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3, 2021 7:53 am
由 新老怪
<t>無始無明 又名根本無明,乃我人無始以來,由一念不覺,在本來靈明空寂的性覺體上,所生出之顛倒妄想也。<br/>
由本來之無生,而妄見有生;由本來之不滅,而妄見有滅。<br/>
如此復有 生死輪迴,六道遷轉,長墮苦海,無有了期,把個大好的天真佛 埋沒在六道裡,寧不冤乎? <br/>
其實無明 與真如原是一體,是以六祖慧能大師 <br/>
直言相告:“煩惱即菩提。”既然煩惱與菩提不二,後世參禪、學禪、悟禪之輩 亦明的個中道理,人人皆說也說得,道也道得,可為什麼 對於菩提正覺 總是難以真實證入呢? <br/>
<br/>
<br/>
只為吾人 被無明遮蔽太久,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無一時、無一刻不在顛倒中。<br/>
人的思想、思維有其慣性,錯誤地、顛倒地事物 接觸久了,就會習以為常,反而會以為它 本來就是如此,只有這樣 才是正確、正常的。0比如我們的眼睛看物,外面的影像經過眼內玻璃晶體的反射,落在視網膜上的圖像是顛倒的,原本在上的投射到下邊,本來在下的 反而變成為上。<br/>
但是由於我們從一出生 就是如此,早已習慣顛倒了,如果你讓他把上下倒過來,他反而會手足無措。<br/>
這個無始的無明 也是如此,因為長久以來 顛倒慣了,錯誤的觀點 一直被認為是正確的,你就是讓他拋棄、放下,他都不知道 應該如何去放,如何去下手。<br/>
由於這種習慣,本來是無明顛倒,我們會覺得是必然的、合理的,<br/>
因為它符合 我們邏輯思維的習慣;<br/>
本來是真如實性,因為不符合 我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反而被抵制、排斥和否定。 <br/>
<br/>
<br/>
所以說 知道煩惱即菩提,放下即解脫,這是一回事,<br/>
而能否證得 這個看似簡單,其實無比深奧的道理,又是另外一回事。<br/>
古人總是從心地上 直接指示,告訴你“那個”就是你的真如佛性,就是你的主人公,<br/>
可能夠當下契入、直面承當的 又有幾人?</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3, 2021 8:03 am
由 新老怪
<t>對無始無明,昔年諾那活佛曾作過形象的比喻:這個無明就像一個厚厚的、沒有口的玻璃瓶,瓶裡包裹著的空氣本來與外面的空氣 是一樣的,因為被瓶子隔住了,所以不能互相會合。<br/>
他說這瓶中的空氣 好比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妄心,<br/>
瓶外的空氣 就如同無生無滅的真如佛性,<br/>
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 認清自心本具的真如佛性,就因為有個 像玻璃瓶一樣的無始無明從中障礙。<br/>
玻璃瓶打破了,內外空氣 即可以互相融合,無明打破了,我們的妙明真心 也可以當下現前。 <br/>
<br/>
<br/>
假如沒有人告訴我們,說這個瓶子里外的空氣是一樣的,我們一定會以為 它們彼此是互不相干的。<br/>
如果祖師沒有告訴我們,說煩惱即是菩提,我們又如何知道 煩惱與菩提原本不二呢?<br/>
即使知道瓶子內外的空氣是一樣的,只要不打破這個瓶子,兩邊的空氣依然不能會合。<br/>
同樣,即使已經知道了 煩惱與菩提不二,只要不打破 這個無明障礙,也終究不能 生起般若正智。<br/>
諾祖亦曾言道:顯教破無明 沒有異方便,好比拿一塊布 慢慢擦玻璃瓶,<br/>
雖然最終 可以將玻璃擦透,但時間必然會很長很長。<br/>
而密法由於有佛菩薩三密加持,有特殊的方便法,就像用鐵鎚 擊打瓶子一樣,可以將其立刻打碎,故見效極快。.<br/>
那麼被諾那上師 稱為大密宗的禪,手裡有沒有這樣一柄 可以擊碎無明煩惱的大錘呢? <br/>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宗門不但也有這樣一把大鐵鎚,而且擊打瓶子的效果 也同樣非常地出色。</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3, 2021 8:22 am
由 新老怪
<t>原文:(香巖智閒)師參溈山,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伶俐,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師被一問,直得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文字從頭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歎曰:“畫餅不可充飢!”屢祈溈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以後罵我去。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干汝事。” 師遂將平昔所看文字燒卻,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泣辭溈山,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跡,遂憩止焉。 一日,刈除草木,偶拋瓦礫 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贊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br/>
乃有頌曰:<br/>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br/>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br/>
處處無踪跡,聲色外威儀。 <br/>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br/>
溈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br/>
<br/>
<br/>
香巖禪師開悟的故事,後世佛子 可以說耳熟能詳、盡人皆知,之所以從千七百則中 拈出這一篇,是因為由香巖破參開始,禪門中出現了一個 全新的修學方法--參話頭!<br/>
參禪的方法 雖說經宋朝大慧杲禪師 的大力提倡,而得以風行天下,<br/>
其創始人 實際上乃是前唐的溈山禪師。 <br/>
<br/>
在溈山之前,宗門接引後學 都是用直接指授的方法,例如達摩之為慧可安心,馬祖答大梅“即心是佛,”為師的只要稍稍透露少分消息,即可使學人覓得端倪,識得歸家路途。<br/>
此種手法 雖然快捷淋漓,但是對參學者根器的要求非常高,<br/>
在這擊石火、閃電光的一瞬,抓得住 即可登堂入室,抓不住 則當面錯過,<br/>
是以後來雲巖、靈雲等歷二、三十年不得發悟,其師百丈禪師亦無可奈何。<br/>
直指好比用的是一把尖利的小錘,講究的是巧勁,如果玻璃瓶 只有薄薄的一層,自可一擊而碎。<br/>
但假如是厚厚的一塊玻璃,單靠這樣一把小鎚 敲敲打打是不行的,必須換把大錘 才敲得碎。<br/>
什麼樣的手段 方稱得上是重錘呢?當然是參究,讓你對一個問題 投入全部的身心與精力,<br/>
象座大山一樣壓在身上,時時不得鬆懈。<br/>
這樣的重錘,被溈山從香巖身上 首先使用了來。 <br/>
<br/>
話說香巖在百丈跟前 雖然問一答十,問十答百,但他並沒有開悟,<br/>
百丈沒有肯他,指示他再參溈山?<br/>
想必溈山也早知他問題之所在,所以當香巖來參時,即直言相告:“此是汝聰明伶俐,意解識想,生死根本。”<br/>
可見不僅是後來人,不僅是在下以及其他崇尚多聞的人,就是當年禪宗最興盛的年代,就已經有很多像香巖這樣玩玩知見,耍耍嘴皮子的人了。 <br/>
所以溈山告訴他,你這是意解識想,是世智辨聰,是無始以來的生死所在,<br/>
搞這些花哨的東西 是出不了生死的!<br/>
為了看看香巖是否確有所悟,也為了讓香巖 意識到自己問題之所在,於是問他:“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br/>
你在百丈先師面前 見識過那麼多大的場面,聽到過那麼多精彩的對答,我如果問個尋常的問題,你必然有現成的答案在等著我,那麼好!我就來問你個 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問題:你知道自己父母未生時的 本來面目嗎?<br/>
香巖一聽,當時就楞住了:我又沒有神通,如何知道父母未生前 是個什麼面目?<br/>
其實父母未生時,也即是萬法未生時,既然沒有法,又如何來的面目呢?<br/>
這一問果然有力量,香巖立時啞口無言。 <br/>
<br/>
<br/>
家都知道,所謂“涅磐”者:涅即不生,磐即不滅。<br/>
只有證到為何不生,才能知道為何不滅,才能超越生死。<br/>
溈山當時這一問 堪稱前無古人,因為以前 從未有人問過類似的話,香巖找不出現成的答案,於是求師兄能為他道破(他還沒意識到 以前的過錯,就在於總要求個知解,豈不知溈山如果為你說破了,你還能悟嗎?),幸好溈山 沒有婦人之仁,好不容易才把他套住,如何能輕易放過?<br/>
於是說:“我若說似汝,汝以後罵我去。<br/>
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干汝事。”正所謂“父母所生口,終不為你道。”<br/>
當時若是說出來,又如何能有後來之事呢? <br/>
<br/>
<br/>
香巖無奈,於是將平昔所看的文字 一把火燒卻,充滿絕望和落寞地說:“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br/>
各位且道 香巖自此真的是什麼都不思,一切皆不想,一門心思去做他的“長行粥飯僧”麼? <br/>
非也,此後(據說他在南陽慧忠國師道場的遺址 一直住了十幾年)雖然沒有再翻故紙堆中的文字,但師兄的那句話 卻未曾須臾忘也,正是因為日日提撕,時時牽掛,才會於某日“偶拋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這個須臾不忘、時時牽掛,就是在參啊! <br/>
其實參禪所貴者 是心中的疑情,如果真疑生起來 你就是想放都放不下,香巖嘴上說免役心神,其實又何曾有一日得免過?<br/>
後世禪和子之所以難以發悟,只為念話頭者多,參話頭者少,因為心中 生不出疑情,是以常參究經年而了無消息。 <br/>
<br/>
溈山之所以要如此相為,是因為當初 如果直接為他說破,香巖必然象過去一樣,又落入概念的窠臼裡,接著玩他的語言、文字遊戲,如此則如何能打破 無明殼子呢?<br/>
溈山不愧為大手筆宗師,既然正面接引不行,那就先把你逼到絕路上,讓你來個前無路可進,後無路可退,置之死地 而後生。<br/>
因為你那無明的殼子太厚,給你把小錘子輕輕敲打,根本就打不破,那麼我就給你換把大的,你在那裡慢慢參,參到最後力量積蓄足了,“啪”地一下打開,還怕無明不破嗎?<br/>
看來這個“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果然是宗下 屢試不爽的法寶!<br/>
至於溈山所首創的,用個無意味語作話頭,使學人籍以參究發悟的方法,<br/>
在後世 幾乎更是成為 宗門悟禪的惟一可行之法。 <br/>
<br/>
<br/>
其實話頭 本來沒有任何意義,都是些無意味語,可為什麼有意味、有邏輯的見解 和思辨都打不破無明,這個無意味的話頭 反而能打破無明呢?<br/>
近代著名禪宿,八指頭陀月溪禪師 講得很好,在他所著的《禪宗源流》一書中說:“脩大乘人 知一念無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無明 以打破無始無明,而見本源自性,乃擒賊先擒王之法也。”<br/>
按照他的說法,我們的佛性 是無始無終的,由於一念不覺 所生出的無始無明,則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br/>
無始無明 本來無知無覺,但是由它所生出的見聞覺知 則是有知有覺;<br/>
見聞覺知 同時具有淨緣和染緣,其中染緣起現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功用,就是一念無明。<br/>
一念無明 具有不可打破的特性。<br/>
它本身雖然無法打破,但如果以之為工具,卻可以用來 打破無始無明,就好比鐵鎚 不能打破自己,而可以打破玻璃瓶一樣。<br/>
所謂參話頭,就是讓你用這個一念無明 去打破無始無明,從而見到 自己的真如佛性,<br/>
宗門的這柄鐵鎚 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作用,學人果能如理而參、如法而修,何愁不能破參發悟呢?<br/>
關於參話頭,歷代祖師有許多精要開示,袁煥仙先生更有一番精彩論述,有興趣者可參閱《維摩精舍叢書》。</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14, 2021 7:57 am
由 新老怪
<r>一切眾生之所以 沉淪生死苦海,長劫不得出離者,乃由於無始無明之遮蔽,於本無生死處 虛妄生出生死之見,於本無生滅處 虛妄生出生滅之心。<br/>
眾生之妄心 雖有多種,但擇其要者、大者,則不出“有無斷常”四見也。<br/>
明心見性之所以能夠 截斷生死根源者,就在於可以由見性 而明了萬法本空,萬相皆幻,進而以般若正智蕩盡無始無明。<br/>
如此則雖不求了生死,而生死自了;<br/>
雖不求熄生滅,而生滅自熄。<br/>
所以說佛教內部 不論何宗何派,最後無不匯歸 見性一途,無不於心地上 而求解脫。<br/>
<br/>
講到明心見性,不管禪宗也好,教下也好,只是下手之方便 有所不同,入門以後的境地 都是一樣的。<br/>
因此不論修習何種方法,只要用功得法,功夫相應,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 打開本來。<br/>
悟心首先是破參難,其次則是破參以後 如何去偽存真。<br/>
也就是說,可否得到一點好消息 是一回事,而能不能 就此斬斷迷情,會取從上以來 諸佛無上微妙本心,則又另外是一回事。<br/>
在眾生的四個根本 錯誤知見中,斷常二見 相對好破一些,而有無二見 相比之下則要難破得多。<br/>
假如我們認真留意一下 公案中的故事和事例,會發現即使是一些 非常偉大的禪師,在他們修學的路上 也一樣會經歷坎坷,於不知不覺中 落入意想不到的窠臼中。<br/>
比如六祖慧能,當他初次聽到別人念誦《金剛經》的時候,即已深達 無我性空之妙理(請注意:此時他的意境已是迥出常流,不但遠高於五祖會下的泛泛平庸之輩,亦高於身居首座高位的神秀禪師),<br/>
其“身非菩提樹,心非明鏡台”詩句,在常人看來,實在是千古難得之佳偈。<br/>
照理說其見地之玄妙 超卓早已鶴立雞群,可是五祖卻說他 並未見性,因為他偏空了,落在了空無裡。<br/>
再比如百丈懷海禪師,因馬祖問野鴨子一事,被祖扭鼻頭,疼痛入心而發悟。<br/>
來日祖上堂,未及發話,即被其卷卻拜墊,祖於是離座返歸丈室,高邈風范已現端倪。<br/>
但是在隨馬祖回到方丈後,卻在“即此用、離此用”上露出了馬腳,<br/>
因為他還有這“即離”之見,落在了有裡。<br/>
慧能的空 與百丈的有,不同於未悟凡夫的有無之見,乃是於悟 所生出的一種微細情見,當事人自己是不易覺察的。<br/>
倘慧能不於夜半聽五祖再講《金剛經》 ,則無由體解大道,一連發出五個何期的感慨;<br/>
若百丈不聞 馬祖振聲一喝,即無以剿絕偷心,何得耳聾三日?<br/>
<br/>
見性這回事,就好比一個 從出生以來 即身處黑暗中的人,眼前除了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br/>
當他脫離黑暗 來到陽光下的時候,以前從所未見的萬千景象 湧現在面前,<br/>
內心如何會不歡喜?如何會不激動?<br/>
可是剛剛離開黑暗的人,他的眼睛 不能馬上適應光明,充其量 也只是看到事物的大概輪廓,<br/>
還有許多 細微幽隱之處 區分不出來,須等到慢慢適應了以後 才能分得清(熟處轉生,生處轉熟)。<br/>
此時亦有可能出現三種情況:<br/>
第一種人 很快即可適應 外面明媚的陽光,並將所見到的一切景色 盡收眼底;<br/>
第二種人 執取最初所見之朦朧影像 以為全體,從此即再不思進取;<br/>
第三種人 則乾脆被強烈的陽光 刺瞎了眼睛,成為見光死。<br/>
那些初識本來的人 也是這樣,既有於悟後 可以輕松轉身者,亦有悟後 住於微細知見而心生執著者,更有錯落邪知邪見者。<br/>
對於這種悟後的迷惑,古人稱之為百尺竿頭,為修道人 極為容易落入的窠臼,若迷而不覺,則難免不深陷其中矣!<br/>
須知此百尺竿頭 只是吾人進修中途之化城,若心有所取,意有所戀,耽著於此,即為解脫之堅牢。<br/>
學人於此 只有再復挺身而進,方可“皮膚脫落盡,唯露一真實”,得心意自在。<br/>
如同我們每一個人 都難以看見 自己面上的塵垢一樣,初悟之人 也很難覺察到自己落身之處。<br/>
俗話說得好“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br/>
想知道自己見地真不真、悟得徹不徹,最好的辦法 就是請明眼人來作鑑別。<br/>
所以古人於悟後 常行腳四方,遍參各地的善知識,為的就是要借他人的眼目,以鑑別自己 所見之真偽。<br/>
古時之道者 之所以能夠見得真,證得徹,行解相應,言行一致,那是他等虛心辦道,老實為人的結果。<br/>
可是你看現在的許多人,不過剛有稍許所得,即急急忙忙自肯自悟,你若告訴他 後面還有重關險灘,他哪裡還能 再聽得進去?<br/>
你想那古人根器何等銳利!心機何等敏捷!<br/>
尚不免平地跌足、靜水翻船之事,我們末世的障重眾生,又怎麼可能一悟即徹、一蹴而就呢?<br/>
<br/>
我們在讀公案時 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要麼是文字太過艱深,看了半天 卻不知所雲;要麼是內容太過簡單,精彩的情節 大多一筆帶過,當事者的心理活動 鮮有提及。<br/>
從現存的公案、語錄中,如果沒有明眼人的點撥、提醒,往往很難看出 其中的關鍵緊要之處來。<br/>
許多人讀公案 除了學上一點花哨的油滑語句,根本就沒有得到什麼真實的受用。<br/>
近日有某位道兄 贈送本人徐恆志老所著的《佛教常識問答》一書,<br/>
在自傳中 有徐老自述的修學經歷,<br/>
<br/>
<E>:mrgreen:</E>百尺竿頭</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14, 2021 8:02 am
由 新老怪
<r>再比如百丈懷海禪師,因馬祖問野鴨子一事,被祖扭鼻頭,疼痛入心而發悟。<br/>
但是在隨馬祖 回到方丈後,卻在“即此用、離此用”上露出了馬腳,<br/>
因為他還有 這“即離”之見,落在了有裡。<br/>
<br/>
慧能的空 與百丈的有,不同於未悟凡夫的有無之見,<br/>
乃是於悟 所生出的一種微細情見,當事人自己 是不易覺察的。<br/>
倘慧能不於夜半 聽五祖再講《金剛經》 ,則無由體解大道,一連發出 五個何期的感慨;<br/>
若百丈不聞 馬祖振聲一喝,即無以剿絕偷心,何得耳聾三日?<br/>
<br/>
<E>:mrgreen:</E>剿絕偷心</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14, 2021 8:09 am
由 新老怪
<t>徐恆志老所著的《佛教常識問答》一書,在自傳中 有徐老自述的修學經歷,內容翔實而生動,很有參考價值,我將其中的兩段 摘錄下來,作為本篇 列舉的公案,供大家欣賞:<br/>
<br/>
一天閒立於辦公室,自覺念寂心空,而見聞 仍了了不昧,並不斷滅,頓悟諸佛心要 非此而何!<br/>
從此似乎打開了缺口,不久,自知這仍是識神邊事,因為一有所著,早已錯過了也。<br/>
又一天晨起,覺心境比較寂靜,但有微細一念粘滯,不得自在,於是連續返照四小時,不取不捨。<br/>
近年時,忽覺此念脫落,前後際斷,當下一片清淨。<br/>
暗想: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真個一點不錯!<br/>
但旋覺 這仍是光影門頭,離本地風光尚遠,此後繼續在心地上 磨練觀察,漸於自心 諦了無疑,神經衰弱也就不藥而愈。<br/>
<br/>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我隨廠回滬,聽說王驤陸師 也蒞滬弘法,我隨之學 無相密乘心中心法,依《大正藏秘密儀軌佛心經》上的六印一咒 堅持修四、五百座,每座二小時,直入無相門。<br/>
一天,參師,師見面便問:“你近來怎樣?”<br/>
我說:“只是照顧本來。”<br/>
師問:“本來是什麼?照顧的是誰?”<br/>
我說:“本來即是不可得的,但卻不是斷滅,眼前總覺一片空靈。”<br/>
師說:“何謂一片空靈?這正是你識神用事,當知見聞覺知,無非生死。”我默然,<br/>
師又說:“亦莫思量,思量即錯了也!”我正想開口,<br/>
師又喝住曰:“此事無你開口處!古人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br/>
師又說:“古人說法,都無所著,並無實法與人。如有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說:‘庭前柏樹子。’如果根機契合,就知道 不是以境示人,音在弦外,列有所契,你會麼?”<br/>
我說:“師自知之,何勞問我?”<br/>
師說:“你自己 究竟信得及否?”<br/>
答道:“我自知之,豈能持以示師?”<br/>
師說:“那麼還有假名否?”<br/>
我說:“假名則不無,真如、實相、菩提、涅磐都是假名。”<br/>
師說:“既然如此,還要假名做什麼?”經師慈悲鉗錘,截斷葛藤,悲欣交集。</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14, 2021 9:09 am
由 新老怪
<r>從文中所述情況看,徐老見二祖時 正是坐於百尺竿頭時節,住於悟境脫身不得,若非二祖慈悲接引,則不知要耽擱至何時矣。<br/>
師尊在談及師公 接引後學時,於傳記中亦曾雲:<br/>
“余於修第四印時,一夜於睡夢中 忽聞老母一聲咳嗽,頓時身心、世界一齊消失,而了了分明 靈知不昧。<br/>
晨起請益於師,師曰:‘雖是一則可喜的消息,但猶欠火候在,更須努力精進,不可稍懈。’”<br/>
說明師公 乃是於故道上 步步親自履踐過來之人,是以能夠對學人 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問題,早就心中有數,因而總是可以 適時叮嚀提示,祖師的智慧 與機用,於之可見一般也。<br/>
<br/>
現在很多人 不知道何為初關,以為大凡有點名堂 即是破了初關,其實是大錯也。<br/>
余曾見到有的人 連個象樣的光影 都沒有見過,即認為自己已經見性了,其實所見處處粘滯,於諸佛如來無上密意 連點皮毛尚未窺得,如此之誤 實在是大矣哉!<br/>
宗下所謂三關 乃指學人用功過程中之見、修、證三個階次,每個階段並無嚴格的界定與劃分。<br/>
我們平時所說的破初關,不是僅僅見到少分光影,或是得到一定心得 體會即可算數的。<br/>
須是在百尺竿頭 再進一步,咸魚入鍋 翻過身以後,方才算得數也。<br/>
比如我在公案拈提一中 所舉黃庭堅與高峰禪師之事例,其最初之所悟 皆不能說是真的破了初參。<br/>
<br/>
記得當初我說 黃庭堅等只知道討論如何是心,如何是性,若離開心意識時 則不明所以,<br/>
當時有的網友 頗為不肯在下的觀點。<br/>
有的人可能更會說,你講的那些問題 一點都不深奧,連我都會解,那些祖師們 怎麼可能不明白呢?<br/>
這裡有兩種可能:<br/>
一者是每個人 遇到的問題不同。就好比一道 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數學題,做對的人答案 自然相同,做錯的人則可以 有若干個錯誤的結果。別人的問題也許你會,你的問題 也許是別人會,切勿以為 你能夠解答別人的問題,就以為自己已經過得關也。<br/>
二者把解悟與證悟 混淆起來,以為只要能思量出個答案,即算是破關而過了。須知學明白的和證明白的,表面看起來似乎差不多,實則有天壤之別。<br/>
好比一個 你從來沒有吃過的水果,一個吃過的人 把他對這個水果的體會感受寫下來,你看過以後將其牢記在心,甚至可以將其一字不差地 講述給別人,但真正的果子 你畢竟沒有親嘗過呀!<br/>
古人與我們最的的不同,就在於他們是在老實辦道,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br/>
難道黃庭堅與高峰等人 不能象我等一樣 說兩句虛頭語矇混過關嗎?非也!<br/>
如果那樣的話,他們和那些終日耍嘴皮子,打口頭禪的人,又有什麼區別?<br/>
<br/>
講到這裡,倒想談一點 不同宗派傳法風格上的感受。<br/>
大家知道,禪宗的風格是“遮詮”,假如我們去參學時,你有什麼問題,執著的是什麼,落在何種境界理,你所面對的祖師 他明明知道,但只會告訴你對或不對,而不會 告訴你錯在何處。<br/>
所以有人 在分判顯密諸宗時,將東密與藏密中的各部密法,判為密中顯,而將禪宗判為密中密。<br/>
而在密法中,到了最後那些 原本是密得不能再密的東西,反而可以明者講出來。<br/>
本人以為 如果能夠借鑑西藏密法中的某些觀點,用來理解 禪宗中的某些東西,似乎更易契入。<br/>
比如寧瑪以其第九乘之阿底瑜伽為最高,而阿底瑜伽又分為心部、界部與口訣部,<br/>
其中尤以口訣部 最為超勝。<br/>
因為心部、界部不離心意的思量 揣度與抉擇,未到最極究竟,<br/>
口訣部 則因其離心意識,無須思量抉擇,是以最為究竟。<br/>
在下未曾跟隨 藏中大德修學密法,對大圓滿的甚深教授 不敢妄下結論,只是憑感覺認為 象黃庭堅、高峰與龐居士等人 一開始所悟入之程度,大概相當於大圓滿的心部 與界部的境界,<br/>
而最後證入者,應該是口訣部的意境。<br/>
對這個問題,還希望網上大圓滿方面的高人 能出面指點。 <br/>
獅子常君<br/>
<br/>
<E>:mrgreen:</E>口訣部, 心部 與界部的境界,</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14, 2021 10:40 am
由 電火
<t>大圓滿法:<br/>
力斷:一粒粟藏世界<br/>
頓超:出頭天(阿陀那識如瀑流)</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14, 2021 10:54 am
由 電火
<t>力斷<br/>
就是南泉割茅<br/>
鐮子的公案<br/>
<br/>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br/>
<br/>
若不是長滿稻草<br/>
豈有鐮子下手處</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14, 2021 10:59 am
由 新老怪
<t>我們不妨打個不很形象的比喻,給你一根竹筒 讓你向爐灶裡吹氣,當中間的竹節 沒有打通時,你用嘴無論如何使勁 也是吹不過去的,假如找根鐵棍 通個洞氣才能吹過去。<br/>
這個竹節比喻無明,竹節未通 喻無明未破,用鐵棍通竹節 即譬如皆修法以破無明。<br/>
及至將竹節穿出個小孔,此時竹筒雖已打通,空氣可以吹過,但其間尚有阻礙,吹起來並未通暢。<br/>
此即如剛剛打開初關 豁破無明時節,雖真心已明實相已現,心中仍會存有 諸多阻隔與掛礙,這種隱隱潛藏的不自在的感覺,或名之曰光不透脫,或稱之為尚有落處。<br/>
初破參者 如暗室點明燈,於漆黑一片處 頓見滿屋光輝現前,萬般景象突然現前,一時目不暇接,除了歡喜哪裡還能顧及其它?<br/>
待喜心平息之後 再細細觀察時,方發現還有許多角落 其實燈光並未照到。<br/>
此時我們不可說 其未見光明,畢竟滿屋的桌椅板凳等等 已然是歷歷在目;<br/>
亦不可說 其已徹見光明,總歸還有諸多角落 依然處於暗影之中。 <br/>
這種亦明亦不明的感覺 我將之稱為“霧裡看花”,<br/>
乃是由初關至重關 所必經的過程,亦為踏破末後一著 最緊要的關節。 <br/>
通過五祖演悟道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br/>
一、見性很難一蹴而就、一悟即徹,儘管我們無法 用肉眼看見橫亙在面前的階梯,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二、悟道不光要膽大(關鍵時刻要敢於承當),更得心細(莫把狼崽做狗崽),遇到吃不准的地方 不要隨意輕許自己,還是先求教於善知識 來得安全、穩妥;<br/>
三、切勿將見與行 混為一談,如果把見處不徹 錯當成行得不穩,就是功夫做得再好、再綿密,於見到亦也甚大用。 <br/>
<br/>
悟道好似蒸饅頭,光蒸成個形來還不夠,一定要蒸透 蒸熟才行,一旦急著撤火 做成夾生,再想把它蒸熟可就難了。<br/>
雍正所說的那三種人,都是因初有所悟時 急急自肯,急著罷參了手所致。<br/>
學人果能依教起行 老實用功,打開本來、證取實相未為難事。<br/>
在此提醒求道諸君,於初悟之後 未到真無事時,仍須時時策勵、精進以求,切莫畫地為牢,得少為足。<br/>
針孔觀天固不足取,庭院觀天亦莫為足,須知天體無盡、虛空廓澈,依百尺竿頭而住,安知他方別有洞天?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十方世界 才能為你畢現全身! <br/>
最後再強調一點:所謂“無事”者,只是見處無事,而非行處無事。<br/>
透重關、會末後一句,只得根本智、證因地佛、成素法身,如欲起後得智、證果地佛、圓滿法報化三身,成究竟朗然大覺,還須勤除習氣,廣修六度萬行。<br/>
所以說理上“無事”不妨事上“有事”,事上“有事”正顯理上“無事”。<br/>
最後我們再藉用一下章嘉活佛 對雍正的開示 以結束本篇:<br/>
“恰至明年癸巳之正月二十一日,復堂中靜坐,無意中 忽蹋末後一著,方達三身四智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慶快平生。詣章嘉禮謝,國師望見,即曰:'王得大自在矣!'(浪子今日方識歸家路也!)'朕進門更有事也無?'(畢竟理雖明而事未在也!)國師乃笑,展手雲:'更有何事耶?'<br/>
(即已見齊諸佛,更欲明個什麼?)復用手從外向生揮曰:'不過尚有恁麼之理(何理耶?無非是保任、除習、上求、下化、捨身、布施、說法、度生等無盡行而已),然易事耳。'此朕平生參究因緣。”</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