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57332" time="1639137169"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57332 time=1639137169 user_id=61]</s>
那麼黃庭堅經黃龍晦堂禪師的提示,於聞香之處 已悟到了性相不二的道理,<br/>
為什麼還是不解 死心禪師的問話呢?<br/>
這是由於他所悟不徹,腳跟 還沒有真正點地。<br/>
我們每個人 平日裡對境生心慣了,初初打開本來時,當下就會明了 因心而見性,由相而顯性的道理。<br/>
因為心 是性的作用,相是心的影子,當然也是由 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龐婆說:<br/>
“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悟到這個,是不是就透徹了呢?當然還沒有。<br/>
因為他還需要有個相,還需要有心意識的作用,通過作意分別 才能把持得定。<br/>
如果把相給他拿走,讓他把心熄滅,就像死心禪師所問<br/>
:兩個人死掉了,燒成灰了,沒有心意識的作用了,怎麼相見?<br/>
到這時啞口無言者多,能翻過身來的少。<br/>
<br/>
<E>:mrgreen:</E>要有個相,還需要有心意識的作用,通過作意分別 才能把持得定。<br/>
相,作用,性
<e>[/quote]</e></QUOTE>
師出有名<br/>
楞嚴經普閒菩薩云:<br/>
皆以我為名<br/>
<br/>
死心.庭堅<br/>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br/>
沒有交集</r>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r>原文一: 後與巖頭至澧州鰲山鎮阻雪,頭每日只是打睡,師一向坐禪。一日喚曰:“師兄!師兄!且起來。”頭曰:“作什麼?”師曰:“今生不著便,共個文遂(注)行腳,到處被他拖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頭曰:“睡(應是垂上有個竹字)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家村里土地,他時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師自點胸曰:“我這裡未穩在,不敢自謾。”頭曰:“我將謂你他日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播揚大教。猶作這個語話!”師曰:“我實未穩在。”頭曰:“你若實如此,據你見處,一一通來,是處與你證明,不是處與你鏟卻。” <br/>
<br/>
<br/>
<br/>
師:“我初到鹽官,見上堂舉色空義,得個入處。”<br/>
頭曰:“此去三十年,切忌舉著。” <br/>
<br/>
“又見洞山《過水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br/>
頭曰:“若與麼,自救也未徹在。” <br/>
<br/>
師又曰:“後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也無?'<br/>
德山打一棒曰:'道什麼?'<br/>
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br/>
頭喝曰:“你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br/>
<br/>
師曰:“他後如何即是?”<br/>
頭曰:“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br/>
師於言下大悟,便作禮起,連聲叫曰:“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br/>
<br/>
<E>:mrgreen:</E>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r>
<br/>
<br/>
<br/>
師:“我初到鹽官,見上堂舉色空義,得個入處。”<br/>
頭曰:“此去三十年,切忌舉著。” <br/>
<br/>
“又見洞山《過水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br/>
頭曰:“若與麼,自救也未徹在。” <br/>
<br/>
師又曰:“後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也無?'<br/>
德山打一棒曰:'道什麼?'<br/>
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br/>
頭喝曰:“你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br/>
<br/>
師曰:“他後如何即是?”<br/>
頭曰:“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br/>
師於言下大悟,便作禮起,連聲叫曰:“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br/>
<br/>
<E>:mrgreen:</E>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r>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r>原文二:<br/>
壬辰春正月,延僧坐七。二十、二十一隨喜同坐兩日,共五枝香,即洞達本來,方知惟此一事實之理。<br/>
然自知未造究竟意,而迦陵音(雍正為禪七請來的禪僧)乃踴躍讚歎,遂謂已徹玄微,籠統稱許。<br/>
叩問章嘉,乃曰:“若王所見,如針破紙窗,從隙窺天,雖云見天,然天體廣大,針隙中之見,可謂遍見乎?佛法無邊,當勉進步。”朕聞斯語,深洽朕意。<br/>
二月中,复結制於集雲堂,著力參求。十四日晚,“經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當下脫落,始知實有重關之理。乃復問證章嘉,章嘉國師云:王今見處雖進一步,譬猶出在庭院中觀天矣。然天體無盡,究未悉見,法體無量,當更加勇猛精進。”云云。<br/>
朕將章嘉示語 問之迦陵音,則茫然不解其意,但支吾雲:“此不過喇嘛教 回途功夫之論,更有何事?”而朕諦信章嘉之垂示,而不然性音之妄可,仍勤提撕。<br/>
恰至明年癸巳之正月二十一日,復堂中靜坐,無意中 忽踏末後一關,方達三身四智 合一之理,物我一如 本空之道,慶快平生。<br/>
詣章嘉所禮謝,國師望見,即笑曰:“王得大自在矣!”<br/>
“朕進門更有事也無?”國師乃笑,展手雲:“更有何事耶?”<br/>
復用手 從外向身揮雲:“不過尚有 恁麼之理(何理?保任、除習、神通、妙用、成佛、作祖之理也!),然易事耳。”此朕平生參究因緣。<br/>
<br/>
<E>:mrgreen:</E> <br/>
1方知 惟此一事實之理。<br/>
2始知 實有重關之理<br/>
3末後一關,方達三身四智 合一之理,物我一如 本空之道,慶快平生。</r>
壬辰春正月,延僧坐七。二十、二十一隨喜同坐兩日,共五枝香,即洞達本來,方知惟此一事實之理。<br/>
然自知未造究竟意,而迦陵音(雍正為禪七請來的禪僧)乃踴躍讚歎,遂謂已徹玄微,籠統稱許。<br/>
叩問章嘉,乃曰:“若王所見,如針破紙窗,從隙窺天,雖云見天,然天體廣大,針隙中之見,可謂遍見乎?佛法無邊,當勉進步。”朕聞斯語,深洽朕意。<br/>
二月中,复結制於集雲堂,著力參求。十四日晚,“經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當下脫落,始知實有重關之理。乃復問證章嘉,章嘉國師云:王今見處雖進一步,譬猶出在庭院中觀天矣。然天體無盡,究未悉見,法體無量,當更加勇猛精進。”云云。<br/>
朕將章嘉示語 問之迦陵音,則茫然不解其意,但支吾雲:“此不過喇嘛教 回途功夫之論,更有何事?”而朕諦信章嘉之垂示,而不然性音之妄可,仍勤提撕。<br/>
恰至明年癸巳之正月二十一日,復堂中靜坐,無意中 忽踏末後一關,方達三身四智 合一之理,物我一如 本空之道,慶快平生。<br/>
詣章嘉所禮謝,國師望見,即笑曰:“王得大自在矣!”<br/>
“朕進門更有事也無?”國師乃笑,展手雲:“更有何事耶?”<br/>
復用手 從外向身揮雲:“不過尚有 恁麼之理(何理?保任、除習、神通、妙用、成佛、作祖之理也!),然易事耳。”此朕平生參究因緣。<br/>
<br/>
<E>:mrgreen:</E> <br/>
1方知 惟此一事實之理。<br/>
2始知 實有重關之理<br/>
3末後一關,方達三身四智 合一之理,物我一如 本空之道,慶快平生。</r>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r>南泉山下有一庵主,人謂曰:“近日南泉和尚出世,何不去禮見?” <br/>
主曰:“非但南泉出世,直饒千佛出興我亦不去。”<br/>
師聞,乃令趙州去勘。<br/>
州去,便設拜,主不顧。<br/>
州從東過西,又從西過東,主亦不顧。<br/>
州曰:“草賊大敗!”遂拽下簾子便歸<br/>
舉似師,師曰:“我從來疑著這漢。”<br/>
次日,師與沙彌攜茶一瓶、盞三隻,到庵,擲向地上,<br/>
乃曰:“昨日的,昨日的。”<br/>
主曰:“昨日的,是什麼?” <br/>
師於沙彌背上拍一下,曰:“賺我來!賺我來!”拂袖便回。<br/>
<br/>
<E>:mrgreen:</E> “昨日的,是什麼?”</r>
主曰:“非但南泉出世,直饒千佛出興我亦不去。”<br/>
師聞,乃令趙州去勘。<br/>
州去,便設拜,主不顧。<br/>
州從東過西,又從西過東,主亦不顧。<br/>
州曰:“草賊大敗!”遂拽下簾子便歸<br/>
舉似師,師曰:“我從來疑著這漢。”<br/>
次日,師與沙彌攜茶一瓶、盞三隻,到庵,擲向地上,<br/>
乃曰:“昨日的,昨日的。”<br/>
主曰:“昨日的,是什麼?” <br/>
師於沙彌背上拍一下,曰:“賺我來!賺我來!”拂袖便回。<br/>
<br/>
<E>:mrgreen:</E> “昨日的,是什麼?”</r>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諸位還知庵主敗在何處麼?原來是一句“是什麼?”把自己賣了。<br/>
前一日他與趙州法戰一場,表面上是他贏了,可贏得併不踏實,並不心安理得。<br/>
今天見南泉重提昨日之事,他就順口問:昨日的事情,是個什麼結果?<br/>
你的徒弟 在我這裡想討便宜,他沒討著,我這樣做難道不對嗎?<br/>
其實他的語句中 已經不知不覺露出了尾巴。<br/>
這說明他的腳跟還沒完全點地,對自己的作為 還有一絲懷疑和不踏實在,結果被南泉那老賊抓個正著!<br/>
如果腳跟點地,必不會這麼說。<br/>
大祖師的眼裡 是決不容沙子的,些微閃失,就著了他的道也。</t>
前一日他與趙州法戰一場,表面上是他贏了,可贏得併不踏實,並不心安理得。<br/>
今天見南泉重提昨日之事,他就順口問:昨日的事情,是個什麼結果?<br/>
你的徒弟 在我這裡想討便宜,他沒討著,我這樣做難道不對嗎?<br/>
其實他的語句中 已經不知不覺露出了尾巴。<br/>
這說明他的腳跟還沒完全點地,對自己的作為 還有一絲懷疑和不踏實在,結果被南泉那老賊抓個正著!<br/>
如果腳跟點地,必不會這麼說。<br/>
大祖師的眼裡 是決不容沙子的,些微閃失,就著了他的道也。</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劉鐵磨參,師(子湖禪師)曰:“汝是劉鐵磨否?” <br/>
曰:“不敢。” <br/>
師曰:“左轉?右轉?”<br/>
曰:“和尚莫顛倒!” 師便打。 <br/>
<br/>
<br/>
<br/>
《碧巖錄》上圓悟勤禪師曾經舉過子湖打劉鐵磨的公案,此公案由於文句太少,幾乎沒有容人揣摩處,因而難倒不少人。其實你若果真悟得深,見得透,裡邊的機關一眼便望得穿。 <br/>
<br/>
卻說劉鐵磨在當時也是一介禪師,一般的人 勘他還真勘不破,須是本分宗師方有擒他的手段,子湖利踪正好是其中的一位。當劉鐵磨來參時,子湖問:“你是劉鐵磨嗎?”這看似平常的一句,其實是話裡有毒啊!《楞嚴經》上不是有世尊問文殊菩薩:你是文殊嗎?文殊菩薩答:我真文殊。<br/>
因為文殊只有一個,如果說我是文殊,那就變成了兩個啦!<br/>
可是我們大家平時這樣下語慣了,因而並沒有意識到 這裡面有問題。<br/>
子湖這會兒問劉鐵磨,乃是從本分事來問,其用意與世尊問文殊是一個道理,<br/>
劉鐵磨一個“不敢”當下道出了兩個毛病:<br/>
第一,承認自己就是劉鐵磨,言語上犯了“觸”;<br/>
第二,這“不敢”乃是晚輩與長輩說話的口氣,我在與你覿面相呈,在我這兒佛也無,法也無,你卻在與我講客氣,分明是不領我的話! <br/>
<br/>
<br/>
第一番交鋒雖然抓住了狐狸尾巴,但子湖還不能完全肯定:也許他這是故意要露出個破綻,待我行棒時他再趁機抓我的把柄,還要再勘過才行。<br/>
於是又接著問:你既然叫劉鐵磨,那你這個磨 是向左轉呢?還是向右轉?<br/>
劉鐵磨此時不明就裡,還以為子湖從現在才開始勘他,於是拿出本事與子湖在機鋒上相見,<br/>
哪知把柄早在人家手裡啦?子湖這時瞧的清楚,此時如果不打,日後要被人笑話的!<br/>
<br/>
以上兩個公案中的失敗者――庵主和劉鐵磨,並不是沒有開悟,甚至可以說悟的境界已經不淺。<br/>
但是由於他們在一些微細之處 沒有打磨淨盡,還留有個小小的尾巴,因而在法戰中都敗下陣了。<br/>
前一個公案的主角之一趙州和尚,在他晚年的時候,見地完全到了爐火純清的地步,以致後人稱其為趙州古佛。<br/>
但他也不是一開悟 就得到這樣大機用的,在本公案中,他也曾勘那山腳庵主不破,後來行腳到八十歲,恐怕也是因為心中還有微細的</t>
曰:“不敢。” <br/>
師曰:“左轉?右轉?”<br/>
曰:“和尚莫顛倒!” 師便打。 <br/>
<br/>
<br/>
<br/>
《碧巖錄》上圓悟勤禪師曾經舉過子湖打劉鐵磨的公案,此公案由於文句太少,幾乎沒有容人揣摩處,因而難倒不少人。其實你若果真悟得深,見得透,裡邊的機關一眼便望得穿。 <br/>
<br/>
卻說劉鐵磨在當時也是一介禪師,一般的人 勘他還真勘不破,須是本分宗師方有擒他的手段,子湖利踪正好是其中的一位。當劉鐵磨來參時,子湖問:“你是劉鐵磨嗎?”這看似平常的一句,其實是話裡有毒啊!《楞嚴經》上不是有世尊問文殊菩薩:你是文殊嗎?文殊菩薩答:我真文殊。<br/>
因為文殊只有一個,如果說我是文殊,那就變成了兩個啦!<br/>
可是我們大家平時這樣下語慣了,因而並沒有意識到 這裡面有問題。<br/>
子湖這會兒問劉鐵磨,乃是從本分事來問,其用意與世尊問文殊是一個道理,<br/>
劉鐵磨一個“不敢”當下道出了兩個毛病:<br/>
第一,承認自己就是劉鐵磨,言語上犯了“觸”;<br/>
第二,這“不敢”乃是晚輩與長輩說話的口氣,我在與你覿面相呈,在我這兒佛也無,法也無,你卻在與我講客氣,分明是不領我的話! <br/>
<br/>
<br/>
第一番交鋒雖然抓住了狐狸尾巴,但子湖還不能完全肯定:也許他這是故意要露出個破綻,待我行棒時他再趁機抓我的把柄,還要再勘過才行。<br/>
於是又接著問:你既然叫劉鐵磨,那你這個磨 是向左轉呢?還是向右轉?<br/>
劉鐵磨此時不明就裡,還以為子湖從現在才開始勘他,於是拿出本事與子湖在機鋒上相見,<br/>
哪知把柄早在人家手裡啦?子湖這時瞧的清楚,此時如果不打,日後要被人笑話的!<br/>
<br/>
以上兩個公案中的失敗者――庵主和劉鐵磨,並不是沒有開悟,甚至可以說悟的境界已經不淺。<br/>
但是由於他們在一些微細之處 沒有打磨淨盡,還留有個小小的尾巴,因而在法戰中都敗下陣了。<br/>
前一個公案的主角之一趙州和尚,在他晚年的時候,見地完全到了爐火純清的地步,以致後人稱其為趙州古佛。<br/>
但他也不是一開悟 就得到這樣大機用的,在本公案中,他也曾勘那山腳庵主不破,後來行腳到八十歲,恐怕也是因為心中還有微細的</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