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慈悲的佛陀
發表於 : 週一 4月 29, 2024 8:04 pm
以上這兩篇經文,接下來在大智度論(卷71),有出現龍樹菩薩的論文,
龍樹自問,在經典中記載著;法會上須菩提明明問佛的問題是,新學(初學)弟子
應該如何行般若波蘿蜜?但是佛何以回答[菩薩久行微妙事]?......
龍樹自問,在經典中記載著;法會上須菩提明明問佛的問題是,新學(初學)弟子
應該如何行般若波蘿蜜?但是佛何以回答[菩薩久行微妙事]?......
Markdown enable
https://bodhicitta2.freeddns.org/newforum/
https://bodhicitta2.freeddns.org/newforum/viewtopic.php?t=62487
龍樹又自答,原來此中指的重點是[柔順忍,以智慧發心]!0557c24] 【論】
[0557c24] 問曰:
[0557c24] 須菩提問新學所行,佛何以乃答菩薩久行微妙事——
所謂「不取一切法,一切法性空故」?
[0557c26] 答曰:
[0557c26] 諸法性空有二種:
一者、大菩薩所得;
二者、小菩薩所學柔順忍,以智慧發心。
此中但說小菩薩所學空。
關於[頂法],在中阿含(21)說處經有談到![0557c28] 復次,有實智慧氣分,佛數為菩薩(新學菩薩);若無者,雖久行餘功德,
不數為菩薩。
譬如佛說聲聞法中頂法相:於三寶中有少信是名頂法;是信過煖法,修禪定生,
以色界心得;於佛無礙解脫是為小,於凡夫為大。如是新發意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氣味
故能受化,名為新學;過五波羅蜜功德;於凡夫為大,於佛為小。
[0558a07] 復次,佛不直說諸法性空,先教供養、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為說五波羅蜜功德。善知識雖種種教化,佛但稱其不壞法,
所謂於色等諸法不貪、不著、不取。
譬如金翅鳥子始生,從一須彌至一須彌;菩薩亦如是,
初學能生如是深智,何況久學!又如小火能燒,何況大者!
菩薩亦如是,新學時能以般若轉世間法令畢竟空,燒諸煩惱,
何況得力具足(的久學菩薩)!
再對照龍樹所造的中論;這樣就漸漸懂了@是龍樹菩薩造的中論;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這種例子很多很多!這就是菩薩道的精神所在!有人明明有能力也可以斷煩惱
但就是不認為煩惱需斷啊?不行嗎?
為何?
六、結語
以上引用《大般若經》前三分的
經文,來探討菩薩摩訶薩的「不證實
際」,並以譬喻來作說明。經由比對經
文,可以看出《大般若經》前三分的
經句,除了長短不同的差別外,還有
文句義理的微小差異,這是由於《大
般若經》在印度的長期傳誦、書寫過
程中,難免有所演變。今經由相互比
對前三分的經句,明顯得知,菩薩摩
訶薩不證實際要滿足三要素:(1)不
離一切智智心;(2)以大悲為上首;
(3a)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3b)
依方便善巧。這些「不證實際」的菩
薩摩訶薩,經由不斷累積福慧資糧,
直到於佛前得到「授記」,此後就必定
步步邁向「無上正等菩提」而不退轉。
如是我聞鄰居 寫: 週四 4月 04, 2024 10:17 am 當我們讀經開始學習佛法後,在實證無我,有人卻在暗示他是佛?
他們主張[生.佛不二],說一切眾生具有佛性。說本來是佛,眾生
界即法界,法身即眾生界,就這樣串在一起了。
這時;我們回顧;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這是[如來有(度眾生的)因緣故,說無我為我,真實無我。(如來)雖作
是說,無有虛妄。