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est Posts
    Top Active Users
    Newest Users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1

文章 新老怪 »

<t>非心非佛(馮學成《明月藏鷺 · 六、頌古聯珠》)<br/>
<br/>
<br/>
  馬祖示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有僧問曰:“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祖曰:“為止小兒啼。”僧曰:“啼後如何?”祖曰:“非心非佛。”僧曰:“除此一種人來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祖曰:“且教伊體會大道。”<br/>
<br/>
  提示: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又講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若從理論上來講,即心即佛是對的,非心非佛 也是對的。但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 恰恰是矛盾,有此即非彼,有彼即非此。禪宗當然不會 停留在這樣的理論滿足中,它需要的是實際的體驗,所以馬祖後來 又說“不是物”。但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人“體會大道”。這是語言游戲嗎?不!馬祖門下人才濟濟,龍象成群,決非語言游戲 所能使之成就的。正是因為馬祖公開揭穿 語言游戲這層幕布,才能使一大批學生 進入禪的實踐,並笑傲江湖。下面看有關詩偈:<br/>
<br/>
<br/>
韶光三月景和融,錦秀山川處處同。<br/>
碧瓦曉煙寒食雨,朱簾晴卷杏花風。<br/>
宋·慈受懷深<br/>
<br/>
  品析:“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物”馬祖東拉西扯,前言不接後語,簡直是語無倫次了,一代大師怎麼會是這樣的呢?為什麼會“且教伊(他)體會大道”。懷深禪師用他的詩偈表達了他對馬祖的理會,你看:<br/>
<br/>
  三月春光和融,並且春不私人,遍潤四方,真的是“錦秀山川處處同”。<br/>
不論是富貴人家的“碧瓦”,還是農舍上的曉煙,在寒食節的濛濛細雨之後,春日融融,春風習習,家家戶戶都捲上窗簾,欣賞那臨街臨舍,無處不有的杏花……<br/>
<br/>
  當人們沐浴 在這樣愜意的情境中時,(這種情境 是沒有榮辱得失,是非成敗心理因素 挾帶於其中的)你可知道,自己早與禪融為一體了。這優美的春景 若能長久地與心境融為一體,這樣的享受可以說是萬金買不來。可惜的是,人間的麻煩太多,油鹽柴米、老婆孩子,上級下級,發財破產,恩恩怨怨總是使人面對這大好的春光時不知所措……<br/>
<br/>
<br/>
百萬雄兵出,將軍獵渭城。<br/>
不閒弓矢力,斜漢月初生。<br/>
宋·翠岩可真<br/>
<br/>
  品析:這首偈頌,雄渾剛健,放在盛唐詩中 亦不讓人。但這卻不是唐代的邊塞詩,而是頌公案的一首偈子。妙就妙在禪師 能用這樣的詩偈 來表達禪的境趣,並刻畫出馬祖的那種雄才。<br/>
<br/>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這類語言游戲 如同百萬雄兵一樣 供馬祖調遣,之所以是“游戲”而非行軍作戰,因為是“獵渭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刀槍劍戟 平時也必須操練,所以是“不閒弓矢力”。在銀河微斜,明月初上之時,人間的真真假假,幻幻虛虛的種種景象,又有何實際意義呢?<br/>
<br/>
  對馬祖“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偈頌不少,下面我們再欣賞兩首:<br/>
風勁葉頻落,山高日易沉。<br/>
坐中人不見,窗外白雲深。<br/>
宋·長靈守卓<br/>
<br/>
  品析:該詩也深得唐詩三昧,分明是一幅山居秋雲圖。這樣的詩情畫意 與馬祖那則公案有什麼關系呢?在翠岩可真禪師那裡 是“百萬雄兵出”,這裡卻是“坐中人不見”。一動一靜,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均可觸動人們的禪思。<br/>
<br/>
  長靈守卓(1065—1123)北宋末臨濟——黃龍禪派禪師,住開封天寧寺。<br/>
素琴張午月,流水落花深。<br/>
寂聽稀聲徹,冷冷太古音。<br/>
宋·佛心本才<br/>
<br/>
  品析:面對同樣的公案,本才禪師切入的角度 又不相同,你看,在午夜朦朧的月色中,是誰在撥弄幽幽的素琴?水為之流,花為之落,彈的是什麼曲子呢?老子說;“大音稀聲”——世界上最優美、最偉大的樂曲 是無法表達出來的,只有用心靈去“寂聽”,才會有所感受,這是“太古”之音,是混沌未分,日月未明,人心未萌的那種 存在的節奏。“曲冷不堪聽”熱鬧場中,卡拉OK中有這樣的古曲嗎……<br/>
<br/>
  佛心本才(?—1150前後)南北宋臨濟——黃龍禪派禪師,住湖南潭州上封禪院。<br/>
<br/>
  (馮學成《明月藏鷺·六、《頌古聯珠》選析》)</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2

文章 新老怪 »

<r>後與岩頭至澧州鰲山鎮阻雪,頭每日只是打睡,師一向坐禪。一日喚曰:“師兄!師兄!且起來。”頭曰:“作什麼?”師曰:“今生不著便,共個文遂(注)行腳,到處被他拖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頭曰:“睡(應是垂上有個竹字)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家村裡土地,他時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師自點胸曰:“我這裡未穩在,不敢自謾。”頭曰:“我將謂你他日 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播揚大教。猶作這個語話!”師曰:“我實未穩在。”頭曰:“你若實如此,據你見處,一一通來,是處與你證明,不是處與你鏟卻。” <br/>
<br/>
1師:“我初到鹽官,見上堂舉色空義,得個入處。”<br/>
頭曰:“此去三十年,切忌舉著。” <br/>
<br/>
2“又見洞山《過水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br/>
頭曰:“若與麼,自救也未徹在。” <br/>
<br/>
3師又曰:“後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也無?’<br/>
德山打一棒曰:‘道什麼?’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br/>
頭喝曰:“你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br/>
<br/>
4 師曰:“他後如何即是?”<br/>
頭曰:“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 <br/>
師於言下大悟,便作禮起,連聲叫曰:“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br/>
<br/>
<E>:mrgreen:</E>從自己胸襟流出,</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3

文章 新老怪 »

<t>壬辰春正月,延僧坐七。二十、二十一隨喜同坐兩日,共五枝香,<br/>
即洞達本來,方知惟此一事實之理。然自知未造究竟意,而迦陵音(雍正為禪七請來的禪僧)乃踴躍贊嘆,遂謂已徹玄微,籠統稱許。<br/>
叩問章嘉,乃曰:“若王所見,如針破紙窗,從隙窺天,雖雲見天,然天體廣大,針隙中之見,可謂遍見乎?佛法無邊,當勉進步。”朕聞斯語,深洽朕意。 <br/>
<br/>
二月中,復結制於集雲堂,著力參求。十四日晚,“經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當下脫落,始知 實有重關之理。乃復問證章嘉,<br/>
章嘉國師雲:王今見處 雖進一步,譬猶出在庭院中 觀天矣。然天體無盡,究未悉見,法體無量,當更加勇猛精進。”雲雲。朕將章嘉示語 問之迦陵音,則茫然不解其意,但支吾雲:“此不過喇嘛教 回途功夫之論,更有何事?”<br/>
<br/>
而朕諦信章嘉之垂示,而不然性音之妄可,仍勤提撕。恰至明年癸巳之正月二十一日,復堂中靜坐,無意中忽踏末後一關,方達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慶快平生。<br/>
詣章嘉所禮謝,國師望見,即笑曰:“王得大自在矣!”<br/>
“朕進門更有事也無?”<br/>
國師乃笑,展手雲:“更有何事耶?”<br/>
復用手從外向身揮雲:“不過尚有恁麼之理(何理?保任、除習、神通、妙用、成佛、作祖之理也!),然易事耳。”此朕平生參究因緣。</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4

文章 新老怪 »

<t>在前面的公案中,岩頭所用的是禪宗“遮”的手段。<br/>
他讓雪峰一一道出以往的心得,凡不對的地方 只道“不是”,而不指出錯在何處,由其自己醒悟。<br/>
<br/>
而章嘉國師所用的是“表”的方法,於雍正所不明事,直接指出,並明示今後之出路。<br/>
在這裡 禪雖有言,而實無道理可講,而密 反而變成了顯,句句以真實語示人,兩傢俱有其為人的手段。<br/>
這兩篇公案 皆條理清晰,辭意淺顯,層層推進,由淺入深,若會得個中事,則無上密意盡在其中矣!</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5

文章 新老怪 »

<r>幾個公案,都是講破門的功夫,為學人怎樣才能悟透、悟徹指個路徑。假如有人站出來說:悟了以後 該如何作功夫? <br/>
那麼要問你自己:你是否已會取 末後一句,若是會得末後句,斯人即已透過重關,理邊的疑惑 及障礙打除淨盡,向後他自知腳下路。<br/>
此種人菩薩尚要禮敬為師,那還有閒言碎語能對伊道?如若不能會此一句,那是你見處不透,未到罷參了手時。 <br/>
<br/>
或者另有人說:君不見古大德 亦曾反復教導學人,要吾等作好保任功夫?難道你想否定古大德不成? <br/>
實言相告汝:古人那是拈黃葉以止小兒涕,只為汝等 懸崖邊上 不肯撒手,自家心中於諸般妄情 放舍不下,方便安慰也! <br/>
提起保任,心中必先有一物在,如此則心、境、物一應俱全,生滅之心 何時才能熄滅? <br/>
是以古人明言告之:“一翳在目,空花亂墜”;<br/>
又道:“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失巢。”就是告訴我們,作功夫 不能著在保上。 <br/>
<br/>
<br/>
因此當年雍正帝整理《御選語錄》,對南泉牧牛話 頗有不肯。<br/>
如果我人見地果然打得透徹,腳下確實站得穩當,則觀習氣 只如天空中的白雲,河面上的浪花,任它風雲漫卷,白浪滔天,又豈奈我何?<br/>
若心中妄情 實在難以割捨,著相習氣 確實難化,不借助保任 則不知該如何進修,不過還是提醒各位 在保之前先要搞清楚,你保的那個 是對是錯。不要保來保去,把一些錯誤的見解 和知見掛於心中,縱然功夫作得再好,也只是光影裡的活計,沒有大用。<br/>
<br/>
<E>:mrgreen:</E>一翳在目,空花亂墜</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6

文章 新老怪 »

<r>《楞嚴經》上不是有 世尊問文殊菩薩:你是 文殊嗎?<br/>
文殊菩薩答:我真文殊。<br/>
因為文殊只有一個,如果說 我是文殊,那就變成了兩個啦!<br/>
可是我們大家平時 這樣下語慣了,因而並沒有意識到 這裡面有問題。<br/>
<br/>
子湖這會兒問劉鐵磨,乃是從本分事來問,其用意 與世尊問文殊是一個道理,<br/>
劉鐵磨一個“不敢”當下道出了兩個毛病:<br/>
第一,承認自己 就是劉鐵磨,言語上犯了“觸”;<br/>
第二,這“不敢”乃是晚輩與長輩說話的口氣,我在與你覿面相呈,在我這兒 佛也無,法也無,你卻在與我講客氣,分明是 不領我的話!<br/>
<br/>
<E>:mrgreen:</E> 不敢<br/>
不敢當</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7

文章 新老怪 »

<t>所謂三關者,乃指:初關、重關、牢關。<br/>
1獅子以為,破初關者,為打破根本無明,證見本有佛性,明即心即佛之旨,約當於 見道位;<br/>
2破重關者,為斷除見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八品見惑),掃淨理邊的疑惑和障礙,認清歸家之程途,約當 修道位;<br/>
3破牢關者,為斷除思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一品思惑),除滅一切微細流注,至究竟果地成就,約當 證道位。<br/>
宗下所討論的見地,以破初關 為初有所明,以破重關 為穩妥透徹,至於牢關以後 因其已見齊諸佛,故只論行履,不復言及於見,所以有末後一句 只到牢關之說。<br/>
牢關以後 非我等初心境界,祖師至此 亦無開口之處,但只眾口一詞“向上一著,千聖不傳”。</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8

文章 新老怪 »

<r>在《楞嚴經》世尊引導阿難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告訴他 自性並不在某一個具體的器官裡。<br/>
隨後又告訴一切根、身、器界等等 皆是如來藏,自性不在別處,就在你面前的一切事物上,所謂“百草頭上祖師意”也。<br/>
如果只認冷熱以外的 那個能知,那麼能知的自性,和所知客體 自然又成了兩個東西,<br/>
如此則又回到 錯以識神作主人的老路上去。<br/>
這看似微小的差別,實乃是天地之隔,此一句錯了,則前邊任你曾下多麼精彩的語言,<br/>
也總歸是錯。<br/>
就像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鏈,有一個環節斷了,則整條鏈子 即不成其為鎖鏈。<br/>
<br/>
<E>:mrgreen:</E>如來 藏<br/>
藏如來</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79

文章 新老怪 »

<t>非心非佛(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br/>
<br/>
<br/>
  舉: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祖曰:“非心非佛!”<br/>
<br/>
  無門曰:若向者裡見得,參學事畢。<br/>
<br/>
  頌曰:路逢劍客須呈,不遇詩人莫獻,逢人且說三分,未可全施一片。<br/>
<br/>
  野老曰: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為何“非心非佛”?莫非有心才有佛?抑或是心是佛?<br/>
  大德!世俗中有“錢財”與“糞土”二物,試辨取:錢財是糞土?糞土是錢財?錢財是錢財?糞土是糞土?錢財非糞土?糞土非錢財?錢財非錢財?糞土非糞土?理會得,許具參學眼!真行得,參學事畢!<br/>
<br/>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680

文章 新老怪 »

<t>非心非佛(不是心,也不是佛)<br/>
馬祖(馬祖道一禪師)因僧(因為有一個出家僧人)問:“如何是佛(怎麼樣才是佛)?”<br/>
祖曰:“非心,非佛(不是心,也不是佛)!”<br/>
<br/>
<br/>
無門曰:“若向者裡見得(如果在這個地方 看明白了),參學事畢(參尋真理的事情 就有了圓滿的答案)。”<br/>
<br/>
頌曰:“路逢劍客須呈,不遇詩人莫獻。逢人且說三分,未可全施一片。”<br/>
頌文大意:真正的劍客相逢時 必須亮出自己的劍招,見個你我高低。一個真正的詩人 也是這樣,如果遇到的並不是詩人,他就不應該 不合適宜地吟詩。當我們遇到一個陌生人,在說話的時候 應該只說三分話,不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裡話 都說出來讓別人知道。參禪悟道之事,只能是悟者之間的心心相印,外人是怎麼也不明白個中妙意的。<br/>
<br/>
二木曰:當我們心中 還有疑問“怎樣是佛”時,說明此時此刻 我們正處在疑惑之中,這個時候的當務之急是放下你心頭盤旋的疑問。如果能夠做到此點,怎樣是佛的答案 就能不問自明。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能夠告訴你的話語 也只能是:“你所能想到的,所以為的任何答案,都不是!”<br/>
<br/>
  (明超《無門關夾注》)</t>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