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頁 (共 230 頁)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六 1月 08, 2022 7:26 pm
由 寂照世間
<t>你幾歲了?<br/>
接觸佛法幾年了?</t>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六 1月 08, 2022 7:27 pm
由 二楞子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60707" time="1641641196"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60707 time=1641641196 user_id=62]</s>
你幾歲了?<br/>
接觸佛法幾年了?
<e>[/quote]</e></QUOTE>
Err..... 又開始了<br/>
您是腦袋裝水泥,不知人家暗示您不要當錄音機?<br/>
還是裝傻??</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六 1月 08, 2022 7:27 pm
由 寂照世間
<r><QUOTE author="二楞子" post_id="60708" time="1641641236" user_id="32985"><s>[quote=二楞子 post_id=60708 time=1641641236 user_id=32985]</s>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60707" time="1641641196"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60707 time=1641641196 user_id=62]</s>
你幾歲了?<br/>
接觸佛法幾年了?
<e>[/quote]</e></QUOTE>
Err..... 又開始了<br/>
您是腦袋裝水泥,不知人家暗示您不要當錄音機?<br/>
還是裝傻??
<e>[/quote]</e></QUOTE>
你是要繼續裝傻了?<br/>
<br/>
你浪費了寶貴的學佛時光</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六 1月 08, 2022 7:30 pm
由 二楞子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60709" time="1641641277"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60709 time=1641641277 user_id=62]</s>
<QUOTE author="二楞子" post_id="60708" time="1641641236" user_id="32985"><s>[quote=二楞子 post_id=60708 time=1641641236 user_id=32985]</s>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60707" time="1641641196"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60707 time=1641641196 user_id=62]</s>
你幾歲了?<br/>
接觸佛法幾年了?
<e>[/quote]</e></QUOTE>
Err..... 又開始了<br/>
您是腦袋裝水泥,不知人家暗示您不要當錄音機?<br/>
還是裝傻??
<e>[/quote]</e></QUOTE>
你是要繼續裝傻了?
<e>[/quote]</e></QUOTE>
我用您的方法對付您,二次就受不了??<br/>
<br/>
但,你卻可以這方式對別人ㄧ百遍??<br/>
<br/>
自己好好檢討檢討。</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六 1月 08, 2022 7:32 pm
由 寂照世間
<t>你蠻可憐的<br/>
<br/>
你對自己一點都不尊重<br/>
你這個人其實很自卑<br/>
<br/>
你大概活得蠻痛苦的</t>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六 1月 08, 2022 7:35 pm
由 寂照世間
<t>佛法有四悉檀<br/>
<br/>
修世界悉檀,可得歡喜益<br/>
修為人悉檀,可得生善益<br/>
修對治悉檀,可得破惡益<br/>
修第一義悉檀,可得入理益<br/>
<br/>
入理益,就是此論大用的大利益<br/>
<br/>
但你大概都沒得<br/>
你學錯佛法了<br/>
因為,你沒有得到修學佛法的利益<br/>
<br/>
為什麼得不到?<br/>
因為<br/>
你的佛法修學順序出錯了<br/>
<br/>
要修此論大用的五樓法,你需要前四樓的基礎<br/>
不然你會繼續得不到此論大用的大利益。<br/>
因為,它是五樓法<br/>
<br/>
就跟要得大學數學的大利益一樣<br/>
你需要先修高中數學、國中數學、小學數學<br/>
不然,你就永遠學不會大學數學</t>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六 1月 08, 2022 7:47 pm
由 二楞子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60711" time="1641641554"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60711 time=1641641554 user_id=62]</s>
你蠻可憐的<br/>
<br/>
你對自己一點都不尊重<br/>
你這個人其實很自卑<br/>
<br/>
你大概活得蠻痛苦的
<e>[/quote]</e></QUOTE>
Err........ 哈哈哈<EMOJI seq="1f61c" tseq="1f61c">😜</EMOJI><EMOJI seq="1f61c" tseq="1f61c">😜</EMOJI><EMOJI seq="1f61c" tseq="1f61c">😜</EMOJI><br/>
<br/>
無苦集滅道。</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六 1月 08, 2022 7:54 pm
由 二楞子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60712" time="1641641726"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60712 time=1641641726 user_id=62]</s>
佛法有四悉檀<br/>
<br/>
修世界悉檀,可得歡喜益<br/>
修為人悉檀,可得生善益<br/>
修對治悉檀,可得破惡益<br/>
修第一義悉檀,可得入理益<br/>
<br/>
入理益,就是此論大用的大利益<br/>
<br/>
但你大概都沒得<br/>
你學錯佛法了<br/>
因為,你沒有得到修學佛法的利益<br/>
<br/>
為什麼得不到?<br/>
因為<br/>
你的佛法修學順序出錯了<br/>
<br/>
要修此論大用的五樓法,你需要前四樓的基礎<br/>
不然你會繼續得不到此論大用的大利益。<br/>
因為,它是五樓法<br/>
<br/>
就跟要得大學數學的大利益一樣<br/>
你需要先修高中數學、國中數學、小學數學<br/>
不然,你就永遠學不會大學數學
<e>[/quote]</e></QUOTE>
沒有佛法可學耶~~<br/>
<br/>
無ㄧ法可得啊!</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三 1月 12, 2022 1:24 am
由 妙吉祥如意
<r><QUOTE><s>[quote]</s>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br/>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br/>
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B><s>[b]</s>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e>[/b]</e></B><br/>
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e>[/quote]</e></QUOTE>
世尊於阿含經之開示,即是講凡夫思維,受制於五蘊,故無法超脫阿賴耶識……<br/>
<B><s>[b]</s>經云:<br/>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e>[/b]</e></B><br/>
根據以上經文理解,十二緣起之(識支)指的就是(阿賴耶識)。<br/>
解深密經,曰:<br/>
此識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B><s>[b]</s>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e>[/b]</e></B><br/>
由此可見阿賴耶識,為紀錄個人一期生命之資訊封包,有侷限性,與肉身同安危,純屬凡夫妄心,不可高推聖解,而混淆佛法正見,尤其論及唯識法相,更需嚴謹慎重。<br/>
<br/>
<B><s>[b]</s>有關導師著作對於阿陀那識與第七莫那識的探討<e>[/b]</e></B><br/>
<URL url="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17847">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17847</URL><br/>
妙吉祥如意 - 週一, 2015-03-16 09:02<br/>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或註冊 瀏覽次數:29734<br/>
<br/>
由於古今佛學界對於玄奘唯識法相宗之傳承未能領受重視,以至於當今台灣佛教大德如印順導師,在<B><s>[b]</s>論述阿陀那識之行相<e>[/b]</e></B>,都充滿疑惑,對於唯識法相之倫理架構,無法清楚交代,探究其原因,不就是受限於八識論,而對於第九阿陀那識存在有所排斥,而竟然將阿陀那識誤解成(第七末那識)!<EMOJI seq="1f631" tseq="1f631">😱</EMOJI><br/>
<br/>
.</r>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於 : 週三 1月 12, 2022 4:10 am
由 妙吉祥如意
<r><B><s>[b]</s>印順導師著(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九章論真諦所傳的阿摩羅識)<e>[/b]</e></B><br/>
<br/>
印順法師:<br/>
阿摩羅識是轉依,真諦所傳阿摩羅識的意義,試分別來論證。一、『決定藏論』的「轉依」說 [P274] 。傳說真諦的阿摩羅識,依『決定藏』「九識(心地)品」立,所以先引『決定藏論』文,又附以玄奘的新譯,以便比對觀察,易於明了阿摩羅識的本義。<br/>
『決定藏論』(上):「一切行種煩惱攝者,聚在阿羅耶識中。得真如境智增上行故,修習行故,斷阿羅耶識,即轉凡夫性,捨凡夫法,阿羅耶識滅。此識滅故,一切煩惱滅,<B><s>[b]</s>阿羅耶識對治故,證阿摩羅識<e>[/b]</e></B>」。<br/>
(一) 「阿羅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法;阿摩羅識是常,是無漏法<EMOJI seq="1f644" tseq="1f644">🙄</EMOJI>。得真如境智道故,證阿摩羅識」。<br/>
(二) 「阿羅耶識為麤惡苦果之所隨逐;阿摩羅識無有一切麤惡苦果」。<br/>
(三) 「阿羅耶識而是一切煩惱根本,不為聖道而作根本;阿摩羅識亦復不為煩惱根本,但為聖道得道而作根本。阿摩羅識作聖道依因,不作生因」。<br/>
( 四) 「阿羅耶識於善無記不得自在。阿羅耶識滅時,有異相貌:謂來世煩惱不善因滅,以因滅故,則於來世五盛陰苦不得復生。現在世中煩惱惡因滅故 [P275] ,則凡夫陰滅。此身自在,即便如化。捨離一切麤惡苦報,得阿摩羅識之因緣故,此身壽命便得自在。壽命因緣能滅於身,亦能斷命,盡滅無餘, 一切諸受皆得清淨」。<br/>
(五)『瑜伽論』 (卷五一):「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識。由此斷故, 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EMOJI seq="1f60a" tseq="1f60a">😊</EMOJI>」。<br/>
(一) 「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力能轉依故」。<br/>
(二) 「又阿賴耶識,恆為一切麤重所隨;轉依究竟遠離一切所有麤重」。<br/>
(三 ) 「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聖道不轉因;轉依是煩惱不轉因,聖道轉因。應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br/>
(四) [P276] 「又阿賴耶識,令於善淨無記法中不得自在;轉依令於善淨無記法中得大 自在。又阿賴耶識斷滅相者,謂由此識正斷滅故,捨二種取,其身雖住, 猶如變化。所以者何?當來後有苦因斷故,便捨當來後有之取;於現法中 一切煩惱因永斷故,便捨現法一切雜染所依之取。一切麤重永遠離故,唯 由命緣暫時得住。……即於現法一切所受究竟滅盡」。<br/>
印順注:(從二譯比對看來,真諦所譯的阿摩羅識,即是奘譯的轉依。轉依,是否可以 譯為阿摩羅識?為什麼譯作阿摩羅識?這裡暫且不論。<br/>
——————<br/>
<B><s>[b]</s>印順導師將(決定藏論)與(瑜伽論)互做比對後,發現(決定藏論譯出阿摩羅識)而(瑜伽論中未見有阿摩羅識譯出),此中只見(轉依)兩字,顯然印順法師於上兩論比對後,就將阿摩羅識,直接註解成(轉依)又延伸成(無垢識),印順導師此觀念是值得商榷的……<br/>
學者如果已經融會貫通玄奘大師創立的唯識法相宗,那麼應該可以輕易發現由真諦古譯所謂:<br/>
第八阿羅耶識,即是玄奘譯出的(阿賴耶識)<br/>
第九阿摩羅識,即是玄奘譯出的(阿陀那識)<br/>
至於無垢識,是屬於無漏佛智。必須另論。<e>[/b]</e></B><br/>
——————<br/>
印順導師:<br/>
為什麼譯作阿摩羅識?這裡暫且不論。總之,真諦是譯轉依為阿摩羅識的。真諦譯轉依為阿摩羅識,所以阿摩羅識與阿黎耶識(攝論譯為阿黎耶 ,決定藏論譯作阿羅耶,即奘譯的阿賴耶識),性質恰好相反。<br/>
如黎耶有漏無常 ,而阿摩羅是無漏,是常。<br/>
黎耶是煩惱根本,阿摩羅是聖道根本(依止) 。<br/>
黎耶是麤重所隨,阿摩羅離一切麤重。<br/>
阿黎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種子),是一切有漏雜染種子的總匯(或稱 之為「過患聚」)<br/>
所以必須轉滅這阿黎耶識,才能證得轉依阿摩羅識(一 [P277] 、五)。<br/>
這樣,阿黎耶是有漏雜染識,阿摩羅是(譯義為)無垢識,白淨識<EMOJI seq="1f644" tseq="1f644">🙄</EMOJI>。依奘傳唯識學,有漏的妄識有八識,轉成無漏也還是八識,所以在八識以上,別立 第九阿摩羅識,是不妥當的<EMOJI seq="1f631" tseq="1f631">😱</EMOJI>。而真諦於八識上,立第九阿摩羅識,應有他不同的看法吧!<br/>
——————<br/>
<B><s>[b]</s>到底一共幾識?看來印順法師對自己的結論也是沒有把握的。<br/>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br/>
很簡單,印老漏了第二法印(菩薩法住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一環被遺漏忽略了,修佛者斷離阿賴耶識(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囉我見,人我執)必須先轉依到阿陀那識(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法我執),繼續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斷離法執),我執、法執俱斷,終究才能拜見佛性,完成一切種智(彼緣無垢異熟識起平等性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br/>
所以,真相是真諦古譯阿摩羅識其實就是阿陀那識,玄奘大師以經在解深密經,給出正確答案了,解深密經:(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識,不見……)不就是最明確證據了嗎!?<e>[/b]</e></B><br/>
<b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