;<br/>
後得智 是有緣有慮之思擇智,只有作意分別時方可顯發。<br/>
因此,不能雙緣彼二所知,是不能讓二知 同顯於一念緣慮之心故,非一知生另一知即滅之意。這就好比當我們身上 產生微冷微熱的感覺時,你若留心體會 即有感知,若心他事則茫無所知。身體的感覺 其實一直都在,只是不為你的表層意識 所知罷了。<br/>
<br/>
其四,菩薩的無心 不能讓盡、如二智同現於一念心中。<br/>
菩薩的造作意識 非但不能於一剎那 同時緣慮根本與後得,而且也不能於一剎那 同時緣慮同一事相之盡、如二智,更不能於一剎那 同時生起緣慮兩個事相之盡所有智或如所有智。<br/>
此乃因為“未成正覺,一剎那慧 不能雙達各別有法與彼法性,彼二必須各別了達”之故。菩薩在沒有深入金剛喻定、消滅一切微細流注,獲得正覺之前,不能滅除各種心、心所法於作意所起的分別。<br/>
而此種分別 只能於同一剎那 專注於一項事物,不能同時兼顧其它,若關注彼法之相成盡所有智,即不能關注 彼法之性成如所有智,若關注彼法之性成如所有智,即不能關注彼法之相成盡所有智,所謂一心 不能成二用也。<br/>
<br/>
有的人可能會不大服氣,說我不但可以一心二用,而且還時常一心三用、四用,菩薩再不濟也不會不如我吧?其實你的那個二、三、四用 並非成於一念,而是分別成於二、三、四念。這與電腦主機 為終端用戶 提供分時服務功能,是一樣的原理,只是輪流轉換得太快,你自己感覺不出來罷了。<br/>
<br/>
根本與後得、盡所與如所、一與多的隔礙,要到成佛 才能徹底打破。“若已斷盡實執習氣成正等覺,恆常安住親證勝義諦之根本定,永不起定,根本後得不復別起。<br/>
如二諦論釋雲:'以一剎那智,周遍所知輪。'離根本智,更無異體 知盡所有之後得智。是故當許唯以一智 能知二諦一切所知”。佛於一法之前,可於剎那間 圓滿顯現根本與後得、盡所與如所等無盡智,雖位臨極聖之十地、等覺菩薩,亦窮劫難測其量。<br/>
<br/>
這裡有個問題 需要澄清一下,大家都知道 對能與所的執著 是凡夫的一個痼疾,此見不除塵即難出。可很多人 卻不明白 應該打破的只是執能、所為實的妄見,而不是將其功能也一同消滅。<br/>
若離能、所之用,別說菩薩,就是佛 亦無以生其心,成其智。<br/>
是以宗大師云:“佛智了達所知 略有二理:謂了達勝義諦所知,及了世俗諦所知。初謂以不見蘊等世俗相 而了達彼等真實義,次謂諸佛不可有 不見而知之疏知,必是見相而知,故盡所有智 是現見心境二相而知也。諸佛盡所有智,非由無明習氣 所染而見蘊等,是由余補特伽羅無明染識所現之相,佛亦應見”。<br/>
以佛之智眼而觀,一切法相 皆為色究竟之密嚴剎土,然佛亦可以隨順眾生之業習,現見種種不淨之法相。<br/>
<br/>
“若時觀待法性 成如所有智,則此智前一切二相 皆悉寂滅(注意!是寂滅而不是消滅),是故此智 如水注水一味而轉。若時觀待有法成盡所有智,則有心境二相顯現。由已拔除錯亂二相之習氣,故是於所見境 不錯亂之二相,非錯亂二相。”你看,就是在佛的眼裡,不管淨相還是穢相,不管寂滅還是不寂滅,也都是因觀待而覺,因能所而成。<br/>
<br/>
空者空其相,非空其性,<br/>
滅者滅其執,非滅其用。<br/>
所以永嘉之“分別亦非意”,只道彼無“意”心,非道無意識,如是意會者,方是真悟空性,真達般若。<br/>
除非誰能證明 巖頭已經深達妙覺極果,否則遇著點驢事馬事的時候,他少不得也要思量、思索、思考一番 才能向外冒冒壞水</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18, 2022 9:35 am
新老怪
<t>種子、習氣、煩惱與漏盡 .<br/>
<br/>
<br/>
法義論辯現在學佛法的人多了,知道習氣的人也就多了。提起習氣,幾乎人人皆是既恨且懼,必欲除之淨盡而方後快。其實到底什麼東西是習氣,它如何生、如何滅,對我們都有哪些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恐怕大多數人並不能說出個所以然,所以俺今天就拿這個作話題來雜談雜談。<br/>
<br/>
談習氣先得知道什麼是習氣,那麼到底什麼是習氣?我們先看看諸家做何所說——<br/>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大乘之妄惑,分現行與種子及習氣三者,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之種子,尚有惑之氣分 而現惑相,是名習氣。”<br/>
《瑜伽師地論》卷6雲:“謂於諸行中,曾有淨不淨業,若生若滅。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而轉,是名習氣。”<br/>
唐朝窺基法師的《成唯識論述記》卷二則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br/>
《相宗綱要》雲:“問:'習氣名?'答:'由業習分熏習所成,故名習氣。'”<br/>
對於辭典所言,我有兩點不大認可。<br/>
一是他以妄惑的現行(煩惱)分被伏住,且其種子亦已斷之,而尚有惑之氣分 而現惑相,名為習氣。這是七地菩薩 與四果阿羅漢的境界,若以此為標准,那麼你我還根本沒有談習氣的資格。<br/>
二是他把習氣與煩惱 當成只是顯現方式和階段不同的同一事物,也與唯識所言不符,所以辭典所言者,只是習氣的一個特別的品種——余習,而非我們通常所說的習氣。<br/>
兩相比較,還是《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述記》與《相宗綱要》的說法較為准確。但是由於彼等之註解 皆只有寥寥數語,讓人很難依此建立起對習氣全面、完整、准確的認識和瞭解,故有做進一步之分析與闡述的必要。<br/>
<br/>
在全面分析講解習氣之前,先來說說什麼是我眼裡的習氣。經過本人的歸納總結,我的觀點是——習氣從本體上說,既是種子的氣分,亦是種子的同體、異名。<br/>
從狀態上講,則有伏習、現習與余習之別。<br/>
從作用來看,又有名言、我執與有支三種區別。<br/>
既然習氣只是種子的氣分,是其同體之異名,那麼瞭解習氣 自然就首先應該瞭解種子。何為種子?【佛學大辭典】雲: “(術語)法相宗所談,對於現行法之稱。指在阿賴耶識中生一切有漏無漏 有為法之功能,而謂之種子。猶如草木之種子也。<br/>
是為有為法之正因,四緣中因緣之實體也。<br/>
唯識論二曰:‘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 親生自果功能差別。’<br/>
唯識述記二本曰:‘種子即是諸法因緣,皆因相也。’”<br/>
種子與習氣 皆是法相宗的術語,這東西在法相宗 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彼宗認為,法界中從輪回到涅槃兩界的一切,上自諸佛,下至地獄,你所能知能想出來的一切,皆從種子而生——有為法出自有為種子,無為法出自無為種子;染污法出自染污種子,清淨法出自清淨種子。而一切種子的根,其最初的能生,則出自真如、佛性、法身、如來藏——<br/>
無為法的根 是空如來藏,<br/>
有為法的根 是不空如來藏。<br/>
<br/>
上次有個阿呆 曾指責我說:“真如能生出一切相?你又在胡扯了,所謂什麼叫真如無<br/>
為,你不是標榜自己學過唯識,看過<地論>嘛,你去弄清楚些,或翻翻<大詞典>,看看真如是緣生法嗎?”這阿呆只知道 真如本自無為,非因緣法,卻不知真如 同時又是無不為的,於非因緣中 能出生一切因緣法。<br/>
《瑜伽師地論》卷52雲:“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br/>
問:若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 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 真如所緣緣故。<br/>
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 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為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br/>
佛教所言“生”者,皆為緣起義,在四緣起中,即有個真如緣起。<br/>
【佛學常見辭匯】雲: “言一切法 皆依真如之體,因緣之用,而起生滅之相,若追溯其源,則真如不守自性,以一念無明,生起萬法,故名真如緣起。”<br/>
你看,真如雖非緣生法,但卻可以因之為體,而起萬千之用。有的人讀書只讀了一肚子的概念、名相,只憑一己之偏知偏見,而妄生知解,胡說一氣。卻從不深入經藏,廣泛教海,居然連真如與如來藏 不是一回事的話都能說得出來。呵呵!<br/>
一個連真如與如來藏 是什麼關系都不知道的人,他又怎麼可能知道 不空如來藏,知道真如緣起,知道真如為何能生出一切相呢?<br/>
<br/>
種子的類別非常之多,從作用而言,大致可分為兩類:業種子和習氣種子。我們內之身根與外現之器世間的種種變化,來自業種子的作用。<br/>
我們一切心理功能之源泉 和情緒傾向之動因,來自我們的習氣種子。<br/>
眾生所起的每一心,動的每一念,說的每一言,做的每一行,都會同時感生出這兩種種子。比如你以嗔心殺害了一個眾生,即造了一分殺業,以後因緣成熟時要還彼一命。殺的同時又積攢了一分習氣,以後遇到同類的生命時,會自然而然地 再起殺心。<br/>
業種子與習氣種子 有三點差別:一個表現為現象的作用,一個表現為心理狀態的作用;一個是一次性的,完了也就完了,一個重復的,於對境時可以數數生起的;一個不能自我熏染,一個能夠自我熏染。<br/>
<br/>
人們常說:在物理學家的眼裡,我們眼前的世界 無非都是些能量;在數學家的眼裡,我們眼前的世界 無非都是些數字。我也要說:在唯識學者眼裡,我們眼前的世界 無非都是些種子——種子既法界,法界既種子。離開種子就沒有你,當然也就沒有你所能知道的一切。你若徹底明白二者相互之間的關系,則能量即世界,世界即能量;數字即世界,世界即數字;種子即法界,法界即種子。這一切的一切,本無二也!<br/>
<br/>
如果用電腦來比喻我們人,我會用硬盤比喻阿賴耶識,CPU比喻意根,內存比喻大腦,主板比喻傳輸神經,而支持整個電腦運行的軟件系統,則是種子!正確的程序好比清淨種子,錯誤的程序好比染污種子。不用說,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為你的系統程序中出現了錯誤,染了大量的病毒。只要你能將錯誤完全糾正,將病毒徹底清除,你就成佛了。所以說,成佛一事從道理上講,其實還是蠻簡單的。<br/>
<br/>
當然,人畢竟不是電腦,你與電腦還是有兩點不相同。一是電腦軟件是軟件,硬件是硬件,它的硬件 並非從程序而來,而我們的硬件——身根——也是從種子出生的;二是電腦沒有主觀意識,只能被動地執行程序,不能自己設計 並修改程序,而我們則可以 根據自己的意願清除舊的種子,再熏染新的種子。<br/>
所以說哪,不但貪嗔疾從種子生,慈悲喜舍也是從種子生。所謂修行,就是清除壞種子轉入好種子;所謂成佛,就是惡種淨盡 善種圓滿,然後再連一切造作生心的種子 也一並滅盡。我們常說一闡提人 不能成佛,那是因為他的程序 已經完全被病毒感染了,連一點正確的東西都沒有。我們還說一闡提人 一定能成佛,那是因為他的軟件 雖然不中用了,但他那台電腦的硬件並沒有壞,只要有人 能耐下心來認真調理,最後依然是可以修復的。<br/>
至於說無為種子 如何生有為種子,有為種子 怎樣染淨互熏,有為的淨種子又如何激發出真如的無為種子,從而最終成就圓滿的佛果,因為所涉內容太多,這裡就不細論了。下面再接著講習氣。<br/>
<br/>
先從本體上說,為什麼習氣 既是種子的氣分,亦是種子的同體、異名。咱們以檀香木為喻,木頭的香味 來自於其內所含的香質,木頭好比阿賴耶識,香質 就好比種子。木頭不管燃不燃燒,它的香氣 都會向外溢散,這個隱隱溢出的香氣 即是香質的 氣分。香氣與香質 雖然狀態不同,但本質上並非二物,前者只是後者的一種微細的發散,只是從作用的表現上 於同體而安立了兩個異名而已。習氣與種子的關系亦如是,本質為一體,因作用表現之不同而安立了兩個異名。<br/>
<br/>
再從狀態上講,習氣為什麼有伏習、現習與余習之別。所謂伏習,是種子潛伏於阿賴耶識中未起現行時 自然向外散發的微薄之氣,這與香木未燃時 所發之一絲絲沁人的香氣是一樣的。所謂現習,是種子於前七識 所起的現行之氣分,好比香木正燃時 所出之香氣。所謂余習,是八地以上菩薩 斷盡種子的現行後,於八識田中 所遺留之極微薄之氣分。好比香木燃後,雖不再有香氣溢出,然其灰燼中 依然留有極少分之香質。<br/>
<br/>
一般來說,凡夫只能感覺到自己的現習,而感覺不到 自己的伏習,但是卻依能稀感覺到他人的某些伏習。比如我們見到身染粗大惡習的人,會感到說不出的難受和別扭,見到仁善詳和的人會感到 由內到外通體的舒泰。這一點在動物的身上更明顯,比如大蟲等人 曾講以前老人去河南時,有兩條本來很兇猛的狗,見誰都會狂叫不止,但在老人面前 卻變得很乖。俗話說狗眼看人低,本來老人從外表上看 只是個平平常常的老頭,即使一個修行不錯的人 也未必識得他的深淺,難道一條狗卻能識得?當然不是。<br/>
<br/>
狗比人高明之處,在於它感覺到了 常人所無法感覺到的某些東西。什麼東西?老人的悲心!因為老人已經證得了慈心三昧,他老八識田中 散發出的少許 慈悲詳和的氣分,自然化除了惡狗心相續中的暴戾凶惡之氣,使其暫時變得乖巧,這是大成就者 才有德相。那些整日惡口辱罵老人的愚人 不妨捫心自問,自己是否也有這般道行?對如此之聖者 極盡誹謗之能事,難道他們就當真不怕 自己日後會墮入惡狗野狼之口?<br/>
<br/>
現習我們每個人日日乃至時時都在感受,但差不多每個人 卻又都將它錯會了——直面馮京呼馬諒,錯把煩惱當習氣。在此我對大家鄭重強調一下,習氣是習氣,煩惱是煩惱,二者的外相雖然很相似,但本質是不同的。其中的差別 大致有以下幾點:<br/>
一、習氣 由非作意的自性 分別產生,煩惱則從計度、追念等造作意識而起。<br/>
造作意識 可以是習氣發作的助因,但並不直接產生習氣。以嗔心為例,當我們受到他人辱罵傷害時,首先是一股無明火 騰地一下直沖頭頂,瞧仔細了,這個自發而起的 就是你的嗔習!火起之後 才是你的心 怎樣去跟著它轉,去憤怒、去嗔恨,再瞧仔細了,這個隨後跟著轉,跟著憤怒、嗔恨的,才是你的嗔煩惱!你若能多留心觀察幾次,就會清楚看到二者是次第而起,相續而生的兩個東西。<br/>
二、習氣 是先前所造之業 在你心中一種慣性的湧動,而煩惱 則是你當下意識心 鼓噪而的波浪。<br/>
三、習氣 只是先前所造之業 在你心中的一種顯現,它本身 並不造新業,造新業的是煩惱的現業流識。<br/>
四、習氣為細,煩惱為粗;煩惱先斷,習氣後除。<br/>
以大乘說,從二地至七地依次斷除由粗到細的根本及隨眠煩惱,了分段生死;到八地斷除習氣的現行,了變易生死;到成佛時 方徹底斷除一切余習,得究竟自在。<br/>
<br/>
習氣除了有三種狀態外,還可以依其作用,分為三種類型:<br/>
一、名言習氣,有表義與顯境之分。比如共面同對水這一對境時,人自然生起水的境相,並賦予水的名言概念;天人自然生起甘露 或琉璃的境相,並賦予甘露或琉璃的名言概念;鬼自然生起的則是 猛火或濃血的境相,並賦予猛火或濃血的名言概念。名言習氣 屬於見分習氣,是俱生的無間的習氣,只要你生心,它自然生起,用不著專門作意觀察。<br/>
二、我執習氣,《現觀莊嚴論》說有九種我執,若從作用來說 則可歸納為粗細二種我執。細的是深藏於末那識中的 俱生我執,粗的是生於前六識中的 非俱生我執。<br/>
前者無間,後者有間;前者於七地前依次而破,後者於七地時一破永破。<br/>
三、有支習氣,乃能招三界異熟業種之習氣。<br/>
貪嗔疾是有支習氣,慈悲喜舍 也是有支習氣,因為它們 都能招引異熟業種。<br/>
也就是說,能被我們觀察體會到的,能引起我們內心波動的,能給我們招來生死業果的,以及能讓我們 走向涅槃解脫的,都是這個有支習氣。<br/>
所以說,習氣不光有壞的,也有好的,不管成聖成凡,哪樣都離不開習氣。<br/>
所謂修行,首先就要盡可能的 鏟除惡習,培養善習,倒髒水時 可不要把孩子也一起倒了喲?<br/>
<br/>
說完了習氣的狀態和種類,<br/>
還得說說習氣成熟 所必需的條件,簡單講大致也有以下幾點:<br/>
一、要有相應的業力,六道中的各道 只成熟己道的習氣,而不成熟它道不共的習氣。<br/>
二、有要相應的身根,比如太監 雖有淫慾的伏習,然因男根不具,故不成熟淫慾之現習。<br/>
三、身根要成熟,比如青春期前的小孩子,彼此只對異性好奇,而不成熟淫慾之現習。<br/>
四、粗大的習氣 可不需外境而由身根的激發自然、自發地生起,比如飲食男女之慾;細小的習氣則或由外境的業緣 才能引生,或由自己主觀的作意而起,一般不會無緣無故 自己跟出來。這些特徵 也適用於粗大習氣。<br/>
<br/>
前面已經大致講了一下 何為種子、習氣與煩惱,講了種子與習氣 是煩惱的誘因,煩惱則種子與習氣所引生的果。<br/>
明白了這裡邊的因果,才能清楚何為漏因,何為漏業,何為漏果,以及大小乘見解上的差異和諸般伏斷之次序。要說漏業伏斷的次序,<br/>
唐圭峰宗密禪師的三步曲大家一定是很熟悉的:<br/>
一、念起不隨,即斷分段生死,天上人間隨意受生;<br/>
二、善惡之見都泯,斷變易生死;<br/>
三、滅微細流注,得究竟自在。<br/>
應該說大師的分判 是很準確的,但他所用的術語 不是很專業,許多人可能未必能正確領會,俺這裡就做個詳細的解釋。<br/>
1先說第一條,一個“念起不隨”<br/>
估計很多人就已經誤解了,以為那個“念”是煩惱之念。只要於煩惱起時 我當下一覺,心念不跟著它跑,就叫不隨,就可以了分段生死。呵呵!哪有那麼簡單?<br/>
了分段生死 在小乘是四果,在大乘是七地菩薩的境界。<br/>
若只是個心念不跟著它跑,別說見道位以上的菩薩,就是具縛的凡夫 只要多下點觀心的功夫,也一樣能做到,如果憑這就能了分段生死,這便宜佔得也未免太大了吧?大師說的這一“念”,是習氣之念,非煩惱之念。<br/>
“不隨”是說習氣念起時,心識不要跟著它轉。<br/>
不轉即不生煩惱,一轉即為煩惱之現行,即成漏業之因了。<br/>
到這你可能會問:“不隨”並不難做到呀,你為什麼要說 那是四果阿羅漢和七地菩薩的境界?因為你的那個“不隨”是靠心的造作意識,通過自己主動作意 而起的覺照力強使自己不隨。而阿羅漢和七地菩薩的“不隨”則是依靠般若的力量,已經徹底消滅隨念生轉之心,一切煩惱障於心相續中 永不復生,是自然而然的不隨。<br/>
小乘視煩惱為漏因,認為煩惱若斷則漏亦斷,故“不隨”在小乘既是漏盡。<br/>
其所得之果 於身未滅之前稱有餘涅槃,於身滅後稱無余涅槃。<br/>
大乘也承認有漏與漏盡之說,但認為小乘的漏盡 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因為他只盡煩惱之現行,而未盡煩惱之生因——習氣。<br/>
《瑜伽師地論》卷50即說:“雲何如來永害習氣?謂如來或於動轉,或於瞻視,或於言論,或於安住,似有煩惱所起多不現行,是名如來永害習氣。諸阿羅漢雖斷煩惱,而於動轉、瞻視、言論、安住,而有種種似有煩惱 所起作業。”<br/>
習氣本身不是煩惱,但有煩惱的相似覺受,所以彌勒菩薩 稱其為“似有煩惱”,此似有煩惱雖也會生起種種作業,然並不會 起現實有之有漏作業。<br/>
經書中就說當年世尊住世時,舍利弗等上首阿羅漢 即顯現出強烈的貪嗔等習氣。有的弟子看見後,感到很奇怪,問世尊他們不是已經 得阿羅漢果了嗎?怎麼還會有習氣,這難道不會成為他們解脫的障礙嗎?<br/>
世尊說:阿羅漢的果位 是從斷除煩惱障的果德說的,由於他們已經斷除了 心相續中的一切煩惱,所以雖然習氣 還會數數生起,但不會再墮生死。<br/>
這就好比 你看見強盜搶劫時,如果只看而不參與,在法律上 即不會判你有罪;如果你看到後又親自參與了搶劫,那當然就有罪了。前邊我說過,習氣是非作意 所起的自生分別,煩惱是造作而起的作意分別,凡夫的自生分別 不會造業感果,只有作意而起的分別 才會造業感果。<br/>
那為什麼做到了念起不隨,已經能了分段生死,不直接入涅槃,還要找個天上人間 隨意受生的麻煩呢?<br/>
原來大師這話 不是對小乘人說,而是對大乘菩薩說的。<br/>
大乘菩薩以大悲誓願故,雖能入無余涅槃 永超三界的輪回之苦,卻不住涅槃,甘願在六道中常行菩薩道,永做度人舟。所謂 智不墮生死,悲不入涅槃是也。而彼因為煩惱障已斷,六道之罪根已盡,故生死去來 已得自在,當然可以天上人間 想去哪受生即去哪受生了。<br/>
所以念起不隨 只能盡煩惱障,而不能清除 心中煩惱習氣的現行,還要再上上升進才行。<br/>
<br/>
2 這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善惡之見都泯,斷變易生死。<br/>
大師這裡的“見”字用的也不好,會讓人錯以為 是善惡的見解,其實這個見 與前邊的念一樣,依然說的是習氣。<br/>
因為功夫做到前一步,已經可以念雖起而心不隨,也就是所謂的“朗月當頭”,故能斷一切煩惱之現行。如果心裡還有個善惡之見 揮之不去,割捨不下,是不能稱為煩惱障已斷的。<br/>
分段生死 說的色身的生滅,以煩惱的起滅為因,煩惱若斷,則生死之因斷,是謂之了。變易生死說的是 心念中種種妄想、煩惱習氣的來來去去、起起滅滅,習氣若盡,則起滅之因斷,是謂之了。<br/>
所以菩薩到七地時 只斷分段生死,未斷變易生死,只於轉念證到了無為,未於起念證到無為。若再向前跨越一步,入八地時 方可消滅一切習氣 於心本續中的現行,滅除變易生死,而證到真無為。<br/>
《解深密經》在講到煩惱和習氣 的伏斷時說:“一者害伴隨眠,謂於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諸不俱生現行煩惱 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 永不復有,是故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第六、第七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者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以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 不復現行,惟有所知障 為依止故。”<br/>
經文中所說的“俱生煩惱”,是指煩惱的習氣,<br/>
“不俱生現行煩惱”,是指煩惱障。<br/>
前兩種煩惱(隨眠)之習氣種子 分別在五地與六七地時伏住,而微細隨眠 要到第八地才能徹底得到降伏。但雖然降伏,卻未斷除,而是依附於所知障中,要到十地滿心時 才能最後消滅,故稱其為“余習”,乃余而未盡之意。<br/>
這就好比你衣服上 染了污垢,用洗衣粉一洗,看上去好像又清潔如初了。其實若用放大鏡一查看,就會發現 還有許多極微小的污垢 依附在棉纖維上,並沒有除去,但於肉眼的視覺並無影響。因為習氣永盡,煩惱永斷,所以八、九、十地又稱為三清淨地。八地以前 是根據斷除煩惱和所知二障的共同果德 來顯現菩薩果位的高低,八地以後 則只依照清淨所知障而顯出的智德以論菩薩證境之深淺。<br/>
大乘雖然也講滅煩惱,而且比小乘滅得更徹底,但並不以此既為究竟,因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障礙——所知障——未滅。<br/>
所以伏住習氣,滅變易生死後 還要再更進一步——滅微細流注,得究竟自在。<br/>
但是大師這裡用詞 依然不夠精確。<br/>
以前我講無明時說過,微細流注 是一切眾生最細小的念頭,細到只有佛才能看見,其他人都看它不見。<br/>
我還說過,依吳立民老先生的意見,微細流注 並不是無明,而是自性心所現的實相境。法王如意寶 也說本基 也第一剎那 所顯現的是佛與眾生無別的本覺智,凡聖的分野在這之後的第二剎那。所謂消滅微細流注,其實應該是消滅眾生於第二剎那 轉生出來的最後的、也是最堅固的一品無明——俱生法執。<br/>
按《現觀莊嚴論》等經論的說法,十地菩薩於最後 心入金剛喻定,剎那間斷盡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於第二剎那 現證圓滿的大覺佛果。十法界中,六凡法界煩惱纏身,無有自在可言;四聖中的聲聞、緣覺、菩薩,或困於習氣未淨,或礙於所知未圓,皆不得名為究竟。於身心、國土、智用上皆得究竟自在者,惟佛一人而已!<br/>
<br/>
所以法相宗 在講漏盡時,認為阿羅漢與七地菩薩 雖然也斷煩惱、證無漏,然彼之無漏只是不了義之無漏,只有佛所證得的 才是究竟了義之無漏。<br/>
《相宗綱要·分極無漏》章雲:“所謂無漏者,佛果即是究竟無漏也。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謂無漏。諸余無漏 雖亦得名無漏,然非究竟無漏也。謂一切有學及二乘無學,彼皆非圓非明,故彼但是分無漏,惟佛乃是極無漏也。”<br/>
<br/>
種子、習氣、煩惱與漏盡的話題 俺已經講完了。<br/>
這裡要提醒大家一句,法相宗安立如此多的名相、概念,只是給初學提供個入處,讓你知道眾生的漏因從何來,向何滅,諸位切不可 將其執為實有哦?</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