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頁 (共 17 頁)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四 2月 03, 2022 11:39 pm
勿忘初心
<t>次草兄,小弟不是指您不對,千萬別指向自己。<br/>
重點在<br/>
<br/>
在您我大家都在<br/>
因緣合和之下瞬生瞬滅......<br/>
<br/>
空中鳥跡。空中現有,非空。<br/>
鳥過跡失,欲尋鳥跡實不可得。非有。<br/>
座下抓得住什麽?<br/>
又看得出什麽?</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7:11 am
次草
<r><QUOTE author="勿忘初心" post_id="64539" time="1643902796" user_id="23770"><s>[quote=勿忘初心 post_id=64539 time=1643902796 user_id=23770]</s>
次草兄,小弟不是指您不對,千萬別指向自己。<br/>
重點在<br/>
<br/>
在您我大家都在<br/>
因緣合和之下瞬生瞬滅......<br/>
<br/>
空中鳥跡。空中現有,非空。<br/>
鳥過跡失,欲尋鳥跡實不可得。非有。<br/>
座下抓得住什麽?<br/>
又看得出什麽?
<e>[/quote]</e></QUOTE>
勿忘兄<br/>
您跟星洲都缺少熱誠<br/>
有您們的想法立場<br/>
討論最需要的是觀念的釐清<br/>
我的方式是逐句應對<br/>
如果我真的看不懂別人的意思<br/>
我會請教他<br/>
再說清楚點<br/>
如果要讓一個團體成長<br/>
先看自己如何成長<br/>
同理要從小處著手<br/>
現在的人學佛不像以前先充實自己<br/>
有了底子再去請教別人<br/>
反而是堆積許多難解的名相問題<br/>
出來與人論勝負<br/>
我說的對方當然不這麽認為<br/>
大家也認為我的知見分析的不對嗎<br/>
學佛就是要驗證知見及心態<br/>
我因我看到的亂相<br/>
提出避免之道<br/>
在知識家前期<br/>
有不少很好的學習典範<br/>
只可惜沒落了<br/>
論法沒甚麽好不好的語氣<br/>
只是心態問題而已<br/>
我反對貼長文<br/>
倒不如在觀念即時討論<br/>
這樣才能把握反照的機會<br/>
對方能反照的機會多少<br/>
自己也要一清二楚<br/>
意味您了解討論對象心態有多少<br/>
這些都是要練習的<br/>
在討論中也要隨時觀照自己的心態<br/>
這也是練習的重點<br/>
我說這些<br/>
就是不離<br/>
說通及心通的方向<br/>
為何我會找二楞子多次麻煩<br/>
如果自己清楚自己心態<br/>
又知道自己所說為何<br/>
怎麽會有被找麻煩的感覺<br/>
我說誰就被誰討厭<br/>
論法怎麽會論成這種下場<br/>
是誰堅持己見<br/>
是誰知見狹隘<br/>
如果不看到學習的障礙<br/>
我那麽雞婆幹麻<br/>
我強調要按步就班<br/>
這有何難<br/>
但實際很難<br/>
因為用想擁有成就的心<br/>
就會濫用名相<br/>
由此建立種種不清楚的邪見<br/>
二楞子也知道帶著問題上山的重點心態<br/>
這是前人純樸的學習方式<br/>
目前是複雜又不自覺的<br/>
好的要如何更好<br/>
壞的要如何避免<br/>
不都是了解心而已嗎<br/>
我從知識家到現在<br/>
為何很少稱讚別人<br/>
都只攻擊別人的弱點<br/>
這是我認為應該學習佛法的方式<br/>
說攻擊好像不雅<br/>
事實上就是難免攻擊<br/>
金剛能破一切法且能不被破<br/>
破就是攻擊<br/>
一個學人滿懷信心與禪師對論<br/>
禪師一點就開<br/>
學人被指出傻處<br/>
還得感謝禪師<br/>
飯袋子好聽嗎<br/>
被罵還很爽<br/>
那是真得爽<br/>
現代人您罵他,他要告您<br/>
心態早就流化了<br/>
我就是盡力闡揚正常心態的激進份子<br/>
想跟我吵<br/>
也要有相當準備才行<br/>
無理就寸步難行<br/>
更何況是學佛<br/>
為何一個勝性轉為大等能論這麽久<br/>
看戲的多<br/>
意見的多<br/>
解說的人少<br/>
被我罵到不要對號入座喔<br/>
一個團體各自爲政<br/>
就是敗壞學佛風氣的開始<br/>
老是卡在名相認知的問題<br/>
說什麽都不成形<br/>
想起靜修將<br/>
計著相聲聞當菩薩行在修<br/>
認同的還有走跳老兄<br/>
讀經為何會誤解到這種程度<br/>
後續讀楞伽經也是一塌糊塗的多<br/>
這些誤讀的經驗如何避免<br/>
學佛抓不到重點<br/>
看不到錯誤典範因故<br/>
才是怎麽過日子最大的盲點<br/>
別人的盲點就是我們的借鏡<br/>
可卻一直重演<br/>
那樣學佛到底有何價值<br/>
如何達到曹溪一句亡的知見力</r>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9:26 pm
勿忘初心
<t>宇宙萬有一切現象,都是生滅法,來去、是非、善惡、生死等等,都是相對的,都是「相」,能生諸有之相的那個,沒有動過,生而不生。<br/>
<br/>
能使萬有相對的那個是絕對的,不屬於相對的。但同時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存在,一有絕對的存在,它又已經是相對的了。它是什麼呢?<br/>
是諸法空相。<br/>
<br/>
那麽......<br/>
又何必放在心頭在在意不放呢 ?!</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9:28 pm
勿忘初心
<t>積聚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緣<br/>
<br/>
我們學人日後要想生善處,或往生淨土、乃至有所成就。就必需嚴謹得看待〈百法明門論〉中所提到這些煩惱,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習氣。當觀行一段時日,也就知道該觀自己什麽?是的,觀自心遇境時昇起什麽心 ! <br/>
當心昇起是〈善心所〉或是〈不善心所〉則要能覺察,並能運用「四正勤」或稱四意斷在日常生活中〈作意〉淨化自己。<br/>
<br/>
「四正勤」︰<br/>
已生惡令永斷,對已生之惡,使永除斷。又謂五蓋等煩惱心,離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斷除,不令更生。<br/>
<br/>
未生惡令不生,對未生之惡,使更不生。又謂五蓋等煩惱惡法,今雖未生,後若生時,能遮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不令再生。<br/>
<br/>
已生善令增長,對已生之善使增長。又謂五種善根已生,為令增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不退失。<br/>
<br/>
未生善令得生,對未生之善使生。又謂五種善根雖未生,為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得生。<br/>
<br/>
在《楞嚴經》有這麼說︰<br/>
<br/>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br/>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br/>
<br/>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br/>
這段就是教導觀行要旨。<br/>
<br/>
習氣即是一種沒有覺性的「慣性」,習慣成自然﹒粗的煩惱易斷,細的習氣難調,縱使能夠脫離三界,不受輪迴之苦,只要習氣未盡,度眾便有諸多的障礙﹒所以佛弟子當學佛行,鍛鍊己心如佛心細中又細,才能隨時隨地令眾歡喜,不生惱怒。才能去泥純水才有著「明相」精各純的一天到來。<br/>
<br/>
 ◎善心所十一︰<br/>
信、精(勤)、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br/>
 <br/>
◎不善心所二十六︰<br/>
根本煩惱六:貪、瞋、癡、慢、疑、惡見<br/>
隨煩惱二十: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br/>
〈根本煩惱〉<br/>
 與「隨煩惱」對稱。指諸惑之體可分為貪、瞋、癡、慢、見、疑等六種根本之煩惱。<br/>
 <br/>
〈二十種隨煩惱〉<br/>
俱舍論以一切之煩惱稱為隨煩惱,或對於六隨眠之根本煩惱,而稱其餘之煩惱為隨煩惱;唯識則謂根本煩惱以外之二十法為隨煩惱。<br/>
<br/>
二十種隨煩惱即:<br/>
(一) 忿隨煩惱,忿,即暴怒之心。謂對現前一切違情之境,即發暴怒,惱亂其心。<br/>
<br/>
(二) 恨隨煩惱,恨,即怨恨。謂由忿怒不捨,結諸怨恨,惱亂其心。<br/>
<br/>
(三) 覆隨煩惱,覆,即隱覆。謂自作罪惡,不能懺悔,故意隱覆,惟恐人知,惱亂其心。<br/>
<br/>
(四) 惱隨煩惱,惱,即熱惱。謂外遇違情之境,熱惱於心,不自安隱。<br/>
<br/>
(五) 嫉隨煩惱,嫉,即嫉妒。謂持心不平,常懷嫉妒,惱亂於心。<br/>
<br/>
(六) 慳隨煩惱,慳,即吝惜。謂於一切財法,貪求積蓄,不能惠施,常恐散失,惱亂於心。<br/>
<br/>
(七) 誑隨煩惱,誑,即詭詐不實。謂語言虛誑,巧慮多謀,心不自安,而生惱亂。<br/>
<br/>
(八) 諂隨煩惱,謂諂佞阿諛,心常愧赧,而不自安。<br/>
<br/>
(九) 害隨煩惱,謂銜恨蓄怨,常欲損害於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惱亂其心。<br/>
<br/>
(十) 憍隨煩惱,憍,即矜己慠他。謂心不謙下,常欲勝人,慠彼有德,惱亂其心。<br/>
<br/>
(十一) 無慚隨煩惱,謂屏處為非,不知慚天以自悔改,惱亂其心。<br/>
<br/>
(十二) 無愧隨煩惱,謂陰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惱亂其心。<br/>
<br/>
(十三) 掉舉隨煩惱,謂外境紛擾,身心動搖,不能攝伏,因而惱亂。<br/>
<br/>
(十四) 昏沈隨煩惱,謂心神昏闇沈迷,而於諸法無所明了,惱亂其心。<br/>
<br/>
(十五) 不信隨煩惱,謂邪見多疑,於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惱亂。<br/>
<br/>
(十六) 懈怠隨煩惱,謂身心懶惰,於道業不能精進修習,因而惱亂。<br/>
<br/>
(十七) 放逸隨煩惱,謂縱恣自逸,耽著欲境,不知檢束,因而惱亂。<br/>
<br/>
(十八) 失念隨煩惱,謂心逐邪妄,遺失正念,遂致淪墜,惱亂其心。<br/>
<br/>
(十九) 散亂隨煩惱,散亂,指心常放逸。謂著諸緣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靜,因而惱亂。<br/>
<br/>
(廿) 不正知隨煩惱,謂於法邪解,遠離正知,背覺合塵,以妄為真,惱亂其心。<br/>
 <br/>
在《地藏經》云:<br/>
「 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br/>
<br/>
習性決定是惡多善少,《百法明門論》,講煩惱心所有二十六個,講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有著這麽惡多善少的現實心境,何況惡的力量強大,善的力量薄弱,所以一般人遇到善法,『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很難保住;遇到惡法,他『念念增長』,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遇到善法,善心所太少,力量薄弱,不容易保住;為什麼惡法他會增長?惡心所太多,力量強大。由此可知,一旦人們有機會接觸到佛法,好聽閱經論、或念佛。無法得到真實利益,什麼原因?道理就在此地。<br/>
<br/>
雖然有機會接觸到善法,他的善根薄弱,不能夠維繫長久,無法相應受用甚至退轉。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知道這個現象是正常,如果接觸善法他不退轉,那是很不尋常,真正是千萬人當中難得有那麼一、兩個,他能不退轉。遇到惡緣他不會增長,遇到善緣他會增長,我們就曉得這種人善根深厚,這種人在一生當中,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決定成就。</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9:51 pm
次草
<t>既然是空相<br/>
不妨各顯本事<br/>
貼標語<br/>
不會深入民心</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10:21 pm
勿忘初心
<t>日常的觀行 - 當如何圓滿自我<br/>
<br/>
<br/>
不傷害他人<br/>
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br/>
<br/>
學佛行善總在,<br/>
「 不傷別人,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 」為智慧下的作為總則。<br/>
<br/>
不傷害他人容易理解,且易辦得到。但為何是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 ?<br/>
<br/>
不傷害自己的標準是什麼?怎麼樣才能做到不傷害自己?<br/>
<br/>
那要靠修養自己才能做到不傷害自己。那這個修養的標準是什麼?<br/>
<br/>
傷害就有標準嗎?什麼叫做傷害?如把握傷害兩個字。什麼叫做傷害?<br/>
在佛法沒有什麼標準,但常常是以世俗人的看法做標準,不是以釋迦牟尼佛的方法來看標準。但是卻又誤拿自認為是釋迦牟尼佛、或者其他的菩薩做標準,那可以說最後會變成一個很孤獨的人,而且還得不到利益。<br/>
<br/>
學佛修行我們每一天,時時刻刻面對的是人與事;在這個中間,你怎麼使事情做得很圓滿,至少讓它的缺失愈來愈少,怎麼樣能夠讓別人歡喜。這種歡喜絕不是去討好、或者故意說一些好聽的,不是這種意思;像四攝法裡面有一個叫做愛語攝,愛語攝不是叫你去討好人家、說好聽的話,而是當人家需要的時候。什麼時候需要?有煩惱的時候、不自在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說你去安慰他、你去幫助他,那就是愛………..。<br/>
<br/>
也就是「修養」一樣,有無限多層次。「修養」到那裡,標準也隨之改變。<br/>
<br/>
詮釋「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整個「過程」。「過程」本身是一種變化。修行的「過程」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修養,故有無限多的層次(這才是真正薰習佛法。而菩薩都有四十品)。<br/>
<br/>
比如發覺有處事不圓之「憾」,這種缺失即是一種「傷害到自己的修養」的「傷害自己」;漸至「事成但理有缺失」(亦為「傷害自己」的一種現象)最高的層次是「完全不傷害自己」,也就是「圓滿無缺」的「事事無礙」。<br/>
<br/>
完全是「絕對」,也就是說「脫離了相對法」。相對法都「不圓」,但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是人,只要依「當下的我」去做修正。<br/>
<br/>
發現真的有「無限多層次」。既然「無限多」,當然就沒有「一個」標準。<br/>
<br/>
譬如「傷害到我的自尊」,這個「自尊」又是什麼?人人的「標準」都不同!以一個學佛的人來說,就看領悟多少?看破放下多少?修養有多少而有不同。光一個「傷害到自己的什麼?」就够我們依之層層突破,參之不盡了。<br/>
<br/>
又如:<br/>
<br/>
「傷害到我的感情」,「我的感情」是什麼?<br/>
<br/>
「傷害到我的利益」,「我的利益」是什麼?<br/>
<br/>
再提升一層:<br/>
<br/>
「傷害到我的修養」,「我的修養」是什麼?<br/>
<br/>
更提升一層:<br/>
<br/>
「傷害到『我』」,「我」是什麼??<br/>
<br/>
所以 !!<br/>
善與惡、是與非、對或錯、迷與悟、又是什麽呢 ?</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10:55 pm
勿忘初心
<t>觀行 - 「 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br/>
<br/>
所謂觀行,非得講的很神妙,其實觀行沒有那麼神妙,只是說以一個人的認識的能力來看,我們認識的能力它有深度,由淺的看法、深的看法、再深的看法,進而可以深到不可思議,達到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那就是我們講的“觀法”;可是我們不能一開始就可以進入到不可思議的境界,剛開始,我們還是要從──依自己的能力慢慢去認識,這種認識,可能是自我意識,因為自己的分別心而產生的計較執著,那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個裡面,有一個什麼問題呢?分別心!這個分別心的力量是什麼?說起分別心,它一定有一個發起的力量,就是我們的知識經驗,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所以自我意識的內涵就是知識經驗,把這個知識經驗發揮成為力量,那就可以產生你的自我意識,就是分別的一種力量,這道理我們必須要把握!這是一些原理原則。這些如果把握得好,那你在理門也好、行門也好,你才知道怎麼樣去使自己慢慢提昇!<br/>
<br/>
如何將.- 六七轉换成「妙觀察智 」<br/>
<br/>
佛地經論三卷四頁云:妙觀察智者:謂於一切境界差別,常觀無礙。攝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諸妙定等。於大眾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斷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為妙觀察智。<br/>
<br/>
二解 世親釋九卷二十頁云:妙觀察智者:謂如藏主、如其所欲,隨於何等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作意思惟;即能自在無礙智轉。<br/>
<br/>
三解 成唯識論十卷九頁云: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又云: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又云: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br/>
<br/>
唯識講「四智」<br/>
<br/>
四智即是:<br/>
大圓鏡智、<br/>
平等性智、<br/>
妙觀察智、<br/>
成所作智。<br/>
<br/>
我們先從「成所作」看起,有成所作才能「妙觀察」,有「妙觀察」才能知道「平等性」,完成了平等性才能達到「大圓鏡」。<br/>
<br/>
比如,「成所作」,「成」是完成,「所作」就是行為,也就是諸多知識經驗的完成,是經過行為的造作才會完成。<br/>
<br/>
即是,<br/>
具備了佛理加以實行運用在日常中,如果沒「成」只有「所作」就少了以佛法為依據,只剩下《自我》為中心也不稱之修行了。<br/>
也就是成是《成於理》,行就是《依理去行》。<br/>
<br/>
如此有了依教如法的樣子,要再進一步去妙觀察。<br/>
<br/>
法因事顯 ! 是故,因事才能顯發自身的煩惱相。妙觀察是觀察自己。《妙》是不可以言說表達出,又以不可思議為最高層次。依具備的修養層次不同而有差異。因為透過不斷的觀察自身的「我」,才能了解什麼叫做《平等性》;因為碓確實實在這裡沒有分別、沒有計較、沒有執著。<br/>
<br/>
這是妙觀察完成的條件。如果在妙觀察裡還有分別、計較、執著,甚至於微細的,都不叫妙觀察。<br/>
<br/>
以成所作的修養,能夠到達微妙的境界作觀察,此時對事與理、世間的、出離世間的,就不會分別,平等性的本質就是極為接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br/>
<br/>
「大圓鏡」,在《金剛經》裡面一句話:<br/>
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br/>
<br/>
法就像是一個竹筏般,這個竹筏子可以幫助渡河,它是一種方法,要用它,還是有分別、有計較、有執著,用完了才會清淨。為什麼 ?也就是說從此岸已經到達彼岸了,它對自己而言已沒有用了 !!<br/>
這又是另一個層次,由各種粗相轉至微細相上了,連已清淨想,已無礙想這個念也都破捨了。<br/>
<br/>
雖然我們學佛剛開始皆是從有上去著手,可是不能在有上只是分別、計較、執著,要從有上去認識、瞭解、發現,才有顯現無的修養境界!可是我們也往往不是這麼想,常覺得東西好就抓住不放。那就是無明習性。曠刼以來束縛著我們,需將那六、七調伏。</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11:19 pm
Viirya
<t>成所作比較像是事事無礙.需先妙.平.圓而後得以做到<br/>
雖以事事無礙為終極目標.然圓滿四智.順序上似乎為妙平圓而後成</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六 2月 05, 2022 12:37 am
勿忘初心
<t>viirya 法友<br/>
<br/>
看您是從果地還因地視之。</t>

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六 2月 05, 2022 7:53 am
次草
<r><QUOTE author="勿忘初心" post_id="64737" time="1643992671" user_id="23770"><s>[quote=勿忘初心 post_id=64737 time=1643992671 user_id=23770]</s>
viirya 法友<br/>
<br/>
看您是從果地還因地視之。
<e>[/quote]</e></QUOTE>
您說那麽多<br/>
倒不如將勝性轉為大等好好解釋一下<br/>
看看老楊能不能接受您的見解<br/>
如果不能<br/>
您應該知道<br/>
理論與實際差在那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