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頁 (共 230 頁)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8:51 pm
由 二楞子
<r><QUOTE author="妙吉祥如意" post_id="60561" time="1641571941" user_id="57"><s>[quote=妙吉祥如意 post_id=60561 time=1641571941 user_id=57]</s>
<QUOTE author="Viirya" post_id="60560" time="1641570589" user_id="609"><s>[quote=Viirya post_id=60560 time=1641570589 user_id=609]</s>
楞伽經立八識<br/>
將第幾識視為第幾功能或每種狀態或許更為貼切<br/>
一識八功能、九或十狀態<br/>
一識具八大功能.十大狀態.五智慧.一法身.千百萬億幻化相
<e>[/quote]</e></QUOTE>
第九阿陀那識,楞伽經稱之(真相識)<br/>
第八阿賴耶識,楞伽經稱之(業相識)<br/>
末那意等七識,楞伽經稱之(轉相識)<br/>
楞伽經開示,<br/>
業相識、轉識,此二壞不壞,輾轉相因(即是指人命五蘊運作)。<br/>
又明確開示:<br/>
<br/>
<B><s>[b]</s>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br/>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e>[/b]</e></B><br/>
<br/>
請問,第九阿陀那識(真相識)不可滅,而第八阿賴耶識(業相識)可滅……<br/>
以上兩識可含糊不清,混淆在一起嗎!?<br/>
更別說第九阿陀那識是菩薩法住智所依止,而第八阿賴耶識乃凡夫妄心依止,此兩者法義內涵豈能隨意錯亂置論?<br/>
<br/>
在講清楚一點:<br/>
<B><s>[b]</s>第九阿陀那識為依他起相所攝<br/>
第八阿賴耶識為遍計所執相所攝<e>[/b]</e></B><br/>
其心識功用完全不同,一為菩薩般若所依止,一為凡夫妄識所依止,正是大乘佛法實修實證之真髓,天差地別能混為一談嗎!?<br/>
<br/>
.
<e>[/quote]</e></QUOTE>
第九阿陀那識,楞伽經稱之(真相識)<br/>
第八阿賴耶識,楞伽經稱之(業相識)<br/>
末那意等七識,楞伽經稱之(轉相識)<br/>
<br/>
那裏有說??</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8:55 pm
由 妙吉祥如意
<r><QUOTE author="二楞子" post_id="63092" time="1643028029" user_id="32985"><s>[quote=二楞子 post_id=63092 time=1643028029 user_id=32985]</s>
<QUOTE author="次草" post_id="63088" time="1643027638" user_id="39211"><s>[quote=次草 post_id=63088 time=1643027638 user_id=39211]</s>
註心賦卷第四<br/>
<br/>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br/>
三細六麤之旨。<br/>
<br/>
三細者。一者業相。即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轉相。即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現相。即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第一業相。未分能所。第二轉相。漸立見分。第三現相。頓現相分。論云。不覺故心動者。動為業識。理極微細。謂本覺心因無明風。舉體微動。微動之相。未能外緣。即不覺故。為精動隱流之義。精者細也。隱者密也。即是細動密流難覺故。所以云不覺。謂從本覺有不覺生。即為業相。喻如海微波。從靜微動。而未從此轉移本處。轉相者。假無明力。資助業相。轉成能緣。有能見用。向外回起。即名轉相。雖有轉相。而未能現五塵。所緣境相。喻如海波浪。假於風力。兼資微動。從此擊波轉移而起。現相者。從轉相而成現相。方有色塵山河大地器世間等。如仁王經云。初剎那識異於木石者。有說初識。隨於何趣續生位中。最初剎那第八識也。識有緣慮。異於木石。有說初識。如楞伽經云。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言真相者。本覺真心。不籍妄緣。名自真相。業相者。根本無明。起靜令動。動為業識。極微細故。轉相者。是能見相。依前業相轉成能緣。雖有能緣。而未能顯所緣境故。現相者。即境界相。依前轉相。能現境故。又云。頓分別知自心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以一切時任運現故。此是三細。即本識故。最初業識。即為初依生起門為次第故。又遠劫來。時無初始。過未無體。熏習唯心。妄念為初。違真起故。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此真識。即業轉現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虗空。通名識。亦名自相。不籍他成故。亦名智相。覺照性故。所以云。本覺真心。不籍妄緣。以真心之體。即是本覺。非動轉相。是覺性故。又釋云。初剎那識異於木石者。謂一念識有覺受故。異於木石。即顯前念中有末心所見赤白二穢。即同外器木石種類。此識生時。攬彼為身。故異木石。問。遠劫無始。名初識耶。答。過去未來無體。剎那熏習。唯屬現在。現在正起妄念之時。妄念違真。名為初識。非是過去有識創起。名為初識也。應知橫該一切處。豎通無量時。皆是即今現在一心。決無別法。所以法華經云。我觀久遠猶若今日。則三世情消。契無時之正軌。一真道現。證唯識之圓宗。已上釋三細相訖。次解六麤相者。論云。後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故名麤。六麤者。一起計。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生愛。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取著。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立名。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造業。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受報。六者業繫苦相。以住業受報。果不自在故。上三細六麤。總攝一切染法。皆因根本無明。不了真如一心而起。<br/>
<br/>
=======<br/>
言真相者。本覺真心。不籍妄緣。名自真相。<br/>
<br/>
<br/>
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此真識。即業轉現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虗空。通名識。亦名自相。不籍他成故。亦名智相。覺照性故。所以云。本覺真心。不籍妄緣。以真心之體。即是本覺。非動轉相。是覺性故。<br/>
<br/>
==°<br/>
前人論法全顧大局,巨細靡遺<br/>
以理證理<br/>
不是以猜想連連看證理<br/>
認為真相識沒處擺<br/>
就將真相識與阿陀那識送作堆<br/>
半途又兼媒人婆<br/>
真忙,真盲<br/>
連連看大師若對永明延壽大師之論有不同看法<br/>
盡量提出來<br/>
看是誰在盲
<e>[/quote]</e></QUOTE>
太虛大師的他也沒看,他就是佛說,『執』得不得了~~
<e>[/quote]</e></QUOTE>
你怎麼知道我有沒有看 太虛大師談論 阿陀那識!? <br/>
他也是參考很多資料 我也是參考很多資料 可是我的資料都來自於佛經開示。 或許你根本沒有仔細看我的論述 也沒有稍微用一點腦筋 去判讀我講內容法義對不對 合不合於佛陀的開示 你從頭到尾都拿前人前人前人來質疑我 問題我是從佛經直接融會貫通出來的法理 你一直講前人怎樣對我有用嗎 要嘛你就從佛經來 跟我辯論 前人論述也是要從佛經參考而來不是嗎 !?<br/>
玄奘翻譯的論文 他是發揮一番苦心 才完成的著作 經我研究確實發現他是 吻合世尊大乘佛法的教義 你要講我對不對,請你不要拿去跟太虛大師比, 你就直接拿佛經或是玄奘的論文來跟我說我講錯了 這樣大家辯論起來才有意思 <br/>
當然你也可以看太虛大師他引用的資料有沒有道理 我相信太虛大師也沒有在他的論文中說講的法義,是他修佛功夫中自己去體驗的境界 其實前人也都是 找前人的資料 不斷的在哪裡翻轉而已……<br/>
那我何不乾脆從佛經上找答案就好, 你看在網路上 辯證佛法有多少人像我一樣給證出這麼多佛經 當然要這樣做也要先有能看得懂佛經的能力……<br/>
.</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02 pm
由 cyc320
<t>真相識為認知現實、實際,故稱為空、不空如來藏;<br/>
依他音,不依少分法界妙智, 是名空如來藏,<br/>
依他音,全分法界妙智 ,是名不空如來藏</t>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03 pm
由 妙吉祥如意
<r><QUOTE author="二楞子" post_id="63095" time="1643028674" user_id="32985"><s>[quote=二楞子 post_id=63095 time=1643028674 user_id=32985]</s>
<QUOTE author="妙吉祥如意" post_id="60561" time="1641571941" user_id="57"><s>[quote=妙吉祥如意 post_id=60561 time=1641571941 user_id=57]</s>
<QUOTE author="Viirya" post_id="60560" time="1641570589" user_id="609"><s>[quote=Viirya post_id=60560 time=1641570589 user_id=609]</s>
楞伽經立八識<br/>
將第幾識視為第幾功能或每種狀態或許更為貼切<br/>
一識八功能、九或十狀態<br/>
一識具八大功能.十大狀態.五智慧.一法身.千百萬億幻化相
<e>[/quote]</e></QUOTE>
第九阿陀那識,楞伽經稱之(真相識)<br/>
第八阿賴耶識,楞伽經稱之(業相識)<br/>
末那意等七識,楞伽經稱之(轉相識)<br/>
楞伽經開示,<br/>
業相識、轉識,此二壞不壞,輾轉相因(即是指人命五蘊運作)。<br/>
又明確開示:<br/>
<br/>
<B><s>[b]</s>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br/>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e>[/b]</e></B><br/>
<br/>
請問,第九阿陀那識(真相識)不可滅,而第八阿賴耶識(業相識)可滅……<br/>
以上兩識可含糊不清,混淆在一起嗎!?<br/>
更別說第九阿陀那識是菩薩法住智所依止,而第八阿賴耶識乃凡夫妄心依止,此兩者法義內涵豈能隨意錯亂置論?<br/>
<br/>
在講清楚一點:<br/>
<B><s>[b]</s>第九阿陀那識為依他起相所攝<br/>
第八阿賴耶識為遍計所執相所攝<e>[/b]</e></B><br/>
其心識功用完全不同,一為菩薩般若所依止,一為凡夫妄識所依止,正是大乘佛法實修實證之真髓,天差地別能混為一談嗎!?<br/>
<br/>
.
<e>[/quote]</e></QUOTE>
第九阿陀那識,楞伽經稱之(真相識)<br/>
第八阿賴耶識,楞伽經稱之(業相識)<br/>
末那意等七識,楞伽經稱之(轉相識)<br/>
<br/>
那裏有說??
<e>[/quote]</e></QUOTE>
哪裡沒說!?</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12 pm
由 河中雨
<r>對對對!喊大聲點 讓大家都看看什麼是竹篙盜菜刀 <E>:lol:</E> <br/>
<QUOTE><s>[quote]</s>問題我是從佛經直接融會貫通出來的法理 你一直講前人怎樣對我有用嗎<e>[/quote]</e></QUOTE>
這句回答得很好,辯駁無用<br/>
講簡單點就是你的法理 非合佛經的法理<br/>
<QUOTE><s>[quote]</s>你看在網路上 辯證佛法有多少人像我一樣給證出這麼多佛經 當然要這樣做也要先有能看得懂佛經的能力…<e>[/quote]</e></QUOTE>
這句也是笑點滿滿,你看懂佛經的能力,我們已經知曉了<br/>
<QUOTE><s>[quote]</s>那我何不乾脆從佛經上找答案就好<e>[/quote]</e></QUOTE>
這句也是中肯 早知道就不用繞圈圈 答案本就佛經有 何必自己浪費生命?</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13 pm
由 次草
<t>你看在網路上 辯證佛法有多少人像我一樣給證出這麼多佛經 當然要這樣做也要先有能看得懂佛經的能力……<br/>
===<br/>
勝性轉為大等就是不長眼的最佳範例<br/>
將玄奘佛陀的苦心竊為自己一私的見解<br/>
這樣稱作在證佛經<br/>
連楞伽經都有提到勝性丈夫自在<br/>
將破除外道見的法義<br/>
轉為佛法的解釋<br/>
不長眼還愛面子<br/>
至今不敢面對<br/>
提醒他變成忌恨他<br/>
真是可愛<br/>
心中總是有一種想得到非得到不可的孩子氣<br/>
自言其說最在行<br/>
甚麽是法理<br/>
只有他想的順暢的才是佛理<br/>
佛陀不說的<br/>
他都能想盡辦法把它“ 想通”<br/>
這樣才有成就感<br/>
只可惜與前人符合率極低<br/>
這是大好大壞的人生<br/>
要這樣才過癮<br/>
讀經能力其差<br/>
還好有超連結妄想奇才<br/>
才能著作等身<br/>
說歸說<br/>
現實生活過的如何<br/>
還是要兼顧才行</t>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22 pm
由 黃竹
<t>三英戰呂布!</t>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25 pm
由 河中雨
<r><QUOTE author="黃竹" post_id="63109" time="1643030543" user_id="713"><s>[quote=黃竹 post_id=63109 time=1643030543 user_id=713]</s>
三英戰呂布!
<e>[/quote]</e></QUOTE>
沒有這麼大事 只是三個小孩在家裡教不識字的老頭識字</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38 pm
由 妙吉祥如意
<r><QUOTE author="河中雨" post_id="63104" time="1643029932" user_id="40692"><s>[quote=河中雨 post_id=63104 time=1643029932 user_id=40692]</s>
對對對!喊大聲點 讓大家都看看什麼是竹篙盜菜刀 <E>:lol:</E> <br/>
<QUOTE><s>[quote]</s>問題我是從佛經直接融會貫通出來的法理 你一直講前人怎樣對我有用嗎<e>[/quote]</e></QUOTE>
這句回答得很好,辯駁無用<br/>
講簡單點就是你的法理 非合佛經的法理<br/>
<QUOTE><s>[quote]</s>你看在網路上 辯證佛法有多少人像我一樣給證出這麼多佛經 當然要這樣做也要先有能看得懂佛經的能力…<e>[/quote]</e></QUOTE>
這句也是笑點滿滿,你看懂佛經的能力,我們已經知曉了<br/>
<QUOTE><s>[quote]</s>那我何不乾脆從佛經上找答案就好<e>[/quote]</e></QUOTE>
這句也是中肯 早知道就不用繞圈圈 答案本就佛經有 何必自己浪費生命?
<e>[/quote]</e></QUOTE>
你除了廢話你還有什麼能耐 有辦法就拿佛經出來講像你這種三姑六婆我根本就不屑一顧 以後你的帖子我都不會看也不會回。<br/>
因為一點營養都沒有</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43 pm
由 二楞子
<r><QUOTE author="妙吉祥如意" post_id="63097" time="1643028926" user_id="57"><s>[quote=妙吉祥如意 post_id=63097 time=1643028926 user_id=57]</s>
<QUOTE author="二楞子" post_id="63092" time="1643028029" user_id="32985"><s>[quote=二楞子 post_id=63092 time=1643028029 user_id=32985]</s>
<QUOTE author="次草" post_id="63088" time="1643027638" user_id="39211"><s>[quote=次草 post_id=63088 time=1643027638 user_id=39211]</s>
註心賦卷第四<br/>
<br/>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br/>
三細六麤之旨。<br/>
<br/>
三細者。一者業相。即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轉相。即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現相。即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第一業相。未分能所。第二轉相。漸立見分。第三現相。頓現相分。論云。不覺故心動者。動為業識。理極微細。謂本覺心因無明風。舉體微動。微動之相。未能外緣。即不覺故。為精動隱流之義。精者細也。隱者密也。即是細動密流難覺故。所以云不覺。謂從本覺有不覺生。即為業相。喻如海微波。從靜微動。而未從此轉移本處。轉相者。假無明力。資助業相。轉成能緣。有能見用。向外回起。即名轉相。雖有轉相。而未能現五塵。所緣境相。喻如海波浪。假於風力。兼資微動。從此擊波轉移而起。現相者。從轉相而成現相。方有色塵山河大地器世間等。如仁王經云。初剎那識異於木石者。有說初識。隨於何趣續生位中。最初剎那第八識也。識有緣慮。異於木石。有說初識。如楞伽經云。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言真相者。本覺真心。不籍妄緣。名自真相。業相者。根本無明。起靜令動。動為業識。極微細故。轉相者。是能見相。依前業相轉成能緣。雖有能緣。而未能顯所緣境故。現相者。即境界相。依前轉相。能現境故。又云。頓分別知自心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以一切時任運現故。此是三細。即本識故。最初業識。即為初依生起門為次第故。又遠劫來。時無初始。過未無體。熏習唯心。妄念為初。違真起故。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此真識。即業轉現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虗空。通名識。亦名自相。不籍他成故。亦名智相。覺照性故。所以云。本覺真心。不籍妄緣。以真心之體。即是本覺。非動轉相。是覺性故。又釋云。初剎那識異於木石者。謂一念識有覺受故。異於木石。即顯前念中有末心所見赤白二穢。即同外器木石種類。此識生時。攬彼為身。故異木石。問。遠劫無始。名初識耶。答。過去未來無體。剎那熏習。唯屬現在。現在正起妄念之時。妄念違真。名為初識。非是過去有識創起。名為初識也。應知橫該一切處。豎通無量時。皆是即今現在一心。決無別法。所以法華經云。我觀久遠猶若今日。則三世情消。契無時之正軌。一真道現。證唯識之圓宗。已上釋三細相訖。次解六麤相者。論云。後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故名麤。六麤者。一起計。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生愛。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取著。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立名。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造業。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受報。六者業繫苦相。以住業受報。果不自在故。上三細六麤。總攝一切染法。皆因根本無明。不了真如一心而起。<br/>
<br/>
=======<br/>
言真相者。本覺真心。不籍妄緣。名自真相。<br/>
<br/>
<br/>
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此真識。即業轉現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虗空。通名識。亦名自相。不籍他成故。亦名智相。覺照性故。所以云。本覺真心。不籍妄緣。以真心之體。即是本覺。非動轉相。是覺性故。<br/>
<br/>
==°<br/>
前人論法全顧大局,巨細靡遺<br/>
以理證理<br/>
不是以猜想連連看證理<br/>
認為真相識沒處擺<br/>
就將真相識與阿陀那識送作堆<br/>
半途又兼媒人婆<br/>
真忙,真盲<br/>
連連看大師若對永明延壽大師之論有不同看法<br/>
盡量提出來<br/>
看是誰在盲
<e>[/quote]</e></QUOTE>
太虛大師的他也沒看,他就是佛說,『執』得不得了~~
<e>[/quote]</e></QUOTE>
你怎麼知道我有沒有看 太虛大師談論 阿陀那識!? <br/>
他也是參考很多資料 我也是參考很多資料 可是我的資料都來自於佛經開示。 或許你根本沒有仔細看我的論述 也沒有稍微用一點腦筋 去判讀我講內容法義對不對 合不合於佛陀的開示 你從頭到尾都拿前人前人前人來質疑我 問題我是從佛經直接融會貫通出來的法理 你一直講前人怎樣對我有用嗎 要嘛你就從佛經來 跟我辯論 前人論述也是要從佛經參考而來不是嗎 !?<br/>
玄奘翻譯的論文 他是發揮一番苦心 才完成的著作 經我研究確實發現他是 吻合世尊大乘佛法的教義 你要講我對不對,請你不要拿去跟太虛大師比, 你就直接拿佛經或是玄奘的論文來跟我說我講錯了 這樣大家辯論起來才有意思 <br/>
當然你也可以看太虛大師他引用的資料有沒有道理 我相信太虛大師也沒有在他的論文中說講的法義,是他修佛功夫中自己去體驗的境界 其實前人也都是 找前人的資料 不斷的在哪裡翻轉而已……<br/>
那我何不乾脆從佛經上找答案就好, 你看在網路上 辯證佛法有多少人像我一樣給證出這麼多佛經 當然要這樣做也要先有能看得懂佛經的能力……<br/>
.
<e>[/quote]</e></QUOTE>
可是我的資料都來自於佛經開示。<br/>
<br/>
————————————————————<br/>
<br/>
佛經會開示哦??<br/>
<br/>
佛經怎麼都不對我開示??<br/>
<br/>
您是自己對自己開示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