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頁 (共 17 頁)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四 2月 24, 2022 7:56 pm
寂照世間
<r><QUOTE author="勿忘初心" post_id="65287" time="1644318749" user_id="23770"><s>[quote=勿忘初心 post_id=65287 time=1644318749 user_id=23770]</s>
禪蹤何處 ?<br/>
耳目觸處 !心念起處 !<br/>
<br/>
因果中,因緣裡;<br/>
時空中,當下即是 ── 必須體得,更要識得。<br/>
<br/>
座下,標出一偈一句示人。稱之開悟〈法寶〉?!<br/>
<br/>
自古諸祖皆云那稱之為<br/>
「鬼窟裡作活計」!!<br/>
<br/>
亦作<br/>
「向驢胎馬腹裡作活計」。<br/>
<br/>
殊不知<br/>
「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
<e>[/quote]</e></QUOTE>

像這個,對有學會五樓佛法的人<br/>
其實並不難<br/>
<br/>
日下孤燈,果然失照。<br/>
為何失照?一般人都不懂<br/>
<br/>
說來很巧,我昨天剛翻到這個<br/>
<br/>
《傳心法要》<br/>
問。如何是世諦。<br/>
師云。<br/>
說葛藤作什麼,本來清淨,何假言說問答。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br/>
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塞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老子拷爾在。<br/>
<br/>
<B><s>[b]</s><COLOR color="#008040"><s>[color=#008040]</s>爾但離却有無諸法,<COLOR color="#800040"><s>[color=#800040]</s>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e>[/color]</e></COLOR><e>[/color]</e></COLOR><e>[/b]</e></B>,不是省力底事。<br/>
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爾清淨法身,名為阿耨菩提。<br/>
若不會此意。縱爾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如此修行,當復何益。<br/>
..........................................<br/>
如果你有學五樓佛法<br/>
那麼,日輪就是太陽<br/>
<br/>
心如太陽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br/>
此心即同太陽,而不再是日下孤燈。</r>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四 2月 24, 2022 8:16 pm
寂照世間
<t>《傳心法要》<br/>
爾但離却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br/>
........................................................................<br/>
<br/>
這是頓法<br/>
對一般人來說,比登天還難。<br/>
<br/>
但是,如果有老實的從人乘善法、天乘善法、苦集滅道聲聞法、前因後果緣覺法,<br/>
然後再夢幻泡影般若法的按照順序學過來。<br/>
<br/>
其實,還是蠻有機會可以學會的。</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四 2月 24, 2022 9:18 pm
勿忘初心
<t>嗯嗯。從某種角度上看,<br/>
本就法法相依,法法相益。<br/>
但也不能太執著來緊抓著不放。<br/>
<br/>
但在日常「我們」遇「塵境」時皆是(根塵識) →<br/>
1+1=無限 。(每人執著習氣不等同 )<br/>
<br/>
進而,<br/>
1+1=1 (透過適合自己根性及法門來調理自我)<br/>
<br/>
久之,<br/>
1是1另個1還是1,沒有加不加(調理)的問題<br/>
<br/>
最後目標<br/>
根本無所謂1不1的存在。</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1:06 am
勿忘初心
<t>寂朋友,<br/>
您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五樓佛法的比喻<br/>
<br/>
我們换個角度說吧。<br/>
<br/>
當我們還是讀小學時,同班如有五十人。<br/>
一定有人到國中就有人無法順利畢業,不停地轉學退學最後輟學。<br/>
<br/>
高中後當初同班的國小同學們,能升上大學的也剩一半,其餘則選擇就業。<br/>
<br/>
接著能順利攻讀研究所.博士班的比例就更少了。<br/>
當初國小全班的同學根性就彼此有著差別。<br/>
<br/>
另外,就如有人數學很好,卻英文很差,有的喜歡歷史地理但理化就不行。可是又有人樣樣都全能,甚至連音樂、體育都好。<br/>
但是就有人就是學不來某幾科目,那也是根性問題。<br/>
<br/>
所以面對著各年級的課業,人人不全是同適性適合薰習。<br/>
<br/>
您同意嗎?</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5:49 pm
寂照世間
<r><QUOTE author="勿忘初心" post_id="68066" time="1645722365" user_id="23770"><s>[quote=勿忘初心 post_id=68066 time=1645722365 user_id=23770]</s>
寂朋友,<br/>
您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五樓佛法的比喻<br/>
<br/>
我們换個角度說吧。<br/>
<br/>
當我們還是讀小學時,同班如有五十人。<br/>
一定有人到國中就有人無法順利畢業,不停地轉學退學最後輟學。<br/>
<br/>
高中後當初同班的國小同學們,能升上大學的也剩一半,其餘則選擇就業。<br/>
<br/>
接著能順利攻讀研究所.博士班的比例就更少了。<br/>
當初國小全班的同學根性就彼此有著差別。<br/>
<br/>
另外,就如有人數學很好,卻英文很差,有的喜歡歷史地理但理化就不行。可是又有人樣樣都全能,甚至連音樂、體育都好。<br/>
但是就有人就是學不來某幾科目,那也是根性問題。<br/>
<br/>
所以面對著各年級的課業,人人不全是同適性適合薰習。<br/>
<br/>
您同意嗎?
<e>[/quote]</e></QUOTE>
其實這些我同意?或不同意?其實對你來說並不重要<br/>
重點的是<br/>
你為何接觸佛法?<br/>
然後,你修學佛法得到的回報,你滿意嗎?或不滿意?<br/>
這才是重點。</r>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6:42 pm
寂照世間
<r><QUOTE author="勿忘初心" post_id="68042" time="1645708712" user_id="23770"><s>[quote=勿忘初心 post_id=68042 time=1645708712 user_id=23770]</s>
嗯嗯。從某種角度上看,<br/>
本就法法相依,法法相益。<br/>
但也不能太執著來緊抓著不放。<br/>
<br/>
但在日常「我們」遇「塵境」時皆是(根塵識) →<br/>
1+1=無限 。(每人執著習氣不等同 )<br/>
<br/>
進而,<br/>
1+1=1 (透過適合自己根性及法門來調理自我)
<e>[/quote]</e></QUOTE>
前面屬於漸法的範圍<br/>
要先修學人乘善法,以及天乘善法,再學苦集滅道聲聞法,<br/>
再學前因後果緣覺法。<br/>
也就是修世界悉檀得歡喜益<br/>
修為人悉檀得生善益<br/>
修對治悉檀得破惡益<br/>
<br/>
以上屬於有修有證。
<QUOTE><s>[quote]</s>
久之,<br/>
1是1另個1還是1,沒有加不加(調理)的問題<br/>
<br/>
最後目標<br/>
根本無所謂1不1的存在。
<e>[/quote]</e></QUOTE>
最後,才是頓法。<br/>
踏入五樓的般若法,也就是夢幻泡影大法。<br/>
夢幻泡影的世間,夢幻泡影的人事物。<br/>
如夢見生死,覺悟即解脫。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br/>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br/>
也就是修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br/>
<br/>
夢幻之法,沒有加不加的問題,也沒有存在不存在的問題。<br/>
因為,如如不動,不取於相。<br/>
為什麼?<br/>
因為,一切有法為法如夢幻泡影。</r>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7:37 pm
勿忘初心
<t>寂朋友,<br/>
小弟沒有所謂得滿不滿意,回不回報的問題。<br/>
<br/>
學佛如同吃飯。就像....<br/>
生活如吃飯,需耍天天吃日日吃。<br/>
吃飯,人人都會吃,但吃些什麼呢?凡物皆食嗎? 吃的盡是高鹽、高糖、高脂、人工精緻食品等垃圾食物?或吃些對色身健康有益的食物?如果不具備養生的豐富知識經驗(正知正見),吃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br/>
<br/>
如是<br/>
生活即同吃飯,<br/>
<br/>
不是日子不好過,而是自心自造作。<br/>
如果真的覺得日子不好過,只因自己從來不願好好過。<br/>
<br/>
活著,認真地活著很是簡單。生活就是道場;活在每個當下。<br/>
<br/>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br/>
善待每一個緣起.。<br/>
<br/>
置於,您的五樓佛法<br/>
<br/>
古德有句話很有味道。<br/>
「 迷時人逐法,悟時法逐人 」</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8:35 pm
寂照世間
<r><QUOTE author="勿忘初心" post_id="68113" time="1645769544" user_id="23770"><s>[quote=勿忘初心 post_id=68113 time=1645769544 user_id=23770]</s>
禪觀 〈禪堂開示講錄〉一 白雲禪師<br/>
<br/>
但人就是這樣,往往自認為好就好,不在乎別人說什麼?當然一個修行辦道的人,是不必在乎別人說什麼,問題是:你究竟能得到什麼利益?對生死有什麼幫助?於修行辦道上能加分還是減分?那是值得思考的!所以,常常會有一些人住在常住中,稍微聽到什麼言語就覺得不自在,其實那只是用自我意識在分別,並沒有作靜淨的思考,也未做深入的認識,思考眼前的一切究竟跟自己的道有什麼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一旦面對別人時,除了看、聽之外,必須要作“禪觀”的道理,否則單只是用看、用聽蒐集資訊而已,究竟能否產生效用還是一個問題,如果不能產生效用,你收集的這些資訊盡是相對的“是非”、“對錯”、“好壞”,佛法是要能從相對中去認識、突破,最後顯現絕對,什麼是絕對?沒有任何的傷害就是絕對,如果還有傷害,不管是傷害別人還是傷害自己,都還不離於相對。<br/>
<br/>
其實有很多道理必須慢慢去體會,尤其在一個大環境中,自我、情感都須接受磨練,面對環境千萬不要只是分別,因為一分別就會產生計較、執著,唯有用磨練的方式,處在現實的環境裡,你才有修行辦道的機會。只不過在沒有基礎之前,人還是人,所以我常說:「不要忘了別人是人,我們自己也還是人!」等到哪一天真正成佛、成菩薩、成羅漢,即使再亂、再不好的環境,對你而言一點響都沒有!現在會產生各種情識作用,是緣於本身的修養不夠,修行的功夫下得太少,何況修養要成為功德,必須要能發揮它的效用,所謂“自度度他”,你自己先要能度自己,要不然每一天都在煩惱中過日子,盡是分別與自我意識,永遠清淨不了!唯有面對環境,把一切當成磨練,緣境來了去察覺、去返照,那才是修行!<br/>
<br/>
這方面的法要,以前我也說過、寫過:一個人若能從錯誤中走出來,最後一定是一個成功的人!如果從來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那就談不上從錯誤中走出來,便會永遠都是錯的,不可能有對的機會,為什麼?因為你來到這個世界就錯了,你根本不該來的!但是既然來了,就承認錯誤吧!如果還一直在對錯、好壞、是非分別中打轉,可以這麼說,你就跟一個普通人沒有多大差別。我也常說:我們是學佛的人,學佛就要去學覺悟,不是去學分別,就算你分別現實的好壞、對錯、是非那有什麼用?其實,什麼是真正的“是”與“非”?“對”與“錯”?佛法是:一旦你真正進入到“有餘涅槃”的境界,那就無所謂的“應該”、“不應該”了,還會去分別“應該”、“不應該”,那就表示你的修養有限 !
<e>[/quote]</e></QUOTE>
這是你貼過的<br/>
<br/>
修學世界悉檀可得歡喜益,為人悉檀可得生善益,對治悉檀可得破惡益。<br/>
修學第一義悉檀可得入理益,對於生死就能有幫助。<br/>
就是白雲禪師所說的利益。<br/>
<br/>
要從漸法的相對中,去進步成長<br/>
不然的話,就無法進入頓法的絕對<br/>
自度度他,也要從漸法開始去學習自度,不然,無法自度又如何去度他<br/>
<br/>
一般人佛法無法學會絕對,無法進入頓法,就是因為相對還沒有學好,漸<br/>
法還沒有學好。<br/>
<br/>
當然,要去了解前因後果<br/>
能夠悟入頓法的人,自然有其原因<br/>
而久年無法悟入頓法的人,也有其原因<br/>
<br/>
多數人就是因為,不了解佛的五乘佛法,因此,遲遲無法悟入頓法。<br/>
當然,你們堅持不學佛的五乘佛法,也是你們的自由。</r>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9:35 pm
勿忘初心
<t>是是 ~ 甚是甚是 ~<br/>
<br/>
歡喜隨喜。<br/>
但也別太執著喲。</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9:57 pm
寂照世間
<t>頓法的世間<br/>
就是夢幻泡影的人事物<br/>
<br/>
人事物皆如夢幻泡影<br/>
執著是夢幻泡影,不執著還是夢幻泡影<br/>
所以,不二<br/>
<br/>
執著是在作夢,不執著還是在作夢<br/>
因此,如如不動,不取於相。</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