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3月 25, 2022 9:03 am
新老怪
<t>組成眼睛的晶體什麼的叫浮塵根,但是這個浮塵根並不能使人看見,<br/>
真正使人看的是什麼?是勝義根。<br/>
這一個勝義根,他不說根大,稱見大。</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3月 25, 2022 9:12 am
新老怪
<t>那麼這個叫現量,還有比量,還有非量,這全是講唯識的。<br/>
現量 是我立刻就看到了,立刻聞到了,立刻感覺到冷熱了,<br/>
還有比量,比量是今天 比昨天冷一些或熱一些,得比。<br/>
非量,也不是現量 也不是比量,而是你自己根本就沒有這些現前的東西 而自己心裡起來的。</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3月 25, 2022 6:51 pm
恆不住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73479" time="1648170224"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73479 time=1648170224 user_id=61]</s>
組成眼睛的晶體什麼的叫浮塵根,但是這個浮塵根並不能使人看見,<br/>
<COLOR color="#FF0000"><s>[color=#FF0000]</s>真正使人看的是什麼?是勝義根。<e>[/color]</e></COLOR><br/>
這一個勝義根,他不說根大,稱見大。
<e>[/quote]</e></QUOTE>
不是勝義根看到的啦!<br/>
勝義色根是眼睛的大腦皮質視區,約在後腦<br/>
<br/>
能看見是眼識的見分<br/>
所看見甚麼呢?<br/>
就是眼識自變相分<br/>
這個相分就是色塵(即是大腦神經傳導訊息的微塵電氣。)<br/>
<br/>
勝義根雖說見大,是說他能引出眼識可見,才說見大。<br/>
能見與所見一定是心法。<br/>
物質的AI智人雖能見物,<br/>
但不能了別事境。</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3月 26, 2022 8:43 am
新老怪
<t>平常是道(慧開《無門關》)<br/>
<br/>
<br/>
  南泉因趙州問:“如何是道?”泉雲:“平常心是道。”州雲:“還可趣向否?”泉雲:“擬向即乖。”州雲:“不擬怎知是道?”泉雲:“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幻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說是非邪?”州於言下頓悟。<br/>
<br/>
  無門曰:南泉被趙州一問,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趙州縱繞悟去,更參三十年始得。<br/>
<br/>
  頌曰:<br/>
<br/>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br/>
<br/>
  (無門慧開《無門關》)<br/>
<br/>
<br/>
  還可趣向否:趣向,趨向也,意謂:此道是否可以趨向呢?<br/>
<br/>
  擬向即乖:擬向,起心趣向也;乖,背也,不相為謀也。意謂:起心趣向,即與道相背也,換言之,即不可趣向也。<br/>
<br/>
  無記:三性之一。一切法可以分為善、不善、無記等三性。無記為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記為善與惡,故稱“無記”。<br/>
<br/>
  猶如太虛,廓然洞豁:好像太虛一樣,洞然明白而無阻礙也。<br/>
<br/>
  直得:表示前面的動作、行為或情況造成某種結果,相當於“弄得”、“以至於”。<br/>
<br/>
  分疏不下:無以分辯、辯解也。<br/>
<br/>
  縱繞悟去:就算悟了……</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3月 26, 2022 8:45 am
新老怪
<t>示華嚴居士(圓悟《心要》)<br/>
<br/>
  “平常心是道”,才趣向即乖。到個裡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迥危峭;不立毫發知見,到底放下;澄澄絕照,壁立萬仞,喚甚作心作佛、作玄作妙?一往直前,不起見,不生心,如猛火聚,不可近傍;似倚天長劍,孰敢攖鋒?養得純和沖淡,透徹“無心”境界,便可截生死流、居無為舍,端如痴兀拍盲罔分皂白,猶較些子,所謂“絕學閒閒真道人也”。<br/>
<br/>
<br/>
  “了了回光,深深契寂”,乃絕滲漏,自然與向上人不謀而同、不言而喻。若作聰明、立知見、懷彼我、分勝負,則轉沒交涉。此唯尚猛利快割斷,懸崖撒手,棄捨得性命,便當下休歇。只大休處,是究竟合殺處爾!<br/>
<br/>
  (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卷下)</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3月 26, 2022 8:48 am
新老怪
<t>春有百花秋有月(聖嚴法師《禪語100》)<br/>
<br/>
  問:<br/>
  無門慧開禪師這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讓人想到,只要心中不計較、不分別,以知足心和平常心過活,就是「日日是好日」。這樣說對嗎?<br/>
<br/>
  答:<br/>
  我想是的。有這種心境過日子的是開悟的人,未開悟的人大概沒辦法。對後者而言,春天的百花、秋天的月亮是不錯,夏有涼風、冬有雪景也很好。可是春天除了百花 也有荊棘和毒蛇,秋天除了明月也有落葉和枯藤。夏天有酷日肆虐、蚊蟲擾人,涼風雖好,吹不走這些煩惱;冬天有凜風裂膚、寒冰墮指,雪景雖美,掩不住這些缺憾。在未開悟者的眼中,一年四季的壞處可多著呢!<br/>
<br/>
  無門慧開禪師卻叫人往好處看、往好處著想,心境就會改變。如果往壞處看、往沒有辦法的方向看,則是自尋末路、自討沒趣、自掘墳墓。<br/>
<br/>
  春天不一定處處是花,但要看有花的地方,孕育百花怒放的心境。秋天雖然蕭瑟,不妨培養如明月一般皎潔的胸懷,心中自然安閒。夏天即使什麼都不好,但是可以體會涼風的自在,心靜自然涼。冬天雖冷,晶瑩純潔的雪景卻值得欣賞,苦悶會變成愉快。<br/>
<br/>
<br/>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說世間的事 皆是閒事,沒有一樁是不得了的,沒有一樁值得煩心,煩心的事都是閒事。如果沒有閒事掛在心頭,就是過著人間 賞心樂事的時光;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因此,往好處想,心境就會豁達,也就會自得其樂。難怪開悟的人 只看到百花、明月、涼風、白雪,因為他沒有閒事 <br/>
<br/>
也無煩惱掛心頭。<br/>
<br/>
<br/>
<br/>
  (聖嚴法師《禪語100》)</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3月 26, 2022 9:22 am
恆不住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73482" time="1648170724"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73482 time=1648170724 user_id=61]</s>
那麼這個叫現量,還有比量,還有非量,這全是講唯識的。<br/>
現量 是我立刻就看到了,立刻聞到了,立刻感覺到冷熱了,<br/>
還有比量,比量是今天 比昨天冷一些或熱一些,得比。<br/>
非量,也不是現量 也不是比量,而是你自己根本就沒有這些現前的東西 而自己心裡起來的。
<e>[/quote]</e></QUOTE>
非也<br/>
簡單說:<br/>
1.現量:離分別心,直接量知。<br/>
譬如眼識當第一剎那現前緣色塵,未分別時。前五識的性相就是這樣。<br/>
2.比量:就是比較分別,也就是現代的分類歸納分析,邏輯學。<br/>
3.非量:是妄計分別,譬如看見繩子誤以為蛇。妄計五蘊身心為我實有等。</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3月 26, 2022 10:10 am
寂照世間
<r><QUOTE author="恆不住" post_id="73719" time="1648257748" user_id="54087"><s>[quote=恆不住 post_id=73719 time=1648257748 user_id=54087]</s>
<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73482" time="1648170724"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73482 time=1648170724 user_id=61]</s>
那麼這個叫現量,還有比量,還有非量,這全是講唯識的。<br/>
現量 是我立刻就看到了,立刻聞到了,立刻感覺到冷熱了,<br/>
還有比量,比量是今天 比昨天冷一些或熱一些,得比。<br/>
非量,也不是現量 也不是比量,而是你自己根本就沒有這些現前的東西 而自己心裡起來的。
<e>[/quote]</e></QUOTE>
非也<br/>
簡單說:<br/>
1.現量:離分別心,直接量知。<br/>
譬如眼識當第一剎那現前緣色塵,未分別時。前五識的性相就是這樣。<br/>
2.比量:就是比較分別,也就是現代的分類歸納分析,邏輯學。<br/>
3.非量:是妄計分別,譬如看見繩子誤以為蛇。妄計五蘊身心為我實有等。
<e>[/quote]</e></QUOTE>
說的是,善說也。<br/>
<br/>
妄計五蘊身心為我實有,就需要照見五蘊皆空,而來度一切苦厄。<br/>
夢裏明明有六趣,此六趣夢中的人事物,覺後空空..</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27, 2022 8:30 am
新老怪
<t>問題敘述:<br/>
<br/>
是否有簡單易懂的方式可以解釋「現量」、「比量」、「非量」的區別?<br/>
<br/>
<br/>
解答法師:釋如法<br/>
量是一種心識,在此之上要具足兩個條件:1. 它必需證達某個事物;2. 這樣的證達必需是新證達的,而不是之前就已經證達過的。<br/>
<br/>
因此,在種種心識當中,沒有證達事物的心識,都不是量,諸如視而不見的眼識、疑惑、誤解、情緒等等。其次,雖然有證達,但所證達的事物之前 已經證達過而且尚未忘失,這樣的心識也不算量,如回憶之前已知事物的憶念。以上是量與非量的區分。<br/>
<br/>
量分為兩類,一類是現量:在前面所說的量的條件之上,現量的特點在於:非思考式的、清晰而真接映現事物行相。對於一般人而言,現量只局限於眼耳鼻舌身識 ,這些有新新證達事物的眼耳鼻舌身識,統稱為根現量。對於修行者而言,還包括屬於意識的神通,還有聖者 相續中現證無我的,佛陀的一切相智,這些都屬於意現量。<br/>
<br/>
比量在量的基礎上,其所具有的特點是,透過正確的原因,經由思考證達事物,其證達的方式 並非清楚顯現境界,而是透過在心中 形事物的行相—義共相而形成。如一個知道煙與火之間的絕對性的因果關係,也知道如何辨認煙,當這個人看到在遠處 看到濃煙冒起來時,即便沒有看到火,也會知道遠處起火了。這個知道遠處起火的量,並沒有真的像眼睛那樣看到火,而是透過正確的推理而知的。這類的量屬於比量。這就是現量與比量的差別。<br/>
<br/>
有些凡夫 未能以現量現前證達的法,如四諦、無自性等等,最初一定要透過比量了解,繼而長時串修,再經由奢摩他、毗缽舍那的串習,最後會產生 現量的證達,這是證達某些事物的比量與現量之間的關係。</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27, 2022 8:38 am
新老怪
<t>唯識三量:現量、比量、非量<br/>
<br/>
我們心識當中攀緣的能力,叫做「量」。我們心識去攀緣境界的時後,我們去測量這個境界,測量如果對就不會起惑造業,測量的不對就會起惑造業。這個測量的有三櫃測量方式:<br/>
<br/>
唯識三量:現量、比量、非量<br/>
<br/>
一、現量:現,在前境的境界;「能量的心」.和「所量的境」都現在眼<br/>
前,即針對現在前面的境界作一種判斷。<br/>
測量的結果是「真實不虛」、「得其實相」;「親證」就是要<br/>
你親自去驗證,而且「無謬」,「無謬」就是契合真實的事理。<br/>
所以這個「現量」是「離分別心」的,不是經過分別揣測的,<br/>
不是經過分別、揣測、推論的。<br/>
前五識的「見分」,在接觸這個境界的時候,它是用現量的,<br/>
沒有作揣測分別的,這個前五識的「見分」。<br/>
第六識的「五俱意識」的「見分」也可以作現量分別(例如於<br/>
無記狀態),第六意識當中的「定中意識」,定中意識所見到<br/>
的境界就是用「現量」來見到這個境界。<br/>
第八識的「見分」,第八識的「見分」就是攝持根身、器界、<br/>
種子,第八識它對於根身、器界、種子的攝持就是屬於「現量」,<br/>
是不加分別的。<br/>
<br/>
二、比量:<br/>
比,比較之意,即從比較當中得到真相;就是用同類、已知的事物,<br/>
用己經知道的事物來比較未知的事物.能夠得到貞實的事、真實的<br/>
理,就是用己經知道的經驗來比較、推測出那個還不知道的事物:但是<br/>
要得其實義,這個才叫「比量」。<br/>
前五識只能對現在前面的境界來分別。「第七識」沒有分辨外面的這<br/>
個境界,「第八識」它也沒有分辨境界。<br/>
唯有「第六意識」裡面的這個「獨散意識」,就是「獨頭意識」當中<br/>
的那個「獨散意識」它可以作這個「比量」。<br/>
<br/>
<br/>
三、非量:即是似是而非的量,「似是」好像是對的.事實上是錯的;就<br/>
是用不正確的理由、不正確的例子來推論,那推論出來當然是<br/>
錯誤的結果。<br/>
第六意識當中的「獨散意識」,雖然可以做比量,但是也常常<br/>
做「非量」,還有「第七識」,它絕對是「非量」,它錯誤執<br/>
著了「第八識」的「見分」為我,這種錯誤的實我、實法,這<br/>
樣的判斷是錯誤的。<br/>
還有「第六意識」的「五俱意識」,「五俱意識」攀緣現在的<br/>
境界,攀緣錯誤了、分別錯誤了,也是「非量」。<br/>
例如:阿三走在山路上,一路上看著路旁的花草樹木,並沒有持別的想(現量)。<br/>
突然發現遠方 有大量濃煙冒出,阿三以為是不是森林著火了?或是有人在燒廢棄物(比量)?<br/>
但阿三心中 有另一個更令他興奮的認知,這應該是外星人在烤肉(非量)!</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