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7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4, 2022 5:53 pm
由 新老怪
<t>如果用電腦 來比喻我們人,我會用硬盤 比喻阿賴耶識,CPU比喻意根,內存比喻大腦,主板比喻傳輸神經,而支持整個電腦運行的軟件系統,則是種子!<br/>
正確的程序 好比清淨種子,錯誤的程序 好比染污種子。<br/>
不用說,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為你的系統程序中 出現了錯誤,染了大量的病毒。只要你能將錯誤完全糾正,將病毒徹底清除,你就成佛了。<br/>
所以說,成佛一事 從道理上講,其實還是蠻簡單的。<br/>
<br/>
當然,人畢竟不是電腦,你與電腦還是有兩點不相同。<br/>
一是電腦軟件是軟件,硬件是硬件,它的硬件 並非從程序而來,而我們的硬件——身根——也是從種子出生的;<br/>
二是電腦沒有主觀意識,只能被動地 執行程序,不能自己設計 並修改程序,而我們則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 清除舊的種子,再熏染新的種子。所以說哪,不但貪嗔疾從種子生,慈悲喜舍 也是從種子生。<br/>
所謂修行,就是清除壞種子 轉入好種子;所謂成佛,就是惡種淨盡 善種圓滿,然後再連一切造作 生心的種子也一並滅盡。我們常說一闡提人 不能成佛,那是因為他的程序已經完全被病毒感染了,連一點正確的東西都沒有。我們還說一闡提人一定能成佛,那是因為他的軟件 雖然不中用了,但他那台電腦的硬件 並沒有壞,只要有人能耐下心來認真調理,最後依然是可以修復的。<br/>
至於說無為種子 如何生有為種子,有為種子怎樣染淨互熏,有為的淨種子 又如何激發出真如的無為種子,從而最終成就圓滿的佛果,因為所涉內容太多,這裡就不細論了。</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4, 2022 6:28 pm
由 新老怪
<r>六根雖然作用不同,但覺性是一,佛因為正確認識到了這一點,因而能夠轉六根成五智;<br/>
凡夫誤認六根為六性,錯轉一心成六識。<br/>
凡聖天地之差,其實最初只在毫釐耳!<br/>
所謂“六解一亡”,並非要你去 解消六根以消滅一心,而是要讓你 破除以六根為實有的 誤解與執著,<br/>
認識到一切顯現 與認知的真正源頭 不在你的覺知根,而在你的本基中 所蘊含的究竟心性。<br/>
因此,破即是轉意,將第七識以外諸識上的 非尋伺自性分別,由無明轉變為正智,<br/>
將自心從將十八界 執以為實的虛假迷亂中 解脫出來,從而會六根入一心,明一心 歸一性。<br/>
在有的釋迦佛造像中,佛的心間 就畫有一尊普賢王如來,<br/>
意思就是我釋迦 即是由證悟自己的原始心性 而成佛的。<br/>
而且非但我釋迦,十方三世佛 也都是因為證悟了 自己內心的普賢王如來 這個本初佛才得以成佛的。<br/>
<br/>
<E>:mrgreen:</E>本初佛</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04, 2022 8:07 pm
由 新老怪
<r>士初謁秀圓通…自是遂著發願文,痛戒酒色,日惟朝粥午飯,銳志參求。既依晦堂,乞指徑捷處。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論?”公擬對。<br/>
堂曰:“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已。<br/>
<br/>
一日同堂山行次,時岩桂盛開,堂曰:“聞木犀花香麼?”<br/>
公曰:“聞。”堂曰:“吾無隱乎爾。”<br/>
公釋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麼老婆心切。”<br/>
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br/>
<br/>
久之,謁死心(悟)新禪師,隨眾入室。<br/>
心見,張目問曰:“新長老死,學士死,燒作兩堆灰,向什麼處相見?”公無語。<br/>
心約出曰:“晦堂處參得的,使未著在。”<br/>
<br/>
後左官黔南道,力愈勝,於無思念中,頓明死心所問,報以書曰:<br/>
“往年嘗蒙苦苦提攜,長如醉夢,依稀在光影中,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故望崖而退耳。<br/>
謫官在黔南道中,晝臥覺來,忽爾尋思 被天下老和尚瞞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為也。”<br/>
<br/>
<E>:mrgreen:</E> 燒作兩堆灰,向什麼處相見?</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05, 2022 7:30 am
由 新老怪
<r>良馬見鞭影而行(湛愚老人《心燈錄》卷二)<br/>
<br/>
<br/>
外道問曰:“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遂悟,作禮而去。外道真可謂 良馬見鞭影而行,後人都在良久處會,乃見影 未見鞭也。外道見影悟鞭,影者鞭之影,鞭者影之鞭。既有此虛影,則有此實鞭,處此實鞭,則到處 皆有虛影相隨,而剎那不離。<br/>
若只認虛影 而不悟實鞭,惟良久處 有此我,不良久 竟無此我耶。<br/>
雪竇顯等判,皆不著親切處。<br/>
惟百丈請益法眼,語未終,法眼雲:“住!住!汝擬向世尊良久處會那。”丈從此悟入。<br/>
悟入兩字妙,乃見良久,而知此我也,猶見鞭影 而知鞭知利害也。<br/>
初悟者 見良久而悟入此我,若能悟此我於當下者,即良久即我,又何有鞭影之喻也。<br/>
蓋此我 極其現成,固已久矣。<br/>
惟其久固良,故世尊於有言無言之外 以良久示之。<br/>
<br/>
客曰:“何以謂之良也?”<br/>
曰:“問即不良,良即不問。”<br/>
今日說定法,昨日說不定法,乃建化當機下藥,是佛妙用,即此我妙用,非外道能知。<br/>
只要能知 此我為主,說定 不定法,總是誘人悟入此我。<br/>
<br/>
<br/>
(湛愚老人《心燈錄》卷二)<br/>
<br/>
<E>:mrgreen:</E> 蓋此我 極其現成,固已久矣。</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05, 2022 7:38 am
由 新老怪
<t>良馬鞭影(《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二)<br/>
<br/>
世尊因外道問雲。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據坐。外道贊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作禮而去。後阿難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br/>
<br/>
<br/>
頌曰。<br/>
<br/>
鞭影分明指似君。多聞瞥地爽精神。汾陽報汝諸禪侶。信手拈來莫厭塵。(汾陽昭)。<br/>
<br/>
機輪曾未轉。轉必兩頭走。明鏡忽臨台。當下知妍丑。妍丑分兮迷雲開。慈門何處生塵埃。因思良馬窺鞭影。千裡追風喚得回。(雪竇顯)。<br/>
<br/>
雙鋒覆護兩俱摧。迷雲從此豁然開。收得劫初鈴子後。輕輕一振動雲雷。(天衣懷)。<br/>
<br/>
萬丈寒潭徹底清。錦鱗夜靜向光行。和竿一掣隨鉤上。水面茫茫散月明。(白雲端)。<br/>
<br/>
經過遇夜宿荒草。開得眼來天大曉。空心赤腳唱歌歸。路上行人已不少。(保寧勇)。<br/>
<br/>
特地慇勤問有無。因風應不費工夫。迷雲縱得開令入。未免區區在半途。(淨照臻)。<br/>
<br/>
雪覆喬林同一色。清光上下含虛碧。採樵人立渡頭寒。極目圓蟾為誰白。(成枯木)。<br/>
<br/>
外道粗心慣險夷。老胡鞭影露針錐。行人拾得東門兔。誰管韓盧精力疲。(長靈卓)。<br/>
<br/>
世尊恰似青銅鏡。掛向虛空秋月靜。表裡無私照膽寒。高低一一皆相映。(佛鑑勤)。<br/>
<br/>
杲日連天照有無。孰雲善逝坐跏趺。如今要見當年事。邪正由來在半途。(龍門遠)。<br/>
<br/>
有無不問語先墯。明鏡當台雙照破。迷雲散盡曉天空。杲日團團紅似火。(佛性泰)。<br/>
<br/>
露影藏身問世尊。瞿曇一點不加文。迷雲舒捲從斯入。十倍精神減八分。(佛燈珣)。<br/>
<br/>
迷悟躅髏前。何勞更舉鞭。只持雞狗戒。不學祖師禪。(鼓山圭)。<br/>
<br/>
兩處牢關擊不通。纖塵不動自乖宗。忽然業鏡百雜碎。黃面瞿曇失卻蹤。(徑山杲)。<br/>
<br/>
<br/>
【續收】<br/>
外道慇勤來問佛。有言不問及無言。大雄不費纖毫力。良馬何曾用舉鞭。(照堂一)。<br/>
<br/>
世尊隻眼通三界。外道雙眸貫五天。華意正濃桃臉笑。春光不在柳梢邊。(雪巢一)。<br/>
<br/>
不問有言無言。說甚見影見鞭。露柱口掛壁上。燈籠倒退三千。(瞎堂遠)。<br/>
<br/>
陷虎機關兩處安。湍流一截萬源干。駿駒瞥爾窺鞭影。凜凜霜蹄毛骨寒。(尼無著總)。<br/>
<br/>
獵涉榮枯未是奇。到頭誰是出家兒。故鄉漠漠無消息。時有孤雲嶺外歸。(正堂辯)。<br/>
<br/>
赤日輝空照大千。佛魔俱盡頭超然。悠悠莫論途中事。露出胸襟子細看。(大溈智)。<br/>
<br/>
不問有無先話墯。軒轅古鏡忽臨台。雖然當下分妍丑。依舊迷雲撥不開。(肯堂充)。<br/>
<br/>
自把碌磚空裡擲。必端自打自家頭。灼然自痛自難說。自著摩挲歸去休。(斷橋倫)。<br/>
<br/>
不問無言及有言。坐觀成敗自安然。仙陀瞥爾知宗墮。誰謂世尊曾舉鞭。(本覺一)。<br/>
<br/>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二)</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05, 2022 7:47 am
由 新老怪
<r>良馬鞭影(黃炳寅《破禪的智慧》第六篇)<br/>
<br/>
<br/>
釋迦牟尼行傳記載:世尊因有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br/>
外道贊嘆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拜而去。<br/>
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br/>
世尊曰:“如世良馬,鞭影而行。”<br/>
<br/>
<br/>
研究大乘 必須重視思維方法,從這段記載可以證明。般若大法在觀照,觀照則需“離四句”。<br/>
行傳中所敘外道 顯然精通推理,所以世尊 亦不敢冒觸機鋒。<br/>
外道話頭 極為凌厴:有中有“不”,無中有“不”,有無俱遣,毫無滯礙。<br/>
一般所知“佛法無邊”之“邊”字 其實是指一端、極端、偏執之意言,即使“心存不偏”亦屬偏見。<br/>
必須掌握 即有即空,即空即有 原則去參學。<br/>
不著二邊,就是無邊,無邊當然無著。<br/>
世尊說的“良馬鞭影而行”,譬喻恰到好處。<br/>
若對馭馬方法 欠缺深入觀察,根本說不出這句名言。<br/>
而農業社會,遊牧民族中 馴馬高手的確在駕馭良馬時 施用鞭影——馬鞭僅只揮動 或輕輕點到為止,有些鞭策手法 更是出神入化——世尊這句名言,意在不著痕跡。<br/>
他贊許外道 並非過詡。<br/>
外道這“不問有無”思維法 其實已涵蓋佛法的《中論》大法,世尊在《金剛經》中說法 正是此等方法,他作了保持沉默(良久)暗示默許外,亦無他法 可以破解也。<br/>
後來之《大智度論》所說“般若如大火燒,四面不可觸”亦在解說 這等推理方法機鋒難測,不能輕舉妄動(世尊亦不願碰觸)。<br/>
從現代觀點言,外道的“不問有無”不能用“執兩用中”去破,因為用中 僅能破兩難法。<br/>
有名的蕭勒士 在他的大著《如何使思想正確》中 曾經舉出這類方法,但亦只能用“拒絕接受”對付,這與二千五百年時 世尊的“良久”應對是古今相同。<br/>
至於阿難,可能尚在學習階段,根本不懂 什麼是思想方法 而貿然發問,徒然引發世尊感慨,由此可知 西在外道 在當時知識份量之重。<br/>
<br/>
(黃炳寅《破禪的智慧》第六篇 禪宗話頭名言解讀)<br/>
<br/>
<E>:mrgreen:</E>般若如大火燒,四面不可觸</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05, 2022 8:09 am
由 新老怪
<t>佛鑑禪師的悟道歷程 經過了四個階段:有省、大豁所疑、有語、當下釋然。<br/>
四個階段所悟有何不同呢?<br/>
1分別是:理上有所領悟,根本尚未證得;<br/>
2根本大事已明,尚未透出機用;<br/>
3凡情初破,初識語句;<br/>
4偷心死盡,會取末後一句。<br/>
<br/>
在文章的開始,佛鑑禪師因參“惟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一句而初明心要,<br/>
因為心中已經有個見處,他和圓悟(《碧岩錄》的作者)二人 都希望五祖給作個印證,證明他們已經悟道了、見性了。<br/>
看來不光是現在人這樣,就是古人也不能倖免,剛剛得到點皮毛,去找個名師印證一下,蓋個橡皮圖章:我已經見性了(其實是見鬼了)。<br/>
幸好演和尚 是個真正的得道高僧,知道二人 只是有那麼一點點解悟,沒有真的證悟,所以始終不為他們印據,於是二人相繼而去。</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05, 2022 8:17 am
由 新老怪
<r>一日,聞祖舉“僧問趙州:‘如何是和尚家風?’州曰:‘老僧耳聾,高聲問來。’僧再問。州曰:‘你問我家風,我卻識你家風了也。’”師即大豁所疑,曰:“乞和尚指示極則。”<br/>
祖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師展拜,祖令掌翰墨。<br/>
<br/>
後同圓悟語話次,舉:“東寺和尚問仰山:‘汝是甚處人?’仰山曰:‘廣南人。’寺曰:‘我聞廣南有鎮海明珠,曾收得否?’山曰:‘收得。’寺曰:‘珠作何色?’山曰:‘白月即現,黑月即隱。’寺曰:‘何不呈似老僧?’山*手近前曰:‘慧寂昨到溈山,被索此珠,直得無言可對,無理可伸。’”<br/>
悟顧師曰:“既雲收得,又雲無言可對,無理可伸,是如何?”師無語。<br/>
忽一日,謂悟曰:“仰山見東寺因緣,我有語也。東寺當時只索一顆珠,仰山傾出一栲栳(栲栳,竹木編的大籃子)。”悟深肯之,乃告之曰:“老兄更宜 親近老和尚去。”<br/>
<br/>
師一日造方丈,未及語,被祖詬罵而退,歸寮房閉門打睡,恨祖不已。<br/>
悟已密知,即往扣門。師曰:“誰?”悟曰:“我。”師即開門。<br/>
悟問:“你見老和尚如何?”<br/>
師曰:“我本不去,被你賺累,我遭這老漢詬罵。”<br/>
悟呵呵大笑曰:“你記得前日下的語麼?”<br/>
師曰:“是什麼語?”<br/>
悟曰:“你又道:‘東寺只索一顆,仰山傾出一栲栳。’”師當下釋然。<br/>
悟遂領師同上方丈。祖才見,遽曰:“勤兄!且喜大事了畢。”<br/>
<br/>
<E>:mrgreen:</E> <br/>
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br/>
東寺只索一顆,仰山傾出一栲栳</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05, 2022 9:30 am
由 新老怪
<r>我們說,無相才是真佛,有相都是假佛。<br/>
因為「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也!報身顯光明相,化身現色身相。<br/>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的化身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但那是假身,你認著這個假身,就不能見如來。<br/>
法身才是真佛,法身無相。報身、化身都有相,所以都不是真佛。<br/>
若從究竟說來,假就是真、真就是假,全假即真、全真即假。<br/>
若沒有法身,從何顯出報身、化身呢?報化身離開法身 能顯現嗎?<br/>
就像離開水 顯現不出波浪、離開鏡子 顯現不出影子一樣,離開法身 也顯現不出報化身。法身在哪里呀?法身就是眼前的森羅萬象啊!<br/>
森羅萬象 離開了法身就無從顯現,我們透過相來見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br/>
分真分假 都是我們自己的妄心分別,法身無相,無相而無不相,法身本來就如此。<br/>
有成如「卍」字者,就是成就萬相莊嚴、清淨無染,就是「於圓滿法如量得解」啊!<br/>
<br/>
<E>:mrgreen:</E> 若從究竟說來,離開水 顯現不出波浪</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06, 2022 8:10 am
由 新老怪
<t>非心非佛(心平如願《無門關》)<br/>
<br/>
<br/>
【公案】<br/>
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br/>
祖曰:「非心非佛!」<br/>
<br/>
【語譯】<br/>
某僧人問馬祖:「如何是佛?」<br/>
馬祖回答說:「非心非佛。」<br/>
<br/>
【評唱】<br/>
無門曰:「若向者裡見得,參學事畢。」<br/>
<br/>
【語譯】<br/>
<br/>
無門說:「如果你能在這裡悟得真章,參學一事已畢。」<br/>
<br/>
【頌曰】<br/>
路逢劍客須呈 不遇詩人莫獻<br/>
逢人且說三分 未可全施一片<br/>
<br/>
【語譯】<br/>
寶劍在遇見真正的劍客,需要呈鑑。縱是好詩,未遇詩人,也不用獻出。路逢之人,只能說三分的話,不要把心都掏出了。<br/>
<br/>
【附參資料】<br/>
一、《星雲禪話》止小兒啼<br/>
有一天,馬祖道一禪師對徒眾們開示說:「你們要明白,自心便是佛,此心即是佛。當初,達摩祖師從南印度來到東土,傳授最上乘的一心之法,令我們開悟。<br/>
又引《楞伽經》來印證眾生的心地,因為他唯恐大眾顛倒,不相信這個心地法門,是每個人都具足的。<br/>
正如《楞伽經》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求法的人,要無所求,因為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br/>
有一個學僧不明白,就問禪師:「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br/>
禪師回答:「為了止住小兒的啼哭。」<br/>
學僧又問:「啼哭停止之後,又怎麼樣呢?」<br/>
禪師說:「我就開示非心非佛。」<br/>
學僧再問:「對於這二種以外的人,您有其它教示嗎?」<br/>
「跟他說『道不是一物!』」<br/>
「若是一個對以上道理 都很明白的人,和尚您要怎麼開示他呢?」<br/>
禪師笑呵呵地說:「就教他體會大道。」<br/>
<br/>
到底我們要如何 才能見到佛性,究竟是「即心即佛」?或者要「非心非佛」?<br/>
其實沒有一定的答案,這只是禪師們 對於不同根性的人,改採取的方便說罷了。<br/>
對於心外求法的人,就告訴他「即心即佛」;<br/>
對於執著於心法的人,就得告訴他「非心非佛」,<br/>
然後再進一步指引他,道不是一物,要遠離兩邊,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br/>
最後,連「是佛非佛」都要放下。<br/>
<br/>
參禪悟道,不論是肯定的「即心即佛」,或是否定的「非心非佛」,到最後統統都要放掉,<br/>
因為這只不過 是讓我們契入佛性 的法門而已,甚至連求取證悟的心態 都不可有,<br/>
悟道者,應無所求,才能真正悟入佛性。<br/>
<br/>
二、【聖嚴法師說禪】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br/>
<br/>
問:有和尚問曹山本寂禪師說:「即心即佛的道理,我就不問了,但什麼是非心非佛的道理呢?」<br/>
曹山禪師說:「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兔子本來就沒有角,而牛角是天經地義地存在。曹山禪師為什麼要這麼說呢?<br/>
答: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佛也好,兩句話都沒有錯。<br/>
但從實際體驗來說,講出這兩句話 已經離開心、佛的事實,只是文字、口舌、思辨、觀念,既不是心也不是佛。<br/>
許多人認為 即心即佛是對的,眾生是諸佛心中的眾生,諸佛 是眾生心中的諸佛,因此在經典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br/>
但若牢牢執著 眾生心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眾生的心,這也是錯的,因為佛 畢竟不是眾生。<br/>
這二者的差別何在?站在開悟者的立場,即心即佛是對的;站在未開悟者的立場,即心即佛是錯的。<br/>
因此講非心非佛 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著!沒有這個執著 才能放下對於佛境、佛性的執著,才有希望真正開悟。<br/>
所以講非心非 佛也是對的,可是講這個 對眾生卻有問題──既然不是心也不是佛,那究竟是什麼?<br/>
既然沒有心也沒有佛,修行又是為了什麼?<br/>
釋迦牟尼佛度眾生更是為了什麼?<br/>
所以這句話 要看你怎麼用,用得恰當就是對的,用得不當就是錯的。<br/>
因此曹山禪師用「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來比喻,化解了這個問題。<br/>
在一般的常識中,牛有角,兔沒有角,但你不要在常識中兜圈子,要把常識的觀念擺下來。<br/>
如果有人告訴你 兔角不一定沒有,牛角不一定有,這就把常識世界的心態 一下子扭轉過來,不再鑽牛角尖了。<br/>
他針對一般人 以常識作判斷,以咬文嚼字做工夫 而加以破除,用兩句違背常情常理的話 把思辨的問題解決了。<br/>
有禪師說 生薑是長在樹上的,皂角(豆科植物)是長在地上的,他倒過來講,為的是什麼?是打斷你常識的思惟和執著,叫你親自去體驗,不要老在文字上兜圈子。<br/>
<br/>
(心平如願《無門關》)</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