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9:38 am
新老怪
<t>也談理事圓<br/>
<br/>
<br/>
常開心師兄:<br/>
據楞嚴經,喝酒吃肉,暗與貪婬,縱有妙悟,終是魔所附體。若如是,我成魔了。善來,後學實乃魔附體,行踪污穢,不守戒行,他日福盡,當墜地獄。何因緣而入魔境?一日,某同事入吾室中,吾欲贈高僧說法之書與他,同事說,學佛的書我不看。我說,為甚麼?同事說,他不想約束自已。便走了。吾思維,我並沒有叫同事約束自已。但同事卻一聞學佛書籍,便避之三舍。何故?吾本願守清規五戒,示同事們清淨梵樂,而同事們卻視之為苦,不能吃喝嫖賭,人生無樂可言。吾雖知真樂梵行,其樂遠勝吃喝嫖賭。然其人不悅,寧羨鴛鴦不羨仙,根本無非接受守戒之說。故我捨清規五戒,而與其混和。願常以內心精進覺悟、正確思維、正確心態,正確方法,示與同事們。與女同事們說綺語,她們競然很開心,頻頻暗送秋天的菠菜。有些完事後,後學才發現,女人真得會背著自已丈夫做出不忠的事情。其開放的程度,遠超乎自已的想像。這些話,出了禪版,我是不會說的。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教興全憑戒嚴。我這舍戒入魔之行,只會敗壞教風,誤人子弟。<br/>
而宗門也只是論功夫,不談境界,只貴見地,不重行履。版主如果覺得不妥,便刪去這貼吧。我成魔了。為了不給後來者造成困惑誤導,我今後也盡量少地發貼了。善自護念,各自珍重!<br/>
<br/>
一念之前師兄:<br/>
常開心師兄:左行好,右行也好,亦左亦右也好,不左不右也好。如是事事無礙,理理無礙,豈可以小乘毒污臟大乘寶器?止、止、仁者莫以戒定慧約束我自在。我之自在,隨遇而安,於生老病死處解脫,於貪嗔癡中得自在,並不取彼捨此,亦不取此舍彼。<br/>
<br/>
南師云:悠悠愛河、慾海,正為生死根本,觀慧不證,定力不成,豈易言了生脫死 乃至向上勝妙成就哉!想要和光同塵.梵行密用.行菩薩道.只怕度眾生不成.反被眾生度<br/>
<br/>
<br/>
常開心師兄:念佛、誦經,禮懺、法會,化緣、放生、布施種種行為,種種善法,無非形式。若能緊緊把握道的本質,堅固菩提心,皈依覺正淨,一切萬行,始非瞎作。故般若為眼,眼開始知,有時向前是在退步,有時退步是更接近道的本質。<br/>
但有起心,便是著魔。才是動念,早乖道意。我今雖作如是行,雖為而實無為,雖作而實無作。眾生本是佛,何用我妄為?如今動念乖,無為隨緣為。<br/>
<br/>
一念之前師兄:<br/>
又一個無修的大菩薩。<br/>
說自己成魔了。實際是想說自己成佛了。如果真如此 恭喜<br/>
<br/>
<br/>
常開心師兄:<br/>
何用人前賣弄?人亦是佛,佛前賣弄,豈不關公面前耍大刀?仁者,各自隨緣好去,天下仁者無二心,相隔不遠。<br/>
<br/>
一念之前師兄:<br/>
修行人在兩個時點上是無法欺騙自己的,這兩處也正是勘驗自己的地方。一個是睡夢中,一個就是頻死之際.<br/>
靜中功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動中功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又只有一分。<br/>
如果當真都如如不動.不滯絲毫<br/>
我不是佛.所以我要拜佛!<br/>
與女同事們說綺語,她們競然很開心,頻頻暗送秋天的菠菜。有些完事後,後學才發現,女人真得會背著自已丈夫做出不忠的事情。其開放的程度,遠超乎自已的想像。遠超乎自已的想-----------:之前佛在想像什末?<br/>
這個就是你行的菩薩道.?<br/>
這邊五欲六塵想空空不了.想出出不離.<br/>
情執未斷盡.談甚末理?<br/>
<br/>
minlinfong師兄:<br/>
若真修道人,只是自看,汝看他作甚?自己眼目定動,染著別人言句,又是無明生起,卻要把咎歸到別人身上麼?他人於事上、理上有不到處,汝若有心幫他,何妨直指?某觀此貼由來,乃是自省、懺悔、警醒之意,師兄看到哪裡去了?<br/>
此地既然是禪宗論壇,則只論見地,若要嚴格來,凡諸宗門、經典言句,皆不得道著,只是自取平常日常用語來談,以見當人的見地如何,若如是,恐怕此壇子必然草深三尺。法無、佛恩放寬尺度,壇子自然熱鬧一些。壇子熱鬧,人多嘴必雜,難免口角。我說無德之語,自是有過,今向師兄道謙。<br/>
<br/>
常開心師兄:<br/>
莫論夢中或死前,便是大病漸老之時,或是遇有逆緣現前,可是起一念,一呼一吸之間,無不是勘驗自已的地方。只是後學無甚功夫,貪嗔癡重,常合塵逐妄,便不想捨此而另求解脫,何不於貪嗔癡中立地成佛,何不於六根塵上生歡喜?痛苦,如同百味中的苦瓜良藥,何不樂而食之。嘗盡娑婆世界酸甜苦辣,亦不白來人間走一回。功夫之事,有修有證,緣起緣滅,縱經千萬劫,終是落空亡。仁者不必如此。汝何不開悟汝之自性,無始以來,本來就如如不動,不滯絲毫?我與汝並無差別,汝與諸佛列祖亦無差別,何必自賤貴他,捨身上無價珠而遠乞他食?我即是佛,何不敢承當?只是於愚癡頓根人前,不亂言,恐彼謗佛故。仁者於南教授書中漸入道理,卻並未體味到南教授心地無非自性戒,有容乃大之度量。我常自比阿彌陀佛,亦常自比延壽禪師,亦常自比永嘉大師,亦常自比畜生道中諸眾生,亦常自比天人,亦常自比地獄眾生,亦常自比諸凡夫俗人。仁者,自性一般,佛性皆同。故不輕一眾生,更何況論壇中諸同參道友?雖然,一時見有差別,夢有不同,但其性無二。吾輩當深達其理,而隨緣說。<br/>
<br/>
一念之前師兄:<br/>
見地真到了.功夫自然也有了<br/>
歷史上的祖師說功夫非究竟那是對有功夫.執功為道的人說的<br/>
現代人誘惑.干擾都太多/<br/>
<br/>
<br/>
常開心師兄:<br/>
便成熱貼。眾若有疑,當依佛法僧三寶而解除,切不可依諍論而得解。諍論之事,別業不同,見有相差,豈可以我之見解而說服他人,接受自已的度化?若是他人修養學識遠勝自已,那不是想以自已不透脫的見解強加給見地更透脫的人?眾生參公案,公案中的高僧大德都及不願意寫出自已的行履。為甚麼?怕後人拿自已的行履當作標準,來比後來的人。或是後來的人,拿自已的行履盲目校樣。自苦以來,有難行能行之菩薩應化,但並非每個菩薩都一定是示現難行能行。若作如是見,必會將身邊善知識當作庸人俗夫,而錯過。或有人,聞此貼中言,為其淫穢之邪教,增添道理。此也各自取之。正如大地生百草,有苦有甘,若救人,亦可取大地所生之草,若害人,亦可取大地所生之草。然此非大地之咎,實是其人心邪。理說到此,是魔是佛,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通過聞思修,而入於理無礙,事無礙,理理無礙,事事無礙,無物不容,無事不達,超越迷悟,不滯生死的佛知見中。仁者,假作真時真亦假。我不誑汝。迷時,我可叫痛;夢時,我可以流淚,可這並不礙我作佛。正如,釋迦降王宮後,豈非覺者?若是覺者,為何還要苦修多年而後睹明星而悟道?若是睹明星而悟道,難道釋迦之前非覺者?為何經中又說,久遠劫前,釋迦早已成佛?那時成佛豈是假佛?仁者,不斷聞思修,可以上進,可能漸透。在這之中,便是不斷破取我見的過程。祝仁者早日能擔當!開示悟入,只是於迷人,說有漸次。若於覺者,解即證,證即解,當下證解,並無漸次。<br/>
證得極樂與地獄平等,此事並不難?試觀人世間,有人殘疾無足,無業乞討,已是人間地獄,但卻能心懷感恩,聞一方有難而捐已之錢,此非地獄生紅蓮之喻?佛於增上慢人,方說戒定慧,方是解脫之道。正如世間人,知道要有房有車有錢,才可以開心放心一般。若是大智慧人,便是手殘足殘,家徒四壁,亦不改其樂。當然,有房有車有錢,亦不改其樂。正所謂,隨所遇處恆安樂,有錢沒錢,都安樂。增上慢人,則不如是。增上慢人,得先修戒定慧,憑戒定慧,方才悟得安樂。並非後學吝法,實是仁者信心不足,說了汝也不信。但若是高僧大德與汝解說,仁者必會信解受持。<br/>
<br/>
<br/>
<br/>
一念之前師兄:<br/>
久遠劫前,釋迦早已成佛<br/>
<br/>
常開心師兄:仁者若是真的想知道,可以禮請本論壇的法無大善知識解說。法無大德有修有證,論壇公認,其言可信。<br/>
<br/>
一念之前師兄:既然把球踢給法無師兄.<br/>
<br/>
<br/>
法無:我觀二位師兄所諍論 乃是宗門與教下之諍,二位平心靜氣,且聽老漢一一道來!常開心師兄所言據楞嚴經,喝酒吃肉,暗與貪婬,縱有妙悟,終是魔所附體。若如是,我成魔了。善來,後學實乃魔附體,行踪污穢,不守戒行,他日福盡,當墜地獄。豈不聞楞嚴經亦有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 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嘆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惟除命終。陰有遺付。華嚴經善才童子五十三參,所參訪善知識中亦有妓女屠夫!當知常開心師兄是方便說而已,學佛重在心行,不在外表,六祖亦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無用修禪!雖然恁麼,但經亦有云:佛不在世,以戒為師,戒為道元功德母,諸兄切莫草草,放縱心行!老漢接人向以膽大包天著稱,從不按常理出牌,然自九三年在五台山碧山寺十方戒壇授在家菩薩戒,至今仍半月半月誦戒,與佛之戒律,視為無上義,嚴於律己,不敢忽忘!刻刻牢記當以自身為機用,以煉鍛學人操履,其為身教,亦至嚴矣!何能謂禪者皆狂?丹霞燒佛,南泉斬貓,濟顛酒肉,大道疏狂,皆為對機而發,並絕非偶然。且諸師皆果位中人,故敢如此。因果歷然,誰能撥置?此事且置,下面讓老漢敷衍一番所謂宗門教下之義,這就先要談談如何判教!言宗門者一向注重真實理體,一乘實相,體幻如虛,單破不立,無智無得,唯論見性,《畢竟空義》。<br/>
教下則一法不捨,漸次修證,萬法具足,信願行三,《聖義有義》。釋迦世尊滅度500-600年,印度大乘興起,宗即三論,體幻如虛,單破不立,佛尚不可得,何況餘法?教即法相唯識,萬法不捨,粗說即“百法名門”所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細說則十二因緣,四諦法,六波羅蜜,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如是等等名相之說。隨此二大乘昌明鼎盛一時,後傳入中國,兩千年來二宗各執“聖意有”與“畢竟空”而爭論不休,實非佛本意。世尊在《解深秘經》中就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殊不知如來藏識,轉成本來淨相,便更名為真如,由薰習種性,便名為如來藏,此中畢竟無我,非物非心,何嚐一定說為勝義有呢?同一道理,佛說般若方面,一切法如夢如幻,無去無來,而性空無相,又真實不虛,他又何嘗定說為畢竟空呢?說到參禪直求修證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於是許多在意根下立定足根,或在獨影境上依他起用,就相隨境界而轉;或著清淨、空無,或認光明、爾焰;或樂機辨縱橫;或死守古人言句。殊不知參禪,也僅是佛法求證的初學入門方法,不必故自鳴高,不肯印證教理,得少為足,便以為是。這同一般淺見誤解唯識學說者,認為“諸法無自性”、或“一切無自性”,自己未加修證體認,便說禪宗的明心見性是邪說,都同樣犯了莫大的錯誤。須知“諸法無自性”、“一切無自性”,這個觀念,是指宇宙萬有的現象畍中,一切形器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別所生的種種知見,都沒有一個固定自存,或永恆不變的獨立自性。這些一切萬象,統統都是如來藏中的變相而已,所以說它“無自性”。殊不知大道同味,法流無方,海性超四維凝攝一毫之上,須彌包虛空藏歸芥子之中!<br/>
《大乘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所謂教者,佛法之用,有生滅,不同禪宗無作為也。禪若同教,法體則有斷滅之過。教若同禪,佛法則有二法之過。然禪雖不同教,而教不能離禪。何以故?禪如水也,教如波也,佛欲明禪,故而說教,教從禪生,禪不從教生故。禪不同教,猶如水能生波,波不能生水,水有實體,波是假名,故不同也。教不能離禪者,教從禪生,離禪無教故。猶如波從水生,離水無波故。何以禪為法體,教為法用也?禪如水故,水能起波,波不能起水,故以禪為體,而不以教為體也。教如波故,波生於水,水不生於波,故以教為用,而不以禪為用也。何以禪無生滅,而教有生滅也?禪如水故,水雖成波,而水體不滅,息波歸水,水亦不生,是故禪無生滅也。教如波故,波從水起,是為波生;波還歸水,是為波滅;是故教有生滅也。諸位,教是佛說,當從佛生,云何而言教從禪生耶?佛即心,心即禪。是故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無非欲令眾生明自本心。此心言思路絕。縱宗門不立文字而言,世尊49年未說一字,末後何以弘教?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若無名相,何來辯機?<br/>
實則宗不離教,教不離宗。宗教無二,真俗無二,性相無二,理事無二,空有無二,空性名相,圓融無礙。此無二體,亦無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行解、理事,性相圓融無礙,方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方解生佛不二、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一乘圓頓之妙理。諸位,一大藏教總是佛陀宣說,且不可言高低卑劣!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至於法門揀擇,至唐而諸宗悉備,可謂極盛。天台、賢首、慈恩,以宏教;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以宏宗;南山,則嚴淨毘尼;蓮宗,則專修淨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職,猶六根之互相為用。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心語行三,決難分屬。是故佛於宗門讚為第一義諦,於教下諸經讚為經王,其他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禪宗者贊禪宗,教下者贊教下。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會其義,不可以詞害意。此為對機矣!佛道者,即淺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圓通,故名常住!供養諸位師兄!南無阿彌陀佛<br/>
<br/>
!</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12:20 pm
新老怪
<t>關於傳承問題探討 <br/>
<br/>
源於泉邊師兄的一個帖子:通過書本或者網絡學佛,或許可以獲得一些因果正見,但可惜的是,當你瀏覽各大佛教板塊,你會發現那些所謂學佛人 除了爭吵之外,實在看不出他們對因果有絲毫的尊重。一個普遍的現像是,大家都在山腳下,但每個佛教徒都喜歡談論山頂上的事,大家都喜歡看地圖 猜測那山頂風光和道路風景,是的,通往那山頂的路非常多,但可惜每條路上都充滿了陷阱和危險,所以攀登出世間之山頂和世間登山完全不同,它更需要善知識的引導。很多佛教徒會自毀緣起,喜歡自己看書學佛,或許會有自欺的理由,但真正的原因是增上慢,福德淺薄,我可以百分百肯定地下個斷言,這樣見解的人 沒有一個能成就的,沒有一個。不注重師承,不僅會毀掉今生的修行,也會影響來世,它會讓你未來世很難遇見善知識。我們只要有正常的因明思維就會發現師承的重要性,如論如何,我們都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只有到達山頂的人,才會熟悉通往山頂的道路,如果我們不注重師承,就會如古人說:“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但善知識是很難遇到的,能遇見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也需要多生的資糧,福德薄的人會遇見假的善知識,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辦法。這都是因為多生不重視師承的原因,所以會有遇見邪師假師的緣,所以我們現在萬不可在自毀緣起,學每個法都要尋找這個法的的法主,這個很重要。六祖說:“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謂化道令得見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br/>
我們都希望有大善知識 作我們的師傅,得到他的直示正路、化導見性。可是,師傅是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識,一切開啟般若智慧的善法,都是大善知識為了啟蒙眾生而發起的,就像釋迦牟尼佛入世說法化導眾生一樣,是大因緣,這個因緣需要我們多生的累積,萬不可自毀緣起。<br/>
<br/>
傳聖法師:無師智者,即此智不從師處而得也。故無有師承可言矣!而婆羅門法,流傳數千年不斷,故亦能使傳承不斷。但你能說:由於釋迦如來沒有師承我就不跟他學,婆羅門有數千年的傳承,我就跟他學,應該是不會錯的。你說這樣認為還對嗎?瞎卻你眼目可別怨怪他人啊!又如昔時香嚴擊竹而悟道,志徹賭桃花而悟道……這樣的禪師很多。你總不能因為他們沒有師承就生賺棄之心而起疑謗吧?其實,這都是沒有智慧的人所顧忌的,因為他們沒有辨別能力,分不清是非邪正,故只有去找一些名望高的人而作依止了!這個嘛,誰也奈何不了!緣法如此,勉強不得。佛在世時,外道也很多,誹謗的也不少,並未一一感化而攝受之。今人之所以強調傳承,我認為跟六祖的弟子玄策所說的話大有關聯。因永嘉閱維摩經發明心地,玄策乃問其師承,永嘉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玄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永嘉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玄策曰:我言輕,可去找六祖大師,我與偕行。大家注意了!永嘉說我聽方等諸經,各有師承。也就是說,但解經論中真實意者,此即是師承也,以佛法僧三寶為師故!若不會佛祖意,即是與真實義作仇家也。你縱是拜名師為師,給你抄了一張法卷作為傳承依據,而你卻錯會佛法,不悟自性,你充其量也只是個名利中的迷人罷了!<br/>
其實,玄策所說,乃是激勵語。即激發永嘉找六祖證明也!切不可作死語會。然而,玄策也是悟了的人,何以不為其證明呢?因言輕故也!即使給永嘉證明所悟不虛,但由於沒有名望,他無名小卒的證明又豈能信服於人哉?由此故知,接名師之傳承實是屬於世間法,為了將來弘法令學人不疑其出處也!但是大家卻忘了六祖所說: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永嘉聞維摩而悟,後至六祖處為其印證。靈雲、香嚴從緣而悟,溈山為其印證。船子和尚為使夾山徹底死心,可見宗門種草,非是草莽英雄。一則,印證不印證,雖是緣份,卻是宗規正脈,無印證而傳法,為宗門正脈所不許,禍亂宗門之始也!如今之傳承,早已不在此例。二則,即便真悟,欲成宗門法器,也須鉗錘鍛煉,始成龍象。如仰山之於溈山,臨濟之於黃檗,趙州之於南泉。三則,宗門一法,極微細極微細,若非過來人為你印證,難免魚目混珠,當面蹉過。宗門活例,比比皆是。永嘉雲: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為宗門學子警醒之語!除此之外,自度則可,度人危亡乎!<br/>
<br/>
法無:<br/>
老漢恰巧與永嘉大師有過相同經歷,雖經早期念佛根塵脫落,參禪打坐歷經數年,唯識三載,如數家寶,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又無師自通古體經文,精煉祖師公案,機鋒無限,轉語絕後,忽然間得個昭昭靈靈現前,便自謂是無位真人,赤肉團上晃晃出入,從此親見本來面目!眼歷山河大地皆入毘盧性海,芸芸眾生無非海會蓮池!當時自己確認大事了必,遂於當地寺院成立講堂,開講金剛,華嚴,法華,楞嚴,涅磐,維摩諸經,歷時三年,經百餘會,激勵初學,拈提祖法,辯才無礙,稱阿阇梨,莊嚴隆重,軌範具足,降伏釋老諸宗,收徒無數,曾感的異香滿堂,天籟渺渺,加持佛子往生,個個瑞相,紅光滿面,無一缺憾。後自感心內究竟揣踹,遂行腳名山大川,訪師問祖,遭遇明眼祖師大加呵斥,從此方識 情塵積滯如山,識浪奔催如海,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瞞己瞞人,欺心欺佛,此生若不遇大善知識,只恐知見海中 又添一條枉死瞎鱉!是故老漢腳跟立定,將平生所悟所學一切佛法,參禪境界,無量三昧,只一併掃卻,統統丟到陰溝裡去,從此不在沾染一滴!諸位,佛法不是易事,珍重!珍重!</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12:32 pm
新老怪
<t>臘月三十日”的轉語 <br/>
<br/>
<br/>
真正的佛教徒,是把“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八個字貼在鼻尖上的。為什麼呢?因為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了生脫生,得大解脫”,也就是要達到 對生命和智慧的自由和自在。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人生大事。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解決這個大事而設立。不論戒定慧、止觀、六度般羅蜜、顯教、密教,都是為了這一目的而展示其中的力量。以淨土宗而言,它要求信奉者在。“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以禪宗而言,則要求禪者在“臘月三十,不要手忙腳亂”——臘月三十過年關,算總賬'這一期生命結束時,怎麼辦呢?何去何行呢? 禪宗認為“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法法平等”,似乎不太注重對過去未來的追求,而堅定的把眼光和腳步 放在“現在”這塊堅實的土地上,並且“不移不易”。禪宗認為,對“現在”都把握不了的人,怎麼能去奢談“臘月三十”呢? 我們所看到道吾與漸源的公案,看到鄧隱峰禪師等對有一類修行人。如預知時日而坐脫立亡,火化得舍利若干,再如活上百來歲、或有神通應世。對於這樣的修行人,不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絕對會得到信眾的尊仰和崇敬,只如是當代高憎,或宗或教,修為人所共睹。但也難免一些閒言雜語。在禪風盛行的時代。他們也算是佼佼者了,無知者的閒言雜語又算得了什麼呢? 禪宗認為,戒定慧三學修為,固是學佛者的必須,若未經“向上一路”的錘煉。則未免可惜。撣宗所重,在於明心見性,如六祖大師所說:“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所以。在禪門中,有的僧人在常規止觀上有很深的造詣,但沒有“明心見性”,所以只是“自了漢”,入不了“最上乘禪”的堂奧。<br/>
<br/>
如:九峰道虔禪師。嘗為百霜侍者,洎霜歸寂;眾請首座繼住持。師白眾曰:“須明的先師意,始可。”座曰:“先師有什麼意?”師曰:“先師道:休去,歇去。嶺澈澈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J其餘則無。”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座曰:“這個只是明一色邊事。”師日:“元來未會先師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裝香來,香煙斷處,若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遂焚香,香煙未斷,座已脫去。師柑座背日:“生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末夢見在。” 以一般佛教徒的眼光來看,這位首座和尚的修行是成功的,層次是相當高的。但九峰道虔禪師對此卻不稱道:“從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禪宗內當然是承認道虔 而不承認那個首座,為什麼呢?因為首座和尚沒有過:轉語”這一關。在“轉語”上是交了白卷的,是談不上“明心見性”的。”道膺再派侍者去,並帶一句話問他:“娘未生你時,你穿的是什麼呢?” ”<br/>
<br/>
<br/>
如宋代大慧宗果禪師 在圓悟克勤禪師那裡參禪時,對“有句無句,如騰倚樹”連下了四十九個轉語 都不及格,又苦參了半年,到了“狗看熱油鐺,要舐又舐不得。要捨又捨不得”的程度,最後圓悟禪師看準了火候。再輕輕一引,大慧宗呆才得以開悟。面對著老彈師們脫空而來的一些機鋒,要下一句轉語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有的人雖有悟境。若悟境不徹,那轉語也會下不到位的!“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是禪宗三祖在其《信心銘》中一句歸宗的話,揀是挑選,擇是選擇,意思是學道本無難處,難就難在人們的取捨心難去。趙州引用後又說:“一涉及到語言,當然是經過思維選擇 才表達出來的,經過思維的選擇和判的東西,當然是'心裡明白'的。但我這個老和尚 卻不在這個明白清醒的認識之中,若是你們,是捨得,還是捨不得呢?”有個和尚站出來說:“既然不在明白裡,那又用什麼來判斷捨得、捨不得的那個東西呢?”趙州說:“我也弄不清楚。”那個和尚追問道:“您老既然自己都弄不清楚。為什麼還要說不在明白裡'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呢?”趙州說:“你的問題提得差不多了呢?快給我叩個頭,回去吧!” 虧得是趙州,“問事即得,禮拜了退”一一把上面的一切 全都拋在了一邊。</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12:36 pm
寂照世間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56253" time="1638059398"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56253 time=1638059398 user_id=61]</s>
<QUOTE><s>[quote]</s><QUOTE><s>[quote]</s>菩提自性,在哪裏?自性清淨心,在哪裏?<br/>
本性,唯佛才全歸本性,眾生乃至禪師菩薩皆是真心、妄心..<e>[/quote]</e></QUOTE><e>[/quote]</e></QUOTE>

唯佛才全歸本性?<br/>
眾生乃至禪師菩薩 皆是真心、妄心.?
<e>[/quote]</e></QUOTE>

嚴格來說。八地菩薩以前還有妄心,還沒有全歸無功用道。<br/>
八地菩薩以後,沒有妄心第三月,唯有真心第二月。<br/>
但唯有究竟成佛,才全歸本性第一月。<br/>
<br/>
禪宗的禪師所說,皆不是第一月,而是第二月。<br/>
<br/>
法王經,諸佛一切眾生,同一性相,一體無異。<br/>
又諸佛同一法身,諸佛眾生同一性相,一體無異。<br/>
眾生也與諸佛同一法身。<br/>
<br/>
《萬法歸心錄.卷中》<br/>
問。心性本體。可有限量否。<br/>
師曰。有。<br/>
<br/>
※問。體有多大。<br/>
師曰。含裹十虗。彌綸萬有。<br/>
<br/>
※僧云。既是無邊廣大心性。因甚却在肉身之內。<br/>
師曰。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囚繫胎獄。桎梏肉身。堅固妄執。廣大心性。惑在身內。認賊為子。如陷大獄。何日能出。不但人天迷此。小乘尚且猶然。<br/>
<br/>
※僧云。心性不在身內。我今能思者誰。<br/>
師曰。爾疑所問身內幻識。能思能慮以為我心。斯是六塵緣影。惑汝真性。無故堅執在內。難脫胎獄。<br/>
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虗妄想相。惑汝真性。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若向這裏明得。便知思慮之心。如鏡中影。似空中花。虗顯空輪。本無實質。<br/>
<br/>
※僧云。身內思慮。六塵緣影。云何是吾妙明心性。<br/>
師曰。眾生不悟廣大心性。不在內外。却認塵影。妄以虗空包肉身。肉身包肉心。肉心包真性。重重拘縛。固執貪愛。<br/>
殊不知虛空大地。萬物身心。盡是吾妙明心性,所現幻影。<br/>
楞嚴經云。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br/>
<br/>
恐爾未悟。吾設一喻。<br/>
1.本性,如盡法界大底鏡子。((1.本性第一月))<br/>
2.真心靈照,如鏡中之光明。((2.真心第二月))<br/>
3.山河大地,萬象森羅,至於肉身識心,盡是鏡中之影。((3.妄心第三月))<br/>
眾生認影,汩沒四生九有。如若認鏡,自然頓復真心。<br/>
<br/>
((開悟禪師們頓復真心,但沒說頓復本性))</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2:56 pm
寂照世間
<t>回覆主題:公案很難懂<br/>
<br/>
公案是禪宗頓法,也等同是一乘法,而不是三乘法。<br/>
法王經。諸佛眾生,同一性相,一體無異。<br/>
法華經。沒有三乘,唯有一乘。<br/>
沒有夢幻聲聞乘,沒有夢幻緣覺乘,於是也沒有夢幻大乘。<br/>
只有聲聞緣覺大乘平等如夢幻的一乘<br/>
或者說夢幻空花的禪宗,才是三祖的何勞把捉。<br/>
<br/>
一乘法,學不好學不會,怎麼辦?(等同公案,學不好學不會,怎麼辦?)<br/>
先去學相對簡單的三乘法。<br/>
<br/>
三乘法,學不好學不會,怎麼辦?先去學相對簡單的五乘法。<br/>
我以前就這是樣學的<br/>
就是這樣從小學、國中、高中,一步一步的進步的</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3:02 pm
寂照世間
<t>六祖壇經<br/>
惡來善度,邪來正度,愚來智度,迷來悟度<br/>
<br/>
迷來悟度,學不會,怎麼辦?<br/>
先去學惡來善度,邪來正度,愚來智度。<br/>
<br/>
再學不會,怎麼辦?<br/>
先去學前因後果,先去學苦集滅道。<br/>
<br/>
再學不會,怎麼辦?<br/>
先去學十善法,天乘善法。<br/>
<br/>
再學不會如處天堂的天乘善法,怎麼辦?<br/>
先去學以數量取勝的人乘善法<br/>
<br/>
背後很少不單純動機的天乘善法,學不會的時候<br/>
請先去多行背後有不單純動機的人乘善法<br/>
熟能生巧,量變會引發質變</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3:14 pm
寂照世間
<t>信、願、行<br/>
<br/>
1.信:相信自己可以學會如處天堂的天乘善法<br/>
2.願:希望自己可以學會天乘善法,而認真發願<br/>
3.行:為學會如處天堂的天乘善法,而付出自己的努力<br/>
<br/>
惡來善度<br/>
如果惡來,先用人乘善法度,漸漸學會更高的天乘善法,<br/>
然後用如處天堂的天乘善法來度</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3:32 pm
寂照世間
<r><QUOTE><s>[quote]</s>常開心師兄:念佛、誦經,禮懺、法會,化緣、放生、布施種種行為,種種善法,無非形式。若能緊緊把握道的本質,堅固菩提心,皈依覺正淨,一切萬行,始非瞎作。故般若為眼,眼開始知,有時向前是在退步,有時退步是更接近道的本質。<br/>
但有起心,便是著魔。才是動念,早乖道意。我今雖作如是行,雖為而實無為,雖作而實無作。眾生本是佛,何用我妄為?如今動念乖,無為隨緣為。<e>[/quote]</e></QUOTE>

這麼說的人,都不重視基礎<br/>
於是,都很難深入佛法,都很難從佛法小學生進步為國中生、高中生<br/>
因此,往往都無法學會大學佛法。<br/>
<br/>
起心便是著魔,這是大學佛法。<br/>
直接從大學佛法下手,多數人都會翻車。<br/>
也就是說,多年過去了,大概都無法開悟。<br/>
因為,沒有從小學生,變成佛法國中生、高中生<br/>
因此,大學佛法,就永遠學不會。<br/>
<br/>
對末法時期的多數人<br/>
要先從人乘善法老實認真的學<br/>
然後,提昇轉變為如處天堂的天乘善法<br/>
然後,再學苦集滅道<br/>
再學前因後果,解開疑惑與心結<br/>
最後,才能學『起心便是魔』<br/>
<br/>
直接學起心便是魔,這要上根利智,不然就要發大丈夫志,對一般人來說,實在太難了。<br/>
<br/>
迷來悟度,<br/>
起心便是魔,所以,我即不思議,因此不起心。<br/>
<br/>
但是這個不適用多數人。<br/>
至少不適合佛法小學生學。<br/>
要學的話,至少需要有佛法高中生、國中生的水準<br/>
<br/>
一般人都不聽六祖的話<br/>
六祖教要惡來善度,一堆人不學<br/>
六祖教要邪來正度,邪念來要用八正道等正念度<br/>
六祖教愚來智度,愚癡要用智慧來度<br/>
<br/>
直接起心便是魔,於是拒絕善度正度智度了,因此,不可能迷來悟度了。<br/>
因為,已經違背六祖的教導</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5:01 pm
新老怪
<r><QUOTE><s>[quote]</s>
法無:<br/>
老漢恰巧與永嘉大 師有過相同經歷,雖經早期念佛根塵脫落,參禪打坐歷經數年,唯識三載,如數家寶,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又無師自通古體經文,精煉祖師公案,機鋒無限,轉語絕後,忽然間得個 <PRE><s>[pre]</s><e>[/pre]</e></PRE>昭昭靈靈現前,便自謂是無位真人,赤肉團上晃晃出入,從此親見本來面目!眼歷山河大地皆入毘盧性海,芸芸眾生無非海會蓮池!<br/>
<br/>
當時自己確認大事了必,遂於當地寺院成立講堂,開講金剛,華嚴,法華,楞嚴,涅磐,維摩諸經,歷時三年,經百餘會,激勵初學,拈提祖法,辯才無礙,稱阿阇梨,莊嚴隆重,軌範具足,降伏釋老諸宗,收徒無數,曾感的異香滿堂,天籟渺渺,加持佛子往生,個個瑞相,紅光滿面,無一缺憾。<br/>
<br/>
後自感心內究竟揣踹,遂行腳名山大川,訪師問祖,遭遇明眼祖師大加呵斥,從此方識 情塵積滯如山,識浪奔催如海,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瞞己瞞人,欺心欺佛,此生若不遇大善知識,只恐知見海中 又添一條枉死瞎鱉!是故老漢 腳跟立定,將平生所悟所學一切佛法,參禪境界,無量三昧,只一併掃卻,統統丟到陰溝裡去,從此不在沾染一滴!諸位,佛法不是易事,珍重!珍重!<e>[/quote]</e></QUOTE>

<E>:mrgreen:</E>統統丟到陰溝裡去,</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5:34 pm
寂照世間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56321" time="1638090114"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56321 time=1638090114 user_id=61]</s>
<QUOTE><s>[quote]</s>
法無:<br/>
老漢恰巧與永嘉大 師有過相同經歷,雖經早期念佛根塵脫落,參禪打坐歷經數年,唯識三載,如數家寶,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又無師自通古體經文,精煉祖師公案,機鋒無限,轉語絕後,忽然間得個 <PRE><s>[pre]</s><e>[/pre]</e></PRE>昭昭靈靈現前,便自謂是無位真人,赤肉團上晃晃出入,從此親見本來面目!眼歷山河大地皆入毘盧性海,芸芸眾生無非海會蓮池!<br/>
<br/>
當時自己確認大事了必,遂於當地寺院成立講堂,開講金剛,華嚴,法華,楞嚴,涅磐,維摩諸經,歷時三年,經百餘會,激勵初學,拈提祖法,辯才無礙,稱阿阇梨,莊嚴隆重,軌範具足,降伏釋老諸宗,收徒無數,曾感的異香滿堂,天籟渺渺,加持佛子往生,個個瑞相,紅光滿面,無一缺憾。<br/>
<br/>
後自感心內究竟揣踹,遂行腳名山大川,訪師問祖,遭遇明眼祖師大加呵斥,從此方識 情塵積滯如山,識浪奔催如海,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瞞己瞞人,欺心欺佛,此生若不遇大善知識,只恐知見海中 又添一條枉死瞎鱉!是故老漢 腳跟立定,將平生所悟所學一切佛法,參禪境界,無量三昧,只一併掃卻,統統丟到陰溝裡去,從此不在沾染一滴!諸位,佛法不是易事,珍重!珍重!<e>[/quote]</e></QUOTE>

<E>:mrgreen:</E>統統丟到陰溝裡去,
<e>[/quote]</e></QUOTE>
基礎很重要,但也不需要把基礎給丟掉。<br/>
布施行善,十善天乘法,<br/>
<br/>
許多人還不相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br/>
如夢如幻的布施行善,要老實的修學嗎?<br/>
<br/>
還是要<br/>
要先學1.夢幻的人乘善法,<br/>
再進步提昇為2.夢幻的天乘善法<br/>
再學3.夢幻的聲聞法,修學夢幻的苦集滅道<br/>
再學4.夢幻的緣覺法,修學夢幻的前因後果<br/>
再學5.夢幻的般若大乘法<br/>
<br/>
夢幻的人乘、天乘、聲聞法、緣覺法、大乘法<br/>
因為通通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br/>
因此,起心便是魔,皆離我即不思議。<br/>
<br/>
所以,這時才好學起心即是魔,<br/>
這時才能於一切夢幻法,不取又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br/>
<br/>
1.夢幻人乘法2.夢幻天乘法3.夢幻聲聞法4.夢幻緣覺法5.夢幻大乘法<br/>
這五種法,通通如夢幻。而因為如夢幻,故平等。<br/>
因此,此五種法,如如不異。平等如夢幻,如夢幻故平等。<br/>
<br/>
夢幻人乘法,不異天乘法、聲聞法、緣覺法、大乘法。<br/>
<br/>
在迷人眼中,五種法,是不同的。<br/>
但在覺醒人的眼中,此五種法,都是平等的,都是不異的。<br/>
<br/>
夢中的人乘法,與夢中的大乘法,皆是虛假如夢幻,都是夢幻空花。<br/>
你們有在行善,但覺醒之人並沒有行善<br/>
開悟的禪師們,也不行善了,因為,只是在夢幻泡影的世間,在行夢幻的善。<br/>
實無善可得,因此,佛說行善,即非行善,假名行善。<br/>
<br/>
我有說法嗎?<br/>
也沒有。<br/>
因為,我只在夢幻泡影的世間中,在說夢話,在對你們夢中人,說夢話。<br/>
<br/>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聞法者,無聞無得。<br/>
這是維摩詰經的重點。<br/>
也就是教種種人事物如夢幻泡影。<br/>
<br/>
我說了一堆話,我無說無示。<br/>
而你們聽我說了一堆話,也無聞無得。<br/>
因為,我是夢中人,在說夢話<br/>
而你們也是夢中人,在聽我說夢話。<br/>
<br/>
我雖有說,但只是夢中說夢話,實無夢話可說,亦無夢話可示。<br/>
而你們也是夢中聽我說夢話,實無夢話可聞,亦無夢話可得。<br/>
<br/>
夢幻泡影就是無上之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