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多少“零”相加 也不會等於“一”。<br/>
故佛說: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t>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363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公案很難懂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70292" time="1647069122"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70292 time=1647069122 user_id=61]</s>
“ 直心是道場 ”。<br/>
<br/>
所以,我們能見的“ 工具 ”是眼睛,<br/>
使眼睛“能見”的是“見精”,<br/>
而使“ 見精 ”和“ 眼睛 ”能工作的則是來自“ 見性 ”。
<e>[/quote]</e></QUOTE>
而使“ 見精 ”和“ 眼睛 ”能工作者是:因緣。</r>
“ 直心是道場 ”。<br/>
<br/>
所以,我們能見的“ 工具 ”是眼睛,<br/>
使眼睛“能見”的是“見精”,<br/>
而使“ 見精 ”和“ 眼睛 ”能工作的則是來自“ 見性 ”。
<e>[/quote]</e></QUOTE>
而使“ 見精 ”和“ 眼睛 ”能工作者是:因緣。</r>
-
- 文章: 363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公案很難懂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70296" time="1647070136"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70296 time=1647070136 user_id=61]</s>
知道 眼睛出了毛病的東西,它沒有毛病。<br/>
我們“疼”了,但我們知道“疼”的那個東西 它“從來不疼”。<br/>
我們知道自己有了“見、聞、覺、知”,但我們知道“見聞覺知”的那個東西<br/>
它則是“既不見、也不聞、也不覺、也不知! ”。<br/>
<br/>
<E>:mrgreen:</E>那個東西
<e>[/quote]</e></QUOTE>
[那個東西]也不是啦!<br/>
言語道斷<br/>
心行處滅</r>
知道 眼睛出了毛病的東西,它沒有毛病。<br/>
我們“疼”了,但我們知道“疼”的那個東西 它“從來不疼”。<br/>
我們知道自己有了“見、聞、覺、知”,但我們知道“見聞覺知”的那個東西<br/>
它則是“既不見、也不聞、也不覺、也不知! ”。<br/>
<br/>
<E>:mrgreen:</E>那個東西
<e>[/quote]</e></QUOTE>
[那個東西]也不是啦!<br/>
言語道斷<br/>
心行處滅</r>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人能“ 起分別 ”的是第六識,而第六識之所以有“分別” 是因為有第七識的“我執”。<br/>
第八識是沒有“ 分別心 ”的,是“藏識”,又叫“ 三藏識 ”(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其包括“ 見分(識) ”和“ 相分(地水火風空) ”兩部分。<br/>
<br/>
“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br/>
平時監督我們一言一行的就是第八識,所以菩薩對平時的“ 起心動念 ”都很可怕,它受熏啊,任何一個“起心動念”都被自動記錄在了第八識中,更不用說付諸行動了!死了後第八識就把你的所有“種子”都帶走了,接著投生、輪迴,一旦機緣(助緣)成熟,“ 種子”起“現行”而完成“因果報應”。<br/>
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男女的,因為有男人就得有女人啊,你有男女之念 和淫欲之心 就絕難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慾不斷 不生西方”啊。<br/>
<br/>
所以修行的關鍵的第一步 就是去“我執 ”,有了“平等心 ”,第七識就變成了“ 平等性智 ”,這時的第六識不是沒有了,第六識是變成了“ 妙觀察智 ”,<br/>
此時雖然仍還有見聞覺知,但見聞覺知已經不再起“分別”了,因為沒有“我”了。<br/>
第七識和第六識這兩個識一轉變,前五識就轉變成了“ 成所作智 ”,<br/>
此時你就具有了“五通”的神通,象觀世音菩薩一樣,渾身是手、渾身是眼睛,達到“ 六根互用 ”了,這時,第八識就轉成了“ 大圓鏡智 ”,<br/>
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不將不迎 ”——美的醜的自己來好了,我不接你,也不送你,我自己從來沒改變,我自己“照”在那裡,美的我不會和你合影留念,醜的我也不嫌棄你;這也是《易經》中講的“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br/>
你自己沒有分別心、取捨心,這時你人就像“ 心如明鏡台 ”一樣,來啥現啥、來啥照啥,你把第八識了結了,但還沒有完。<br/>
<br/>
一念妄動,“無明”不停地熏染我們的第八識啊,就成了“ 業識 ”,死後是“萬般帶不走,唯有帶著我們第八識(業識)走”。<br/>
如果這一生我們把自己的第八識弄得好一點、乾淨一點下一生就會好一些,<br/>
如果這生每天不停地嫉妒別人、害別人,下一生很難說。<br/>
如果你這一生 笑話殘疾人,他業障消除了,你下生就可能變成了殘疾人!<br/>
因此,不可以笑話別人、不可以輕視別人。<br/>
所以,“一念無明”熏“業識”後,業識(第八識)就帶著我們輪迴,然後我們有了分別、愛憎,這些習慣、習氣越積越多,越積越多,這種多生的“ 習氣 ”就形成了我們日常俗語中所說的“ 我的靈魂、我的精神 ”這種東西,<br/>
其實所謂的“ 靈魂、精神 ”都是我們累生的“ 積習 ”所成,<br/>
這種“ 多生的習氣 ”就構成我們第八識中“ 見分 ”<br/>
(“習氣”很可怕啊,它們是我們真正修行的日常下手之處。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曾國藩終其一生 都是從改正他自己的嗔心、抽水煙這些“習氣”下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也是其能成就“聖人之業”的根本——明空注)。<br/>
我們為什麼常說“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就是多生累積的“ 習氣 ”所成,<br/>
例如,我們一見某人,雖然她不漂亮 但自己就是喜歡她,也就是常說的所謂“ 緣 ”啊,這都是“習氣 ”所成的。<br/>
<br/>
我們一說到“ 見分 ”,它不僅僅是指“眼睛能看”的作用 而是整體指“ 見聞覺知 ”,<br/>
“ 見分 ”就是“ 見聞覺知 ”的簡稱,<br/>
例如,當你一說“ 我覺得怎麼樣 ”這句話時,這就是“ 見分 ”。<br/>
本來“ 見聞覺知 ”都是由共同的一個“ 見性(本性) ”而來,本來是一個東西,<br/>
但因為一念“無明”起,“ 見聞覺知 ”就演變成了 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而成了六個東西。“六根”一起作用,例如,我一聽、一聞就出現了能、所,<br/>
“ 所 ”就變成了“ 根身器 ”,這就是第八識中的“ 相分 ”。<br/>
所以我們的身體 是第八識中“ 相分 ”所成,<br/>
我們的“ 見聞覺知”是第八識中“ 見分 ”所成。<br/>
<br/>
那麼,第八識中的“ 見分 ”和“ 相分 ”是從哪裡來的?<br/>
從好的方面講,都是無始以來的“ 覺明妙心 ”而成,<br/>
從壞的方面講,它就是無始以來的熏染所成,<br/>
故第八識中有染、淨二種特性。<br/>
●染的,就是熏習而來 讓我們有“見聞覺知”的那部分;<br/>
●淨的,則是去掉“見聞覺知”所剩下的一部分,從這一部分當中能“明心”、見到“本性”。<br/>
<br/>
禪宗講,我們的“六根”就像人體的六道大門,我們一有了“ 見分 ”,我們就從“六根”門頭不停地往外跑,我們打坐的目的 是乾什麼,目的就是要把“六根”收回來。<br/>
打坐時把眼耳鼻舌身的“ 前五識 ”還好收回來,但第六識的“心”收不了,這個“意根”很難收、太難管理了:<br/>
我們打坐不是“ 散亂 ”(即:東想西想、千年萬年的亂想、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一靜下來都想起來了)就是“ 昏沉 ”(即:剛把心收回來,什麼妄念都沒有了)就這兩件事情,所以我們的打坐 都是給佛菩薩做的——“ 佛啊,你看,我今天真的打坐啦,我還做了三次呢,每次做了半個小時,雖然有點昏沉 但我還是真打做了 ”,<br/>
其實,這樣的打坐 自己是沒有多少真受用的!<br/>
如果我們把“ 散亂 ”和“ 昏沉 ”都去掉了,心裡就是“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的(高月明老師禪定實修的三個秘訣之一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明空注),<br/>
此時打坐時你心裡的“ 清清楚楚 ”這才是真正的“用功”、“ 真打坐 ”,此時心中的一切都要很清楚。<br/>
●(因此,人們修行的次第 與下手之處是:第七識(我執)、第六識、前五識、第八識—— 明空注)。</t>
第八識是沒有“ 分別心 ”的,是“藏識”,又叫“ 三藏識 ”(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其包括“ 見分(識) ”和“ 相分(地水火風空) ”兩部分。<br/>
<br/>
“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br/>
平時監督我們一言一行的就是第八識,所以菩薩對平時的“ 起心動念 ”都很可怕,它受熏啊,任何一個“起心動念”都被自動記錄在了第八識中,更不用說付諸行動了!死了後第八識就把你的所有“種子”都帶走了,接著投生、輪迴,一旦機緣(助緣)成熟,“ 種子”起“現行”而完成“因果報應”。<br/>
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男女的,因為有男人就得有女人啊,你有男女之念 和淫欲之心 就絕難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慾不斷 不生西方”啊。<br/>
<br/>
所以修行的關鍵的第一步 就是去“我執 ”,有了“平等心 ”,第七識就變成了“ 平等性智 ”,這時的第六識不是沒有了,第六識是變成了“ 妙觀察智 ”,<br/>
此時雖然仍還有見聞覺知,但見聞覺知已經不再起“分別”了,因為沒有“我”了。<br/>
第七識和第六識這兩個識一轉變,前五識就轉變成了“ 成所作智 ”,<br/>
此時你就具有了“五通”的神通,象觀世音菩薩一樣,渾身是手、渾身是眼睛,達到“ 六根互用 ”了,這時,第八識就轉成了“ 大圓鏡智 ”,<br/>
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不將不迎 ”——美的醜的自己來好了,我不接你,也不送你,我自己從來沒改變,我自己“照”在那裡,美的我不會和你合影留念,醜的我也不嫌棄你;這也是《易經》中講的“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br/>
你自己沒有分別心、取捨心,這時你人就像“ 心如明鏡台 ”一樣,來啥現啥、來啥照啥,你把第八識了結了,但還沒有完。<br/>
<br/>
一念妄動,“無明”不停地熏染我們的第八識啊,就成了“ 業識 ”,死後是“萬般帶不走,唯有帶著我們第八識(業識)走”。<br/>
如果這一生我們把自己的第八識弄得好一點、乾淨一點下一生就會好一些,<br/>
如果這生每天不停地嫉妒別人、害別人,下一生很難說。<br/>
如果你這一生 笑話殘疾人,他業障消除了,你下生就可能變成了殘疾人!<br/>
因此,不可以笑話別人、不可以輕視別人。<br/>
所以,“一念無明”熏“業識”後,業識(第八識)就帶著我們輪迴,然後我們有了分別、愛憎,這些習慣、習氣越積越多,越積越多,這種多生的“ 習氣 ”就形成了我們日常俗語中所說的“ 我的靈魂、我的精神 ”這種東西,<br/>
其實所謂的“ 靈魂、精神 ”都是我們累生的“ 積習 ”所成,<br/>
這種“ 多生的習氣 ”就構成我們第八識中“ 見分 ”<br/>
(“習氣”很可怕啊,它們是我們真正修行的日常下手之處。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曾國藩終其一生 都是從改正他自己的嗔心、抽水煙這些“習氣”下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也是其能成就“聖人之業”的根本——明空注)。<br/>
我們為什麼常說“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就是多生累積的“ 習氣 ”所成,<br/>
例如,我們一見某人,雖然她不漂亮 但自己就是喜歡她,也就是常說的所謂“ 緣 ”啊,這都是“習氣 ”所成的。<br/>
<br/>
我們一說到“ 見分 ”,它不僅僅是指“眼睛能看”的作用 而是整體指“ 見聞覺知 ”,<br/>
“ 見分 ”就是“ 見聞覺知 ”的簡稱,<br/>
例如,當你一說“ 我覺得怎麼樣 ”這句話時,這就是“ 見分 ”。<br/>
本來“ 見聞覺知 ”都是由共同的一個“ 見性(本性) ”而來,本來是一個東西,<br/>
但因為一念“無明”起,“ 見聞覺知 ”就演變成了 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而成了六個東西。“六根”一起作用,例如,我一聽、一聞就出現了能、所,<br/>
“ 所 ”就變成了“ 根身器 ”,這就是第八識中的“ 相分 ”。<br/>
所以我們的身體 是第八識中“ 相分 ”所成,<br/>
我們的“ 見聞覺知”是第八識中“ 見分 ”所成。<br/>
<br/>
那麼,第八識中的“ 見分 ”和“ 相分 ”是從哪裡來的?<br/>
從好的方面講,都是無始以來的“ 覺明妙心 ”而成,<br/>
從壞的方面講,它就是無始以來的熏染所成,<br/>
故第八識中有染、淨二種特性。<br/>
●染的,就是熏習而來 讓我們有“見聞覺知”的那部分;<br/>
●淨的,則是去掉“見聞覺知”所剩下的一部分,從這一部分當中能“明心”、見到“本性”。<br/>
<br/>
禪宗講,我們的“六根”就像人體的六道大門,我們一有了“ 見分 ”,我們就從“六根”門頭不停地往外跑,我們打坐的目的 是乾什麼,目的就是要把“六根”收回來。<br/>
打坐時把眼耳鼻舌身的“ 前五識 ”還好收回來,但第六識的“心”收不了,這個“意根”很難收、太難管理了:<br/>
我們打坐不是“ 散亂 ”(即:東想西想、千年萬年的亂想、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一靜下來都想起來了)就是“ 昏沉 ”(即:剛把心收回來,什麼妄念都沒有了)就這兩件事情,所以我們的打坐 都是給佛菩薩做的——“ 佛啊,你看,我今天真的打坐啦,我還做了三次呢,每次做了半個小時,雖然有點昏沉 但我還是真打做了 ”,<br/>
其實,這樣的打坐 自己是沒有多少真受用的!<br/>
如果我們把“ 散亂 ”和“ 昏沉 ”都去掉了,心裡就是“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的(高月明老師禪定實修的三個秘訣之一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明空注),<br/>
此時打坐時你心裡的“ 清清楚楚 ”這才是真正的“用功”、“ 真打坐 ”,此時心中的一切都要很清楚。<br/>
●(因此,人們修行的次第 與下手之處是:第七識(我執)、第六識、前五識、第八識—— 明空注)。</t>
-
- 文章: 363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公案很難懂
<r><QUOTE author="新老怪" post_id="70306" time="1647075624" user_id="61"><s>[quote=新老怪 post_id=70306 time=1647075624 user_id=61]</s>
人能“ 起分別 ”的是第六識,而第六識之所以有“分別” 是因為有第七識的“我執”。<br/>
第八識是沒有“ 分別心 ”的,是“藏識”,又叫“ 三藏識 ”(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其包括“ 見分(識) ”和“ 相分(地水火風空) ”兩部分。<e>[/quote]</e></QUOTE>
第六識本來就有自性分別、隨念分別<br/>
<br/>
因為第七識有我執性,所以第六識就變成了:妄計分別。<br/>
<br/>
反之,若第七識無我執時,第六識就變成無分別無不分別。<br/>
也就是說:善分別諸法,於第一義締不動,或說是妙觀察智。<br/>
<br/>
第八識也是一樣在眾生位是無覆無記性,五遍行心所。<br/>
但佛境界有21個真善心所分別。</r>
人能“ 起分別 ”的是第六識,而第六識之所以有“分別” 是因為有第七識的“我執”。<br/>
第八識是沒有“ 分別心 ”的,是“藏識”,又叫“ 三藏識 ”(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其包括“ 見分(識) ”和“ 相分(地水火風空) ”兩部分。<e>[/quote]</e></QUOTE>
第六識本來就有自性分別、隨念分別<br/>
<br/>
因為第七識有我執性,所以第六識就變成了:妄計分別。<br/>
<br/>
反之,若第七識無我執時,第六識就變成無分別無不分別。<br/>
也就是說:善分別諸法,於第一義締不動,或說是妙觀察智。<br/>
<br/>
第八識也是一樣在眾生位是無覆無記性,五遍行心所。<br/>
但佛境界有21個真善心所分別。</r>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三喚三應公案(湛愚老人《心燈錄》)<br/>
<br/>
國師三喚侍者,侍者三應。此等公案最親切、最易入。國師以國師之我,喚侍者之我,多多相喚,我我相應,我喚我,我應我,針鋒相對,滾芥投針。而侍者猶如黑夜在萬軍之中,各守部伍,父子相呼,只是不能覿面。我常見此則公案,不能不為侍者痛哭。國師特煞婆心,侍者特煞頑鈍。<br/>
<br/>
客曰:“侍者已會。何以故?三喚三應,豈不是會?師又曰:‘將謂吾辜負汝,卻是汝辜負吾。’蓋言其往日辜負,而今日才能三應,老人何以不會判侍者?”<br/>
曰:“侍者無末後句,三應值得什麼干屎橛?”<br/>
客又曰:“妙喜雪竇諸君子判此如何?”<br/>
曰:“總屬模糊。”<br/>
<br/>
三喚三應,若悟了,此我還是光影門頭事。三喚三不應,若悟了,乃此我登堂。三喚不但三應,且睡了去,若悟了此義,則此我入室,可以為人天之師,與國師分座說法。<br/>
<br/>
(湛愚老人《心燈錄》卷二)</t>
<br/>
國師三喚侍者,侍者三應。此等公案最親切、最易入。國師以國師之我,喚侍者之我,多多相喚,我我相應,我喚我,我應我,針鋒相對,滾芥投針。而侍者猶如黑夜在萬軍之中,各守部伍,父子相呼,只是不能覿面。我常見此則公案,不能不為侍者痛哭。國師特煞婆心,侍者特煞頑鈍。<br/>
<br/>
客曰:“侍者已會。何以故?三喚三應,豈不是會?師又曰:‘將謂吾辜負汝,卻是汝辜負吾。’蓋言其往日辜負,而今日才能三應,老人何以不會判侍者?”<br/>
曰:“侍者無末後句,三應值得什麼干屎橛?”<br/>
客又曰:“妙喜雪竇諸君子判此如何?”<br/>
曰:“總屬模糊。”<br/>
<br/>
三喚三應,若悟了,此我還是光影門頭事。三喚三不應,若悟了,乃此我登堂。三喚不但三應,且睡了去,若悟了此義,則此我入室,可以為人天之師,與國師分座說法。<br/>
<br/>
(湛愚老人《心燈錄》卷二)</t>
-
- 文章: 486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t>我是侍者(星雲禪話《活得快樂》)<br/>
<br/>
<br/>
南陽慧忠國師感念侍者 為他服務了三十年,想有所報答他,助他開悟,一天呼喚道:“侍者!”<br/>
侍者一聽國師叫他,立刻回答他道:“國師!做什麼?”<br/>
國師無可奈何地道:“不做什麼!”<br/>
過了一會,國師又叫道:“侍者!”<br/>
侍者立刻回答道:“國師!做什麼?”<br/>
國師又無可奈何地道:“不做什麼!”<br/>
如是多次,國師對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br/>
侍者茫然不解地反問道:“國師!您叫誰呀?”<br/>
國師不得已,就明白地開示道:“我在叫你!”<br/>
侍者不明所以道:“國師!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br/>
慧忠國師此時只有對侍者慨嘆道:“你將來可不要怪我辜負你,其實是你辜負我啊!”<br/>
侍者仍強辯道:“國師!不管如何,我都不會辜負你,你也不會辜負我呀!”<br/>
慧忠國師道:“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br/>
<br/>
慧忠國師與侍者誰負了誰,這不去論他,但侍者只承認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擔佛祖的稱謂,這是非常遺憾的事,禪門講究“直下承擔”,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眾生只承認自己是眾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沉淪生死,無法回家良可悲也。無門禪師說:“鐵枷無孔要人擔,累及兒孫不等閒,欲得撐門並拄戶,更須赤腳上刀山。”老國師年高心孤,對侍者用按牛頭吃草的方法,使其覺悟,無如侍者只是侍者,不是佛祖。<br/>
<br/>
<br/>
(星雲禪話《活得快樂》)</t>
<br/>
<br/>
南陽慧忠國師感念侍者 為他服務了三十年,想有所報答他,助他開悟,一天呼喚道:“侍者!”<br/>
侍者一聽國師叫他,立刻回答他道:“國師!做什麼?”<br/>
國師無可奈何地道:“不做什麼!”<br/>
過了一會,國師又叫道:“侍者!”<br/>
侍者立刻回答道:“國師!做什麼?”<br/>
國師又無可奈何地道:“不做什麼!”<br/>
如是多次,國師對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br/>
侍者茫然不解地反問道:“國師!您叫誰呀?”<br/>
國師不得已,就明白地開示道:“我在叫你!”<br/>
侍者不明所以道:“國師!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br/>
慧忠國師此時只有對侍者慨嘆道:“你將來可不要怪我辜負你,其實是你辜負我啊!”<br/>
侍者仍強辯道:“國師!不管如何,我都不會辜負你,你也不會辜負我呀!”<br/>
慧忠國師道:“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br/>
<br/>
慧忠國師與侍者誰負了誰,這不去論他,但侍者只承認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擔佛祖的稱謂,這是非常遺憾的事,禪門講究“直下承擔”,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眾生只承認自己是眾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沉淪生死,無法回家良可悲也。無門禪師說:“鐵枷無孔要人擔,累及兒孫不等閒,欲得撐門並拄戶,更須赤腳上刀山。”老國師年高心孤,對侍者用按牛頭吃草的方法,使其覺悟,無如侍者只是侍者,不是佛祖。<br/>
<br/>
<br/>
(星雲禪話《活得快樂》)</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