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0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19, 2022 10:15 am
由 新老怪
<r>法眼的這般手段之妙處 還可見於另一個公案,<br/>
有個如則監院在法眼會中,卻不曾參請入室。<br/>
一日法眼問雲:“則監院何不來入室?”<br/>
則雲:“和尚豈不知,某甲於青林處,有個入頭。”<br/>
法眼雲:“汝試為我舉看。”<br/>
則雲:“某甲問如何是佛?”林雲:“丙丁童子來求火。”<br/>
法眼雲:“好語,恐爾錯會,可更說看。”<br/>
則雲:“丙丁屬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覓佛。”<br/>
法眼雲:“監院果然錯會了也。”則不憤,便起單渡江去。<br/>
法眼雲:“此人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br/>
則到中路自忖雲:“他是五百人善知識,豈可賺我那?”遂回再參。<br/>
法眼雲:“爾但問我,我為爾答。”<br/>
則便問:“如何是佛?”法眼雲:“丙丁童子來求火。”則於言下大悟。<br/>
以人之刀,殺人之身,這賊 做得可實在是高!<br/>
<br/>
象法眼這等殺在活處、收在放處的作略,對付那些半瓶醋、二把刀,實在有鬼神不測之妙!<br/>
與此則不同的是,“曹源一滴水”並未解開 問話那僧的心結,反以隔山打牛之勢,意外成全了旁邊閒坐的德韶,這正應了那句“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老話。<br/>
東邊日出西邊雨,南山打鼓北山聞。<br/>
禁城昨日宣御旨,村野草漢獨領恩。呵呵!<br/>
<br/>
法眼的公案一般都情節簡單,脈絡清楚,沒有太多咀嚼處。<br/>
其實非但法眼,即是德山、臨濟、趙州、溈山、雲門、洞山一輩老漢,如果你能真把他的老底探明了,也同樣是 家家無多子,戶戶盡空宅。<br/>
機之與用,既為體用,亦為表裡。機以用顯,用因機生。<br/>
無用之機是死,無機之用亂用。<br/>
禪師家接引後學,表之於外的是用,發之於內的是機。<br/>
機不發則無以識其病,用不達則無以化其癰。十年寒窗苦讀,方衣一朝之錦;<br/>
千觳羽箭射盡,乃穿百步之楊。<br/>
古人所以出得如是棒,行得如是喝,為伊皆從苦寒來!<br/>
可有些人 不知個中情由,只見山呼的瀟灑,海喝的威風,也時不時地 學人家販驢販馬,掄棒行喝,以為這樣就算是會得饞殺得雞了,其實這都哪跟哪呀?<br/>
所以本公案之另一個意趣,是吾等於法眼機用之先,應首從他當年行腳時著眼,看看人家是怎麼總歷一番寒徹骨,方得梅花撲鼻香的。<br/>
大苦方能大樂,大失才可大得,法眼如是,他人如是,你我亦當如是。<br/>
至於各家風格之異,施設之差,全是自然而成,並無半分造作。<br/>
所謂同機而不同用,異用而本同機。<br/>
<br/>
昔年洞山參溈山,問曰:“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br/>
溈曰:“我這裡也有,只是罕遇其人。”<br/>
師曰:“某甲未明,乞師指示。”<br/>
溈豎起拂子曰:“會麼?”師曰:“不會,請和尚說。”<br/>
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此去澧陵攸縣有雲岩道人,若能撥風瞻草,必為子之所重。”<br/>
後洞山果於雲岩處 發明斯旨,溈山之機用 豈在雲岩之下耶?<br/>
圓悟當初不明內中細事,錯把“臨濟用事”做實有,去照貓畫虎,礙滯於心,實為大錯!<br/>
真得大用,未必時時皆是棒喝,人人盡逞機關。<br/>
五祖演,宋代臨濟之高人也,幾番答三佛之話 未嘗不落道理處。<br/>
雖落道理處,卻又句句 盡歸三句,三句總歸一句。<br/>
欲知如何是那一句,參!!!<br/>
<br/>
<E>:mrgreen:</E>這賊</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19, 2022 11:00 am
由 新老怪
<t>作家宗師,如明鏡臨台,胡來胡現,漢來漢現。<br/>
古人道:欲得親切,莫將問來問。何故?問在答處,答在問處。<br/>
從上諸聖,何曾有一法與人?那裡有禪道與爾來?<br/>
爾若不造地獄業,自然不招地獄果;爾若不造天堂因,自然不受天堂果;<br/>
一切業緣,皆是自作自受。<br/>
古人分明向爾道:若論此事,不在言句上;若在言句上,三乘十二分教,豈是無言句?<br/>
更何用祖師西來?前頭道對一說,這裡卻道倒一說,只爭一字,為什麼卻有千差萬別?<br/>
且道:聱訛在什麼處?所以道:法隨法行,法幢隨處建立。<br/>
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時如何?<br/>
只消當頭一點,若是具眼漢,一點也謾他不得,問處既聱訛,答處須得恁麼。<br/>
其實雲門 騎賊馬趕賊,有者錯會道:本是主家話,卻是賓家道。<br/>
所以雲門 倒一說,有什麼死急?<br/>
這僧問得好,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時如何?<br/>
雲門何不答他別語言,卻只向他道倒一說?雲門一時打破他底,到這裡道倒一說,也是好肉上剜瘡。何故?言跡之興,白雲萬裡,異途之所 由生也。<br/>
設使一時 無言無句,露柱燈籠,何曾有言句,還會麼?<br/>
若不會,到這裡 也須是轉動始知落處。</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19, 2022 11:11 am
由 新老怪
<t>岩頭道:雪峰雖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br/>
<br/>
若非全機透脫得大自在底人,焉能與爾同死同生?<br/>
何故?為他無許多得失是非滲漏處。<br/>
故洞山雲:若要辨認向上之人真偽者,有三種滲漏:情滲漏,見滲漏,語滲漏,<br/>
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br/>
情滲漏,智常向背,見處偏枯;<br/>
語滲漏,體妙失宗,機昧終始。<br/>
此三滲漏,宜已知之。<br/>
又有三玄:體中玄,句中玄,玄中玄。<br/>
古人到這境界,全機大用,遇生與爾同生,遇死與爾同死,向虎口裡橫身,放得手腳,千裡萬裡,隨爾銜去。何故?還他得這一著子始得。<br/>
八萬四千非鳳毛者,靈山八萬四千聖眾,非鳳毛也。<br/>
南史雲:宋時謝超宗,陳郡陽夏人,謝鳳之子。博學文才傑俊,朝中無比,當世為之獨步,善為文,為五府常侍。<br/>
王母殷淑儀薨(hong古代稱大官死去),超宗作誅奏之。武帝見其文,大加嘆賞曰:超宗殊有鳳毛。<br/>
古詩雲:<br/>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br/>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如今有鳳毛。”<br/>
昔日靈山會上 四眾雲集,世尊拈花,唯迦葉獨破顏微笑,餘者不知是何宗旨。</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19, 2022 11:19 am
由 新老怪
<t>倒一說,分一切,同死同生為君訣。<br/>
<br/>
若是正一說,便是用機得當,顯然倒一說,分明用機不當。<br/>
既然不是目前機 亦非目前事,如何現機顯用呢!?<br/>
佛法的機用一<br/>
定在生死過程中,<br/>
雪竇有頌雲:<br/>
機輪曾未轉,轉必兩頭走。<br/>
這就是雪竇要說的 同生同死道理</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19, 2022 11:49 am
由 新老怪
<t>明朝末年,密雲圓悟禪師住持寧波天童寺。<br/>
當時,天童寺週邊有很多茅蓬,供精進參禪的和尚居住專修。<br/>
有一年冬至時節,密雲禪師令侍者 給茅蓬裏的和尚送棉衣。<br/>
有一位茅蓬老宿對侍者說:「老僧自有娘生褂,不用寒衣。」侍者將此話彙報給密雲禪師。<br/>
密雲禪師說:「此僧似有悟處,恐未實,更於語下搜看。」<br/>
就令侍者再去問:「娘未生前著何衣?」老宿答不出來了。<br/>
密雲禪師就囑這位老宿參究「娘未生前著何衣」這個話頭。<br/>
三年後,這位老宿圓寂了,並沒有參破話頭、沒有道出一句轉語。<br/>
火化後,舍利無數,好多人都驚歎:這麼多舍利,這位老宿修行得很好啊!<br/>
密雲禪師說:「舍利十斛,不及轉語一句。爾等試代答看。」<br/>
不僅讚歎舍利的人答不出,當時天童寺裏的五百和尚 誰也沒有答出來。<br/>
密雲圓悟禪師歎道:「習道恒沙無一悟。」答不出,那是沒有契入「無為俱生法爾之自相」的緣故,<br/>
<br/>
若契入如是實相,不用思索就答出來了。<br/>
不妨答他:「才謝桃李嫩,又添菊梨新。」<br/>
嫩嫩的桃花、李花剛剛凋謝,新鮮的菊花、梨花又相繼開放了。這是什麼意思呢?<br/>
這是和盤托出「無為俱生法爾之自相」啊。<br/>
我們前面講過無情說法、講過「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歸何處啊?<br/>
時時處處不離法身、時時處處不離自性。<br/>
這些花卉都是無情,無情也能說法,這都沒有離開我的法身啊!<br/>
自性如如不動 而又變化無窮,如如不動稱為法身,變化無窮稱為報身、化身,三身原來是一身。<br/>
有的人總認為 只有變化出很多人身 才是化身,他不知道森羅萬象、萬象森羅 都是我們的化身。<br/>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雞鴨狗貓、桌子板凳、飲食起居、男女老少,都是「無為俱生法爾之自相」,都是從一真法界流出,都是我們的化身。<br/>
只因你妄想執著、刻意分別,才無端生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從而把一尊大好天真佛 埋葬在六道裏,從無六道處 幻現出六道輪迴,從無苦處 幻現出無邊苦海。<br/>
現在,只要你痛下決心、精勤修法,把無始劫來 形成的執著、分別之習氣去掉,便可當下成就、當處解脫。</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19, 2022 2:49 pm
由 新老怪
<t>重云智暉禪師圓寂的時候,寫了一首偈子給大家看:<br/>
「我有一間舍,父母為修蓋。<br/>
住了八十年,近來覺損壞。<br/>
早擬移別處,事涉有憎愛。<br/>
待它摧毀時,彼此無妨礙。」<br/>
寫完,跏趺而逝。也不一定都是這樣,<br/>
再舉一例:翠岩可真禪師 行將涅槃的時候,示現極其痛苦的病相,在地下鋪的席子上輾轉反側,不停地翻來覆去。<br/>
他的侍者哭著說:「平生呵佛罵祖,今何為乃爾?」<br/>
要不是你平時呵佛罵祖,現在怎麼會這樣呢?<br/>
翠岩禪師盯著侍者看了一會兒,呵斥他:「汝亦作此見解邪?」你也是這種見解嗎!<br/>
於是翠岩禪師跏趺而坐,令侍者燒香。香煙才起,禪師就圓寂了。<br/>
諸位,既然翠岩禪師 有坐脫立亡的把握,為什麼還示現 那麼痛苦的病相呢?<br/>
他是在以身說法:痛苦即解脫,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br/>
他何曾「對病痛生苦受想」啊!</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0, 2022 8:07 am
由 新老怪
<t>水牯牛過窗櫺(問道中普陀)<br/>
<br/>
<br/>
問:禪宗五祖有說一個公案“水牯牛過窗櫺,頭、角、四蹄都過了,尾巴為何過不了?”按常理來說,牛身體都出來了,尾巴怎麼會出不來呢?<br/>
<br/>
答:禪宗貴在參悟,一般公案是不說破的!參悟了也就證得了!就像學生做作業,自己能算出結果說明就掌握了,自己不會做老想著 抄別人的答案,那就不對了。<br/>
<br/>
但並非個個學生都是天才,所以老師平時還要教點解題方法,這就是祖師開示或三藏教典了。<br/>
<br/>
<br/>
這凡夫中有貪財的,<br/>
死在財裡,<br/>
財喻牛頭;<br/>
<br/>
有的人不貪財,貪色,<br/>
死在花下,<br/>
色喻牛角;<br/>
<br/>
有人不貪財不貪色,貪名,<br/>
為名所累,<br/>
名喻四蹄;<br/>
<br/>
也有好不容易 做到不貪財著色求名的,卻我執 堅固牢不可破,成了拴住牛尾的鐵索!<br/>
<br/>
<br/>
【問道中普陀】是中普陀寺開山芳振大和尚 每日的開示語錄。<br/>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br/>
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br/>
在內心的最深處 一個智者 始終是一個看者,他看事物的方式是整體、全局、<br/>
直指人心的,這種意識之流 就是一出美麗的心理戲劇。</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0, 2022 8:10 am
由 新老怪
<t>牛過窗櫺(《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三十九)<br/>
<br/>
<br/>
【增收】五祖演曰。譬如水牯牛過窗櫺。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麼尾巴過不得。<br/>
<br/>
頌曰。<br/>
<br/>
牛過窗櫺。錯為安名。大唐國裡。不見一人。(月林觀)。<br/>
<br/>
龜本真靈物。都緣不自知。一朝親脫殼。直透九天飛。(如庵用)。<br/>
<br/>
等閒放出這牛兒。頭角分明舉似誰。若向尾巴尖上會。新羅鷂子過多時。(高峰妙)。<br/>
<br/>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三十九)</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0, 2022 8:31 am
由 新老怪
<r>牛過窗櫺(心平如願《無門關》)<br/>
<br/>
<br/>
【公案】<br/>
五祖曰:「譬如水牯牛過窗櫺,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麼,尾巴過不得?」<br/>
<br/>
【語譯】<br/>
五祖說:「譬如大水牛過窗櫺,頭角和四隻腳都過去了,為什麼尾巴過不去?」<br/>
<br/>
【評唱】<br/>
無門曰:「若向者裡,顛倒著得一隻眼,下得一轉語,可以上報四恩,下資三有。其或未然!更須照顧尾巴始得。」<br/>
<br/>
【語譯】<br/>
<br/>
無門曰:「如果在這個地方,把問題顛倒來看,而另得悟處,下一轉語,就可以上報四恩,下濟三有了。如果做不到,那還是要好好的照顧那根尾巴才好。」<br/>
<br/>
<br/>
<br/>
【頌曰】<br/>
<br/>
過去墮坑塹 回來卻被壞 者些尾巴子 直是甚奇怪<br/>
<br/>
【語譯】<br/>
<br/>
五祖曾經跌入坑塹,回來後,似乎頭腦摔壞了。這條尾巴,說起來還真奇怪。<br/>
<br/>
【己見】<br/>
一、尾巴是喻有頭無尾。二、只注重大事項(問題),卻忽略小事項(問題)三、修行的層次,已破見思惑,無明塵沙惑還在。<br/>
<br/>
<br/>
【附參資料】<br/>
<br/>
一、無念禪師悟道因緣<br/>
<br/>
武昌九峰無念勝學禪師,萬峰時蔚禪師之法嗣,俗姓陳,隨州應山(今湖北境內)人。<br/>
無念禪師九歲時 從本郡寶林無級緣禪師出家落發,因為一字不識,所以多年來,在寺院裡一直以執苦役事眾。後因自覺大事未明,義學無益,於是往參無聞禪師。<br/>
無聞禪師便教他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話頭。<br/>
無念禪師於是謹遵師教,來到嵩山隱居,苦心參究。用功既久,一日,無念禪師忽然有省,遂作偈曰:<br/>
「數載東山昏霧蒙,憑欄終日待晴空。<br/>
夜來忽起霜天月,萬象全彰一鏡中。」<br/>
<br/>
從此以後,無念禪師 便開始遊方參學,遍禮諸方禪德。後投姑蘇鄧尉山萬峰時蔚禪師座下請益。<br/>
初禮時蔚禪師,無念禪師便通報了自己的所證所悟。<br/>
話音未落,時蔚禪師忽然震威一喝,無念禪師當下頓悟玄旨。<br/>
時蔚禪師於是以偈相贈雲:<br/>
「五派傳來臨濟宗,入門一喝露全鋒。<br/>
老婆心切能容易,試看泥蛇化作龍。」<br/>
<br/>
為了進一步勘驗無念禪師,一天,時蔚禪師舉牛過窗櫺之公案——牛過窗櫺,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令無念禪師作頌提唱。無念禪師便應聲頌道:<br/>
「頭角崢嶸四足蹄,通身過隙月沉西。<br/>
當機若解翻岙去,哮吼一聲更不疑。」<br/>
時蔚禪師一聽,知道他已經契旨,遂予印可。<br/>
<br/>
無念禪師後回寶林接眾,道風遐著,後又移住九峰。<br/>
圓寂於永樂三年(1405),春秋八十一歲。<br/>
臨終曾作辭世偈雲:<br/>
「世尊七十九,無念八十年。<br/>
踏翻華藏海,依舊水連天。」<br/>
<br/>
二、依空法師講記<br/>
<br/>
依空法師在佛光山 南台別院年度化世益人系列 講座主講「找回『心』自己」中,開場時巧喻「人們到了一個年紀 就一直在找東西,眼鏡掉了要找,帽子掉了要找,資料、外套、包包都要找,『心』掉了要不要找回來?」引發大眾思考 常被忽略的「心」。<br/>
<br/>
依空法師期勉大眾,「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要讓自己做「心」的主人,而非被心驅使,才能轉識成智。<br/>
<br/>
並請大家參一則禪門公案,「一頭牛過窗櫺,牛頭過了,牛身過了,為何小小的尾巴 卻過不了?」依空法師說 牛尾巴象徵每個人微細的塵沙惑,人常為一點小事 執著在心裡過不去,依空法師問在座聽眾:「你心中的牛尾巴 找到了嗎?」<br/>
<br/>
三、延伸說<br/>
<br/>
牛過窗櫺,獨尾不過。佛禪裡的一個故事:一頭水牛 要穿過窗櫺,頭啊、角啊、身體及四蹄都過去了,可惟獨尾巴沒有過去!最終功虧一簣,還是沒有過去,盡管只有尾巴沒有通過!<br/>
<br/>
人亦總是這樣,在選擇了自己的理想、方向之後,總是還有一些割捨不下的東西,患得患失的,就像那隻水牛,大部分都已穿過,卻剩個小小的尾巴過不去啊!<br/>
<br/>
在參悟禪道的時候 不算大徹大悟,在做事情的時候 不能夠算是成功!所以,不論做事情還是做學問,都應抓住主要,當棄則棄,當舍則舍啊!<br/>
<br/>
四、斷崖了義禪師悟道因緣<br/>
<br/>
杭州天目斷崖了義禪師,杭州高峰原妙禪師之法嗣,俗姓湯,德清(今浙江境內)人,生於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br/>
<br/>
了義禪師六歲才說話,每天隨母親念誦《法華經》,對世間的事懵然無知。<br/>
<br/>
了義禪師十六歲那一年,有位托缽僧來到他家中,跟他談起高峰原妙禪師上堂舉「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之話頭,他一聽,便興奮地站起來,說道:「此大善知識,必能為人拔釘去楔。」<br/>
<br/>
於是請求托缽僧道:「能引我往見之乎?」<br/>
<br/>
於是他的母親 便為他准備好行裝,讓他隨托缽僧一起前往天目山師子岩,參禮原妙禪師。<br/>
<br/>
當時原妙禪師 住在懸崖峭壁上的死關中。<br/>
<br/>
原妙禪師一見了義禪師,知是法器,便收留了他,並令他以童子的身份,執侍左右,教他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個話頭。<br/>
<br/>
了義禪師非常虔誠,於是謹遵師教,一心參究,朝夕不怠。從此大眾 便稱他為「從一」。<br/>
<br/>
一日,了義禪師入室請益。<br/>
<br/>
原妙禪師舉牛過窗櫺之話頭,來詰問他。<br/>
<br/>
[牛過窗櫺之話頭是:牛過窗櫺,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br/>
<br/>
了義禪師茫然不知所措,心中忽然生起大的疑情,而且這疑情越來越濃。在這疑情的推動下,了義禪師於是朝夕體究。<br/>
<br/>
一天,了義禪師偶然經過缽盂塘,看見松枝上的積雪落地有聲,恍然有省。於是他便入室,見原妙禪師,呈偈雲:<br/>
<br/>
“不問南北與東西,大地山河一片雪。……”<br/>
<br/>
偈子還未唸完,原妙禪師舉起拄杖就打。<br/>
<br/>
了義禪師嚇得跑出門外,一不小心,滑到懸崖下去了!<br/>
<br/>
大眾都驚呆了,心想,了義禪師這下必死無疑。<br/>
<br/>
他的同學明通禪師 於是攀著藤蘿,借助石磴,下到懸崖,准備救他,卻發現了義禪師 正坐在懸崖中間的一塊突出的石頭上,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似的。<br/>
<br/>
了義禪師悲傷地告訴明通禪師道:「我機緣不在此,往江西見欽公(仰山祖欽禪師)去也。」<br/>
<br/>
明通禪師便安慰他道:「汝負老漢棒矣!」<br/>
<br/>
了義禪師一聽,非常驚詫,於是跟著明通禪師 重新回到山上,住在西禪庵裡。<br/>
<br/>
了義禪師發誓道:「我七日不證,決去!」<br/>
<br/>
於是,了義禪師便豎起脊樑,萬緣放下,精勤用功,乃至廢寢忘食。夜間為了防止昏沉瞌睡,了義禪師就坐在樹枝上,通宵達旦。<br/>
<br/>
經過這樣的苦修,不到七天,了義禪師終於豁然大悟。於是他歡喜踴躍,跑進死關,參拜原妙禪師。<br/>
<br/>
在關口,了義禪師大聲喊道:「老和尚,今日謾我不得!」<br/>
<br/>
並呈偈曰:<br/>
“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出便無蹤。<br/>
自此不疑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br/>
<br/>
第二天,原妙禪師上堂,示眾雲:「山僧二十餘年,布漫天網子,打鳳羅龍,不曾遇得一蝦一蟹。今日有個蟭螟蟲,撞入網中,固是不堪上眼,三十年後,向孤峰絕頂,揚聲大叫。且道叫個甚麼?」<br/>
<br/>
說到這裡,原妙禪師便舉起拂子道:「大地山河一片雪。」<br/>
<br/>
了義禪師悟道後不久,即回故鄉看望母親。<br/>
<br/>
他把母親接到武康上柏奉養,結庵而居。因為他混跡於世俗,所以一般人 都莫測其深淺。等到母親死後,了義禪師又重新回到原妙禪師身邊。<br/>
<br/>
原妙禪師一見他,便道:「大有人見你拖泥帶水。」<br/>
<br/>
了義禪師道:「兩眼對兩眼。」<br/>
<br/>
原妙禪師於是正式給他落發,並改為現在的名字「了義」。<br/>
<br/>
此前,了義禪師一直以童子身份 侍奉原妙禪師。<br/>
<br/>
原妙禪師圓寂之後,了義禪師終日混跡於眾僧之中,韜光養晦,遲遲不肯出世住山。<br/>
<br/>
後因四眾苦苦哀請,才勉強出來 住持師子岩正宗禪寺。<br/>
<br/>
大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除夕之夜,了義禪師告訴侍者道:「有一件事,天來大,你還委悉(明白)麼?」侍者無語。<br/>
<br/>
良久,了義禪師又道:「明日是年朝。」<br/>
<br/>
正月初六那天,了義禪師帶著侍者,來到法雲塔的西畔,指著一塊空地說:「更好立個無縫塔。」<br/>
<br/>
當天晚上,了義禪師與諸禪者 談笑如平常。到了初夜分,了義禪師突然告訴大眾道:「老僧明日天台去也。」<br/>
<br/>
侍者道:「某甲隨師去。」<br/>
<br/>
了義禪師道:「你走馬也趁我不及。」<br/>
<br/>
第二天早晨,了義禪師果然跏趺而逝。<br/>
<br/>
早在十二年前,中峰明本禪師示寂,大眾送葬完畢,一起用齋的時候,了義禪師曾向大眾預言道:「後十二年,更為老僧一會!」當時誰也不相信,現在終於應驗了。<br/>
<br/>
<br/>
(心平如願《無門關》)<br/>
<br/>
<E>:mrgreen:</E>大地山河一片雪。</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0, 2022 8:35 am
由 新老怪
<r>無念禪師忽然有省,遂作偈曰:<br/>
<br/>
數載東山昏霧蒙,憑欄終日待晴空。<br/>
夜來忽起霜天月,萬象全彰一鏡中。<br/>
<br/>
<E>:mrgreen:</E><br/>
鏡中萬象<br/>
萬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