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頁 (共 20 頁)
Re: 玄奘大師法相宗正名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28, 2021 11:35 pm
由 妙吉祥如意
<r>噓……………………<EMOJI seq="1f637" tseq="1f637">😷</EMOJI><br/>
小兒亂題,睡覺去!<EMOJI seq="1f924" tseq="1f924">🤤</EMOJI>!<br/>
.</r>
Re: 玄奘大師法相宗正名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28, 2021 11:41 pm
由 訪客
<r><QUOTE author="妙吉祥如意" post_id="58631" time="1640705716" user_id="57"><s>[quote=妙吉祥如意 post_id=58631 time=1640705716 user_id=57]</s>
噓……………………<EMOJI seq="1f637" tseq="1f637">😷</EMOJI><br/>
小兒亂題,睡覺去!<EMOJI seq="1f924" tseq="1f924">🤤</EMOJI>!<br/>
.
<e>[/quote]</e></QUOTE>
愈老愈胡塗<br/>
晚安<EMOJI seq="1f4a4" tseq="1f4a4">💤</EMOJI></r>
Re: 玄奘大師法相宗正名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9, 2021 9:08 pm
由 訪客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4569" time="1636165305"><s>[quote=訪客 post_id=54569 time=1636165305]</s>
只有佛才能勝性轉大等<br/>
你八成不是佛惦惦就好
<e>[/quote]</e></QUOTE>
成唯識論中講的很清楚了,為何不去看看學者或大德們的白話文翻譯呢?<br/>
勝性是數論外道所創的名詞,也就是冥性或冥諦,是第一法,說是宇宙一切萬有的生因<br/>
「數論」外道,共創二十五法,除開始的冥諦及最後的神我,中間的二十三法,則稱為大等<br/>
這是外道的理論,在佛法根本不可能認同,所以不會有勝性轉大等的事</r>
Re: 玄奘大師法相宗正名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9, 2021 9:48 pm
由 訪客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8705" time="1640783311"><s>[quote=訪客 post_id=58705 time=1640783311]</s>
<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4569" time="1636165305"><s>[quote=訪客 post_id=54569 time=1636165305]</s>
只有佛才能勝性轉大等<br/>
你八成不是佛惦惦就好
<e>[/quote]</e></QUOTE>
成唯識論中講的很清楚了,為何不去看看學者或大德們的白話文翻譯呢?<br/>
勝性是數論外道所創的名詞,也就是冥性或冥諦,是第一法,說是宇宙一切萬有的生因<br/>
「數論」外道,共創二十五法,除開始的冥諦及最後的神我,中間的二十三法,則稱為大等<br/>
這是外道的理論,在佛法根本不可能認同,所以不會有勝性轉大等的事
<e>[/quote]</e></QUOTE>
你完全不懂</r>
Re: 玄奘大師法相宗正名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9, 2021 9:48 pm
由 訪客
<r><QUOTE author="妙吉祥如意" post_id="58608" time="1640700183" user_id="57"><s>[quote=妙吉祥如意 post_id=58608 time=1640700183 user_id=57]</s>
<B><s>[b]</s>解深密經證<e>[/b]</e></B>:(玄奘譯)<br/>
如是﹐廣慧!由識暴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若於爾時﹐有一眼識<br/>
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br/>
﹐五識身轉。<br/>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秘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br/>
<br/>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br/>
<B><s>[b]</s>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9<br/>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8<br/>
不見積集不見心(此指第七末那);7<br/>
不見眼色及眼識;<br/>
不見耳聲及耳識;<br/>
不見鼻香及鼻識;<br/>
不見舌味及舌識;<br/>
不見身觸及身識;<br/>
不見意法及意識。<e>[/b]</e></B><br/>
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br/>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br/>
<br/>
<B><s>[b]</s>解深密經很清楚的開示,阿陀那識等九識,屬於有漏界、有為法,都必須空去、不執(經文,不見……),始能證得終極佛果庵摩羅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e>[/b]</e></B><br/>
依此可證,玄奘法相宗是有漏九識+第十庵摩羅智佛果(即無垢識)<br/>
<e>[/quote]</e></QUOTE>
上面的說法,猜想誤會也是很大,解深密經是玄奘大師所譯,成唯識論是玄奘大師所作<br/>
玄奘大師不可能不懂唯識? 所以不會有成唯識論會牴觸解深密經的情形<br/>
<br/>
在成唯識論中已明文說明,所謂的心,阿陀那識,阿賴耶識 ... 等等,都是第8識的異名<br/>
其實都是同一個識。<br/>
<br/>
所以:<br/>
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br/>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br/>
不見積集不見心;<br/>
<br/>
這三句,並不是指什麼第7,第8,第9識,而是通通講的都是第8識而已<br/>
就第8識的三種特性而已,而在成唯識論中講的特性更多,是還有其他的名稱的<br/>
<br/>
至於第9 識,可以有,也可以無,但都不違背佛經,因為經中說,識或有八九<br/>
例如:在密嚴經,㭷伽經 ... 等,也都是有說明的<br/>
當然也可列出第9識的名稱,例如:無垢識,阿羅摩識(菴羅摩識) ... 等等<br/>
這也是不會違反佛經的<br/>
<br/>
但在成唯識論中,則沒有別立出第九識,只列為是第八識的異名之一,稱為無垢識<br/>
但這是佛果所獨證的第八識,稱為善淨的第八識,但此識跟其他的第八識是完全不同的<br/>
並不是念念生滅的生滅法,而是所謂的,「識」的實性,也就是真如的意思<br/>
<br/>
其實要知道這些並不難,而且也很容易讀,例如在「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網站<br/>
在佛經下載區,屬於唯識的區域,就有很多唯識經論的白話文翻譯,只要下載下來看就可以了</r>
Re: 玄奘大師法相宗正名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9, 2021 9:50 pm
由 訪客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8716" time="1640785726"><s>[quote=訪客 post_id=58716 time=1640785726]</s>
<QUOTE author="妙吉祥如意" post_id="58608" time="1640700183" user_id="57"><s>[quote=妙吉祥如意 post_id=58608 time=1640700183 user_id=57]</s>
<B><s>[b]</s>解深密經證<e>[/b]</e></B>:(玄奘譯)<br/>
如是﹐廣慧!由識暴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若於爾時﹐有一眼識<br/>
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br/>
﹐五識身轉。<br/>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秘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br/>
<br/>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br/>
<B><s>[b]</s>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9<br/>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8<br/>
不見積集不見心(此指第七末那);7<br/>
不見眼色及眼識;<br/>
不見耳聲及耳識;<br/>
不見鼻香及鼻識;<br/>
不見舌味及舌識;<br/>
不見身觸及身識;<br/>
不見意法及意識。<e>[/b]</e></B><br/>
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br/>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br/>
<br/>
<B><s>[b]</s>解深密經很清楚的開示,阿陀那識等九識,屬於有漏界、有為法,都必須空去、不執(經文,不見……),始能證得終極佛果庵摩羅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e>[/b]</e></B><br/>
依此可證,玄奘法相宗是有漏九識+第十庵摩羅智佛果(即無垢識)<br/>
<e>[/quote]</e></QUOTE>
上面的說法,猜想誤會也是很大,解深密經是玄奘大師所譯,成唯識論是玄奘大師所作<br/>
玄奘大師不可能不懂唯識? 所以不會有成唯識論會牴觸解深密經的情形<br/>
<br/>
在成唯識論中已明文說明,所謂的心,阿陀那識,阿賴耶識 ... 等等,都是第8識的異名<br/>
其實都是同一個識。<br/>
<br/>
所以:<br/>
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br/>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br/>
不見積集不見心;<br/>
<br/>
這三句,並不是指什麼第7,第8,第9識,而是通通講的都是第8識而已<br/>
就第8識的三種特性而已,而在成唯識論中講的特性更多,是還有其他的名稱的<br/>
<br/>
至於第9 識,可以有,也可以無,但都不違背佛經,因為經中說,識或有八九<br/>
例如:在密嚴經,㭷伽經 ... 等,也都是有說明的<br/>
當然也可列出第9識的名稱,例如:無垢識,阿羅摩識(菴羅摩識) ... 等等<br/>
這也是不會違反佛經的<br/>
<br/>
但在成唯識論中,則沒有別立出第九識,只列為是第八識的異名之一,稱為無垢識<br/>
但這是佛果所獨證的第八識,稱為善淨的第八識,但此識跟其他的第八識是完全不同的<br/>
並不是念念生滅的生滅法,而是所謂的,「識」的實性,也就是真如的意思<br/>
<br/>
其實要知道這些並不難,而且也很容易讀,例如在「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網站<br/>
在佛經下載區,屬於唯識的區域,就有很多唯識經論的白話文翻譯,只要下載下來看就可以了
<e>[/quote]</e></QUOTE>
你對自己的勝性完全不暸解</r>
Re: 玄奘大師法相宗正名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9, 2021 9:51 pm
由 訪客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8715" time="1640785705"><s>[quote=訪客 post_id=58715 time=1640785705]</s>
<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8705" time="1640783311"><s>[quote=訪客 post_id=58705 time=1640783311]</s>
<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4569" time="1636165305"><s>[quote=訪客 post_id=54569 time=1636165305]</s>
只有佛才能勝性轉大等<br/>
你八成不是佛惦惦就好
<e>[/quote]</e></QUOTE>
成唯識論中講的很清楚了,為何不去看看學者或大德們的白話文翻譯呢?<br/>
勝性是數論外道所創的名詞,也就是冥性或冥諦,是第一法,說是宇宙一切萬有的生因<br/>
「數論」外道,共創二十五法,除開始的冥諦及最後的神我,中間的二十三法,則稱為大等<br/>
這是外道的理論,在佛法根本不可能認同,所以不會有勝性轉大等的事
<e>[/quote]</e></QUOTE>
你完全不懂
<e>[/quote]</e></QUOTE>
原來是數論派祖師降臨,失敬失敬</r>
Re: 玄奘大師法相宗正名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9, 2021 9:54 pm
由 訪客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8718" time="1640785846"><s>[quote=訪客 post_id=58718 time=1640785846]</s>
<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8716" time="1640785726"><s>[quote=訪客 post_id=58716 time=1640785726]</s>
<QUOTE author="妙吉祥如意" post_id="58608" time="1640700183" user_id="57"><s>[quote=妙吉祥如意 post_id=58608 time=1640700183 user_id=57]</s>
<B><s>[b]</s>解深密經證<e>[/b]</e></B>:(玄奘譯)<br/>
如是﹐廣慧!由識暴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若於爾時﹐有一眼識<br/>
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br/>
﹐五識身轉。<br/>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秘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br/>
<br/>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br/>
<B><s>[b]</s>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9<br/>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8<br/>
不見積集不見心(此指第七末那);7<br/>
不見眼色及眼識;<br/>
不見耳聲及耳識;<br/>
不見鼻香及鼻識;<br/>
不見舌味及舌識;<br/>
不見身觸及身識;<br/>
不見意法及意識。<e>[/b]</e></B><br/>
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br/>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br/>
<br/>
<B><s>[b]</s>解深密經很清楚的開示,阿陀那識等九識,屬於有漏界、有為法,都必須空去、不執(經文,不見……),始能證得終極佛果庵摩羅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e>[/b]</e></B><br/>
依此可證,玄奘法相宗是有漏九識+第十庵摩羅智佛果(即無垢識)<br/>
<e>[/quote]</e></QUOTE>
上面的說法,猜想誤會也是很大,解深密經是玄奘大師所譯,成唯識論是玄奘大師所作<br/>
玄奘大師不可能不懂唯識? 所以不會有成唯識論會牴觸解深密經的情形<br/>
<br/>
在成唯識論中已明文說明,所謂的心,阿陀那識,阿賴耶識 ... 等等,都是第8識的異名<br/>
其實都是同一個識。<br/>
<br/>
所以:<br/>
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br/>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br/>
不見積集不見心;<br/>
<br/>
這三句,並不是指什麼第7,第8,第9識,而是通通講的都是第8識而已<br/>
就第8識的三種特性而已,而在成唯識論中講的特性更多,是還有其他的名稱的<br/>
<br/>
至於第9 識,可以有,也可以無,但都不違背佛經,因為經中說,識或有八九<br/>
例如:在密嚴經,㭷伽經 ... 等,也都是有說明的<br/>
當然也可列出第9識的名稱,例如:無垢識,阿羅摩識(菴羅摩識) ... 等等<br/>
這也是不會違反佛經的<br/>
<br/>
但在成唯識論中,則沒有別立出第九識,只列為是第八識的異名之一,稱為無垢識<br/>
但這是佛果所獨證的第八識,稱為善淨的第八識,但此識跟其他的第八識是完全不同的<br/>
並不是念念生滅的生滅法,而是所謂的,「識」的實性,也就是真如的意思<br/>
<br/>
其實要知道這些並不難,而且也很容易讀,例如在「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網站<br/>
在佛經下載區,屬於唯識的區域,就有很多唯識經論的白話文翻譯,只要下載下來看就可以了
<e>[/quote]</e></QUOTE>
你對自己的勝性完全不暸解
<e>[/quote]</e></QUOTE>
那個天人會如釋迦牟尼佛一樣平等對待眾生</r>
Re: 玄奘大師法相宗正名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9, 2021 9:55 pm
由 訪客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8719" time="1640785883"><s>[quote=訪客 post_id=58719 time=1640785883]</s>
<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8715" time="1640785705"><s>[quote=訪客 post_id=58715 time=1640785705]</s>
<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8705" time="1640783311"><s>[quote=訪客 post_id=58705 time=1640783311]</s>
<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4569" time="1636165305"><s>[quote=訪客 post_id=54569 time=1636165305]</s>
只有佛才能勝性轉大等<br/>
你八成不是佛惦惦就好
<e>[/quote]</e></QUOTE>
成唯識論中講的很清楚了,為何不去看看學者或大德們的白話文翻譯呢?<br/>
勝性是數論外道所創的名詞,也就是冥性或冥諦,是第一法,說是宇宙一切萬有的生因<br/>
「數論」外道,共創二十五法,除開始的冥諦及最後的神我,中間的二十三法,則稱為大等<br/>
這是外道的理論,在佛法根本不可能認同,所以不會有勝性轉大等的事
<e>[/quote]</e></QUOTE>
你完全不懂
<e>[/quote]</e></QUOTE>
原來是數論派祖師降臨,失敬失敬
<e>[/quote]</e></QUOTE>
又再自作多情了</r>
Re: 玄奘大師法相宗正名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1:52 am
由 妙吉祥如意
<r><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8705" time="1640783311"><s>[quote=訪客 post_id=58705 time=1640783311]</s>
<QUOTE author="訪客" post_id="54569" time="1636165305"><s>[quote=訪客 post_id=54569 time=1636165305]</s>
只有佛才能勝性轉大等<br/>
你八成不是佛惦惦就好
<e>[/quote]</e></QUOTE>
成唯識論中講的很清楚了,為何不去看看學者或大德們的白話文翻譯呢?<br/>
勝性是數論外道所創的名詞,也就是冥性或冥諦,是第一法,說是宇宙一切萬有的生因<br/>
「數論」外道,共創二十五法,除開始的冥諦及最後的神我,中間的二十三法,則稱為大等<br/>
這是外道的理論,在佛法根本不可能認同,所以不會有勝性轉大等的事
<e>[/quote]</e></QUOTE>
學者就真能讀懂論文開示之內容嗎?一盲導眾盲,盡信書不如無書,前人之論豈可隨便取信!?<br/>
<br/>
我來註解看看:<br/>
<B><s>[b]</s>成唯識論大唐玄奘法師<e>[/b]</e></B><br/>
[0014b24] <br/>
<B><s>[b]</s>由此本識具諸種子<br/>
故能攝藏諸雜染法。<br/>
依斯建立阿賴耶名<e>[/b]</e></B><br/>
#第九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具諸一切種子,故能攝持執藏一切染雜諸法,人命第八阿賴耶識(自相)即依止此第九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共相)而建立個人五蘊身,阿賴耶名即指各別人命阿賴耶識之內涵名狀的意思。<br/>
<br/>
<B><s>[b]</s>非如勝性轉為大等。<e>[/b]</e></B><br/>
#第八阿賴耶識乃個人五蘊之主,它的形成不是像不思議勝性(無漏實相)轉為第九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共相)的過程,解深密經,云: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如瀑流湧出),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br/>
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即講現今科學所發現主張的宇宙創生瞬間的大膨脹之理論。<br/>
<br/>
<B><s>[b]</s>種子與果體非一故。<e>[/b]</e></B><br/>
#因為,阿賴耶識緣七轉識互為因果借五蘊而薰習而累積成就的個人識用,薰習之種子與業果識非一也。<br/>
<br/>
<B><s>[b]</s>能依所依俱生滅故。<br/>
與雜染法互相攝藏。<e>[/b]</e></B><br/>
#阿賴耶識乃借種子薰習,成就煩惱雜染等法,故乃因緣際會所成就,緣生緣滅能依所依俱生滅故,無有自性實體,所以說阿賴耶識與七轉識都是生滅法是煩惱染雜的累積純大苦集處之所在。<br/>
<br/>
<B><s>[b]</s>亦為有情執藏為我。<br/>
故說此識名阿賴耶。<e>[/b]</e></B><br/>
#阿賴耶識為五蘊之主,一切有情執此識為我。<br/>
——————<br/>
<B><s>[b]</s>勝性轉為大等<e>[/b]</e></B>,就是講從圓成實相轉化出一切種子的現象,<br/>
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又云:「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如瀑流湧出),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br/>
以上,即講現今科學所發現主張的宇宙創生瞬間的大膨脹之理論。。此創生機制與利用五蘊薰習成就之個人生命個體之阿賴耶識,不可相題並論。<br/>
<b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