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16, 2021 10:56 am
由 新老怪
<t>佛性 雖然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但是並沒有一個 能夠被直觀地 認識和把捉的實體,<br/>
因此我們必須借助於心、相之用,從心與相的關系和作用上,才能意會(悟)到它的存在。<br/>
性與相 是即一即異,又非一非異。<br/>
說它即一(非異),是因為相 皆來自於性,無性即無相;<br/>
說它即異(非一),是因為相 並不等於性,相變而性不變。<br/>
洞山這一句“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br/>
正著說就是 即一又即異,倒過來就成了非一又非異。<br/>
洞山的是《過水頌》與中觀學說完全一致,“我”與“渠”之間的這種 是與不是的關系,<br/>
是對中觀“八不” 最生動、的最形象闡釋。</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16, 2021 11:01 am
由 新老怪
<r><QUOTE><s>[quote]</s>
潙山:父母所生口 終不為子説<br/>
星星之我心<br/>
<br/>
云巖之後是洞山<br/>
無情說法.處聞眼聲<br/>
說過去.照過來<br/>
<br/>
渠是我.我是渠<br/>
洞山烏鴉嘴.見說嘛對對
<e>[/quote]</e></QUOTE>
<E>:mrgreen:</E><br/>
<br/>
<br/>
眼處聞聲</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16, 2021 11:18 am
由 新老怪
<r>●僧問大龍。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br/>
龍曰。山華開似錦。澗水湛如藍。<br/>
雪竇頌雲。<br/>
問曾不知。答還不會。<br/>
月冷風高。古岩寒檜。<br/>
堪笑<br/>
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br/>
手把白玉鞭。驪珠盡擊碎。<br/>
不擊碎增瑕纇。國有憲章。三千條罪。<br/>
<br/>
據此頌。堅固法身。亦須擊碎。況色身乎哉。<br/>
<br/>
<E>:mrgreen:</E>堅固法身。亦須擊碎</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16, 2021 11:22 am
由 電火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57792" time="1639624687"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57792 time=1639624687 user_id=61]</s>
●僧問大龍。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br/>
龍曰。山華開似錦。澗水湛如藍。<br/>
雪竇頌雲。<br/>
問曾不知。答還不會。<br/>
月冷風高。古岩寒檜。<br/>
堪笑<br/>
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br/>
手把白玉鞭。驪珠盡擊碎。<br/>
不擊碎增瑕纇。國有憲章。三千條罪。<br/>
<br/>
據此頌。堅固法身。亦須擊碎。況色身乎哉。<br/>
<br/>
<E>:mrgreen:</E>堅固法身。亦須擊碎
<e>[/quote]</e></QUOTE>
大力人掌摑須彌山</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16, 2021 2:09 pm
由 新老怪
<t>藥山坐次。<br/>
僧問兀兀地思量個甚麼。<br/>
山曰。思量個不思量底。<br/>
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br/>
山曰。非思量。<br/>
<br/>
僧問蜀州西禪師。如何是非思量處。<br/>
禪曰。誰見虛空夜點頭。<br/>
丹霞頌雲。<br/>
一點靈明六不收。昭然何用更凝眸。<br/>
個中消息人難委。獨有虛空暗點頭。<br/>
故明得心識不到處。而識元自晢。</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17, 2021 8:14 am
由 新老怪
<t>日本道元禪師(1200-1253),道元是日本佛教史最傑出、最不同凡響的人物之一,年輕時代的道元對當時日本佛教的現狀極為不滿,認為各個教派 都沒有准確理解佛陀教法的精髓,於是渡海來到中國,師從南宋年間曹洞宗高僧如淨禪師(1163-1228)參學。按照如淨教導的“只管打坐”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禪坐而開悟,回國以後廣弘禪法,後世公推其為日本曹洞宗初祖。大家知道都《涅磐經》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道元將其破成:“一切眾生,悉有即佛性;如來常住,即無、即有、即變易。”<br/>
<br/>
<br/>
《涅磐經》原文表述的是佛性 存在的普遍性與不變性,只是告訴你眾生 都“有”佛性,而沒有明確說出什麼是佛性,只說其然 而未說其所以然。而道元把涅磐的義理又引申了一步,直接為你指出一切眾生悉有的那個東西即是佛性(普遍性),一切即無、即有、即變易的事物 即是如來常住不變的本體(不變性)。這一破看似平淡無奇,並無出人意表之處,實則有如石破驚天。道元的佛性論 突破了前人對於佛性問題的侷限,把《涅磐經》僅僅停留在理性(名相、概念)階段的佛性觀,引入到感性的、實證的認識上,是對佛性觀從理論的一次質的提升和飛躍。<br/>
<br/>
<br/>
<br/>
在深入研究道元的佛性論之前,有必要先簡單分析一下 歷史上對佛性的看法,都有些什麼樣的分歧。談到這個話題,就不能不提及道生法師。大家知道,《涅磐經》剛剛傳到漢土時 只是簡本,上面並沒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句話,一般講涅磐的人 都認為“一闡提”人 沒有佛性,因而不能成佛。道生法師以他超然的智慧,大膽地提出“一闡提”人也有佛性,最終也能成佛的觀點。道生法師的佛性觀 暗合涅磐妙意,深達大乘了義宗旨,此言一出 有如黑夜點起明燈,寒冬燃起篝火,如春雷響徹四方,於震旦做獅子吼。但是他雖然能夠感得頑石點頭,卻不能打動 當時教內一班只會依文解義,死摳文字名相的義學沙門之輩。那些人視道生為異端,將其趕出京城,迫使他流落荒山野嶺,只得與豺狼為伴,只能為頑石說法。後來當全本的《涅磐經》被翻譯過來,人們看到上邊確有“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這句話,才知道以前實在是錯怪於他,於是為其平反昭雪。<br/>
<br/>
<br/>
道生法師是中土第一個明確提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人,他也因此而在晚年 享有盛譽,贏得了人們廣泛的尊重。道生法師雖然意識到了佛性存在的普遍性,但是本人並沒有見性,如果說他見地上的缺陷國人還暫時無人能夠識別的話,那麼在印度來的高僧 秦跋陀面前卻被表露無遺。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秦跋陀是如何勘驗道生的。</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17, 2021 9:02 am
由 新老怪
<t>話說秦跋陀道漢土參訪時,眾人皆推舉道生法師,於是跋陀特意登門相訪。秦跋陀見到道生時首先開問:您平時將什麼經呀?道生說:我講《般若經》。我們知道《般若經》是專講色空之義的。於是跋陀問何者為色呀?道生回答:“眾微聚集是色。”跋陀接著問那麼何者是空呢?道生又回答:“眾微無自性是空。”跋陀進一步問:“眾微未聚時如何?”生公罔措!<br/>
<br/>
<br/>
跋陀又再問道生:“除此《般若經》外,更講何經?”道生說:“更講《涅磐經》。”跋陀問:“何為涅磐之義?”道生答:“涅者不生,磐者不滅。”跋陀曰:“此是果上涅磐,何者是因上涅磐?”道生答不上來,乃問曰:“涅磐寧有二義乎?”難道還有兩個不生不滅嗎?跋陀見他不領會,拿起手中的如意問道:“見麼?”答:“見。”跋陀問:“見個什麼?”答:“我見禪師手上拿著如意。”跋陀擲如意於地,問:“還見否?”答:“見。”跋陀問:“見什麼?”答:“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跋陀笑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聞宇宙?”道生的弟子聽到這話 心中不禁起疑,於是追上去問跋陀:“請問法師,我的師父錯在哪兒了呢?”跋陀說:“汝師只會果上色空義,不會因上色空義。”弟子問:“如何是因上色空義?”跋陀道:“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br/>
<br/>
<br/>
色與空是般若的核心,在色與空的問題 道生與秦跋陀的分歧,反映的是當時漢地與印度、禪宗和教下境界上的根本差別所在,這也為日後 達摩的東渡預先埋下了伏筆。達摩之前中土雖然也有寶志公與傅大士等真實見性的人,但其意境在那個時代 顯得過於孤傲超拔,未能被各界廣為接受。心地法門的弘揚和傳播,實在是達摩來到以後 才漸漸展開的。<br/>
<br/>
<br/>
那麼道生與秦跋陀的差別 究竟在哪裡呢?列位看官請注意,這道生在秦跋陀的層層緊逼之下,犯了兩個致命錯誤:<br/>
一是不會色空意,他對色空的理解 只到得析法真空的境界。佛法上所講的空有很多種,不過最常見、最重要的有兩個,一是析法真空,一是自性空。<br/>
所謂析法真空 是從緣起的角度,對某一事物層層解析,由部件分析到分子,由分子再分析到原子、質子、電子、中子……,最後得出一個 什麼都沒有的結論。而自性空則用不著如此分解,只是直接為你指出 一切事物本無自性,當體即空。<br/>
析法真空可以由學而得之,即使沒有見性的人 也能夠領會其中的道理,自性空 必須於見性後方可以真正通達,僅靠擬思比量 無以透識端的。從析法真空入手,可以明了小乘的“諸法無我”,最後證得小乘的有餘和無余涅磐,而不能領悟大乘一實相印,當然也就不能 證取大乘的無住涅磐。<br/>
<br/>
<br/>
<br/>
對於色空之間的關系,《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句話原本是從自性空的意義上去講的,但事實上 絕大多數人 卻是用析法真空來理解。<br/>
由析法真空 能夠分別領會這兩句中的前半句,而難於理解後半句。<br/>
記得去年 有位在網上很活躍的朋友,平日裡說禪說性似乎頗有心得,某日忽然對“空即是色”起了疑惑,雖百思而不得其解,這即是他只解析法空,而不解自性空的緣故。<br/>
哲學上有個名為否定之否定的定律,說任何事物 單純否定一次還不行,要在前次否定的基礎上再否定一次,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升華。<br/>
宗門裡也告訴人 光是死轉去還不行,還要能活轉來才算數。古人常為我們講說“真空不空”,因為真正的空不是空無所有,而是什麼都有,什麼都圓滿無缺。<br/>
我們看六祖慧能 初悟道時的偈子 因為過於偏空,所以五祖說他:“也沒見性。”後來於夜半聽五祖再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番都是從這一句發悟,但境界大有不同)”而徹悟,隨口唱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才是悟得 自性空以後的意境!<br/>
由析法真空只能明白空,而不能明白有,只會死而不會活。<br/>
好比是小孩子出門玩耍,一旦出了家門 就不認得回家的路,這可不行。<br/>
要問如何方是“回家路”?所謂“空即是色 ,空不異色”是,所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是。各位須注意的是,這回家的路光明白是個怎麼回事還不行,一定要真實證得才算數。<br/>
<br/>
<br/>
正是由於不曾解得色與空,道生緊跟著又犯了第二個錯誤:不知道什麼是“見。<br/>
我們看到當秦跋陀用手中的如意 考驗道生何者為見時,道生所見的 只是外面色相的去來和色塵的生滅,而不曉了自己心中的 那個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能見之見性。<br/>
道生此處的“見”,與《楞嚴經》上阿難對於鐘聲的“聞”一樣,都是著在塵相上,隨著外塵的起滅而去來不定。<br/>
<br/>
<br/>
介紹完道生的往事,我們可以就歷史上 對佛性的認識,歸納出三種觀點:<br/>
第一種觀點認為只有一部分人有佛性,“一闡提”人是沒有佛性的。<br/>
這種人大概是被佛性中的那個“佛”字所迷惑,以為只有那些有善根的、能對佛起信的、有成佛願望的人,才有佛性。而“一闡提”人因為已經斷了善根,既不能能對佛生起信心,也沒有成佛的願望,當然是沒有佛性的。我們都知道所謂佛者,乃覺悟之意,當佛字與性字 聯系在一起時,佛就成了性的定語。你可以把這個“佛”字理解為只有佛才具有的性,也可以認為是 成佛所必須具備的性,按照前者理解佛性的性所得的是覺悟之性,按照後者理解佛性的性 所得的是覺知之性,雖僅一字之差,但兩者說可完全不是一回事。<br/>
<br/>
在以前的拈提中 反復講過“性為心之體,心乃性之用”的道理,<br/>
能知、能覺、能取、能捨的是性,<br/>
而所知、所覺、所取、所舍的是心。<br/>
所謂覺悟之性(以及與之相對應的不覺悟之性),雖名為性,實乃是心,以有覺悟之性的人 為有佛性,以無覺悟之性的“一闡提”人為無佛性,這是在顛倒心、性,錯把心作性。<br/>
以前有的網友就說過:“我認為佛性應該有善惡之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眾生的善性用來成佛,眾生的惡性 你該如何交待?假如惡性可以消滅掉,那善性也一樣能夠退失掉,連性都有生有滅,那麼也佛應該有生死,如此一來 成佛還有什麼意義呢?<br/>
<br/>
覺知之性 講的是眾生能知能覺的本性,不論善惡,不拘順逆,不計好壞,不辨對錯,都一體平等地感知和接受。<br/>
這個本性在聖不增,處凡不減,成佛以後未嘗增得半分,“一闡提”人也未曾減少一毫。<br/>
用即朗照於大千,收則寂滅於無形,諸佛解脫自在是其妙用,眾生造業受報也是其妙用。<br/>
這就好比流動和茲潤是水的作用,<br/>
以之載舟、以之灌溉是其功用,<br/>
以之覆舟、以之淹溺也是其功用。<br/>
在水並無好壞的分別,它只是應時應份地 隨緣發揮作用,至於這種作用 是好是壞則要取決於人 用什麼觀點來衡量。<br/>
<br/>
水的所有特性 都是由其分子結構所決定,只要不改變它氫二氧一的分子構成,就不可能改變它的特性。如果說對於水 我們只有順應其特性,揚所其長、抑其所短,使其服務於人類,造福於人類的話,那麼對於“佛性”也應該如是。<br/>
比如說眾生 皆有能殺之性,這種殺性 你既不能將其消滅,也不能將其創造,它是一切眾生性體中 本來就具有的。殺性本身 並無善惡之分,有善惡的是心 而不是性,不但眾生能以此性殺人,佛也可以用之殺人。佛與眾生的區別 不在於能不能殺,而在於出於什麼目的,為了什麼去殺。<br/>
有句話叫做“佛不斷性惡,眾生不斷性善。”<br/>
如果佛能將自性中 惡的部分斷掉,那麼“一闡提”人也就可以將自性中 善的部分斷掉,既然善和惡都是可斷的,自性也應該有生滅,如此一來 所謂通過見性成佛 以了脫生死也就根本不能成立了。所以說這第一種觀點,實在是連佛性的邊都沒挨著。<br/>
<br/>
<br/>
<br/>
第二種是以道生為代表的承認“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觀點。<br/>
持這種觀點的人 認識到了佛性存在的普遍性,卻並未見證到 所謂的佛性究竟為何物,也就是說只知應該有,而不知何者為有。<br/>
以道生為例,他雖然在全本的《涅磐經》還沒有傳來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睿智 敢於大膽說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樣驚世駭俗的話,但是當秦跋陀 讓他現量地 指出到底什麼是佛性時,他卻始終答不到點上。可以這樣講,道生只是意會到了佛性,而沒有真正見到佛性,他的見解雖是大乘,真實的見地 卻未曾跳出小乘的境界。<br/>
<br/>
<br/>
第三種是以道元為代表的主張“一切眾生,悉有即佛性”的觀點。<br/>
在承認“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一點上,二、三兩種觀點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一個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性,一個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性。<br/>
<br/>
一種觀點在全本的《涅磐經》還沒有傳入前曾經廣泛流傳,以後作為一種正式的主張雖已不復存在,但在個別人的潛意識中 並未完全消除,有的甚至還很牢固。<br/>
第二種觀點 自道生之後 在漢土即已成為主流和正宗,他的缺陷不在見解,而在見地,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br/>
第三種觀點 則是既得見解亦得見地,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去認識佛性,才可稱之為究竟了義的佛性觀。<br/>
假如我們用大海中的水 來比喻佛性的話,<br/>
第一種人認為大海裡流動的 並不全是水,只有載舟的才是水,那些覆舟的都是非水。<br/>
第二種人強調大海裡流動的應該都是水,但是當他們真的來到大海邊時,滿眼所見卻只有波浪,而看不見水,以為水與波 是兩個東西,只有把波浪平息了才是水。<br/>
第三種人不但知道大海裡流動的都是水,而且明確告訴你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不是在波以外另有個水在。<br/>
<br/>
<br/>
分析完有關佛性問題的幾種不同看法之後,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道元所說的:“一切眾生,悉有即佛性”。 在道元這裡,“悉有”是關鍵。<br/>
所謂“悉有”,顧名思義就是都有,那麼什麼東西 <br/>
是一切眾生悉有的呢?這裡可有著果與因、大與小之不同。<br/>
若講果講大,則一切山河大地是“悉有”,花草樹木是“悉有”;六道輪回是“悉有”,解脫自在是“悉有”;三界火宅是“悉有”,十方淨土是“悉有”;無常苦空是“悉有”,常樂我淨是“悉有”;生滅滅生是“悉有”,涅磐寂靜是“悉有”。乃至上到諸佛大覺之海,下至眾生淪陷之地,無一處、無一法、無一物不是“悉有”,不是眾生之佛性。“悉有”不在別處,就在每個眾生的眼前,就在每個眾生的妙明心中。所以說真正的“悉有”不識別物,就是每個眾生的如來藏性,就是你的本妙覺心。所可嘆者是這果與大之“悉有”一切眾生 雖個個圓滿具足,但因無明障蔽故,自無始以來 卻恆不覺察。人人只見 相生相滅,日日皆在分別取捨,是以造業受報 枉受輪回,沉淪苦海無有了期。<br/>
<br/>
<br/>
果和大的“悉有”惟有會了的人 方知其根由,不會的人不免難明所以。<br/>
不會者 若欲知曉何為佛性,先得從因與小的“悉有”入手,因與小的明白了,果與大的自然也就懂了。<br/>
那什麼是因與小的“悉有”呢?曰“見、聞、覺、知”是也。<br/>
見聞覺知 是每一個眾生(有情)都一定具備的功能,並因其各自業力之不同,顯現為根門不一、大小有別的作用。<br/>
從前印度的異見王 問婆羅提尊者:“何者是佛?”尊者道:“見性是佛。”王又問:“師見性否?”尊者說:“我見佛性。”王問:“性在何處?”尊者說:“性在作用。”王問:“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說:“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問:“於我有否?”尊者說:“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問:“若當用時,幾處出現?”尊者說:“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問:“其八出現,當為我說。”尊者說偈曰:“在胎為身,出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br/>
<br/>
通過婆羅提尊者 與異見王的問答,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br/>
一、自性是佛。<br/>
佛不在別處,就在當人本有的自性中,離開性的佛 就像龜毛兔角一樣,是根本不存在的。有人一提起佛,必然著在相上,想到的首先是報身的舍那 和化身的釋迦、彌陀,迷卻在諸佛的相好和神用裡,這是只知認波,不知認水。<br/>
須知相是性的影子,不管多麼美妙莊嚴的影子 都是從性生出來的,就好比如果沒有水就絕不會有波一樣。<br/>
<br/>
<br/>
二、性在作用。<br/>
性為諸佛之體,萬法之源,這種體和源 不是空洞的,而必須通過作用來顯現。比如說油之所以可以為火之源,就是因為油的燃性,那麼能燃是油的本性,被燃就是油的作用。就如同油的燃性 最終一定要通過燃燒才能證明一樣,自性也必須依靠作用 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存在。<br/>
<br/>
<br/>
三、作用有別。<br/>
所謂作用 不是一個抽象的、籠統的概念,而是能夠於不同的身體器官 而發生出不同的功用。我們可以再以水為例,大家都知道水以濕性,但是這個濕性 必須借助水的波動、水的流淌、水的潤澤,以及水的遇熱化汽、遇寒成冰的作用來體現,沒有這些作用 也就沒有水的濕性可得。<br/>
由一(濕性)生出多(作用),再由多會歸於一,這種思辨的邏輯也適用於我們的自性。<br/>
自性的作用本體是一(能),由這個一 而展開為四種功用(見聞覺知),再由見聞覺知這四種功用落於不同的器官 而變為八種作用。<br/>
在這裡一是水,四和八是波浪,水即是波,波即是水,一即是四(八),四(八)即是一。明白了波與水的道理,回過頭來再來研究“悉有”(作用)與佛性的關系就好理解了。<br/>
<br/>
<br/>
四、由作用的無常 襯透自性的常,由作用的相對 顯示自性的絕對。<br/>
物理學有兩個關於能量的概念:“勢能”和“動能”,與自性的道理頗有幾分相通。<br/>
自性的作用 在未發之前如油之未燃,有火之名而無火之實,好比物理學上所說的“勢能”;<br/>
即發之後 如火已燃,有其名亦有其實,如同物理學上所說的“動能”。<br/>
與純粹物理學不同的是,物理上的勢能 一經釋放即歸於無有,而自性的勢能是永遠存在的。<br/>
在自性的天地裡,<br/>
動能的釋放是短暫的、間斷的,<br/>
勢能的存在是不變的、永恆的。<br/>
比如水是因風而生波,風若悉則波自平,當下次風又起時 波亦可以再隨之而生,這種能夠波動的本性既不曾有生,亦不會有滅,是永遠存在的。<br/>
我們生理器官的每一次作用 都是有來有去、有生有滅的,但是自性能夠產生這種作用的本體(或者說能量體)卻是恆久的、不變的。<br/>
正是因為有了波的變,才體現出水的不變,正是因為通過作用的無常,才顯示出了自性的常,這種辯證的關系是宇宙永恆的法則。<br/>
<br/>
<br/>
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他有個老友跟著他學禪,此人開悟後 拿個打火機在他面前打來打去,邊打邊說:“用時即有,不用即無。”此老果然是個真明白的人,他這是由作用的用時即有,不用即無悟到了性的不生不滅。尋常人只見火機燃時便道是有火,火機滅時便道是無火,卻不知火機燃時 火性未曾生,火機滅時 火性亦未曾滅,何時再打何時即有,有火無火在緣而不在性。諸君莫說不識火者是有眼無智,一切眾生昧卻於生死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啊!<br/>
<br/>
<br/>
在下於“悉有”的道理 先講到這裡,列位若能由此處會取得一、二,自可識得那道元的底細,自可與從上之諸佛諸祖同一鼻孔出氣。若還不識,那麼請看下篇“只為檀朗認得聲。” <br/>
獅子常君</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17, 2021 9:15 am
由 電火
<r>道元的底細:<br/>
<YOUTUBE id="oayy63pHCAA"><URL url="https://youtu.be/oayy63pHCAA">https://youtu.be/oayy63pHCAA</URL></YOUTUBE></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2月 18, 2021 7:53 am
由 新老怪
<t>上一篇的“悉有即佛性”,是想讓大家明白性在作用,以期從用證體,由相見性,溯本還源。但是僅僅知道一切悉有即是佛性,這只能算是理解,還不等於證悟,在天台六即中,只位當名字即。本篇謹就自己的一知半解,與諸君共同探討一下 我們怎樣由悉有來證知佛性,也即如何從理 即經觀行即入相似即,把對佛性的理解 從理性變為感性、從理論成為實證。<br/>
<br/>
大家都知道,見性這回事,從來都是說時容易做時難,如果沒有真實地證到,就是把個三藏十二部背得滾瓜爛熟,也管不得半分用。其實所謂的難不外乎三點:<br/>
<br/>
一是非直觀性,<br/>
佛性無法從對心色二法的 <br/>
直接觀察中而找出。首先佛性不是色,任何一種色體,不管是粗是細是微細,都不是佛性。其次佛性不是心,<br/>
任何一種心態,不管是動是靜,是喜是怒,也都不是佛性。因為“我今不是渠。<br/>
<br/>
二是邏輯性,佛性無法通過思辨得到。<br/>
你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去推論,中間必然會發生“斷裂”,從而得出一個否定的結論,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言語不能到,思量不能及。”不論你如何去思,怎樣去想,都無法對佛性思想出個所以然。<br/>
<br/>
三是非試驗性,佛性無法通過實驗證明。<br/>
我們經常喜歡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生活在科學時代的我們,習慣於用科學的方法 來驗證一切事物,技術的進步 使人們有理由相信,自然界所有未知的領域 都會陸續為我們打開神秘的面紗。可是不管科學如何進步,偏偏“佛性”這個東西,用任何物理的、化學的、醫學的方法,都無法證實它的存在。<br/>
<br/>
<br/>
正是因為佛性 在人們正常思維狀態下的 這種不可思議性,所以一切眾生 才會執迷於事物虛幻的表象,無法認識自心本性的 真實面目,在三界的火宅中 沉淪不已。人類由於在思維習慣上 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從所謂的邏輯性、合理性,對生命本身 自然會得出斷與常 這兩種錯誤見解。<br/>
佛陀的偉大,就在於他老人家 能夠打破眾生固有的思維定式,把我們從所謂正常的、正確的、邏輯的、合理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實驗的、解析的研究模式中 解放出來,使我們通過證見 自己本有的靈明覺性,而打碎桎梏在心靈上的枷鎖,最終獲得精神上徹底的解放。<br/>
<br/>
<br/>
佛性既不能用心去思量,也不能用技術手段來驗證,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見到”它呢?曰:可以用心來“悟。”所謂的悟,是人們通過對一切事物 表面現象的觀察,跳出邏輯的窠臼,發現它的本質,意會到那個躲藏在外邊後面的“真實”。悟不能憑空而得,還必須藉助 相應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作用。”<br/>
<br/>
<br/>
可我們觀察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先認識作用 再認識本質的過程。<br/>
在講到如何才能見性之前,我們首先應該知道 什麼是佛性,什麼是它的體、相、用,它有哪些特徵。<br/>
佛性的體即是法身,相即是報身,用即是化身。<br/>
對於三身,臨濟解釋為三種心光,此外西藏密宗對三身的解釋 也非常精彩,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講的:“本體空性 即離戲之法身,光明不滅 即自明報身,一切攝集 <br/>
即妙力自現之化身。此三身無別,於基位覺性之中本自圓成。”<br/>
(摘自《年龍上師父母傳》)</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2月 18, 2021 8:32 am
由 新老怪
<r>歸納起來,三身的概念就是:法身(體)――寂滅、報身(相)――不滅、化身(用)――生滅。<br/>
1法身的寂滅 是一種超乎於萬法之上的絕對真理,不能直觀地 體認與覺察;<br/>
2報身的不滅 則是即超乎於萬法外,亦存在於萬法中,雖時時顯現於動用中,但卻湮滅在動用的表象裡,被錯認和遺忘;<br/>
3化身的生滅 是一切眾生最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正是由於我們 以為這個生滅去來的用 是真實的、客觀的、絕對的,所以才被迷惑住了自己的雙眼,無法透過它的表象 去認識躲在後面的那個寂滅和不滅真實。<br/>
<br/>
三身生起的順序 是由法身而報身、由報身而化身,我們現在因為只見到化身,而見不到法身和報身,所以得到的只是佛性的影子、假象,而不是佛性的本質,也就是說只有三身齊備了 才能真實圓滿地見到佛性。在三身中,由法身的寂滅 生出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的不滅 <br/>
顯出法身的寂滅;同樣也是由報身的不滅生出化身的生滅,再由化身的生滅 <br/>
顯出報身的不滅。所謂三身 並不是真的有三個東西,而是同一本體的三種不同表現形式,是即三而即一,即一而即三。<br/>
<br/>
<br/>
三身當初是順著生出的(指作用的順序,而不是時間的順序),我們現在想 全面地了解和認知它們,也只能倒著回去,先由化身而認識報身,再由報身而認識法身。在這里報身是關鍵,我們如果 想通過化身“有”,去認識法身的“無”,就必須先認識報身的“不有不無,亦有亦無”。<br/>
假如把法身看作是一個藏滿無盡寶藏的寶庫,那麼報身就是開啟寶庫的鑰匙。<br/>
婆羅提尊者 所說的“性在作用,”就是在提醒我們 先由化身的生滅 證報身的不滅,再由報身不滅 而入法身的寂滅。<br/>
不滅和寂滅,就好比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只要見到了一面就自然見到了它的另外一面,懂得不滅以後自然就懂得了寂滅。明白了這個道理,以下我們才好談方法。<br/>
<br/>
講到見性的方法,根本還在作用二字,你看那楞嚴會上 二十五聖 各有其證入圓通的法門,法法皆是由作用入手。若將種種圓通法門 歸納綜合,可以簡略為溈山禪師說的 就體消、依文字和從緣入三種方法。後人有在此三者之上 又增加參話頭一法的,其實並不恰當,因為參話 只是一種用功的形式,最後證入時依然跳不出那三種之外。下面我們就將之依次做個簡要分析:<br/>
<br/>
<br/>
a就體消。<br/>
所謂就體,顧名思義就是從對性體的領悟 而打消謎團,直接證入圓通。如大梅法常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彼即大悟而去。<br/>
又如靈默初參馬祖不契,复謁石頭曰:“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座,默便行。石頭隨即召曰:“闍黎!”默回首。石頭曰:“從生到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靈默於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棲止焉。<br/>
<br/>
<br/>
b 從緣入。<br/>
所謂從緣,顧名思義就是藉外緣的激發,由塵觸根,而喚醒 沉睡的本妙真心,入圓覺性海。<br/>
譬如靈雲 觀桃花悟道,是從色塵入眼根;香巖拋石擊竹明心,是由聲塵入耳根;第二世多珠青尊師 命飲酒省悟,是由味塵入舌根;雲門被睦州閉門損足,是由觸塵入身根;D君的小外甥於睡夢中覺醒,是由意塵入意根。(在這裡我沒有找到由嗅塵入鼻根的例子,原來想舉黃庭堅 聞木樨花香有得的事例,但他是在聞香後又經黃龍晦堂的提醒 才明白的,所以只能算是就體消)<br/>
<br/>
c<br/>
依文字。所謂文字,顧名思義就是從經教入手,明幽微玄理,悟本妙覺心,入圓圓覺海。宗門裡的“破讀”,教下的“大開圓解”,皆此之謂也。<br/>
<br/>
<br/>
就體消、依文字、從緣入,從根本上說 都是從用見體,由相見性。<br/>
所不同的是就體消 和依文字是由理解而領悟,從比量而通現量,悟緣在識,悟徑在慧。<br/>
而從緣入 則是先悟後解,由現量而通比量,悟緣在根,悟徑在定。<br/>
古德對三種悟緣皆有評判,<br/>
首先是:“就體消停得力遲。”由此得者乃於比量而入,往往滯於體而難以脫落,於諸事相不易通達,不能別行一路。其病相為“雖知波是水,卻難識水是波。”當初高峰禪師雖參破拖死屍話頭,而不知無夢無想時主人翁何在,即此之例也。<br/>
<br/>
對於依文字,古德的評語是:“從文字得者力弱。”因為從文字入者 皆是先思量而後證入,幽微玄奧之理雖易於理解,但往往會滯於理 而礙於事,慧雖具而定未充,於見於行皆不甚得力。<br/>
<br/>
再接下來是:“從緣入得者力強。”凡從緣而入者,皆是由六根門頭 直接會取,現量覺知,因而能直切契證,遠離情緣意度。所以從緣而得者一般都悟得較徹,我們看到許多就體或依文證得不徹的人,最後大多依靠緣入方徹悟了手。<br/>
<br/>
<br/>
就體消和依文字 靠的是學人極強的慧力,經別人的開示提醒、旁敲側擊,或依靠經論文字的點撥啟發,而心開意解。此二行門 對學人根基要求極高,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斷難由此而入。由於就體、依文皆從慧入,唐宋以前 而得之者尚屢見於世,明清以降 則日漸罕遇其人,故本篇不做分析。後世開悟的人,泰半皆是從緣而得,今天就為大家詳細講述一下 什麼是“從緣入。”<br/>
<br/>
<br/>
提起圓悟勤開悟的經歷,讀過“頻呼小玉原無事,只為檀郎認得聲”這一篇公案的人,一定都很熟悉了。為節省篇幅,事情的經過咱們放下不表,只從純“技術”的角度分析一下 圓悟究竟是怎麼悟的,都悟到了個什麼。<br/>
<br/>
圓悟直接的悟緣,是於五祖屋內出來,一門心思想著 五祖的話,突聞有隻公雞在欄杆上振聲一啼,當下醒悟,於是脫口而出:“這不是聲嗎?”像圓悟這種聞聲悟道的情形,是由聲塵入耳根的緣入。我們已經知道,性是常,作用是無常,既然由無常 不可能直接生出常,那麼由作用 當然也不能直接表現出性來。<br/>
聲音本是無情,它不會告訴你:“我就是性!我就是性!”<br/>
所以我們鎮日里 聲中來聲中去,雖說聲聲皆入於耳中,卻只是聽見聲,而未曾聞得聲。<br/>
那麼圓悟當時聽到的聲音 與我們平時所聽並無不同,他卻因何而能得入呢?<br/>
還是讓我們先來打個比喻吧。<br/>
<br/>
<br/>
我們每個人都用過收音機,大家知道收音機 要想發出聲音,除了要有必須的元器件,要通上電流,還得接收到電台發射的電磁波。<br/>
當收音機打開後,如果收到電磁波就有聲音,收不到電磁波 就沒有聲音,可不管有沒有聲音,我們都知道收音機是開著的,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br/>
現在假設有台收音機 是一直打開的,但是因為電台的電波 總是時斷時續,所以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也總是時有時無。此時碰巧來了個 從不知收音機為何物的笨鳥,他一定會以為 當有聲音傳出時是收音機被打開了,當聲音消失後 又會以為收音機被關上了。他只知道有聲音的時候收音機在工作,不知道沒有聲音的時候收音機也在工作,因為這時收音機 還在發出個無聲,這個無聲之聲也是“聲”啊!<br/>
不用說,在自性這台收音機面前,我們大家 都是一隻不認得“聲”的笨鳥!<br/>
<br/>
<br/>
再假設笨鳥先生 一共有三位,後來他們遇到了一位老師,老師告訴他們 其實收音機一直是開著的,你們之所以錯誤地以為它時開時關,是由於不明白 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被它的表面作用欺騙了。<br/>
第一隻笨鳥 只經老師簡單提示,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就是“就體消。”<br/>
第二隻笨鳥聽完老師的講解 還是不明所以,於是回去抱著本說明書反复研究,後來居然還真的讓他悟出了裡邊的道道,這就是“依文字。”<br/>
第三隻笨鳥 是即聽不會,也看不懂,於是只得整天守著收音機 沒完沒了地看,沒完沒了地想。有那麼一次,當收音機又從無聲變為有聲時,他突然明白過來:“哦!原來收音機 真的是一直在開著呀!”像這樣會的,就是“從緣入。”<br/>
<br/>
<br/>
所謂從緣入,並不是有一個不滅的“性”在這個過程中從外而入,或是從內而出。而是藉著這種由緣所起的作用,從“無”中悟出一個“有”,悟到確有那麼個東西存在。<br/>
這種從無到有的轉變,是對我們傳統邏輯思維的根本否定,對這種否定,我們將其稱之為“見性”。<br/>
<br/>
從緣入有兩個特點,<br/>
第一是要有動態的環境。<br/>
因為緣入的外因是塵,內因是根。根與塵一為能覺,一為所覺,塵是如量地傳遞,根是完整地接收。由於塵只有在動態中 才能發生,所以根也只有在動態中 才能接收。本來六根在靜態中也能接收,但所接收的只能是“無”,由“無”不能生出悟道的緣。<br/>
第二是要在動靜的變化中 才易證得。<br/>
單純的靜不行,因為沒有外塵即沒有緣,沒有緣內根 即沒有覺知。可如果老是一種平穩的動也不行,因為覺知的功用 對於單一狀態的外塵很容易麻木。所以從緣證入的人,總是於六根對外塵 或和或離的的一剎那,在識心還沒有來得及 分別取捨(取捨以後就是就體消了)的瞬間,而當下契入!<br/>
<br/>
在這裡還須申明一點,雖說就體消 和依文字的悟緣在識,<br/>
從緣入的悟緣在根,但是真正悟道的主體 並不是識和根,而是我們的心!<br/>
所謂見性,說到底就是從對性與作用關係的觀察、覺知、體悟入手,把我們的妄心 轉變成真心。<br/>
真心與妄心 能思能慮的作用並無分別,區別在於一個對法的認知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一個是<br/>
智,一個是識。<br/>
對於智與識,彌勒菩薩的解釋是:“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br/>
這裡的“分別”指的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上 去分別取捨的標準和觀念,而不是能夠分別這種作用的本身。<br/>
如果把能分別的作用 滅掉就是智,那癡呆人 豈不個個都成佛了?<br/>
就體消和依文字 所謂的悟緣在識,是說他的前一念還在識心的虛妄分別中,第二念識心突然斷掉,真智得以朗然現前,這是覺在念後。<br/>
從緣入 是心在根對塵境領受以後 所生起的覺知 出現的一剎那,於識心還沒有生起之前,當下一轉念就是真智,這是覺在念前。<br/>
其實我們的心 對任何事物感知的第一念 都是無分別念,比如我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 常會有“反映不過來”的情況,這個反映不過來 就是雖然已經現量地、完整地見到了,但是還來不及分析它是怎麼回事,來不及採取措施,作出反映。<br/>
這個反映之前的念 就是現量的無分別念,你只要能夠從這一念上認取,當下就 悟道了,這就是從緣入的竅門所在。<br/>
我們平時之所以 不能於念頭剛剛生起時另外,是因為它來得太短、太快、太細,往往還未意識到就滑過去了。<br/>
<br/>
<E>:mrgreen:</E>這個反映之前的念 就是現量的無分別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