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空氣的氣,過去寫法中間沒有米字,就成了氣。那麼道家原始寫法那個“炁”,中間是沒有連著的。那個古代炁字,就是兩橫。現在這個“無”字,是中國古字的 “無”,下面有四點,中國字四點是代表火,無火之謂炁。
我們勉強地借用現在觀念只能說,生命的本能是這個“炁”, 但是我們一點也沒有發揮這個“炁”。
發揮這個炁字道理還很多,大家打坐做工夫,開始都是用鼻子呼吸。有人問氣功究竟有多少種?就我所知有二百八十多種,都是由這兩個鼻孔玩的花樣,人真會玩。但是的確可以利用呼吸之氣來修練身體,這是最初步的工夫。真達到所謂氣充足了,神凝氣聚,精神專一,達到這個境界的氣已經不是呼吸的氣了,同呼吸就沒有多大關係了。這是做工夫方面,我們會再討論到。
「牝白四卦,以為橐齠”,實際上這兩句話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功能那個東西。這個東西宗教叫它是菩薩也好,上帝也好,但在道家文化學術裡,沒有這些名稱,因為無法給它一個名稱。老子叫它道,也是假名,所以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個東西,叫它什麼都可以,它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但是心物 都是它的變化。
老子、莊子的道家觀念,認為宇宙之間這個功能 就叫做物化,但是這個物,不要認為是現在唯物思想的物,春秋戰國時候沒有什麼唯物、唯心的分別。所以讀那時候的古書,常常讀到這個物,有時候這個物 是指實體的東西,有時候這個物是代號。等於我們現在罵人,你是什麼?我說我是學哲學的,我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東是東,西是西,但是它構成了一個通用的觀念,這樣你就能懂這只是個代號。
所以研究春秋戰國時候的《老子》,看到一個物字,不要認為老子是唯物思想,那就錯了,那個不是現在的心物觀念。譬如老子說“其中有物”,這個裡面有個東西,這個東西他勉強取一個名字,我們中國老祖宗叫做道,叫做天,叫做乾卦,也都是代號,表示宇宙中有一個生命,它在動靜、生死之間看得出來。這個體,形而上的體在哪裡?西方哲學和宗教專門討論研究這個體,宇宙萬有生存之體,死了也就看不見了。在東方文化,體雖然看不見,仍然是有。
體在哪裡見?在用上見,在相上見。有用有現象,體的功能在其中矣!
譬如人會講話,但能夠講話的不是言語,也不是嘴巴,是人的生命會講話。在哪裡看見呢?就在他講話上,講話是他的相,現像是體的用,所以體是在相和用上見的。離了相和用,雖然有體,卻不可見,不可知,不可說,無形無相。所以東西方哲學有時候把人的思想搞得很混淆,往往有些人講體,其實只是在講相,有的只在講用,他又牽涉到本體,於是就搞不清楚了。
實際上體、相、用是一個東西。
還有,大家都以為打坐是在修道,其實打坐只是做功夫,不是道,不過是修道的一種方法,一種作用,本身不是道。道不在你打坐上,也不在你當工夫上。所以說修道,打坐應該叫做修腿,不叫修道,因為打坐有兩條腿在坐。用鼻子吐納,那也不是修道,那叫做修氣。
道不在這個呼吸的氣上,氣也是它的相,是它的作用。
有人說守丹田,或守個什麼地方叫做修道,那隻能說你很愛惜你的肚臍眼,把它守得牢牢地,那不能叫做修道。道不在肚臍眼這裡,如果光是肚臍眼、丹田這裡是道,難道我們別的都不用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