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3月 16, 2022 5:03 pm
新老怪
<t>什麼叫真如啊?<br/>
<br/>
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一歸何處,所以說一切如 也就是這一個心。<br/>
所以這樣的話叫妙,這個的話叫真,這就是真如。<br/>
六入呢,也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它說入,不說根,入者能夠通,能夠進,有能入,也就有所入,好比說眼根,進入色塵,取了它的境,然後我們這眼根 不停的向外奔逸,牆壁掛的畫 還要適中,滿足我們眼睛見的顏色。<br/>
顏色配得好 眼睛舒服,一個人假設真正會穿的話 就算紅褲子綠襖也好看。<br/>
眼睛因為是虛,才能受色,所以叫所入。<br/>
這一個地方呢等於說 息入六根之處,即使沒有擺東西,我們眼睛 看到虛空,空跟色 都是我們眼睛 能看到的東西。<br/>
現在他告訴阿難,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br/>
不是現,應該是見。</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7, 2022 7:10 am
新老怪
<t>洞山三斤(心平如願《無門關》)<br/>
<br/>
<br/>
第十八則 洞山三斤<br/>
  【公案】<br/>
  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br/>
  山雲:「麻三斤!」<br/>
<br/>
  【語譯】<br/>
  某僧人問洞山和尚:「什麼是佛?」<br/>
  洞山回答:「麻三斤。」<br/>
<br/>
  【評唱】<br/>
  無門曰:「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禪,纔開兩片,露出肝腸。然雖如是,且道!向甚處見洞山?」<br/>
<br/>
  【語譯】<br/>
  無門說:「洞山老兒所參得的,就是毫無遮隱的蚌蛤禪(蚌開口始見內髒,比喻呈露宗師家真面目之禪。)只要一開口,便露出肝腸來。話雖如此,且說說看,要向什麼地方,才能見到洞山?」<br/>
<br/>
  【頌曰】<br/>
  突出麻三斤 言親意更親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br/>
<br/>
  【語譯】<br/>
  洞山突然說出麻三斤,不止言親語更親。來說是非的人,便是挑起是非的人。<br/>
<br/>
  慧門法師雲:任何的師徒之間的對答,師父的答案中 若是有任何的理路可尋,或有所依據。那這個時候,只是一種文字禪、口頭禪。會使行者愈求愈遠。<br/>
<br/>
  而洞山的麻三斤,可以說沒有任何義理、文字脈絡可讓你去思考、尋索。所以把問者 想蘊思考截斷以後,反而更為親切。所以無門禪師 就認為洞山的麻三斤,這個回答是很親切。不只回答的話語親切,他的意涵那才是更為親切。<br/>
<br/>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br/>
<br/>
  對於洞山這個麻三斤的公案,最直接了當的作法,就是要把自已所問的「如何是佛?」的佛把他放下來,也把洞山所答的「麻三斤」一起放下來。<br/>
<br/>
  若是你繼續回到佛字 或麻三斤,去做任何的解釋,那不管你所解釋的是對的,還是錯的,是是的,還是非的,那都是會造成更多的錯誤。<br/>
<br/>
  因為非固然是錯了,那你在解釋的很有道理,那這個時候 也只夠形成文字上求解釋而已,跟見自已的心性是毫無關系,毫無交涉。<br/>
<br/>
  所以只要離開 我們的心性自念,愈來愈遠那永遠也都是錯的。所以這句話 也就說我們想在公案上面多做解釋,那其實都是錯上加錯的意思。<br/>
<br/>
<br/>
<br/>
  【附參資料】<br/>
  一、星雲法師文:<br/>
  五代宋初雲門弟子洞山守初(九一○--九九○年)住襄州洞山,他著名的公案即「麻三斤」,全稱「洞山麻三斤」,又稱答麻三斤、麻三斤話、洞山佛麻三斤。<br/>
  碧岩錄第十二則曾記載這則公案:<br/>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br/>
  山雲:「麻三斤。」<br/>
  洞山禪師有一天在庫房裡秤麻,有一名雲衲突然問他「什麼是佛」,洞山答以「麻三斤」。<br/>
  蓋麻三斤乃彼時洞山眼前之物,洞山是以「佛衣一件的麻線有三斤的重量」比喻佛法的真實,意謂身旁無論何物均是佛法。<br/>
  麻三斤是非常輕的東西,不過雖是麻三斤,但並不是說禪就是泛神論或唯物論。<br/>
  「何謂佛?」這對佛教徒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命題,不過也是修行的起點。<br/>
  僧人所問「什麼是佛」的佛,不是指在此世界超越人性的存在,其住所不是人類所住的國土,更不是常住於天界,或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淨土等妄想、迷心、煩惱所描畫出來的幻影,而是,佛就是你自己,本來的你就是佛。<br/>
  《涅盤經》裡,佛陀曾開示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意思是說宇宙一切的存在,森羅萬象,皆是佛的身心,也就是真理的當體。<br/>
  在這則公案裡,洞山拿麻三斤 回答僧人說「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當體;麻三斤就是佛,麻三斤就是佛的當體。」<br/>
  此正是《圓覺經》裡所雲「有情非情,同時成道」的極端表現,洞山順手拈來,有情或無情,皆成佛道;洞山舉這眼前之物--「麻三斤」,推入長安大道,舉足下足,無一不是通往佛法之路。<br/>
  存在於世上的麻或樹,或山或河,或長空或大地,皆是佛身心的顯現,是平等一味的;無論麻的相(長短、大小、色澤等)以及麻的重量(三斤、五斤、八斤等),不管處於何地、何時,甚至量多少次,都不能改變其為平等不變的佛身心的事實,故知,麻三斤也好、蔘七兩也好、石十噸也好,其相雖有不同,然其性體都是佛性不變、平等的現成公案。<br/>
  法眼文益禪師曾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現成公案不必參,所以無門慧開禪師的為此便作頌曰:<br/>
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br/>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br/>
<br/>
  意思是說,對於什麼是佛的問題,洞山突出「麻三斤」,不僅言詞親切,意思也很親切,對於「什麼是佛」這樣的問題,不存在是非對錯,而來問問題的人,心疑則乖,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br/>
<br/>
  二、轉載自「戒邪淫網禪宗故事文」<br/>
  一個和尚問洞山良價:「什麼是佛?」<br/>
  洞山回答說「「麻三斤。」<br/>
  圓悟禪師說:<br/>
  「這個公案,多少人錯會,直是難咬嚼,無隙可以下口。何故?因為洞山的話淡而無味。<br/>
  古人有多少答佛話,有人說坐在佛堂便是,有人說三十二相,更有人說杖林山下竹筋鞭。<br/>
  到了洞山,卻說『麻三斤』,不妨截斷古人舌頭。<br/>
  有人說洞山那時正在庫下稱麻,這僧問他,所以如此答;<br/>
  又有人說洞山問東答西;<br/>
  還有人認為由於問話者 不知道自己就是佛,所以洞山宛轉回答他。」<br/>
  「這些人都像死漢一樣,因為他們完全不能瞭解活的道路。<br/>
  還有人說這麻三斤就是佛,這是泛神論的解釋。<br/>
  他們說的話 是多麼荒謬不近事理!<br/>
  只要他們在洞山句下尋討,即使他們參到彌勒佛下生,也永遠莫想瞭解洞山的真意。<br/>
  為什麼呢?因為言語只是載道之器。不瞭解古人意,只管去句中求,從什麼地方抓住古人之意呢?古人說道本無言,因言顯道。<br/>
  「見道就要忘言。只有當我們通過體驗 而對言語所表達的東西 具有一種了悟時,才能達到這個目的。<br/>
  這『麻三斤』好似長安大路一條,只要你一旦走在這條路上,那麼你的每一步方向都正確。<br/>
<br/>
  有人問雲門 什麼是超越佛祖之外的意旨,雲門回答說:『餬餅』。<br/>
  雲門與洞山是一般無二的。<br/>
  若能徹底清除一切分別的渣滓,就不難瞭解此道。」<br/>
  後來,那想要知道佛是什麼的和尚 跑到智門那裡 問他什麼是「麻三斤」的意旨。<br/>
  智門說:「花簇簇,錦簇簇。」<br/>
  和尚說:「我還是不明白。」<br/>
  智門說:「南地竹兮北地木。」<br/>
<br/>
  (心平如願《無門關》)</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7, 2022 7:13 am
新老怪
<t>洞山三斤(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br/>
<br/>
洞山三斤<br/>
  舉: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山雲:“麻三斤”!<br/>
  無門曰:“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禪,才開兩片,露出肝腸,然雖如是,且道:向什麼處見洞山”?!<br/>
  頌曰: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br/>
<br/>
  野老曰:<br/>
  一兩三斤,是麻皆繁,欲理還亂;問佛猶麻,是繁為多,不理則亂;因此,洞山深入水底,不意卻為無門睹個正著;更巧的是,適逢洞山正在欣賞蚌蛤,戲耍魚蝦!<br/>
<br/>
  江河水溢,不及浩海之一漚,滿天下水多於土;卻為人類誇稱地大物博,動輒如何如何?從不曾想到,吾立之錐,吾飲之滴,畢竟又是如何如何?<br/>
<br/>
  佛陀說:知爪上土,認取世間土。<br/>
  菩薩說:凡土皆能養命。<br/>
  小乘人說:土為因緣生法。<br/>
  野老曰:是土?是土!是麻!是麻?<br/>
<br/>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7, 2022 7:18 am
新老怪
<t>洞山三斤(明超《無門關夾注》)<br/>
<br/>
洞山三斤<br/>
  良價禪師,807~869年,唐代筠州會稽(浙江會稽)人,俗姓俞。幼年出家,有一天跟隨師父念《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句,忽以手捫面,問師父說:“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等,為什麼《心經》說無?”其師駭然,說:“我做不了你的師父”。<br/>
後參學南泉普願、溈山靈祐、雲岩曇晟等,在曇晟那裡 因無情說法公案而有所省悟,後經過水邊看到自己在水裡的倒影而大悟,成為曇晟的法嗣。<br/>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未,在瑞州新豐山(今江西宜豐縣太平鄉境內),建“洞山寺”,接引後學,弘揚大道,天下共推為曹洞宗。<br/>
贊曰:<br/>
本來面目一摸便見,無情說法似乎還欠,<br/>
既見雲岩掀翻窠臼,過水睹影方始通透。<br/>
<br/>
  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怎樣才是佛)?”山雲:“麻(芝麻)三斤(當時洞山正在收拾芝麻,於是洞山就以眼前之事以答:佛就是這三斤芝麻)。<br/>
<br/>
  無門曰:<br/>
“洞山老人參得些蚌蛤禪(洞山老和尚所悟到的禪,就像是河蚌一樣),<br/>
才開兩片(只要打開它的兩片殼),<br/>
露出肝腸(就能看到它的肝腸。意思是洞山一開口說話,就直接明了地呈示禪的全體,毫不迂迴、遮蓋,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br/>
然雖如是(雖然是這樣),<br/>
且道向甚處見洞山(請問在什麼地方 可以真正見到洞山)?”<br/>
<br/>
  頌曰:突出麻三斤,言親意更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br/>
  頌文大意:突如其來,讓人摸不著頭腦地 說出個“佛就是芝麻三斤”,這樣的語言 其實非常直接親切,它所表達禪意 也是更加地直接親切。<br/>
那些總是談論和思量對錯是非的人(比如說:如何才是佛,如何又不是?如何修行才對,如何修行不對?比如說:修行要空去執著,但空去執著本身 是不是也是一種執著,那究竟應該 是去空還是不去空?陷入到這樣是非矛盾的迷霧之中,不知道 佛法本來平常,一切現成),其實早已經是陷入到對錯是非之中了,他本身就是一個糾結於對錯是非的人。<br/>
<br/>
  (明超《無門關夾注》)</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7, 2022 8:29 am
新老怪
<t>這裡有個公案,是一個和尚問玄沙,和尚有句話 你曾經說過 聞性遍滿虛空,周遍法界,<br/>
那麼另外一個和尚答復 為什麼我沒聽見啊?<br/>
玄沙就問 誰知道沒聽見的,誰知道這個不聞的,因為太遠了,<br/>
那邊打鼓 我們聽不見,知道聽不見的東西 跟我們能夠聽的這是誰?<br/>
我們聽能到聲音,安靜聽不見的,遠方打鼓我聽不見,這個聽不見的,我知道 我聽不見的是誰,整個六根都是問這個問題。<br/>
就是問 知道自己聽見,聽不見,看見,看不見的是誰?<br/>
這個東西是從根生的,物質生的 還是從空生的,總結一句話 皆是如來妙真如性。<br/>
就是我們開始講的波斯匿王,就是很有名的老王觀河。<br/>
(此處不再重復記錄)即使有生老病死,能看能聽的這個東西 沒有生老病死。</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7, 2022 9:02 am
新老怪
<t>錢學森說二十世紀 是物理的科學時代,到了二十一世紀 是生理的科學時代。<br/>
換句話說 就是瞭解我們自己什麼樣。<br/>
但是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知道多少,上的生理課很簡單,有多少根骨頭之類的。<br/>
六根這個東西提出來,不但第六根不清楚,連前五根 我們都知道得不清楚,為什麼能看,能聽,能想?<br/>
我們記了這麼多東西,愛好這麼多東西,都在這個腦袋瓜子裡。<br/>
這個腦子哪裡儲存的?我心裡愛,我心裡恨得不得了,這個愛跟恨擱在心的哪裡?<br/>
所以等到這個研究出來,錢學森就說世界上 沒有一個國家或民族 比中國更瞭解人的生理。<br/>
好比說,從神農嘗百草,到黃帝內經,外國人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br/>
中國人不是的,左邊疼了扎右邊,上邊疼了紮下邊。<br/>
為什麼你修行才能發神通?不修行就發不了神通,既然人人神通具足,為什麼發不出來?<br/>
我們為什麼只能用眼睛看,耳朵聽?我們為什麼不能用皮膚想?<br/>
但是有些人 就是六通具足,就是可以做到。<br/>
不但人好好修行可以得到,連動物好好修都可以得五通。<br/>
所以在大陸鄉下地方 有很多五通廟,供的是什麼呢?<br/>
供的是畜牲,你們也就明白香港的黃大仙廟的香火 為什麼很盛了?<br/>
大陸有很多五通廟,前五通都有,就是沒有圓覺通,這是五通。</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7, 2022 9:22 am
新老怪
<r>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br/>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br/>
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br/>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br/>
_張拙秀才<br/>
<br/>
<E>:mrgreen:</E> 拙秀才</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7, 2022 10:58 am
新老怪
<t>主人就在無夢無想裡啊,是不是?<br/>
醒時我有主人,夢的時候也有主人,<br/>
無夢無想的時候主人公何在?主人就在無夢無想裡。<br/>
所以同樣的一個答案,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歸萬法啊,對不對?<br/>
所以從前古時候的這些公案 都在憋我們,真正弄通了一個的話就都通了。<br/>
萬法是歸一啊,一在哪裡,一在萬法裡啊,沒有萬法 我們怎麼知道一?<br/>
所以真正瞭解這個東西以後,所以生住異滅這些相,也都不可得。<br/>
<br/>
所以前五根 全都是向外流的,第六根是逆流回來。<br/>
當逆流回來以後,我們至少聲音,我們知道聲音是接觸耳朵,這個五色到了我們眼睛,我們有個眼球,知道這個是什麼東西。<br/>
意根逆流進來的時候,流不知及地啊。上哪兒找它的地方?<br/>
剛才問,我們記憶這個東西 擱在哪裡了?<br/>
同一樣的,就是問這句話,讀萬卷書,不少啊,每個人都讀了不少啊,包括小說在內,<br/>
這些東西 我們一提都記起來了。<br/>
這些東西擱在身體的哪裡?哪裡是它,放在哪裡了?<br/>
所以呢,這才知道,目有所見,耳有所聞,鳥在飛,魚在跳,這些東西 都可以流入 我們的見聞之內。</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7, 2022 11:06 am
新老怪
<t>真正瞭解的話,所以仰山問溈山,如何是佛真住處?從門入者不是家珍。<br/>
從任何門進來的 都不是自己本來的東西。<br/>
我們唸佛,我們打坐,持咒,觀想,用任何方法 都是從門而入,你入的是別人的門啊,不是你自家的真正的東西。<br/>
真正的東西是什麼?我的心才叫悟啊,中國造字造得好啊,要悟是我悟自己的心。<br/>
真正悟了的話,是無智亦無得啊,完全是你自己的心。<br/>
從別人的門進去的,不是你的家珍。<br/>
完全是禪宗的說法。我們給它加個分別,耳是聞體,鼻子是聞機,耳朵聽到的是這一個耳膜在這兒。<br/>
鼻子聞到的 是外面給的機會,這底下問到,如何是佛真住處?佛住在哪裡。<br/>
既然說像阿彌陀佛 是無量光,無量壽,像釋迦牟尼,我們說佛從來也沒有來,從來也沒有去,佛真住的地方,我們是凡聖同居土 淨穢同居土。<br/>
也許住著神仙,也許住著得道的,也許看不出來,但是好人,壞人都在這兒。<br/>
然後你到了小乘,你真正瞭解了空的話,於是這叫進到方便有餘土,怎麼方便呢?<br/>
可以往上升,也可以往下掉。<br/>
到的涅槃不是無余涅槃,是有餘涅槃啊,根性還沒有全完。<br/>
然後再上頭的話,你到了菩薩的實報莊嚴土,你成菩薩的話,一定有實報,而且非常莊嚴。<br/>
所以我們講維摩詰經說,菩薩是拿我們眾生 作它的淨土啊,沒有我們眾生,菩薩修不成佛啊。<br/>
他一定要拿我們作他的淨土,他度的眾越多,他度的越深,成就越大,他的佛土越廣,他不會有餘了。<br/>
這個修到最後,於是到了佛住的地方,常寂光土,永遠不滅,永遠寂靜,但是永遠在發光。<br/>
<br/>
如何是佛真住處?可不是這麼答的。<br/>
“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妙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br/>
你們悟了沒有?仰山就悟了。<br/>
我們想所有的佛法 叫我們修,就包括參禪在內,叫思維修,不是說不思,不維啊。<br/>
但是告訴你莫妄想,莫昏沉。我們普通腦子裡 就兩樣事情,不是昏沉 就是妄想。<br/>
昏沉不一定是睡覺了,我們最常見的昏沉,就是吃飽了食困,餓了發呆。<br/>
或者吃的這個血 都到胃裡去消化了,這個腦子裡沒血了,那時候也是昏沉。</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7, 2022 11:16 am
新老怪
<t>用這首優美而富有禪機的偈子,體會“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能體會佛法真是太妙了。<br/>
“家住閩山東又東,其間處處有花紅,<br/>
而今不在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br/>
家住閩山西復西,其間處處有鶯啼。<br/>
而今不在鶯啼處,鶯在舊時啼處啼”</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