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10:22 am
新老怪
<t>例如:400年前 臨濟宗門有這樣一個公案,非常復雜,不但涉及臨濟宗旨之爭,而且涉及法嗣名分之爭。<br/>
<br/>
<br/>
漢月法藏(三峰法藏)皈依、學法、印證,都不是 從密雲圓悟(天童圓悟)處。<br/>
法藏的得法,不是得到現世某個師指授,而是自己學習古代高峰禪師法語中開悟,<br/>
從古代慧洪覺范禪師法語中印心。<br/>
那麼,高峰如同法藏的生父,覺范如同證明家庭關系的親人<br/>
法藏現世的其他師 沒有教過讓他開悟的法語,所以他不認為是自己的真師。<br/>
<br/>
<br/>
法藏為了傳臨濟宗需要一個法券,圓悟印證了他,並要付給他臨濟法券。<br/>
但是,法藏問圓悟臨濟三玄三要,圓悟竟然不知理路,只以功夫邊事搪塞。<br/>
法藏知道了,圓悟根本性地違背了臨濟宗旨,是用功夫冒充的,不是真正的臨濟子孫。<br/>
所以法藏拒絕了 圓悟第一次付法券。<br/>
這就如同,臨濟的親生子孫 流落在家門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後,找到臨濟家認祖歸宗,卻發現自己 認作養父親這個人 竟然不是臨濟的親生後代,自己家已經被管家霸佔了,管家冒充主人。<br/>
法藏覺得,圓悟不是自己的親生父,也不是真師親叔伯,而是一個冒充自己祖上主人的管家,所以法藏 不想認圓悟為父,都不想認他為養父。<br/>
<br/>
<br/>
後來,法藏為了弘揚臨濟宗旨,還是方便 接受了密雲圓悟給的法券,但是始終不肯苟同圓悟的見地,而是大力弘揚 臨濟宗旨三玄三要,卻遭到了圓悟的大為不滿,予以大力討伐。<br/>
這就如同,法藏為了得到自己臨濟祖上的 部分家業,認圓悟這個自己祖上的管家為養父了,管家給了他一份家產,但是他一心 弘揚自己的親生祖師的真法,不弘揚養父管家的假法,於是他的養父大怒了,認為他叛師。<br/>
<br/>
<br/>
按照密雲圓悟、雍正的說法,法藏沒有現世師父傳承,他不承認圓悟是真師,就是“望空授予”的、天然外道。<br/>
於是雙方各自著述論戰很久,後來他們都以作古,兩派後人也都達成了和解。<br/>
卻被後來雍正不通情理、強詞奪理,以帝王之尊 冒充法王 來斷這個百年前的法爭,並下令削去法藏的後代法系 不准傳承。</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10:28 am
新老怪
<t>臨濟祖師雲:“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一玄中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br/>
<br/>
理上見性的三關,就是臨濟三玄,一舉勘破 天下杜撰禪和子、相似禪野狐精魅。<br/>
三要,則是諸佛講法的善方便。<br/>
佛門只有臨濟祖師 明確提出來 臨濟三玄三要這個概念,也是八萬藏經大總持,若懂了所有經典也處處在印證。<br/>
我在此也點到即止,多說無益啊。<br/>
金剛經雲,眾生即非眾生也。<br/>
為啥?見相非相即見如來,見凡夫 非凡夫 即見如來。<br/>
阿彌陀經雲,在淨土的人,見風吹鳥叫,皆是在真唸佛法僧。<br/>
首楞嚴三昧經,臨濟祖師,皆雲: 一切眾生 無不甚深,無不解脫。<br/>
所以,<br/>
曉舜禪師說,這只公雞有真禪。<br/>
湛堂禪師說,去問三家村王大姐,她有真禪。</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10:51 am
新老怪
<t>臨濟三玄三要,在《臨濟錄下卷》裡面反復直指,臨濟一棒一喝其實同時具有這三玄:<br/>
<br/>
第一玄,第一義,般若觀。<br/>
臨濟說過,“你若心心不異,則性與相不別”(心境一如,心與相無差別,不分別)。<br/>
所以說“堪與祖佛為師。”這就是般若真法,第一義諦,所以說“堪與祖佛為師。<br/>
《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地藏菩薩指出,修過第二義法後,還應最高層次修“無差別真如實觀”。<br/>
<br/>
<br/>
第二玄,第二義,唯識空觀。<br/>
臨濟也講過這種法用於輔助修行,“我見諸法空相,變則有,不變則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br/>
《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地藏菩薩指出,第二層次修“唯識觀”,觀一切唯心想生,空幻不實。(這是大乘第二義,是在第三玄(識得初心)基礎上的。<br/>
其他各種修法 還有很多是小乘第二義,很多人甚至根本沒先得第三玄,就做功夫,如滅念想、專心參話頭、專心唸佛唸咒子等,都是方便法,也可以用。<br/>
但是那樣得到個 昭昭靈靈境界 不可認為是見性了。)<br/>
<br/>
<br/>
第三玄,只認得這“能覺能動的”是真、是佛性,認其它的一切(相、見)是妄。<br/>
這樣見解,已識初機,但不解般若真理,也未修空觀,只是認得個“精魂”。<br/>
臨濟也這樣啟發過初機,“赤肉團上 有一無位真人,終日在面門上出入。”<br/>
“(佛性)只是你眼前這聽法底(的)人!”不識初心做功夫,總是外道修法。</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11:01 am
新老怪
<t>【七佛通戒偈】:<br/>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br/>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br/>
<br/>
相傳過去七佛 同以此一偈教化世人。<br/>
這是一切佛的教誡,稱為‘七佛通戒偈’。<br/>
其實你要是有正法眼,佛對大眾說這四句偈,與靈山會上 佛對大眾拈花有何區別?<br/>
正法眼藏,講起來可以千經萬論,人還不解。<br/>
若你會了,佛菩薩可以不發一言,一切現成 早已和盤托出。<br/>
所以,《金剛經》開頭,佛才吃飯、洗足、上座,須菩提便贊希有。<br/>
還有文殊白槌公案,世尊才升座,不發一言就下座,文殊白槌說佛已講完了。<br/>
這都與拈花微笑的公案何別?<br/>
世尊拈花,迦葉所以即會心微笑,只因他早已會了 後代臨濟祖師說的第一義諦、第一句、玄中玄。<br/>
而大眾不解,只因落在第二句、義中玄,<br/>
甚至第三句、句中玄,甚至還有更低層次的理解。<br/>
<br/>
七佛這偈看似平常,一句中有三玄三要。哪三要?<br/>
1,句中3要(世間法):<br/>
善,惡,非善非惡。<br/>
<br/>
2,義中3要:<br/>
空,有,非空非有。<br/>
<br/>
3,玄中3要:<br/>
無說者,無聽者,無說無聽。<br/>
<br/>
又怎麼‘一句中具三玄'?<br/>
<br/>
1,句中玄:<br/>
看字面意思,佛菩薩似乎只說了 世間善法。<br/>
<br/>
2,義中玄:<br/>
再仔細參究更深的意義,佛菩薩其實也已講了 大乘空觀。<br/>
<br/>
3,玄中玄:<br/>
就是佛菩薩這種看似普通的講法內容和方式,還包含了 第一義般若。<br/>
一切現前 早已和盤托出。佛說已經意在三乘義之外。</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11:11 am
新老怪
<t><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中,地藏菩薩開示了三類解脫法層次,與各自的適用對象。<br/>
這三種法分別適合不同根器、不同階段的修行人,可以組合使用:<br/>
<br/>
1,般若真如實觀:<br/>
觀一切是自性,自性無生滅,遠離一切“(心境)分別”之想。<br/>
心境一如,真妄不二(般若)。<br/>
這是一佛乘的‘大白牛車’,祖師禪的正法眼藏,最高最了義的法。<br/>
動中修不起‘心境無差別(心與相不分別)’。<br/>
但地藏菩薩指出,這個法如果用於證果,只適合根利、蓋障輕微的人,已修過“唯心識觀”的人應該修這個般若真觀、或已證小果以後的 高級修行人這樣修(一般人很難理解並快速得到受用)。<br/>
(注意:地藏菩薩在這裡 明明說唯心識觀 是第二義、般若觀是第一義!<br/>
當今很多法師 都把‘唯識觀’當做‘般若觀、正法眼’了。<br/>
還有很多二乘邪見者 把禪定功夫 當做‘見性’甚至‘般若’了。<br/>
皆是不解真法故,魚目混珠冒充正法眼。)<br/>
<br/>
2,唯識空觀:<br/>
觀一切唯心想生,如夢如幻,不可染著。<br/>
這是菩薩乘的‘牛車’,大乘空觀,動中修‘不染著’,不再置心一處,不用專門入定修。<br/>
地藏菩薩慈悲指出,這個法適合有一定基礎的中級修行人,修好了再修般若真如實觀。<br/>
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地藏菩薩明明說“唯心識觀”(看地藏菩薩接下來說的含義,就是指唯識空假夢幻觀)是第二義。<br/>
而且,地藏菩薩明明說“無差別真如實觀”(般若觀)是第一義。<br/>
(注意:當今很多法師 都把‘唯識空觀’當做‘般若觀、正法眼’了,違背佛說、地藏菩薩說。)<br/>
<br/>
3,專心唸佛法:<br/>
這是置心一處法!是一種禪定做功夫之法。<br/>
這是從‘專心守自心法’(辟支佛乘的‘鹿車’)演化而來。<br/>
近似於靜中專心修,不靜無法專心。<br/>
只要專心唸佛,雖不知守自心,也比只厭離六塵(聲聞乘的‘羊車’)修得快!<br/>
這是一種小乘方便法,最適合初級的大乘人打基礎用,然後再轉入大乘中級修法‘唯識空觀’、高級修法‘般若觀’。<br/>
煩惱多的人用任何‘專心修’法打基礎都很快。置心一處,無事不辦!<br/>
(注意:當今還有很多二乘邪見者法師,把做禪定功夫見個境界,當做‘見性’甚至‘般若’了。違背佛說、地藏菩薩說。)</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4:30 pm
新老怪
<t>【話眉】<br/>
先看公案:僧問洞山:如何是佛?<br/>
山雲:麻三斤。<br/>
若是道個佛“這只是”,“麻三斤”卻是它(佛)的大機大用。<br/>
還識“關捩子”麼!?<br/>
<br/>
再看雪竇頌:如何是佛?麻三斤!明眼人一見便了,<br/>
所以雪竇雲:金烏急,玉兔速。<br/>
法報化三身,法身是佛,上來就叫人見“急與速”,即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的是什麼?<br/>
善應何曾有輕觸,展事投機見洞山。<br/>
善應是指問頭,何曾有輕觸是說,這個佛字這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爾下口處,但是洞山會佛法,展事投機,借事用機恰好,也沒辜負問頭。<br/>
即讓見佛,也讓你見到他的用機處。<br/>
倘若你只知道麻三斤,那也錯會了,其實一問一答 又何曾離開過這法報化三身呢?<br/>
這就是麻三斤的真實處,明暗相會了。<br/>
跛鱉盲龜入空谷,若是跛鱉盲龜,入空谷即一時就找不到北了。(這裡引用上文)<br/>
花簇簇,錦簇簇,<br/>
此是僧問智門和尚: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門雲:花簇簇,錦簇簇,會麼?<br/>
僧云:不會。<br/>
智門雲:南地竹兮北地木。<br/>
雪竇拿來借用意旨 是很明確,直指法報化三身,識得法報化三身很重要,這是轉身的關捩子!<br/>
這會與不會 便是南地竹兮北地木——相對門,<br/>
所以雪竇雲:<br/>
因思長慶陸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br/>
解道不能作常理會,解道與常理 根本不是一回事,就像上文說的 死人了不哭還笑,豈可理喻?<br/>
道是不二法,大夫雲:道得即哭。院主無語。<br/>
這一哭一笑 剛好是相對門,在相對門上住一撅,那有轉身之地!?<br/>
一國禪師云:三點(三身)如水流,曲似刈禾鐮。其實死又何曾死?<br/>
這些都是世間情解,給自己下的桎梏。咦!費解!</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4:30 pm
新老怪
<t>【話眉】<br/>
先看公案:僧問洞山:如何是佛?<br/>
山雲:麻三斤。<br/>
若是道個佛“這只是”,“麻三斤”卻是它(佛)的大機大用。<br/>
還識“關捩子”麼!?<br/>
<br/>
再看雪竇頌:如何是佛?麻三斤!明眼人一見便了,<br/>
所以雪竇雲:金烏急,玉兔速。<br/>
法報化三身,法身是佛,上來就叫人見“急與速”,即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的是什麼?<br/>
善應何曾有輕觸,展事投機見洞山。<br/>
善應是指問頭,何曾有輕觸是說,這個佛字這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爾下口處,但是洞山會佛法,展事投機,借事用機恰好,也沒辜負問頭。<br/>
即讓見佛,也讓你見到他的用機處。<br/>
倘若你只知道麻三斤,那也錯會了,其實一問一答 又何曾離開過這法報化三身呢?<br/>
這就是麻三斤的真實處,明暗相會了。<br/>
跛鱉盲龜入空谷,若是跛鱉盲龜,入空谷即一時就找不到北了。(這裡引用上文)<br/>
花簇簇,錦簇簇,<br/>
此是僧問智門和尚: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門雲:花簇簇,錦簇簇,會麼?<br/>
僧云:不會。<br/>
智門雲:南地竹兮北地木。<br/>
雪竇拿來借用意旨 是很明確,直指法報化三身,識得法報化三身很重要,這是轉身的關捩子!<br/>
這會與不會 便是南地竹兮北地木——相對門,<br/>
所以雪竇雲:<br/>
因思長慶陸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br/>
解道不能作常理會,解道與常理 根本不是一回事,就像上文說的 死人了不哭還笑,豈可理喻?<br/>
道是不二法,大夫雲:道得即哭。院主無語。<br/>
這一哭一笑 剛好是相對門,在相對門上住一撅,那有轉身之地!?<br/>
一國禪師云:三點(三身)如水流,曲似刈禾鐮。其實死又何曾死?<br/>
這些都是世間情解,給自己下的桎梏。咦!費解!</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4:47 pm
新老怪
<t>[解析]這是一則氣氛相當平和的公案,但平和的背後 卻蘊含著深奧的禪機、禪理。<br/>
<br/>
首先,六祖問懷讓“什麼處來”?<br/>
一語雙關,既是問懷讓的行踪,同時又考察懷讓對佛法的理解,有“諸佛本原,從何而來”的意思在其中。<br/>
所以當懷讓以“嵩山來”作答後,<br/>
六祖立即追問:“甚麼處那麼來?”毫無疑問,這更是從諸佛本原 這一層意義上發問的。<br/>
當時懷讓沒有解悟佛法,所以如墜五里雲霧之中,茫然不知所措。<br/>
經過長達八年的悉心參究、體悟之後,有一天,懷讓突然覺得 自己有了省悟,迫不及待地告訴慧能。<br/>
可是當慧能問他悟到了什麼,懷讓卻說:這種感覺十分微妙,任何比喻和形容 都無法確切地加以表述<br/>
——說似一物即不中。<br/>
<br/>
這裡,南嶽懷讓道出了禪家解悟境界的一個重要特徵——不可言喻性。<br/>
禪家的省悟,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內心的解脫和超越。<br/>
它是由有邏輯規則、有明確目標 和確定範疇的心理活動,過渡到非邏輯性、非對象性,並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一種直覺觀照,一種通感體驗,一種非功利性的潛意識活動。<br/>
人是一個精神的存在,除去精神(心靈)以外,其他的一切 都是第二位的、次要的。<br/>
所以,萬物之靈的人的本質是“靈”不是“肉”,是“精神”,不是“物質”。<br/>
佛教更是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br/>
世界因緣和合而生,萬法不孤起,不恒在,所以變幻為常,虛空為真。<br/>
人生在世,由於太多的外物累贅,執妄掠虛,背真棄常,流轉生死,內心總不得安寧平衡,煩惱和痛苦,時刻困擾著我們,使我們蒙受苦難。<br/>
精神的痛苦,是人生根本之苦,人類只有走向精神自由的天堂,才是最幸福、最圓滿的。<br/>
所以,人生解脫的關鍵,莫過於去妄存真,消除執礙,禦掉累心的外物,還原自由的本心,這便是禪家之所謂拂塵看淨,禪者的解悟 也在這個關鍵點上而實現。<br/>
正其為此,解悟之境 首先是放棄常人的計較分辨心,放棄好壞有無的功利目的,這樣一種境界,當然無法用語言文字加以表述了。<br/>
因為,語言文字功能,本質上依然是藉助於外物作比喻,並運用若干心理感受的 形容詞彙來實現的。<br/>
無論詞彙如何豐富,比喻如何奇巧,畢竟與悟境的真實是兩回事,<br/>
所以禪的悟境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少年一斷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br/>
這種感覺 一旦訴諸言語,便已改變了模樣。<br/>
正是這個原因,禪家一向主張 以心傳心,教外別傳,不依附文字言句,<br/>
南嶽懷讓的“說似一物即不中”也便是這個道理。<br/>
<br/>
人的自心 一旦得到解悟,便能在生活日用之中 得大自在,真解脫。<br/>
但要做到縱任無方,事事無礙,仍然要在一事一物之中 不斷體驗、印證佛法,使本心常覺,自性常明,永不淪落於俗塵之中,禪家稱此叫保任,又叫護念。<br/>
本則公案中,六祖與懷讓最後的一輪對話,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5:43 pm
新老怪
<t>人們俗語中常說的“主人公”就是該“第八識”。<br/>
但如果你修行時 把第八識當作解脫的“真正主人、真正目的”你就又錯了。<br/>
“修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八個'識');<br/>
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br/>
<br/>
《唯識》中的三量:現量、比量、非量。<br/>
前五識是“現量”,第六識就是“比量”,因為第七識告訴第六識的。<br/>
所以,真正修行 首先要打破“分別意識”。<br/>
<br/>
“能見”的是“心”。<br/>
人的“見性”是沒有“分別”的,你看到物體後的有“分別念”就是“識”起來了。<br/>
佛法“四依四不依”中,“依智不依識”就是要先把“第七識”轉變成“平等性智” ,<br/>
自他平等、生佛平等、心物平等,這時“第六識”就變成了“妙觀察智”。<br/>
一旦第六識和第七識“轉識成智”後,此時“前五識”神通具足,就能同時起作用了,因此前五識就轉變成了“成所作智”。<br/>
真正的神通是這樣修成的,這才叫大徹大悟後的“真正神通”。<br/>
有神通不是什麼好事,如果你沒涵養,提前知道了“天機”,自己現在就會很痛苦、很憂慮、很恐懼的,所以千萬不要追求自己有神通。<br/>
特異功能人士一般是天生的最好,很淺很淺的有點功能,但一定要好好做功德,否則,這些功能會慢慢就消失了!<br/>
(3)從哪裡倒地的,就從來自己再爬起來。是“五蘊”讓我們跌倒的,就還要從“五蘊”修,再找到我們的本性。</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10, 2022 5:51 pm
新老怪
<t>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br/>
<br/>
“心性”就是“體”和“用”的關係,性為“體”,心為“用” 。<br/>
“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代表“真正的本體”,“牟尼”代表“起用”,<br/>
世間萬物離不開“本體”,離不開“起用”。<br/>
沒有“本體”不可能“起用”,但“起用”一定有“本體”,不能“起用”就表示沒有“本體”,二者必須同時存在,有體有用就是“本妙”。<br/>
<br/>
性、心是“體”和“用”的關係,“心”從“妙”起“明”的,因為是“妙有”才有“明”。<br/>
“無明”是從“明”而出來的。因為你把“明”認為或當作“明”時,這時“無明”就生出來了!<br/>
執著“明”為“明”時就有“無明”生出來。<br/>
老子《道德經》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br/>
凡事只要有個被稱作“明”的,此時就一定有“暗”存在,“無明”就生成了,此“二者同出而異名”。<br/>
<br/>
因為“心”是從“妙”起的“明”,故稱之為“圓”。<br/>
圓融可以“照”,這就和“鏡子的本性”是一樣的,這就是“心”在“起作用”了。<br/>
鏡子不能“照”就不能“起用”,說明鏡子的“塵土”太多了!<br/>
善、惡都是鏡子的“塵垢”,<br/>
“不思善、不思惡”,但這時還有一種情況 就是“無記”,所以你在此時還不能“昏沉” ,心裡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並且要把這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觀念也不存,這就是鏡子的“起用”,這就是“照”,<br/>
本性又“妙”又“明”,本自具足,所以佛說每人心中有個“寶” <br/>
(此時就很容易發現“真心本性”的本來面目了!!!),<br/>
我們這個能“照”人的鏡子 必須是“真空”的。</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