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UOTE><s>[quote]</s>以前讀印順法師著作『成佛之道』時,這句『三輪體空處處空』
<e>[/quote]</e></QUOTE>
之前在台壇好像貼過相關於『三輪體空處處空』的經文要義,<br/>
那是後來去讀般若經和大智度論的課程中,師長和學長一篇一篇<br/>
找出來的。<br/>
<br/>
<URL url="http://tripitaka.cbeta.org/T06n0220_392">http://tripitaka.cbeta.org/T06n0220_392</URL>
<QUOTE><s>[quote]</s>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二<br/>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br/>
初分成熟有情品第七十一之三<e>[/quote]</e></QUOTE>
經文內容提到;
<QUOTE><s>[quote]</s>[1028a15] 佛告善現:<br/>
「有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自行布施亦勸<br/>
他行布施,殷勤教授教誡彼言:<br/>
<br/>
『諸善男子!勿著布施,若著布施當更受身,若更受身由斯展轉,<br/>
當受無量猛利大苦。<br/>
<br/>
<br/>
諸善男子!勝義諦中都無布施,亦無施者,亦無受者,亦無施物,<br/>
亦無施果,如是諸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無法可取,諸法空性亦<br/>
不可取。』<br/>
<br/>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時,雖於有情自行於施<br/>
亦勸他施,而於布施、施者、受者、施物、施果皆無所得,如是布施<br/>
波羅蜜多名無所得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於此諸法無所得時,方便<br/>
善巧能化有情,得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br/>
覺菩提,或趣無上正等菩提。<br/>
<br/>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依布施法成熟有情<br/>
令獲利樂。<e>[/quote]</e></QUOTE></r>
心的轉換
Re: 心的轉換
<r>上篇是玄奘大師翻譯的,<br/>
同樣經文;鳩摩羅什大師是這樣翻譯的;
<QUOTE><s>[quote]</s><URL url="http://tripitaka.cbeta.org/T08n0223_025">http://tripitaka.cbeta.org/T08n0223_025</URL><br/>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br/>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br/>
實際品第八十<e>[/quote]</e></QUOTE>
經文說;
<QUOTE><s>[quote]</s>[0401a13] 佛告須菩提:<br/>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布施。<br/>
建立已,說布施先後際相空,作是言:<br/>
<br/>
『如是布施,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施者亦空、施報亦空、<br/>
受者亦空。<br/>
<br/>
<br/>
諸善男子!是一切法實際中不可得。汝等莫念布施異、施者異、<br/>
施報異、受者異。若汝等不念布施異、施者異、施報異、受者異,<br/>
是時布施能取甘露味,得甘露味果。<br/>
<br/>
汝善男子!以是布施故,莫著色、莫著受想行識。何以故?是布施<br/>
布施相空,施者施者空,施報施報空,受者受者空。空中布施不可<br/>
得、施者不可得、施報不可得、受者不可得。何以故?<br/>
<br/>
是諸法畢竟自性空故。』
<e>[/quote]</e></QUOTE></r>
同樣經文;鳩摩羅什大師是這樣翻譯的;
<QUOTE><s>[quote]</s><URL url="http://tripitaka.cbeta.org/T08n0223_025">http://tripitaka.cbeta.org/T08n0223_025</URL><br/>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br/>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br/>
實際品第八十<e>[/quote]</e></QUOTE>
經文說;
<QUOTE><s>[quote]</s>[0401a13] 佛告須菩提:<br/>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布施。<br/>
建立已,說布施先後際相空,作是言:<br/>
<br/>
『如是布施,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施者亦空、施報亦空、<br/>
受者亦空。<br/>
<br/>
<br/>
諸善男子!是一切法實際中不可得。汝等莫念布施異、施者異、<br/>
施報異、受者異。若汝等不念布施異、施者異、施報異、受者異,<br/>
是時布施能取甘露味,得甘露味果。<br/>
<br/>
汝善男子!以是布施故,莫著色、莫著受想行識。何以故?是布施<br/>
布施相空,施者施者空,施報施報空,受者受者空。空中布施不可<br/>
得、施者不可得、施報不可得、受者不可得。何以故?<br/>
<br/>
是諸法畢竟自性空故。』
<e>[/quote]</e></QUOTE></r>
Re: 心的轉換
<r>玄奘法師所編譯那數百字「心經,」當中的;無這個,無那個,<br/>
無非也是指「無自性」,<br/>
玄奘翻譯經文:<br/>
<br/>
「<COLOR color="#FF0000"><s>[color=#FF0000]</s>勝義諦中<e>[/color]</e></COLOR>都無布施,亦無施者,亦無受者,亦無施物,<br/>
亦無施果,如是<COLOR color="#FF0000"><s>[color=#FF0000]</s>諸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無法可取,諸法空性亦<br/>
不可取。<e>[/color]</e></COLOR>』<br/>
<br/>
後來了知,所謂:俗諦,勝義諦也只是"方便",因為;<br/>
「諸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無法可取,諸法空性亦不可取。」<br/>
這樣各方在辯論自己的布施功德是:無量無邊",各取所需又何妨? <E>:D</E></r>
無非也是指「無自性」,<br/>
玄奘翻譯經文:<br/>
<br/>
「<COLOR color="#FF0000"><s>[color=#FF0000]</s>勝義諦中<e>[/color]</e></COLOR>都無布施,亦無施者,亦無受者,亦無施物,<br/>
亦無施果,如是<COLOR color="#FF0000"><s>[color=#FF0000]</s>諸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無法可取,諸法空性亦<br/>
不可取。<e>[/color]</e></COLOR>』<br/>
<br/>
後來了知,所謂:俗諦,勝義諦也只是"方便",因為;<br/>
「諸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無法可取,諸法空性亦不可取。」<br/>
這樣各方在辯論自己的布施功德是:無量無邊",各取所需又何妨? <E>:D</E></r>
Re: 心的轉換
<r>引用法友轉貼白雲禪師文章:<br/>
“不破波羅蜜”。<br/>
禪師言;
<QUOTE><s>[quote]</s>“破”是破壞的意思,“破壞”不只是說從行為上打破,好比說“打破自我”,<br/>
其實自我怎麼打破?是打不破的,可是可以破壞掉;因為“打”,一定有一<br/>
個東西、一個行為,比如拿一把鎚子或一塊石頭將玻璃打破,但人的自我是<br/>
一個無形體,怎麼打破呢?所以“不破波羅蜜”的“破”,應該解作突破或者<br/>
破壞,意思是把原有的破壞掉,其實就是一種突破或者出離,這說明人的分別<br/>
就是如此。 <e>[/quote]</e></QUOTE>
禪師說得很好!個人覺得;<br/>
所謂「心的轉換」如果用佛法的解義,「慧」能解決煩惱。<br/>
轉化目的,就是「除去自己的執著心」。簡易的說;所謂見性.開悟,<br/>
表示此行者已經察覺自己執著的原因;證果.解脫就是--心的轉換,<br/>
也是由執著,轉化成不再執著。 </r>
“不破波羅蜜”。<br/>
禪師言;
<QUOTE><s>[quote]</s>“破”是破壞的意思,“破壞”不只是說從行為上打破,好比說“打破自我”,<br/>
其實自我怎麼打破?是打不破的,可是可以破壞掉;因為“打”,一定有一<br/>
個東西、一個行為,比如拿一把鎚子或一塊石頭將玻璃打破,但人的自我是<br/>
一個無形體,怎麼打破呢?所以“不破波羅蜜”的“破”,應該解作突破或者<br/>
破壞,意思是把原有的破壞掉,其實就是一種突破或者出離,這說明人的分別<br/>
就是如此。 <e>[/quote]</e></QUOTE>
禪師說得很好!個人覺得;<br/>
所謂「心的轉換」如果用佛法的解義,「慧」能解決煩惱。<br/>
轉化目的,就是「除去自己的執著心」。簡易的說;所謂見性.開悟,<br/>
表示此行者已經察覺自己執著的原因;證果.解脫就是--心的轉換,<br/>
也是由執著,轉化成不再執著。 </r>
Re: 心的轉換
<r>文章中,白雲禪師又說;
<QUOTE><s>[quote]</s>那怎樣是不破?按平常的道理,要吃飯才會不餓,吃了一定會飽,所以其<br/>
中的“不破”,其實是從飽與餓談“不破”,真正的道理是:飽,不可能<br/>
永遠是飽;餓,也不可能永遠是餓,因為吃東西就可以破除餓的問題,那<br/>
“不破”並不表示不吃東西,而是要能發現營養的問題,因為我們看見的<br/>
只是飽與餓的現象,甚至看到吃的食物與現象而已,真正看不見的是營養,<br/>
所以“不破”的道理是在那無法看見的營養,這就可以發現原來“不破”<br/>
並不是從現象上去認知,而是從它的價值上去瞭解。<e>[/quote]</e></QUOTE>
有因有緣-而「產生現象」;因緣產生的現象,其「自性本空」,但<br/>
「自性」不是有一個「本體」,而是說「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br/>
但每個現象都是無自性,何來有所謂「本體」?而連「那無法看見的營養」<br/>
也是空性(知空亦空),因為營養的價值也是無常。</r>
<QUOTE><s>[quote]</s>那怎樣是不破?按平常的道理,要吃飯才會不餓,吃了一定會飽,所以其<br/>
中的“不破”,其實是從飽與餓談“不破”,真正的道理是:飽,不可能<br/>
永遠是飽;餓,也不可能永遠是餓,因為吃東西就可以破除餓的問題,那<br/>
“不破”並不表示不吃東西,而是要能發現營養的問題,因為我們看見的<br/>
只是飽與餓的現象,甚至看到吃的食物與現象而已,真正看不見的是營養,<br/>
所以“不破”的道理是在那無法看見的營養,這就可以發現原來“不破”<br/>
並不是從現象上去認知,而是從它的價值上去瞭解。<e>[/quote]</e></QUOTE>
有因有緣-而「產生現象」;因緣產生的現象,其「自性本空」,但<br/>
「自性」不是有一個「本體」,而是說「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br/>
但每個現象都是無自性,何來有所謂「本體」?而連「那無法看見的營養」<br/>
也是空性(知空亦空),因為營養的價值也是無常。</r>
Re: 心的轉換
<r>禪師開示;
<QUOTE><s>[quote]</s>......真正講“不破波羅蜜”是要我們不要用“分別”、“執著”的方式<br/>
去面對問題,要能化解問題,才是“不破”。<br/>
<br/>
好比菩提是從煩惱中突破而顯現出來的,“菩提”絕不是破壞煩惱,所以不能<br/>
拿一個菩提去打破一個煩惱。那麼“不破”在哪裡?基於菩提顯現了,煩惱化解了,<br/>
但究竟破除了什麼?當然是破除了煩惱!假使煩惱原是身心不自在,現在煩惱化解<br/>
了、突破了,顯現出菩提來,原來的不自在就變成自在了,但“自在”又是個什麼<br/>
現象?可見其中的破,含藏著不破的道理在。<br/>
....從這裡去看“破與不破”,如果以世間法來看,簡直說不通的,都是“破”。<br/>
而“不破”,並不是不去破除什麼,而是說“破”不是一種直接打破了、毀壞了的<br/>
意思,如同“煩惱跟菩提”,菩提不是一個有形的什麼東西,不能拿菩提去打破煩惱。<br/>
肯定的說:菩提是自在的,煩惱不是自在,從不自在轉變為自在,就是一個不破的<br/>
道理。<e>[/quote]</e></QUOTE>
末學以為;<br/>
從不自在轉變為自在,不是由一個心變成兩個心,禪師說:[菩提不是一個有形的<br/>
什麼東西],禪師立論的精神,以[從不自在轉變為自在,就是一個不破的<br/>
道理。]</r>
<QUOTE><s>[quote]</s>......真正講“不破波羅蜜”是要我們不要用“分別”、“執著”的方式<br/>
去面對問題,要能化解問題,才是“不破”。<br/>
<br/>
好比菩提是從煩惱中突破而顯現出來的,“菩提”絕不是破壞煩惱,所以不能<br/>
拿一個菩提去打破一個煩惱。那麼“不破”在哪裡?基於菩提顯現了,煩惱化解了,<br/>
但究竟破除了什麼?當然是破除了煩惱!假使煩惱原是身心不自在,現在煩惱化解<br/>
了、突破了,顯現出菩提來,原來的不自在就變成自在了,但“自在”又是個什麼<br/>
現象?可見其中的破,含藏著不破的道理在。<br/>
....從這裡去看“破與不破”,如果以世間法來看,簡直說不通的,都是“破”。<br/>
而“不破”,並不是不去破除什麼,而是說“破”不是一種直接打破了、毀壞了的<br/>
意思,如同“煩惱跟菩提”,菩提不是一個有形的什麼東西,不能拿菩提去打破煩惱。<br/>
肯定的說:菩提是自在的,煩惱不是自在,從不自在轉變為自在,就是一個不破的<br/>
道理。<e>[/quote]</e></QUOTE>
末學以為;<br/>
從不自在轉變為自在,不是由一個心變成兩個心,禪師說:[菩提不是一個有形的<br/>
什麼東西],禪師立論的精神,以[從不自在轉變為自在,就是一個不破的<br/>
道理。]</r>
Re: 心的轉換
<r>禪師又云:
<QUOTE><s>[quote]</s>我們說:法有“世間法”,還有“出世間法”,如果以戒律來講,戒律是一種法,<br/>
一旦說這個人犯戒了,請問他是犯了什麼?他同樣還是那個人,可見他有不破的<br/>
樣子。但於戒而言,是說他把戒的精神破壞了、傷害了,並不是說這個人的色身<br/>
被破壞了。所以以相來講,是不是有“不破”的現象?<br/>
同樣的,我們以“取”來講,如果執著某一個人出家了,犯了戒就說他不是出家<br/>
人了,那你取的是什麼?取的是在家人,請問他現在不是一個出家人?他原來是<br/>
個什麼?他以後是個什麼人?須知出家原是在家來的,現在如果犯了戒,就否定他,<br/>
說他不是一個出家人,其中就有一個破與一個取,就可以發現“破”跟“捨”有<br/>
關係,“不破”跟“不取”有關係,“不破”是針對破而來,“不取”是針對捨<br/>
而來,這樣就可知道“法”究竟在哪裡?當然這些課程不是很單純容易能理解的,<br/>
至少我們要知道這些基本的概念,不破是從破而來,不取是從取捨而來。
<e>[/quote]</e></QUOTE>
心的轉換;還是有為了達到同一個目標在努力,例如離苦得樂,尋求解脫,<br/>
在此之前;交互穿梭所做的轉變,如果能提高效率,何樂而不為?無論所學<br/>
的是哪一種法門。這是末學心得! <E>:D</E></r>
<QUOTE><s>[quote]</s>我們說:法有“世間法”,還有“出世間法”,如果以戒律來講,戒律是一種法,<br/>
一旦說這個人犯戒了,請問他是犯了什麼?他同樣還是那個人,可見他有不破的<br/>
樣子。但於戒而言,是說他把戒的精神破壞了、傷害了,並不是說這個人的色身<br/>
被破壞了。所以以相來講,是不是有“不破”的現象?<br/>
同樣的,我們以“取”來講,如果執著某一個人出家了,犯了戒就說他不是出家<br/>
人了,那你取的是什麼?取的是在家人,請問他現在不是一個出家人?他原來是<br/>
個什麼?他以後是個什麼人?須知出家原是在家來的,現在如果犯了戒,就否定他,<br/>
說他不是一個出家人,其中就有一個破與一個取,就可以發現“破”跟“捨”有<br/>
關係,“不破”跟“不取”有關係,“不破”是針對破而來,“不取”是針對捨<br/>
而來,這樣就可知道“法”究竟在哪裡?當然這些課程不是很單純容易能理解的,<br/>
至少我們要知道這些基本的概念,不破是從破而來,不取是從取捨而來。
<e>[/quote]</e></QUOTE>
心的轉換;還是有為了達到同一個目標在努力,例如離苦得樂,尋求解脫,<br/>
在此之前;交互穿梭所做的轉變,如果能提高效率,何樂而不為?無論所學<br/>
的是哪一種法門。這是末學心得! <E>: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