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3月 05, 2022 5:48 pm
妙吉祥如意
<r>梅庵梅庵<br/>
哇哈哈哈……疑情~疑情~~~<br/>
<br/>
無門關(十一) <B><s>[b]</s><COLOR color="#4000FF"><s>[color=#4000FF]</s>州勘庵主<e>[/color]</e></COLOR><e>[/b]</e></B><br/>
<br/>
趙州到一庵主處問。有麼有麼主豎起拳頭。州云。水淺。不是泊舡處。便行。又到一庵主處云。有麼有麼主亦豎起拳頭。州云。能縱能奪能殺能活。便作禮。<br/>
<br/>
【無門曰】<br/>
一般豎起拳頭。為甚麼。肯一箇不肯一箇。且道。淆訛在甚處。若向者裏。下得一轉語。便見趙州舌頭無骨。扶起放倒得大自在。雖然如是。爭奈趙州卻被二庵主勘破。若道二庵主有優劣。未具參學眼。若道無優劣。亦未具參學眼。<br/>
<br/>
【頌曰】<br/>
眼流星 機掣電 殺人刀 活人劍。 <br/>
.</r>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7:08 am
次草
<t>貓看得見<br/>
究竟涅槃看不到<br/>
所以現在可以知道<br/>
跟前人爭究竟涅槃含義<br/>
比兩堂僧人落後多少</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7:32 am
新老怪
<t>南泉斬貓(夢蝶居士《百僧一案》)<br/>
<br/>
<br/>
  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眾曰:“道得即就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br/>
<br/>
——《景德傳燈錄》卷八《池州南泉普願禪師》<br/>
<br/>
<br/>
  東堂西堂的眾僧 為了一隻貓兒爭執起來。貓為寵物,招人喜愛,由喜愛而生痴迷,由痴迷而生貪欲,由貪欲而生忿嗔,由此而違背禪門清規,將清淨的禪院 變為吵嚷紛爭的戰場。<br/>
<br/>
  南泉遇到這個混亂的場面,決定從根子上 進行治理。他認為,爭執的根源是貓,貓是引起眾僧貪嗔痴的罪魁禍首,所以必須除掉。除非眾僧 能說出爭貓的正當理由,否則無人能救得了它。終於無辜的貓兒 成了眾僧慾念的替罪羊,被南泉揮刀斬殺。南泉究竟是一時沖動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呢,還是有意為警醒眾僧 而採取極端的行為?總之,血淋淋的慘劇 在清淨佛門中上演了。佛教五戒第一戒殺生,南泉的行為 在破戒方面顯然比眾僧的爭執走得更遠。<br/>
<br/>
  關於南泉斬貓的意義,歷代有眾多評說。有人說,南泉冒著會落入果報的危險,毅然行事,為的是拯救痴迷的眾僧,這就是佛菩薩為普度眾生 而甘願下地獄的大慈大悲情懷。有人說,東西兩堂爭論的是 貓兒有無佛性,南泉斬貓是為了 截斷有無相對的偏執之見,是實行佛法正令。也有人說,南泉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 先真正否定,“大死一番,進入真空無相的境界。”更有人說,菩薩的殺生 與凡夫有極大的不同,因為其”心能轉物“,來去自如,破戒只是一時善巧方便,難以測度。<br/>
<br/>
  不過,按照大乘佛教的教義來看,世界上沒有一種真理 必須要犧牲一條無辜的生命才能表達其意義。更何況,按照禪宗的觀念來看,佛性自我具足,不須外求。既然痴迷於人心,而不在貓身上,錯在人,而不在貓,那麼斬貓 又怎麼能真正斬斷眾僧的愚執呢?<br/>
<br/>
  其實,南泉很可能 為斬貓之事而懊悔。當趙州和尚從外面歸來時,南泉又提到此事,並沒有超脫出來。趙州聽說後 也受到震撼,於是脫下草鞋,放在頭上,轉身出走。這一系列動作隱含著他對南泉的看法:草鞋本應穿在腳上走路,現在卻戴在頭上,這不是倒行逆施嗎?爭貓斬貓,都是本末倒置。南泉嘆息到:“剛才要是你在此,貓兒就有救了。<br/>
<br/>
<br/>
  (夢蝶居士《百僧一案》之二四“南泉斬貓”)</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7:36 am
新老怪
<t>南泉斬貓(黃君《智者的思路—禪門公案精解百則》)<br/>
<br/>
<br/>
南泉斬貓①<br/>
<br/>
  因東西兩堂②爭貓兒,師遇之,舉貓似白眾③曰:“道得④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br/>
<br/>
  [公案出處]《景德傳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三;《聯燈會要》卷四;《碧岩錄》第六十三則;《從容錄》第九則;《無門關》第十四則。<br/>
<br/>
<br/>
  [注釋]①南泉:即南泉普願(748-834),馬祖道一之徒,唐代名僧,俗姓王,新鄭(今河南新鄭)人。十歲從南嶽懷讓學佛,勤勉發奮,受師器重,後入馬祖門下,得其真傳。貞元十一年(795),他於池陽(今安徽貴池縣)南泉山建寺倡法,三十餘年不出山。學徒雲集,法道大揚。“南泉斬貓”一則公案早已膾炙人口。②東西兩堂:也叫東西兩序,這裡指居住在寺內兩序的僧徒。中國寺院管理制度,一般都分東西二序,自寺院大門進入,左邊為西序,右邊為東序,在西序居住的有祖師、燒香、記錄、侍者、香燈師等僧人,在東序居住的有四大班道(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和書記、藏主、知藏、參頭、典座、司水等。③白眾:(氣憤地)向眾人聲明。④道得:說得契合佛法。指就貓兒與佛性的關系下一轉語。這是南泉設題來考驗僧徒 對佛法的解悟。<br/>
<br/>
  [解析]大概山中寺院鼠害為甚,所以寺內也養貓以捕鼠。寺院范圍大了,貓兒可能捕鼠任務比較繁重,顧得東堂顧不上西堂就在所難免,於是有了本則公案的發生。<br/>
<br/>
  兩堂僧人為了各自的利益,在貓的佔有權上 發生爭執,這當然是一種迷戀物色、凡心不死的行為,清淨佛門 豈能容忍這等事?為了破除僧徒 執有執無的計議分辨心,南泉普願不惜沖破佛門不殺生的大戒,以斬殺貓兒來教戒弟子:執有執無的凡心,比殺生破戒的罪孽更為深重,更加可怕。<br/>
<br/>
  人的分辨、執著是與未能了悟佛性清淨,不能自見 本性密切相關的。南泉當時抓住貓,要弟子們下一轉語,並答應“下得轉語便放去貓兒”,其中用意還在考察眾人內是否有個別徹見佛性的人。很遺憾,眾人皆無語以答,這更說明執礙已深,凡心過重,不採取強烈刺激,不足以喚醒痴迷妄心。所以南泉毫不猶豫地 把貓當眾斬死。<br/>
<br/>
  佛門戒規是特別嚴格的,不殺生,又是大戒之首,任何一個僧人 都必須時刻銘記在心,恪守不違。南泉當眾斬殺貓兒,顯然不是宣傳破戒,而是要以這種矯枉過正的手段,對僧人的執迷不悟 進行強力針砭。真所謂“老婆心切,著意提攜”。<br/>
<br/>
  (黃君《智者的思路—禪門公案精解百則》)</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7:40 am
新老怪
<t>南泉斬貓(焭絕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br/>
<br/>
  南泉一日兩堂爭貓。泉提起貓雲。道得即不斬(全機垂釣)。眾無對(不妨截斷)。泉斬貓為兩段(凡聖不存)。南泉舉問趙州(疏通前旨)。州脫鞋戴出(親呈大用)。泉雲。子在救得貓兒(出身賞德)。<br/>
<br/>
  (主意垂釣。旨明大用)。總結(父子唱和)。<br/>
<br/>
兩堂雲水盡分拏(胡爭亂講)。<br/>
王老師能驗正邪(王老提貓辨其凡聖)。<br/>
利刀斬斷俱忘像。千古令人愛作家(全提正令。今古咸尊)。<br/>
此道未喪。知音可嘉(既遇知音。便顯作家)。<br/>
鑿山透海兮唯遵大禹(前之眾僧閉塞此道。今之王老重復開通。如其大禹獨顯神用)。<br/>
煉石補天兮獨賢女媧(見其先失。今之大補如乎女媧方得圓滿)。<br/>
趙州老。有生涯。草鞋頭戴較些些(這些妙處須是不多。獨顯趙州具有手眼)。<br/>
異中來也還明鑑。只個真金不混沙(金之異沙。州之異眾)。<br/>
<br/>
  (焭絕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上)</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7:46 am
新老怪
<t>南泉斬貓(謝力《我與無門關》)<br/>
<br/>
<br/>
〖公案〗<br/>
南泉*1和尚,因東西堂爭貓兒。<br/>
泉乃提起雲:“大眾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斬卻也。”<br/>
眾無對,泉遂斬之。<br/>
晚,趙州外歸,泉舉似州。<br/>
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br/>
泉雲:“子若在,即救得貓兒。”<br/>
<br/>
【語譯】<br/>
東西兩堂的僧眾,為了爭奪一隻貓兒,鬧到南泉那裡。<br/>
南泉提起貓兒對僧眾說:“你們能說出一個所以然,我就把貓兒放了,要不然,我就把貓兒給斬了。”<br/>
僧眾無言以對,任憑南泉將貓兒斬了。<br/>
晚間,趙州外出歸來,南泉向趙州述說了斬貓的事故。<br/>
趙州一句話也不說,脫下草鞋,將草鞋頂在頭上,走了出去。<br/>
南泉說:“如果當時你在場,貓兒就得救了。”<br/>
<br/>
〖評唱〗<br/>
無門曰:“且道,趙州頂草鞋,意作麼生?若向者裡下得一轉語,便見南泉令不虛行,其或未然險。”<br/>
<br/>
【語譯】<br/>
  無門說:“你說說看,趙州頂草鞋,是為了什麼?如果從這裡能下得一轉語,便見南泉令不虛行。其實南泉不知道他好危險,差點就把命給丟了。”<br/>
<br/>
〖頌曰〗<br/>
    趙州若在  倒行此令<br/>
    奪卻刀子  南泉乞命<br/>
<br/>
【語譯】<br/>
當時,如果趙州在場,<br/>
由他來執行這個命令,<br/>
他會奪下南泉的刀子,<br/>
南泉只好跪地求饒。<br/>
<br/>
【題解】<br/>
  為了一隻貓兒,挑起兩堂僧眾的爭端,這貓兒還真犯了滔天大罪,所以南泉把它給斬了。在處斬貓兒之前,南泉很民主的要兩堂僧眾為貓兒辯護,可是誰也提不出充分的理由來維護貓兒,任憑南泉將貓兒給斬了。血淋淋的一幕,想起來就惡心。<br/>
<br/>
  當南泉把整個事件 告訴趙州時,趙州一句話也不說,脫了腳下的草鞋,將它頂在頭上,毅然的走了出去。<br/>
<br/>
  草鞋是穿在腳上的東西,把它頂在頭上,是不是在暗示 南泉處理不當,本末倒置,該懲罰的是兩堂僧眾,與貓兒有何干係呢?也有人說,趙州這一舉止 是對南泉表示贊揚,斬貓是一種骯髒的行徑,猶如腳下的草鞋;頂在頭上,有如供養三寶,表示尊敬。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一踏進禪宗的門檻,自然就會被絆倒,永遠進不了禪宗的殿堂。<br/>
<br/>
  無門認為南泉是好樣兒,稱贊他“令不虛行”,還認為值得當作“一轉語”,加以流傳。<br/>
  趙州走出去後,南泉也沒有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後悔,只表示惋惜,如果當時趙州在場,貓兒的一條小命,就有救了。<br/>
  南泉這種行徑,說殺就殺,說斬就斬,完全不把三皈五戒放在眼裡,反而是貓兒罪大惡極,不殺它就平息不了兩院的糾紛。聽起來夠荒唐吧!<br/>
  更荒唐的事還有呢!無門認為這還不夠,如果當時趙州在場,被斬的不是貓兒,而是南泉。他說:“趙州若在,倒行此令,奪卻刀子,南泉乞命。”<br/>
  當南泉在惋惜貓兒的小命時,無門卻說:“其或未然險。”用白話來說就是:“老頭,你該慶幸當時趙州不在場,要不然被斬的不是貓兒,而是你。你還真撿回一條老命!”<br/>
<br/>
【參究】<br/>
第一層:<br/>
兩堂爭貓。<br/>
南泉斬貓。<br/>
趙州頂履。<br/>
<br/>
第二層:<br/>
南泉令不虛行。<br/>
其或未然險。<br/>
<br/>
第三層:<br/>
趙州若在,倒行此令,奪卻刀子,南泉乞命。<br/>
<br/>
【註解】<br/>
*1  南泉,唐,池州南泉山普願禪師,馬祖法嗣。初習律,於教觀究精要,後入馬祖之門,頓忘筌蹄,心地悟明。德宗貞元十一年留錫池州不下南泉者三十餘年。文宗太和初,宣城陸亙,請師下山,伸弟子禮,令說法要。太和八年十一月寂,壽八十七。<br/>
<br/>
<br/>
  (謝力《我與無門關》第十四則)</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7:56 am
新老怪
<t>南泉斬貓(蕭平實《入不二門:公案拈提集錦》)<br/>
<br/>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乃白眾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br/>
<br/>
<br/>
  星雲法師舉南泉斬貓及歸宗斬蛇公案,開示雲:《禪宗史上 有南泉斬貓的故事,有謂殺生是佛門根本大戒,南泉不應殺生;有謂這是南泉古佛的大機大用,不能狹義的見解,誣謗大德。南泉斬貓或許以手作勢,為斬斷大家的物慾和執著。現在智常斬蛇,這可能也是作勢欲斬,學僧見風即雨,故脫口批評太粗氣了,意謂(一)些慈悲(也)沒有。但智常禪師既有德望可以號召學者,豈容你說粗說細,所以教誡學僧 不要停滯在見聞覺知上,禪要割斷常情常識,為什麼一定要在外境上 分別執著而不能照顧當下的自我呢?》(佛光《沒時間老》頁103)<br/>
<br/>
  平實雲:星雲法師此語,乃是野狐之語,乃是斷人慧命之語,克勤先師早已預先罵過了,不意九百餘年後之今時,星雲法師依舊墮在此中,豈只是後知後覺而已?直是不知不覺!南泉斬貓公案,自古多有錯悟示悟之禪師解之,一向紛紛擾擾,眾說互異,莫衷一是。越至後世,越多紛歧。<br/>
<br/>
  尤有甚者,妄謂南泉斬貓只是虛幌一刀,實未真斬;如是妄語,代有人言,不絕如縷;然而南泉當時下手雖狠,唯斬一貓,星雲法師——佛光禪師——等古今一類人,卻代代斬之,已然斬卻多少隻貓?已然斬卻無數禪子慧命了也!哀哉!痛哉!<br/>
<br/>
  南泉父子合作演出斬貓一件公案,流傳千古;雖然膾炙人口,卻不知迷惑了多少野狐師徒,傳之後世直至於今,更增淆訛;多少人透不過此一公案,卻來妄言“南泉斬貓只是虛幌一刀,並未真斬”,皆成野狐之屬!此一則公案,淆訛滋甚;自古以來,知者不言,不知者言之鑿鑿,似若有物。平實當時若在,且劈面打去,看伊還道斬抑不斬!未悟之人,不知愛惜羽毛,故作悟狀,取諸公案說向天下人,更大膽寫在書中流通天下,以求悟者之令名;後來句句皆成野狐證據,無從遮掩,個個悔不當初!卻又遮遮掩掩,不敢將此大苦說向任何人。然而未犯此過者,悉皆不知已犯過者之苦楚,卻又前僕後繼、傚法彼等悔不當初之愚人,繼續以妄解公案之愚行而示人以悟,不能將前車傾覆之事以為己鑑。<br/>
<br/>
  未悟之人說禪講悟,便似小學生傚法教授講解《古文觀止》一般。淺學無智之人,不知講者自身根本不懂《古文觀止》,信作真實理解《古文觀止》者;那小學畢業之講者,實亦自知不懂,卻知聽者亦如自己一般不懂,亦知聽者不知講者自己亦是不懂,便好故作懂狀,籠罩聽者。於是乎,講者聽者同一不懂,大家便在講者籠罩之下,共和稀泥一場,便道是真實講過《古文觀止》了也!<br/>
<br/>
  如今星雲法師——佛光禪師——明知大眾根本未悟,亦知大眾根本不知自己亦是同大眾一般未悟,便故作悟狀,籠罩大眾一場;是故星雲法師此段講解之開示,只是馬嘴欲逗牛首也,豈能逗得攏?然而大眾既然皆未曾見過牛頭——未曾悟過——怎知牛頭牛嘴是何模樣?是故悉被星雲法師 籠罩去也!今幸平實不怕得罪大師,敢出頭來作惡人,將星雲大師——佛光禪師——落處說出,招得同一榮辱之證嚴比丘尼極力抵制,卻可救護佛光山與慈濟之學人四眾、三眾,遠離大妄語之地獄業,此後或許偶有悟緣!<br/>
<br/>
  南泉斬貓公案,自古以來固然淆訛滋甚,然於真悟者觀之,何有些許淆訛之處?正當南泉口道:“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之際,平實當時若在,管教南泉大師丟下刀子,為貓乞命,非唯趙州之在也!若人能於當時,應對之際不唯顯示南泉敗闕,亦同時道出說不得底真如心體,方是善知識也!<br/>
<br/>
  若知此中訛淆者,便知南泉話語敗闕,當時道得一句,管保南泉不得不丟下刀子、為貓乞命。<br/>
<br/>
  只如趙州從諗禪師 後來聞南泉舉示此一公案,當時便脫鞋安於頭上,徑自走出法堂,竟是何意?若有人會得趙州之意,便破初參,亦見南泉敗闕所在。既見南泉敗闕所在,便知敗闕不是敗闕。<br/>
<br/>
  爾星雲大師——佛光禪師——欲會麼?且向趙州應對處識取。識取了,便知趙州應酬之中有主有從,無比親切。後來明朝無門慧開禪師造《無門關》公案四十八則時,便拈雲:<br/>
<br/>
  且道:趙州頂草鞋意作麼生?若向者(這)裡下得一轉語,便見南泉令不虛行。其或未然:險!頌曰:趙州若在,倒行此令,奪卻刀子,南泉乞命。<br/>
<br/>
  趙州後時聞得其師南泉 舉說斬貓之事時,貓兒已然被斬,卻難以倒行南泉之令,只得將鞋作帽,安於頭上便出。平實當時若在,便倒行南泉之令,只向南泉手裡搶過刀子,大聲唱道:“若有人道得,即斬卻貓兒;若有人道不得,即救取貓兒。”爾星雲大師——佛光禪師——且要如何救取貓兒?<br/>
<br/>
  若道爾道得,明明爾道不得,如何救取貓兒?若道大眾道不得,明明大眾皆是佛,成日裡將那般若大意說個不停,誰人道不得?大師若不信平實此語,且來正覺講堂,問問每一位已悟之人,看是不是一切未悟眾生 都在說法?到那時,方知一切人皆已道得,只是不敢承當罷了!<br/>
<br/>
  然而平實卻道:“若有人道不得,即救取貓兒。”且道:平實奪卻刀子在手裡,口中唱道“有人道得即斬卻貓兒。若有人道不得,即救取貓兒。”究竟那貓兒合斬不合斬?南泉今時若在,管教伊要向平實手裡為貓乞命,直道大眾道不得,直道南泉自己亦道不得也。<br/>
<br/>
  且道南泉道得道不得?爾佛光禪師還會麼?<br/>
<br/>
  如今平實倒行南泉之令已,爾星雲大師——佛光禪師——還會否?料爾三十劫後依舊不會,是故來到平實眼前,依舊救不得貓兒也,平實便只好一刀斬卻。如今爾星雲大師——佛光禪師——不會佛法,又害平實斬卻一貓之命也,此罪在爾,不在平實也!何以故?謂爾不懂應當如何方能在平實手裡 救得那貓兒也!亦不懂倒行南泉之令,不懂如何在南泉手裡 救取那貓兒也!<br/>
<br/>
  只如今時爾星雲大師 若因比丘與比丘尼眾相爭貓兒時,若學伊南泉禪師,舉起刀子來喝道:“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卻問平實如何,平實但將爾手中刀子奪卻,且將刀子晃向大師底眼前,大喝道:“爾喚這個作什麼?”大師若會得非刀之刀,此後行路不“險”,一切家賊皆害不得大師也。<br/>
<br/>
  若會不得,時刻皆“險!”莫怪無門禪師未曾先言!<br/>
<br/>
  (由公案拈提第一輯《宗門正眼》錄出)</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8:07 am
新老怪
<t>南泉斬貓(蕭鏡玄《夢觀莊嚴金鬘疏》第九講)<br/>
<br/>
<br/>
《碧岩錄》六十三則。舉,南泉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南泉見,遂提起雲:“道得即不斬。”眾無對。泉斬貓兒為兩段。舉,南泉復舉前話,問趙州,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南泉雲:“子若在,恰救得貓兒。”<br/>
<br/>
<br/>
這則公案屬於著名公案,一般學佛修禪的學人 大多接觸過。然而當代能解者,實屬鳳毛麟角。近代以來,除開少數禪門宗匠外,其餘絕大部分禪門血脈,都屬法眷傳法。什麼叫法眷傳法?就是一張印可狀,上面寫著“正法眼藏”,然後從第一代祖師開始寫,一直寫到傳承者。其實師父都還沒開悟,更別說徒弟了。這個傳承,就叫做法眷傳法。早就不是以心傳心了,真正的禪門血脈應該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br/>
<br/>
上面這個公案 就是著名的“南泉斬貓”。簡單翻譯過來意思就是:南泉和尚一天看見東西兩堂在爭奪一隻貓。南泉和尚知道這是一個接引學僧的機會,就提了一把刀抓住貓說,說說你們對此事的看法,若果道得 我就不斬這只貓。結果學僧不知如何應答,南泉一刀將貓斬為兩截。後來趙州和尚回來了。南泉用剛才的案例問趙州,趙州聽後,將腳上的草鞋當做帽子帶著,走了出去。南泉說,如果當初趙州和尚在,就能把貓救得了。趙州乃是南泉心子,南泉一舉,趙州已知道落處。就憑一句“道得即不斬。”<br/>
<br/>
<br/>
歷代多少學僧 立即死於句下,苦參一生而依然在迷中打轉。作為學佛參禪的我們,要從這一則公案中 得到什麼樣的啟迪呢。我發現未證人無我,未明心,未破初關之學人,無論你如何指點實相,他總是會落在句下,落在句中意。需知道禪宗語錄所表達的,只是一種本質的表徵,一種詩意的象徵,一種接引的指點,一種目光的延伸。<br/>
說到古今學人的謬處,多不勝數,權試舉幾例,以觀自心。大多數是目瞪口呆,無處下口,吞嚥不得,立即於句下撲倒。另有學人 解釋趙州倒置草鞋於頭,自是南泉和尚自斬貓兒,不干我事,且得沒交涉。殊不知,如此解依然是草木精魄,孤魂野鬼。兩名學僧爭貓,南泉見後提刀來斬。首先要知道南泉 並非想破殺戒,南泉老和尚實在是老婆心切,想渡二學僧出離虛妄海,見到光明自性。可憐兩僧當面錯過,死於句下。秘意本不該言,更無法言,但從邊緣摸索過去,這則公案 還可以小小發揮一下。<br/>
<br/>
南泉斬貓,表面斬貓,實則是在斬二學僧的執著心。若二僧當即放下執著,貓兒可活矣。到後來,南泉用此公案 考趙州和尚。趙州和尚的舉動是:“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而南泉也通過趙州的這個舉動,認可趙州已明心見性。那麼?為什麼南泉和尚 從趙州“州便脫草鞋,於頭上戴出”便認可他 已接禪門血脈了呢?<br/>
<br/>
<br/>
真正的禪意不能明說,因為語言本初的來源 便是人類對外界的經驗和對象,語言系統本身就是一種執著。如果以語意解之,則是頭上安頭。真正的禪意 在語言之外,真正的禪意 在行動之外。行動只是一種表徵而以。需知道,人類除開語言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表達思想的方式,比如表情、聲調、眼神、語境、談話對象等等。根據有關學者研究,人類的交流方式,表達思想的方式,除開語言之外,其他的方式 還有幾十種之多。語言並不能涵蓋人類實踐活動的一切,更不能通過分析公案本身的意思,來會通公案。<br/>
我們再來看趙州和尚的舉動,他的倒置草鞋為帽的舉動,無非也是在通過這種奇特的方式,表達他對這件事的看法。從一法看萬法,從而可以知道趙州 是否明心見性。把草鞋倒置,作為帽子,這實際上是趙州和尚 不執著外境的一種表徵。按照一般人的觀念,鞋是腳穿,帽是頭戴,這已經是根深蒂固的觀念。趙州通過自己的舉動,很滑稽的打破這個觀念,言外之意是要表達:他自己並不執著外境,對一切外境 能夠平等看待。既然不執著外境,也就沒有一個能執著的我,更進一步,也沒有外境種種分別心的產生。<br/>
<br/>
歸攏言之。南泉老婆心切,欲斬斷貓執,慈悲渡得學僧,無奈學僧不識向上一路。趙州和尚聞得,大機大用,和南泉機峰相合。趙州曾自雲:“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講了這麼多,其實悟者早已撚花微笑。未悟人依然二度死在句下。第一次死在公案句下,第二次死在我的開示下。其實禪門公案,非自力透脫心關不可。還是那個公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趙州和尚答。汝能幫我尿否?說了這麼多,不靠自力通關,欲求心外之法,以咨助力。蕭老師問一句:你能幫我尿尿嗎?如果不能,我參禪悟道,能代替你嗎?<br/>
<br/>
<br/>
(蕭鏡玄《夢觀莊嚴金鬘疏》第九講·南泉斬貓)</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8:16 am
新老怪
<t>●靈鋒寶劍——我們的佛性,常在當人面門放光,無有隱藏。<br/>
一切行為舉止、謦咳掉臂,無不是它的妙用,無不是它的顯現。<br/>
所以說:常露現前!</t>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3月 06, 2022 9:17 am
東正
<t>死不透的貓<br/>
<br/>
又給他活了千年<br/>
看樣子<br/>
還可以繼續活下去<br/>
<br/>
<br/>
<br/>
「爭」<br/>
這個死不透的東西<br/>
一直都在<br/>
<br/>
道理與邏輯<br/>
都是飼料</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