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est Posts
    Top Active Users
    Newest Users

公案很難懂

恆不住
文章: 363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公案很難懂

#1311

文章 恆不住 »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70389" time="1647133782"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70389 time=1647133782 user_id=62]</s>
<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70376" time="1647129072"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70376 time=1647129072 user_id=61]</s>
性 ”有三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br/>
所謂“明心見性”中的過程,就是要在“ 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 的 “性”中“明心”,而最終見到“ 圓成實性”。<br/>
<br/>
遍計所執性:講了“杯弓蛇影”的典故。其本質是“ 妄有而實際(沒有)無 ”。<br/>
<br/>
依他起性:講了“一年讓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典故,繩子、蛇。其本質是“ 假有、似有(實際上是“因緣和合”的) ”。
<e>[/quote]</e></QUOTE>

也可以用夢喻來講<br/>
夢中所見的人事物,通通都是假的,所以即是遍計所執性<br/>
而夢中人事物的前因後果,就是依他起性<br/>
而作夢的心,就是圓成實性<br/>
<br/>
因此,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無上之法。<e>[/quote]</e></QUOTE>
寂照兄法安<br/>
法相不即不離法性。<br/>
所以說法相不是法性。<br/>
譬如明鏡中影,<br/>
雖明鏡不生影,但影不離明鏡而有啦!<br/>
<br/>
所謂性相佛法即僧伽,二諦融通三昧印<br/>
<br/>
共勉之</r>
東正
文章: 162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29, 2021 2:03 pm

Re: 公案很難懂

#1312

文章 東正 »

<r><QUOTE author="恆不住" post_id="70421" time="1647142167" user_id="54087"><s>[quote=恆不住 post_id=70421 time=1647142167 user_id=54087]</s>
<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70385" time="1647132717"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70385 time=1647132717 user_id=61]</s>
“ 本體 ” “ 起用 ” “ 幻相 ”
<e>[/quote]</e></QUOTE>
沒有本體啊!<br/>
若有本體的話,本體起用,起用後又回歸本體,<br/>
六祖說說這是常見外道也。
<e>[/quote]</e></QUOTE>
^^<br/>
很精闢的說法<br/>
<br/>
但<br/>
非有非無<br/>
<br/>
本體是不可說<br/>
看似和合<br/>
但非和合<br/>
畢竟到和合是相<br/>
<br/>
法的最初<br/>
不是和合<br/>
而是類似種子<br/>
這個非依他的根本<br/>
不得自照自覺<br/>
<br/>
是故如光不能照光<br/>
所現光者<br/>
皆非光體<br/>
光實無體<br/>
卻起光用<br/>
<br/>
本然<br/>
是靜默空虛寂寞<br/>
不受一切的大寂滅涅槃<br/>
<br/>
所以本然寂滅佛<br/>
不會有起用與幻相的關聯<br/>
<br/>
唯有情能以一同佛菩提“之”心<br/>
緣慈悲喜捨無量力<br/>
覺一切有情<br/>
<br/>
以上</r>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寂照世間
文章: 2626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1313

文章 寂照世間 »

<r><QUOTE author="恆不住" post_id="70424" time="1647142620" user_id="54087"><s>[quote=恆不住 post_id=70424 time=1647142620 user_id=54087]</s>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70389" time="1647133782"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70389 time=1647133782 user_id=62]</s>
<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70376" time="1647129072"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70376 time=1647129072 user_id=61]</s>
性 ”有三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br/>
所謂“明心見性”中的過程,就是要在“ 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 的 “性”中“明心”,而最終見到“ 圓成實性”。<br/>
<br/>
遍計所執性:講了“杯弓蛇影”的典故。其本質是“ 妄有而實際(沒有)無 ”。<br/>
<br/>
依他起性:講了“一年讓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典故,繩子、蛇。其本質是“ 假有、似有(實際上是“因緣和合”的) ”。
<e>[/quote]</e></QUOTE>

也可以用夢喻來講<br/>
夢中所見的人事物,通通都是假的,所以即是遍計所執性<br/>
而夢中人事物的前因後果,就是依他起性<br/>
而作夢的心,就是圓成實性<br/>
<br/>
因此,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無上之法。<e>[/quote]</e></QUOTE>
寂照兄法安<br/>
法相不即不離法性。<br/>
所以說法相不是法性。<br/>
譬如明鏡中影,<br/>
雖明鏡不生影,但影不離明鏡而有啦!<br/>
<br/>
所謂性相佛法即僧伽,二諦融通三昧印<br/>
<br/>
共勉之
<e>[/quote]</e></QUOTE>
是的<br/>
<br/>
六趣夢中的法相不即不離法性,法性即作夢的心。<br/>
夢幻法相不是法性,但也不離法性<br/>
因此<br/>
遍計執性不是圓成實性,但也不離圓成實性<br/>
依他起性不是圓成實性,但也不離圓成實性。<br/>
<br/>
夢幻世間中的共勉,即非共勉,假名共勉。<br/>
於是<br/>
您我可以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r>
恆不住
文章: 363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公案很難懂

#1314

文章 恆不住 »

<r><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70451" time="1647148426"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70451 time=1647148426 user_id=62]</s>
<QUOTE author="恆不住" post_id="70424" time="1647142620" user_id="54087"><s>[quote=恆不住 post_id=70424 time=1647142620 user_id=54087]</s>
<QUOTE author="寂照世間" post_id="70389" time="1647133782" user_id="62"><s>[quote=寂照世間 post_id=70389 time=1647133782 user_id=62]</s>
<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70376" time="1647129072"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70376 time=1647129072 user_id=61]</s>
性 ”有三個: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br/>
所謂“明心見性”中的過程,就是要在“ 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 的 “性”中“明心”,而最終見到“ 圓成實性”。<br/>
<br/>
遍計所執性:講了“杯弓蛇影”的典故。其本質是“ 妄有而實際(沒有)無 ”。<br/>
<br/>
依他起性:講了“一年讓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典故,繩子、蛇。其本質是“ 假有、似有(實際上是“因緣和合”的) ”。
<e>[/quote]</e></QUOTE>

也可以用夢喻來講<br/>
夢中所見的人事物,通通都是假的,所以即是遍計所執性<br/>
而夢中人事物的前因後果,就是依他起性<br/>
而作夢的心,就是圓成實性<br/>
<br/>
因此,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無上之法。<e>[/quote]</e></QUOTE>
寂照兄法安<br/>
法相不即不離法性。<br/>
所以說法相不是法性。<br/>
譬如明鏡中影,<br/>
雖明鏡不生影,但影不離明鏡而有啦!<br/>
<br/>
所謂性相佛法即僧伽,二諦融通三昧印<br/>
<br/>
共勉之
<e>[/quote]</e></QUOTE>
是的<br/>
<br/>
六趣夢中的法相不即不離法性,法性即作夢的心。<br/>
夢幻法相不是法性,但也不離法性<br/>
因此<br/>
遍計執性不是圓成實性,但也不離圓成實性<br/>
依他起性不是圓成實性,但也不離圓成實性。<br/>
<br/>
夢幻世間中的共勉,即非共勉,假名共勉。<br/>
於是<br/>
您我可以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e>[/quote]</e></QUOTE>
作夢的心乃至發大菩提心<br/>
是依法性而起大作水月鏡花佛事度一切眾生。</r>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315

文章 新老怪 »

<t>國師三喚(心平如願《無門關》)<br/>
<br/>
<br/>
  【公案】<br/>
  國師三喚侍者,侍者三應。<br/>
  國師雲:「將謂吾辜負汝,元來卻是汝辜負吾!」<br/>
<br/>
  【語譯】<br/>
  慧忠國師對侍者呼喚了三次,侍者也響應了他三次。<br/>
  慧忠國師說:「我還以為我辜負了你,原來是你辜負了我。」<br/>
<br/>
  【評唱】<br/>
  無門曰:「國師三喚,舌頭墮地。侍者三應,和光吐出。國師年老心孤,按牛頭吃草,侍者未肯承當,美食不中飽人餐,且道那裡是他辜負處?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br/>
<br/>
  【語譯】<br/>
  無門說:「國師的三喚,已顯得老婆心切,多此一舉。侍者的三應,是本著法性和光托出。<br/>
  國師年事已高,心中孤性獨耀,想要在有相上呈現(按牛頭吃草),侍者卻不在相上與國師共和,猶如已見性的人,在無形中受用,所以不露痕跡(未肯承當)。<br/>
  到底哪裡是他們的辜負處?<br/>
  國家太平,有才能的人自然矜貴。而富裕人家,出來的小子也顯得嬌貴。<br/>
<br/>
  【頌曰】<br/>
  鐵枷無孔要人擔  累及兒孫不等閒<br/>
  欲得撐門並拄戶  更須赤腳上刀山<br/>
<br/>
  【語譯】<br/>
  鐵造的枷鎖沒有孔(喻心性無形無相),卻要人來擔,拖累了兒孫,是不等閒(不容易)的事。<br/>
  想要撐住門戶,更須要赤腳(心性)上刀山(塵事)。<br/>
<br/>
  【附參資料】<br/>
  一、南陽慧忠、南陽國師(佛光大辭典)<br/>
  (?~775)唐代僧。浙江諸暨人,俗姓冉。自幼學佛,初習戒律,長通經論。聞六祖慧能大師之名,即踰嶺叩謁,獲其心印。既而游諸名山,經五嶺、羅浮、四明、天目,而入南陽白崖山黨子谷(白草谷),靜坐長養,四十餘年足不出山,而學者就之,恆逾百千。<br/>
  開元年中,玄宗欽其道譽,迎赴京師,敕住龍興寺。<br/>
  未久逢安史之亂,師乃遁歸。肅宗上元二年(761),再召赴京,住千福寺西禪院,公卿士庶參叩求法,不捨晝夜。代宗繼位,優禮有加,遷住光宅寺。<br/>
  師博通詁訓,普窮經律,雖受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禮遇,然天性淡泊,自樂天真。常慕南嶽慧思大師之遺風,乃奏請於衡岳武當山 建太一延昌寺,又於黨子谷 創立香嚴長壽寺,各請藏經一部以鎮山。<br/>
  大歷八年(773),又奏請度天下名山之僧,取通於經律禪三者之僧。後歸南陽,於大歷十年在黨子谷示寂,年壽當在八十以上。謚號「大證禪師」,世稱南陽慧忠、南陽國師。<br/>
  有關師之著名公案有國師三喚、無情說法、無縫塔等,另有九十七種圓相,由侍者耽源所傳。<br/>
  又師與行思、懷讓、神會、玄覺等四人 並稱為六祖門下之五大宗匠,與神會同於北方弘揚六祖之禪風,而批評當時於南方(江西)闡揚「平常心是道」之馬祖道一,並對南方禪者不重視經典而隨意說法之作風予以駁斥,故於平日特別重視經律論與教學之研習。〔宋高僧傳卷九、景德傳燈錄卷五、傳法正宗記卷七、禪宗正脈卷二〕<br/>
<br/>
  二、維基百科資料<br/>
  國師喚侍者這則禪宗公案。文字雖短,意境悠長,歷代以來常被提撕唱和。般若無相,禪門無門,如何得見得入?<br/>
  慧忠國師一日三喚自己的侍者,可侍者聽過召喚後只是應,不問幹什麼。問答之間,如對山呼喊的響應。明者自明,盲者自盲。<br/>
  所以,國師又說:「我以為是我辜負你,誰知卻是你辜負了我。」<br/>
  後來的趙州禪師評論說:「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此公案的妙處在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有人對著暗空寫字,字體怎會彰顯出來?但字體卻煥然於寫字人的心中。<br/>
  禪師與侍者之間有三喚,喚者何喚?答者何答?這一切都不顯痕跡,但就在喚者與應者的應答之間妙義彰然。<br/>
<br/>
  三、達觀禪師(禪心學苑)<br/>
  未學佛時,有姓名;今已學佛,取法名;不學之後,存假名。<br/>
  未學時,是您誤人!<br/>
  已學後,是您誤佛!<br/>
  不學時,是您誤己!<br/>
  慧忠國師,三喚侍者,侍者不識,禪師苦心。<br/>
  國師言:「本以為,我辜負您;原來是,您辜負了我。」<br/>
  只聞經,識字而不識自性;只靠師,識人而不識自佛。<br/>
  一切萬法皆由自性而生,何不從自心頓悟,那須在枝葉、相上打轉。<br/>
  您可察覺,色身是真如之「相」;<br/>
  您可感覺,妄心是真如之「用」;<br/>
  那麼!您可曾覺知,真如之「體」呢?<br/>
何不直接了當,體證您「本來面目」、「真如本性」,生命的本源呢?<br/>
<br/>
  志心問慧忠國師:「怎樣才能成佛?」<br/>
  禪師答:「將佛和眾生,一起放下,就能當下解脫。」<br/>
  再問:「怎樣契合禪門宗旨?」<br/>
  禪師答:「善惡都莫思量,自然見到佛性。」<br/>
  喚一聲,應一聲;再喚,再應;三喚,三應。<br/>
  相上求法,了不可得;執心未破,見性無期。<br/>
<br/>
  四、宗門拈古匯集卷第六<br/>
  國師喚侍者,者應諾。如是三召、三應諾。<br/>
<br/>
  師曰:「將謂吾孤負汝,誰知汝孤負吾。」<br/>
  趙州諗雲:「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雪竇便喝!<br/>
  愚庵盂雲:「者(這)一喝!有賓有主,有照有用。」<br/>
  徑山杲雲:「者(這)一喝!在國師、侍者分上?在趙州分上?」隨後一喝。<br/>
  愚庵盂雲:「相罵饒你接嘴。」<br/>
  投子同雲:「抑逼人作麼?」<br/>
  雪竇雲:「躲根漢。」<br/>
  玄沙備雲:「卻是侍者會。」<br/>
  雪竇雲:「停囚長智。」<br/>
  雲門偃雲:「作麼生是吾孤負汝處?若會得也是無端。」<br/>
  雪竇雲:「元來不會。」<br/>
  雲門又雲:「作麼生是侍者孤負國師處?粉骨碎身未報得。」<br/>
  雪竇雲:「無端無端。」<br/>
  法眼益因僧問:「國師喚侍者,意作麼生?」<br/>
  眼雲:「且去!別時來。」<br/>
  雲居錫雲:「法眼恁麼道,為復明國師意?不明國師意?」<br/>
  雪竇雲:「瞞我不得。」<br/>
  興化獎雲:「一盲引眾盲。」<br/>
  雪竇雲:「端的瞎。」有人問,雪竇便打,也要諸方檢點。<br/>
  報慈遂問僧雲:「甚處是侍者會處?」<br/>
  僧雲:「若不會,爭解與麼應。」遂雲:「汝少會在。」又雲:「若於此見得,便識玄沙。」<br/>
  翠岩芝雲:「國師與侍者總欠會在,如今作麼生會?」<br/>
  雪竇顯雲:「國師三喚,點即不到。侍者三應,到即不點。」又雲:「將謂吾孤負汝,卻是汝孤負吾。謾雪竇一點不得。」<br/>
  雲居錫征雲:「且道侍者會不會?若會,國師又道汝孤負吾。若不會,玄沙又道卻是侍者會,且作麼生商量?」<br/>
  天童覺雲:「仁義道中,師資分上,再呼能再應,論實不論虛。且道有孤負無孤負,皓玉無瑕,雕文喪德。」<br/>
  浮山□雲:「國師好肉剜瘡,雲門灸瘢上著艾。雪竇大似隨邪逐惡。殊不知鼻孔總在侍者手裡。」<br/>
  保寧茂雲:「兩人端的瞎,彼此弄泥團。」<br/>
  端岩慍雲:「叢林中商量,國師三喚,嘔出心肝。侍者三應,全身擔荷。是則固是,只是國師道將謂吾孤負汝,誰知汝孤負吾。又作麼生?若曰:『兩無孤負』昧卻雲門。若曰:『兩有孤負』屈了雪竇。總不與麼。」<br/>
  浮山又道:「鼻孔總在侍者手裡,瑞岩向者裡露個消息,也要諸方檢點。易分雪裡粉,難辨墨中煤。」<br/>
  南堂欲雲:「國師三喚侍者三應,可謂形直影端。及乎道個將謂吾孤負汝 卻是汝孤負吾,便見分疏不下。且道誵訛在什麼處?」<br/>
  笑岩寶呵呵大笑雲:「諸禪德!還知者笑落處麼?若知,國師只得瓦解冰消。若不知,侍者依然四棱著地。還委悉麼?一陽已度先春信,臘夜寒梅破雪開。」<br/>
  愚庵盂雲:「老僧居平亦喚侍者,侍者隨應。侍者擎杯遞盞,老僧隨手應接。老僧與侍者兩不相負、亦不相瞞。夾路桃花風雨後,馬蹄何處避殘紅。」<br/>
  南澗問雲:「妙喜老人前不遘村後不迭店,要見國師侍者,三生六十劫。」<br/>
  寶壽新雲:「國師三喚,如珠走盤。侍者三應,如盤走珠。畢竟孤負在甚麼處?波斯吹鐵笛,音韻出青霄。」<br/>
  河渚謙雲:「國師如是喚,侍者如是應。可謂啐、啄同時,針、芥相契,且那裡是他辜負國師處![女*它]女已歸霄漢去,呆郎猶向火邊蹲。」<br/>
  □□獬雲:「三呼三應,醉裡傾杯。雲門、雪竇畫蛇添足,直下悟去也是無端。」<br/>
<br/>
  (心平如願《無門關》)</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316

文章 新老怪 »

<t>國師三喚(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br/>
<br/>
  舉:國師三喚侍者,侍者三應!國師雲:“將謂吾辜負汝,元來卻是汝辜負吾”!<br/>
<br/>
  無門曰:國師三喚,舌頭墮地;侍者三應,和光吐出。國師年老心孤,按牛頭吃草,<br/>
侍者未肯承當。美食不中飽人餐,且道那裡是他辜負處?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br/>
<br/>
  頌曰:鐵枷無孔要人擔,累及兒孫不等閒,欲得撐門並拄戶,更須赤腳上刀山。<br/>
<br/>
  野老曰:<br/>
  如是喚,如是應?可是如是?!<br/>
  喚如是!應如是?是否如是?!<br/>
  飯食供飢人,不飢非未食,其實誰也不辜負誰!倘若硬起分別,只怪磁極方向不對!要不,便是磁力線未曾割截!<br/>
<br/>
  大德!向上一著子,不是捉迷藏,弄玄奧;有時像孔明祭東風,有時向打漁自殺家,有時唱紅鸞禧,有時唱鐵公雞;但,怎也不能扮偵探家陳查禮,故弄玄虛幻密,攪得頭昏腦脹,落個拍案驚奇!<br/>
<br/>
  不是麼?上場的,國師不是侍者,侍者不是國師;說什麼按牛頭吃草,趕鴨子上架;<br/>
如果,牛本不吃草,鴨本不上架,又何必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br/>
因此,野老禁不住說:<br/>
  來人啦!舉起馬鞭,大老爺上道!<br/>
<br/>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317

文章 新老怪 »

<t>國師三喚(明超《無門關夾注》)<br/>
<br/>
<br/>
國師(南陽慧忠國師)三喚<br/>
<br/>
南陽慧忠國師,越州諸暨(今浙江諸暨)人,俗姓冉。得法於六祖慧能,住河南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四十餘年不下山。唐玄宗在位時,欽其道譽,迎往京城,敕住龍興寺。安史之亂起,慧忠離開京師,隱遁山林。安史之亂後,肅宗派使者持詔 再迎至京城,待以國師之禮,敕居千福寺西禪院。代宗即位,優禮有加,遷至光宅寺,長達十六年之久。<br/>
<br/>
國師三喚侍者(侍者:梵語ante-va^sin,巴利語同。為僧職名稱之一。指隨侍師父、長老之側,聽從其令,予以服侍的人),侍者三應。國師雲:“將謂(本以為)吾辜負汝(是我教導無方,辜負了你對師父我的期望),元來(原來)卻是汝辜負吾(你對不起我,辜負了我對你的教導)!”<br/>
<br/>
無門曰:<br/>
“國師三喚,舌頭墮地(舌頭掉在了地上,意思是話多而無益);<br/>
侍者三應,和光吐出(完完整整地吐出放光的寶珠,意思是坦誠地呈現出真如佛性)。<br/>
國師年老心孤(因為年老而覺得孤單),<br/>
按牛頭吃草(牛不願吃草,強按牛頭要它吃);<br/>
侍者未肯承當(不願意認取死守一個叫做本心本性的東西),<br/>
美食不中飽人飡(飡:同“餐”。再美味的食物 也不會讓一個已經吃飽了肚子的人感到滿意)。<br/>
且道那裡(哪裡)是他辜負處?國清才子貴(國家太平興盛,有才能的人就會受到重用),家富小兒嬌(家境富裕,小孩就顯得嬌貴)。”<br/>
<br/>
頌曰:<br/>
鐵枷無孔要人擔,累及兒孫不等閒。<br/>
欲得撐門並拄戶,更須赤腳上刀山。<br/>
<br/>
頌文大意:鐵的枷鎖沒有套脖子和手的孔洞,卻硬要把人的脖子 和手套進去,帶累晚輩為著這件事愚蠢荒唐的事情 忙得不可開交。如果想要支撐門戶,能夠獨立承擔起 禪門心法的承嗣和弘傳事業,那就需要赤腳上刀山的膽識和承氣。<br/>
<br/>
<br/>
  (明超《無門關夾注》)</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318

文章 新老怪 »

<t>它本性是隱的,但是它借相顯出來,所以性隱而相顯,可是這樣的話,它本性找不到,所以我們稱它為藏,藏是名詞,是藏的意思。而這個藏不是其他的藏,是如來藏,<br/>
如者是本體,來是起妙用,所以叫如來。<br/>
我們稱它為如來藏,如來,稱它為真如,還是我們俗人用的名詞,事實上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我們只要一說就錯,只要一想也錯了。<br/>
所以在這種東西中間,如來的性含藏在其中,什麼東西啊?<br/>
我們眾生的心啊,這說到最重要的地方了,所有的德都含藏在裡頭,所以我們稱它如來藏。<br/>
它沒有去來,我們死,它不跟著我們死,我們下地獄,它跟著我們下地獄,我們成佛,它跟著我們成佛,我們升天,它跟著我們升天,所以它永遠常住,從來沒糊塗過,<br/>
所以稱它為妙明。</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319

文章 新老怪 »

<t>所以釋迦牟尼頭一個說是眾生皆以淫慾為生死根本。我們之所以成我們,這個精蟲和卵子沒有識的話不會成胎的,我是借他們這個東西成胎的。然後呢我必須進入到娘胎裡頭去,因為我們看到他們交和,我們的慾念動了,就走到裡去了。所以釋迦牟尼談性談得坦白極了,就跟我們談一切理似的,他說眾生唸唸不離男女,這是想啊。因為我們有淫慾的識,進了娘胎,我現在成了胎了,然後這時候你感受母親給你一切的養料,感受在羊水裡慢慢成長,最後由小精蟲和卵子幾乎眼睛看不到的,結合起來,然後我們的識進入中間,變成胎了。<br/>
這一個走法怎麼樣呢?是識,行,想,受,色。<br/>
要解開從哪兒解開,就像穿衣服一樣,先穿裡的,但是脫的時候先脫外頭的。<br/>
先把色脫掉,然後受,想,行,識,所以先從色陰起。</t>
新老怪
文章: 4868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320

文章 新老怪 »

<t>所以釋迦牟尼在楞嚴經裡 就是告訴我們一層一層的。先問你心在哪裡?<br/>
覓心了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在哪裡?<br/>
心不停的在變,所以孫悟空七十二變,孫悟空本身就代表心,我們的心跟孫悟空的毫毛一樣的,可以變無數的我,可以是至善的聰明的我,非常惡的我。<br/>
都可以,一切惟心。<br/>
你要能夠把心悟空,所以孫猴叫悟空,悟什麼?悟空。<br/>
豬八戒代表慾念,叫悟能,這個慾念什麼都能做,慾念在前的時候什麼都能做,視死如歸。<br/>
沙和尚叫悟淨,這是個理性。我常說你們看西遊記 可以看到這個人 對佛法瞭解很深。</t>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