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est Posts
    Top Active Users
    Newest Users

心的轉換

一點念想
輕鬆

Re: 心的轉換

#31

文章 輕鬆 »

<r>(法師文章說;)
<QUOTE><s>[quote]</s>菩薩的般若波羅蜜,這裏是以「悲願」來說明與二乘不同。<br/>
<br/>
一是「先方便力」,就是菩薩的願力。<br/>
現在是學習修行階位,「觀空而不證空」。因為不願證空,<br/>
所以不深入禪定,這是般若波羅蜜不退轉的大方便。<br/>
<br/>
二是悲願不捨眾生。這樣的悲願──方便所護,在菩薩功德沒有<br/>
圓滿時,不致於證實際而墮落二乘地。<br/>
「下品般若」明確表示了這一意義,注意到菩薩的「悲願方便」。<br/>
然主要的,還是般若波羅蜜大方便力。因為,「雖於恆河沙劫布施、<br/>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發大心,大願受無量事,欲得阿耨多羅<br/>
三藐三菩提,而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則墮聲聞、辟支佛地」。<br/>
菩薩的悲願方便,要不離般若波羅蜜才得!<br/>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54 ~ p.655)<e>[/quote]</e></QUOTE></r>
輕鬆

Re: 心的轉換

#32

文章 輕鬆 »

<r>(法師文章又說;)
<QUOTE><s>[quote]</s>禪:這是自心調伏的靜定,不一定是靜坐,坐不過是初學的方便。<br/>
菩薩禪要與悲智相應,從一切處去實踐,做到動定靜也定,如維摩詰<br/>
所說的那樣。<br/>
<br/>
《中含‧龍象經》也說:<br/>
「內心至善定,龍(喻佛)行止俱定,坐定臥亦定,龍一切時定」。<br/>
<br/>
又如彌勒菩薩那樣的「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可作初學菩薩行的模範。<br/>
因為如悲心不足,功德不足,急急的修定,不是落於外道「味定」,<br/>
就落入聲聞「證實際」的窠臼。禪定是六度的一度,但應先從悲智中努力。<br/>
(<<佛法概論>>p.256)<br/>

<e>[/quote]</e></QUOTE></r>
輕鬆

Re: 心的轉換

#33

文章 輕鬆 »

<r>(大智度論卷76)龍樹菩薩意思是這樣:
<QUOTE><s>[quote]</s>[0594a08] 復次,菩薩未入空時,作是思惟:「我應遍觀諸法空,<br/>
不應不具足知而取證。」<br/>
「是故不專心攝念入禪、繫在空緣中。所以者何?若專心繫在空緣中,<br/>
則心柔軟,不能從空自出。」<br/>
<br/>
[0594a12] 問曰:<br/>
[0594a12] 上言「深入禪定,不令心亂」,今云何言「不專心」?<br/>
<br/>
[0594a13] 答曰:<br/>
[0594a14] 今言「不專心」,是初入時,為不能自出故;上言「深入」者,<br/>
入已深,知空亦空,不令心在餘事,故言不亂。<br/>
<br/>
[0594a16] 復次,是菩薩應作是念:「我今未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br/>
十力、四無所畏諸佛法,云何取涅槃證?我今是學時,薄諸煩惱,教化眾生,<br/>
令入佛道;若我得佛事具足,是時當取證。」是故菩薩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證。<e>[/quote]</e></QUOTE></r>
輕鬆

Re: 心的轉換

#34

文章 輕鬆 »

<r>早期大乘提倡「悲願」,對有些人會有點認知;<br/>
但是「今是學時,非是證實」,這也是對我們一種忠言的警惕,<br/>
今有專精於禪定的學人,可能持不同的立場,所以把前因後果<br/>
的道理也只是做個參考,所謂「不修(深)禪定,不斷(盡)煩惱」,<br/>
也許聽都沒聽過,但現在讀讀看又何妨? <E>:lol:</E></r>
輕鬆

Re: 心的轉換

#35

文章 輕鬆 »

<r><COLOR color="#FF0000"><s>[color=#FF0000]</s>傳說中的「安心法門」<e>[/color]</e></COLOR><br/>
<br/>
達摩祖師在中國,被後人稱為「禪宗的初祖」,<br/>
有些故事中提到;「二祖--慧可」在學習期間,有一次請求達摩<br/>
教他「安心的法門」,因為他覺得心不安(心神不靈)。<br/>
達摩很認真的對慧可說:「你把心找出來,我給你安」。<br/>
<br/>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是我,一定會廢話連篇,好比<br/>
我做了甚麼對不起他人,或違背自己良心....諸如這類的理由,<br/>
導致我"心不安".所以....才要學「安心法門」。<br/>
<br/>
但是慧可因該不是死愛面子,或是類似喜歡表現的年輕人,<br/>
達摩所以後來會收「慧可(原名:神光)」為弟子,必須慧可也是一塊料<br/>
才有辦法被尊稱為「禪宗二祖」吧。<br/>
<br/>
當時慧可想了一會兒,他對達摩祖師說:<br/>
「師父,我想找心,心卻不可得!」<br/>
<br/>
達摩當下回答慧可;<br/>
「好,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br/>
<br/>
聽說這就是自己的執著,經過達摩的啟示後,慧可的心使終於翻轉過來。<br/>
類似的故事,好比我們要求「解脫法門」,一定要有層次的學習過程。<br/>
但是禪宗用很簡單的一句;「是誰縛了你?」<br/>
如果我們回答不出來,或誠實一點的人直接說:「沒人縛我?」<br/>
同樣意思;禪宗學人也會說:<br/>
「既然沒人縛你,為什麼還要求解脫法門?」<br/>
<br/>
這些例子;意在說明,有些學人是可以「頓悟」,<br/>
好比我要學定力,必須要長期下功夫後,才能有些定力。<br/>
但是「悟」就不同,心的轉變對這些智者,腦筋轉一下就<br/>
懂了。但是悟出一些道理後,還是要修吧,只是比我們穩健與速得,<br/>
這種內自證(對內)當下不起反應,只適合用在內心感受上,是不是可以用在<br/>
對外行為上,那還是要經過一段時日的調適吧! <E>:lol:</E></r>
輕鬆

Re: 心的轉換

#36

文章 輕鬆 »

<r><COLOR color="#FF0000"><s>[color=#FF0000]</s>「因緣觀」與「超自然的救世者」<e>[/color]</e></COLOR><br/>
<br/>
佛教以為世間的一切是因緣生的。<br/>
<br/>
神教信仰者,以為神是主持一切者,人類所以開悟都是<br/>
神救醒的,這種神教又分很多種,例如古印度教,耶教徒,回教<br/>
徒...等。<br/>
<br/>
神教徒相信;世界唯有超自然的創造者,和被創造者。<br/>
例如;有人貪愛世間的一切,在將要死的時候會煩惱無比,<br/>
當神教信仰者,有了一種希望產生的時候,譬如認為可以到另外<br/>
一個世界去享福,如果他真的相信有這個世界,現在的煩惱<br/>
根本不算什麼,也不再執著世間的一切,留戀世間的一切。<br/>
<br/>
如果說這是神教徒求解脫的方法,是靠神的幫助得解脫,<br/>
然後在臨終前安詳的離去,這也是借助"信仰"的力量來完成,<br/>
很多宗教就是用這種"能給人希望"的方式在幫助人類。</r>
輕鬆

Re: 心的轉換

#37

文章 輕鬆 »

<r><QUOTE><s>[quote]</s>很多宗教就是用這種"能給人希望"的方式在幫助人類。<e>[/quote]</e></QUOTE>

但是有些壞人,會利用"宗教的各種框架"來達到他們要的目的。<br/>
我看過一系列的報導;例如中東炸彈自殺客,也許才十幾歲,利用這些<br/>
小孩的大人,拿了一支門鎖給他,然後對小孩說;當炸彈引爆後,你們將<br/>
會看到好幾棟高樓大廈,照著門鎖的編號去找你們的新房子,神將來會<br/>
引著你的家人去找你團聚!<br/>
<br/>
至於小孩的家人,在他們住家大門邊就掛著小孩的遺照,就好像<br/>
是英雄般的榮譽,也許母親在屋內悲泣,爸爸卻站在門口興奮的<br/>
給人景仰。</r>
輕鬆

Re: 心的轉換

#38

文章 輕鬆 »

<r><COLOR color="#FF0000"><s>[color=#FF0000]</s>>>佛教以為世間的一切是因緣生的。<br/>
<e>[/color]</e></COLOR><br/>
佛經說;<br/>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br/>
有因緣,才有"世間法"。<br/>
<br/>
引用雜阿含(五十三)經說;
<QUOTE><s>[quote]</s>佛告婆羅門:<br/>
  「愚癡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br/>
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讚歎於色,染著心住;彼於色愛樂故取;<br/>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集;<br/>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br/>
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e>[/quote]</e></QUOTE>
  <br/>
後學對不懂的經文,有部分是參考:悟慈法師白話文,<br/>
或是其他大德的釋文。<br/>
<br/>
<URL url="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URL><br/>
貼出;悟慈法師讀53經的內容,大意是說:<br/>

<QUOTE><s>[quote]</s>佛陀告訴婆羅門說:<br/>
「愚癡無聞的凡夫,不能如實而知道色之集、色之滅、色之味、<br/>
色之患、色之離。由於不如實而知之故(不能瞭解真相之故),<br/>
都愛樂於色,讚歎於色,於染著心而住。<br/>
由於他們對於色而起愛樂之故,會去執取。由於執取的因緣,而會有。<br/>
有了有的因緣之故,而會生,有了生的因緣之故,會老、死,會憂悲<br/>
惱苦。這就是大苦聚之集。受、想、行、識,也是如此。<br/>
婆羅門啊!這叫做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e>[/quote]</e></QUOTE></r>
輕鬆

Re: 心的轉換

#39

文章 輕鬆 »

<r>『三輪體空處處空』<br/>
<br/>
以前讀印順法師著『作成佛之道』時,這句『三輪體空處處空』<br/>
令末學很好奇,因為那時我正勤修,誦唸於極樂國土...:<br/>
<br/>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br/>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br/>
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br/>
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br/>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br/>
<br/>
當時對於「空」與「空性」的諦理尚未釐清,所以和諸多初學一樣,<br/>
以為般若經說的「空」是甚麼都沒有,但是<br/>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如果是甚麼都沒有,<br/>
那當然就不用修了。當時只是沒有像有些人對『三輪體空處處空』這句<br/>
有所誤解而破口大罵作者,但其實對「般若經」也"陌生"了好一陣子. <E>:lol:</E></r>
輕鬆

Re: 心的轉換

#40

文章 輕鬆 »

<r>『三輪體空處處空』<br/>
<br/>
以前讀印順法師著作『成佛之道』時,這句『三輪體空處處空』<br/>
令末學很好奇,因為那時我正勤修,誦唸於極樂國土...:<br/>
<br/>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br/>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br/>
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br/>
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br/>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br/>
<br/>
當時對於「空」與「空性」的諦理尚未釐清,所以和諸多初學一樣,<br/>
以為般若經說的「空」是甚麼都沒有,但是<br/>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如果是甚麼都沒有,<br/>
那當然就不用修了。當時只是沒有像有些人對『三輪體空處處空』這句<br/>
有所誤解而破口大罵作者,但其實對「般若經」也"陌生"了好一陣子. <E>:lol:</E></r>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