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est Posts
    Top Active Users
    Newest Users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91

文章 新老怪 »

<t>“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若更向外馳求,轉疏轉遠。”<br/>
對禪宗而言,這個問題嚴重得很,以造作心,馳求心來學禪,只會“轉疏轉遠”。<br/>
《莊子》中曾講過一個故事,黃帝游昆侖時 丟失了一顆明珠,派“智慧”先生去找,找不著;派“感覺”先生去找,也找不著;再派“意志”先生去找,還是找不著;最後派“無心”先生一一即瞎又聾還愚且殘的那位去找,卻不費吹灰之力,順手就找回來了。<br/>
莊子的精神與禪宗是相通的。在《逍遙游》中,莊子借“堯讓天下於許由”之口說:“太陽月亮 高高地掛在天上,卻要去點蠟燭,豈不是多事嗎?老天已連降了幾場大雨,還在田裡灌溉,豈不是多事嗎?”<br/>
禪宗對此所引伸的“公案”不少,如“騎牛覓牛”,“頭上安頭”,“海裡挖渠”,和上面那個“含元殿裡覓長安”,這些看來是笑話、寓言式的笑話,但卻充分表達了 禪宗的精神實質和修為方法。<br/>
是的,在萬法具足,與佛平等的這個“自性”上 還去盲目修煉,不等於在大海中 去設計挖掘一條運河那樣顯,得過於幼稚和可笑嗎!</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92

文章 新老怪 »

<r>要說這眾生之所以不能識得本來者,只因為堅執心、相為實有,是以個個落入“能”、“所”的窠臼出身不得。當洞山再參雲岩問:“無情說法,什麼人得聞?”時,雲岩已知他病在何處,<br/>
於是道曰:“無情得聞。”(相即是心,所聞即是能聞)洞山此時猶自未省,<br/>
繼續問道:“和尚聞否?”(您總不可道自己是無情吧)<br/>
岩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這老賊二番落草,當真老婆心切也)<br/>
洞山再接著問:“某甲為什麼不聞?”(這痴漢青天白日為何夢話連連?)<br/>
岩豎起拂子曰:“還聞否麼?”(且道耳聞聲,還是聲聞耳?)<br/>
洞山只好老實招來:“不聞。”(唉!古佛過去久矣)<br/>
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再三容易再四難,雲岩老兒不一般)<br/>
洞山更進問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br/>
岩曰:“豈不見《彌陀經》雲:‘水鳥樹林皆悉唸佛唸法。’”<br/>
洞山到此方有所省悟,<br/>
乃述偈曰:<br/>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br/>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br/>
<br/>
<E>:mrgreen:</E>眼處聞聲</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93

文章 新老怪 »

<r>“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br/>
<br/>
這個渠字 包括了心、色二法,不可單作色法理解,那樣的話“我”與“渠”就又落在凡夫的見解裡了。<br/>
前一句 說自性不與萬法為侶,超然物外,唯我獨一。<br/>
後一句 說自性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抽象的概念,它就存在於我們面前的 一切事事物物之中。<br/>
<br/>
<E>:mrgreen:</E>渠</r>
寂照世間
文章: 2626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94

文章 寂照世間 »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83481" time="1651971346"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83481 time=1651971346 user_id=61]</s>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br/>
<br/>
這個渠字 包括了心、色二法,不可單作色法理解,那樣的話“我”與“渠”就又落在凡夫的見解裡了。<br/>
前一句 說自性不與萬法為侶,超然物外,唯我獨一。<br/>
後一句 說自性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抽象的概念,它就存在於我們面前的 一切事事物物之中。<br/>
<br/>
<E>:mrgreen:</E>渠
<e>[/quote]</e></QUOTE>
1.真心靈照,時時處處皆獨在,歷歷狐明<br/>
2.本性,遍一切處,所以處處得逢渠<br/>
如盡法界大的鏡子<br/>
<br/>
這是五樓頓法</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95

文章 新老怪 »

<r>漢語中的“是”在通常情況下 表示等於的意思,但是在涉及 性與相的問題時,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 從“是”與“不是”的意義上去理解。<br/>
漢地眾生 自古尚簡,我們在讀古人的文章時,有許多時候 僅從文字的表面 往往難以完全領會其中的含義。<br/>
在“渠今正是我”和“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這兩句話中,<br/>
“我”和“法身”、“般若”不是句中的賓語,而是賓語前面的定語。<br/>
要知道“渠”所“是”的並不是“我”,而是“我”後邊省略掉的那個東西。<br/>
完整的語句 應該是 渠今正是“我的影子”,青青翠竹總是“法身的顯現”,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的妙用”。<br/>
<br/>
<E>:mrgreen:</E>那個東西。</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96

文章 新老怪 »

<t>關於悟道一事,有人說其難,有人言其易。<br/>
說難有多難?“十擔麻油樹上攤”;<br/>
言易有多易?“百草頭上祖師意。”<br/>
所謂難,乃是由於眾生 無始以來迷情著相,只知道從 心之與物、能之與所 的表象上思量分別,如此用心欲求見性,別說比十擔麻油,就是比千擔萬擔往樹上攤,還要難上無數倍。<br/>
所謂易,乃是指回心轉念之後,明白即相即性、即用即體,開則彌於六合,收則歸於無形的道理,自然曉了百草頭上 無一相、無一 物不是祖師之意。</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97

文章 新老怪 »

<t>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他有個老友跟著他學禪,<br/>
此人開悟後 拿個打火機在他面前打來打去,邊打邊說:“用時即有,不用即無。”<br/>
此老果然是個真明白的人,他這是由作用的 用時即有,不用即無 悟到了性的不生不滅。<br/>
尋常人只見火機燃時便道是有火,火機滅時便道是無火,<br/>
卻不知火機燃時 火性未曾生,火機滅時 火性亦未曾滅,何時再打何時即有,有火無火在緣 而不在性。<br/>
諸君莫說 不識火者是有眼無智,一切眾生昧卻於生死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啊!</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98

文章 新老怪 »

<t>三身當初是順著生出的(指作用的順序,而不是時間的順序),我們現在想全面地瞭解和認知它們,也只能倒著回去,先由化身而認識報身,再由報身而認識法身。<br/>
裡報身是關鍵,我們如果想通過化身的“有”,去認識法身的“無”,<br/>
就必須先認識 報身的“不有不無,亦有亦無”。<br/>
假如把法身 看作是一個藏滿無盡寶藏的寶庫,那麼報身 就是開啟寶庫的鑰匙。<br/>
婆羅提尊者 所說的“性在作用,”就是在提醒我們 先由化身的生滅 證報身的不滅,<br/>
再由報身不滅 而入法身的寂滅。<br/>
不滅和寂滅,就好比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只要見到了一面 就自然見到了它的另外一面,<br/>
懂得不滅以後 自然就懂得了寂滅。<br/>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下我們才好談方法。</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99

文章 新老怪 »

<t>就體消、依文字、從緣入,從根本上說 都是從用見體,由相見性。<br/>
a所不同的是就體消和依文字 是由理解而領悟,從比量而通現量,悟緣在識,悟徑在慧。<br/>
b而從緣入 則是先悟後解,由現量而通比量,悟緣在根,悟徑在定。<br/>
古德對三種悟緣 皆有評判,首先是:“就體消停 得力遲。”<br/>
由此得者 乃於比量而入,往往滯於體 而難以脫落,於諸事相 不易通達,不能別行一路。<br/>
其病相為“雖知波是水,卻難識水是波。”<br/>
當初高峰禪師 雖參破拖死屍話頭,而不知無夢無想時 主人翁何在,即此之例也。</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700

文章 新老怪 »

<t>再假設笨鳥先生一共有三位,後來他們遇到了一位老師,老師告訴他們 其實收音機一直是開著的,<br/>
你們之所以錯誤地以為 它時開時關,是由於不明白 能發聲的功能 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兩回事,<br/>
被它的表面作用欺騙了。<br/>
第一隻笨鳥 只經老師簡單提示,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就是“就體消。”<br/>
第二隻笨鳥聽完老師的講解 還是不明所以,於是回去抱著本說明書 反覆研究,後來居然還真的讓他悟出了裡邊的道道,這就是“依文字。”<br/>
第三隻笨鳥是即聽不會,也看不懂,於是只得整天守著收音機 沒完沒了地看,沒完沒了地想。<br/>
有那麼一次,當收音機又從無聲 變為有聲時,他突然明白過來:“哦!原來收音機 真的是一直在開著呀!”像這樣會的,就是“從緣入。”</t>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