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色心相應成煩惱<br/>
識心分別成所知<br/>
在夢裏,那個能見是自己,所見也是自己創造的<br/>
一番夢裏大戲,原來也是一番虛假<br/>
一番折騰<br/>
好好休息ㄧ下吧!<br/>
能所去了那裏呢?<br/>
只剩下空無自性的覺性啊!</t>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只為檀郎認得聲 <br/>
<br/>
<br/>
上一篇講“悉有即佛性”,是想讓大家明白 性在作用,以期從用證體,由相見性,溯本還源。但是僅僅知道一切悉有 即是佛性,這只能算是理解,還不等於證悟,在天台六即中,只位當名字即。本篇獅子謹就自己的一知半解,與諸君共同探討一下 我們怎樣由悉有來證知佛性,也即如何從理即經觀行 即入相似即,把對佛性的理解 從理性變為感性、從理論成為實證。<br/>
<br/>
大家都知道,見性這回事,從來都是說時容易做時難,如果沒有真實地證到,就是把個三藏十二部背得滾瓜爛熟,也管不得半分用。其實所謂的難不外乎三點:<br/>
一是非直觀性,<br/>
佛性無法從對心色二法的 直接觀察中而找出。首先佛性不是色,任何一種色體,不管是粗是細是微細,都不是佛性。<br/>
其次佛性不是心,任何一種心態,不管是動是靜,是喜是怒,也都不是佛性。因為“我今不是渠。”<br/>
二是非邏輯性,<br/>
佛性無法通過思辨得到。你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去推論,中間必然會發生“斷裂”,從而得出一個否定的結論,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言語不能到,思量不能及。”不論你如何去思,怎樣去想,都無法對佛性思想出個所以然。所以古人在開悟了以後 常常會說:“老僧鼻孔大頭朝下”,“原來師姑是女人作的。”這些聽起來讓人莫名其妙的話。<br/>
三是非試驗性,<br/>
佛性無法通過實驗證明。我們經常喜歡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生活在科學時代的我們,習慣於用科學的方法 來驗證一切事物,技術的進步 使人們有理由相信,自然界所有未知的領域 都會陸續為我們打開神秘的面紗。可是不管科學如何進步,偏偏“佛性”這個東西,用任何物理的、化學的、醫學的和心理學的方法,都無法證實它的存在。<br/>
<br/>
正是因為佛性 在人們正常思維狀態下的 這種不可思議性,所以一切眾生 才會執迷於事物虛幻的表象,無法認識自心本性的 真實面目,在三界的火宅中 沉淪不已。人類由於在思維習慣上 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 遵從所謂的邏輯性、合理性,對生命本身 自然會得出斷與常 這兩種錯誤見解。佛陀的偉大,就在於他老人家能夠打破眾生固有的思維定式,把我們從所謂正常的、正確的、邏輯的、合理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實驗的、解析的研究模式中 解放出來,使我們通過證見自己 本有的靈明覺性,而打碎桎梏在心靈上的枷鎖,最終獲得精神上 徹底的解放。<br/>
<br/>
既然佛性 即不能用心去思量,也不能用技術手段來驗證,那麼我們怎樣 才能“見到”它呢?曰:可以用心來“悟。”所謂的悟,是人們通過 對一切事物表面現象的觀察,跳出邏輯的窠臼,發現它的本質,意會到那個躲藏在外表後面的“真實”。悟不能憑空而得,還必須藉助相應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作用。”<br/>
<br/>
可我們觀察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先認識作用 再認識本質的過程。在講到如何才能見性之前,我們首先應該知道 什麼是佛性,什麼是它的體、相、用,它有哪些特徵。<br/>
佛性的體即是法身,相即是報身,用即是化身。<br/>
對於三身,臨濟解釋為三種心光,對此老人在“法身、報身、化身”一文中有詳盡的講解。<br/>
此外西藏密宗 對三身的解釋也非常精彩,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講的:“本體空性 即離戲之法身,光明不滅即自明報身,一切攝集 即妙力自現之化身。此三身無別,於基位覺性之中 本自圓成。”(摘自《年龍上師父母傳》)<br/>
歸納起來,三身的概念就是:法身(體)――寂滅、報身(相)――不滅、化身(用)――生滅。<br/>
a法身的寂滅 是一種超乎於萬法之上的絕對真理,不能直觀地 體認與覺察;<br/>
b報身的不滅 則是即超乎於萬法外,亦存在於萬法中,雖時時顯現於動用中,但卻湮滅在動用的表象裡,被錯認和遺忘;<br/>
c化身的生滅 是一切眾生 最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正是由於我們以為這個生滅去來的作用 是真實的、客觀的、絕對的,所以才被迷惑住了 自己的雙眼,無法透過它的表象 去認識躲在後面的 那個寂滅和不滅真實。<br/>
三身生起的順序 是由法身而報身、由報身而化身,我們現在因為只見到化身,而見不到法身和報身,所以得到的只是佛性的影子、假象,而不是佛性的本質,也就是說 只有三身齊備了 才能真實圓滿地 見到佛性。<br/>
<br/>
在三身中,由法身的寂滅 生出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的不滅 顯出法身的寂滅;同樣也是由報身的不滅生出化身的生滅,再由化身的生滅 顯出報身的不滅。所謂三身 並不是真的有三個東西,而是同一本體的三種不同表現形式,是即三而即一,即一而即三。<br/>
三身當初 是順著生出的(指作用的順序,而不是時間的順序),我們現在想全面地了解 和認知它們,也只能倒著回去,先由化身 而認識報身,再由報身 而認識法身。在這里報身是關鍵,我們如果想通過化身的“有”,去認識法身的“無”,就必須先認識報身的“不有不無,亦有亦無”。<br/>
假如把法身看作是一個 藏滿無盡寶藏的寶庫,那麼報身 就是開啟寶庫的鑰匙。婆羅提尊者所說的“性在作用,”就是在提醒我們 先由化身的生滅 證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不滅 而入法身的寂滅。<br/>
不滅和寂滅,就好比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只要見到了一面 就自然見到了它的另外一面,懂得不滅以後 自然就懂得了寂滅。明白了這個道理,以下我們才好談方法。<br/>
<br/>
講到見性的方法,根本還在作用二字,你看那楞嚴會上 二十五聖各有其證入 圓通的法門,法法皆是由作用入手。若將種種圓通法門 歸納綜合,可以簡略為溈山禪師說的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三種方法。後人有在此三者之上 又增加參話頭一法的,其實並不恰當,因為參話 只是一種用功的形式,最後證入時 依然跳不出那三種之外。<br/>
<br/>
下面我們就將之依次 做個簡要分析:<br/>
1就體消。<br/>
所謂就體,顧名思義就是從對性體的領悟 而打消謎團,直接證入圓通。<br/>
如大梅法常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彼即大悟而去。又如靈默初參馬祖不契,复謁石頭曰:“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座,默便行。石頭隨即召曰:“闍黎!”默回首。石頭曰:“從生到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靈默於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棲止焉。<br/>
2從緣入。<br/>
所謂從緣,顧名思義就是藉外緣的激發,由塵觸根,而喚醒沉睡的本妙真心,入圓覺性海。<br/>
譬如靈雲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香巖拋石擊竹明心,是由聲塵入耳根;第四世多珠青尊師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在這裡我沒有找到由嗅塵入鼻根的例子,原來想舉黃庭堅聞木樨花香 有得的事例,但他是在聞香後又經黃龍晦堂的提醒 才明白的,所以只能算是就體消)<br/>
3依文字。<br/>
所謂文字,顧名思義就是從經教入手,明幽微玄理,悟本妙覺心,入圓圓覺海。宗門裡的“破讀”,教下的“大開圓解”,皆此之謂也。<br/>
就體消、依文字、從緣入,從根本上說 都是從用見體,由相見性。<br/>
所不同的是 <br/>
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由理解而領悟,從比量而通現量,悟緣在識,悟徑在慧。<br/>
而從緣入 則是先悟後解,由現量而通比量,悟緣在根,悟徑在定。<br/>
古德對三種悟緣皆有評判,<br/>
a首先是:“就體消停得力遲。”由此得者乃於比量而入,往往滯於體 而難以脫落,於諸事相 不易通達,不能別行一路。其病相為“雖知波是水,卻難識水是波。”當初高峰禪師 雖參破拖死屍話頭,而不知無夢無想時 主人翁何在,即此之例也。<br/>
b對於依文字,古德的評語是:“從文字得者力弱。”因為從文字入者 皆是先思量而後證入,幽微玄奧之理雖易於理解,但往往會 滯於理而礙於事,慧雖具而定未充,於見於行皆不甚得力。<br/>
c再接下來是:“從緣入得者力強。”凡從緣而入者,皆是由六根門頭 直接會取,現量覺知,因而能直切契證,遠離情緣意度。所以從緣而得者 一般都悟得較徹,我們看到許多就體或依文證得不徹的人,最後大多依靠緣入方徹悟了手。<br/>
<br/>
就體消和依文字 靠的是學人極強的慧力,經別人的開示提醒、旁敲側擊,或依靠經論文字的點撥啟發,而心開意解。此二行門 對學人根基要求極高,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斷難由此而入。由於就體、依文皆從慧入,唐宋以前 而得之者尚屢見於世,明清以降 則日漸罕遇其人,故本篇不做分析。後世開悟的人,泰半皆是從緣而得,獅子今天 就為大家詳細講述一下 什麼是“從緣入。”<br/>
提起圓悟勤開悟的經歷,讀過老人講述的“頻呼小玉原無事,只為檀郎認得聲”這一篇公案的人,一定都很熟悉了。為節省篇幅,事情的經過咱們放下不表,<br/>
只從純“技術”的角度 分析一下圓悟究竟是怎麼悟的,都悟到了個什麼。<br/>
圓悟直接的悟緣,是於五祖屋內出來,一門心思想著 五祖的話,突聞有隻公雞 在欄杆上振聲一啼,當下醒悟,於是脫口而出:“這不是聲嗎?”<br/>
像圓悟這種聞聲悟道的情形,是由聲塵入耳根的緣入。<br/>
我們已經知道,性是常,作用是無常,既然由無常 不可能直接生出常,那麼由作用 當然也不能直接表現出性來。聲音本是無情,它不會告訴你:“我就是性!我就是性!”<br/>
所以我們鎮日里聲中來聲中去,雖說聲聲 皆入於耳中,卻是只聽見聲,而未曾聞得聲。<br/>
那麼圓悟當時聽到的聲音 與我們平時所聽並無不同,他卻因何而能得入呢?<br/>
<br/>
還是讓我們先來打個比喻吧。<br/>
我們每個人 都用過收音機,大家知道 收音機要想發出聲音,除了要有必須的元器件,要通上電流,還得接收到電台發射的電磁波。<br/>
當收音機打開後,如果收到電磁波 就有聲音,收不到電磁 波就沒有聲音。<br/>
可不管有沒有聲音,我們都知道 收音機是開著的,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br/>
現在假設有台收音機 是一直打開的,但是因為電台的電波 總是時斷時續,所以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也總是時有時無。此時碰巧來了個從不知收音機為何物的笨鳥,他一定會以為 當有聲音傳出時 是收音機被打開了,當聲音消失後 又會以為收音機被關上了。<br/>
他只知道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在工作,不知道沒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也在工作,<br/>
因為這時收音機 還在發出個無聲,這個無聲之聲也是“聲”啊!<br/>
不用說,在自性這台收音機面前,我們大家都是一隻 不認得“聲”的笨鳥!<br/>
<br/>
再假設這樣的笨鳥一共有三隻,後來他們遇到了一位老師,老師告訴他們 其實收音機一直是開著的,你們之所以錯誤地以為 它時開時關,是由於不明白 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 是兩回事,被它的表面作用欺騙了。<br/>
第一隻笨鳥只經老師簡單提示,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就是“就體消。”<br/>
第二隻笨鳥聽完老師的講解 還是不明所以,於是回去抱著本說明書 反复研究,後來居然還真的讓他悟出了裡邊的道道,這就是“依文字。”<br/>
第三隻笨鳥是即聽不會,也看不懂,於是只得整天守著收音機 沒完沒了地看,沒完沒了地想。有那麼一次,當收音機 又從無聲變為有聲時,他突然明白過來:“哦!原來收音機 真的是一直在開著呀!”像這樣會的,就是“從緣入。”<br/>
<br/>
所謂從緣入,並不是有一個不滅的“性”在這個過程中 從外而入,或是從內而出。<br/>
而是藉著這種 由緣所起的作用,從“無”中悟出一個“有”,悟到確有那麼個東西存在。<br/>
這種從無到有的轉變,是對我們傳統邏輯思維的根本否定,對這種否定,我們將其稱之為“見性”。<br/>
從緣入 有兩個特點,<br/>
第一是要有動態的環境。<br/>
因為緣入的外因是塵,內因是根。根與塵一為能覺,一為所覺,塵是如量地傳遞,根是完整地接收。<br/>
由於塵 只有在動態中才能發生,所以根也只有在動態中 才能接收。<br/>
本來六根在靜態中 也能接收,但所接收的只能是“無”,由“無”不能生出悟道的緣。<br/>
第二是要在動靜的變化中 才易證得。<br/>
單純的靜不行,因為沒有外塵即沒有緣,沒有緣 內根即沒有覺知。<br/>
可如果老是一種平穩的動也不行,因為覺知的功用 對於單一狀態的外塵 很容易麻木。<br/>
所以從緣證入的人,總是於六根對外塵或和或離的的一剎那,在識心 還沒有來得及分別取捨(取捨以後就是就體消了)的瞬間,而當下契入!<br/>
<br/>
在這裡還須申明一點,雖說就體消和依文字的悟緣在識,從緣入的悟緣在根,但是真正悟道的主體 並不是識和根,而是我們的心!<br/>
所謂見性,說到底就是 從對性與作用關係的觀察、覺知、體悟入手,把我們的妄心 轉變成真心。<br/>
真心與妄心 能思能慮的作用 並無分別,區別在於 一個對法的認知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一個是智,一個是識。<br/>
對於智與識,彌勒菩薩的解釋是:“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br/>
這裡的“分別”指的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上 去分別取捨的標準和觀念,而不是能夠分別這種作用的本身。<br/>
如果把能分別的作用滅掉就 是智,那癡呆人 豈不個個都成佛了?<br/>
1就體消和依文字 所謂的悟緣在識,是說他的前一念 還在識心的虛妄分別中,第二念識心突然斷掉,真智得以朗然現前,這是覺在念後。<br/>
2從緣入是心在根對塵境領受以後 所生起的覺知出現的一剎那,於識心還沒有生起之前,當下一轉念就是真智,這是覺在念前。<br/>
其實我們的心 對任何事物感知的第一念 都是無分別念,比如我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 常會有“反映不過來”的情況,這個反映不過來 就是雖然已經現量地、完整地覺知到了,但是還來不及分析它 是怎麼回事,來不及採取措施,做出反映。<br/>
這個反映之前的念 就是現量的無分別念,你只要能夠從這一念上認取,當下就悟道了,這就是從緣入的竅門所在。<br/>
我們平時之所以不能 於念頭剛剛生起時領悟,是因為它來得太短、太快、太細,往往還未意識到 就滑過去了。<br/>
<br/>
<br/>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 圓悟勤是怎麼開悟的。<br/>
請注意!圓悟離開五祖演的房間以後,他的心中 一直在思索著師父的話,他的全部心念 當下都落在了意根上。<br/>
除了眼根和身根 還有一點下意識的作用外,其它幾根 都處在休息的狀態。<br/>
按照“笨鳥”的收音機有聲音時是打開,沒聲音時 是關上的邏輯,圓悟身體內能聽、能嗅、能嚐的功能 此時應該是關閉的,等到再有聲音和味道傳過來時,才被重新打開。<br/>
巧的是這會兒有隻公雞 適時的叫了一聲!<br/>
這一聲如果放在平時,只會讓我們 產生收音機又被打開了的感覺。<br/>
但此時圓悟因為太專注了,這意外的叫聲 竟然猛地觸動了他的靈機,使他霍然意識到:“原來那個能聞之性一直都是打開的!”<br/>
你看,圓悟這個“檀郎”聞聲的過程,其實就這麼簡單!<br/>
<br/>
明白了從緣入的竅門,我們就可以說靈雲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是“只為檀郎認得色”;<br/>
第四世多珠青尊師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是“只為檀郎認得味”;<br/>
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是“只為檀郎認得觸”;<br/>
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是“只為檀郎認得意”。<br/>
諸位仁兄,只要您平日里時時 多關照好自己的通向外面的門窗,說不定那天 於六根門頭觸機遇緣,就真可以當一回“檀郎”吶!嘻嘻!<br/>
<br/>
附:有關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的入道因緣、發悟門徑、力量大小、所被之機等問題,因為有的道友還不甚清楚,我再簡單介紹一下:<br/>
1.入道因緣不同。<br/>
a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有心而入,從緣入是無心而入。<br/>
就體消的特點 是學人或正在觀察外界的現象,或正在思考相關的問題,或正在聆聽他人的教誨,於正思正想間,忽然遇緣得入。<br/>
b依文字 除了是正在全神貫注於閱讀 和思索經論中文字義理外,其它情況與就體消大體上相同,區別是就體消的悟緣 比較靈活隨意,依文字的悟緣比較單一(由於二者的情況比較相似,在後面都合在就體消裡一起講)。<br/>
c從緣入 的特點 是在悟的一剎那,或者未曾生心,或者心生於別處,於無意間 突然而悟。<br/>
比如從言入者 心思絕不在言,從耳入者心思絕不在耳,從鼻入者心思絕不在鼻。<br/>
2.門徑不同。<br/>
就體消因為是有心有思,所以都是以識入手:或以意識攝眼識,或以意識攝耳識,等等不一而足。<br/>
從緣入因為事先處在 未思未想狀態,所以都是由塵來觸根,從六根門頭直接而入。<br/>
3.時節不同。<br/>
就體消是在正思索憶念間,忽然念頭脫落,於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時 真心現前而悟,是覺在念後。<br/>
古人形容為:“前後際斷,心行處滅。”<br/>
從緣入是在念頭還未起時,外塵無意中 觸在覺知根上,直接打破根門,見到一念未生前的 本來面目而悟,是覺在念前。<br/>
4.利用不同。<br/>
就體消是從外向內打入,先破識而後破根,理易明而事難透。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人 在閱讀或話語間突然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什麼了,可事後卻難以再進一步。此所謂雖明比量 而未證現量,故為易入而難消。<br/>
從緣入是由里向外打,先破根而後破識,事即證則理易徹。由於從緣入 都是從現量而得,雖然最初證到比較難,不過一旦證得 就比較透徹,即使當時腳跟未點地者,事後也往往會輕鬆到家。此為由證現量而透比量,是為難證而易徹。<br/>
5.力量不同。<br/>
就體消 譬如用細針輕刺於皮肉,雖能覺痛而疼痛易忍。<br/>
從緣入 好似以利錐狠扎穴位,深入骨髓而疼痛難消,所以溈山禪師說:“從緣悟達,永不忘失。”<br/>
6.定慧不同。<br/>
就體消 重在於慧,往往是不歷勤苦即可相機而得。<br/>
從緣入 重在於定,常常是經年參究方乃遇緣而入。<br/>
7.所被之機不同。<br/>
就體消 所被者主要是慧深障淺的利根眾生,禪宗早期的大祖師們 大多都是由此法而入,因為彼等根基實在銳利,尚不待習止習觀、參究話頭,只於言下 領悟即可透關去也。<br/>
從緣入 所被者主要是慧淺障重的鈍根眾生,比如香巖、靈雲等輩 雖久侍於師,也要歷二三十年才悟,至於禪宗自參話頭一法 風行之後悟道者,更是多屬此類。<br/>
就體消與從緣入 本是入門方便,原無甚麼高下好壞之分,只是從當今眾生的根基 與習性來說,後者似乎更為當機一些。<br/>
不過學人 最後究竟由何門得入,還要看您所習的行門與緣分,卻是強求不得的。</t>
<br/>
<br/>
上一篇講“悉有即佛性”,是想讓大家明白 性在作用,以期從用證體,由相見性,溯本還源。但是僅僅知道一切悉有 即是佛性,這只能算是理解,還不等於證悟,在天台六即中,只位當名字即。本篇獅子謹就自己的一知半解,與諸君共同探討一下 我們怎樣由悉有來證知佛性,也即如何從理即經觀行 即入相似即,把對佛性的理解 從理性變為感性、從理論成為實證。<br/>
<br/>
大家都知道,見性這回事,從來都是說時容易做時難,如果沒有真實地證到,就是把個三藏十二部背得滾瓜爛熟,也管不得半分用。其實所謂的難不外乎三點:<br/>
一是非直觀性,<br/>
佛性無法從對心色二法的 直接觀察中而找出。首先佛性不是色,任何一種色體,不管是粗是細是微細,都不是佛性。<br/>
其次佛性不是心,任何一種心態,不管是動是靜,是喜是怒,也都不是佛性。因為“我今不是渠。”<br/>
二是非邏輯性,<br/>
佛性無法通過思辨得到。你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去推論,中間必然會發生“斷裂”,從而得出一個否定的結論,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言語不能到,思量不能及。”不論你如何去思,怎樣去想,都無法對佛性思想出個所以然。所以古人在開悟了以後 常常會說:“老僧鼻孔大頭朝下”,“原來師姑是女人作的。”這些聽起來讓人莫名其妙的話。<br/>
三是非試驗性,<br/>
佛性無法通過實驗證明。我們經常喜歡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生活在科學時代的我們,習慣於用科學的方法 來驗證一切事物,技術的進步 使人們有理由相信,自然界所有未知的領域 都會陸續為我們打開神秘的面紗。可是不管科學如何進步,偏偏“佛性”這個東西,用任何物理的、化學的、醫學的和心理學的方法,都無法證實它的存在。<br/>
<br/>
正是因為佛性 在人們正常思維狀態下的 這種不可思議性,所以一切眾生 才會執迷於事物虛幻的表象,無法認識自心本性的 真實面目,在三界的火宅中 沉淪不已。人類由於在思維習慣上 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 遵從所謂的邏輯性、合理性,對生命本身 自然會得出斷與常 這兩種錯誤見解。佛陀的偉大,就在於他老人家能夠打破眾生固有的思維定式,把我們從所謂正常的、正確的、邏輯的、合理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實驗的、解析的研究模式中 解放出來,使我們通過證見自己 本有的靈明覺性,而打碎桎梏在心靈上的枷鎖,最終獲得精神上 徹底的解放。<br/>
<br/>
既然佛性 即不能用心去思量,也不能用技術手段來驗證,那麼我們怎樣 才能“見到”它呢?曰:可以用心來“悟。”所謂的悟,是人們通過 對一切事物表面現象的觀察,跳出邏輯的窠臼,發現它的本質,意會到那個躲藏在外表後面的“真實”。悟不能憑空而得,還必須藉助相應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作用。”<br/>
<br/>
可我們觀察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先認識作用 再認識本質的過程。在講到如何才能見性之前,我們首先應該知道 什麼是佛性,什麼是它的體、相、用,它有哪些特徵。<br/>
佛性的體即是法身,相即是報身,用即是化身。<br/>
對於三身,臨濟解釋為三種心光,對此老人在“法身、報身、化身”一文中有詳盡的講解。<br/>
此外西藏密宗 對三身的解釋也非常精彩,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講的:“本體空性 即離戲之法身,光明不滅即自明報身,一切攝集 即妙力自現之化身。此三身無別,於基位覺性之中 本自圓成。”(摘自《年龍上師父母傳》)<br/>
歸納起來,三身的概念就是:法身(體)――寂滅、報身(相)――不滅、化身(用)――生滅。<br/>
a法身的寂滅 是一種超乎於萬法之上的絕對真理,不能直觀地 體認與覺察;<br/>
b報身的不滅 則是即超乎於萬法外,亦存在於萬法中,雖時時顯現於動用中,但卻湮滅在動用的表象裡,被錯認和遺忘;<br/>
c化身的生滅 是一切眾生 最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正是由於我們以為這個生滅去來的作用 是真實的、客觀的、絕對的,所以才被迷惑住了 自己的雙眼,無法透過它的表象 去認識躲在後面的 那個寂滅和不滅真實。<br/>
三身生起的順序 是由法身而報身、由報身而化身,我們現在因為只見到化身,而見不到法身和報身,所以得到的只是佛性的影子、假象,而不是佛性的本質,也就是說 只有三身齊備了 才能真實圓滿地 見到佛性。<br/>
<br/>
在三身中,由法身的寂滅 生出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的不滅 顯出法身的寂滅;同樣也是由報身的不滅生出化身的生滅,再由化身的生滅 顯出報身的不滅。所謂三身 並不是真的有三個東西,而是同一本體的三種不同表現形式,是即三而即一,即一而即三。<br/>
三身當初 是順著生出的(指作用的順序,而不是時間的順序),我們現在想全面地了解 和認知它們,也只能倒著回去,先由化身 而認識報身,再由報身 而認識法身。在這里報身是關鍵,我們如果想通過化身的“有”,去認識法身的“無”,就必須先認識報身的“不有不無,亦有亦無”。<br/>
假如把法身看作是一個 藏滿無盡寶藏的寶庫,那麼報身 就是開啟寶庫的鑰匙。婆羅提尊者所說的“性在作用,”就是在提醒我們 先由化身的生滅 證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不滅 而入法身的寂滅。<br/>
不滅和寂滅,就好比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只要見到了一面 就自然見到了它的另外一面,懂得不滅以後 自然就懂得了寂滅。明白了這個道理,以下我們才好談方法。<br/>
<br/>
講到見性的方法,根本還在作用二字,你看那楞嚴會上 二十五聖各有其證入 圓通的法門,法法皆是由作用入手。若將種種圓通法門 歸納綜合,可以簡略為溈山禪師說的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三種方法。後人有在此三者之上 又增加參話頭一法的,其實並不恰當,因為參話 只是一種用功的形式,最後證入時 依然跳不出那三種之外。<br/>
<br/>
下面我們就將之依次 做個簡要分析:<br/>
1就體消。<br/>
所謂就體,顧名思義就是從對性體的領悟 而打消謎團,直接證入圓通。<br/>
如大梅法常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彼即大悟而去。又如靈默初參馬祖不契,复謁石頭曰:“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座,默便行。石頭隨即召曰:“闍黎!”默回首。石頭曰:“從生到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靈默於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棲止焉。<br/>
2從緣入。<br/>
所謂從緣,顧名思義就是藉外緣的激發,由塵觸根,而喚醒沉睡的本妙真心,入圓覺性海。<br/>
譬如靈雲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香巖拋石擊竹明心,是由聲塵入耳根;第四世多珠青尊師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在這裡我沒有找到由嗅塵入鼻根的例子,原來想舉黃庭堅聞木樨花香 有得的事例,但他是在聞香後又經黃龍晦堂的提醒 才明白的,所以只能算是就體消)<br/>
3依文字。<br/>
所謂文字,顧名思義就是從經教入手,明幽微玄理,悟本妙覺心,入圓圓覺海。宗門裡的“破讀”,教下的“大開圓解”,皆此之謂也。<br/>
就體消、依文字、從緣入,從根本上說 都是從用見體,由相見性。<br/>
所不同的是 <br/>
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由理解而領悟,從比量而通現量,悟緣在識,悟徑在慧。<br/>
而從緣入 則是先悟後解,由現量而通比量,悟緣在根,悟徑在定。<br/>
古德對三種悟緣皆有評判,<br/>
a首先是:“就體消停得力遲。”由此得者乃於比量而入,往往滯於體 而難以脫落,於諸事相 不易通達,不能別行一路。其病相為“雖知波是水,卻難識水是波。”當初高峰禪師 雖參破拖死屍話頭,而不知無夢無想時 主人翁何在,即此之例也。<br/>
b對於依文字,古德的評語是:“從文字得者力弱。”因為從文字入者 皆是先思量而後證入,幽微玄奧之理雖易於理解,但往往會 滯於理而礙於事,慧雖具而定未充,於見於行皆不甚得力。<br/>
c再接下來是:“從緣入得者力強。”凡從緣而入者,皆是由六根門頭 直接會取,現量覺知,因而能直切契證,遠離情緣意度。所以從緣而得者 一般都悟得較徹,我們看到許多就體或依文證得不徹的人,最後大多依靠緣入方徹悟了手。<br/>
<br/>
就體消和依文字 靠的是學人極強的慧力,經別人的開示提醒、旁敲側擊,或依靠經論文字的點撥啟發,而心開意解。此二行門 對學人根基要求極高,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斷難由此而入。由於就體、依文皆從慧入,唐宋以前 而得之者尚屢見於世,明清以降 則日漸罕遇其人,故本篇不做分析。後世開悟的人,泰半皆是從緣而得,獅子今天 就為大家詳細講述一下 什麼是“從緣入。”<br/>
提起圓悟勤開悟的經歷,讀過老人講述的“頻呼小玉原無事,只為檀郎認得聲”這一篇公案的人,一定都很熟悉了。為節省篇幅,事情的經過咱們放下不表,<br/>
只從純“技術”的角度 分析一下圓悟究竟是怎麼悟的,都悟到了個什麼。<br/>
圓悟直接的悟緣,是於五祖屋內出來,一門心思想著 五祖的話,突聞有隻公雞 在欄杆上振聲一啼,當下醒悟,於是脫口而出:“這不是聲嗎?”<br/>
像圓悟這種聞聲悟道的情形,是由聲塵入耳根的緣入。<br/>
我們已經知道,性是常,作用是無常,既然由無常 不可能直接生出常,那麼由作用 當然也不能直接表現出性來。聲音本是無情,它不會告訴你:“我就是性!我就是性!”<br/>
所以我們鎮日里聲中來聲中去,雖說聲聲 皆入於耳中,卻是只聽見聲,而未曾聞得聲。<br/>
那麼圓悟當時聽到的聲音 與我們平時所聽並無不同,他卻因何而能得入呢?<br/>
<br/>
還是讓我們先來打個比喻吧。<br/>
我們每個人 都用過收音機,大家知道 收音機要想發出聲音,除了要有必須的元器件,要通上電流,還得接收到電台發射的電磁波。<br/>
當收音機打開後,如果收到電磁波 就有聲音,收不到電磁 波就沒有聲音。<br/>
可不管有沒有聲音,我們都知道 收音機是開著的,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br/>
現在假設有台收音機 是一直打開的,但是因為電台的電波 總是時斷時續,所以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也總是時有時無。此時碰巧來了個從不知收音機為何物的笨鳥,他一定會以為 當有聲音傳出時 是收音機被打開了,當聲音消失後 又會以為收音機被關上了。<br/>
他只知道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在工作,不知道沒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也在工作,<br/>
因為這時收音機 還在發出個無聲,這個無聲之聲也是“聲”啊!<br/>
不用說,在自性這台收音機面前,我們大家都是一隻 不認得“聲”的笨鳥!<br/>
<br/>
再假設這樣的笨鳥一共有三隻,後來他們遇到了一位老師,老師告訴他們 其實收音機一直是開著的,你們之所以錯誤地以為 它時開時關,是由於不明白 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 是兩回事,被它的表面作用欺騙了。<br/>
第一隻笨鳥只經老師簡單提示,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就是“就體消。”<br/>
第二隻笨鳥聽完老師的講解 還是不明所以,於是回去抱著本說明書 反复研究,後來居然還真的讓他悟出了裡邊的道道,這就是“依文字。”<br/>
第三隻笨鳥是即聽不會,也看不懂,於是只得整天守著收音機 沒完沒了地看,沒完沒了地想。有那麼一次,當收音機 又從無聲變為有聲時,他突然明白過來:“哦!原來收音機 真的是一直在開著呀!”像這樣會的,就是“從緣入。”<br/>
<br/>
所謂從緣入,並不是有一個不滅的“性”在這個過程中 從外而入,或是從內而出。<br/>
而是藉著這種 由緣所起的作用,從“無”中悟出一個“有”,悟到確有那麼個東西存在。<br/>
這種從無到有的轉變,是對我們傳統邏輯思維的根本否定,對這種否定,我們將其稱之為“見性”。<br/>
從緣入 有兩個特點,<br/>
第一是要有動態的環境。<br/>
因為緣入的外因是塵,內因是根。根與塵一為能覺,一為所覺,塵是如量地傳遞,根是完整地接收。<br/>
由於塵 只有在動態中才能發生,所以根也只有在動態中 才能接收。<br/>
本來六根在靜態中 也能接收,但所接收的只能是“無”,由“無”不能生出悟道的緣。<br/>
第二是要在動靜的變化中 才易證得。<br/>
單純的靜不行,因為沒有外塵即沒有緣,沒有緣 內根即沒有覺知。<br/>
可如果老是一種平穩的動也不行,因為覺知的功用 對於單一狀態的外塵 很容易麻木。<br/>
所以從緣證入的人,總是於六根對外塵或和或離的的一剎那,在識心 還沒有來得及分別取捨(取捨以後就是就體消了)的瞬間,而當下契入!<br/>
<br/>
在這裡還須申明一點,雖說就體消和依文字的悟緣在識,從緣入的悟緣在根,但是真正悟道的主體 並不是識和根,而是我們的心!<br/>
所謂見性,說到底就是 從對性與作用關係的觀察、覺知、體悟入手,把我們的妄心 轉變成真心。<br/>
真心與妄心 能思能慮的作用 並無分別,區別在於 一個對法的認知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一個是智,一個是識。<br/>
對於智與識,彌勒菩薩的解釋是:“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br/>
這裡的“分別”指的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上 去分別取捨的標準和觀念,而不是能夠分別這種作用的本身。<br/>
如果把能分別的作用滅掉就 是智,那癡呆人 豈不個個都成佛了?<br/>
1就體消和依文字 所謂的悟緣在識,是說他的前一念 還在識心的虛妄分別中,第二念識心突然斷掉,真智得以朗然現前,這是覺在念後。<br/>
2從緣入是心在根對塵境領受以後 所生起的覺知出現的一剎那,於識心還沒有生起之前,當下一轉念就是真智,這是覺在念前。<br/>
其實我們的心 對任何事物感知的第一念 都是無分別念,比如我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 常會有“反映不過來”的情況,這個反映不過來 就是雖然已經現量地、完整地覺知到了,但是還來不及分析它 是怎麼回事,來不及採取措施,做出反映。<br/>
這個反映之前的念 就是現量的無分別念,你只要能夠從這一念上認取,當下就悟道了,這就是從緣入的竅門所在。<br/>
我們平時之所以不能 於念頭剛剛生起時領悟,是因為它來得太短、太快、太細,往往還未意識到 就滑過去了。<br/>
<br/>
<br/>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 圓悟勤是怎麼開悟的。<br/>
請注意!圓悟離開五祖演的房間以後,他的心中 一直在思索著師父的話,他的全部心念 當下都落在了意根上。<br/>
除了眼根和身根 還有一點下意識的作用外,其它幾根 都處在休息的狀態。<br/>
按照“笨鳥”的收音機有聲音時是打開,沒聲音時 是關上的邏輯,圓悟身體內能聽、能嗅、能嚐的功能 此時應該是關閉的,等到再有聲音和味道傳過來時,才被重新打開。<br/>
巧的是這會兒有隻公雞 適時的叫了一聲!<br/>
這一聲如果放在平時,只會讓我們 產生收音機又被打開了的感覺。<br/>
但此時圓悟因為太專注了,這意外的叫聲 竟然猛地觸動了他的靈機,使他霍然意識到:“原來那個能聞之性一直都是打開的!”<br/>
你看,圓悟這個“檀郎”聞聲的過程,其實就這麼簡單!<br/>
<br/>
明白了從緣入的竅門,我們就可以說靈雲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是“只為檀郎認得色”;<br/>
第四世多珠青尊師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是“只為檀郎認得味”;<br/>
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是“只為檀郎認得觸”;<br/>
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是“只為檀郎認得意”。<br/>
諸位仁兄,只要您平日里時時 多關照好自己的通向外面的門窗,說不定那天 於六根門頭觸機遇緣,就真可以當一回“檀郎”吶!嘻嘻!<br/>
<br/>
附:有關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的入道因緣、發悟門徑、力量大小、所被之機等問題,因為有的道友還不甚清楚,我再簡單介紹一下:<br/>
1.入道因緣不同。<br/>
a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有心而入,從緣入是無心而入。<br/>
就體消的特點 是學人或正在觀察外界的現象,或正在思考相關的問題,或正在聆聽他人的教誨,於正思正想間,忽然遇緣得入。<br/>
b依文字 除了是正在全神貫注於閱讀 和思索經論中文字義理外,其它情況與就體消大體上相同,區別是就體消的悟緣 比較靈活隨意,依文字的悟緣比較單一(由於二者的情況比較相似,在後面都合在就體消裡一起講)。<br/>
c從緣入 的特點 是在悟的一剎那,或者未曾生心,或者心生於別處,於無意間 突然而悟。<br/>
比如從言入者 心思絕不在言,從耳入者心思絕不在耳,從鼻入者心思絕不在鼻。<br/>
2.門徑不同。<br/>
就體消因為是有心有思,所以都是以識入手:或以意識攝眼識,或以意識攝耳識,等等不一而足。<br/>
從緣入因為事先處在 未思未想狀態,所以都是由塵來觸根,從六根門頭直接而入。<br/>
3.時節不同。<br/>
就體消是在正思索憶念間,忽然念頭脫落,於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時 真心現前而悟,是覺在念後。<br/>
古人形容為:“前後際斷,心行處滅。”<br/>
從緣入是在念頭還未起時,外塵無意中 觸在覺知根上,直接打破根門,見到一念未生前的 本來面目而悟,是覺在念前。<br/>
4.利用不同。<br/>
就體消是從外向內打入,先破識而後破根,理易明而事難透。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人 在閱讀或話語間突然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什麼了,可事後卻難以再進一步。此所謂雖明比量 而未證現量,故為易入而難消。<br/>
從緣入是由里向外打,先破根而後破識,事即證則理易徹。由於從緣入 都是從現量而得,雖然最初證到比較難,不過一旦證得 就比較透徹,即使當時腳跟未點地者,事後也往往會輕鬆到家。此為由證現量而透比量,是為難證而易徹。<br/>
5.力量不同。<br/>
就體消 譬如用細針輕刺於皮肉,雖能覺痛而疼痛易忍。<br/>
從緣入 好似以利錐狠扎穴位,深入骨髓而疼痛難消,所以溈山禪師說:“從緣悟達,永不忘失。”<br/>
6.定慧不同。<br/>
就體消 重在於慧,往往是不歷勤苦即可相機而得。<br/>
從緣入 重在於定,常常是經年參究方乃遇緣而入。<br/>
7.所被之機不同。<br/>
就體消 所被者主要是慧深障淺的利根眾生,禪宗早期的大祖師們 大多都是由此法而入,因為彼等根基實在銳利,尚不待習止習觀、參究話頭,只於言下 領悟即可透關去也。<br/>
從緣入 所被者主要是慧淺障重的鈍根眾生,比如香巖、靈雲等輩 雖久侍於師,也要歷二三十年才悟,至於禪宗自參話頭一法 風行之後悟道者,更是多屬此類。<br/>
就體消與從緣入 本是入門方便,原無甚麼高下好壞之分,只是從當今眾生的根基 與習性來說,後者似乎更為當機一些。<br/>
不過學人 最後究竟由何門得入,還要看您所習的行門與緣分,卻是強求不得的。</t>
-
- 文章: 1089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公案很難懂
<r><QUOTE author="cyc320" post_id="59370" time="1641045742" user_id="51"><s>[quote=cyc320 post_id=59370 time=1641045742 user_id=51]</s>
由 新老怪 » 週六 1月 01, 2022 9:53 am <br/>
對色空的理解 只到得析法真空的境界。佛法上所講的空 有很多種,驤陸師公在《乙亥講演錄》上介紹過十八種,不過最常見、最重要的有兩個,一是析法真空,一是自性空。<br/>
a 所謂析法真空 是從緣起的角度,對某一事物層層解析,由部件分析到分子,由分子再分析到原子、質子、電子、中子……,最後得出一個 什麼都沒有的結論。<br/>
b 而自性空 則用不著如此分解,只是直接為你指出 一切事物本無自性,當體即空。<br/>
析法真空 可以由學而得之,即使沒有見性的人 也能夠領會其中的道理,<br/>
自性空 必須於見性後 方可以真正通達,僅靠擬思比量 無以透識端的。<br/>
從析法真空入手,可以明了小乘的“諸法無我”,最後證得小乘的有餘和無餘涅磐,而不能領悟大乘一實相印,當然也就不能證取 大乘的無住涅磐。<br/>
<br/>
對於色空之間的關係,《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br/>
這句話原本是 從自性空的意義上去講的,但事實上 絕大多數人 卻是用析法真空來理解。<br/>
由析法真空 能夠分別領會 這兩句中的前半句,而難於理解後半句。<br/>
記得去年有位在網上很活躍的朋友,平日里說禪說性 似乎頗有心得,某日忽然對“空即是色”起了疑惑,雖百思而不得其解,這即是他只解析法空,而不解自性空的緣故。<br/>
哲學上有個名為否定之否定的定律,說任何事物 單純否定一次還不行,要在前次否定的基礎上再否定一次,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昇華。<br/>
宗門裡也告訴人 光是死轉去還不行,還要能活轉來才算數。<br/>
老人常為我們講說“真空不空”,因為真正的空 不是空無所有,而是什麼都有,什麼都圓滿無缺。<br/>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br/>
後來於夜半聽五祖再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番都是從這一句發悟,但境界大有不同)”而徹悟,隨口唱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才是悟得 自性空以後的意境!<br/>
a 由析法真空只能明白空,而不能明白有,只會死而不會活。好比是小孩子出門玩耍,一旦出了家門就不認得回家的路,這可不行。要問如何方是“回家路”?<br/>
b 所謂“空即是色,空不異色”是,所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是。各位須注意的是,這回家的路 光明白是個怎麼回事還不行,一定要真實證得才算數。<br/>
正是由於不曾解得色與空,道生緊跟著又犯了第二個錯誤:不知道什麼是“見。”<br/>
我們看到當秦跋陀用手中的如意 考驗道生何者為見時,道生所見的只是外面色相的去來和色塵的生滅,而不曉了 自己心中的那個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能見之見性。<br/>
道生此處的“見”,與《楞嚴經》上阿難對於鍾聲的“聞”一樣,都是著在塵相上,隨著外塵的起滅 而去來不定
<e>[/quote]</e></QUOTE>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br/>
那是演戲還當真六祖沒見性<br/>
正覺最流行這種說法<br/>
若是六祖沒見性<br/>
五祖還傳法給六祖<br/>
愛說笑<br/>
人的 煩惱因觸受而起<br/>
觸受本空就是本來無一物<br/>
要羅人之罪先要洗淨自己的知見<br/>
六祖哪來機緣學到偏空<br/>
跟永嘉只是去接受驗證而已</r>
由 新老怪 » 週六 1月 01, 2022 9:53 am <br/>
對色空的理解 只到得析法真空的境界。佛法上所講的空 有很多種,驤陸師公在《乙亥講演錄》上介紹過十八種,不過最常見、最重要的有兩個,一是析法真空,一是自性空。<br/>
a 所謂析法真空 是從緣起的角度,對某一事物層層解析,由部件分析到分子,由分子再分析到原子、質子、電子、中子……,最後得出一個 什麼都沒有的結論。<br/>
b 而自性空 則用不著如此分解,只是直接為你指出 一切事物本無自性,當體即空。<br/>
析法真空 可以由學而得之,即使沒有見性的人 也能夠領會其中的道理,<br/>
自性空 必須於見性後 方可以真正通達,僅靠擬思比量 無以透識端的。<br/>
從析法真空入手,可以明了小乘的“諸法無我”,最後證得小乘的有餘和無餘涅磐,而不能領悟大乘一實相印,當然也就不能證取 大乘的無住涅磐。<br/>
<br/>
對於色空之間的關係,《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br/>
這句話原本是 從自性空的意義上去講的,但事實上 絕大多數人 卻是用析法真空來理解。<br/>
由析法真空 能夠分別領會 這兩句中的前半句,而難於理解後半句。<br/>
記得去年有位在網上很活躍的朋友,平日里說禪說性 似乎頗有心得,某日忽然對“空即是色”起了疑惑,雖百思而不得其解,這即是他只解析法空,而不解自性空的緣故。<br/>
哲學上有個名為否定之否定的定律,說任何事物 單純否定一次還不行,要在前次否定的基礎上再否定一次,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昇華。<br/>
宗門裡也告訴人 光是死轉去還不行,還要能活轉來才算數。<br/>
老人常為我們講說“真空不空”,因為真正的空 不是空無所有,而是什麼都有,什麼都圓滿無缺。<br/>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br/>
後來於夜半聽五祖再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番都是從這一句發悟,但境界大有不同)”而徹悟,隨口唱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才是悟得 自性空以後的意境!<br/>
a 由析法真空只能明白空,而不能明白有,只會死而不會活。好比是小孩子出門玩耍,一旦出了家門就不認得回家的路,這可不行。要問如何方是“回家路”?<br/>
b 所謂“空即是色,空不異色”是,所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是。各位須注意的是,這回家的路 光明白是個怎麼回事還不行,一定要真實證得才算數。<br/>
正是由於不曾解得色與空,道生緊跟著又犯了第二個錯誤:不知道什麼是“見。”<br/>
我們看到當秦跋陀用手中的如意 考驗道生何者為見時,道生所見的只是外面色相的去來和色塵的生滅,而不曉了 自己心中的那個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能見之見性。<br/>
道生此處的“見”,與《楞嚴經》上阿難對於鍾聲的“聞”一樣,都是著在塵相上,隨著外塵的起滅 而去來不定
<e>[/quote]</e></QUOTE>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br/>
那是演戲還當真六祖沒見性<br/>
正覺最流行這種說法<br/>
若是六祖沒見性<br/>
五祖還傳法給六祖<br/>
愛說笑<br/>
人的 煩惱因觸受而起<br/>
觸受本空就是本來無一物<br/>
要羅人之罪先要洗淨自己的知見<br/>
六祖哪來機緣學到偏空<br/>
跟永嘉只是去接受驗證而已</r>
-
- 文章: 2565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公案很難懂
<r><QUOTE author="次草" post_id="59457" time="1641092338" user_id="39211"><s>[quote=次草 post_id=59457 time=1641092338 user_id=39211]</s>
<br/>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br/>
那是演戲還當真六祖沒見性<br/>
正覺最流行這種說法<br/>
若是六祖沒見性<br/>
五祖還傳法給六祖<br/>
愛說笑<br/>
人的 煩惱因觸受而起<br/>
觸受本空就是本來無一物<br/>
要羅人之罪先要洗淨自己的知見<br/>
六祖哪來機緣學到偏空<br/>
跟永嘉只是去接受驗證而已
<e>[/quote]</e></QUOTE>
老怪是一貫道沒有皈依佛教三寶</r>
<br/>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br/>
那是演戲還當真六祖沒見性<br/>
正覺最流行這種說法<br/>
若是六祖沒見性<br/>
五祖還傳法給六祖<br/>
愛說笑<br/>
人的 煩惱因觸受而起<br/>
觸受本空就是本來無一物<br/>
要羅人之罪先要洗淨自己的知見<br/>
六祖哪來機緣學到偏空<br/>
跟永嘉只是去接受驗證而已
<e>[/quote]</e></QUOTE>
老怪是一貫道沒有皈依佛教三寶</r>
-
- 文章: 1089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公案很難懂
<r><QUOTE author="軟體之美" post_id="59460" time="1641093362" user_id="73"><s>[quote=軟體之美 post_id=59460 time=1641093362 user_id=73]</s>
<QUOTE author="次草" post_id="59457" time="1641092338" user_id="39211"><s>[quote=次草 post_id=59457 time=1641092338 user_id=39211]</s>
<br/>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br/>
那是演戲還當真六祖沒見性<br/>
正覺最流行這種說法<br/>
若是六祖沒見性<br/>
五祖還傳法給六祖<br/>
愛說笑<br/>
人的 煩惱因觸受而起<br/>
觸受本空就是本來無一物<br/>
要羅人之罪先要洗淨自己的知見<br/>
六祖哪來機緣學到偏空<br/>
跟永嘉只是去接受驗證而已
<e>[/quote]</e></QUOTE>
老怪是一貫道沒有皈依佛教三寶
<e>[/quote]</e></QUOTE>
我只對知見說出我的看法<br/>
是甚麼道都平等<br/>
佛陀十大弟子也是外道來受教的多<br/>
學佛貴在知見<br/>
知識的過濾要靠自己善分別</r>
<QUOTE author="次草" post_id="59457" time="1641092338" user_id="39211"><s>[quote=次草 post_id=59457 time=1641092338 user_id=39211]</s>
<br/>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br/>
那是演戲還當真六祖沒見性<br/>
正覺最流行這種說法<br/>
若是六祖沒見性<br/>
五祖還傳法給六祖<br/>
愛說笑<br/>
人的 煩惱因觸受而起<br/>
觸受本空就是本來無一物<br/>
要羅人之罪先要洗淨自己的知見<br/>
六祖哪來機緣學到偏空<br/>
跟永嘉只是去接受驗證而已
<e>[/quote]</e></QUOTE>
老怪是一貫道沒有皈依佛教三寶
<e>[/quote]</e></QUOTE>
我只對知見說出我的看法<br/>
是甚麼道都平等<br/>
佛陀十大弟子也是外道來受教的多<br/>
學佛貴在知見<br/>
知識的過濾要靠自己善分別</r>
-
- 文章: 357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公案很難懂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59452" time="1641090928"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59452 time=1641090928 user_id=61]</s>
只為檀郎認得聲 <br/>
<br/>
<br/>
上一篇講“悉有即佛性”,是想讓大家明白 性在作用,以期從用證體,由相見性,溯本還源。但是僅僅知道一切悉有 即是佛性,這只能算是理解,還不等於證悟,在天台六即中,只位當名字即。本篇獅子謹就自己的一知半解,與諸君共同探討一下 我們怎樣由悉有來證知佛性,也即如何從理即經觀行 即入相似即,把對佛性的理解 從理性變為感性、從理論成為實證。<br/>
<br/>
大家都知道,見性這回事,從來都是說時容易做時難,如果沒有真實地證到,就是把個三藏十二部背得滾瓜爛熟,也管不得半分用。其實所謂的難不外乎三點:<br/>
一是非直觀性,<br/>
佛性無法從對心色二法的 直接觀察中而找出。首先佛性不是色,任何一種色體,不管是粗是細是微細,都不是佛性。<br/>
其次佛性不是心,任何一種心態,不管是動是靜,是喜是怒,也都不是佛性。因為“我今不是渠。”<br/>
二是非邏輯性,<br/>
佛性無法通過思辨得到。你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去推論,中間必然會發生“斷裂”,從而得出一個否定的結論,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言語不能到,思量不能及。”不論你如何去思,怎樣去想,都無法對佛性思想出個所以然。所以古人在開悟了以後 常常會說:“老僧鼻孔大頭朝下”,“原來師姑是女人作的。”這些聽起來讓人莫名其妙的話。<br/>
三是非試驗性,<br/>
佛性無法通過實驗證明。我們經常喜歡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生活在科學時代的我們,習慣於用科學的方法 來驗證一切事物,技術的進步 使人們有理由相信,自然界所有未知的領域 都會陸續為我們打開神秘的面紗。可是不管科學如何進步,偏偏“佛性”這個東西,用任何物理的、化學的、醫學的和心理學的方法,都無法證實它的存在。<br/>
<br/>
正是因為佛性 在人們正常思維狀態下的 這種不可思議性,所以一切眾生 才會執迷於事物虛幻的表象,無法認識自心本性的 真實面目,在三界的火宅中 沉淪不已。人類由於在思維習慣上 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 遵從所謂的邏輯性、合理性,對生命本身 自然會得出斷與常 這兩種錯誤見解。佛陀的偉大,就在於他老人家能夠打破眾生固有的思維定式,把我們從所謂正常的、正確的、邏輯的、合理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實驗的、解析的研究模式中 解放出來,使我們通過證見自己 本有的靈明覺性,而打碎桎梏在心靈上的枷鎖,最終獲得精神上 徹底的解放。<br/>
<br/>
既然佛性 即不能用心去思量,也不能用技術手段來驗證,那麼我們怎樣 才能“見到”它呢?曰:可以用心來“悟。”所謂的悟,是人們通過 對一切事物表面現象的觀察,跳出邏輯的窠臼,發現它的本質,意會到那個躲藏在外表後面的“真實”。悟不能憑空而得,還必須藉助相應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作用。”<br/>
<br/>
可我們觀察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先認識作用 再認識本質的過程。在講到如何才能見性之前,我們首先應該知道 什麼是佛性,什麼是它的體、相、用,它有哪些特徵。<br/>
佛性的體即是法身,相即是報身,用即是化身。<br/>
對於三身,臨濟解釋為三種心光,對此老人在“法身、報身、化身”一文中有詳盡的講解。<br/>
此外西藏密宗 對三身的解釋也非常精彩,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講的:“本體空性 即離戲之法身,光明不滅即自明報身,一切攝集 即妙力自現之化身。此三身無別,於基位覺性之中 本自圓成。”(摘自《年龍上師父母傳》)<br/>
歸納起來,三身的概念就是:法身(體)――寂滅、報身(相)――不滅、化身(用)――生滅。<br/>
a法身的寂滅 是一種超乎於萬法之上的絕對真理,不能直觀地 體認與覺察;<br/>
b報身的不滅 則是即超乎於萬法外,亦存在於萬法中,雖時時顯現於動用中,但卻湮滅在動用的表象裡,被錯認和遺忘;<br/>
c化身的生滅 是一切眾生 最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正是由於我們以為這個生滅去來的作用 是真實的、客觀的、絕對的,所以才被迷惑住了 自己的雙眼,無法透過它的表象 去認識躲在後面的 那個寂滅和不滅真實。<br/>
三身生起的順序 是由法身而報身、由報身而化身,我們現在因為只見到化身,而見不到法身和報身,所以得到的只是佛性的影子、假象,而不是佛性的本質,也就是說 只有三身齊備了 才能真實圓滿地 見到佛性。<br/>
<br/>
在三身中,由法身的寂滅 生出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的不滅 顯出法身的寂滅;同樣也是由報身的不滅生出化身的生滅,再由化身的生滅 顯出報身的不滅。所謂三身 並不是真的有三個東西,而是同一本體的三種不同表現形式,是即三而即一,即一而即三。<br/>
三身當初 是順著生出的(指作用的順序,而不是時間的順序),我們現在想全面地了解 和認知它們,也只能倒著回去,先由化身 而認識報身,再由報身 而認識法身。在這里報身是關鍵,我們如果想通過化身的“有”,去認識法身的“無”,就必須先認識報身的“不有不無,亦有亦無”。<br/>
假如把法身看作是一個 藏滿無盡寶藏的寶庫,那麼報身 就是開啟寶庫的鑰匙。婆羅提尊者所說的“性在作用,”就是在提醒我們 先由化身的生滅 證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不滅 而入法身的寂滅。<br/>
不滅和寂滅,就好比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只要見到了一面 就自然見到了它的另外一面,懂得不滅以後 自然就懂得了寂滅。明白了這個道理,以下我們才好談方法。<br/>
<br/>
講到見性的方法,根本還在作用二字,你看那楞嚴會上 二十五聖各有其證入 圓通的法門,法法皆是由作用入手。若將種種圓通法門 歸納綜合,可以簡略為溈山禪師說的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三種方法。後人有在此三者之上 又增加參話頭一法的,其實並不恰當,因為參話 只是一種用功的形式,最後證入時 依然跳不出那三種之外。<br/>
<br/>
下面我們就將之依次 做個簡要分析:<br/>
1就體消。<br/>
所謂就體,顧名思義就是從對性體的領悟 而打消謎團,直接證入圓通。<br/>
如大梅法常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彼即大悟而去。又如靈默初參馬祖不契,复謁石頭曰:“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座,默便行。石頭隨即召曰:“闍黎!”默回首。石頭曰:“從生到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靈默於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棲止焉。<br/>
2從緣入。<br/>
所謂從緣,顧名思義就是藉外緣的激發,由塵觸根,而喚醒沉睡的本妙真心,入圓覺性海。<br/>
譬如靈雲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香巖拋石擊竹明心,是由聲塵入耳根;第四世多珠青尊師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在這裡我沒有找到由嗅塵入鼻根的例子,原來想舉黃庭堅聞木樨花香 有得的事例,但他是在聞香後又經黃龍晦堂的提醒 才明白的,所以只能算是就體消)<br/>
3依文字。<br/>
所謂文字,顧名思義就是從經教入手,明幽微玄理,悟本妙覺心,入圓圓覺海。宗門裡的“破讀”,教下的“大開圓解”,皆此之謂也。<br/>
就體消、依文字、從緣入,從根本上說 都是從用見體,由相見性。<br/>
所不同的是 <br/>
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由理解而領悟,從比量而通現量,悟緣在識,悟徑在慧。<br/>
而從緣入 則是先悟後解,由現量而通比量,悟緣在根,悟徑在定。<br/>
古德對三種悟緣皆有評判,<br/>
a首先是:“就體消停得力遲。”由此得者乃於比量而入,往往滯於體 而難以脫落,於諸事相 不易通達,不能別行一路。其病相為“雖知波是水,卻難識水是波。”當初高峰禪師 雖參破拖死屍話頭,而不知無夢無想時 主人翁何在,即此之例也。<br/>
b對於依文字,古德的評語是:“從文字得者力弱。”因為從文字入者 皆是先思量而後證入,幽微玄奧之理雖易於理解,但往往會 滯於理而礙於事,慧雖具而定未充,於見於行皆不甚得力。<br/>
c再接下來是:“從緣入得者力強。”凡從緣而入者,皆是由六根門頭 直接會取,現量覺知,因而能直切契證,遠離情緣意度。所以從緣而得者 一般都悟得較徹,我們看到許多就體或依文證得不徹的人,最後大多依靠緣入方徹悟了手。<br/>
<br/>
就體消和依文字 靠的是學人極強的慧力,經別人的開示提醒、旁敲側擊,或依靠經論文字的點撥啟發,而心開意解。此二行門 對學人根基要求極高,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斷難由此而入。由於就體、依文皆從慧入,唐宋以前 而得之者尚屢見於世,明清以降 則日漸罕遇其人,故本篇不做分析。後世開悟的人,泰半皆是從緣而得,獅子今天 就為大家詳細講述一下 什麼是“從緣入。”<br/>
提起圓悟勤開悟的經歷,讀過老人講述的“頻呼小玉原無事,只為檀郎認得聲”這一篇公案的人,一定都很熟悉了。為節省篇幅,事情的經過咱們放下不表,<br/>
只從純“技術”的角度 分析一下圓悟究竟是怎麼悟的,都悟到了個什麼。<br/>
圓悟直接的悟緣,是於五祖屋內出來,一門心思想著 五祖的話,突聞有隻公雞 在欄杆上振聲一啼,當下醒悟,於是脫口而出:“這不是聲嗎?”<br/>
像圓悟這種聞聲悟道的情形,是由聲塵入耳根的緣入。<br/>
我們已經知道,性是常,作用是無常,既然由無常 不可能直接生出常,那麼由作用 當然也不能直接表現出性來。聲音本是無情,它不會告訴你:“我就是性!我就是性!”<br/>
所以我們鎮日里聲中來聲中去,雖說聲聲 皆入於耳中,卻是只聽見聲,而未曾聞得聲。<br/>
那麼圓悟當時聽到的聲音 與我們平時所聽並無不同,他卻因何而能得入呢?<br/>
<br/>
還是讓我們先來打個比喻吧。<br/>
我們每個人 都用過收音機,大家知道 收音機要想發出聲音,除了要有必須的元器件,要通上電流,還得接收到電台發射的電磁波。<br/>
當收音機打開後,如果收到電磁波 就有聲音,收不到電磁 波就沒有聲音。<br/>
可不管有沒有聲音,我們都知道 收音機是開著的,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br/>
現在假設有台收音機 是一直打開的,但是因為電台的電波 總是時斷時續,所以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也總是時有時無。此時碰巧來了個從不知收音機為何物的笨鳥,他一定會以為 當有聲音傳出時 是收音機被打開了,當聲音消失後 又會以為收音機被關上了。<br/>
他只知道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在工作,不知道沒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也在工作,<br/>
因為這時收音機 還在發出個無聲,這個無聲之聲也是“聲”啊!<br/>
不用說,在自性這台收音機面前,我們大家都是一隻 不認得“聲”的笨鳥!<br/>
<br/>
再假設這樣的笨鳥一共有三隻,後來他們遇到了一位老師,老師告訴他們 其實收音機一直是開著的,你們之所以錯誤地以為 它時開時關,是由於不明白 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 是兩回事,被它的表面作用欺騙了。<br/>
第一隻笨鳥只經老師簡單提示,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就是“就體消。”<br/>
第二隻笨鳥聽完老師的講解 還是不明所以,於是回去抱著本說明書 反复研究,後來居然還真的讓他悟出了裡邊的道道,這就是“依文字。”<br/>
第三隻笨鳥是即聽不會,也看不懂,於是只得整天守著收音機 沒完沒了地看,沒完沒了地想。有那麼一次,當收音機 又從無聲變為有聲時,他突然明白過來:“哦!原來收音機 真的是一直在開著呀!”像這樣會的,就是“從緣入。”<br/>
<br/>
所謂從緣入,並不是有一個不滅的“性”在這個過程中 從外而入,或是從內而出。<br/>
而是藉著這種 由緣所起的作用,從“無”中悟出一個“有”,悟到確有那麼個東西存在。<br/>
這種從無到有的轉變,是對我們傳統邏輯思維的根本否定,對這種否定,我們將其稱之為“見性”。<br/>
從緣入 有兩個特點,<br/>
第一是要有動態的環境。<br/>
因為緣入的外因是塵,內因是根。根與塵一為能覺,一為所覺,塵是如量地傳遞,根是完整地接收。<br/>
由於塵 只有在動態中才能發生,所以根也只有在動態中 才能接收。<br/>
本來六根在靜態中 也能接收,但所接收的只能是“無”,由“無”不能生出悟道的緣。<br/>
第二是要在動靜的變化中 才易證得。<br/>
單純的靜不行,因為沒有外塵即沒有緣,沒有緣 內根即沒有覺知。<br/>
可如果老是一種平穩的動也不行,因為覺知的功用 對於單一狀態的外塵 很容易麻木。<br/>
所以從緣證入的人,總是於六根對外塵或和或離的的一剎那,在識心 還沒有來得及分別取捨(取捨以後就是就體消了)的瞬間,而當下契入!<br/>
<br/>
在這裡還須申明一點,雖說就體消和依文字的悟緣在識,從緣入的悟緣在根,但是真正悟道的主體 並不是識和根,而是我們的心!<br/>
所謂見性,說到底就是 從對性與作用關係的觀察、覺知、體悟入手,把我們的妄心 轉變成真心。<br/>
真心與妄心 能思能慮的作用 並無分別,區別在於 一個對法的認知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一個是智,一個是識。<br/>
對於智與識,彌勒菩薩的解釋是:“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br/>
這裡的“分別”指的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上 去分別取捨的標準和觀念,而不是能夠分別這種作用的本身。<br/>
如果把能分別的作用滅掉就 是智,那癡呆人 豈不個個都成佛了?<br/>
1就體消和依文字 所謂的悟緣在識,是說他的前一念 還在識心的虛妄分別中,第二念識心突然斷掉,真智得以朗然現前,這是覺在念後。<br/>
2從緣入是心在根對塵境領受以後 所生起的覺知出現的一剎那,於識心還沒有生起之前,當下一轉念就是真智,這是覺在念前。<br/>
其實我們的心 對任何事物感知的第一念 都是無分別念,比如我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 常會有“反映不過來”的情況,這個反映不過來 就是雖然已經現量地、完整地覺知到了,但是還來不及分析它 是怎麼回事,來不及採取措施,做出反映。<br/>
這個反映之前的念 就是現量的無分別念,你只要能夠從這一念上認取,當下就悟道了,這就是從緣入的竅門所在。<br/>
我們平時之所以不能 於念頭剛剛生起時領悟,是因為它來得太短、太快、太細,往往還未意識到 就滑過去了。<br/>
<br/>
<br/>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 圓悟勤是怎麼開悟的。<br/>
請注意!圓悟離開五祖演的房間以後,他的心中 一直在思索著師父的話,他的全部心念 當下都落在了意根上。<br/>
除了眼根和身根 還有一點下意識的作用外,其它幾根 都處在休息的狀態。<br/>
按照“笨鳥”的收音機有聲音時是打開,沒聲音時 是關上的邏輯,圓悟身體內能聽、能嗅、能嚐的功能 此時應該是關閉的,等到再有聲音和味道傳過來時,才被重新打開。<br/>
巧的是這會兒有隻公雞 適時的叫了一聲!<br/>
這一聲如果放在平時,只會讓我們 產生收音機又被打開了的感覺。<br/>
但此時圓悟因為太專注了,這意外的叫聲 竟然猛地觸動了他的靈機,使他霍然意識到:“原來那個能聞之性一直都是打開的!”<br/>
你看,圓悟這個“檀郎”聞聲的過程,其實就這麼簡單!<br/>
<br/>
明白了從緣入的竅門,我們就可以說靈雲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是“只為檀郎認得色”;<br/>
第四世多珠青尊師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是“只為檀郎認得味”;<br/>
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是“只為檀郎認得觸”;<br/>
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是“只為檀郎認得意”。<br/>
諸位仁兄,只要您平日里時時 多關照好自己的通向外面的門窗,說不定那天 於六根門頭觸機遇緣,就真可以當一回“檀郎”吶!嘻嘻!<br/>
<br/>
附:有關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的入道因緣、發悟門徑、力量大小、所被之機等問題,因為有的道友還不甚清楚,我再簡單介紹一下:<br/>
1.入道因緣不同。<br/>
a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有心而入,從緣入是無心而入。<br/>
就體消的特點 是學人或正在觀察外界的現象,或正在思考相關的問題,或正在聆聽他人的教誨,於正思正想間,忽然遇緣得入。<br/>
b依文字 除了是正在全神貫注於閱讀 和思索經論中文字義理外,其它情況與就體消大體上相同,區別是就體消的悟緣 比較靈活隨意,依文字的悟緣比較單一(由於二者的情況比較相似,在後面都合在就體消裡一起講)。<br/>
c從緣入 的特點 是在悟的一剎那,或者未曾生心,或者心生於別處,於無意間 突然而悟。<br/>
比如從言入者 心思絕不在言,從耳入者心思絕不在耳,從鼻入者心思絕不在鼻。<br/>
2.門徑不同。<br/>
就體消因為是有心有思,所以都是以識入手:或以意識攝眼識,或以意識攝耳識,等等不一而足。<br/>
從緣入因為事先處在 未思未想狀態,所以都是由塵來觸根,從六根門頭直接而入。<br/>
3.時節不同。<br/>
就體消是在正思索憶念間,忽然念頭脫落,於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時 真心現前而悟,是覺在念後。<br/>
古人形容為:“前後際斷,心行處滅。”<br/>
從緣入是在念頭還未起時,外塵無意中 觸在覺知根上,直接打破根門,見到一念未生前的 本來面目而悟,是覺在念前。<br/>
4.利用不同。<br/>
就體消是從外向內打入,先破識而後破根,理易明而事難透。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人 在閱讀或話語間突然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什麼了,可事後卻難以再進一步。此所謂雖明比量 而未證現量,故為易入而難消。<br/>
從緣入是由里向外打,先破根而後破識,事即證則理易徹。由於從緣入 都是從現量而得,雖然最初證到比較難,不過一旦證得 就比較透徹,即使當時腳跟未點地者,事後也往往會輕鬆到家。此為由證現量而透比量,是為難證而易徹。<br/>
5.力量不同。<br/>
就體消 譬如用細針輕刺於皮肉,雖能覺痛而疼痛易忍。<br/>
從緣入 好似以利錐狠扎穴位,深入骨髓而疼痛難消,所以溈山禪師說:“從緣悟達,永不忘失。”<br/>
6.定慧不同。<br/>
就體消 重在於慧,往往是不歷勤苦即可相機而得。<br/>
從緣入 重在於定,常常是經年參究方乃遇緣而入。<br/>
7.所被之機不同。<br/>
就體消 所被者主要是慧深障淺的利根眾生,禪宗早期的大祖師們 大多都是由此法而入,因為彼等根基實在銳利,尚不待習止習觀、參究話頭,只於言下 領悟即可透關去也。<br/>
從緣入 所被者主要是慧淺障重的鈍根眾生,比如香巖、靈雲等輩 雖久侍於師,也要歷二三十年才悟,至於禪宗自參話頭一法 風行之後悟道者,更是多屬此類。<br/>
就體消與從緣入 本是入門方便,原無甚麼高下好壞之分,只是從當今眾生的根基 與習性來說,後者似乎更為當機一些。<br/>
不過學人 最後究竟由何門得入,還要看您所習的行門與緣分,卻是強求不得的。
<e>[/quote]</e></QUOTE>
觀察佛性,若不不是從心色觀察,那麼是從那兒觀察呢?我們常說 [返聞聞自性] ,很簡單的就是利用我們的五根往回找,事物是如何發生的,也就是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觀緣起]。<br/>
老師常說:空是從緣起觀察得到,不是自己腦袋想出來的,自己想出來的是腦袋空空的妄想。</r>
只為檀郎認得聲 <br/>
<br/>
<br/>
上一篇講“悉有即佛性”,是想讓大家明白 性在作用,以期從用證體,由相見性,溯本還源。但是僅僅知道一切悉有 即是佛性,這只能算是理解,還不等於證悟,在天台六即中,只位當名字即。本篇獅子謹就自己的一知半解,與諸君共同探討一下 我們怎樣由悉有來證知佛性,也即如何從理即經觀行 即入相似即,把對佛性的理解 從理性變為感性、從理論成為實證。<br/>
<br/>
大家都知道,見性這回事,從來都是說時容易做時難,如果沒有真實地證到,就是把個三藏十二部背得滾瓜爛熟,也管不得半分用。其實所謂的難不外乎三點:<br/>
一是非直觀性,<br/>
佛性無法從對心色二法的 直接觀察中而找出。首先佛性不是色,任何一種色體,不管是粗是細是微細,都不是佛性。<br/>
其次佛性不是心,任何一種心態,不管是動是靜,是喜是怒,也都不是佛性。因為“我今不是渠。”<br/>
二是非邏輯性,<br/>
佛性無法通過思辨得到。你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去推論,中間必然會發生“斷裂”,從而得出一個否定的結論,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言語不能到,思量不能及。”不論你如何去思,怎樣去想,都無法對佛性思想出個所以然。所以古人在開悟了以後 常常會說:“老僧鼻孔大頭朝下”,“原來師姑是女人作的。”這些聽起來讓人莫名其妙的話。<br/>
三是非試驗性,<br/>
佛性無法通過實驗證明。我們經常喜歡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生活在科學時代的我們,習慣於用科學的方法 來驗證一切事物,技術的進步 使人們有理由相信,自然界所有未知的領域 都會陸續為我們打開神秘的面紗。可是不管科學如何進步,偏偏“佛性”這個東西,用任何物理的、化學的、醫學的和心理學的方法,都無法證實它的存在。<br/>
<br/>
正是因為佛性 在人們正常思維狀態下的 這種不可思議性,所以一切眾生 才會執迷於事物虛幻的表象,無法認識自心本性的 真實面目,在三界的火宅中 沉淪不已。人類由於在思維習慣上 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 遵從所謂的邏輯性、合理性,對生命本身 自然會得出斷與常 這兩種錯誤見解。佛陀的偉大,就在於他老人家能夠打破眾生固有的思維定式,把我們從所謂正常的、正確的、邏輯的、合理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實驗的、解析的研究模式中 解放出來,使我們通過證見自己 本有的靈明覺性,而打碎桎梏在心靈上的枷鎖,最終獲得精神上 徹底的解放。<br/>
<br/>
既然佛性 即不能用心去思量,也不能用技術手段來驗證,那麼我們怎樣 才能“見到”它呢?曰:可以用心來“悟。”所謂的悟,是人們通過 對一切事物表面現象的觀察,跳出邏輯的窠臼,發現它的本質,意會到那個躲藏在外表後面的“真實”。悟不能憑空而得,還必須藉助相應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作用。”<br/>
<br/>
可我們觀察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先認識作用 再認識本質的過程。在講到如何才能見性之前,我們首先應該知道 什麼是佛性,什麼是它的體、相、用,它有哪些特徵。<br/>
佛性的體即是法身,相即是報身,用即是化身。<br/>
對於三身,臨濟解釋為三種心光,對此老人在“法身、報身、化身”一文中有詳盡的講解。<br/>
此外西藏密宗 對三身的解釋也非常精彩,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講的:“本體空性 即離戲之法身,光明不滅即自明報身,一切攝集 即妙力自現之化身。此三身無別,於基位覺性之中 本自圓成。”(摘自《年龍上師父母傳》)<br/>
歸納起來,三身的概念就是:法身(體)――寂滅、報身(相)――不滅、化身(用)――生滅。<br/>
a法身的寂滅 是一種超乎於萬法之上的絕對真理,不能直觀地 體認與覺察;<br/>
b報身的不滅 則是即超乎於萬法外,亦存在於萬法中,雖時時顯現於動用中,但卻湮滅在動用的表象裡,被錯認和遺忘;<br/>
c化身的生滅 是一切眾生 最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正是由於我們以為這個生滅去來的作用 是真實的、客觀的、絕對的,所以才被迷惑住了 自己的雙眼,無法透過它的表象 去認識躲在後面的 那個寂滅和不滅真實。<br/>
三身生起的順序 是由法身而報身、由報身而化身,我們現在因為只見到化身,而見不到法身和報身,所以得到的只是佛性的影子、假象,而不是佛性的本質,也就是說 只有三身齊備了 才能真實圓滿地 見到佛性。<br/>
<br/>
在三身中,由法身的寂滅 生出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的不滅 顯出法身的寂滅;同樣也是由報身的不滅生出化身的生滅,再由化身的生滅 顯出報身的不滅。所謂三身 並不是真的有三個東西,而是同一本體的三種不同表現形式,是即三而即一,即一而即三。<br/>
三身當初 是順著生出的(指作用的順序,而不是時間的順序),我們現在想全面地了解 和認知它們,也只能倒著回去,先由化身 而認識報身,再由報身 而認識法身。在這里報身是關鍵,我們如果想通過化身的“有”,去認識法身的“無”,就必須先認識報身的“不有不無,亦有亦無”。<br/>
假如把法身看作是一個 藏滿無盡寶藏的寶庫,那麼報身 就是開啟寶庫的鑰匙。婆羅提尊者所說的“性在作用,”就是在提醒我們 先由化身的生滅 證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不滅 而入法身的寂滅。<br/>
不滅和寂滅,就好比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只要見到了一面 就自然見到了它的另外一面,懂得不滅以後 自然就懂得了寂滅。明白了這個道理,以下我們才好談方法。<br/>
<br/>
講到見性的方法,根本還在作用二字,你看那楞嚴會上 二十五聖各有其證入 圓通的法門,法法皆是由作用入手。若將種種圓通法門 歸納綜合,可以簡略為溈山禪師說的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三種方法。後人有在此三者之上 又增加參話頭一法的,其實並不恰當,因為參話 只是一種用功的形式,最後證入時 依然跳不出那三種之外。<br/>
<br/>
下面我們就將之依次 做個簡要分析:<br/>
1就體消。<br/>
所謂就體,顧名思義就是從對性體的領悟 而打消謎團,直接證入圓通。<br/>
如大梅法常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彼即大悟而去。又如靈默初參馬祖不契,复謁石頭曰:“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座,默便行。石頭隨即召曰:“闍黎!”默回首。石頭曰:“從生到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靈默於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棲止焉。<br/>
2從緣入。<br/>
所謂從緣,顧名思義就是藉外緣的激發,由塵觸根,而喚醒沉睡的本妙真心,入圓覺性海。<br/>
譬如靈雲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香巖拋石擊竹明心,是由聲塵入耳根;第四世多珠青尊師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在這裡我沒有找到由嗅塵入鼻根的例子,原來想舉黃庭堅聞木樨花香 有得的事例,但他是在聞香後又經黃龍晦堂的提醒 才明白的,所以只能算是就體消)<br/>
3依文字。<br/>
所謂文字,顧名思義就是從經教入手,明幽微玄理,悟本妙覺心,入圓圓覺海。宗門裡的“破讀”,教下的“大開圓解”,皆此之謂也。<br/>
就體消、依文字、從緣入,從根本上說 都是從用見體,由相見性。<br/>
所不同的是 <br/>
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由理解而領悟,從比量而通現量,悟緣在識,悟徑在慧。<br/>
而從緣入 則是先悟後解,由現量而通比量,悟緣在根,悟徑在定。<br/>
古德對三種悟緣皆有評判,<br/>
a首先是:“就體消停得力遲。”由此得者乃於比量而入,往往滯於體 而難以脫落,於諸事相 不易通達,不能別行一路。其病相為“雖知波是水,卻難識水是波。”當初高峰禪師 雖參破拖死屍話頭,而不知無夢無想時 主人翁何在,即此之例也。<br/>
b對於依文字,古德的評語是:“從文字得者力弱。”因為從文字入者 皆是先思量而後證入,幽微玄奧之理雖易於理解,但往往會 滯於理而礙於事,慧雖具而定未充,於見於行皆不甚得力。<br/>
c再接下來是:“從緣入得者力強。”凡從緣而入者,皆是由六根門頭 直接會取,現量覺知,因而能直切契證,遠離情緣意度。所以從緣而得者 一般都悟得較徹,我們看到許多就體或依文證得不徹的人,最後大多依靠緣入方徹悟了手。<br/>
<br/>
就體消和依文字 靠的是學人極強的慧力,經別人的開示提醒、旁敲側擊,或依靠經論文字的點撥啟發,而心開意解。此二行門 對學人根基要求極高,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斷難由此而入。由於就體、依文皆從慧入,唐宋以前 而得之者尚屢見於世,明清以降 則日漸罕遇其人,故本篇不做分析。後世開悟的人,泰半皆是從緣而得,獅子今天 就為大家詳細講述一下 什麼是“從緣入。”<br/>
提起圓悟勤開悟的經歷,讀過老人講述的“頻呼小玉原無事,只為檀郎認得聲”這一篇公案的人,一定都很熟悉了。為節省篇幅,事情的經過咱們放下不表,<br/>
只從純“技術”的角度 分析一下圓悟究竟是怎麼悟的,都悟到了個什麼。<br/>
圓悟直接的悟緣,是於五祖屋內出來,一門心思想著 五祖的話,突聞有隻公雞 在欄杆上振聲一啼,當下醒悟,於是脫口而出:“這不是聲嗎?”<br/>
像圓悟這種聞聲悟道的情形,是由聲塵入耳根的緣入。<br/>
我們已經知道,性是常,作用是無常,既然由無常 不可能直接生出常,那麼由作用 當然也不能直接表現出性來。聲音本是無情,它不會告訴你:“我就是性!我就是性!”<br/>
所以我們鎮日里聲中來聲中去,雖說聲聲 皆入於耳中,卻是只聽見聲,而未曾聞得聲。<br/>
那麼圓悟當時聽到的聲音 與我們平時所聽並無不同,他卻因何而能得入呢?<br/>
<br/>
還是讓我們先來打個比喻吧。<br/>
我們每個人 都用過收音機,大家知道 收音機要想發出聲音,除了要有必須的元器件,要通上電流,還得接收到電台發射的電磁波。<br/>
當收音機打開後,如果收到電磁波 就有聲音,收不到電磁 波就沒有聲音。<br/>
可不管有沒有聲音,我們都知道 收音機是開著的,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br/>
現在假設有台收音機 是一直打開的,但是因為電台的電波 總是時斷時續,所以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也總是時有時無。此時碰巧來了個從不知收音機為何物的笨鳥,他一定會以為 當有聲音傳出時 是收音機被打開了,當聲音消失後 又會以為收音機被關上了。<br/>
他只知道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在工作,不知道沒有聲音的時候 收音機也在工作,<br/>
因為這時收音機 還在發出個無聲,這個無聲之聲也是“聲”啊!<br/>
不用說,在自性這台收音機面前,我們大家都是一隻 不認得“聲”的笨鳥!<br/>
<br/>
再假設這樣的笨鳥一共有三隻,後來他們遇到了一位老師,老師告訴他們 其實收音機一直是開著的,你們之所以錯誤地以為 它時開時關,是由於不明白 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 是兩回事,被它的表面作用欺騙了。<br/>
第一隻笨鳥只經老師簡單提示,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就是“就體消。”<br/>
第二隻笨鳥聽完老師的講解 還是不明所以,於是回去抱著本說明書 反复研究,後來居然還真的讓他悟出了裡邊的道道,這就是“依文字。”<br/>
第三隻笨鳥是即聽不會,也看不懂,於是只得整天守著收音機 沒完沒了地看,沒完沒了地想。有那麼一次,當收音機 又從無聲變為有聲時,他突然明白過來:“哦!原來收音機 真的是一直在開著呀!”像這樣會的,就是“從緣入。”<br/>
<br/>
所謂從緣入,並不是有一個不滅的“性”在這個過程中 從外而入,或是從內而出。<br/>
而是藉著這種 由緣所起的作用,從“無”中悟出一個“有”,悟到確有那麼個東西存在。<br/>
這種從無到有的轉變,是對我們傳統邏輯思維的根本否定,對這種否定,我們將其稱之為“見性”。<br/>
從緣入 有兩個特點,<br/>
第一是要有動態的環境。<br/>
因為緣入的外因是塵,內因是根。根與塵一為能覺,一為所覺,塵是如量地傳遞,根是完整地接收。<br/>
由於塵 只有在動態中才能發生,所以根也只有在動態中 才能接收。<br/>
本來六根在靜態中 也能接收,但所接收的只能是“無”,由“無”不能生出悟道的緣。<br/>
第二是要在動靜的變化中 才易證得。<br/>
單純的靜不行,因為沒有外塵即沒有緣,沒有緣 內根即沒有覺知。<br/>
可如果老是一種平穩的動也不行,因為覺知的功用 對於單一狀態的外塵 很容易麻木。<br/>
所以從緣證入的人,總是於六根對外塵或和或離的的一剎那,在識心 還沒有來得及分別取捨(取捨以後就是就體消了)的瞬間,而當下契入!<br/>
<br/>
在這裡還須申明一點,雖說就體消和依文字的悟緣在識,從緣入的悟緣在根,但是真正悟道的主體 並不是識和根,而是我們的心!<br/>
所謂見性,說到底就是 從對性與作用關係的觀察、覺知、體悟入手,把我們的妄心 轉變成真心。<br/>
真心與妄心 能思能慮的作用 並無分別,區別在於 一個對法的認知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一個是智,一個是識。<br/>
對於智與識,彌勒菩薩的解釋是:“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br/>
這裡的“分別”指的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上 去分別取捨的標準和觀念,而不是能夠分別這種作用的本身。<br/>
如果把能分別的作用滅掉就 是智,那癡呆人 豈不個個都成佛了?<br/>
1就體消和依文字 所謂的悟緣在識,是說他的前一念 還在識心的虛妄分別中,第二念識心突然斷掉,真智得以朗然現前,這是覺在念後。<br/>
2從緣入是心在根對塵境領受以後 所生起的覺知出現的一剎那,於識心還沒有生起之前,當下一轉念就是真智,這是覺在念前。<br/>
其實我們的心 對任何事物感知的第一念 都是無分別念,比如我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 常會有“反映不過來”的情況,這個反映不過來 就是雖然已經現量地、完整地覺知到了,但是還來不及分析它 是怎麼回事,來不及採取措施,做出反映。<br/>
這個反映之前的念 就是現量的無分別念,你只要能夠從這一念上認取,當下就悟道了,這就是從緣入的竅門所在。<br/>
我們平時之所以不能 於念頭剛剛生起時領悟,是因為它來得太短、太快、太細,往往還未意識到 就滑過去了。<br/>
<br/>
<br/>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 圓悟勤是怎麼開悟的。<br/>
請注意!圓悟離開五祖演的房間以後,他的心中 一直在思索著師父的話,他的全部心念 當下都落在了意根上。<br/>
除了眼根和身根 還有一點下意識的作用外,其它幾根 都處在休息的狀態。<br/>
按照“笨鳥”的收音機有聲音時是打開,沒聲音時 是關上的邏輯,圓悟身體內能聽、能嗅、能嚐的功能 此時應該是關閉的,等到再有聲音和味道傳過來時,才被重新打開。<br/>
巧的是這會兒有隻公雞 適時的叫了一聲!<br/>
這一聲如果放在平時,只會讓我們 產生收音機又被打開了的感覺。<br/>
但此時圓悟因為太專注了,這意外的叫聲 竟然猛地觸動了他的靈機,使他霍然意識到:“原來那個能聞之性一直都是打開的!”<br/>
你看,圓悟這個“檀郎”聞聲的過程,其實就這麼簡單!<br/>
<br/>
明白了從緣入的竅門,我們就可以說靈雲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是“只為檀郎認得色”;<br/>
第四世多珠青尊師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是“只為檀郎認得味”;<br/>
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是“只為檀郎認得觸”;<br/>
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是“只為檀郎認得意”。<br/>
諸位仁兄,只要您平日里時時 多關照好自己的通向外面的門窗,說不定那天 於六根門頭觸機遇緣,就真可以當一回“檀郎”吶!嘻嘻!<br/>
<br/>
附:有關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的入道因緣、發悟門徑、力量大小、所被之機等問題,因為有的道友還不甚清楚,我再簡單介紹一下:<br/>
1.入道因緣不同。<br/>
a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有心而入,從緣入是無心而入。<br/>
就體消的特點 是學人或正在觀察外界的現象,或正在思考相關的問題,或正在聆聽他人的教誨,於正思正想間,忽然遇緣得入。<br/>
b依文字 除了是正在全神貫注於閱讀 和思索經論中文字義理外,其它情況與就體消大體上相同,區別是就體消的悟緣 比較靈活隨意,依文字的悟緣比較單一(由於二者的情況比較相似,在後面都合在就體消裡一起講)。<br/>
c從緣入 的特點 是在悟的一剎那,或者未曾生心,或者心生於別處,於無意間 突然而悟。<br/>
比如從言入者 心思絕不在言,從耳入者心思絕不在耳,從鼻入者心思絕不在鼻。<br/>
2.門徑不同。<br/>
就體消因為是有心有思,所以都是以識入手:或以意識攝眼識,或以意識攝耳識,等等不一而足。<br/>
從緣入因為事先處在 未思未想狀態,所以都是由塵來觸根,從六根門頭直接而入。<br/>
3.時節不同。<br/>
就體消是在正思索憶念間,忽然念頭脫落,於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時 真心現前而悟,是覺在念後。<br/>
古人形容為:“前後際斷,心行處滅。”<br/>
從緣入是在念頭還未起時,外塵無意中 觸在覺知根上,直接打破根門,見到一念未生前的 本來面目而悟,是覺在念前。<br/>
4.利用不同。<br/>
就體消是從外向內打入,先破識而後破根,理易明而事難透。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人 在閱讀或話語間突然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什麼了,可事後卻難以再進一步。此所謂雖明比量 而未證現量,故為易入而難消。<br/>
從緣入是由里向外打,先破根而後破識,事即證則理易徹。由於從緣入 都是從現量而得,雖然最初證到比較難,不過一旦證得 就比較透徹,即使當時腳跟未點地者,事後也往往會輕鬆到家。此為由證現量而透比量,是為難證而易徹。<br/>
5.力量不同。<br/>
就體消 譬如用細針輕刺於皮肉,雖能覺痛而疼痛易忍。<br/>
從緣入 好似以利錐狠扎穴位,深入骨髓而疼痛難消,所以溈山禪師說:“從緣悟達,永不忘失。”<br/>
6.定慧不同。<br/>
就體消 重在於慧,往往是不歷勤苦即可相機而得。<br/>
從緣入 重在於定,常常是經年參究方乃遇緣而入。<br/>
7.所被之機不同。<br/>
就體消 所被者主要是慧深障淺的利根眾生,禪宗早期的大祖師們 大多都是由此法而入,因為彼等根基實在銳利,尚不待習止習觀、參究話頭,只於言下 領悟即可透關去也。<br/>
從緣入 所被者主要是慧淺障重的鈍根眾生,比如香巖、靈雲等輩 雖久侍於師,也要歷二三十年才悟,至於禪宗自參話頭一法 風行之後悟道者,更是多屬此類。<br/>
就體消與從緣入 本是入門方便,原無甚麼高下好壞之分,只是從當今眾生的根基 與習性來說,後者似乎更為當機一些。<br/>
不過學人 最後究竟由何門得入,還要看您所習的行門與緣分,卻是強求不得的。
<e>[/quote]</e></QUOTE>
觀察佛性,若不不是從心色觀察,那麼是從那兒觀察呢?我們常說 [返聞聞自性] ,很簡單的就是利用我們的五根往回找,事物是如何發生的,也就是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觀緣起]。<br/>
老師常說:空是從緣起觀察得到,不是自己腦袋想出來的,自己想出來的是腦袋空空的妄想。</r>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如還源觀云。一體起二用。<br/>
一者 海印森羅 常住用。<br/>
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像而不現。故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br/>
一法者。所謂一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 出世間法。則是一法界 大總相法門。體唯是一。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云海印三昧。<br/>
<br/>
二者 法界圓明 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br/>
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同法界。而證菩提。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此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t>
一者 海印森羅 常住用。<br/>
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像而不現。故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br/>
一法者。所謂一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 出世間法。則是一法界 大總相法門。體唯是一。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云海印三昧。<br/>
<br/>
二者 法界圓明 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br/>
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同法界。而證菩提。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此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三寶】<br/>
<br/>
(名數)觀無量壽經曰:「恭敬三寶,奉事師長。」<br/>
一切之佛陀Buddha,佛寶也,<br/>
佛陀所說之教法,法寶Dharma也。<br/>
隨其教法而修業者,僧寶Sam%gha也。<br/>
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也。<br/>
寶性論三舉所以名寶者,有六義。「偈言:真寶世希有,明淨及勢力,能莊嚴世間,最上不變等。」<br/>
法華經方便品曰:「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br/>
<br/>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t>
<br/>
(名數)觀無量壽經曰:「恭敬三寶,奉事師長。」<br/>
一切之佛陀Buddha,佛寶也,<br/>
佛陀所說之教法,法寶Dharma也。<br/>
隨其教法而修業者,僧寶Sam%gha也。<br/>
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也。<br/>
寶性論三舉所以名寶者,有六義。「偈言:真寶世希有,明淨及勢力,能莊嚴世間,最上不變等。」<br/>
法華經方便品曰:「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br/>
<br/>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